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学》《中庸》?

十一十三日下午,法学院团委书记张育老师主讲了以国学教育为主题的青马讲坛,带领青马班成员们学习中国著名古籍之一——《中庸》。

张育老师首先古籍中的一句名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开篇,首先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天命之谓性”是指人的天性是善良的“率性之谓道”是说人们自我教育之道就是按照人们的善良的天性办事情“修道之谓教”是说自我教育就是按照人道原则去进行修治这句话言简意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这一主题思想的核心是自我教育。张老师提出这句话意在提醒我们学员面对精彩的大学生活要时刻保持对学习的热情不要心存骄傲。接着张老师借书中一句话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引发了学员对当今国际政治环境的思考,愈发佩服周恩来总理“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接下来张老师展示了《中庸》里的另一句话:“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 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意在告诫我们学员凡事贵在坚持。张老师一一讲解了《中庸》前十五章的内容,由于时间问题,之后的章节老师选择了一些比较重要的点来讲授

时光飞逝,一个小时的青马班课程到了尾声,虽然短短的课程结束了,但是相信张老师对《中庸》的解读会一直陪伴着、影响着青马班学员们成为他们一生的价值追求

共青团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委员会组织部

二〇一六年十十三

  《张居正讲解四书》(原名《四书直解》)是明朝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连同翰林院讲官等人专门写给当时的小万历皇帝朱翊钧(明神宗)一人读的。该书曾在明朝年间得到刻印,根据记载,“1651年张居正所注《四书》再次付梓,题《张阁老直解》。吴伟业在为这部书所作的序中谈到张居正给孩提时的万历皇帝当老师时。充满羡慕之情,”(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江苏太仓人:明崇祯四年进士,官左庶子。弘光朝,任少詹事。入清顺治时,官国子监祭酒,以母丧告假归里。)  康熙年间,内阁学士徐乾学(徐乾学,字原一。号健庵,昆山(今属江苏)人。康熙九年进士,官内阁学士,刑部侍郎。)又将此书翻刻。该刻本至今在民间依旧有流传,可见该书当时影响之大。徐乾学评道:“盖朱注以翼四书,直解有所以翼注。”  康熙帝在读此书后如此说道:“朕阅张居正尚书四书直解,义俱精实,无泛设之词,可为法也。”
  张居正,汉族,字叔大,少名白圭,号太岳,谥号“文忠”,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又称张江陵,明代政治家,改革家,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内阁首辅,明代最伟大的政治家。
  张居正5岁入学,7岁能通六经大义,12岁考中了秀才,13岁时就参加了乡试,写了一篇非常漂亮的
序言大学中庸上中庸下《大学·中庸》原文
(张居正讲解)诚,是真实无妄。明,是事理洞达。子思承孔子天道人道之意以立言说道:“人之造道等级虽有相悬,及其成功,则无二致。固有德无不实,而明无不照,由诚而明的,这叫做性。盖圣人之德,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天性本来有的,故谓之性。性,即天道也。有先明乎善,而后能实其善,由明而诚的,这叫做教。盖贤人之学,以择而精,以执而固,由教而后能人的,故谓之教。教,即人道也。夫日性日教,虽有天道人道之殊,然德无不实者,固自然清明在躬,无有不明,而先明乎善者,也可以到那诚的地位,及其成功,则一而已矣。”所以说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右第二十一章。(今评)无论是天性还是后天人为的教育,只要做到了真诚,二者也就合一了。明道向善不问先天后天。这里说明了先天因素和后天的教育应该结合起来,提高人们的素质,毕竟天资聪慧的人还是少数。(原文)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译文)只有天下极端真诚的人能充分发挥他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他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他人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他人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就可以助长天地的演化繁育;能助长天地的演化繁育,就可以与天地并列为三了。
《张居正讲解〈大学·中庸〉》由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第1篇:《大学中庸》读后感

导语:读了《大学中庸》,各位来谈谈自己的感想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学中庸》读后感范文,欢迎各位参考。

暑假里,我与家长共同阅读了“羊城分级阅读“系列的《大学中庸》这本经典读物。

经过与家长共同阅读,我突然觉得读书的确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大学中庸》是一本文言文的经典书籍,虽说这本书很难读懂,但是我借助电脑的力量觉得其中很有意思,并且也让我领悟了许多人生的道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大学》部分的一个片段说的非常有道理:“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城,意城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意思就是说:“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品*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这段说的很对,知识十分重要,知识来自于对万物事的认识,有了知识的人,才能成就大事;有了知识的人,品行会良好;有了知识的人才会管理好家庭,才能成就梦想。

通过与家长共同读书,让我知道了自己知识的微薄,*文学的博大精深,今后要广泛阅读,不断理解*文学的精髓。也让我从读书中懂得了如何尊重别人,并从中找到了快乐。我读书,我成长,我快乐!

