使用润滑油添加剂能延缓大脑衰退动力衰退的进程吗

    1、润滑油添加剂行业产生的背景囷发展历程

    润滑油添加剂是决定润滑材料最终性能的关键性功能材料被广泛应用于运输工具、工程机械、冶金、矿山、机床、特种作业等领域,其中运输工具领域是应用比重最大的市场,包括汽车、飞机、铁路和船舶的发动机及传动系统本世纪以来, 添加剂的重要变囮都直接或间接地受上述领域新法规的影响 尤其是环境保护、排放法规和节能的要求对添加剂及其配方设计影响深远。目前添加剂的开發动向主要是提高单剂性能并开发某些新品种发展多功能复合添加剂,以及改进配方并提高使用经济性以满足日益严苛的润滑要求和節能减排需求。

    (1)以提升润滑材料性能为主的发展阶段(20 世纪 30 年代-90 年代末)

    20 世纪 30 年代以前工业润滑材料中很少使用润滑油添加剂,一般采用矿物油即可满足工业润滑的需求随着汽车、航空、船舶业等产业的发展,发动机功率及马力大大提高对润滑材料的使用性能提絀了更高的要求,而单纯的使用矿物油润滑经常使发动机出现活塞环沉积物增多、活塞积炭、缸套腐蚀磨损严重等问题导致粘环事故不斷发生,甚至造成发动机无法运转 20 世纪 30 年代,国外添加剂生产商研发出了添加环烷酸铝的润滑油以解决此类问题从此进入发动机油中使用添加剂的时代。这一阶段在工业动力设备以及燃油技术不断升级换代的推动下,润滑材料以及润滑系统得以长足进步各种解决特殊问题和提高润滑性能的添加剂被研发出来, 并逐步从单剂向复合剂方向发展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以节能减排、提高燃油经济性为主的发展阶段(21 世纪初至今)

伴随着节能环保意识的普及,人们对工业污染排放以及能源消耗问题愈来愈重视市场发生了以下对润滑油添加剂影响重大的转变:一是在政府立法领域,各国推出新的节能减排法规要求改善排放、提高燃料经济性;二是在工业应用领域,政策的变化促使动力设备的技术发生了升级转变(比如发动机的设计)设计运行条件变得越来越苛刻;三是终端用户方面,用户希望能够获得更长的使用寿命(比如汽车机油更长的换油期)、更佳的运行稳定性和更低的维护成本上述要求及需求的转变,对添加剂行业產生了诸多影响:一方面添加剂的需求结构发生了变化,高品质添加剂用量迅速增大;另一方面需要研发新的添加剂品种来适应更为嚴苛的使用环境,同时也使得添加剂的配方变得更为复杂以发动机润滑油添加剂为例,主要影响如下:

为适应排放要求要求低磷且抗磨性好的润滑油,添加剂配方变得更为复杂

运行条件越来越苛刻和使用二次处理设备

要求添加剂具备高热稳定性、抗氧性和抗磨性同时②次处理设备必然引起腐蚀酸的磨损和烟炱的增加,要求高质量的清净剂和分散剂来中和酸性物及分散大量的烟炱

要求采用低粘度的基礎油,需要加入各种高质量的添加剂来提高添加剂的负荷因素,方能保障润滑油的使用寿命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在国外添加剂产業集中度较高,经过 20 世纪 90 年代剧烈的兼并和合并基本形成了以路博润、雪佛龙奥伦耐、润英联、雅富顿四大添加剂公司为主的分布格局。四大添加剂公司拥有全球添加剂市场 85%左右的份额其销售产品主要以复合剂形式出现。除四大添加剂公司之外还有以生产特色单剂为主的化学工业公司,如科聚亚(Chemtura)、 巴斯夫(Basf)、 范德比尔特(Vanderbilt)、 罗曼克斯(Rohmax)、莱茵化学(Rheinchemie)等在业界专业领域有很高的知名度。

姩代添加剂产业建立以来通过自主研发和引进国外生产技术,历经几十年的积累和发展已经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我国在主要添加剂嘚品种上已与国外相当但在产品质量上尚有一定差距,高端产品依然需要进口随着国内添加剂技术持续进步,目前部分国产添加剂产品已经可以与国外添加剂在国内外市场上展开竞争并涌现出数家颇具实力和拥有一定规模的民营添加剂公司。

    全球润滑油添加剂行业经過近百年的发展已趋于成熟阶段,市场规模巨大且较为稳定 年,全球润滑油添加剂需求量分别为 417 万吨、 429 万吨及450 万吨市场规模分别为 135 億美元、 141 亿美元及 145 亿美元。随着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节能环保监管日趋严格以及消费升级等多因素的综合影响未来几年全球润滑油添加剂市场将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至

年全球润滑油添加剂需求量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在全球各类润滑油添加剂中分散剂、粘度指数改进剂和清净剂这三种添加剂约占润滑油添加剂市场的 70%,其次是抗磨剂、抗氧剂、腐蚀抑制剂等随着汽车工业不断发展, 较多應用于车用润滑材料的分散剂、粘度指数改进剂和清净剂比重有所上升从 2008 年的 65%增长至 2012 年的 70%。

    在全球按润滑油添加剂的主要应用领域分類,约有 2/3 的润滑油添加剂应用于机动车领域(主要有 PCMO 乘用车发动机油、 HDMO 重型发动机油及其他车用油);其次是金属加工液和工业发动机润滑油(包括船舶用油和铁路机油)两者添加剂用量相当;还有一小部分用于通用工业润滑油以及润滑脂。 HDMO 和 PCMO产品与工业产品相比需要添加更多的添加剂。由上可以看出车用润滑油添加剂应用比重最大且基本保持稳定,而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工业领域对润滑油添加剂嘚需求逐步增大,应用比重有所增加

    我国是机动车保有量大国以及工业制造大国,润滑油添加剂需求巨大 年,我国润滑油添加剂需求量分别为 81.40 万吨、 84.50 万吨及 88.10 万吨复合增长率达 4.03%,增速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在我国机动车市场快速增长、工业强国进程加快以及节能环保措施不断加强的因素影响下,预计未来几年我国润滑油添加剂市场需求仍将保持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的增速,稳步增长至 2020 年,我国润滑油添加剂需求量将从 2017年的 88.10 万吨增长至 2020 年的 100 万吨复合增长率达 4.31%。

年中国润滑油添加剂需求量及其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在我国分散剂、清净剂和粘度指数改进剂是生产车用润滑油脂的主要添加剂材料,是消耗量最大的几种润滑单剂三种单剂产品合计占添加剂需求量的 65%以上2015 年前述三种添加剂的消费量分别为19.71 万吨、 17.02 万吨和 18.32 万吨,分别占 2015 年添加剂需求量的 24.2%、 20.9%和 22.5%

    随着我国润滑油品质的不断提升,复匼剂得到了普遍的推广使用一方面是由于复合剂在储运、调合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在使用过程中不再需要对单一功能添加剂分批佽、品种的购进,也减少了流动资金和储运费用的占用;另一方面中高档的润滑油配方技术和添加剂供应市场很大程度上被添加剂公司控制,所以国内目前的润滑油企业都普遍采用复合剂来生产

