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自己好笨,写字速度太慢了!楷书和行书可以一起练吗?行书的粗细变化我写不出来!

铃铛子近期在练习田英章老师的行书,有兴趣的小伙伴留心我最近的更新。我本没有系统学习过书法,纯粹是买字帖临帖,如果我可以写的好,那么你只要跟上节奏勤加练习,一定也可以。当然,我说的好不是指在书法上有造诣,只是单纯指字迹工整,有一定美观度。

今天分享动笔练字之前应该搞清楚的五件事。

练字、写字指的是我们平时会运用到的规范书写,是为了满足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需求。而书法追求的是艺术审美,是一种专业上的提升。所以,一手好看的字未见得飘逸洒脱,但是一定是符合大众审美的。从这个层面来说,普通人写字,先把字体写端正、写清楚、摆好看,字迹就不会太难看。

笔尖的粗细影响着字体的表现力。记得以前读书的时候,老师推荐练字用钢笔,但是日常生活中,我们运用的更多的中性笔。从工具的普适性来说,我推荐用0.7或者1MM的黑色中性笔。

如何选字帖可以换个问题——我到底要拜谁为师?其实书法大家有很多,不少老师也出过字帖,但是我个人并不觉得凡是出过字帖的字都适合传播和临摹,有的字体更适合观赏。我自己练习的是田英章老师的楷书和行书速成。

目前市面上的字帖分为教程类和练习类,字帖会从笔画、偏旁、结构、章法上系统举例说明。很多字体书籍上印制了视频二维码,购买带有教学二维码的字体可以扫码学习,边听课边练字。

4、正确的执笔姿势是什么

正确执笔姿势如上图。最为常见的错误执笔姿势是将笔靠在虎口,而没有靠在食指根部,这种握笔方式加大了笔杆的倾斜度,缩小了书写范围,使得字体无法伸展开来。

5、新手练字一定要从楷书练起吗?

是的,楷书练到一定程度可以跳转到行书。

行书的特殊笔顺规划(以下内容摘自《华夏万卷田英章行书速成》)

楷书的笔画顺序是通过实践总结出的规律,行书中将个别字的笔画顺序改变是为了增强实用性,加快书写速度,行书中常见的笔顺改变四种规律如下:

其实是有方法和技巧的。田英章老师做过专业的阐述和讲解:

1、笔画相呼应,减少停顿次数。
2、用圆转代替方折,减少行笔过程。
3、勾画圆润(因行笔速度快,会自然产生)。
4、变长为短,变大为小。
5、常用的100字写法以及字型多多练习,包括相近字的写法。

这是我的英文字~~有兴趣看看哦:

第1篇: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6篇

《汉字书法之美》本书以身心灵感知的视角切入书法这个古老话题,将书法之道与现代人身心灵调适相结合,寻找逐渐遗忘的汉字记忆。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水墨在宣纸上随笔峰渲染开一丝一丝的纤维,而书香气息也通过呼吸沁人心脾,深厚的文化底蕴晕开了一条又一条的血脉,时时触碰着我们的心房。当我们在书写时,无时无刻不在汲取汉字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这也是一种“汉字书法之美”吧!

汉字书法可谓动静相容,张弛有度:当毛笔在纸上起伏,留下行云流水般飘逸灵动的汉字时,我们的心中却如止水一般平静、专注、感悟着这最古老的符号之意。只有心静了,我们才有机会“与自己相处”,不受外界的纷扰,好比一只仙鹤,只有它落在地面时你才能安静的与它相处。静心到了一定的程度,便迈向了另一种境界——净心。

水的清,是一种净;纸的柔,是一种净;砚的端正,更是一种净。试想,当你沉浸于水、墨、纸、砚的净中时,你的心又怎能不净呢?

