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边一个并,下面一个心,这个字读什么,什么意思?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几千年来,凡户居,必在一棵大树下;凡村首,必有一棵神采奕奕的老树。

无荫不成庐,无林不成族。就像民谣里所唱,“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树,是家舍的象征,是地址的招幡。它比屋高,比人久。

离家者,最后一眼看到的是它,返乡者,第一眼瞅见的也是它。

游同里古镇,听到一个说法:江南殷实人家,若生女婴,便在庭院栽一棵香樟,女儿待嫁时,树亦长成,媒婆在墙外看到了,即登门提亲;嫁女之际,家人将树伐下,做成两只大箱子,放入绸缎作嫁妆,取“两厢厮守”之意。

多美的习俗!女儿待字闺中时,对该树的感情定是窸窸窣窣的微妙,那是自己的树啊,盼它长大,又怕它长大。想想吧,像儿伴一样耳鬓厮磨,像丫环一样贴身随嫁,多么暖心,多么私密,多么亲昵

我若有女,必种一棵香樟。

如今的家业里,少了样东西:树。

没有了庭院,没有了户外,没有了供根深入的大地,只剩下盆栽、根雕和花瓶。这个时代,可稳定传续的事物越来越少,“不动产”越来越少,“祖”的符号和痕迹越来越少。

“家”,失去了树荫的覆护,光秃秃曝于烈日下。

(选自王开岭《人生树下》)

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行者道:“你这个呆子!我临别之时,曾叮咛又叮咛,说道:‘若有妖魔捉住师父,你就说老孙是他大徒弟。’怎么却不说我?”八戒又思量道:“请将不如激将,等我激他一激。”道:“哥啊,不说你还好哩。只为说你,他一发无状!”行者道:“怎么说?”八戒道:“我说:‘妖精,你不要无礼,莫害我师父!我还有个大师兄,叫做孙行者。他神通广大,善能降妖。他来时教你死无葬身之地!’那怪闻言,越加忿怒,骂道:‘是个什么孙行者,我可怕他?他若来,我剥了他皮,抽了他筋,啃了他骨,吃了他心!饶他猴子瘦,我也把他剁碎着油烹!’”行者闻言,就气得抓耳挠腮,暴躁乱跳道:“是那个敢这等骂我!”八戒道:“哥哥息怒,是那黄袍怪这等骂来,我故学与你听也。”行者道:“贤弟,你起来。不是我去不成,既是妖精敢骂我,我就不能不降他,我和你去。老孙五百年前大闹天宫,普天的神将看见我,一个个控背躬身,口口称呼大圣。这妖怪无礼,他敢背前面后骂我!我这去,把他拿住,碎尸万段,以报骂我之仇!报毕,我即回来。”八戒道:“哥哥,正是,你只去拿了妖精,报了你仇,那时来与不来,任从尊意。”

2019年成人高考专升本语文综合练习及答案(一)

1.《氓》从表现方法上说是一首( )

2.孟子和孔子同属( )

3.“天下为公”出自( )

A: 《礼记·礼运》; B: 《礼记·大学》

C: 《礼记·中庸》; D: 《论语·为政》

4.《季氏将伐颛臾》以驳论为主,展开的形式是( )

5.庄子《秋水》篇中没有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6.庄子认为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用是( )

7.选出下面几句中直接描写将士们英勇作战的诗句( )

A: 霾两轮兮絷四马; B: 援玉枹兮击鸣鼓

C: 天时怼兮威灵怒; D: 严杀尽兮弃原野

8.《冯谖客孟尝君》通过“焚券市义”“营造三窟”的典型情节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对孟尝君的言行描写在这里主要是( )

9.冯谖为孟尝君“焚券市义”行为中蕴含着( )

10.被鲁迅誉为“改造文章的祖师”的是( )

11.被苏轼赞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 )

12.我国诗歌史上其诗被称为“诗史”的诗人是( )

13.杜甫诗歌的风格特点主要是( )

14.白居易《杜陵叟》中由第三人称叙述开始改为用第一人称直接控诉的诗句是( )

A: 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 B: 剥我身上帛, 夺我口中粟

C: 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 D: 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恻隐知人弊

15.“九月降霜秋早寒, 禾穗未熟皆青乾。长吏明知不申破, 急敛暴征求考课。”这首诗的作者是( )

16.《种树郭橐驼传》中运用的主要方法是( )

17.《张中丞传后叙》最突出的写作特色是( )

