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网络用语的问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某年高考语文阅卷中,上海一位语文教师提醒学生写作文时要谨慎使用网络热词。由此,引发了人们对高考作文能不能使用网络语言的热议现象。有人说,高考作文不能对所有网络热词封杀,毕竟语言文字系统是开放的,部分网络语言其实已经被吸入语言体系中,如“给力”一词甚至登上人民日报。

也有人说,许多网络热词虽然流行,但过分的颠覆、解构和曲解,破坏语言文字的严肃性和权威性,高考作文拒绝不成熟、不规范、误用滥用的网络语言无可厚非;还有人说,高考作文考验的是学生的语言文字功底,词汇匮乏、情感趋于单一是很多学生追捧网络语言的根源。对此,学校辩论社将举行一场以“高考作文能否使用网络语言”为辩题的辩论赛。

请结合上述材料,选择正方或反方写一篇一辩陈词,或者以主持人的身份综合两方的观点写一篇总结陈词。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各位观众、各位评审、对方辩友:

大家好!我方观点是“高考作文应当允许网络热词的使用”。

高考,毫无疑问是严肃的,无数考生寒窗苦读十二载,只为一朝题名时;但换个思路,高考作文,难道就真能以绝对冷漠的姿态,拒绝时下个性化、时代化、创新化的一切网络热词进入吗?故我方观点认为,部分网络热词,是可以进入高考作文的。

首先要区分一个概念,即网络热词与网络歪词。网络热词如曾登上人民日报的“给力”,最热安慰词“奥利给”,生动形象而又不失幽默的描述词“吃瓜”,都能表现出正能量和网友的机智幽默、生活情趣,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而网络歪词则如前几年曾风靡一时,如今彻底销声匿迹的“蓝瘦”“香菇”,因其据谐音编造,毫无营养且消极,是绝不应进入考场的;而时间也证明,这些网络歪词,经不起检验。

其次,语言文字的变化是不间断的,持久的。博大精深的汉字,也是一个个时代不断积累、发展的结果。20世纪由林语堂先生翻译的“幽默”,一时红遍大江南北;而如今谁又能因“幽默”的热词出身而拒绝其进入高考作文?“变则通,通则久”,语言文字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之基,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又怎能让生存之基固步自封?高考作文这一举国关注的大事,实际上充当了时代的风向标,若连它也拒绝那些向善向真向美的网络热词,又怎能证明我们的民族是一个崇尚个性与创新的民族?

再次,网络热词,本身就有传统词汇所不具备的意义。语言是时代和社会的反映,新事物的不断出现,也意味着新词汇的不断涌现。网络热词,就是这类新词汇的杰出代表。它反映和记录了新的事物和现象,表现了时代的脉搏。高考作文,是对学生全面知识的考察,要求我们掌握时事,关注现实,拥抱新变,而非陈腐落后的八股文。在一些语境中,网络热词也的确发挥了传统词汇所不能及的作用,如“吃瓜”就是“看客”,但在日常生活中,用“看客”就不免会使人想到鲁迅先生的横眉冷对,“吃瓜”这一词则别具一番风味,不失幽默,不失个性。
因此,网络热词既有它存在的可能性,也有它存在的必要性,我们不能认为网络热词就比那些“知乎者也”低了档次,诚如斯大林所言:“当历史的车轮转弯时,总有人会从车上坠落”。如今的时代车轮时刻保持高速转动,而网络热词,就是一个把握时代脉搏的绝佳载体。允许网络热词登上大雅的高考作文,实有必要。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观点——“高考作文应当允许使用网络热词。”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观点明确,开门见山。作为辩论稿,最重要的就是摆明自己的观点,这位小纸条在开头就表明自己的观点——“支持网络用语走进高考作文”。对于辩论稿来说,观点鲜明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必须在一开始的地方表明自己的观点,而且在整个论述过程中站稳自己的立场,坚定而集中,这样的论辩才能富有说服力。