《汉字书法之美》需要用心去读;汉字书法之美,需要用心去悟。

作为一名小学书法老师,为了让中规中矩的书法课生动有趣、为了让深奥的书法知识浅显易懂,我发现了一本非常有意义的书法文化之书——《汉字书法之美》。这本书是著名美学家、文学家、画家蒋勋的大作,分别从汉字演变、书法美学、感知教育、汉字与现代四个章节介绍汉字书法之美。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对汉字文化又有了新的认识。

大汶口文化出土的一件黑陶尊,器表上的一个符号,上端一个圆,下端一片曲线,最下端一座五峰尖山,这就是目前发现最古老的文字出现了。结绳、仓颉、毛笔、石鼓等等像放电影一样在眼前一幕一幕闪过。

而书法美学又让我对书法的五种书体的历史有了新的心得体会:波磔与飞檐的隶书线条、碑帖的厚重与飘逸、行草到狂草的平正与险绝、宋代书法的意境与个*、元明书法的形式与表现及清代书法的古朴与拙趣。

又让我对卫夫人的《笔阵图》细细感知。“高峰坠石”的点是形状,是体积,是重量,也是速度;“千里阵云”的横是水与墨在纸上的交互律动;“万岁枯藤”的竖是一切看似枯老却毫不妥协的坚强生命。

以小见大,让人看出汉字书法之奇,不仅在指腕之间,甚至是呼吸,是养生,是身体的运动,是*情的表达,是做人处事的学习,是安定保佑的力量,最终乃臻而为是我与自己相处最真实的一种仪式,一如瑜珈、太极、舞蹈,乃至慢跑,由静转动,动中见静,成就了一种肢体韵律之美。

读完了蒋勋老师的《汉字书法之美》,合上书本,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心里感动了许久,竟有一种读完红楼梦的怅怅与迷离之感。

读完这本书,我对汉字更添了一层敬畏感与亲切感。

那些有趣味有生活*火气息的书法故事,才是书法本来的面目,*书法的正襟危坐与森严,书圣们的法帖,也只是生活的平常问候,莫名的有一种亲近之感,突然觉得书法离我很近,像一位嘘寒问暖的好朋友,王羲之的《鸭头帖》、《肚痛帖》,都是与很有生活气息的书信便条而已,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郑重其事正襟危坐。

书法与民间,读到汉朝瓦当上的“千秋万岁”时,我感慨良久,家里在农村,我能感受的到那种质朴与平静的生活中父辈们对上苍深深的祈求,我的父亲、我的母亲、祖父祖母,他们都没有太大的奢求,只希望吃饱穿暖,过平凡幸福的日子;蒋勋说:“这四个字的美,是一种平凡生活的感动”“大部分人生活里的基本愿望其实很简单,希望能平安过日子,希望日子能长长久久过下去。”这只仅仅是一种生活平凡的感动,凝练在最朴实无华的文字中。

蒋勋老师从美学的角度带领我们欣赏了书法的美,书法里面的精神境界与追求,而不只是简简单单的外在形式的追求;特别是对于卫夫人《破阵图》横竖撇捺点的讲解,我对于书法有了更进一步的“美”的感悟与启发。

书法与生命的领悟,书法就是在带领我们感悟生命感悟自然,感悟千千万万的生灵。如果能够领悟到书法与自然生命的连接,那么,书法创作自然会更加精进。

两周前花一个下午读了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倒是想起安史之乱和神宗变法虐得哭哭,也没正经写个读后感。中午趁午休搜了搜书评,看到*弱水的《撕扇记二:美言还是不信的蒋勋》有点意思。

我对蒋勋其人不熟,初读《汉字书法之美》的时候觉得文笔大抵就是“主观浪漫主义”吧。*弱水引用张大春的《书法之美是知识,不是呻吟》也是蛮有趣。不过我已把此书定位为主观的文化随笔而非严肃作品后,对“文艺腔”也不怎么排斥。

有了对于这本书的总体定位后,读起来就很顺利。在煽情的文字下看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看*骨差点遗失,看《祭侄文稿》哭安史之乱什么的……反正就是发散发散思维,自我升华一下。

本书细节处的问题*弱水那篇文择了好多,虽然也看到有人骂*弱水*腐炒作,但是我还是赞同严谨对待细节。不过把《汉字书法之美》当做别人主观的文化随笔,外加自己的历史常识还在,其实这些细节也不是太困扰。

