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争双方伤亡对比

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是志愿军入朝后首次以惨胜告终的战役。即便多年以后彭德怀也把第五次战役当作自己一生中四大败仗之一,并且一直耿耿于怀,十分自责。

但是问题来了,这场“败仗”到底为什么而败?

是志愿军不够英勇吗?并不是,志愿军在寒冬里面击溃强敌,战斗力有目共睹!

是彭德怀元帅指挥的不够好吗?也不是,戎马半生的彭德怀军事造诣十分深,从历次战役中就能看出来。

第五次战役“惨胜”最根本的原因是彼此之间的物质力量的巨大差别。

从客观事实上讲,在那时候的条件下,中朝联军还没有能力对联合国军开展规模性的歼灭战。

我方在战后归纳总结认为,在中朝军队联合作战中,因为对“联合国军”方面技术装备的优势给作战产生的影响以及敌军战术上的转变欠缺深入细致的了解,太过高估了自己的整体实力,又局限于前几次战役中在特殊条件下获得的具有非常大局限性的获胜经验,进而制订了高过自己整体实力的战役总体目标,导致战役中后期处于被动,使战役总体目标过于一厢情愿。

从现代战争的角度上看,我军和美军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很大的差距:

一、我们从武器装备上了解彼此的整体实力,美国军队一直以来武器装备都是最先进的。相比之下,中国在战争开始之时,依然是使用了“万国牌”武器装备,这种武器装备大多数是从日本军队和国民党军缴获而来,使用起来非常麻烦。

二、制空权: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东西!这不只是为部队提供掩护和火力压制,在战场上侦察军情等。尤其是保障后勤线!那时中国空军都还没真正成长,因此没有制空权。在详细分析了中国志愿军的优点和缺点以后,联合国军司令李奇微也看到了这一点,他建立了纵深攻击防御战线,把战线拉长,诱敌深入,使中国志愿军没法及时获得弹药、食品等物资补给供应,从而陷入被动。

三、敌我双方部队的心理状态:联合国军在经历了四次挫败后,每一次与中国志愿军的作战都是如临大敌,不敢有丝毫松懈!而中国志愿军由于屡战屡胜,把联合国军当作纸老虎,这种心态使中国志愿军吃了非常大的亏。

四、在双方的战术上:在中国军队普遍轻视美军之时,美国军队则换上了李奇微,他用中国军队轻敌急于求成的心态,构建纵深防御,分化中国军队兵力,用我军常见的战术,一步步地把我军拖垮!也正是由于李奇微打破了中国部队在朝鲜战争中不可战胜的神话,终止了中国志愿军势如破竹的攻势,在美国军界名声大振。

在这几个方面上,我军和对手的状况和之前的几次战争有较大的不同。

因此,中国志愿军才遭受朝鲜战争最大的损失。但失利并不意味着失败,这次战争以后,美国完全看不到获得胜利的希望,甚至杜鲁门也感叹:即便这次战争获胜了,等候美国的将是更大规模的战争。

由第五次战役所投入的军事力量超过淮海战役,可以说是我国军队史上规模最为庞大的战役之一。

可是,因为以解放战争经验为基础的作战指导思想在许多方面已不适应现代化战争的要求,因此战役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特别是在对手早已掌握了我们的专长和缺点以后更是如此。

本文的目的是对这次战争进行真实、客观的评述,从军事视角看来,敌人值得赞扬的地方我们不能抹消,犯下的错误我们不能回避。

从客观上讲,我们军队在此次战役中的确遭到了巨大的损失,一八零师的成建制损失也就是在此次战役中发生的,这早已得到了多方的公认。

殊不知,在这次残酷的战役中,依然有很多关键点还未被了解。下面我将为你详尽地讲述当年这次残酷的战役。

在第五次战役中,志愿军投入兵力九十五万人,再加上朝鲜人民军三十五万人,中朝联军整编的实际的部队数量仍高达一百三十万人,而“联合国军”的地面作战部队只有六个师,三个旅,一个团,加起来只有三十四万余人。

