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写在课外积累的一种表达诗人思乡之情的古诗?

  出国留学网为您整理“中考语文情景式古诗文默写知识总结(三)”,欢迎阅读参考,更多精彩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相关栏目发布的信息。

  中考语文情景式古诗文默写知识总结(三)

  二十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1、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叙将别之时,气势宏伟,已寓不必伤别之意,为下文抒情情奠定基调的诗句是: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2、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可用来鼓励和安慰朋友,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心声的名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劝慰友人不要哀伤,表达出诗人豁达,爽朗的胸怀的诗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4、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明不要因为离别而伤感的诗句是: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二十二、《次北固山下》(王湾)

  1、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句子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3、《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游子思乡情深的诗句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二十三、《使至塞上》(王维)

  1、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的句子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以比喻表达诗人惆

  怅。抑郁心情的语句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二十四、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的名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二十五、《行路难》(李白)

  1、李白的《行路难》中通过“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两句的动作细节刻画,形象地揭示了他内心的苦闷抑郁。

  2、李白《行路难》中形象生动地描写“行路难”的诗句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

  3、李白《行路难》中体现李白积极进取精神,抒发远大志向的诗句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二十六、《望岳》(杜甫)

  1、杜甫在《望岳》中,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是: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2、杜甫在《望岳》中,虚实结合,描写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诗句是: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杜甫在《望岳》中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诗句: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4、杜甫在《望岳》中表达不畏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二十七、《春望》(杜甫)

  1、杜甫在《春望》一诗中写国都沦陷,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杂草丛生且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诗句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杜甫的《春望》中诗人感时伤别,见明丽之景诱发内心伤感(或运用拟人手法抒发伤感之情)的诗句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杜甫的《春望》中,春天的花开鸟鸣反而使诗人杜甫生出忧国和思乡之情的诗句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杜甫在《春望》一诗中悲哀国破家亡,伤感离乱之痛,表现他爱国,念家的美好情操,诗中能够表现他忧愁而日益衰老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二十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1、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描写到被子的两句是: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蹋里裂。

  2、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关心民间疾苦,同情劳动人民,表现诗人虽身处逆境仍然能乐观向上的诗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杜甫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的两句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二十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1、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花喻冬雪(或以春景写冬景)的两句诗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表达对朋友依依不舍之情的诗句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3、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4、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借自然景物写凄凉寒冷景象(或描写塞外风狂雪早的句子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5、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景象(或起承上启下过渡作用)的诗句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三十、《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翰愈)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写出了早春的细雨蒙蒙,春色若隐若现,报告了春天早来的消息的诗句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分×11)

缀行甚远( ) 屠大窘( ) 积薪其中( )

苫蔽成丘( ) 目似瞑( ) 眈眈相向( )

意将隧入( ) 狼亦黠( ) 止露尻尾( )

前狼假寐( ) 变诈 ( )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30)

1、止有剩骨 ( ) 2、缀行甚远 ( )

3、一狼仍从 ( ) 4、并驱如故 ( )

5、并驱如故 ( ) 6、屠大窘 ( )

7、前后受其敌( ) 8、顾野有麦场 ( )

9、积薪其中 ( ) 10、苫蔽成丘 ( )

11、弛担持刀 ( ) 12、狼不敢前 ( )

13、眈眈相向 ( ) 14、少时 ( )

15、一狼径去 ( ) 16、犬坐于前 ( )

17、目似瞑 ( ) 18、屠暴起 ( )

19、意暇甚 ( ) 20、意暇甚 ( )

21、方欲行 ( ) 22、一狼洞其中( )

23、意将隧入 ( ) 24、止露尻尾 ( )

25、自后断其股( ) 26、乃悟前狼 ( )

27、前狼假寐 ( ) 28、盖以诱敌 ( )

29、狼亦黠矣 ( ) 30、变诈几何哉( )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1分×14)

1、复投之 ( ) 2、两狼之并驱( )