说个总体印象,《汉字书法之美》一书文字浪漫煽情,历史细节有含糊处,汉字演化部分不够严谨,书法赏析有认字错误并且偏作者主观,后附云门舞集和书法教育的部分写得空泛主观。

作为文化小品可读,浅显了解汉字书法可读,假日消磨时间自我升华可读,不必认真当做学术著作来读。

看完本书我还是有个人收获的。作为一个肤浅观众,我一直喜欢端方小楷,对行书与草书不太会欣赏。本书对于我的益处是稍微提升了一点对行书的理解和欣赏力。

还有年底云门舞集有一场在厦门的演出,我会考虑去看看。

书法是*古典艺术的一朵奇葩,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以其独特的美学情怀,讲述汉字书法渊源流长的历史故事,用文字编织成画面,带我们走进古老却又现代的汉字时光长廊。

《汉字书法之美》全书用很大篇幅介绍汉字书法的历史,但又无处不在谈汉字书法的美学,堪称“历代书法审美指南”,将汉隶水平线条的“波磔”与*建筑张扬起翘的飞檐相媲美,分析王羲之《兰亭集序》所呈现的行书的“即兴与自在”,对比碑与帖的“厚重与飘逸”,探究从行草到狂草的“平正与险绝”,阐释唐楷的“法度与庄严”,描摹宋代书法的“意境与个*”,解说元明书法与文人画的“形式与表现”,玩味清代书法走向民间的“古朴与拙趣”。

有人说现在是大数据时代,是互联网时代,是信息时代,世界运转的步伐日新月异,将我们湮没在海量的数据中,互联网、手机、微信,不断更新自己的装备,眼花缭乱地去接触新的事物,奋力奔跑却追不上那些变化,暮然回首,发现一路走来,像个孩子一样,丢西瓜捡玉米,丢玉米捡芝麻,最不该丢失的就是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

这个世界变化再快,根基却始终深植在传统文化中,厚厚积淀的文化土壤是我们永恒的宝库。校园里的学生开始重新学习《三字经》、《千字文》,朗朗书声中中华传统文化开始复苏,《中华诗词大会》、《朗读者》一档档火热起来的文化类型节目唤醒人们对经典的热爱,提醒我们真正应该抓牢的是什么。而《汉字书法之美》是写给每个*人的书法美学,唤醒每个*人的书写记忆。

汉字书法之美,不仅在指腕之间,而且是呼吸,是养生,是身体的运动,是*情的表达,是做人处事的学习,是安定保佑的力量,最终成为与自己相处最真实的一种仪式。

读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感受文字的魅力与力量,会在内心深处引发一种对历史文化的景仰崇拜。正如蒋勋所说,“汉字书写是强大的信仰”,作为*人,学习掌握一点这门古老而仍然生机勃发的艺术的基本知识,不仅能够提高和丰富自己的艺术审美修养,更意味着增加了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

汉字是我们与知识沟通的桥梁,在与汉字的相识相伴相知中,我们得以了解大千世界,学习生活及处世的智慧;而汉字书法是记载汉字的历史,将汉字本身活灵活现具象到我们面前,渗入到我们的血液中,在书法中,让浮躁的身心静下来,体会人生的美好。蒋勋说,汉字书写,对于我,像一种修行。每一个人都应该将这场修行进行到底。

买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在网上碰到了好久没有看到的同学,他是语文*的博士生,现在也很我一样做初中语文教师,一有机会,我就向他咨询又读了什么书,他向我推荐了《汉字书法之美》。

我马上在当当网下了订单,并且给他回复说:“向我这样臭字,很需要看这样的书。”我的同学发过一句话:“距离生活还是很远,不过你读后一定会爱上汉字的。”

真的是这样,一边读完说实在的我还不能一一细数在动物骨骸、金属、石头、竹简、纸帛上被记录下来,在各个朝代以或沉重朴厚,或飞扬婉转,或森严宏大,或肆意狂放的书写线条。

不过仅看那些图片,都让人流连忘返,仅是抚摸那书的质感,都让人回味。

在这一个月的零散阅读里它给我触动人心的美丽与惊喜。

蒋勋说:书法是呼吸,是养生,是身体的运动,是*情的表达,是做人处事的学习,是安定保佑的力量,是生活现实里的记忆,是还原到初写自己名字时的认真……

作者以他独特的美学情怀,述说动人的汉字书法故事。文字编织成画面,我们走进了那古老却又现代的汉字时间光廊,东方书写的敬意与喜悦,就在你我的指间心中!

