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基础小白可以学国画吗?

其他专业入门分享,点击下面文章查看:

中国画的历史由来已久,但现代国画教学体系的成型还是上世纪50年代的事情。经由潘天寿倡导,将国画教学“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科,按不同比例分别教学;“另外开设书法篆刻、古典文学、古典诗词、美术史等课程,建立起一个有国画自己特色的融诗书画印和理论为一体的比较完备的教学体系。”现在各大院校的国画教学模式都是来源于此。

国画一词起源于汉代,汉朝人认为中国是居天地之中者,所以称为中国,将中国的绘画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

国画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具象和写意。

在考研中,基本也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个方向,由考生根据自己专业背景和兴趣选择。

整体而言,考研的流程为主要几个步骤:

1.确定报考院校和专业;

2.网上报名:一般在10月底11月初,在学校官网公布招生简章及招生目录之后,去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进行报名(招生简章有注明);

3.现场确认:一般在11月中,现在不少院校已经开通了网上确认,不用再进行现场确认了(留意官网通知);

4.打印准考证:12月中,在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上打印;

6.调剂:初试成绩出来后,复试前

7.复试:3月中下旬~4月初

按照这个流程,比较充分的备考周期为一年(跨专业零基础另论),即每年1月之前最好把报考学校和专业定下来,1月(寒假开始备考复习)。

考试分为初试和复试两个环节。

初试两门专业课,两门文化课(外语和政治)。专业课由学校自主命题,外语和政治全国统考。

外语以英语适用面最广,部分院校还可以考日语、法语、俄语等小语种,具体可以查看各个院校的招生目录里面的考试科目。英语又分英语一和英语二,报考学术型硕士考英语一,报考专业型硕士考英语二,英语一比英语二相对难一些。

政治所有专业统一,也是所有专业必考。

初试两门专业,一般一门理论一门绘画,或者两门都是绘画,要根据具体学校去看。

其中理论多以中外美术史、艺术概论为主。

绘画科目一般是写生和创作。

写生根据人物、山水、花鸟三个方向不同的侧重点考核,人物通常是人物写生,以白描较为常见;山水多是风景写生,例如有些院校就会挑选校园一角让学生写生;花鸟以盆栽植物写生较为常见。

创作一般就给个主题,根据主题和自己专业背景自由发挥。

整体而言,一方面是考核学生的基本功,一方面考核学生的创作才气。

复试通常包含三门科目:专业(导师)面试、外语面试(外语听力)、笔试(理论/绘画)。

专业面试和外语面试通常不难,主要是围绕个人兴趣爱好、本科学习情况、对专业的基本认识等进行,一般开场会先做个自我介绍,然后由面试老师提问,考生回答。

笔试常见的也是理论和绘画两类,一般初试如果考理论,复试通常会考绘画,初试考绘画,复试通常考理论。其形式和上面提到的大同小异。

艺术类院校当首推九大美院:清华美院、中央美院、中国美院、广州美院、四川美院、天津美院、鲁迅美院、西安美院、湖北美院。

如果想靠家里近点发展,当然是以自己家里所在省份的院校作为首要参考,可以在研招网的院校库查看。

其他学校,像中国艺术研究院、南京艺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吉林艺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也都不错。

对于专业,通常理论科目学校会提供相应参考书目,以中外美术史和艺术概论最为普及,具体可以查看报考的院校招生信息。但是也不能迷信官网提供的参考书目,有些确实只作为参考,考试的时候却并不考,最好是找到相关资源了解清楚。

常见的理论参考书目有:

《中国美术简史》,央美教研室主编《外国美术简史》 ,央美教研室主编《美术概论》,王宏建《艺术概论》,王宏建 《艺术学概论》,彭吉象《中国美术史教程》,薄松年《外国美术史简编》,张敢《艺术学概论》,杨琪《西方美术史教程》,李春《中国美术史纲》,李公明主编《西方美术史纲》,李行远著《艺术发展史》,贡布里希、范景中译《艺术概论》,郑锦扬主编《中国美术简史》,李茂昌《中国美术史》,洪再新编著

上面虽说提供的书目很多,版本也有不同,但经过湿兄这两年的研究,考核的内容大纲基本是一致的,只是有些学校的老师自己有相关著作,学校会侧重引用本校老师的著作。

其中美术类以中外美术史考核最多,以央美教研室主编的《中国美术简史》《外国美术简史》较为常见,也最权威。其次是美术概论/艺术学概论,其中王宏建的《美术概论》《艺术概论》彭吉象的《艺术学概论》较为常见。