3、久之 ( ) 4、数刀毙之 ( )

5、禽兽之变诈 ( ) 6、投以骨 ( )

7、以刀劈狼首 ( ) 8、以攻其后也( )

9、盖以诱敌 ( ) 10、前后受其敌( )

11、一狼洞其中( ) 12、以攻其后也( )

13、自后断其骨( ) 14、盖以诱敌 ( )

四:翻译下列句子。(2分×4)

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3、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4、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五:用“/”划出下列句子的停顿。(1分×2)

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六:回答下列问题。(5分)

1、本文的主旨句是:( )(1分)

2、请写出两个带“狼”的成语:( )、( )(2分)

3、作者嘲讽的仅仅是恶狼吗?从故事中,你得到怎样的启发?(2分)

一、给下列汉字注音,按拼音写汉字。

屠 眈 瞑 薪 隧 (shàn) 蔽(chí) 担假(mèi) (kāo) 尾变(zhà)

二、给下列加黑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其字母填入括号中。

2.屠暴起 ( ) A.急躁 B.突然 C.凶狠、残酷

3.顾野有麦场。( ) A.照管 B.看 C.顾客

4.场主积薪其中( ) A.柴 B.薪水

6.苫蔽成丘。 ( ) A.苫布 B.盖上

三、古汉语中,一词多义较多,请正确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其”字在古汉语中常作代词,指代的内容是根据每句话的意思所决定的 本文中指代A.两狼 B.麦场 C.柴堆 D.屠户 E.半身入垛的狼,指出下列各句中“其”指代什么,将指代的字母写在括号中。

1.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 )

2.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 )( )

3.屠自后断其骨,亦毙之。 ( )

4.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 )

五、调整下列句子的顺序,按正确顺序将下列各句的序号排列起来。

1.久之,目似瞑,意暇甚。2.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3.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5.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6.身已半入,止露尻尾。7.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六、选择与原文完全相同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

1.屠惧,以骨投之。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富僧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如蜀鄙之僧哉?

3.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4.妾闻志者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

七、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加黑词的用法。

1.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3.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八、在背诵默写的基础上,按要求在空白处填写原句。

1.写两狼在路上发现屠户紧追不放的句子:途中

2.写两狼狡猾诡诈故作姿态的句子:少时,

3.写狼阴险、毒辣的句子:方欲行,

4.写作者针对这个故事发表评论的句子:

屠户从“与狼相遇”到“毙”两狼,思想前后有一个变化过程。开始,屠户, , ,由于狼的狡诈,步步紧逼,使他丢掉幻想,于是他 ,并抓住 。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选择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一)课文结尾的议论在文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 )。

1.揭露了狼的本性,嘲讽了玩弄阴谋诡计,自取灭亡的恶狼,赞扬了机智勇敢的屠户。

2.赞扬了屠户敢于与恶狼相斗的勇敢精神。

3.指出恶狼狡诈的手段还不高明。

4.揭示了“狼再狡猾也斗不过好猎手”的道理。

(二)本文的中心意思是( )。

1.说明对于狼那样的坏人,可以作必要的让步,如果他们得寸进尺,贪得无厌,那就必须把它们消灭掉。

2.说明狼是一种贪得无厌、狡猾残忍的动物,我们必须坚决消灭它,否则它将危害人类。

3.说明对于狼那样的拦路打劫的坏蛋,不能给他们财物,只能把他们消灭掉。

4.说明对于像狼那样的敌人,不应该有丝毫畏惧,而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从而战胜他们。

七年级上《狼》专题训练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其受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驰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寤,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担中肉尽( ) 止有剩骨( ) 缀行甚远( )

一狼仍从( ) 屠大窘( ) 顾野有麦场( )

积薪其中( ) 苫蔽成丘( ) 弛担持刀( )

眈眈相向( ) 目似瞑( ) 数刀毙之( )

意将隧入( ) 断其股( ) 一狼洞其中( )

