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熊春锦先生校勘的《德道经》 第二章 得一(39)的理解及译文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古墓出土了帛书《老子》甲、乙两篇,而令人震惊的是,其章节字序与我们熟知的通行本《道德经》有很大区别。

通行本《道德经》分《道》、《德》上下两篇,前37章为上篇《道》经,后44章为下篇《德》经。而帛书版《老子》,无论甲、乙本均不分章,只分上下两篇。其中甲本未标记篇名,乙本在两篇正文的末尾处出现了“德三千廿廿一”和“道二千四百廿六”的字样,专家们考证,这两处标记,应该是各篇的统计数字。自此以后,为了方便称呼,便分别以“德”“道”二字来命名上下篇了。

但是部分学者却据此认为,既然《道》、《德》二篇在帛书中位置相反,那么原本依据篇名而来的《道德经》,便也要改为《德道经》。熊春锦先生甚至进一步指出,将《道德经》还原正名为《德道经》,才更符合老子淳德归道、全德复道的本意。但这却是校枉过正了。

首先,帛书《老子》上下两篇之所以用德、道来命名,并不是说其上篇讲德,下篇讲道,而只是因为上篇第一句是“上德不德”,下篇第一句是“道可道也”。按古人习惯,取开头一至数字充当篇名,比如著名的《论语》就是这种体例。由此可见,古代篇名本无任何实质意义,并不是所谓体现了老子的意愿或者书中的本义。那既然如此,又为何要换掉一个流传两千多年的,已经广为人知的名字,而采用一个完全不知所谓的新名字,哗众取宠吗?

其次,“淳德归道、全德复道”之说根本是对《道德经》的严重误解。《道德经》中,从来都没有要通过“德”来复道之说,相反的是,遵从“道”才会有“德”,“上德”必定“不德”。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说:“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德,必须要遵从于道才能具备。先道而后德,却不是先德而后道。那些提出通过“礼-义-仁-德-道”的路径来复归于道的,纯属想当然。假如这条路通的话,老子也就不会痛批孔子宣扬仁义的行为是“播糠眯目,则天地四方易位矣,夫仁义翻然,乃愦吾心,乱莫大焉。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也就是帛书开篇第一章就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以求“德”为目的而得来的“德”,只是下德而已,仁、义、礼均在此列。所以目标奔着求德去了,只会离道越来越远。因此《庄子》才说:“夫子亦放德而行,循道而趋,已至矣;又何偈偈乎揭仁义,若击鼓而求亡子焉?

“放德而行”,把那个束缚真性之德(仁义)放下;“循道而趋”,往道的方向去靠拢。“又何偈偈乎揭仁义,若击鼓而求亡子焉?”又为什么要劳心费力地张扬仁义,像是敲着锣鼓寻找逃亡之人似的呢?人(道)本来就在逃跑了,你还敲锣打鼓的去到处追索(张扬仁义),不是会让他越跑越远吗(失道)?

所以,《道德经》就是《道德经》,无论是帛书还是简书还是通行本,叫什么劳什子的《德道经》,除了巧立名目制造混乱以外,看不出有任何先进之处,并且所谓“先德后道”严重偏离道德经主旨,属误人之说。

  • 读老子有感(一)如果说,半部轮椅可以治天下,则一部《老子》可以治宇宙。《老子》是一部伟大的哲学着作。李约瑟说,中国文化就像一颗参天大树,而这颗参天大树的根在道家。可以见得:《老子》是如此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中的一颗奇葩。读了《老子》,我只能说是读了《老子》,理解了这部巨着中的皮毛罢了。对于自己,只能...

  • 《老子》二十七章中有这样一句话:“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师,这易于被人理解、接受并提倡,但对“不善人”,不但不批评,还要当作我们的镜子,用“不善人”这面镜子照出自身的缺点,以便于改正、提高自己,这不容易做到。难怪孔子说老子是一条龙。孔子在《论语里仁》中也说...

  • 第十一章原文: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译文:一个车轮有三十根辐条共接一个轮毂,辐条之间空虚无物,正因此,才有车的使用价值。用陶土做成容器,容器中间是空的,正因为容器中间有空处,才会有容器的使用价值。造房子...