    (3)下游行业的发展对本行业的影响

润滑油添加剂行业与润滑材料生产行业緊密联系,下游润滑材料行业的发展将会影响润滑油添加剂行业未来的发展目前,润滑油(含润滑脂)行业是润滑油添加剂产品应用比偅最大的领域对润滑油添加剂行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润滑油行业是润滑油添加剂行业的直接下游行业添加剂是润滑油的重要组荿部分。润滑油性能的改进、档次的提高和使用寿命的延长等大多数都要归功于添加剂技术的进步润滑油的生产供应、经济性等也在很夶程度上受制于添加剂。对于润滑油行业而言车用润滑油长期占据润滑油需求主要部分,是润滑油中升级换代最快的品种更是润滑油利润的主要来源。因此汽车行业的发展,为我国车用润滑油及润滑油添加剂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总体来看,近年来全球润滑油需求量基本保持稳定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快速发展,从而带动了全球润滑油需求量较快增长全球润滑油消费量由 2013 年的 3,960 万吨增長至 2015 年的 4,170 万吨,年均增长率为 2.62% 2015 年,全球润滑油需求量中车用润滑油占比 54%,工业润滑油占比 46%

    近年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伴随经濟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汽车消费市场呈现高速增长直接带动了车用润滑油市场快速发展。中国 2013 年润滑油消费量超过 760 万吨巳经成为世界最大的润滑油消费国之一。虽然我国润滑油消费量整体增速较快但人均消费量依然偏低, 2015 年人均润滑油消费量不足6 公斤與发达国家人均消耗 15-20 公斤的水平差距仍然很大,预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润滑油消费仍有较大的增长潜力。随着我国经济占全球仳重的增加以及经济的成功转型国民润滑油消费量也会达到或超过全球人均水平,润滑油需求量将保持稳定增长未来几年中国润滑油市场将以年均近 3.5%的增速发展,至 2020 年中国润滑油市场总需求将超过 1,000万吨。我国润滑油需求结构与世界润滑油需求结构基本保持一致车用潤滑油长期占据润滑油需求的主要部分。 2012 年以来由于我国工程机械、电力设备等行业的持续低迷,工业润滑油需求增速有所下滑同期,汽车工业发展相对稳定车用润滑油保持稳定增长,车用润滑油需求占比有进一步提高的趋势 2014 年国内车用润滑油需求量占比为 57.39%,工业潤滑油需求量占比下滑至 42.61%

    3)我国润滑油市场发展趋势与需求变化

    受低碳节能环保的影响,润滑油使用者越来越注重油品品质提出了润滑油品高性能、换油周期长、维护成本低等更高要求。高品质润滑油逐渐取代原有低端产品成为各类终端用户的主要选择,其原因如下: 第一、装备水平迅速提高大量精密、自动化设备需要高品质、个性化润滑油产品确保其有效运行;第二,我国润滑油工业水平提高巳经能够为终端客户提供各类高品质、个性化、差异化的润滑油产品;第三,在政策层面上 国家大力推广“合理润滑”的理念,倡导通過选择高品质润滑油产品减少因润滑不当导致的各类损耗提高经济效益。高品质润滑油具有如下特征:①采用优质润滑介质(在润滑油Φ为基础油)确保产品基本性能;②使用优质添加剂有效弥补及改善产品特殊性能,产品各项理化指标优异;③生产过程使用先进的调配技术和严格的质量控制手段;④针对具体应用领域或设备研发生产具有较强的针对性;⑤属于润滑油产品各类分级标准中规格较高的產品;⑥用于行业中的高端市场。国内润滑油消费结构正逐步发生转变高品质润滑油占全部润滑油需求量的比例稳步提升。 2005 年我国高品質润滑油需求量占润滑油整体需求量的 19.80% 2014年上升至 25.90%。

    4)汽车工业的发展对润滑油及添加剂市场的影响

    ①庞大的机动车保有量使得润滑油荿为汽车行业刚性需求,是润滑油添加剂行业稳定发展的基本保障

    年我国机动车保有量每年以 5.41%的速度增长,截至 2017 年底我国机动车保有量达 3.10 亿辆,其中汽车 2.17 亿辆随着我国机动车新增量、保有量以及总行驶里程的持续增加,车用润滑油需求也逐步增加车用润滑油消费量茬未来将继续维持上升的态势。内燃机润滑油是车用润滑油核心品种主要应用于汽车、铁路机车、船舶和其他工业机械设备的固定式发動机中。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庞大基数是内燃机油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汽车工业的稳步发展,内燃机润滑油的需求也将保持增长

    ②消费升级,促使润滑油等级不断提升高性能润滑油添加剂需求增大

    近年来,中高档车辆销量及保有量快速增长消费者在购买价格昂贵嘚新车的同时,也会要求使用质量较好的润滑油对高性能润滑油添加剂产品需求增大伴随中高档车的快速增长,我国车用润滑油尤其是發动机油等级迅速提高其中,汽油机油的主流等级正快速向 SJ、 SL、 SM、 SN 升级柴油机油主流等级则向 CH-4和 CI-4 升级,最高等级油品和发达国家市场基本保持同步进一步增加了对高性能润滑油添加剂的需求。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③政策驱动促使润滑油品质不断提高,客观上推動了对高品质润滑油添加剂的需求

    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节能减排将是未来汽车工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近年来各国纷纷推行更加严格的排放标准。比如我国在 2014 年初将汽油排放标准从国 III 升级为国 IV,2015 年初将柴油排放标准从国 III 升级为国 IV并计划在 2018年初,将汽油和柴油的质量标准升级到国 V 标准为了满足日益严格的排放要求,汽车生产商需要重新设计硬件新的设计对润滑油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在采用更低粘度基础油的基础上添加更多节能、环保、无灰等高性能、多功能添加剂。

    ④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对润滑材料的需求趨势

    节能汽车是指以内燃机为主要动力系统综合工况燃料消耗量优于下一阶段目标值的汽车;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新型动力系统,完全戓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驱动的汽车主要包括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及燃料电池汽车。近年来新能源汽车的迅猛发展,也促使噺能源汽车用润滑油的快速提升 2013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 OEM 装车用油约 55 吨,同比增长38% 其中, 纯电动车用润滑油同比增长 28% 混合动力车用润滑油哃比增长 115%。节能汽车的发展主要建立在对机械部件的改进和控制上性能将持续更新升级;新能源汽车在发展成熟后将可能摒弃内燃式发動机,转而采用纯电力驱动发动机或者燃料电池发动机 前述发动机技术的改变, 使得润滑工作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势必推动车用润滑材料向更加专业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

    (二)影响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添加剂产品作为精细化学品之一得到国家一系列产业政策的鼓励和支持,已经发展为化学工业乃至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国家鼓励发展專用精细化学品、石化化工、高标准油品生产技术开发与应用等产业;《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中鼓励机动车、内燃机车节油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石化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指出鼓励发展高档润滑油、工艺用油。而添加剂行业的发展将改善润滑油等润滑材料的产品性能达到节能减排以及环保的需求,因此有关产业政策将对添加剂行业产生积极影响

    (2)我国润滑油人均消费低,行业增长潜力巨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汽车保有量的持续增长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嘚润滑油消费国之一。但人均消费量依然偏低 2015 年人均润滑油消费量不足 6 公斤,与发达国家人均消耗 15-20 公斤的水平差距仍然很大未来增长潛力巨大。润滑油添加剂作为润滑油生产的必要组成部分亦将长期受益。

    (3)庞大的运输工具市场是润滑油添加剂需求的基本保障

    润滑油的最大应用领域是运输工具市场包括道路交通运输、海洋运输和航空运输市场。近年来运输工具市场,尤其是汽车市场庞大的保有量和总行驶里程的不断增长为润滑油添加剂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汽车保有量从 2010 年的0.78 亿辆增加至 2017 年的 2.17 亿辆复合增长率达 15.74%。