第2篇: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

汉字书法在*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及无与伦比的丰富文字记载都已为世人所认可,在这一博大精深的历史长河中,*的书画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再现了这一历时*的嬗变过程。下面是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请参考!

两周前花一个下午读了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中午趁午休搜了搜书评,看到*弱水的《撕扇记二:美言还是不信的蒋勋》有点意思。

我对蒋勋其人不熟,初读《汉字书法之美》的时候觉得文笔大抵就是“主观浪漫主义”吧。*弱水引用张大春的《书法之美是知识,不是呻吟》也是蛮有趣。不过我已把此书定位为主观的文化随笔而非严肃作品后也不怎么排斥。

有了对于这本书的总体定位后,读起来就很顺利。在煽情的文字下看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看*骨差点遗失,看《祭侄文稿》哭安史之乱什么的……反正就是发散发散思维,自我升华一下。

本书细节处的问题*弱水那篇文择了好多,虽然也看到有人骂*弱水*腐炒作,但是我还是赞同严谨对待细节。不过把《汉字书法之美》当做别人主观的文化随笔,外加自己的历史常识还在,其实这些细节也不是太困扰。

说个总体印象,《汉字书法之美》一书文字浪漫煽情,历史细节有含糊处,汉字演化部分不够严谨,书法赏析有认字错误并且偏作者主观,后附云门舞集和书法教育的部分写得空泛主观。

作为文化小品可读,浅显了解汉字书法可读,假日消磨时间自我升华可读,不必认真当做学术著作来读。

看完本书我还是有个人收获的。作为一个肤浅观众,我一直喜欢端方小楷,对行书与草书不太会欣赏。本书对于我的益处是稍微提升了一点对行书的理解和欣赏力。

还有年底云门舞集有一场在厦门的演出,我会考虑去看看。

从小开始,练字对某而言就是很困难的一件事——小学上书法课时,老师总会把大家写的字贴墙上,然后把亮点圈出来。那时候,某是惟一一个作业上没有圈的孩子。初中时某很羡慕班长的一手好字,到了高三闲着没事就天天练硬笔。下了早读第一节课前的十五分钟全用来描塑料模板上的正楷了。一年后生生刻出一幅钢板字体。后来某花了很久去改变自己,有人说某现在写字没高中时漂亮了,但某倒不这么认为。因为那是有活力的,比当初的一团死板多出了几分生气。而看蒋勋的书就有这样的感觉。

他说书法,总是先从人说起。在*传统的书法观中,写字是件很庄重的事情。而且,写字的头一件事是做人。讲究的是“心正则笔正”,*人喜欢讲品格,书法更是人品的体现。若是练得一手好字,便在人才济济的科举考试中也是有加分的——由此可见书写之重。

事实上,赏析任何书法作品,离了那个执笔者,就会陷入云雾之中。比如天下行书第三的《寒食帖》,某一直无法真正的喜欢它,直到看了蒋勋的《苍凉的独白书写》才明白,那是怎样的一种复杂心境才造就出来的名帖啊。而湖南里耶古城出土的竹简,总会让人联想到恪尽职守的城吏们。至于颜真卿的稳重笔锋更是令人印象强烈的想起那段大唐盛世——任何字体都是和那个时代无法割裂的,书写本身就是在一段历史。而那沉淀下来的墨迹既是本人的私有历史也是公共的书写历史。

所以不能不认真的去书写罢。只有练好了规矩才能“随心所欲而不愈矩”。

可是在那整体的历史中,更无法忽略的是个人的笔意——那生动的变化又重何而来?