假寐( ) 狼亦黠矣( ) 盖以诱敌( )

意暇甚( ) 犬坐于前( ) 屠暴起( )

恐前后受其敌( ) 两狼之并驱如故( )

其一犬坐于前( )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

犬坐于前 ( ) 恐前后受其敌 ( )

狼不敢前 ( ) 盖以诱敌 ( )

隧入以攻其后也( ) 意将隧入 ( )

以 盖以诱敌 ( ) 意

投以骨 ( ) 意暇甚 ( )

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

①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③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④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4、“屠大窘”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问题。

5、文章通篇写“狼”,最后归结到“禽兽”上,请你说一说作者这样写的深刻含义。

6、狼的狡猾在此文中的表现是:(用自己的话概括)

7、本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8、本文选自 作者 ,字 , 代 家。

1、汉语里有关狼的成语、谚语比较多,请各写出3个。

2、蒲松龄如何看待狼?你怎样看待狼?

3、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狼的形象?人们对狼的态度怎样?

4、你认为应该保护狼还是猎捕狼?为什么?(理由不少于两点)

5、我们从小接受的是做个“好孩子”的教育,这种“好孩子”往往被定位成像羔羊一样温驯,像小牛一样憨厚,像兔子一样谨慎,像小鸟一样依人。如果现在我们以强悍的姿态去做一匹狼,你是赞成还是反对?请阐明你的观点。(不少于两点)

6、学了《狼》专题后,你有哪些收获?

《天净沙·秋思》同步练习

阅读诗歌,完成文后问题。

1.《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______。天净沙是______,秋思是散曲的______。

3.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与“夕阳”相呼应的是:“________”,与“天涯”相呼应的是:“________”,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________”。 体现“思”字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5.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

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6.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杜牧《山行》【语言基础知识】

1、漂亮的书写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请把下面这句话正确、规范、美观地抄写在方格内。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千嶂里( ) 燕然( ) 独倚( )衡阳( )孤城( ) 乡魂( ) 石径( )

3、下列句子都有一个错别字,找出并改正。

①衡阳燕去无留意。 ( )②四面边生连角起。 ( )

③山应斜阳天接水。 ( )④芳草无晴,更在斜阳外。 ( )

4、解释加点的词的意思。

①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寐:

③明月楼高休独倚。 休:

5、根据拼音在横线上写出相应的汉字。

从容地mài_____进考场,自信地面对试卷,chén_____着冷静地答题,展示自己的才华。

6、《山行》中“白云生处有人家”改为“白云深处有人家”可以吗,为什么?

7、范仲淹《渔家傲》描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8、范仲淹《苏幕遮》主要抒发了什么情绪?

9、对《送元二使安西》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A、诗的一、二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和环境。“浥”是润湿的意思。

B、“西出阳关无故人”,婉转地表达了对友人别后无人相伴、寂寞孤独生活的牵挂。

C、这首诗先抒情,后写景,情景交融,情真意切。

D、这首诗是送别诗,表达了淡淡的忧郁之情。

10、连战、宋楚瑜的大陆之行,又一次证明:故乡,人的生命之根。请写出两句表达乡情乡愁的古代诗歌名句:

阅读下列诗歌,回答11-14题。

①远上: ②寒山: ③石径: ④斜:

⑤白云生处: ⑥爱: ⑦枫林晚: ⑧霜叶:

12、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13、诗人笔下的深秋季节的山林景色图,还写了哪些景物?你觉得怎样?