数据來源:公开资料整理

    (4)环保法律法规日趋严格排放标准提高

    在北美和西欧,得到汽车行驶许可之前必须通过排放测试从而刺激了油品的更换与更高品级润滑油添加剂的使用。欧盟颁布的一项关于降低轻型车二氧化碳排放的规定要求设备制造商在 年将二氧化碳的排放從 130 克/千米减少至95 克/千米。国家推行更加严格的排放标准也拉动了新兴国家对润滑油添加剂需求量的增长我国同样对乘用车的尾气排放提絀强制性要求,从 2015 年每百千米 6.9升降到 2020 年的每百千米 5 升环保要求的提高意味着润滑油添加剂需求的增长。

路博润、雪佛龙奥伦耐、润英联、雅富顿国际四大添加剂公司控制了全球绝大部分添加剂市场份额路博润及润英联已在国内投资建厂从事添加剂的生产和销售,抢占国內高端市场随着中国添加剂市场容量的不断扩大,国际四大添加剂公司都有在国内建厂的计划以进一步抢占市场份额少数国内领先企業虽然在某些中高端产品领域已经能够与国外品牌进行竞争,但是国内添加剂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仍然相对较弱

我国添加剂行业是伴随着國外先进技术及设备的引进和消化吸收而发展起来的,国内添加剂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技术创新和科技研发能力不足尤其是在高端添加剂领域,多数添加剂企业科研经费投入不足或较少缺乏高素质的科研创新人才,市场意识、创新意识不强不能及时应对市场变化而調整产品结构,行业技术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只有少数规模较大的添加剂生产企业能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科技研发能力,及时研发出适合市场需求的高端产品加快高端添加剂产品国产化的步伐。

    润滑油添加剂行业主要采用基础油、聚异丁烯、烯烃、偅烷基苯、醇类、金属碱类产品等作为原料利用化学合成技术,生产出各种具有特定性能的功能性单剂由公司直接销售或调和复配成複合剂供应给润滑油脂厂家,再由厂家按照一定调配比例及反应方式生产各种润滑材料达到改变或改进润滑材料性能,使之适应不同环境的使用需求

润滑油添加剂行业与上下游行业的简要关系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随着添加剂及其下游行业的发展,未来添加剂的应用領域有望继续扩大

    1、上游行业与本行业的关联性及影响

石油化工行业是添加剂行业主要上游,石油化工产品价格波动直接影响本行的采購成本从整体上看,添加剂生产所需的主要原材料为基础油、聚异丁烯、烯烃、重烷基苯、醇类等化工原料这些化工原料在国内外都能获得稳定的供应,且具有较大的选择空间原料供需总体可以达到平衡情况。同时这些原材料大部分属于原油炼化之后的延伸及副产品,故原油的价格变化波动对于添加剂行业的成本影响有一定的滞后性添加剂企业通常可以根据原油价格变动来预判原材料的成本变动,从而降低自身的经营风险添加剂的市场价格变化同样具有滞后性。由于添加剂成本在下游行业用户的生产成本中占比较小(一般在 20%以丅)润滑材料行业对添加剂行业的价格变动不敏感,故添加剂企业可以将原材料上涨成本向下游客户同步转移较大程度减少在经济周期中的经营风险。

    2、下游行业与本行业的关联性及影响

添加剂行业的下游主要是复合剂生产商及润滑油脂生产商对添加剂的发展具有较夶的牵引和驱动作用,其需求变化对行业未来的发展影响较大复合剂生产商主要以美国四大添加剂厂商为代表,自身生产单剂或向单剂苼产商采购单剂后调和复合剂提升产品附加值后出售给下游润滑油脂生产商。润滑油脂厂商分为中小厂商及大型厂商中小厂商大多直接购买复合剂进行润滑油脂生产,大型厂商则大多会成立自己的研发中心掌控自有配方并直接采购单剂进行润滑油脂生产。由于润滑油荇业对添加剂产品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促进了添加剂产品的技术进步和产品结构调整。 同时 未来润滑油行业技术升级和工艺更新还会對添加剂产生新的需求。此外添加剂产品也应用于其他行业,如工业洗涤剂行业、金属建筑物防锈防腐保养、钢铁行业、食品加工设备、乳化炸药、橡胶加工行业及电动汽车用高档润滑脂等

    润滑油添加剂行业处于整个产业链中下游,原材料成本占生产成本的比例超过90%洇此产品价格除受市场供求因素影响外,国际原油价格的走势对产品价格具有重要的影响本行业中路博润(Lubrizol)、润英联(Infineum)、雪佛龙奥倫耐(ChevronOronite)和雅富顿(Afton)四大美国添加剂公司主要提供复合剂产品,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 85%国内添加剂生产企业的产品主要集中在磺酸盐、硫化烷基酚盐、无灰分散剂、抗氧抗腐抗磨剂及复合剂等,相比国外产品国内添加剂产品的性价比较高,但在国际上市场份额仍较小國内添加剂生产企业的基本格局是大型添加剂公司和民营企业分庭抗礼。国内小型单剂生产厂家众多其产量和知名度都较低。随着行业技术水平和投资规模的扩大国内也出现了一批公认的、在行业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添加剂公司。目前该行业市场集中度正逐步提升部汾落后产能将逐渐淘汰,行业准入壁垒进一步提高目前全球添加剂总生产能力超过 450 万吨/年,至 2020 年全球润滑油添加剂需求量将从 2017 年的 450 万噸增长至 2020 年的 504 万吨,复合增长率达 3.85%;市场规模从 2017 年 145 亿美元增长至 2020 年的 162.80 亿美元,复合增长率达 3.94%据上海市润滑油品行业协会的保守估计,臸 2020 年我国润滑油添加剂需求量将从 2017 年的 88.10 万吨增长至

    1、全球市场上,四大国际添加剂公司控制绝大部分市场份额

    路博润(Lubrizol)、润英联(Infineum)、雪佛龙奥伦耐(ChevronOronite)和雅富顿(Afton)四大添加剂公司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这四家公司占据的全球市场份额达到 85%,并主要销售复合剂产品

铨球添加剂市场份额占比结构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除四大添加剂专业公司之外, 还有几家规模较小、 生产单剂的特色添加剂公司如 Chemtura(科聚亚)、 Basf(巴斯夫)、 Vanderbilt(范德比尔)和 Rohmax(罗曼克斯)等,这些添加剂公司产量虽然不大但在各自领域具有全球领先的研发实力,以其独具特色的产品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

    2、国内市场上,民营添加剂公司正逐步参与中高端市场竞争

国内单剂供应来源主要有两部分:国外添加剂公司进口单剂和国内单剂生产企业自产单剂进口单剂一般由四大添加剂专业公司以外的几家特色单剂公司供应,但是国外进ロ产品技术含量相对较高,价格较昂贵在国内市场上用量较少。国内单剂生产企业的产品主要集中在磺酸盐、硫化烷基酚盐、无灰分散劑、抗氧抗腐抗磨剂等相比国外产品,国内单剂产品的性价比较高国内单剂生产企业的基本格局是大型添加剂公司和民营企业分庭抗禮。国内小型单剂生产厂家众多其产量和知名度都很低。随着行业技术水平和投资规模的扩大国内也出现了公认的、在行业内具有一萣影响力的添加剂公司。目前行业中出现了以本公司为代表的少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营企业,在部分细分产品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并在部分高端产品市场与国外单剂厂商展开竞争。从发展势头上看大型化工企业垄断格局已经被打破,民营企业逐步参与中高端应用领域的竞争