那些生动的笔触,在蒋勋的笔下是那么美好。在点化它们之前,仅仅是纸上死板的一团油墨。书法是形象的艺术,蒋勋的书上会在一开始就介绍这种字体的来龙去脉,附上相应的帖,让人明白它们之中蕴藏的历史,同时又辅以个人*质介绍,一点点的点拔读者如何从那些细节中体会它们的历史、它们的情绪、它们最打动人心的部分。

大凡讲述艺术史的书,不是流于琐碎就是自我陶醉。而蒋勋的书法史里。没有传统的审美书惯用的四个字四个字那样空洞乏味的不知所云,也没有四平八稳的照本宣科,有的是触及读者灵魂深处的悖动。

那,正是因为蒋勋从书法的美感中把人类最基本的感情萃取出来了罢。美学是抽象的,然而美的载体和审美本身并不是抽象的——尤其是书法,那是缘于人与社会的共鸣所产生的丰富意蕴的艺术啊。

作为一名小学书法老师,为了让中规中矩的书法课生动有趣、为了让深奥的书法知识浅显易懂,我发现了一本非常有意义的书法文化之书—————《汉字书法之美》。这本书是著名美学家、文学家、画家蒋勋的大作,分别从汉字演变、书法美学、感知教育、汉字与现代四个章节介绍汉字书法之美。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对汉字文化又有了新的认识。

大汶口文化出土的一件黑陶尊,器表上的一个符号,上端一个圆,下端一片曲线,最下端一座五峰尖山,这就是目前发现最古老的文字出现了。结绳、仓颉、毛笔、石鼓等等像放电影一样在眼前一幕一幕闪过。

而书法美学又让我对书法的五种书体的历史有了新的心得体会:波磔与飞檐的隶书线条、碑帖的厚重与飘逸、行草到狂草的平正与险绝、宋代书法的意境与个*、元明书法的形式与表现及清代书法的古朴与拙趣。

又让我对卫夫人的《笔阵图》细细感知。“高峰坠石”的点是形状,是体积,是重量,也是速度;“千里阵云”的横是水与墨在纸上的交互律动;“万岁枯藤”的竖是一切看似枯老却毫不妥协的坚强生命。

以小见大,让人看出汉字书法之奇,不仅在指腕之间,甚至是呼吸,是养生,是身体的运动,是*情的表达,是做人处事的学习,是安定保佑的力量,最终乃臻而为「是我与自己相处最真实的一种仪式」,一如瑜珈、太极、舞蹈,乃至慢跑,由静转动,动中见静,成就了一种肢体韵律之美。

买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在网上碰到了好久没有看到的同学,他是语文*的博士生,现在也很我一样做初中语文教师,一有机会,我就向他咨询又读了什么书,他向我推荐了《汉字书法之美》。

我马上在当当网下了订单,并且给他回复说:“向我这样臭字,很需要看这样的书。”我的同学发过一句话:“距离生活还是很远,不过你读后一定会爱上汉字的。”

真的是这样,一边读完说实在的我还不能一一细数在动物骨骸、金属、石头、竹简、纸帛上被记录下来,在各个朝代以或沉重朴厚,或飞扬婉转,或森严宏大,或肆意狂放的书写线条。

不过仅看那些图片,都让人流连忘返,仅是抚摸那书的质感,都让人回味。

在这一个月的零散阅读里它给我触动人心的美丽与惊喜。

蒋勋说:书法是呼吸,是养生,是身体的运动,是*情的表达,是做人处事的学习,是安定保佑的力量,是生活现实里的记忆,是还原到初写自己名字时的认真……

作者以他独特的美学情怀,述说动人的汉字书法故事。文字编织成画面,我们走进了那古老却又现代的汉字时间光廊,东方书写的敬意与喜悦,就在你我的指间心中!

“汉字书法的练习,大概在许多华人心中都保有很深刻的印象。“

我小时候印象中的书法就是写毛笔字了。看到老师拿着大大的毛笔,大手一挥,几个像模像样的毛笔字就出现在白纸上,煞是羡慕,但是到底怎样写,怎样读帖却是云里雾里。老师多是临时代课的,对毛笔字的要求不严格,我们有毛笔的就用毛笔写,没有毛笔的就找一个小棒,沾着前后位同学的墨汁,在本子上信马由缰,对于写“上”“人”自觉得很好写,横平竖直就可以,对于笔锋、运笔、收笔等书法术语全然没有概念,那时毛笔是一角、两角钱买来的,墨汁也是最廉价的带着臭味久无人问津的,所以写完毛笔字后,教室里洋溢着难闻的气味,我们的手上、脸上、衣服上沾满了,黑黑的臭墨汁,看着自己写的歪七斜八的字傻乐,只是好玩,倒没有太大的兴趣。