尽管在第五次战役中,志愿军联合司令部实际的动用的作战部队只有三个兵团,人民军两个军团,一共六十万人,但中朝联军的地面作战兵力依然对“联合国军”有着绝对的优势。

最后,这次战役使毛主席和彭德怀意识到,在朝鲜打美国人与在中国打国民党是完全不一样的。

应对敌军陆海空的立体化优势,我们太过于乐观,觉得敌军缺乏夜战能力,尤其是美国军队已掌握了我国军队的一些暂时性的缺点……只是,为这个认识我们付出了血的代价。

那为何第五次战役中伤亡人数如此之多?第一,中朝联军对美国军队军事实力的轻视,前几次的成功让中朝联军觉得,美国军队的实力不是很强大,徒有其表。第二,由于志愿军总数的增加,武器装备物资的供应面临重大挑战,美国在这段时间改变其作战策略,多管齐下对我军后勤重点关注,派出飞机3000多架次发起进攻,另外美国军队的攻击挫伤了中朝联军的士气。

战术上,美国采用迂回战术,白天以空袭为主,晚间佯攻、佯装后撤,一步步调动中朝联军,等候支援部队一起包围中朝联军军队等。

因此,在多种客观因素叠加下,出现重大伤亡在所难免。

一九五一年六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七日,志愿军在空寺洞召开了党委扩大会议(又被称为六月高干会议),各兵团首长、各军军长、政委参与了会议,朝方代表朴一禹列席了会议。

在归纳总结第五次战役时,彭德怀说:

“第五次战役,从开战,到最后一次北撤,休整,大部分是对的,就是收场的时候出现失误,让许多军队吃了亏,主要是对对手如此快速地进行规模性的反击,我们预估不足。此次战役,中朝联军尽管歼灭了八万二千多人,中国军队却付出了非常大的代价,伤亡逃散的人数比歼敌的人数还要多,大概八万五千余人(志愿军伤亡七万人左右),给我们的教训是刻骨铭心的。……大部分是在后撤转移时粗心大意吃了些亏……”……首先,我为了防止两面作战,提前发起攻击是有必要的,可是那样就使得这次战役的准备较为匆忙。次之,集中兵力歼敌是恰当的,可是尝试“大口吃掉”在客观上是不行得通的。再次之,撤兵休整准备决战这个处理是恰当的,可是撤兵时的调动组织工作缺乏周密安排……

会议上明确指出,历经五次持续作战,“美帝这头猛兽尽管在竞技场中受了重伤,但它反咬一两口还是有力气的,并且它阴险狡诈,随时随地准备狠狠地咬两口。…只有我们有具备巨大的胆量和恒心,高度的机敏和协调能力,经受得住最困难、最艰苦的过程,而且能够寻找一个最佳时机,给这只负伤的猛兽以沉重的打击,才可以使它知难而退,偃旗息鼓。也只有那样,才可以获得最终获胜,才可以确保和平。”

另外,彭德怀要求各个党员干部从归纳总结经验教训出发,用心检查自身存在的问题和错误,尤其要找到撤退失利,损失惨重的各种原因。

在新中国历史进程中,朝鲜战争是一场不能回避、不能抹除的战争,它对当时的世界形势,甚至今日的世界形势,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它是一场弱国敢于拒绝强国的战争,也是一场标志着我们中华儿女不再受任何人欺侮的战争。