A: 抒情与叙事并重; B: 议论与叙事并重

C: 议论与抒情并重; D: 描写与抒情并重

18.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晚年号( )

A: 《乐章集》; B: 《漱玉词》; C: 《淮海词》; D: 《珠玉集》

20.柳永《八声甘州》中表达思归情感委婉曲折的词句是( )

A: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B: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C: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D: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21.《乐章集》的作者是( )

22.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着力抒写的思想情绪是( )

23.柳永《八声甘州》中“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的修辞是( )

24.李清照的词集是( )

A: 《漱玉词》; B: 《乐章集》; C: 《东篱乐府》; D: 《稼轩词》

25.号为“易安居士”的作家是( )

26.以宋室南渡为界,词作情感和风格呈现出两种不同面貌的作家是( )

27.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后期的代表作是( )

A: 《声声慢》(寻寻觅觅); B: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C: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D: 《永遇乐》(落日熔金)

28.《稼轩长短句》的作者是( )

29.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遥岑远目”之后,紧接着所写的是( )

A: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 B: 尽西风、季鹰归未

C: 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D: 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30.下列词句中,运用了比喻手法的是( )

31.下列词句中,运用了比拟手法的是( )

32.辛弃疾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自称( )

33.辛弃疾《水龙吟》中运用典故表达壮志未酬、时光虚度的感伤之情的是( )

A: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B: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C: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D: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34.下列词句中,表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是( )

A: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B: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C: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D: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35.宋代词坛上开创豪放一派的作家是( )

36.苏轼《前赤壁赋》主要描写的景物是( )

A: 清风、明月、江水; B: 明月、山川、湖泊

C: 江水、孤舟、晚霞; D: 小岛、孤舟、清风

37.苏轼《前赤壁赋》中“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所采用的手法有( )

A: 比喻、对偶; B: 对比、比喻; C: 对偶、对比; D: 拟人、对比

38.苏轼《前赤壁赋》中“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的修辞手法是( )

A: 比喻、对偶; B: 排比、比喻; C: 对偶、拟人; D: 拟人、对比

39.苏轼的《前赤壁赋》中,因听到洞箫的呜咽之声而引出的关于人生无常的观点,表现了作者( )

A: 悲观的人生态度; B: 遗世独立,羽化登仙的理想

C: 寄情诗酒,放浪山水的人生追求; D: 尽情享受自然的生活态度

40.《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之后,紧接着的是( )

A: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B: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C: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D: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019年成人高考专升本语文综合练习及答案(二)

一): 阅读《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一段,解释这段文字中加下划线字的含义。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树: 谨: 申: 检: 涂: 发:

(二): 阅读《种树郭橐驼传》中的一段文字,解释这段文字中加下划线字的含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蚤缲而绪,蚤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安吾性耶?故病且殆。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三): 阅读《季氏将伐颛臾》中一段文字: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将“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译成现代汉语。

  指出“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这两句话的双重喻意。

(四):阅读《季氏将伐颛臾》中一段文字: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请将“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译成现代汉语:

(五): 阅读《秋水》中的这一段文字:

  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请将文中 “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一句译成现代汉语:

(六):阅读《冯谖客孟尝君》中的一段文字: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檸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曰:“愿之。”

  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

  请将下列两句话译成现代汉语:

1、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七): 阅读《冯谖客孟尝君》中的一段文字: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

  请将这段文字中的两句话译成现代汉语:

1、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

2、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八):阅读《陈情表》中的一段文字: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待汤药,未尝废离。

  请将下列两句话译成现代汉语: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九):阅读《种树郭橐驼传》中的一段文字: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蚤缲而绪,蚤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安吾性耶?故病且殆。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请将下列两句话译成现代汉语:

1、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2、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十):阅读《报刘一丈书》中的一段文字:

  且今之所谓孚者,何哉?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妇人状,袖金以私之。即门者持刺入,而主人又不即出见;立厩中仆马之间,恶气袭衣袖,即 寒毒热不可忍,不去也。抵暮,则前所受赠金者,出报客曰:“相公倦,谢客矣!客请明日来!”即明日,又不敢不来。夜披衣坐,闻鸡鸣,即起盥栉,走马抵门;门者怒曰:“为谁?”则曰:“昨日之客来。”则又怒曰:“何客之勤也?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客心耻之,强忍而与言曰:“亡奈何矣,姑容我入!”门者又得所赠金,则起而入之;又立向所立厩中。

  请将这段文字中的两句话译成现代汉语:

1、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

(十一): 阅读《报刘一丈书》中的一段文字:

  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书中情意甚殷,即长者之不忘老父,知老父之念长者深也。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 夫才德不称,固自知之矣;至于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

  请将这段文字中的两句话译成现代汉语:

1、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

2、至于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

(十二):阅读《论毅力》中的一段文字:

  夫苟其挫而不退矣,则小逆之后,必有小顺。大逆之后,必有大顺。盘根错节之既经,而随有应刃而解之一日。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以为是殆幸运儿,而天有以宠彼也,又以为我蹇于遭逢,故所就不彼若也。庸讵知所谓蹇焉、幸焉者,皆彼与我之相同,而其能征服此蹇焉,利用此幸焉与否,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更譬诸操舟,如以兼旬之期,行千里之地者,其间风潮之或顺或逆,常相参伍。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而后得从容以进度其顺。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

  请将 “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一句译成现代汉语:

(十三):阅读《季氏将伐颛臾》中一段文字: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请将“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译成现代汉语:

2、指出孔子这句话所表达的观点。

(十四):阅读《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一段: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指出“五十步笑百步”的喻意:

(十五):阅读《秋水》中的一段文字:

  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这段选文的观点是什么?

(十六):阅读《冯谖客孟尝君》中的一段文字: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

  这段文字刻画冯谖时运用了哪些方法?

(十七):阅读《谏逐客书》中的一段文字: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请回答: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十八):阅读《李将军列传》中的一段文字:

  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不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程不识孝景时以数直谏为太中大夫,为人廉,谨于文法。

  这里主要运用了哪些方法刻画李广?

(十九):阅读苏轼《前赤壁赋》中描写箫声的一段:

  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1、作者是从哪三个角度描写箫声的?

2、这段文字采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

3、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中的哪个方面?

(二十):阅读苏轼《前赤壁赋》中的一段: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1、概括该段文字大意。

2、该段文字描写了哪几种景物?

3、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一):树:种,栽种;

  涂:通“途”,道路。

(三):1、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了出来,龟甲美玉在匣子里被毁坏。

2、将季氏比作虎兕,将颛臾比作美玉,一个出兵侵略,一个就要象美玉被毁掉,而冉有、季路被比作守匣护椟之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四): 无论诸侯还是大夫,不必忧虑财富太少,只需忧虑财富不均;不忧虑物质贫乏,只应忧虑人心不安。

(五): 不正像米粒存放在粮仓之中吗?

(六):1、左右的人说:“就是歌唱那‘长剑回去吧’的人啊。”

2、我私自用(您的债款)给您买回了道义。

(七): 1、贫穷困乏不能养活自己,托人请求孟尝君。

2、左右的人以为孟尝君轻视他,拿粗糙的饭菜给他吃。

(八):1、刚生下六个月,慈父就去世了。

2、外面没有近亲,家里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孤孤单单,形影相伴。

(九):1、把您种树的理论,用到为官治民上,行吗?

2、看到那些做官的喜欢颁布繁多的政令,似乎是很爱惜百姓,但最终却给百姓带来了灾难。

(十):1、从早到晚手持马鞭骑着马,等候在当权者的门外。

2、袖中藏着金银,偷偷地送给守门人。

(十一):1、我更(感到惭愧,不知)将用什么来报答您?

2、至于上下关系不和谐的缺陷,这个缺陷我(表现的)特别严重。

(十二):操舟的人凭着刻苦忍耐的毅力,顶着水上的逆风恶浪而突破这一难关

(十三):1、我担心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在鲁君啊!

2、指出季氏伐颛臾的危害。

(十四):孟子用这个比喻说明:梁惠王所谓“尽心”,实际上与邻国国君的治国方法只有量的差别而没有本质上的不同,同样是没有实行仁政。

(十五):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用十分有限,反对自我夸耀。

(十六):直接人物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

(十七):逐客的危害:损害了秦国自己,增强了敌国的实力。

(十八): 首先,通过“治军”风格的不同,运用“对比”方法,突出李广“治军简易”的特点;其次,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借助程不识的评说和士兵对李广的拥戴及匈奴对李广的畏惧,烘托出李广的威望。

(十九): 1、直接描写箫声的哀怨情调,“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描写箫声细长悠远的余音,“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描述箫声感人的艺术效果,“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比喻、对偶、拟人。

(二十): 1、写作者泛舟江上而产生的遗世独立之乐。

2、清风、明月、江水。

2019年成人高考专升本语文综合练习及答案(三)