现在每当走过学校的书法室,闻到那飘散过来的淡淡的墨香,看着那些中规中距或站或坐的小学生,跟着书法老师有模有样的临帖习子,挥毫泼墨的写出大幅的作品,心中的羡慕之情无法言表。

直到后来上了师范学校,才知道书法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了解了一些书法家,更深刻的体会到描摹临写在书法中的重要。才真正的体会到“一直有一个红线框成的界线存在,垂直与水平红线平均分割的九宫格,红*细线围成的字的轮廓。”红*像一种“界限”,我手中毛笔的黑墨不能随*逾越红线轮廓的范围,九宫格使我学习“界限”、“纪律”、“规矩”。

那时我才开始真正的写毛笔字,每天基本功练习都会按老师的要求认真读帖,用心临摹,享受着墨香,享受着汉字的美,享受着写字带来的宁静致远。“童年的书写,是最早对‘规矩’的学习。‘规’是曲线,‘矩’是直线;‘规’是圆,‘矩’是方。学习直线的耿直,也学习曲线的婉转;学习‘方’的端正,也学习‘圆’的包容。”学生在我们这样一个充满墨香的学校中学习、生活,一定的写好人生每一笔,真切体会写好一个真正的“大”“人”的益处。

书法是*古典艺术的一朵奇葩,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以其独特的美学情怀,讲述汉字书法渊源流长的历史故事,用文字编织成画面,带我们走进古老却又现代的汉字时光长廊。

《汉字书法之美》全书用很大篇幅介绍汉字书法的历史,但又无处不在谈汉字书法的美学,堪称“历代书法审美指南”,将汉隶水平线条的“波磔”与*建筑张扬起翘的飞檐相媲美,分析王羲之《兰亭集序》所呈现的行书的“即兴与自在”,对比碑与帖的“厚重与飘逸”,探究从行草到狂草的“平正与险绝”,阐释唐楷的“法度与庄严”,描摹宋代书法的“意境与个*”,解说元明书法与文人画的“形式与表现”,玩味清代书法走向民间的“古朴与拙趣”。

有人说现在是大数据时代,是互联网时代,是信息时代,世界运转的步伐日新月异,将我们湮没在海量的数据中,互联网、手机、微信,不断更新自己的装备,眼花缭乱地去接触新的事物,奋力奔跑却追不上那些变化,暮然回首,发现一路走来,像个孩子一样,丢西瓜捡玉米,丢玉米捡芝麻,最不该丢失的就是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

这个世界变化再快,根基却始终深植在传统文化中,厚厚积淀的文化土壤是我们永恒的宝库。校园里的学生开始重新学习《三字经》、《千字文》,朗朗书声中中华传统文化开始复苏,《中华诗词大会》、《朗读者》一档档火热起来的文化类型节目唤醒人们对经典的热爱,提醒我们真正应该抓牢的是什么。而《汉字书法之美》是写给每个*人的书法美学,唤醒每个*人的书写记忆。汉字书法之美,不仅在指腕之间,而且是呼吸,是养生,是身体的运动,是*情的表达,是做人处事的学习,是安定保佑的力量,最终成为与自己相处最真实的一种仪式。

读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感受文字的魅力与力量,会在内心深处引发一种对历史文化的景仰崇拜。正如蒋勋所说,“汉字书写是强大的信仰”,作为*人,学习掌握一点这门古老而仍然生机勃发的艺术的基本知识,不仅能够提高和丰富自己的艺术审美修养,更意味着增加了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

汉字是我们与知识沟通的桥梁,在与汉字的相识相伴相知中,我们得以了解大千世界,学习生活及处世的智慧;而汉字书法是记载汉字的历史,将汉字本身活灵活现具象到我们面前,渗入到我们的血液中,在书法中,让浮躁的身心静下来,体会人生的美好。蒋勋说,汉字书写,对于我,像一种修行。每一个人都应该将这场修行进行到底。