成千上万优秀的华夏儿女在这次残酷的战争中长眠异国他乡,成千上万忠魂在这片白山黑水中永存。

第五次抗美援朝战争是朝鲜战场上参加人数最多、规模最庞大的战役。

此次战役分成三个阶段,一共历经五十昼夜。志愿军部队与联合国部队在三八线南北两翼进行了伤亡惨重的战争,此次战争也是朝鲜战争的分界点。

自第五次战役之后,朝鲜战场再没产生过规模性的运动战,彼此一直处在持续性的阵地防御战的状态。

因此,此次战役也就是所谓的朝鲜战争“最后一战”。那么接下来,让我们进入朝鲜战争中规模最庞大的一次战役。

首先来了解第五次战役发起者,志愿军方面的战略决策目的。

第5次战役开始前,在志愿军司令部本部进行了数次研究探讨。彭总司令为避免联合国军有可能在志愿军侧后方再搞一次登陆,想要赶在联合国军登陆前提前攻击,砸碎联合国军的登陆企图,因此决定主动进攻。

战争开始以前,彭总司令在给主席的电报中写道:此次战役至关重要,是一场大厮杀。就算付出五六万人的代价,也要解决几个师的敌人。

志愿军司令部在战前动员大会上,明确了以此役击溃韩军第一师、英军第29旅、美国军队第三师、土耳其旅和韩军第六师等五个师(旅),一举扭转战争军事实力对比,形成战场的优势,将美国军队从半岛上逼退。

通过确定战略目的,志愿军也积极地进行战前准备。为赢得这次战役,中朝联军共投入15支部队,共计95万人。在主席批准第五次战役后,电文传入了志愿军总部。第五次朝鲜战争的帷幕宣告拉开。

四月二十二日夜里,志愿军数千门火炮击碎了傍晚的寂静,成千上万发火炮砸碎了“联合国军”的主战场,第五次战役开始了。

与以前的战役对比,第五次战役志愿军的大炮达到了6000多门。因此,战役开始前,志愿军的炮兵部队对联合国军阵地进行了集中火力密集打击。

当炮声减弱时,志愿军开始攻击。这三支攻击部队中,中路、左翼以及右翼如同三把锋利的利刃冲破了美国第八军团的防御。

在面对联合国军队机械化的情况下,志愿军司令部在第五次战役中采取了迂回切割与正面突击相互结合的战术,首先以优势兵力直插敌方防御,并根据聚焦一点击破形成对敌方防御力纵深的切割,随后集中主力对东线之敌进行两翼多路合击。

迂回切割战略可对敌方实行包抄,避免敌方利用机械化快速撤离。

但战斗开始后,志愿军的攻击尽管很猛烈,但除了对英军29旅格罗斯特营成功围歼之外。

对美英军队剩下被包围的部队,没有达到围歼的实际效果。此外,担负迂回联合作战重任的部队在向敌人纵深突击时,遭受了狙击,没能与正面攻击的部队形成战术上的切割。

因而,志愿军的战略不得不由迂回联合作战转换为正面对敌作战。

当联合国部队发觉志愿军攻击很猛烈时,他们知道我方增援已经赶来了。

因此,在美国第八军团司令詹姆斯·奥尔沃德·范佛里特的指挥下,联合国军快速进行了调整,整体部队紧靠在一起,没有给志愿军留有任何穿插作战的空间。

此外,联合国军还专门针对志愿军制空权严重不足、战线太长、补充艰难等缺陷,采用了“磁性战术”,始终保持军力与志愿军接触,保护主力军后撤。

主力每日只退30公里,随后开始构建防御,等候志愿军的攻击。因为30公里是志愿军在夜晚间徒步急行军的极限距离,这也导致了志愿军经常在晚间急行军后,就面临敌人完整的防御,难以获得击溃消灭敌人的机会。

正是因为如此,联合国部队采用了“逐步撤离,始终保持接触,大量杀伤中朝联军有生力量”的战术动作。

以确保主力部队完成了向平壤方向的撤离。四月二十二日开始,战斗持续了七天七夜。

这时候,志愿军已南进六七十公里,杨得志兵团已经兵临平壤南郊,美国军队进攻87天之后才得到的土地,仅7天的反击就被抢回了绝大部分。这时第一阶段的战斗宣告完毕。

第一阶段,志愿军尽管完成了全程突破,掌握了战场主导权,处在主动出击的状态,但歼敌的效果比较有限。志愿军一期歼敌总共23,000多人,但没能将其整体击溃,离预定歼敌五个师的总体目标也有一段距离。