角度丰富,思想深刻。小纸条从三个角度出发,论述了网络热词的意义和价值。首先将网络用语区分了网络热词和网络歪词,打破了对方可能谈及的网络用语大都低俗的看法。其次,作者指出语言文字从来都是在变化之中的,所以网络热词正是代表着一种新变,不宜随便予以否定。再次,作者还探究了网络热词和传统词汇的关系,网络热词可以以更为幽默的方式表达传统词汇的意义,有趣却又不失内涵。在总结的部分,小纸条还谈到了一个哲学话题,“存在具有合理性”,肯定了网络热词存在的价值,思考有深度。

引经据典,论据丰富。文章当中引用了不少事例,有贴近实际的网络用语,也有林语堂的人物事例,还有“变则通,通则久”、斯大林的名言等论据,论据角度多样,内容丰富,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

各位观众、各位评委、对方辩友:

大家好!我方的辩题是:“高考作文不应使用网络语言。”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的崛起,网络用语“吸粉”无数,日益频繁地出现在社交平台和网络媒体上,并且成为我们表情达意的重要工具。它作为时代的新产物,自然有通俗性、娱乐化等时代价值,但正如鱼钩不是拿来钓鸟的,弹弓不是拿来打鱼的,网络用语也不应进入高考作文,它的性质和弊端决定了它与高考的无缘。

我们须知,高考,是以选拔人才为目的的大型考试,它考查的是学习能力潜力,是庄重而严肃的。它要选拔的,是对社会有价值的人才,而非文化工业流水线上生产的网红明星。高考作文能体现一个考生的思辨能力和志趣抱负,它要考查人文关怀、时事政治、人生哲思等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的严肃主题,而娱乐化的网络用语不光不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反而会引发词不达意、语焉不详、语境不符等问题,这些问题会破坏自身的逻辑性和思辨性。而且,对于高考作文来说,语言得体本就在考核范围内。网络用语有着新生的粗糙和不规范,用在作文中,就成了不得体的语言成分,会使我们的作文染上不规范、不得体的色彩。

网络用语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是其无缘高考的重要原因。网络用语具有自发性、盲目性,质量参差不齐,大多都低俗不堪,它的频繁使用不光会影响我们的语言学习能力,而且会模糊我们对于语言背后蕴含的概念的辨析力。一些专家甚至指出,网络语会导致语言的残疾化。网络语言逐渐失去了讽刺社会反抗不公的作用,向着娱乐化和潮流渐行渐远,成为病态的解构和霸凌,变成了身份的认同和莫名的优越感,对国民素质的提高和文化的传承造成了巨大的不良影响。高考,作为万众瞩目的盛宴,千万年轻人的指向标,又怎能容忍这种风气的蔓延呢?

我希望“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不会被“我稀饭你”淹没,我希望“破晓的晨光正慢慢唤醒沉睡的生灵”不要被“雨你无瓜”打破,我希望水珠溅落滴答滴答的声音不要被嘈杂的网络语淹没。网络语言对美的蚕食悄无声息而又令人发指,它破坏的不光是传统文化和审美观念,更是人们日益荒芜的精神世界。它经不住风吹雨打,经不住历史检验,它的无营养化注定了它昙花一现的命运,也注定了它与高考的无缘!

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观点——“高考作文不应使用网络语言。”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观点鲜明,思考全面。作者在一开头就点明自己的立场——“网络用语不应该走进高考考场。”这篇文章有一个出色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写了网络用语本身的问题,还写了高考考场作文的问题。在这个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高考作文是严肃的,网络用语是娱乐化的,所以网络用语并不能适应高考作文。

语言精辟,富有哲理。这篇练笔的语言非常凝练,比如“网络语言逐渐失去了讽刺社会反抗不公的作用,向着娱乐化和潮流渐行渐远,成为病态的解构和霸凌,变成了身份的认同和莫名的优越感,对国民素质的提高和文化的传承造成了巨大的不良影响。”这一句话非常精辟,“娱乐化”“解构和霸凌”“身份认同”几个词语一出来,文章的高度和深度提升了不少。这句话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哲理性,富有力量,振聋发聩。