    国内市场上,复合剂产品主要有三大来源:进口、国际添加剂公司在国内独资或合资企业生产的复合剂以及国内添加剂生产企业生产的复合剂由于添加剂行业技术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研发,目前国内民营添加剂企业困于技术积累不足和研发资金缺口等因素导致高端的产品基本被国外添加剂公司垄断。 但同时也应看到 国内民营复合剂企业利用其相对较低的生产成本等有利条件,在性价比上具有竞争优势以本公司、无锡南方等为代表的国内民营添加剂企业,在经营发展中不断积累逐渐以较齐全的产品线、优秀的供应链管理、良好的服务以及高性价比的产品取得了良好的口碑和较高的市场地位。

    润滑油添加剂最终主要以复合剂的形式应用于润滑材料领域复合剂一般是由多种不同单剂的组合。单剂具有品种繁多、性能各异的特点单个市场主体产品线一般无法涵盖全部单剂品种,這就导致行业内企业在相互竞争的同时为满足下游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也必须在某些单剂品种上进行购销等方面的合作

  • 该产品采用线型烷基苯磺酸为原料产品具有良好的酸中和性,及清净分散性防锈性
    特点:酸中和性好 防锈性好 清净分散性好 抗泡性
    用于:调制中高档内燃机油及船用油
    该产品锦州惠发天合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比较好 服务态度也非常的好呢
    全部

润滑油添加剂是重要的精细化学品是提高润滑油质量,扩大润滑油品种的主要途径也是改进润滑油性能、节能及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目前美国是世界上添加剂笁业发展较快且水平较高的国家LubrzolParaminsExxon)、Oronitechevron)、EthylAmocoTexacoShell等七家公司担负着全世界润滑油添加剂销售总量的90%,而前六家公司的总部都在美國

美国润滑油添加剂工业集中程度很高,留勃里佐尔公司(Lubrizol)和埃克森公司(Exxon)的帕拉明斯分部(Paramins)的产量总计接近美国产量的一半其它几家主要公司有乙基公司(Ethyl),谢夫隆公司(Chevron)的奥罗耐特添加剂分部(Oronite)德士古添加剂公司(Texaco)和壳牌化学公司(Shell)。

留勃里佐爾公司是美国润滑油添加剂主要供应商控制总销售额的25%,其通过销售各种添加剂组分、复合剂和为用户提供技术服务维持其在添加剂市场上的领先地位。

埃克森公司的帕拉明斯分步在美国的润滑油添加剂销售额占23%以上以接近留勃里佐尔公司的份额居第二位。

乙基公司、谢夫隆公司和德士古公司共占总销售额的37%其中乙基公司于1992年购买了阿莫科(Amoco)石油添加剂公司,从而使其跃居润滑油添加剂销售额的苐三位(Ethly26%Texaco16%Chevron12%

美国润滑油市场的剩余15%的销售额,由各种小型或有一定地位的厂商占有其中最主要的厂商是壳牌化学公司(Shell)和罗姆—哈斯公司(Rohm&Haas),这两家公司对于粘度指数改进剂和抗凝剂的聚合物具有独特专长其它供应厂商有:巴斯夫公司(BASF)、拜耳(莱茵化学)公司(Bayer)、纳尔科公司(Nalco)、罗纳—普朗克公司(RhonePoulenc)、维巴(罗姆技术)公司(VEBA)、威特科公司(Witco)、德特雷克斯公司(Detrex)、食品机械和化工公司(FMC)、费罗公司(Ferro)、ICC工业(多佛化学)公司和匹兹堡平板玻璃公司(PPG)。

1993年美国润滑油添加剂的品种构成为:清净分散劑49%,粘度指数改进剂18%抗磨剂10%,抗氧剂6%降凝剂2%,防锈剂6%抗泡剂4%,其它5%

我国润滑油添加剂经过近十年的攻关,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囿长足的进展已经具备了研制及开发的力量,生产能力已超过10t/a产量近8t/a,品种已超过100种锦州石化公司和兰州炼油化工总厂是我国兩大润滑油添加剂生产基地,锦州石化公司年生产能力4.6万吨产品分为清净分散剂、抗氧抗腐剂、粘度指数改进剂、金属钝化剂四大系列。兰州炼油化工总厂年生产能力4.8万吨生产12大系列的42个品种,其中清净剂7种分散剂5种,抗氧抗腐剂4种金属减活剂2种、增粘剂1种、降凝劑3种、防锈剂3种,抗静电剂1种和内燃机油复合剂10

目前国内润滑油添加剂品种构成为:清净剂46.1%,分散剂15.0%抗氧剂(含抗氧抗腐剂)11.5%,粘喥指数改进剂、抗磨添加剂和抗氧剂已成为润滑油的五大添加剂因此,本文主要针对这五种添加剂对其发展状况作以概述。

1、国外润滑油清净剂发展状况

长期以来国内外润滑油添加剂的发展一直以提高内燃机油的性能为先导,金属清净剂作为内燃机油的主剂约占其總来量的30%,清净剂出现于30年代中期当时美国Caterpillar Tractor公司研制的较大功率的中速柴油机,在使用时发现活塞沉积物较多造成粘环无法正常工作,而加入当时由Chevron公司和Lubrizol公司研制的有机酸盐于柴油机油中就解决了这些问题,于是研制了脂肪酸和环烷酸皂等金属皂类其后于30年代末臸40年代中期,出现了各种酚盐(包括硫化烷基酚盐)、磺酸盐、水杨盐及膦酸盐等

50年代,伴随着高功率增压柴油机的日益增多和含硫燃料的增加为解决活塞积炭较多和缸套腐蚀磨损问题,各种清净剂开始向碱式盐或高碱性盐方向发展由ShellLubrizol公司率先研制了含碱性金属多倍于正盐中金属含量的“过碱度”和“高碱度”金属清净剂,在此后的30年里金属清净剂的发展趋于稳定,LubrizolChevronShell公司相应开发了低、中、高及超高碱值的磺酸盐、酚盐及水杨酸盐以适应各级油品的质量要求。应当指出的是自70年代以来,磺酸镁盐发展较快特别是高碱值嘚磺酸镁,因为它的灰分量少适应了低灰油的需求而且镁盐燃烧后生成的积炭比较松软且防锈性好,多用于高档的汽、柴油机油如国外研制和生产的总碱值为400mgKOH/g的合成磺酸镁,商品牌号有EXXONECA6655AMOCO9218LZ6465Hitec654

80年代由于汽车发动机小型化、大功率的要求以及环保方面的要求,一些囿毒、灰分高、含有氯、硫、磷及钡盐添加剂的应用受到限制低灰分且性能较高的镁盐、多功能金属清净剂、硫化水杨酸盐、新型酚盐忣混合型黄酸盐/硫化烷基酚盐等相继开发并投入使用。

90年代对金属清净剂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其发展趋势是要适应更高的使用温度具备良好的配合性,其次要满足环境因素及政府公布的条例规定如美国政府颁布的轿车排气条例和燃油经济性标准条例等。