1.代表沈从文艺术创作高峰的一部中篇小说是 ( )

2.“分崩离析”、“贻笑大方”、“形影相吊”三个成语依次出自 ( )

A.《季氏将伐颛臾》、《庄子·秋水》、《陈情表》

B.《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庄子·秋水》

C.《寡人之于国也》、《庄子·秋水》、《陈情表》

D.《陈情表》、《庄子·秋水》、《季氏将伐颛臾》

3.冰心擅长写散文,其文体被誉为 ( )

4.《种树郭橐驼传》中,与“长人者好烦其令”构成对比的种树方法是 ( )

A.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B.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C.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D.爱之太殷,忧之太勤

5.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著名历史著作是 ( )

6.屈原《国殇》描写战斗的进程,主要表现方法是 ( )

7.鲁迅著名的杂文集有 ( )

8.散文诗《门槛》全文采用的表现手法是 ( )

9.主张文章应该“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的文学家是 ( )

10.《米龙老爹》在叙述角度和叙述方式上的特点是 ( )

A.顺叙方式和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叙述方式交互使用

B.倒叙方式和第一人称叙述方式

C.顺叙之中有插叙和第三人称叙述方式

D.倒叙方式和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叙述方式交互使用

11.《报刘一丈书》中“权者”暗指 ( )

12.在下列诗作中,以弃妇为抒情主人公的是 ( )

13.下列各句采用的修辞手法依次是 ( )

(1)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2)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3)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那些像棉花球似的云,叫积云。

A.比喻夸张设问 拟人

B.拟人 比喻设问 反问

C.拟人设问 对偶 比喻

D.对偶 拟人夸张 比喻

14.下列句中括号内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苟全性命(于)乱世

B.受任于败军(之)际

C.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D.遂许先帝(以)驱驰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15.下列各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

  译文: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很难吗?

  译文:用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

  译文:很长时间看不见你的身影。

  译文:古代的学者一定有老师。

16.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 除:授予官职

B.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 寻:不久

C.端士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遗:赠送

D.秦陇斜谷务造船材木,率课取于民 课:严重,严厉

17.对下列句子中双音虚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今日之事何如(怎么样)

B.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但是)

C.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怎么)

D.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那么)

18.七斤、八一嫂、赵七爷是鲁迅哪部小说中的人物 ( )

19.梁启超的《论毅力》贯穿全文的论证方法是 ( )

20.《种树郭橐驼传》是一篇 ( )

(一)阅读《谏逐客书》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21~23小题。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21.这段话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效果如何?(4分)

  答案: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极富文字的对称美与音韵的节奏美。

22.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答案:逐客的危害:损害了秦国自己,增强了敌国的实力。

23.分析这段议论的论证方法。(4分)

  答案:前一部分运用比较法中的类比论证法。前后两部分之间运用了对比论证法。

(二)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24~26小题。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4.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是什么?(2分)

  答案:诗中直接抒发内心的矛盾和痛苦,表现出直抒胸臆的风格;形象地再现了一个内心怀有强烈痛苦的诗人形象;句式长短相间,随着诗人的情感波动而变化。

25.如何理解诗中比喻句的含义?(4分)

  答案:这首诗使用比喻手法有两处,一处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表面上看来是写离开京城所要走的路途的艰难,实际上比喻仕途之艰险,常常事与愿违。一处是“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直接以行路之艰难比喻人生道路之艰难。

26.如何理解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矛盾复杂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整首诗的思维是跳跃的,思想是矛盾的,情感是变化的,诗人想摆脱目前的困境,但又有所不甘,所以有愤激,有茫然,有希望,有自信,各种情感交织在一起,从而构成了这首诗在情感线索上的变化跳跃。

(三)阅读《报刘一丈书》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27~29小题。

  且今世之所谓“孚”者何哉?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即门者持刺入,而主者又不即出见。立厩中仆马之间,恶气袭衣袖,即饥寒毒热不可忍,不去也。抵暮,则前所受赠金者出,报客曰:“相公倦,谢客矣。客请明日来。”即明日,又不敢不来。夜披衣坐,闻鸡鸣,即起盥栉,走马抵门。门者怒日:“为谁?”则日:“昨日之客来。”则又怒日:“何客之勤也!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客心耻之,强忍而与言日:“亡奈何矣,姑容我入。”门者又得所赠金,则起而入之。又立向所立厩中。

27.这段文字中描写了几种形象,分析其形象特征。(4分)