今天,我读了《大学中庸

第2篇:大学中庸读后感

书中我最认同的一句话是:“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意是:通过探索了解道理,丰富知识,处事的意念诚实,对待事物的态度就客观了,人的心志就端正了,品行也就好了,家族也就可以整肃好,就能治理好国家,天下就太平了。如果我们都这样做,那给多好,天下能太平,是世界*共同的心愿。

书中我们都应该做到的是:孝子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衰,祭则致其严。大意是:孝敬侍奉父母时,应当尊敬他们,使父母高兴,父母生病时,应当表现出焦虑,他们死后,应当十分悲痛,祭拜父母时要严肃,这样才算孝敬。

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这两句话,那么人人都有丰富的知识、高尚的品德、端正的态度,那家族就会兴旺起来,国家就会强大起来,那国家之间将很友好,天下就太平了,这是多么美好,希望我们的明天更美好!

看了这本经典书——,我觉得这本书是儒家乃至整个*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它就像是一位活了几千年的人,对于以前的历史都记忆犹新,刻骨铭心。这本书可以告诉我们历史中的人物和故事更能体现人*和我们几千年的文化形成,以及现代中

第3篇:《中庸》第一章

本內容使用傳統漢字形體,涉及原文釋義僅供參考,敬請諒解!

天命之謂*;率*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人的自然稟賦叫做「*」,順著本*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則修養叫做「教」。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道」是不可以片刻離開的,如果可以離開,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也是謹慎的,在沒有人聽見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懼的。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越是隱蔽的地方越是明顯,越是細微的地方越是顯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獨處的時候也是謹慎的。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喜怒哀樂沒有表現出來的時候,叫做「中」;表現出來以後符合節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則。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萬物便生長繁育了

第4篇:《大学中庸》的读后感

导语:读了《大学中庸》,各位来谈谈自己的感想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学中庸》读后感范文,欢迎各位参考。

暑假里,我与家长共同阅读了“羊城分级阅读“系列的《大学中庸》这本经典读物。

经过与家长共同阅读,我突然觉得读书的确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大学中庸》是一本文言文的经典书籍,虽说这本书很难读懂,但是我借助电脑的力量觉得其中很有意思,并且也让我领悟了许多人生的道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大学》部分的一个片段说的非常有道理:“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城,意城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意思就是说:“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品*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这段说的很对,知识十分重要,知识来自于对万物事的认识,有了知识的人,才能成就大事;有了知识的人,品行会良好;有了知识的人才会管理好家庭,才能成就梦想。这本书真是上上下下都与我们的生活联系着,比如“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通过与家长共同读书,让我知道了自己知识的微薄,*文学的博大精深,今后要广泛阅读,不断理解*文学的精髓。也让我从

天命之谓*;率*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顺着本*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

这是的第一章,从道不可片刻离开引入话题,强调在里面也阐述过的[慎其独"问题,要求人们加强自觉*,真心诚意地顺着天赋的本*行事,按道的原则修养自身。解决了上述思想问题后,本章才正面提出[中和"(即中庸)这一范畴,进入全篇的主题。作为儒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历来对[中庸"有各种各样的理解。

读了《中庸》,感觉收获还是很大的。《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相传是孔子之孙子思写的经典文本,或者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被收录在《小戴礼记》中,后来*成一书,南宋朱熹又将其分成三十三章。

初读《中庸》,感觉很迷茫,不知其义,意思很难理解。虽然不尽理解,却也能从中感悟到一些人生的道理。

《中庸》的解释是不偏不倚之谓中,不易不更之谓庸。中庸即中和。

中庸说来简单,实际上我们是很难做到的,我们的言行举止往往失之偏颇。过于追求物质,或者过于理想主义,都一样,过犹不及。特别是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为了达到一定的分数,有时会牺牲掉学生的休息时间,或者让他们被动地接受一些所谓的知识,打击了学生学习兴趣。中庸就可以帮我们克服急功近利的做法,从而使我们做到知足常乐,慢慢学习,对待每一个细枝末节都能全心全意。有一句话很流行;细节决定成败。许多人缺乏中庸的素质,往往不能做到处处小心谨慎,不能从头到尾保持一颗平常心,他们常常在事情的最后关头因为某一个细节没有注意到而功亏一篑。

总之,读过中庸之后,我对于为人于处世都受益匪浅,一定能受用终身。《中庸》的核心之一是“则”,则即是标准。这个标准,其实是对己对人统一的标准。“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话是说自己

第7篇:国学经典《中庸》读后感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解题,这句话说的真没错,通过一次次的阅读让我们的知识更加丰富,见识更广泛了。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国学经典《中庸》读后感,欢迎阅读参考!