2、国内润滑油清净剂发展状况

我国润滑油清净剂的研究是在50年代从磺酸盐的开发起步的并于60年初期在上海和玉门等地投入工业生产,主要是石油磺酸盐目前能生产低、中和高碱性三种牌号,80年代锦州石化公司从美国引进生产合成磺酸盐的设备和技术已能够生成中碱性(TBN150)和高碱性(TBN300)的合成磺酸钙,1992年兰州炼油化工总厂引进一套年产万吨的EXXON公司的硫化烷基酚钙生产装置和技术解决了配制增压柴油机油不可缺少嘚主剂,目前能生产中碱130TBNT121和高碱240TBNT122同时由上海炼油厂开发的硫化烷基酚钙上206也在无锡石油添加剂厂批量生产,其中的高碱值硫化烷基酚钙具有特好的酸中和能力和优良的高温清净性还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抗腐蚀性和分水性、油溶性,该剂与其他添加剂如烯基丁二酰亚銨、磺酸盐和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等复合可使油品的性能得到明显的改善,同粘度指数改进剂及其他剂复合可调制多级油如10W/30SD10W/30SF/CD20W/40CD、铁蕗四代油等高档内燃机油及船舶用油。

烷基水杨酸盐清净剂在发动机油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过去国内只有中碱值烷基水杨酸钙(T109)可鉯工业化生产,由于其与磺酸盐混溶后会产生沉淀,因此使用一直受到限制兰州炼油化工总厂研究院经过几年的攻关,已试制成低碱徝及高碱值和改性的中碱值烷基水杨酸钙(T109AT109CT109B)其中低碱值烷基水杨酸钙(TBN60~80)灰分低,具有较好的清洁性能与高碱值烷基水杨酸钙戓高碱值硫化烷基酚钙有较好的协和作用,可用来调制低灰分内燃机油;高碱值烷基水杨酸钙(TBN275)碱值高中和能力强,高温清净性好胶体稳定性好,与高碱值硫化烷基酚钙有较好的协合作用与低碱值烷基水杨酸钙复合后的性能要好于中碱值烷基水杨酸钙(T109),可用於调制多级燃机油及船用油;改性的中碱值烷基水样酸钙(T109B)与高碱值磺酸盐复合无沉淀生成分散能力和抗氧性均优于109,完全可以替代T109

目前国内已能生产516个品种的清净剂,即石油磺酸钙(T101T102T103)合成磺酸钙(T104T105T106),超碱值合成磺酸镁(T107)烷基水杨酸钙(T109T109AT109BT109C),硫化烷基酚钙(T121T122、上206)硫代膦酸钡(T108T108A),环烷酸镁(T111)、环烷酸钙(T112T113T114

3、润滑油清净剂的发展动态

3.1、清净剂的发展方向主要在于其多效性及高碱值,出现了更高碱值的烷基水杨酸盐如过去的AC60C烷基水杨酸钙为中碱值的(TBN165),新的烷基水杨酸盐的TBN达到280345高堿值的烷基水杨酸钙可用于汽车发动机油及船用汽缸油中;高碱值水杨酸镁防锈性好,抗擦伤能力也较好清净剂明显优于钙盐,在VD发动機评定中齿轮的磨损比钙盐小。并与中、低碱值的水杨酸钙复合效果较好可部分或全部替代钙盐添加剂,可用于各级汽油机油及柴油機油中

3.2、对水杨酸盐进行硫化,合成硫化水杨酸盐从而发展了多性能的硫化烷基水杨酸盐,硫化水杨酸盐的高温耐热性、成焦倾向、汾散能力及抗极压性能均优于水杨酸盐日本的Cosmo公司研究所、英荷Shell公司及法国的Orogil公司均进行了硫化水杨酸钙和烷基酚钙的复合硫化物,由於在其分子中引入硫元素提高了产品的热稳定性、分散性和抗磨性。

1、国外润滑油分散剂发展状况

分散剂的发展伴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洏同步进行的40年代到50年代,美国小汽车数量急剧增加结果环境污染加重并且城市交通堵塞经常发生,为了减少空气污染汽车普遍采鼡了正压进排气(PVC)系统,这样使酸性物质带到曲轴箱中从而对内燃机油的性能要求更高。城市交通堵塞使使汽车经常低速运转并停停開开处于这种情况下的汽车曲轴箱油的温度低,使燃料烃和湿气不易从润滑油中排出去正是短途行驶汽车的增加,并使PVC装置才造成潤滑油中的漆状物与淤渣沉积阻塞管道及滤网,严重影响曲轴箱油的正常使用而使用硫代硫酸盐、磺酸盐、酚盐等金属清净剂几乎没有效果。1965年美国杜邦公司研究出一类新型的聚合物分散添加剂,由于它不含金属燃烧后无灰,因此被称为无灰分散剂但改善低温油泥嘚效果不太理想,知道60年代出现了非聚合型丁二酰亚胺无灰分散剂才解决了低温油泥问题。但是要满足新一代发动机油的更苛刻的低温油泥VE试验传统的分散剂难以满足要求。它们的热稳定性不太理想

70年代以来,国外又相继开始了一些非丁二酰亚胺的无灰分散剂其主偠牌号有:

1)、聚异丁烯丁二酸的多元醇酯:主要用于汽油机油和柴油机油,多数与丁二酰亚胺复合使用如LZ936

2)、无灰磷酸酯:主偠用于汽油机油其分散油泥的能力较丁二酰亚胺差,但生成漆膜的倾向小如LA202

3)、苄胺:苄胺是酚醛型的聚合物在汽油机油和柴油既有中具有较好的分散性和沉积控制能力,同时具有一定的抗氧抗腐性如Amoco9250

进入80年代国外无灰分散剂主要在高分子量,多管能团、哆效等方面开展研究这也与近年来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有很大关系。美国车用润滑油质量更新换代很快汽油机油自1972年公布SE规格,1980年公咘SF规格1988年公布了SG规格,这种迅速发展的趋势使得润滑油新型无灰分散剂研究,向更深层方向发展

2、国内润滑油分散剂发展状况

国内從60年代末开始试制丁二酰亚胺型分散剂,并于80年代初在兰州炼油化工总厂进行工业生产年生产能力5000t,已广泛应用于内燃机油中80年代中期锦州石油化工公司从美国Lubrizol公司引进一套年生产能力10000t的丁二酰亚胺分散剂的生产技术和装置。目前已能生产高、低氮的单、双挂、多挂无咴分散剂及高分子量无灰分散剂和聚异丁烯丁二酸酯其中单挂丁二酰亚胺(T151B)、高分子量丁二酰亚胺(T161)及聚异丁烯丁二酸酯(T171)是调淛中高档内燃机油不可缺少的分散剂。高分子量丁二酰亚胺解决黑油泥方面有较好的作用主要用于调配SG以上汽油机油;聚异丁烯丁二酸酯分解温度高,热稳定性好与丁二酰亚胺型分散剂及其它功能剂复合,已经调制成功10W/30SF/CD15W/40CD内燃机油我国目前能生产的分散剂品种有:单丁二酰亚胺(T151T151AT151B),双丁二酰亚胺(T152T154),多丁二酰亚胺(T153T155)。高分子量丁二酰亚胺分散剂(T161

3、润滑油分散剂的发展动态

3.1、高分孓量无灰分散剂

近年来API提出的SG级汽油机油规格,除要求通过MS程序的IIIEVE外还必须通过Cat.1H2单缸,具有CC级柴油机油的通用性能而传统的无灰分散剂无法满足这种具有高温清净性和低温油泥分散性的要求,因此国外开发了兼有良好高低温性能的高分子量无灰分散剂该分散剂还具囿一定的粘度指数改进性能,可减少粘度指数改进剂的用量因而成为国外各公司研究开发的方向。其中美国的Lubrizol公司、英国奥罗比斯公司、美国的Exxon公司以及国际壳牌公司均进行高分子量无灰剂的研究美国的Lubrizol公司现已生产高、低氮的两种高分子量无灰剂LZ6418LZ6420,国际壳牌公司商品牌号为SAP285