这不是一本论述汉字之美的学术集,也不是毛笔书法教科书。随意翻书页,心中有喜悦,普蓝*的字偏安于一侧,另一边配图、配帖,大多时候只是空着,这样的“留白”显得妥妥当当,让人有“随心不逾规”的安宁。

我第一次读蒋勋的书,封底上印着一段话:“汉字书写,对于我,像一种修行。我希望能像古代洞窟里抄写经文的人,把一部《法华经》一字一字写好,像最初写自己的名字一样慎重端正。我不断回响起父亲握着我的手书写的岁月,那些简单的“上”、“大”、“人”,也是我的手被父亲的手握着,一起完成的最美丽的书法。”这大概是练字儿童的共同记忆——小时候家中的缝纫机铺上毛毯就是书桌,母亲为我叠好黄*毛边纸,我则拖拖拉拉地调墨水,翻开字帖,端坐练字。

最怕“悬针竖”,收笔时总是太粗,这时母亲便起身握着我拿笔的手,轻轻抬起,要我记得运笔时的力度,对于拿笔不稳的小朋友,又有什么“力度”可言呢?但是小朋友觉得那些字“美”,繁体字比简体字“美”,毛笔字比印刷字“美”,洗笔时墨汁在水中如丝般徐徐散开“好美”。

“汉字基本功能在传达和沟通,实用在先,审美在后”,不过蒋勋从汉隶的蚕头燕尾说起到走向民间的清代书法,每一章每一页告诉读者在实用之外,如何审美;审美之时,又不可不体会书法家的*情。我自幼习颜体,却从来没有认真读过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蒋勋对此的评价是“楷、行、草交互错杂,变化万千、虚如青*、实如巨山、动静之间、神奇莫测、如同一首完美的交响曲”,他认为“面对第一手书法家书写的墨迹真本,才可能领略书法随情绪流转的绝美经验。”此话不虚,《祭侄文稿》整篇用力用墨跌宕起伏、变化多端,将情绪时而平复时而忧伤,时而感慨时而压抑表达得淋漓尽致。

读完《祭侄文稿》的赏析,一时间悲喜交欣,喜的是有缘读到书家真迹所蕴含的蓬勃情感,悲的是笔墨所呈现的故事着实让人伤感。可见,内容固然重要,形式亦“兹事体大”,倘若干笔飞白、灰*轻飞般的“呜呼哀哉”成了a4白纸上打印的华文行楷,我们还能体会年轻生命魂魄逝去的哀恸么?

所以,我一直留恋用笔书写的感觉。给心爱的人写一封情书,字浅情深,不需要华丽语言和美丽词藻,一笔一划记录着书写时的忐忑与期待,甜蜜与忧伤。儿时羡慕可以习《曹全碑》的女孩,而我却只能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临摹《颜勤礼碑》、《自身告书》、《麻姑仙坛记》。如今,明白了“写字与做人处事连在一起”,不安分的孩童应该多习厚重博大的颜体,含蓄腼腆的孩子需要“锋芒毕露”的“瘦金体”。在书法练习中,我们认识世界、认识自己。“书法的美,一直是与生命相同的。通过书法,完成了感知世界的一切现象的能力,这才是书法美学的意义。”“撇”好似风中竹叶,“走之”如海浪涌来,“点”是悬崖落石,“横”像远方的地平线……“审美必须是跟自己生命息息相关的活动,失去了回归自身的感受,艺术和美都只是徒具形式而已”。

家中还挂着十几岁时的习作——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陶弘景答谢中书)。我们执毛笔蘸墨汁写古诗装裱,古人呢?魏晋文人的“帖”,是日常的书信,是简单的问候——“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这是王羲之的《奉橘帖》,赠送三百个橘子时附带的便条。蒋勋说:“成为名帖,是因为书法。小小纸片上盖满大大小小帝王收藏印记,容易让人忽略了文字简单到一清如水,叙述的事情也简单到一清如水,似乎偷偷暗笑,不知道为什么知识分子都有那么多悲愤抱怨痛苦,浓眉深锁,嘴角向下。

