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是如何提高词的文学地位是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唐诗宋词选读(唐诗)第二专题--声韵风骨兼备的盛唐诗(苏教版高二选修)

唐诗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一座空前绝后的高峰,而盛唐诗则是这座高峰的峰顶。这个时期的诗坛,充满了蓬勃向上的浪漫主义精神。除了李白、杜甫这两位伟大诗人之外,以高适、岑参为主,并有王昌龄、李颀等人共同形成了边塞诗派,这是浪漫主义的一个重要流派,他们的诗表达了将士们从军报国的英雄气概,不畏边塞艰苦的乐观精神,描绘了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也反映了战士们怀乡思家的情绪,揭露了将士之间苦乐悬殊的不合理现象,使唐诗增加了无限新鲜壮丽的光彩。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诗派,受佛老消极思想影响较深,在仕途失意后过着退隐生活,他们的作品以描写悠闲宁静的山水田园生活为主,思想性虽然不强,但艺术上很有成就,在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

1 读《望月怀远》《送魏万之京》,研究送别诗和思乡怀人诗的不同特点。

2 读《山居秋暝》《与诸子登岘山》,研究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3 读《燕歌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研究边塞诗的特点。

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中,谢庄是赋,苏轼是词,张九龄是诗,相体裁衣,各极其妙。

2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对风由暗写转入明写,行军由白日而入黑夜,风“色”是看不见了,便转到写风声。狂风象发疯的野兽,在怒吼,在咆哮,“吼”字形象地显示了风猛风大。接着又通过写石头来写风。斗大的石头,居然被风吹得满地滚动,再著一“乱”字,就更表现出风的狂暴。“平沙莽莽”句写天,“石乱走”句写地,三言两语就把环境的险恶生动地勾勒出来了。

3“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4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羊公碑尚在”,一个“尚”字,十分有力,它包含了复杂的内容。四百多年前的羊祜,为国(指晋)效力,也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是以名垂千古,与山俱传;想到自己至今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这和“尚在”的羊公碑,两相对比,令人伤感,因之,就不免“读罢泪沾襟”了。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唐中宗景龙初中进士,玄宗朝应“道侔伊吕科”,策试高第,位至宰相。在位直言敢谏,举贤任能,为一代名相。曾预言安禄山狼子野心,宜早诛灭,未被采纳。他守正不阿,为奸臣李林甫所害,被贬为荆州长史。开元末年,告假南归,卒于曲江私第。他七岁能文,终以诗名。其诗由雅淡清丽,转趋朴素遒劲,运用比兴,寄托讽谕,对初唐诗风的转变,起了推动的作用。

○李颀(六九零?-七一五?),东川(今四川省三台县)人,寄居于颍阳(今河南登封)。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进士及第,任新乡县尉,久未升迁,便辞官归隐。李颀性格疏放,交游很广,与王维、王昌龄、高适等诗人都有交往。李颀诗今存120余首,有成就的诗歌要推边塞诗、描写音乐的诗篇和刻画人物形象的赠别诗。李颀能写各种体裁的诗,尤以七言歌行和律诗见长。

○王维(七零一-七六一),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无论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王维又是一位著名的绘画大师。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著有《王右丞集》二十八卷。

○孟浩然(六八九-七四零),湖北襄阳人。早年隐居鹿门山。年四十,游长安,应进士不第。后为荆州从事,患疽卒。曾游历东南各地,与王维齐名,称为“王孟”。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隐逸生活。现有《孟浩然集》。

○高适(七零二?-七六五),字达夫,唐渤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轼最有名的十首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