像手绘学校通常不提供参考书目,对于初学者或者跨专业的同学,湿兄根据个人的一些喜好推荐一些,仅作参考:

《中国画技法(花鸟·山水·人物)(全三册)》,孙其峰 白雪石 黄均 《芥子园画传》,版本不限,看自己《黎雄才山水画谱》,《名家课徒稿临本》,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纯艺类专业不像设计类专业,纯艺类相对看重门派和个人的艺术才气,导师相对倾向招自己熟悉的学生,因此在报考之前通常最好联系下导师,看看导师的一个意愿。

如果是跨专业,绘画零基础,完全小白,能考上这个专业的几率较小,要做好几年长期准备的打算。

油画适合零基础学习吗?

油画非常适合零基础小白学习,它有3大优势:

1.简单易上手,容错率非常高

2. 油画颜料具有极大的灵活性

你可能会问“我0基础,年龄还这么大了,学画画还来得及吗?

梵高27岁正式画画,柯罗44岁才卖出第一幅画,摩西奶奶76岁才接触画画,是否有基础与年龄都不是首要问题,你只是缺一个开始的机会。

李树声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授):

谈我们中国传统绘画的时候,书和画本身就是一种审美趣味,一种工具,一种材料,而且这种审美趣味正好是有中国特色的,因为我们强调我们要有自己民族的特色,民族特色在哪呢?就在这些地方。一个是我们用的材料工具不一样,另外我们的审美趣味,我们所欣赏、所喜欢的东西跟外国人也不一样。西方人是先有一个物象,然后把这个物象搬到一个绘画的三维空间,放到一个平面里,然后表现得真实,表现得逼真。我们从古以来,绘画比较强调主客观的统一,要是离开六法那就离开了我们这个传统的法度。从气韵生动说起,必须是按照我们的法度。西方传统是先有一个物象,因此它的肖像画比较多,画人比较多,把对象搬到一个平面的画面来,我们的传统则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八个大字也是永远不能忘的,跟六法论是一样的。 我在美术界到今年已经64年了,我的体会是真正想要去笔又去墨,那么就甭要中国画,要中国画就永远不能去,必须考虑到这个关系。离开了书法走不了多远。要么就搞西画,拿刷子照样画出很好的作品,那讲的东西不一样。

李凯天津博物馆副馆长):

中国画书法因素的逐渐退出与画家学习基础变得狭窄,与书写习惯的变化,与我们国画教育的体制,与我们的评价体系,特别是与我们这几十年对中国绘画优良传统缺少足够的尊重,不注重传承有着直接的关系。中国文化从来不是强势文化,西方绘画被视为现代的绘画,中国画往往被有的人视为穷途末路,传承的割裂和减弱结果必定显现。我们在审视世界各民族绘画艺术时,我们会感到中国绘画是独立于西方绘画系统,是源远流长,独具特色的,高度发达的艺术这一点不应怀疑,而世界上没有另一个民族拥有像我们的汉字既用于书写也能演化为艺术的。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于西方艺术的嫁接融合的作用,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风格也是自然而然,但是中国画如何将书法褪去越来越少,无疑中国画的民族文化特点将会愈加衰退。中国画离开了书法是不是一定可以画下去,但是这个元素越来越少,肯定是异化了。

中国画教学应有符合规律的广博基础,应该强化书法教学,应该临习经典作品,让学习书画的人要认识经典,理解经典,看看中国绘画一步步怎么发展演变的,要看到这个中国绘画发展的规律,而且要大量观摩经典作品。

杜鹏飞清华大学博物馆馆长):

书法作为绘画的基本语言或者绘画的基本元素的构成,它是基石。没有基石,你把书法的要素,书法的因素都剥离开之后,真的就不剩下什么,一定就坍塌了。那么还怎么谈到它走多远呢?但从这个题目,我给出了两个答案。一个是刚才说的,另一方面,中国的绘画,中国人的绘画,发生在中国这个地域上的绘画只会是更丰富,更繁荣,只会是创造出更多美的形象和美的形式,我想这可能是绘画这种艺术无论如何走下去的必然要经历的或者说要产生的一些现象。

就书法与绘画而言,我们一边技法上有很大的进步,一方面又是书法没有大家,绘画也是如此,归根到底是文化层面上,是我们在艺术教育当中对文化的不够重视,艺术教育本身这套体系,选拔的人才本身对文化有意和无意的忽视形成,因为文化才是艺术的内核,才是它精神寄托的所在。