14、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检测练习题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漂亮的书写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请把下面这句话正确、规范、美观地抄写在方格内。(2分)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2、下列加线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2分)

3、下列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划出来并在方格中改正。(4分)

小桥流水 秋高气爽 流水潺潺 气候宜人

孤骛残霞 落燕平沙 战地黄花 风急天高

万里悲秋 相间而生 晴空一鹤 老树寒鸭

古道西风 常烟落日 老气横秋 春花秋月

4、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2分)

A、停车坐爱枫林晚。 坐:坐着,坐在。

B、一点飞鸿影下。 鸿:大雁。

C、晴空一鹤排云上。 排:有冲破的意思。

D、苔藓斑驳的树枝压得弯弯。 斑驳:指一种颜色与别种颜色错杂在一起。

5、下列作者作品搭配不正确的是( )(2分)

A、刘禹锡--唐代--《秋词(其一)》B、马致远--元代--《〔越调〕天净沙 秋思》C、杜牧--宋代--《山行》 D、杜甫--唐代--《登高》

6、对本单元课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杜牧的《山行》一诗向来以画面鲜明、词采清丽、思情悠远、风格俊爽为人所称道。

B、《〔越调〕天净沙 秋思》的题目是《天净沙》,是一篇悲秋作品。

C、《秋词(其一)》诗人开篇以议论起笔,否定前人悲秋观念,表现出激越向上的诗情。

D、《秋颂》触目皆是喜气洋洋的秋熟图景,句句洋溢心满意足的欢乐之情,写出了不同于东方的秋之歌。

7、请你根据《课程标准》推荐的课外阅读名著,写出相应的内容。(3分)

读:《 》(名著名称)

8、大街上挂出了两条横幅广告:

慧声慧色--陈慧琳南京演唱会

广告中“汇声汇色”与“慧声慧色”两个词都是仿自_____(填一成语),对这类语言现象,你持何种态度?请说出你的看法与理由。(3分)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阅读下面课内文章,完成9-12题。(11分)〔越调〕天净沙 秋思

9、在横线处把文章补充完整。(2分)

10、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两句话的意思。(3分)

11、《〔越调〕天净沙 秋思》中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绪?(3分)

12、用自己的语言赏析文中划线句子。(3分)

2006-2007学年度9月份月考试题(卷)

一、基础知识部分:(19分)

1、给加点字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写汉字。(要求:拼音、声调全对才能得分,每空0.5分,共5分)。

⑴、确凿( )⑵、珊( )瑚⑶、蹒( )跚⑷、秕( )谷

⑸、臃( )肿⑹、xù( )说⑺、lú( )走⑻、震sǒng( )

⑼、积zǎn( )⑽、戏xuè( )

2、填空(每空0.5分,共5分)。

⑴、鲁迅,原名 ,字 ,伟大的文学家, 和 。

⑵、《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回忆了在 和 的生活,两种生活形成了鲜明的 ,表现了儿童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⑶、《童年絮味》的作者是 。

⑷、杜牧,字牧之, (朝代)诗人。

⑸、范仲淹的《渔家傲》是一首 (体裁)。

3、默写(每空1分,共9分)。

⑵、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二、能力与创新:(30分)

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看,隐去了。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像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后来呢? 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4、找出长妈妈讲的关于美女蛇得故事的六要素。(10分)

5、用成语概括句意。 (4分)

⑴、人声嘈杂,如同水在鼎中沸腾一般。成语是:

⑵、不转眼珠地看。成语是:

⑶、保持在脑子里的过去事物的印象还很清新。成语是: 。

⑷、形容有的人语言、行为使人无法理解。成语是:

6、下面这些名词分别表示不同事物的名称,将其归类把序号填入下列表格中。(每空2分,共12分)

类型表示时间表人的名称表示处所表示方位表具体事物表示抽象名称

7、仿照下面句子的含义和形式再续写两句话。(4分)

如果你是一朵鲜花,就给人们带来一份温馨;如果你是一棵小草,就给人们增添一份春色。

(一)、阅读下列文章,回答文后问题。(19分)

不必说 ⑴ 的菜畦, ⑵ 的石井栏, ⑶ 的皂荚树, ⑷ 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⑸的黄蜂伏在菜花上,⑹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宵里去了。单是周围的就有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连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像人形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8、文章中⑴~⑸处应该填写的词语是:(6分)