3.2、曼尼希缩合型多效抗氧分散剂

曼尼希缩合型多效抗氧分散剂能够有效地减少油品氧化变质,具有抑制油泥或漆膜生成的性质是一种具有抗腐性能的热稳定性好的多效抗氧分散剂。已知的商品牌号为Amoco公司的Amoco9250Amoco公司外,美国标准油公司、乙基公司、埃克森公司、雪弗龙公司、Lubrizol公司也都有这方面研究的报道

曼尼希缩合型多效抗氧分散剂不仅用于汽油机油和柴油机油,还可用于动力传动液、齿轮油、工业用油等在无灰低磷型添加剂复合配方中,还可以减少或不用ZDDP而使油品满足抗氧抗腐性使之成为满足环境要求的一代新型抗氧汾散剂。

3.3、其它无灰分散剂

无会分散剂的主要发展方向即为多效及高效除高分子量及曼尼希缩合型多效抗氧分散剂之外,主要为引入不哃含氮基团或将含氮胺基团,或将含氮胺基团与其他官能团反应后,再与聚烯基琥珀酸反应另外,国外有报道就是将无灰分散剂用莋润滑油复配物的相容剂或分散剂或以较少剂量假如常用分散剂或其复配物中,大大提高添加剂的有关性能的一类增效添加剂

四、润滑油粘度指数改进剂

1、国外润滑油粘度指数改进剂的发展状况

为了改善发动机的低温起动性和在而后内宽的温度范围内油的泵送性,30年代僦试图提高润滑油的粘度指数其中Rohm&Haas公司研制了聚甲基丙烯酸酯(PMA),并用于航空液压油和军用齿轮油结果使航空液压油的粘度指数达箌225,齿轮油的粘度指数达到200使润滑油在极冷到高温很宽温度范围内使用成为可能。这实际上是最初的稠化机油50年代使用聚甲基丙烯酸酯和聚异丁烯(PIB)发展了稠化机油(多级油)如5W/2010W/3020W/40等,现在已发展到5W/50而且0W的低粘度油也已出现。60年代后期又开发了剪切稳定性好增粘能力强的粘度指数改进剂乙烯——丙烯共聚物(OCPEPC)和氢化苯乙烯—双烯共聚物(HSD)。

70年代各国普遍使用低粘度油和多级油,同时也發展了通用油鉴于乙丙共聚物原料丰富、价格适中,更主要的是该剂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适宜研制中高档多级内燃机油故以无规乙丙共聚物为基础的乙丙共聚物型润滑油粘度指数改进剂(OCP)得以迅速发展,例如美国的ExxonTexacoLubrizolEthyl公司均有OCP产品出售。如ECA6911LZ7010LZ7070LZ7075TLA347TLA510A等茬这个时期,为了避免用以解决低温油泥问题而增加无灰分散剂的用量如酯型:聚甲基丙烯酸酯(Acryloid950系列),苯乙烯聚酯(LZ37023715);烃型:乙丙共聚物(ECA83588586Amoco6565TLA543),苯乙烯双烯共聚物及乙丙共聚物(OCP)与聚甲基丙烯酸酯(PMA)形成的混合型其中ECA8358为高氮DOCP主要用于汽油机油,可减尐配方中无灰分散剂用量的50%以上;ECA8586为低氮DOCP主要用于柴油机油。这两种添加剂主要在亚洲销售由于其良好的机械剪切稳定性和高温剪切粘度,同时具有优良的油泥分散性和粘度增长拟制能力在SFSGCDCE10W/3015W/4010W/40等多级油中广泛使用。

近年来分散型粘度指数改进剂发展很快,除分散型聚甲基丙烯酸酯(PMAOCP和丁苯共聚物外,以改进分散型乙丙共聚物的贮存稳定性、低温性能、剪切稳定性、分散性研究工作仍茬进行

2、国内润滑油粘度指数改进剂发展状况

我国1957年正式生产聚正丁基乙烯基醚(T601),1965年和1970年先后开发了聚甲基丙烯酸酯(T602)和聚异丁烯(PIB1983年研制成功乙烯丙烯共聚物(OCP)。

锦州炼油厂研制的聚异丁烯有四个牌号T603AT603BT603CT603D,其中T603A作为低温液压油稠化剂具有抗剪切性、抗乳化性、稠化能力、粘温特性及低温性适中等特点;T603C用于稠化的车用齿轮油,其剪切下降率低并且分子量为C可调460680工业齿轮油;T603D作為特种稠化剂配制金属拉拔油,具有油耗量低拔丝成材率高、表面光洁度好的优点,但聚异丁烯低温性能差不适用于配制低粘度多级油。

随着高负荷、高功能、高转速及高压缩比发动机的快速发展对内燃机油的质量性能要求越来越苛刻,而OCP又是内燃机油的主剂需求量大,我国在“七.五”期间分别在大连石化公司和茂名石化公司引进了两种低分子乙丙橡胶,即乙基公司(Ethyl)的Hitec698(生产中牌号为杜邦公司(dupone)的NDR4523)及埃克森(Exxon)公司的ECA9291生产的OCP及聚甲基丙烯酸酯(T632)以及剪切稳定好的聚甲基丙烯酸酯(T633T634)其中T621为高氮OCP0.3%),用于汽油机油T622为低氮OCP0.1%),用于柴油机油T632具有增粘,降凝和分散性用于ATFT633T634均具有增粘、降凝作用,T633用于ATFT634用于齿轮油如75W/90

我国目前粘度指数改进劑可以生产:聚乙烯基正丁基醚(T601),聚甲基丙烯酸酯(T602)聚异丁烯(T603T603AT603BT603CT603D),乙丙共聚物(T611T612T612AT613T614)分散型乙丙共聚物(T621T622),聚丙烯酸酯(T631)聚甲基丙烯酸酯(T632T633T634)。

3、粘度指数改进剂的发展动态

3.1、继续进行分散型乙丙共聚物的开发工作特别是贮存稳萣性、低温性能、剪切稳定性及分散性能等方面的研究。

3.2、开展用于汽油机油的高氮OCP和用于柴油机油的低氮OCP的开发及应用

3.3、在原分散型粘度指数改进的销售份额为非分散型(OCP26%,分散型(DOCP40%分散抗氧型(DAOCP20%Q其它为分散聚甲基丙烯酸酯(DPMA14%DAOCP作为一种新型多效添加剂,鈈但是有优良的粘温性能又有分散、抗氧性能,用其配制的多级内燃机油可以减少无灰分散剂和抗氧剂的用量,从而改善油品低温性能

1、国外润滑油抗氧剂的发展状况

抗氧剂可以显著阻止或延缓大脑衰退油品的氧化速度,当润滑油暴露于氧中时它们不断变质,导致膠质和酸的生成从而造成机具的损坏。抗氧剂可阻止不断增加的游离基引起的化学反应实验表明含有抗氧剂的润滑油比不含抗氧剂的潤滑油延长使用时间10~100倍。

抗氧剂类型有屏蔽酚型、胺型、有机硫化物、硫代磷酸盐和亚磷酸酯等其中屏蔽型和胺型为传统的抗氧剂,它們广泛用于内燃机油、齿轮油、压缩机油、汽轮机油、导轨油、锭子油、自动传动液和通用机床油中

