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大题局限性怎么答?

专题04 评述类 【例解】 1.(2019·山东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19)(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申报月刊》“中国现代化问题”讨论 1933年,《申报月刊》发起了“中国现代化问题”的讨论。讨论范围集中于生产和经济方面,并将问题析分为两项:(1)中国现代化的困难和障碍;(2)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方式。 《申报月刊》第二卷第七号出版了“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并对发起讨论的原因进行了说明。《编辑之言》指出:“‘中国现代化’这个问题,与其说它是一个新问题,无(毋)宁说它是一个八九十年来的宿题。……须知今后中国,若于生产方面,再不赶快顺着‘现代化’的方向进展……我们整个的民族,将难逃渐归淘汰,万劫不复的厄运。” 讨论共收到10篇短文和16篇专论。其中,明确主张采取社会主义方式的有9篇,将社会主义作为现代化终极目标的1篇,主张非资本主义的3篇,主张计划经济的1篇,主张兼采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的1篇,主张受节制的资本主义的1篇,明确主张个人主义方式的1篇,未回答采取社会主义抑或资本主义,只是提出具体主张的8篇。 ——据《申报月刊》第二卷第七号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申报月刊》‘中国现代化问题’讨论”进行评述。(12分)(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解题步骤★ 步骤一 看问题:审清题目具体要求,有针对性的解答。 【解读题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申报月刊》‘中国现代化问题’讨论”进行评述。评述包括简述和评价二部分,简述主要从背景分析入手: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现代化历程及境况; 20世纪三十年代国内背景,包括民族危机严重,国内经济落后等;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际背景,包括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简述之后进行评价就可。 步骤二 读材料: 【解读材料】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在1933年,《申报月刊》对“中国现代化问题”展开了深刻讨论;其所讨论的内容主要包括两项:第一,中国现代化的困难和障碍;第二,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方式;据此我们可以把论题概括以下题目,→如“中国现代化的方式和困难”、“中国现代化的紧迫性”、“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现代化”、“实行有节制的资本主义发展现代化”等等; 在进行具体评述时,我们要结合材料中所涉及的时间点——1933年,即20世纪30年代;在论述中国现代化的困难时,第一,我们要对“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所遭受列强的欺凌以导致中国经济发展极度缓慢”进行适度阐释,第二,我们要结合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内的政治、经济进行适当阐释,即在政治方面,随着日本侵华的步步紧逼,中国所面临的民族危机逐渐加深,而国民党却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把主要力量用于围剿工农红军;在经济方面,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此时期有所发展,但是其力量相对西方而言,极其弱小;第三,就国际环境而言,在1929年到1933年间,西方爆发了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世界经济一片萧条,为摆脱危机,西方世界各国纷纷采取“以邻为壑”政策,世界潜伏着战争的危险;除此之外,苏联从1928年起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实行高度集中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经济实力迅速增长。 根据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所以在《申报月刊》所收到的“10篇短文和16篇专论”中,出现了很多种方法和途径,如“主张采取社会主义方式”、“将社会主义作为现代化终极目标”、“主张非资本主义”、“主张计划经济”、“主张兼采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主张受节制的资本主义”等等。在评述的结尾之处,我们要做一小结,语言要简练,其目的在于照应论题,以使评述结构完整。 步骤三 写答案:写答案:要求段落化、要点化但不主张序号化 在组织答案时要分三段:第一段观点部分,字数要求20-30字;第二段:史论结合论证部分,字数要求120-150字;第三段总结部分,字数要求20-30字;因此总字数为180--200字区间。 第一段:观点部分。 第二段:史论结合论证部分。 第三段:评论部分。 用理论来论证这个观点或写总结性语言。这个结论一定要结合这道题目的内容写出,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和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等史观以及历史发展的趋势等来论证。不能简单重复总观点,必须作内涵表述,上升到规律、本质、实质、正确做法。要呼应开头,但在语言上不能与开头重复,最好能对观点进行总结和升华。 格式规范,不能以问答题的答题格式来作答,语言不能条文化、序号化,不要写类似于“观点”、“论证”、“结尾”这样的提示语,每段开头不要顶格,要空两格。 【整理答案】 观点:层次二:观点明确、合理(2分)。 层次一:观点较为明确、合理(1分)。 阐释:评述应结合史实,主要包括以下角度: ①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现代化历程及境况(2分); ②20世

  作为文科性的学科,历史有很多需要背诵记忆的内容,历史时间、事件、影响、人物等等都是需要背下来的内容,但是这些内容在考试中大多数情况下不是直接选择填空题让你去作答的,是要你根据历史事件来分析一个现象或者结合历史事件的背景来评价一种情况,所以说背下来只是基础,要理解性记忆并灵活使用才是关键。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考历史主观性题目的答题技巧,供参考!

