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币信用卡在国外网站消费会被盗么

从消费者的个人偏好上,我们大致可以对消费者进行如下划分:

(1)价格敏感者:如果你对于价格特敏感,那么可能办卡是否得付年费是你首要的考虑,部分银行会针对团体办卡提供首年免年费,或是对于特定单位办卡提供年费优惠。

(2)品牌导向者:价格对你不是很重要,但对于品牌你特别讲究,你可以针对你喜爱的银行卡品牌提出办卡申请,无论你崇尚的是国有四大银行的老字号品牌,或是商业银行的新品牌,办卡都可获得满足。

(3)福利优先者:卡片能为你带来什么福利,是你最关注的重点,你可先进行各项福利的比较,包括积分有效期限、附加保险、提供的银行配套优惠、商场折扣点等来进行选择。另外各种联名卡也是关注卡片福利者的最好选择。

(4)便利首要者:时间就是金钱,你需要的是,能否上门办卡、送卡、缴款是否方便、客服电话服务质量、网上银行的相关服务项目等。

(5)流行追随者:你希望成为众人艳羡的亮点,目前国内各银行所发行的卡片有透明材质的、有图案靓丽的、有不规则形状的,可以满足你追求时尚的需求。

除此之外,我们更重要的划分是从消费习惯角度进行划分,基本可以分为三类:信用卡交易者、信用卡周转者以及复合型使用者。

信用卡交易者:使用信用卡只是图方便,将信用卡作为现金和支票的替代品,每月底都会一次性结清欠款;

信用卡周转者:把信用卡作为融资工具,乐于使用信用卡的循环信贷功能,并支付贷款利息;

复合型使用者:绝对的归类是不现实的,同样会存在同时属于上述两种消费者的情况。即在一些小额消费上是交易者,在一些大额消费上就成为周转者。

此外,这种划分方式过于泛泛,只是最基本的划分,实际上分类方式并不唯一,因为信用卡的附加值服务名目繁多,功能也各有所长。比如说积分回馈、飞行里程、购物折扣、特殊服务,这些都足以影响消费者对信用卡的选择。更为甚之,发卡机构为了凸现他们的产品的差异化,还专门发行联名卡和认同卡。

认同卡(AffinityCard):即银行与第三方联合发行的卡,其中第三方可以从每次交易获得增值利益。例如,校友会或者博物馆可以从成员的认同卡交易中获得一定比例。

联名卡(Co-BrandedCard):即同第三方相关的卡--比如零售商或航空公司,这些机构可以根据用户在特定时间内的购物金额向其提供回扣、折扣或者其他增值服务。

由于不同类型银行卡的功能是不同的,因而申办时对申请人的资格要求也是不同的。个人贷记卡申请的基本条件:

(1)年满18周岁,有固定职业和稳定收人,工作单位和户口在常住的城乡居民;

(2)填写申请表,并在持卡人处亲笔签字;

(3)向发卡银行提供本人及附属卡持卡人、担保人的身份证复印件;(招行)

外地、境外人员及现役军官以个人名义领卡应出具当地公安部门签发的临时户口或有关部门开具的证明,并须提供具备担保条件的担保单位或有当地户口、在当地工作的担保人。

3.拿到新卡后应注意哪些事情

为确保您用卡安全,您拿到新卡(新办卡、毁损补卡、挂失补卡、自动换卡、提前换卡)

  长假快到了,不少人会选择利用假期时期出国旅游,收藏本网站听了不少之前出国游的网友反映自己的信用卡被盗刷的事,有些损失的还不少,那么我们在国外刷卡时,可以做些什么来降低自己信用卡被盗刷的风险呢。

  收藏本网站认为,首先要做好日常防范,比方说开通支付提醒功能、刷卡用卡不离视线等等最基本的操作。

  开通支付提醒功能:持卡人在境外消费之前应确保已经开通支付提醒,保证第一时间内能够获悉卡片变动情况。大部分信用卡中心都不再提供免费的短信提醒,持卡人可以在出行前开通跨国接收短信或电话漫游服务,付费订购额外的短信提醒。最方便的就是在信用卡中心的微信公众号、APP中绑定个人信息及卡片,来获取最新的消费动态。

  刷卡用卡不离视线:境外刷卡时一定要提高安全意识,不要让信用卡远离自己的视线范围,也不要在小商户或不正规商户的POS机上刷卡。由于境外刷卡不需密码,所以不要随意将信用卡交给店员去结账,确保“人卡不分离”。身份证件和卡片最好分开存放,避免同时被盗或遗失时产生更大的盗刷风险。

  注意手机支付环境:手机支付虽然便捷,但也存在一定支付风险,许多手机支付病毒伪装或搭载于网银或支付软件中。因此,在下载网银及支付类应用时最好到官方网站进行下载,同时要及时为手机系统打上安全补丁以阻止木马入侵。如发现问题,也要第一时间与提供平台服务的商家或银行沟通,进行封锁账户或挂失等相关补救措施。