当联合国军撤离时,整个战线从西向东偏移,而东边则由南朝鲜部队防御。

因此,彭总命令开始第二阶段,他一边指令杨得志的第19兵团在东线佯攻平壤以吸引住联合国军主力。

然后,第三、9兵团于5月16日傍晚在东面发起总攻,随后在县里地区强行打开战役突破口,击溃南朝鲜军第三、9师大部,击败南朝鲜军第5、7师,歼敌24000人,为期6天,获得了第二阶段的胜利。

志愿军第二阶段联合作战再次采取迂回夹攻战术。虽然敌人的纵深没法突破得过深,可是在面对南朝鲜部队,基本上能够实现迂回联合作战的总体目标。

而这恰好是第二阶段胜利的根本所在。殊不知第二阶段战役也突出了志愿军的严重不足,虽然李奇微在对志愿军东线佯攻时作出了战场误判,但联合国军的机械设备和机动性都取决于快速机动,仅用10个小时,从西线向东线长途行军100多公里进行支援,就将志愿军费尽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打开的防御缺口再次补上。

与此同时,后勤补给也是志愿军的一个薄弱点,这也直接造成了对南朝鲜军队围歼机会的丢失。

第一阶段7天再加上第二阶段6天的两次作战,使志愿军在一个月内持续进行两次大规模的作战,作战部队早已疲惫不堪,而且耗光了军队的给养和弹药,无法再继续攻击了。

故而志愿军总部下令,春季攻势就此结束,各兵团除留一个师或一军负责殿后外,其他主力全部调去北面,作休整。

虽然志愿军早已考虑到联合国军会追击,并且做好了相应部署。但万万没有预料到的是,联合国军队的反应这般快速,并且投入的总兵力比预估的也要多,完全超出志愿军司令部的预料。

第五次战役也因此开启了第三阶段——转折期。

自五月二十日起,联合国军便开始反击东线。联合国军在志愿军主力逐步北撤的同时,快速采取行动,结集了15个师的近三十万总兵力,全面进行反击。

此外,联合国军混合了摩托化、炮兵和坦克部队,组成了快速反应部队。充分利用制空权的绝对优势,在航空部队的掩护下,快速突破志愿军防御的间隙,多路同时迅速推进,严重破坏了志愿军的后撤部署,破开了志愿军的防御。

联合国部队快速还击,完全超出志愿军预料。在联合国部队发起反击之时,恰逢志愿军主力开始后撤之时,整个防线出现多处缺口。这些缺口恰好被联合国军战术所瞄准,因此中朝联军防线好几处被打破,志愿军深陷被动局面。

第三兵团六十师180师,在志愿军主力后撤深陷处于被动时,境况非常危险。在完成第二阶段战斗任务后,180师抵御住强敌的战火猛攻,收到指令,在弹药给养所剩不多的情况下,为掩护第三兵团主力,要在北汉江地区驻守3-5天,完成掩护主力的撤离。

五月二十二日晚,十五军和六十三军由180师左右翼开始向北撤退。

这代表着,原先三个兵团在前沿的防线上,如今只剩下180师和179师535团。掌握了这些情况,联合国军快速调集了美国军队第7师和南朝鲜第六师突破180师的后侧。此外,美国军队第24师和南朝鲜第2师开始向180师发起正面攻击。

为掩护八千多名伤病员的撤离转移,180师失去突围的机会,被联合国军以优势兵力所包围。在强敌的优势兵力前,180师尽管全力抵抗,但也没有办法。除少数突围成功外,整个师都损失殆尽。

180师的英勇作战,为63军在铁原的防线构建争取到了弥足珍贵的时间。在联合国军对铁原发起总攻之时,第五次战役转移阶段的关键时刻来临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彭德怀向63军下达严令:哪怕把63军全部打光,也要再固守铁原15-20天!