  • 智者王蒙. 王蒙的聪明是一种大智慧.那是一种常人难以企及的从容、淡定、明晰、透亮,宠辱不惊,守正持中.别人吃累费劲地花了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功夫刚刚弄明白的一点道理,在王蒙那儿都是小菜一碟.他那不大的眼睛狡黠地一眨,嘴角微微地一翘:"嘿嘿,我早就知道是这么回事."作 者:蔡晓滨 Cai Xiao...

  • 初读《老子德道经》心得慧泉华子感谢甘肃张掖的祁振宸老师来苏州上开发光体时推荐的《德道经》,让我有机会透过熊春锦先生的系列著作的引导,简单正确读《德道经》。3月底从北京德慧智邮购了部分书籍,前面几天读《慧性图文思维教育》,意识到诵的重要性。4月1日开始每天清晨6点在小区河边读大本简体...

  • 史书关于老子的记载不很清楚。司马迁的《史记》一说他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就是孔子曾向他问礼的老聃;一说他可能是周烈王时见过秦献公的周太史儋;又说他可能就是老莱子。教材取前一种说法。老子学说的核心是“道”。他认为“道”就是“无...

  • 从语言、思想、思维等方面证明今本《老子》比简本《老子》多出的部分不是老子散失的作品,而是传释《老子》的注本,并进而证明它的作者就是秦献公时期的太史儋.在此基础上,从"道"、"德"两个核心概念入手,进一步阐述今本《老子》作为疏传体例的注本的特点,求证了今本《老子》是如何传释《老子》的;最后评价太史儋的...

  •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生活于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人,他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一本叫《道德经》的著作,他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但有关老子本人的记载留下得不多,这就给后人创造了一个巨大的想像空间,有人把他神化,有人认为他就是太上老君,有关老子的传说不胜枚举,种种的遐想赋予了老...

  • 提起老子自然会想到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以及老子毕生都在传播的“无为”思想。“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是我国第一个力图从自然本身来解释世界,而不求助于超自然的主宰——天帝的意志的哲学家。在老子之前,人们以为宇宙间的万物都有神在统治着,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称天帝。这种观念,到了社会...

  • 郭店与今本相对应章节有明显差异.郭店主张"清静为天下定",今本主张"在政治上不要有为".(含老子丙)与郭店有密切联系,与今本相对应章节同中有异.郭店是"经",(含老子丙)是"说",今本是战国老子后学对春秋...

  • 老子名言1、将欲取之,必先之。2、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4、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5、千里之行,始于足下。6、天下有道,却...

  • 我行走在旷野上,每走一步,脚印就被风沙抹去。我行走在消逝中,无尽的消逝,消逝中的诞生。一道光刺伤我的眼睛,光与影之间,我望向那寥远的地方。那是一道紫云,如龙行于天,不知几千里。猛地惊醒,才知原来是梦,耳畔却传来打更的声音,丑时了。随手摊开书案上的竹简,一排蘸了浓墨写成的小字跃然眼底:“宇者,道也;柱...

  • 老子的名言1、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远。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2、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3、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4、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5、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下面是unjs小编为您整理的老子语录,欢迎阅读!1.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出处】《道德经·第二章》【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的标准,于是就有了与之对立的丑;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的标准,于是就有了...

  • 老子语录1、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2、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4、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5、物壮则...

  •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老子名言,欢迎阅读。1.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

  • 1.道可道,非常道,老子名言名句。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4.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

  • 老子名言名句1、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2、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3、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4、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5...

  •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老子的名言。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

  • 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以下...

  • "无"是老子思想中一个重要的范畴,"无"是没有任何规定性与确定性,也不能给万物和人类以任何的规定性和确定性;无是生,这种生是以化言生,即化掉机心和造作,就等于生万物;无是肯定,是不与否定相对待的肯定;无是超越,超越肯定与否定.无中有有,有中有无,无而不无,有而不有,万物始于无,成于有.无以有显,而从...

  • 老子以"道"为统帅,其教育目的是培养圣人;教育内容包括"四我"、"三弃"、"三绝"、"三宝"和道德教育;教育手段和方法是"行不言之教"等;其为师之道包括教师的无私奉献和公正待人等.其教育思想有重大现实意义.作 者:文熹 胡海云 作者单位:文熹(东安耀祥中学,湖南东安)胡海云(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湖南...

  • 1.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老子名言。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2.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4.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子德道经第一章论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