  妥善保管好CVV2码:与国内不同,境外消费不需密码只认签名,持卡人在背后签名栏处可以设置较难模仿的个性签名,同时也一定要保护好印在签名栏旁边的后3CVV2码,只要没有后3位数字,盗刷者即使成功复制了卡片,取款消费时也难以成功。可以用胶布覆盖或直接牢记后刮去,也要尽量避免在不熟悉的购物网站绑定个人信用卡信息,降低被盗取的风险。

  适当配备盗刷保障:万一被盗刷怎么办,除了正确的补救措施之外,也要争取将自己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如今多家银行都与保险公司联合推出了盗刷险和失卡保障服务,一般每月5元左右,持卡人可按需自行配备。

  回国后及时换卡:等到发现被盗刷已为时晚矣,所以有经验的“老司机”通常回国后立即换卡,并时刻防火防盗防CVV2码,这些建议也是银行工作人员经常提醒的用卡注意事项。

信用卡逾期问题,添加微信号:

  中国网3月10日讯(记者 郑岚予) 3月7日,中国网财经接到广州分行营业部客户李女士投诉称,其信用卡卡不离身遭海外盗刷。

  无独有偶,笔者于去年4月采访过类似盗刷事件,发卡行同样为招行。

  招行信用卡中心相关负责人对中国网财经表示:“招行是国内较早引入争议交易追诉的银行,如果说招行信用卡的安全性都不能信任,在中国就没有别家银行可以信任了。”

  3月8日,李女士告诉中国网财经,被盗刷的钱已经被“取消交易”,但是自己却“再也不敢使用招行的信用卡了。”

  3月7日早6:35分,李女士还在半梦半醒间,手机短信接连响了两声,手机信息显示自己尾号为8299的招行信用卡在美国消费了1.32美元,随即这笔消费交易被对冲掉。李女士还没来得及想清楚事情缘由,6:36分又来了一条信息,显示同张信用卡以网络交易的方式在瑞典消费了1823.92美元。李女士终于明白,自己的信用卡很有可能被盗刷了。

  随即李女士向招行客服投诉,客服冻结了这张信用卡。

  去年4月,家住上海的吉先生持有的招行金葵花卡和U盾均未离身,却被海外盗刷16万人民币。而那笔巨款不仅不是在第一时间转走,还是通过“预授权”的形式在经侦支队立案后被“强行转走”的。

  据招行某市分行副行长对中国网财经记者表示:“招行曾经遇到多起本行所发银行卡被盗用的事件,被盗客户通常都会归咎于发卡行,认为自己的银行卡从未离身,发生盗用意味着管理漏洞导致数据泄露,发卡行难辞其咎。客户的质疑可以理解,但以往也存在客户与犯罪分子串通欺诈银行钱的现象,所以银行在处理此类问题时往往真假难辨,会比较谨慎。”

  前述招行信用卡中心相关负责人称:“之所以没有建议李女士报案,是因为在排除客户道德风险的前提下,李女士的不认可的境外争议交易是可以被追回的。”

  虽说交易已经被取消,李女士仍心有余悸,称自己“将不会继续使用招行的信用卡”。李女士颇为疑惑不解的是:“发生该笔盗刷交易的网站是一个被世界各地投诉多次的几乎可以断定是骗子的网站,为什么招行不能对此类网站做出标记警醒客户,以回避客户损失金钱的风险?”

  前述招行信用卡中心相关负责人对中国网财经表示:“并不是招行的信用卡安全存在问题,数据显示招行的信用卡的持有率和使用率都名列中国银行界前茅,所以大家对招行的信用卡安全格外关注。”

  该负责人称,招行早在2002年便引进了全套的跟世界接轨的争议交易追诉机制,在流程上不存在任何问题,但该负责人也坦承如果争议交易发生在国内“可能会麻烦许多”。因为国内的银联系统是认可密码程序的,“国外的信用卡使用只认签名不认密码。而密码是存在道德风险的。”该负责人如是称。

  在被中国网财经记者追问是否信用卡不设密码才是最安全的,该负责人没有明确回复只是称:“还是根据消费习惯去选择是否设置密码吧。”

  磁条卡天生“缺陷”

  某资深金融业内人士告诉中国网财经,磁条卡的缺陷在于,其16位卡号被压印在卡片正面,而且还被编制进了磁条当中,一旦其他人拿到了你的信用卡,他们就能使用读卡工具轻松破解,进而进行卡片复制。

  目前,市场上主要有两大技术可以彻底取代磁条技术:芯片-PIN码卡和近程通讯(near-field communication,NFC)卡。

  与磁条相比,芯片-PIN码和NFC都拥有一个共同的优势:至少在最新发行的这些信用卡里,消费者实际上向用户传输的并不是一个真实的信用卡卡号,而是一个一次性的标记码。银行和信用卡公司可以在另一端把这个标记码与持卡人的卡号进行匹配,而持卡人的卡号在此过程中并不会被泄露,甚至连商家也看不到。

  从去年起,一些银行已有了安全的替代品―金融IC卡;但商家和消费者的习惯、新旧模式并存的混乱,延缓了IC卡的普及脚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外币信用卡怎么办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