最后一点回应一下,刚才又提到了吴冠中先生讲到的“笔墨等于零”的问题,其实吴先生讲这句话的时候是有前提,但是后来为了更便于争论,争论能够激发灵感,能够引起更多的火花,这是好的,把前提抛掉了。但是我们还原一下,他说是脱离了一个绘画造型的笔墨等于零。

刘墨(北大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你刚才说还原一下吴冠中脱离的造型的笔墨等于零,我再还原一下,1992年香港明报月刊的主编请吴冠中吃饭,万清力也在,聊的过程中他听到吴冠中说了一句话,笔墨等于零,他又站了起来,说吴先生我没听清楚你再说一遍。吴冠中讲我说笔墨等于零。两个人就吵了起来。后来明报主编说你们两个别吵,写一篇文章,放在我的明报上发。后来这篇文章出来,万清力一看加了“造型”两个字,就是开头说的确实是笔墨等于零,那么文章出来又加了一个脱离造型的笔墨等于零。这是万清力亲口跟我讲的,是在一个饭局上引出的这么一个话题。

吴冠中谈的是造型艺术,万清力是有文人情怀,他讲的是明清以来从董其昌到黄宾虹到陆俨少,两个人说的完全是两回事。这个区分你说的是造型艺术,他说的是人文传统,不太搭界。

这里面还想补充一下,刘国松的师傅是丁建中,丁建中1978年去世的,在香港。刘国松有一次去看丁建中,丁建中正在用羊毫写字,他很高兴,他说国松你看我二十年下来,我这个羊毫终于写的像狼毫那么挺拔了。刘国松就问老师,你不会直接用狼毫笔吗?一个是强调的火候讲的修养,讲的内功,一个是直接讲的视觉效果。

王明明(中国美协副主席、北京画院院长):

出这个题目的时候,因为我画画这么多年,我从五岁多画画,一直就没离开毛笔。我是特别庆幸没上美术学院,我考上了中央工艺美院没去,为什么庆幸呢?我觉得我对中国画的理解是慢慢深入,而且到现在也没有完全理解完,因为中国文化太博大精深了。6岁的时候我爸爸带着我去见李苦禅,我把我写的字拿给他看,老先生拿来以后,他没正面看,他翻过来看,当时我不理解,他跟我爸爸说,看这个孩子用笔是不是沉稳,力透纸背,当时我很小,可是我就记住了,这个线条要吃进去,可是为什么要吃进去呢,怎么练得把这个线条吃进去呢?那就是通过书法的练习。

刚才大家讨论的,我所理解的,我现在时刻在想的问题就是说绘画和书法的最高境界是什么,绝对不是技艺的层面,它绝对是形而上的层面,绝对是那些大师他所追求的,是我们根本摸不着的东西。这是我的体会。

第二个体会,我觉得我没上美术学院,有一个好处,没有任何人束缚我,可是我有一个特别的条件,就是我小的时候去过很多老先生家,齐白石1957年去世,我刚刚开始画画,我爸爸说如果他1959年去世,你肯定能见着。我当时见了陈半丁,吴作人,包括张正宇,他还给我画一只猫寄过来。我去见陈半丁,他也给我一尺的梅花。“文革”的时候见刘凌沧、蒋兆和,包括周思聪、卢沉,他们给我艺术启蒙,书法我最早练得最基础的是徐之谦,他写什么像什么,那时我家对门是顿立夫,我经常去找顿先生,跟他长谈。后来我一直在画画,蒋兆和先生让我解决的是造型问题,画到40岁左右的时候,我觉得中国画并不单是造型问题,也不是解决笔墨的问题。我在想中国画大的画家一般都是大器晚成,六十岁以后才成名,人家说越画越老到,到底怎么回事?

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我三十岁的时候根本看不进去传统,我四十岁的时候刚读一些传统的东西,那个时候我们的教育就是这样,可是到现在,我觉得如果不进入这个源流里面,你根本就摘不到他最核心的东西是什么。这个核心的东西都是画外的,是一种修养,一种对中国整体艺术的一种认识。我们现在把中国画的山水、花鸟、人物、书法完全割裂开的时候,根本产生不了大师,因为中国画的技法本来就很少,没发一一割裂开来。反过来说我们看今天的“重大历史题材”创作,“五千年文明”的创作,大家只去刻画、塑造某个历史人物的想象,却没有画出符合那个时代意境的作品,比如有些人画兰亭,他画了四十个人都在那里站着,没有一点背景,而中国画却主要在景,在意境。