文字优美,感情细腻。结尾的地方作者的那一句话:“我希望‘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不会被‘我稀饭你’淹没,我希望‘破晓的晨光正慢慢唤醒沉睡的生灵’不要被‘雨你无瓜’打破,我希望水珠溅落滴答滴答的声音不要被嘈杂的网络语湮没。”作者巧妙地用优美的文字重申了自己的观点,既达到了强调主旨的效果,又使得文章富有诗意和可读性。

阿君认为,网络用语不能全部用低俗来形容,适当的网络用语可以增加语言的活泼性,但是阿君还是想要提醒大家,在高考作文当中,还是尽可能不使用网络用语,尤其是缩写性的网络用语,如果老师读不懂的话有可能会影响你的成绩哦~

明天高三的大家就要上考场了,语文是开门的第一科,阿君在这里祝大家旗开得胜,迎来一个开门红。此时此刻,你要相信,相信三年中的每一次积累,相信你背过的无数素材,相信你做过的数不胜数的题目,相信你写过的一篇又一篇作文,都会成为你成功的垫脚石,帮助你顺利地打赢这一场战役。今夜,请安心而坦然地入睡,明朝,请自信而从容地入场,加油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 C昨天的作业又没有交吧?站起来!”微怒低沉的声音使教室一下子安静了起来。我斜视着作业又没有写的c,面无表情。
C和往常一样低着头,默不作声,他的嘴唇微微地动了动,似乎想说什么,最后还是歪斜着横躺在脸上。垂于桌面下的手,紧张的紧握拳头,像是一场挣扎。
老师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越走越近了,手中的戒尺几次摆出了弧度。这时c原本清瘦的身体,被两肋压缩得更紧,其微微凸起的双肩,令人清楚的感受到他在发力地――防御?“老师我…我作业忘在家了……”
“啪!啪啪!”戒尺终于落在了c的课桌角上。
我紧皱眉头,心中不免怒怼:“为什么你如此不堪?”
课后,c同学有些失落的坐在位子上,他扭过头,好像在看着我,我手中的笔便一顿,他立马不知怎么地又别过头去了。这样过了会儿,他还是扭过头来身体微俯地递出一张试卷,灿灿的指着上面的一道题:“喂,这道题怎么写啊?”什么嘛,这不是上周就订正完么,我不屑地想。“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自己再想想去。”他有些僵硬的点了点头,坐回到位子上去了。
“为什么你如此不堪?”这个问题,突然再次浮现在我的脑海。c真的做错了什么吗?他不过是问一道题目罢了,他没有强求,甚至有些卑微,那种诚恳等到的,却只是冷漠的“怼” 。
一瞬间,我意识到自己事到如今的行径,到底有多么不堪?c和c为代表的群体,什么时候因为某方面的缺陷,就馅入了冷眼与嘲笑中呢?怼他的人是我,我能够明显的感觉到发烫的耳朵根子,但为时已晚,另一位同学已经教会他了。此时,我愧疚不堪,像挨骂的孩子,甚至没有勇气抬头看他。我咽了口口水,干笑着用笔杆捅了捅他:“不好意思,刚才我态度有点差了。”“哪里哪里,不要紧,不要紧!”c笑着摆了摆手。“以后有不会的尽管问我,我尽力解答,行吗?”我连忙补上一句。c响亮的“哦”了一声。眼睛,眉毛拧成一团,笑的不娇饰,笑的很天真。原来快乐是这么简单的一件事。模仿不来的快乐,使我有些羡慕,然而,我也爽朗的笑了,有种发自内心的喜悦。
这是我才真正明白“怼”原来是要拆开来的,拆成“对心”。将尖利的语言,拆成心对心的包容与化解;拆成和解后的相视一笑;拆成泛着青铜的光辉与不朽的意味的平等……

这是经典问答库内网络用语相关主题汇总,有关网络用语的问题,就上经典问答库平台找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现在常用的网络用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