⑴、 ⑵、 ⑶、 ⑷、 ⑸、 ⑹、

9、从上文中找出下列各词的反义词(4分)

粗糙--( ) 矮小--( ) 瘦小--( ) 笨重--( )

10、第一段文字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结构上起 的作用;能概括下半段内容的中心词是 。(2分)

11、文中写“我拔何首乌”表现什么?( )(1分)

A、表现“我”小时候很淘气,毁坏东西。 B、表现“我”小时候有想吃何首乌成仙的幻想。

C、表现百草园的生活充满无穷乐趣。 D、表现“我”小时候很好奇,勇于实践。

12、第二段中的“也许是……都无从知道。”表达的思想感情是( )。(2分)

A、对被送进书塾的不解与强烈不满。 B、对读书、学习的厌恶。

C、对自己行为的自责。 D、 对家里的人破坏自己生活的愤恨。

13、说说下面两句话中加点的字能否改为括号内的字,为什么?(4分)

①肥胖的黄蜂伏(停)在菜花上。(2分)

②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飞)向云霄里去了。(2分)

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中测试题

一、积累运用(20分)

1、楷书的特点是字体方正,笔画工整,结构部位之间互不连接。请用楷书在下面方格内书写下列汉字,要求正确、美观。(2分)

2、下列加线词语注音不正确的一项( )(2分)

3、下列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分别找出来,填入表格中,然后把正确的字写出来。(2分)

人声顶沸 津津乐道 万事如意 水天相接

落日残霞 月残星疏 大言不惭 前扬后合

百无聊赖 肆意忘为 如法炮制 渚清沙白

风姿绰约 翩翩起舞 惴惴不安 衣衫蓝褛

4、关于课文内容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慈母情深》一文多次出现“第一次”或“从来没有”,表明这印象不可磨灭,以及具有重要或特殊的意义。

B、贯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就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C、《雪地贺卡》一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冬天的早晨,“我”下班发现一张寄给雪人的贺卡,好奇心之下,“我”以雪人的名义给写贺卡的李小屹回了一张贺卡,这样李小屹就有了一个有秘密的童年,后来为了不破坏她的美梦,“我”没有再回复。

D、“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句诗之所以为人传诵,只要是因为其精巧明丽,便于记诵。

5、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是( )(2分)

A、这行云流水般的歌声使所有在场的听众获得了极大的艺术享受。

B、在学习上,他非常勤奋,总是不耻下问,经常连老师都被他问倒。

C、这么好的天气去郊游,同学们可以在大自然中尽情地享受天伦之乐。

D、多美的景色啊,一座座高山亭亭玉立在我们面前。

6、课外名著阅读填空。(4分)

(1)“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说的是《水浒传》中一位传奇英雄的故事。这位英雄是_________。

(2)《西游记》是我国经典小说之一,是最成功的带有__________的文学巨著。其故事和人物几乎家喻户晓,受到中外读者的喜爱。这部小说的核心人物是_________他突出的性格是_____________。

7、对下列两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2分)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A、《秋词》的作者刘禹锡是唐代人,《秋思》的作者马致远是元代人。

B、“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大致意思是:我认为秋天的景致胜过明艳美丽、万物更新的春景。

C、《秋词》中“排云上”的鹤矫健凌厉、奋发有为,这一形象冲破了秋天的肃杀之气;《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等形象,则写尽了秋天的肃杀之气。

D、这两首诗同是咏秋之作,所写之景虽不同,但均没有摆脱“悲秋”的情调,读后使人悲情顿生。

8、下面语段中划线部分有五处语病,请选择其中的三处加以改正。(4分)

几年前,①在彩电市场严重滞销的情况下,②长虹电器厂大幅度率先降价销售,虽然亏了本,但赢得了产销两旺,③经济效益一下子迅速跃居全国同行业前茅。④通过长虹电器厂的经营理念,使我们懂得了一个道理:⑤企业如果善于运用“亏本”策略,就能取得柳暗花明或锦上添花;⑥反过来,死死把住“只赚不赔”的框框,不肯牺牲眼前的小利,弄不好到头来是连血本都会亏掉的。