  答案:“干谒者”:奴颜婢膝;“门者”:狐假虎威。

28.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2分)

  答案:袭:熏染。 盥栉:洗脸梳头。

29.文中“今世之所谓‘孚’者”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4分)

(一)阅读小说片段,回答下列30~32小题。

  原来宝玉会过雨村回来听见了,便知金钏儿含羞赌气自尽,心中早又五内摧伤,进来被王夫人数落教训,也无可回说。见宝钗进来,方得便出来,茫然不知何往,背着手,低头一面感叹,一面慢慢地走着,信步来至厅上。刚转过屏门,不想对面来了一人正往里走,可巧儿撞了个满怀。只听那人喝了一声“站住!”宝玉唬了一跳,抬头一看,不是别人,却是他父亲,不觉的倒抽了一口气,只得垂手一旁站了。贾政道:“好端端的,你垂头丧气喀些什么?方才雨村来了要见你,叫你那半天你才出来;既出来了,全无一点慷慨挥洒谈吐,仍是葳葳蕤蕤。我看你脸上一团思欲愁闷气色,这会子又咳声叹气。你那些还不足,还不自在?无故这样,却是为何?”宝玉素日虽是口角伶俐,只是此时一心总为金钏儿感伤,恨不得此时也身亡命殒,跟了金钏儿去。如今见了他父亲说这些话,究竟不曾听见,只是怔呵呵地站着。

  答案:贾政期望宝玉走上仕途经济道路,能光宗耀祖。贾政是封建正统思想的代表。

31.这段文字塑造人物采用的是什么描写方法?(2分)

  答案: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

32.从这段文字看,贾政为什么要训斥宝玉?(4分)

  答案:因为宝玉讨厌贾雨村这类贪赃枉法的“禄蠹”,他不愿走仕途道路。

(一)阅读作品片段,回答下列33~35小题。

  对于姐姐,她生前我没有好好地爱过她,死后也不曾做过一样纪念她的事。她寂寞地活着,寂寞地死去。死带走了她的一切,这就是在我们那个地方的旧式女子的命运。

  我在外面一直跑了十八年。我从没有向人谈过我的姐姐。只有偶尔在梦里我看见了爱尔克的灯光。一年前在上海我常常睁起眼睛做梦。我望着远远的在窗前发亮的灯,我面前横着一片大海,灯光在呼唤我,我恨不得腋下生出翅膀,即刻飞到那边去。沉重的梦压住我的心灵,我好像在跟许多无形的魔手挣扎。我望着那灯光,路是那么远,我又没有翅膀。我只有一个渴望:飞!飞!那些熬煎着心的日子!那些可怕的梦魇!

  但是我终于出来了。我越过那堆积着像山一样的十八年的长岁月,回到了生我养我而且让我刻印了无数儿时回忆的地方。我走了很多的路。

33.“但是我终于出来了”,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慨?(2分)

  答案:表达了作者思想觉醒后自觉选择自己人生之路的欣慰之情。

34.作者姐姐的故事与爱尔克姐姐点灯的故事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4分)

  答案:借用传说中爱尔克姐姐毫无结果的等待,最后失望地死去这一欧洲传说作类比,因为爱尔克姐姐的命运和作者姐姐的命运是相似的:她们都是希望破灭,绝望地进入坟墓的。

35.从这段文字看,作者从姐姐的死一事中体会到了什么?(4分)

  答案:姐姐的死以及她的悲惨命运是封建家庭和礼教束缚、摧残的结果。只有挣脱封建旧式家庭的束缚,冲破家的牢笼,才能有光明的出路。

(三)阅读全诗,回答下列36~38小题。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36.本诗的最后一句:“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诗人用此句主要表达他怎样的情感?(4分)

  答案:象征手法。诗人用前半句中的“心”来象征着他一腔爱国主义的情感。诗人满怀爱国的热情和美好的梦幻踏上故土,但亲眼见到的现实却让他产生失望之情。在不停的追问和悲伤的哭叫声中,诗人呕出自己的心,才发现原来“祖国”仍在自己的心里。诗人用此句再次表达自己对祖国的至爱情感。

37.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分)

  答案:本诗表现了诗人对军阀统治下黑暗现实的失望和愤懑情绪,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至痛至爱的复杂情感。

38.这首诗在抒发诗人的浓烈情感时采用了什么艺术技巧?(2分)

  答案:将炽热奔放的情感内敛于严谨的形式之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个心字怎么读音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