所以我说中国画就是要创造意境,最后达到一种中国特有的境界。所以我们看傅山会特别感动,他最后能达到那个境界,完全是人、修养和技法统一了。而且这些大师最后扔的是什么?扔的是他那些花架子的技法,有很多是一辈子把这技法全扔掉。

我们回归到传统是为了什么呢?这个也值得我们去探讨的。那就是我们从八十年代中国画“革新”潮,走到九十年代,大家做过不同尝试以后,内心空虚而渴望回归,可是回归了以后又是见什么学什么?那是皮毛。因为我们缺少的是一种你对艺术的定义和自己坚守的东西是不变的。我们如何对待中国画的问题,就是像如何对待中医的问题,外国人永远不理解,他拿一根针,摸了脉以后,开几副草药就治好了,你说科学吗?所以争论来争论去倒霉的是中医。最后所有学中医的人都是学完了西医以后再转中医,这个就跟我们学中国画的人是学完了西画再转中国画,骨子里就不对了。所以我觉得中国人的智慧就在于中医、戏剧,还有绘画和书法上达到了形而上的最巅峰,这是我对中国艺术的一种敬畏。

另外我们学黄宾虹,他到了晚年是追求境界,不能光看外表。所以我特别敬佩我的老师周思聪,她在短暂的人生中几个转折,她病痛十年把所有的技法扔掉,最后达到升华的境界,她的荷花,你感觉她那种生命力,没有办法复制。我们一生中对于中国画和中国书法追求的时候,我们到底是要追求什么?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一直特别迷茫,几十年中国画的创新是在样式的变化中往前走,很内在的、根本性的东西被抹杀了,中国画的边界和标准越来越模糊,毫不夸张地说,正逐渐的走向消亡。当然,标准消失了以后,变成大家只要拿到这个舞台上的就都是好东西了。可是我觉得你们博物馆人所立的标准,那就是历史的标准。我们现在活着的人说什么都没有用,以后不是美术馆的标准,是要进入博物馆的标准。我觉得你们博物馆的人才有标准判断谁能进入这个历史的文脉。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说的完全不一样,书法决定了中国画的高度。在书法上有所研究和探索,不是说你写得多好,也不是说你能超过谁,可是你所有的用笔,所有的东西你经过了几十年的练,就是跟别人的用笔不一样。可是这里面现在能有一百人看出你有什么变化吗?可能99个人看不出来,可是你要自信,要在这里面练下去,要学下去。那就是说中国画里探究的最深的东西你能进入它的语境中,你会很欣赏。关键就是你根本进不去这个语境的时候,我们在门口的时候,大家说的不是一个层次。可是我觉得我们的前辈他进入了以后,他也不会给你说。可是我们永远进不去,因为你的实践,你的认知,你对于他的追求的形而上的东西,你永远无法进入,所以这是一代人和前一代人的差距。

现在大家所进入这个语境到底是什么?学画,有多少天才的画家呢?学画去拿文凭的,可能有90%是不喜欢这件事,这就已经削减了很多。你拿到这个文凭要去谋业,谋不了业以后要参加全国美展,要入会,要成名,这些东西的削减削减,所有削减完那就呈现了我们现在全国美展的现象,而且全国美展我感觉上我们评委的水平的确是并不高,他看不出好坏,他看的只是效果,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讨论这个问题,我觉得这个问题是不需要答案的,可是我们是需要对撞,需要在深的层面上去提高认识。我觉得我最享受的是找一个知音,他们就谈谈,是往上走,而不是往下走。

姚震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书法和中国画其实从技术层面来说,最表层的应该是笔墨问题了。笔墨问题,我觉得从绘画之初的对书法的训练,包括对书法的情感的美这种理解,它还是很有助于对笔墨的法步的一种修炼。当然这个也只是一种表层的东西,其实书法就我个人体会来说,我觉得它其实更重要的还是一种去体验,通过书法去体验它这种传统的美。其实书法里面也可以看到一种和内容结合以后有一种诗意的美,这种美和你读一首诗和看字的情况不一样,这种体验更能打动我们。就我来说,书法的训练或者阅读其实更多的是一种修心的东西,是养心的,滋养,更重要的是滋养,这是我们学习书法的更高层面的东西了。这种是对我们画国画在精神层面的一个提升。

对书法训练、临帖或者书法日课,并不是一个很刻意去做的事,这是一种日常。我觉得他每天都处在这种气息当中,他对画国画就有很有好处,潜移默化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初学国画学哪种比较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