二、阅读理解(50分)

(一)阅读下列课内文段,完成9-16题。(17分)

①不必说_____的菜畦,______的石井栏,______的皂荚树,______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______,肥胖的黄蜂_____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____向云霄里去了。②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③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④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⑤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⑥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⑦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比桑椹要好得远。……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____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_______些秕谷,棒上_____一条长绳,人远远地_____着,______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_____,便______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9、在选文第一段横线处填上适当的词语。(2分)

10、从下列词语中选择恰当的动词填在第二段的横线处,只填序号。并谈谈这些词有什么特点。(2分)

备选词:A、顶 B、支 C、撒 D、拴 E、系 F、拉 G、牵 H、拽 I、罩 J、盖 K、看

11、第一段文字描绘百草园的生活着重突出哪两方面?这体现出“我”什么天性?(2分)

12、第一段文字的描写顺序有哪几种?(至少写出三种)(2分)

13、结合选文谈谈作者对百草园什么感情?(2分)

14、“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句式有何特点?仿照例句,造一个句子(不少于50字)。(3分)

15、第二段文字写冬天百草园很无味,而写雪地捕鸟却津津乐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分)

16、文中遗漏一句“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成仙”应放在何处?插入这一句有什么作用?(2分)

一. 积累运用(30分)

1. 给下列加点字注意。(3分)

白颊( ) 倜傥( ) 相偕( )

剥落( ) 厉叱( ) 炮制( )

2. 体会下面句子的感情。(3分)

A. 一个带有秘密的童年是多么幸福。

B.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3.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2分)

A. 停车坐爱枫林晚 B. 燕然未勒

C. 晴空一鹤排云上 D. 人生易老天易老

4. 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 远上/寒山/石径斜 B. 更在/斜阳外

C. 小桥流水/人家 D. 岁岁/重阳

5. 揣摩下面各句中“哭”的原因。(4分)

A. 我一回到家就号啕大哭。我用头撞墙。我的小人书是我巨大的财富。

B. 事情到这儿还没完,第二天上午,船快要到北海道了,这回是两口子一齐来到那位财主夫人的舱房。他们一见财主夫人什么也说不出来,竟然痛哭失声。

6. 按要求回答。(6分)

①写出下列当代散文中灵活运用的词语的出处。(3分)

②默写《采桑子 重阳》(3分)

7. 读下面某商场“五一”黄金周促销活动广告片段,完成有关题目。(2分)

活动期间,为感谢我们多年来对广大顾客的关心和爱护,本商场将让利50万元回报消费者;同时本商场将为(A)购买大型家电产品的市内顾客提供(B)送货上门的(C)服务(D)。

(1)语段中画线句有语病,应改为:

(2)为使语意明确,应把“免费”一词加入A、B、C、D的 处。

8. “永远的丰碑”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的一个专题栏目,该栏目每期介绍一位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请你回答以下问题。(共8分)

①“永远的丰碑”的含义是什么?(2分)

②请你根据下面的材料,为战斗英雄黄继光写几句赞语。(3分)

在抗美援朝上甘岭的战役中,黄继光所在的营奉命去夺取被敌人占领的一个高地,当冲锋部队遭到敌人火力阻击时,黄继光挺身而出,冲向敌人地堡。他用手榴弹炸掉敌人几个火力点,但还有一个火力点仍在喷着火舌,严重阻碍了战友前进。这是,他已经受伤,手榴弹也用完了。为了部队的前进,他忍着伤痛,奋不顾身地扑了上去,用身躯堵住了敌人的机枪射口。上甘岭战役最后取得了胜利。

③请你谈谈观看这个专题栏目后的感受。(3分)

二. 阅读理解(45分)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失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9. 选文第一、二段表达了“我”对《山海经》的 之情。(2分)