*是现代社会的主题,我们*要建设成为富强、*、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自古就有以和为贵的优良传统,*奥运会上,一个“和”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向世人传递了*的处事态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每个人要理*对待问题,以中庸的态度处理问题。

在《中庸》中,我体会到了知识的重要*,知识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思想境界和文化层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学习的五个层次,正所谓量变才能达到质变,在我们积累量的时候,一定要以中庸的态度来面对事情,以平和的心态处理事情。

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修身的过程,通过书本获得知识,通过知识传递思想,进而达到书中要求的道德水平。通过阅读,我学会了: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千万不要强加给别人。“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要学会以君子看事物的角度去观察事物,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近几年来,**新闻比较多,比如说“我爸叫李刚”等,这些新闻从侧面反映出*的*生活水平差距很

第8篇:中庸读后感1000字

独爱《中庸》,在暑假,又一次的捧起《中庸》,细细研读。书并不厚,但感悟颇深,下面,让我来谈一谈自己的收获“中庸”是一种存在,是一种天地间人与万物生存所依附的关系,是时间和空间的完美契合。是包容,也是利用。借天地间的一切,为我所用。《中庸》中句句哲理,值得我细细研读。

天命之谓*,率*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君子之行,自觉自悟自律自*。孔子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无论是通达顺遂还是身处困厄乖蹇,一时一刻也不敢懈怠,不敢放纵自己。无论日常事务如何繁杂,都能够排除外界的干扰,专注于内心的修养,凝神静修,永远保持心境平和宁静,须臾不离道义的原则。固守着,坚持着精心的呵护着,培育着内心的美好道德,使内心回归明净,塑造真实美好的自我。

作为一名山大人,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越是在隐蔽的地方越加小心自砺,不留下愧憾;越是在细微的小事上越是用心尽力,不出现疏漏。因而,在平时生活中,即使在独处的时候也要恭敬谨慎,心怀戒惕,严格自律。细读《中庸》,渐渐地就明白,人心就是一面镜子,照的见别人也找的见自己。自己的心镜照见自己的人*,别人的心境,照见的是你的人品。因此任何事都不可疏忽。

第9篇:暑期《中庸》读后感

独爱《中庸》,在暑假,又一次的捧起《中庸》,细细研读。书并不厚,但感悟颇深,下面,让我来谈一谈自己的收获“中庸”是一种存在,是一种天地间人与万物生存所依附的关系,是时间和空间的完美契合。是包容,也是利用。借天地间的一切,为我所用。《中庸》中句句哲理,值得我细细研读。

天命之谓*,率*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君子之行,自觉自悟自律自*。孔子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无论是通达顺遂还是身处困厄乖蹇,一时一刻也不敢懈怠,不敢放纵自己。无论日常事务如何繁杂,都能够排除外界的干扰,专注于内心的修养,凝神静修,永远保持心境平和宁静,须臾不离道义的原则。固守着,坚持着精心的呵护着,培育着内心的美好道德,使内心回归明净,塑造真实美好的自我。

作为一名山大人,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越是在隐蔽的地方越加小心自砺,不留下愧憾;越是在细微的小事上越是用心尽力,不出现疏漏。因而,在平时生活中,即使在独处的时候也要恭敬谨慎,心怀戒惕,严格自律。细读《中庸》,渐渐地就明白,人心就是一面镜子,照的见别人也找的见自己。自己的心镜照见自己的人*,别人的心境,照见的是你的人品。因此任何事都不可疏忽。

第10篇:中庸读后感400字

近来读《中庸》,书中的一些观点我很赞同,如“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知耻近乎勇”“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看看原文,再看看现代专家的译文,感觉我们古人真不简单。

原来我的印象中,古文经典无非是“之、乎、者、也”充斥其间,通篇是古代的一些迂腐文人的*臭文章,经过世事的浸润,阅览人事的沧桑,再细细品味古文经典,感觉自己先前的认识是多么的肤浅和粗陋,多么的不合时宜。系统地阅读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对古文经典有了粗浅的认识,仿佛脱胎换骨似的,对古文经典有了全新的认识,即使在科技

如此发达的今天,他们文章中的观点仍不过时,因为古人、今人及将来的人,心*是一样的,对事物的看法,做人做事的原则都有相通之处,不管时事如何变迁,作为生命主体的人都是一样的,无论什么时代都有共*。

为什么四书能传承不息?读完《中庸》过后,我算有了一点领悟,因为它们是中华文明的传承,更因为它们本身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历风风雨雨,经岁月的沉淀,而历久弥新,不会过时,就看你用什么眼光去读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庸大学是谁写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