  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

  基本方法: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3.外显比较式问答题

  基本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4.内隐比较式问答题

  基本方法:解答此类问答题,关键是根据题意,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原因、过程、特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定;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确定。

  5.比较项的确定方法

  基本方法:属于历史人物概念的可分为国籍、时代、称谓、主要活动、评价等要素。属于历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空间、主体、经过、意义等要素。属于历史现象概念的历史在诸因素与历史事件的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经过改为主要内容或主要表现。属于历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制定者、主要内容、评价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的知识可分解为革命任务、组织与领导、斗争纲领、主力、方式、性质结果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结果及影响的知识结构有包括进步性、局限性等。

  6.分析、评价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原因

  基本方法: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生产力因素,包括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天文历法的进步,劳动力的投入等;二是生产关系因素,包括新的生产方式的确立,土地政策的调整,农民起义对地主阶级的打击;三是上层建筑的因素,包括中央集权制度,重农抑商政策的保护与鼓励,宗教、文化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等,四是看对外关系与民族关系是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五是看社会环境因素,是否统一与安定;六是地理条件的因素等。

  7.分析经济特征型问答题

  基本方法:分析经济特征要注意三点:其一,从复杂的经济现象中去揭示基本特征;其二,分析其特征形成的原因及影响;其三,揭示特征语言要精辟,高度概括,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8.历史问答题表述中的归纳概括方法

  基本方法:归纳和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是两种不同的历史思维能力。归纳指将众多或零散的或反复出现的历史史实,按其同类梳理,使之由繁杂到简约、由纷乱到条理、有个性到共性的认识;概括是把具有相同属性的历史事物联合起来,形成带有规律性的、普遍性的道理。归纳是概括的前提。

  基本方法:解答开放性问答题需要明确:重要的不是持何种观点,而是能有理有据的论证自己的观点,即论证是否符合逻辑,是否严密,材料与观点是否统一,理由是否充足。因此,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确定观点。其次,要通过对史实的概括提炼,来充分支持观点,尽量少漏观点支持点。第三,要做到史论结合,有论有据。第四,论述要,如该题在肯定积极作用的同时,要指出消极作用,切忌化。

  10.如何解答主观题中”说明了什么“类型的问题

  基本方法:回答说明了什么,实际上是考查把握历史本质,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回答是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

  (1)这种斗争的目的是什么?有何进步或倒退的作用?

  (2)这种斗争的失败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还是一种偶然?

  (3)如果是偶然,说明斗争的曲折复杂,而且要进一步创造条件;如果是必然则说明这种斗争的根本无法实现,是空想。

  11.分析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背景

  基本方法:历史背景是影响、预示事物发展趋向的客观条件,是对导致历史事件发生的各个方面的因素进行概括总结,这些因素可能是显现的,隐现的。

  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历史因素方面:是否是历史发展的需要。现实因素:是否符合现实情况的需要。主观因素方面:是否是当事人主观愿望能够的需要。

  12.论述题的解答和史论结合

  基本方法:回答论述题一般有三个步骤。

  第一、判断是非,表明自己的饿观点。

  第二,列举史实,说明自己的观点。在这一步当中有注意将母观点(即总的观点)分解成若干个子观点,用所掌握的史实进行论证。观点的展开要有层次性,做到由表及里,有浅入深,环环相扣,逻辑严密。而每个观点都要有史实的支撑,做到史论严密结合。

  第三,要适当小结,升华观点。

  解题中的史论结合,主要是指要有适当的史实作为立论的基础,要有鲜明的观点作为立论的导向;坚持”从历史中来,到历史中去“的原则。”从历史在中来“,就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到历史中去“就是由观点驾驭史实,做到观点与史实的统一。

  13.评价历史人物

  基本方法:评价历史人物,实际上就是要评价其一生的功过是非。要正确评价一个历史人物,首先,需要把握其历史活动;

  其次,要按的标准和原则把这些活动分为积极(或进步、功绩)和消极(或反动、过错)两方面,对于有些历史人物,其活动呈现明显阶段性,所以还要分阶段评价;

  第三,评价的标准和原则有:

  (1) 生产力标准;

  (2) 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不同作用的唯物主义原则,不要夸大英雄人物的作;

  (3) 阶级的观点;

  (4) 时代的观点,即要把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则肯定,反之则否定,同时注意不要用现代人的标准评价古人;

  (5) 不要以偏概全;

  (6) 客观公正,不要带感情色彩;

  (7) 注意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学会自主概括和归纳材料的能力。

  综上所述,各位学生在考试的时候要注意答题技巧的应用,作答时要有逻辑有条理,要抓住得分关键点,希望小编整理的以上内容对大家有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历史大题特点类答题方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