10. 摘出文中既能表现“我”对长妈妈的感激和赞美,又能显示儿童的天真心理的一个句子。(3分)

11. 在事过30年之后,作者还记得长妈妈为“我”买书的时间、穿着打扮以及书的包装,这些细节说明了什么? (3分)

12. 阿长买的《山海经》装帧并不精美,印刷质量也很粗拙,但作者为什么说它是自己“最为心爱的宝书”? (4分)

13. 联系上下文,展开联想,描写长妈妈在买到《山海经》时的心理活动。(4分)

①窗外,有一棵法桐,样子并不大的。春天的日子里,它长满了叶子。枝根的,绿得深,枝梢的,绿得浅;虽然对列相间而生,一片和一片不相同,姿态也各有别。没风的时候,显得很丰满,娇嫩而端庄的模样。一早一晚的斜风里,叶子就活动起来,天幕的衬托下,看得见那叶背面了了的绿的脉络。像无数的彩蝴蝶在那里,翩翩起舞;又像一位少妇,丰姿绰约的,作一个妩媚的笑。

②我常常坐在窗里看它,感到温柔和美好。我甚至十分嫉妒那住在枝间的鸟夫妻,它们停在叶下欢唱,是它们给法桐带来了绿的欢乐呢,还是绿的欢乐使它们产生了歌声的清妙?

③法桐的欢乐,一直要延长一个夏天。我总想,那鼓满着憧憬的叶子,一定要长大如蒲扇的,但到了深秋,叶子并不再长,反要一片一片落去。法桐就消瘦起来,寒伧起来。变得赤裸裸的,惟有些嶙嶙的骨。而且亦都僵硬,不再柔软婀娜,用手一折,就一节一节地断了下来。

④我觉得这很残酷,特意要去树下拣一片落叶,保留起来,以作往昔的回忆。想:可怜的法桐,是谁给了你生命,让你这般长在土地上?既然给了你这一身绿的欢乐,为什么偏偏又要一片一片收去呢?!

⑤来年的春上,法桐又长满了叶子,依然是浅绿的好,深绿的也好。我将历年收留的落叶拿出来,和这新叶比较,叶的轮廓是一样的。喔,叶子,你们认识吗,知道这一片是哪一片的代替吗?或许就从一个叶柄眼里长上来,凋落的曾经那么悠悠地欢乐过,欢乐的也将要寂寂地凋落去。

⑥然而,它们并不悲伤,欢乐时须尽欢乐;如此而已,法桐竟一年大出一年,长过了窗台,与屋檐齐平了!

⑦我忽然醒悟了,觉得我往日的哀叹大可不必,而且有十分的幼稚呢。原来法桐的生长,不仅是绿的生命的运动,还是一道哲学的命题的验证:欢乐到来,欢乐又归去,这正是天地间欢乐的内容;世间万物,正是寻求着这个内容,而各自完成着它的存在。

⑧我于是很敬仰起法桐来,祝福于它:它年年凋落旧叶,而以此渴望来年的新生,它才没有停滞,没有老化,而目标在天地空间里长成材了。

14. 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4分)

15. 第③节中画线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3分)

16. 第⑦节指出“我忽然醒悟了,觉得我往日的哀叹大可不必,而且有十分的幼稚”,请结合文章,用概括的语言说说“哀叹”的内容。(3分)

17. 文章中作者对法桐的态度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由春日里对长满叶子的法桐的 ,到秋日里对法桐的 ,到作者醒悟后对法桐的 。(在横线上填写表示人的态度的词语)(3分)

18. 本文第①②段语言优美,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你举出一例,并分析使用这种修辞手法的作用。(6分)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9. 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阕写 ,下阕写 ,笔力雄健,感情沉郁。(4分)

20. “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以描述。(6分)

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检测练习题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漂亮的书写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请把下面这句话正确、规范、美观地抄写在方格内。(2分)

父母之爱,是天地间最伟大的爱。--梁实秋

2、下列加线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2分)