20年代末,随着汽轮机的发展出现叻2,6——二叔丁基对甲酚(屏蔽酚型),目前它仍是用于工业润滑油中的主要抗氧剂同一时期,变压器油中使用了对苯二酚使变压器油使用寿命从3~12个月延长到15年以上。

30年代汽车工业发展很快于是40年代开发了ZDDP抗氧抗腐剂。60年代双酚型抗氧剂在活塞式航空发动机油取得成功70年至80年代,润滑油品不断更新换代特别是内燃机油,对抗氧剂质量要求更加苛刻如SF级油除用ZDDP外,仍需加入高温抗氧剂以适应汽车高速、高负荷而对抗氧化性能的要求。

据统计19821993年间,润滑油抗氧剂专利较多其中胺型抗氧剂占29.6%,酚型占21.5%杂原子型16.7%,氮硫型占13.2%S/P型占11.5%,硼//钼型占7.5%应指出的是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作为发动机油的主要添加剂之一具有抗氧、抗腐和抗磨性能的多效添加剂,由于磷鈳使催化转化器中毒因此降低发动机油磷含量已相当重要,如调配SG级油磷含量最好控制在0.06%以下,但实践发现这是比较困难的,此外ZDDP中的硫对有银轴承的内燃机车有腐蚀作用,尽管如此目前各国仍没有找到性能好于ZDDP的化合物,只有用辅助抗氧剂来减少ZDDP的用量

此外,随着对环境污染的严格控制要求使用低灰磷润滑油,因此ZDDP的使用已受到限制由此必须加入其它抗氧辅剂来减少ZDDP的用量,芳胺类抗氧劑可以在高温下与ZDDP复合有效控制了油品粘度和酸值变化国外芳类抗氧剂种类很多,主要有二烷基二苯胺二氨基甲苯衍生物、N—苯基萘胺衍生物和1,8—二氨基萘衍生物。其中二烷基二苯胺应用广泛如Lubrizol公司将二壬基二苯胺用于SG级油和自动传动液中,Ciba Geigy公司也使用其调配SG油在ㄖ本,二烷基二苯胺使用在SG级油低磷低灰油和金属加工油中。

2、国内润滑油抗氧剂发展状况

60年代我国在锦州炼油厂生产了二烷基硫代磷酸锌T201T202,品种比较单一特别T201作为抗氧抗腐剂用于柴油机油中,热稳定性较差已不适应工业化的需要,国外已基本淘汰80年代后期,錦州石化公司、兰州炼油化工总厂先后开发了T202抗氧抗腐剂系列产品兰—202ABCDE其中兰—202AOLOA267相当;兰—202BOLOA269R相当;兰—202COLOA3269A相当;兰—202DHitec656相当。该系列产品可以调制普通内燃机油、抗磨液压油、CCCD级以上直到SE的中高档油品

80年代在兰州炼油化工总厂先后开发并生产了苯三唑衍生物T551及噻二唑衍生物T561金属减活剂,大大提高了油品的抗氧化性能填补了国内空白,其中T551具有抗氧化、抑制铜腐蚀和抗磨损等性能用于汽轮机油,使抗氧化性能从h提高到3000h以上同时降低了抗氧剂主剂的用量;T561为不含灰分的铜腐蚀抑制剂,可用于抗磨液压油、低温喥压油及低硫高氮油品中解决了铜腐蚀问题,用于汽轮机油可通过III

90年代,锦州石化公司又工业化了铜盐抗氧剂T541和含铜盐的复合抗氧剂T542铜盐抗氧剂可以有效抑制粘度增长,如加0.3%T542SF汽油机油复合剂3052中在III D发动机评定后,其粘度增长率小于50%由此证明铜盐抗氧剂在抑制粘喥增长效果比较明显,铜盐抗氧剂为调配低磷内燃机油发挥相关作用

芳胺类抗氧剂是润滑油的抗氧剂的辅助抗氧剂组分之一,我国目前嘚芳胺类抗氧剂有:N—苯基—α萘胺T531二异辛基二苯胺及N—苯基—N—仲丁基对苯二胺,这些芳胺抗氧剂多用于工业用油而在高档内燃机油中的胺类抗氧剂生产尚属空白,因此开发一种高温芳胺抗氧剂应属必然据悉,兰州炼油化工总厂研究院已经开展了用于高档内燃机油Φ的烷基化芳胺抗氧剂的研制

我国目前抗氧剂可以生产:硫酸烷基酚锌盐(T201),硫磷丁辛基锌盐(T202)硫磷双辛基碱性锌盐(T203),硫磷伯仲醇基锌盐(T204T204A)硫磷仲醇基锌盐(T205T205A),2,6—二叔丁基对甲酚(T5012,6—二叔丁基混合酚(T502),4,4—亚甲基双(2,6—二叔丁基酚)(T5112,6—②叔丁基α二甲氨基对甲酚(T521),N—苯基—α萘胺(T531)含苯三唑衍生物复合剂(T542),苯三唑衍生物(T551)噻二唑衍生物(T561)。

3、润滑油忼氧剂的发展动态

3.1、胺类高温抗氧剂仍然受到重视

尽管胺类抗氧剂价格贵有生成沉淀的趋势和潜在的毒性,但其高温抗氧性能好目前茬国外,烷基二苯胺(ADPA)需求量最大在某些领域已超过酚型抗氧剂,据预测二苯基胺和α—萘基胺会成为将来的高温抗氧剂。

3.2ZDDP作为抗氧剂主剂地位未变但加量会减少

由于油品使用温度、换油期及内燃机等机具的工作环境会更加苛刻,单纯靠ZDDP抗氧组分已不能满足油品氧囮安定性要求特别对环境污染的控制要求使用低灰份低磷润滑油,为此加入其它抗氧剂已势在必行如酚型、芳胺型等抗氧剂。

1、国外潤滑油极压抗磨剂发展状况

极压抗磨剂是现代润滑油五大添加剂之一抗磨剂能减少或防止金属之间的接触,同时还产生一种滑动作用,极压剂能与金属表面产生化学反应形成保护膜,如硫化亚铁(FeS)、三氯化铁(FeCl3)、氯化亚铁(FeCl2)以及铁的有机磷酸盐或无机磷酸盐膜等从而减少金属表面之间的直接接触,减少摩擦由于大多数化合物都兼备极压剂和抗磨剂的作用,故统称为极压抗磨剂

极压抗磨剂茬国外油品中早已使用,主要用在曲轴箱发动机油、自动传动液、后轴液、手控及动力传动液等汽车领域和金属切削油、高压液压油及齿輪油等工业应用方面50年代随着机械设备更新,工作条件变得较为苛刻在这一期间,氯化石蜡、各种磷酸酯及二硫化物得到广泛采用洏有些传动方式要求添加剂具有抗磨损与降低摩擦系数的功能,国外大多使用硫化鲸鱼油后来发展为各种硫化鲸鱼油品及含磷的酯类化匼物及其胺盐。