紧接着,63军在铁原的正前方宽达25公里的地方阻击了美国军队4个主力师,1,600门火炮,400辆重型坦克,及其数不尽的飞机10天的猛烈攻击。

正是63军的决死抵抗,为彭德怀三道防线的构建争取到了充足的时间,并调动兵力,准备在敌军向三八线北面攻击时再度进行大规模的反击。

六月十日,联合国军发觉志愿军已经组织构建好了防线,就终止了攻击,到此第五次战役正式落下帷幕。

在第五次战役结束时,志愿军在前两个阶段获得的战果基本丢失,前线被拉回至比第四次战役前还靠后的位置。

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在给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汇报中,直言不讳地强调了第五次战役后部队的严峻形势。许多年以后,彭德怀仍在《彭德怀自述》中写到:“六十军一个师,在转移时,部署不周,遭受敌机和机械化兵团的所包围,损失巨大。”而且把第五次战役列入自己的四次败绩战役之一,对自己在战役指挥中的失误进行了自我剖析。

到今日为止,对于此次战役的结论,交战双方依然各持己见。这次战役在《志愿军历史》中有这样的记述:

自1951年4月22日至6月10日,中朝军队共毙伤俘虏82000多名负伤的敌军。其中志愿军歼敌67843人,其中包括美国军队32884人,英、法、加军队6072人,韩军28887人。上述提及的歼敌总数其中包括俘虏美国军队985人,英法联军1115人,韩军5233人。缴获重型坦克59辆,装甲车4辆,汽车84辆,各种各样火炮757门,各种重机枪739挺,各种枪械14666支,摧毁重型坦克111辆,装甲车12辆,汽车220辆。

据上述史料记述,有关此次战役的胜负双方,各有各的说法。此外,纵览整个战役,交战双方都是在一种不顺畅的状态下进行了这次战役。

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是我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争中规模最庞大的一次战役,是志愿军由三八线向南进行的大规模反击战,被称作朝鲜战争的“最后一战”。

第5次战役持续50天,中朝联军共歼敌8.2万人,但自身伤亡人数却达到到8.5万人(中朝两军的总伤亡,包括死伤、下落不明)。

在第五次战役中,志愿军损失了7.5万人,在彭德怀一生的战绩中都是极其罕见的伤亡。其中64、65两军血洒临津江,永远成为了抗美援朝战争中最悲伤的一幕。

时至今日,究竟有多少人为国捐躯,仍是个谜,可是,我国人民志愿军无怨无悔的付出,谱写了所有中国人永恒的精神回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百折不挠地奋勇前进。

一九五三年九月十二日,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二十四次大会上的发言中,以胜者的姿态,对抗美援朝战争作了归纳总结和郑重警告:“帝国主义侵略者要了解:如今中国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是不好惹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办的。”

这是崛起的中国对一切敢于叫嚣的侵略者发出的最强音。

另外彭德怀元帅的那句“西方在沿海架几门大炮征服一个国家的历史不复返”也十分热血。

抗美援朝昭告着新中国已经完全站起来了,以往的“东亚病夫”被扫进历史的尘埃,屈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开始和结束时间以及双方的伤亡情况

抗美援朝朝鲜战争从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劲头十足地跨过鸭绿江开始,到1953年7月27日中美朝在板门店签署《朝鲜军事停战协定》结束。

近三年双方伤亡情况(各方数据不同,此处写的数据个人认为可信)

中国:深圳生命网197653人牺牲,3832人受伤,25621人失踪,21400人被俘

朝鲜:/1444658.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深圳生活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21世纪以来,在如何看待抗美援朝这个问题上,出现了一些错误认识。其中之一就是将中美双方伤亡人数简单对比,认为中国伤亡人数比美军多,因此得出了“中美平局,中国还有些吃亏”的结论。在抗美援朝70周年之际,笔者认为有必要做些辨析。