3、下列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划出来并在方格中改正。(4分)

祸不单行 非同小可 羞愧难挡 微不足道

变卖典质 桀骜不驯 无地自容 感概万千

触目伤怀 虎视眈眈 无精打采 力所能及

不能自已 振耳欲聋 失魂落魄 漫无目的

4、句中加线的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2分)

A、从绰绰富翁变成了一贫如洗的穷光蛋。

绰绰:形容经济很宽裕,用不完。

B、我惴惴地仰起脸望着母亲。

惴惴:形容又发愁又害怕的样子。

C、家中光景很是惨淡。

D、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大去:“死”的委婉说法,即与世长辞,去世。

5、对本单元课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背影》通篇写父亲关心爱护儿子,儿子感激思念父亲,但像“关心”“爱护”“感激”这一类抽象现成的字眼却一个也没有用,更没有华丽的词藻。

B、《慈母情深》略写母亲的工作环境、劳动场景,因为这部分内容对表现人物的情感、思想、品性以及文章主题没有太大的作用。

C、《父母的心》一文的作者好像有意回避直接表述感情,全文除了开头有一些人物衣着和场景的描写外,几乎没有渲染,基本上是简洁的叙述。

D、《金色花》这首诗用充满童稚的想象,细腻地刻画了孩子天真可爱而又稍带顽皮地与妈妈嬉戏的心理,含蓄巧妙地表达了孩子一刻不离妈妈的难舍难分的深厚感情。

6、如果你不小心伤害了一位朋友,那么你如何真诚地向他(她)道歉呢?得体的一项是( )(2分)

A、对不起,就算我错了,好不好?

B、对不起,我真的不是故意的,请原谅我,好吗?

C、对不起,我虽然错了,但是我不是故意的,你应该原谅我才对。

D、对不起,虽然我错了,但是你也有不对的地方,你不能只怪我。

7、选出填在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 )(2分)

也许,在绚丽的天空面前,你会觉得自己很_____,你会_____;也许,在浩瀚的大海面前,你会觉得自己很_____,你会_____;也许,在宽阔的原野面前,你会觉得自己很_____,你会_____。然而你却不知道,你可以有自己的飘逸,有浪花的轻快,有小草的翠绿!

A、渺小 自卑 狭隘 不安 平庸 懊恼

B、平庸 懊恼 狭隘 不安 渺小 自卑

C、渺小 自卑 平庸 懊恼 狭隘 不安

D、平庸 懊恼 渺小 自卑 狭隘 不安

8、某报社正在举办征集“献给母亲的一句话”活动,你也将参与这项活动,你献给母亲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阅读下面课内文字,完成9-14题。(12分)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9、概括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2分)

10、父亲为什么要坚持亲自送我上车?(2分)

11、南京的景点很多,像夫子庙、玄武湖等,作者为什么不写在南京的见闻?(2分)

12、第一段两次用“终于”,有什么作用?(2分)

13、第二段中两个“聪明”各有什么含义?表明作者怎样的心情?(2分)

14、如果类似的事发生在你身上,你是否也会像作者一样呢?(2分)

(一)阅读课内文言文,完成9-14题。(14分)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大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狠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9、给加点字注音。(2分)

10、解释加点的词。(3分)

⑴ 其一犬坐于前 ( )

⑵ 一狼洞其中 ( )

⑶ 屠自后断其股 ( )

1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⑴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⑵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12、本文是怎样表现狼的狡猾的?(2分)

13、屠户的机智表现在什么地方?(2分)

14、作者对这件事发表了怎样的议论?(3分)

竹里馆 2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竹里馆》 3 “深林人不知,明月 来相照。峨眉山月歌 唐朝 李白。? 6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其 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2分)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 朗秀美的意境。。? (2分)月影映入江水(0.5分),又 随江水流去(0.5分),同时暗点秋夜 行船之事(1分)。? ? ? ?。《滁州西涧》——赏析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鉴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人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