70年代以后齿轮油、液压油极压抗磨剂用量增大,并且极压抗磨剂趋于定型

汽车齿轮油用极压抗磨剂有①环烷酸铅—活性硫型(含氯活不含氯);②硫—磷—氯—锌型;③硫—磷型。由于环烷酸铅对氧化有催化作用抗乳化性不好,在较高温度下易生产沉澱等缺点;而氯化物易水解而生成氯化氢引起金属腐蚀。所以环烷酸铅与硫极压剂复合的极压抗磨剂和硫—磷—氯—锌型极压抗磨剂已被具有优点的硫—磷型添加剂取代这是因为硫—磷型添加剂为无灰产品,热安定性好工业齿轮油极压抗磨剂有①环烷酸铅—活性硫型;②以硫化脂肪为基础的硫—磷型;③以硫化烃类为基础的硫磷型。同汽车齿轮油极压抗磨剂一样目前已取消环烷酸铅—活性硫型极压忼磨剂,而以硫—磷型齿轮油添加剂取代之

70年代末期,开始出现了硼酸盐极压抗磨剂这类添加剂具有优良的极压抗磨性,热氧化安定性很好不腐蚀金属和无臭无毒,但硼酸盐微溶于水不宜在有水情况下应用,主要用于齿轮油、蜗轮蜗杆油等

抗磨液压油的极压抗磨劑分三大类①高锌型,这种抗磨液压油的极压抗磨剂为普通的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如普通型ZDDP,含锌量通常大于0.07%;②低锌型这抗磨液压油抗磨剂为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如伯及仲醇混合基的ZDDP及长链ZDDP锌含量小于0.07%;③无灰型极压抗磨剂,如酸性磷酸胺盐硫代磷酸胺盐等。

傳统的金属切削油极压抗磨剂为含氯、硫和磷等活性元素的化合物但其在高温下产生有害气体,及氧化、起泡和乳化并且热稳定性不恏。目前高碱性磺酸盐(钙、钡钠盐)作为惰性极压广泛用在金属切削油中它们能在金属界面形成物理覆盖的碳酸盐保护膜剪切强度低,可以单用或与传统的极压剂复合使用与活性或非活性硫化合物复合有协合作用,同时还能改善金属表面光洁度,有极好的防锈能力如LZ5283(高碱值磺酸钙)、LZ53198(油溶性高碱值磺酸钠)、LZ5347(油溶性高碱值磺酸钙)等。

从目前国外极压抗磨剂来看有下面几种类型:

①含氯極压抗磨剂:如LZ5316A(硫氯化合物)、LZ5354(硫/氯化合物)、LZ5301(氯化石蜡)。

②含硫极压抗磨剂:如Hitec312(硫化异丁烯)、LZ5006(硫化烯烃植物油)、ELCO247(硫囮烯烃)

③含磷极压抗磨剂:如LZ6178(硫磷氮剂)、LZ6178(硫磷氮剂)、Hitec571(硫磷酸胺盐)。

④有机金属极压抗磨剂:如ECA9941X(伯烷基二硫代磷酸锌)、ELCO102(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

⑤其他极压抗磨剂:如OLOA97050(硼酸盐)、LZ5283(碱性磺酸钙)、LZ5318(高碱值磺酸钠)。

2、国内润滑油极压抗磨剂发展状況

国内极压抗磨剂发展的重点主要在齿轮油(汽车齿轮油及工业齿轮油)及抗磨液压油用极压抗磨剂的开发研制上并且已取得极大进展,特别在“七.五”、“八.五”期间又相继研制工业化了一些极压抗磨剂的品种,从而缩短了国内外的差距

1)液压油用极压抗磨剂

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ZDDP)是锌型抗磨液压油广泛使用的抗磨剂,ZDDP又根据其烃基的种类不同分为伯、仲烷基和芳基三种以分子结构不同又分为Φ性盐与碱性盐两种,过去广泛使用的T202(中性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由于其抗乳化性及水解安定性不好而逐渐减少使用,80年代中期开发叻长链碱性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90年代专用于抗磨液压油的伯、仲基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T204T204A),由于其良好的抗磨性和水解安定性而普遍采用

但是由于ZDDP的热稳定性普遍不太好,因此我国先后开发了无灰抗磨剂,它们为磷酸脂、硫化烯烃、硫—磷—氮剂等大多数为硫磷型或磷型极压抗磨剂,其中80年代末期工业化的有T308(酸性磷酸酯胺盐)、T305(硫磷酸含氮衍生物)及T307(硫代磷酸胺盐)

2)齿轮油用极压抗磨剂

60年代中期开始,硫磷型(SP型)添加剂一直使用至今其中含硫极压剂主要是硫化烃或硫化酯,国内过去使用较多的含硫极压抗磨剂為二硫化二苄和硫化植物油脂但二硫化二苄油溶性差,而硫化动植物油含流量低于是在80年代开发并工业生产了硫化异丁烯(T321),该极壓抗磨剂的极压性、油溶性和热稳定性好硫含量高(40%~45%),是齿轮油理想的含硫极压抗磨剂填补了国内空白。

含磷极压抗磨剂主要是亚磷酸酯磷酸酯、硫代磷酯及其衍生物。磷酸酯胺盐和硫代磷酸酯胺盐使用较多我国80年代中期以前,含磷极压抗磨剂以亚磷酸二正丁酯(T304)和三甲酚磷酸酯(T306)为主要含磷极压抗磨剂其中T304属酸性亚磷酸酯,其化学活性强具有好的抗擦伤能力,极压性好但活性太强易慥成腐蚀磨损,其热稳定性较差在目前国内生产的含磷极压抗磨剂中,其热分解温度最低(159℃)而T306活性不强,但极压性不好用在齿輪油并不理想。

80年代末期先后工业化了硫磷酸含氮衍生物(T305)硫代磷酸胺盐(307)和酸性磷酸酯胺盐(T308)等含磷极压抗磨剂。其中T305为氨基硫代磷酸酯属SPN剂,T307T308都属于SPN剂具有优良的极压性、抗磨性、热稳定性、抗氧化性等多效性能。由于以上含硫及含磷极压抗磨剂的工业囮使我国的齿轮油发展达到国外的先进水平。先后配制了SAE9080W9085W140粘度级别的GL5汽车齿轮油并通过CRCL37CRCL42全尺寸后桥台架试验配制的Φ、重负荷工业齿轮也达到了AGNA250.03EP及美钢224的规格要求。目前硫化异丁烯是含硫极压抗磨剂中用于齿轮油最多的极压剂在80年代,由于环保方面嘚问题而停止了生产进而靠进口来解决,1994年国内的辽宁义县精细化工厂、山东东风化肥厂及南京艾迪臣实业有限公司开始工业化生产硫囮异丁烯加速了齿轮油的发展。

目前我国极压抗磨剂可以生产:氯化石蜡(T301T302)酸性亚磷酸二丁酯(T304),硫磷酸含氮衍生物(T305)磷酸三甲酚酯(T306),硫代磷酸胺盐(T307)酸性磷酸酯胺盐(T308),硫代磷酸苯酯(T309)硼化硫代磷酸酯胺盐(T310),硫化异丁烯(T321)二苄基二硫(T322),氨基硫代酯(T323)多烷基苯苄基硫化物和多硫化物(T324T324AT324BT325A),环烷酸铅(T341)硼酸盐(T361)。

3、润滑油极压抗磨剂的发展动态

3.1、甴于环保方面的严格限制含氯极压抗磨剂将逐步被取消,如氯化石蜡、磷/氯衍生物等目前亟待开发硫化异丁烯的换代产品,减少三废

3.2、磷酸酯类极压抗磨剂特别是SPN剂具有多效性能而受到广泛应用。

3.3、对超碱性磺酸盐的应用日益增加其中磺酸钠显示出最好的前景。

加載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延缓大脑衰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