中国人民志愿军比美军伤亡人数多,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以此为论据,用来否定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并认为中美打了平手还有些吃亏,则是一种糊涂甚至是极端错误的认识。

首先,以兵员损失多少论战争胜负,本身就是片面的。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分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历史上,正义战争的一方,许多情况下都是在开始的时候处于弱势、牺牲比非正义方大得多。众所周知,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的伤亡人数,大大超过日军的伤亡人数。在苏联卫国战争中,德军和苏军的人员损失比例为1:13,而苏联平民的死亡人数则是德国平民的11倍。再如美国的南北战争,北方开始屡战屡败,也比南方伤亡多。上述这些战争的胜利,难道都能因为伤亡人数比对方多而不算胜利么?

1950年9月下旬,美军正欲过“三八线”的时候,我国中央军委代理总参谋长聂荣臻会见印度大使潘尼迦时,明确指出:鉴于美国飞机已经对中国东北进行轰炸,中国决不会忍气吞声,不作出反应。“如果帝国主义者果真要发动战争,那么,我们也只有起而抵抗。”当潘尼迦说如果中国作出强硬反应,将把中国拖入与美国的战争,而这种战争一旦爆发,中国的建设将拖后十年或八年时,聂荣臻回答:“我们已经考虑了一切问题,他们甚至会向我们扔原子弹。那又会怎么样呢?他们也许会杀死几百万人,但一个国家不付出牺牲是不能捍卫独立的。”

其次,不把伤亡作为评判战争胜负的唯一标准,并不是说研究战争双方伤亡数字毫无意义。毛泽东在指挥中国革命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时,都十分注意歼敌数量,甚至以此作为战略战役目标。但是,研究双方伤亡数字,须有一个正确的原则和标准。其一,必须清楚很多时候战争各方的伤亡数字是很难弄准确的。这是由于战争的特殊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决定的。二战期间苏联和德国军民伤亡人数,至今也没有统一的认识。本文前面所引资料,也仅仅是俄罗斯总参谋部的统计。同样,抗美援朝70年来,对伤亡数字的统计和发布各国有多种版本,这也属正常情况。其二,把志愿军歼灭南朝鲜和联合国军其他国家军队人数都不算在内,只算中美军双方各自的伤亡数,这样计算双方兵力损失的方法也是十分片面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面对的是美国拼凑的“联合国军”,加上南朝鲜李承晚的军队。以第二次战役为例,美军总数不到整个朝鲜战场上“联合国军”人数的三分之一。在战场上虽然美军起核心骨干作用,但其他各国军事力量也不是可有可无。论战争伤亡怎么能只算美军的伤亡数字呢?

美军的伤亡为何小?这同美军统帅的“自保”也有极大关系。美军在战斗的部署上有意将其他国军队尤其是李承晚军队放在“挨打”位置上。几次战役都是南朝鲜军在前面,溃退时则由英军、土耳其军殿后。美军这样布局,自然减少了美军的伤亡。此举已经引起了李承晚军甚至英国等“友军”的异议甚至抗议。第三次战役部署是将李承晚军沿“三八线”一字排开,而美军却以守汉城为由离开了最前线,李承晚军处于被歼的位置。但在战役开始后,美军也没有守汉城,先李承晚军撤退,自然没有损失,反说是因李承晚军没有守住第一道防线,冲击了他们。韩国上将白善烨在其《最寒冷的冬天》里披露,当时的李承晚军一些将领(白善烨当时是师长)公开对美军第10军军长阿尔蒙德在第四次战役中,“用韩军在前面做炮灰”“作战时总是把韩军放在前面当盾牌”表示不满。美军在攻打上甘岭时,开始认为仅是几个小小的山头,不会怎么难打,是想让美军第2师为范佛里特在离职前“露露脸”的。谁知打了几天,损失惨重,并痛遭美国国内舆论的抨击,美军不得不退出阵地,让李承晚军第2师替他们继续打下去。李承晚军第2师先后两任师长丁一权、姜文奉对此均表示不满。丁一权在20多年后对记者说,美军他们打不赢,把任务交给了我师,“换句话说,是让我们当他们的替身”,“要我的士兵去替美国人牺牲”。英国一位记者在《最后的战斗——英国兵眼中的朝鲜战争》一书里这样记载英军“殿后被歼”:

自二战以来,英军参与的任何一场战争,在伤亡方面都无法与临津江战役相比……在临津江战役中,仅仅一个旅在三天内就遭受了1091名将士的伤亡打击,其中有141人阵亡——这一数字并不包括后来因伤去世或在战俘营里去世的。这个数字超过了英军在朝鲜战争中牺牲总人数的10%(8700名军人中,1078名死亡,2674名负伤)。而且一个营的损失(750名格洛斯特战士中,有622人未能从235高地撤退)是自二战以来,英国陆军遭受的单个部队的最大损失……

有些人甚至觉得朝鲜战争比二战更加残酷。许多过去在北非及意大利的预备役军人称,韩国的这几场战役比攻打德国人时更加艰难。

上述描写的是志愿军发动第二次戰役,“联合国军”全线大溃退时,让英军“断后”的遭遇。

应该指出,把歼灭李承晚军的数量不算在内的计算方法,是既不懂得战争更不懂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抗美援朝战场是一个整体的布局。每一个战役战斗怎么打,先打哪,后打哪,是以整个战场能够取得胜利为原则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不是专找美军比武的。“捡弱的打”,是毛泽东“十大军事原则”之一,灵活地用在了朝鲜战场上。党中央高层在做关于出兵的决策时,在没有苏联空军掩护、仅有的步兵武器也远远落后于美军的情况下,之所以敢于出兵,其重要底气之一,就是确定了“先打伪军”“专找伪军打”的战略战术。因为“打李承晚军,还是有把握的”。整个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就其战略战术上讲,其一就在于贯彻了“先打伪军”的原则。例如,在第三次战役开始前,毛泽东于12月21日给彭德怀的回电说:“目前英美军集中于汉城地区,不利攻击,我应专找伪军打。就总的方面说,只要能歼灭伪军全部或大部,美军即陷于孤立,不可能长期留在朝鲜。”这就是先打伪军的全部“秘密”。前三次战役中,因打垮(部分歼灭)了南朝鲜军,致使整个敌军战线溃败不可收拾。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就是在南朝鲜军的溃败队伍中被军车撞翻致死的。仅前三次战役,歼灭18139人,俘敌15276人,这里既有美英军队,也有李承晚军。

事实上,以美军为主的战斗(战役),美军损失并不小。例如,1952年1月12日至20日,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范佛里特亲自指挥、发动有名的美军单独攻击“丁字山”(又称T形山,因其形状得名)的战斗。本来计划是志在必胜,还请来了一帮记者和高官观摩,用海陆空联合作战的方式,一天内用了22.4万磅炸弹、17万发炮弹,轰击我方阵地。但最后,美军付出了伤亡150余人(己方自报77人)的代价,而我志愿军仅伤亡11人。

值得注意的是,在战后美国和韩国统计朝鲜战争中双方伤亡数字时,也没有只单独统计中方的,始终把朝鲜的伤亡也统计在内。

总之,以双方伤亡数字论胜负是十分片面的,单以中美方伤亡人数论输赢就更是错误的。正确的计算方法是“全口径”,即将作战双方中的各方全记在内。据我方权威统计:大约是敌我伤亡比为1.9:1。当然,这也只能是参考数字。这同美、韩公布的数字依然对不上。双方究竟伤亡多少,只有留待后人考证了。

1953年10月23日,据美国联合通讯社消息,“联合国军”及韩军在朝鲜战争中的损失(含死亡、受伤、失踪、被俘)人数为1474269人。

2000年10月16日《解放军报》称:据不完全统计,抗美援朝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共伤亡36万余人。

以上伤亡数字,仅供参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志愿军放到二战什么水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