帖把天下兴亡的重责大任,四两拨千斤地轻轻转回到生活现实里微不足道的小事。……帖有一点调皮,有一点小小得意,有一点百无聊赖的茫然或虚无,不想长篇大论议论是非,只是想回来做真实的自己。帖要逃逸,要飞扬,要从虚假概念的世俗礼教里解放自己。”我读到这段话,则想起母亲清晨在笔记本电脑上的一张留言:“女儿:妈妈去山上锻炼,早饭已买,面包在饭桌上。”最美的字,最熟悉的字,最温暖的关爱——书写,果然与生活相通,因此,也最值得敬重。

如今,很少提笔练字,偶尔在奶奶所念的经文上写祈福的话,诸如“供奉三官大帝保佑……”之类。民间敬重汉字,写过字的纸都要在“惜字亭”中焚烧——听上去,像个古老的传说。我常常想“见字如面”这么美好的词在往后的岁月里会不会消逝?互联网时代,快捷的电脑打字取代书写,“无纸化”浪潮之后,再有灵*的水墨汉字也要叹息。

最近读了著名学者蒋勋写的《汉字书法之美》,非常喜欢,留一点阅读感想吧!

这世界上保留下的象形文字非常少,汉字就是其中之一。以往学者们一直以为带有很多图案的古埃及文也是象形文字,后来因“罗塞塔石碑”(上面对照刻下了古希腊文、柯普特文、古埃及文)的出土,才发现原来古埃及文中的那些图案还是在表音,也不是象形文字。

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文字大都是声音的记录,而汉字却是形象的记录,这就使得*人一直以来的思维必然与其它使用拼音文字的民族思维方式不同,使用象形文字应该使人的抽象思维能力更强。因西方文化从声音出发思考问题,声音对于其文化来说非常重要,所以西方人重视朗读、重视表达。

同一时间发展出来的汉字文学《诗经》却恰巧相反——寓繁于简,简单几个对仗工整、音韵齐整的句子,就把复杂的时间空间变成一种“领悟”。

汉字文学似乎更适合“领悟”而不是“说明”。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仅仅十六个字,时间的逝去,空间的改变,人事情感的沧桑,景物的变更,心事的喟叹,一一都在整齐精简的排比中,文字的格律*本身变成一种强固的美学。”

我有一种模糊的感觉,正是因为上述原因才使得西方的音乐特别强调完整的逻辑*,而*的古乐则截然不同,就好象是要从山中抓住一缕柔风、水中拮取一片波光,连音乐都象图画以及文字(简化的图画)一样处处有着“留白”,让人去领悟去想象……也就是说,*的音乐也好,文字也好,图画也好,其基本的气息都是清淡而跳跃的,也许其表达并不连贯,但却非常适合去细细体会,受者的感觉越细腻,感受到的层次就越丰富。

*的文字来自图画,这些图画打根儿上又都来自于自然万物,所以*文化与自然简直有切不断的血脉联系,从诗经到后世的所有文章,“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吐言天拔,出于自然”,言必从自然开始,每首诗都似乎在描绘一幅画卷,离了自然,*所有的艺术门类简直就没了吸收养分的土壤!

欧洲一直使用拼音文字,才使得各国因发言不同而文字也不同,因为这些不同,所以欧洲在历史上绝大多数时间处于*状态。而*因汉字的统一,尽管也存在“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情况,但在这个地域辽阔的国家,即使走到所谓“天涯海角”可能听不懂当地话,但还可以通过统一的文字来交流!想当初有人想把汉字改造成拼音文字,这就如同要切断我们互相联系的根脉一样了。

*骨文和金文是同时期存在的,小篆和秦隶也是同时期存在的,同一个字在*骨文和金文上就有差别,在小篆和秦隶上也有差别,为什么呢?因为它们的功用不同。金文、小篆都是国家重要典礼、仪式上使用的文字,就必须是端庄、繁复、雍容的,而*骨文虽然是巫师用来与神灵沟通、隶书是小吏们用来记录行政文书,不能说不重要,但因为每天都要大量使用,为了提高效率,就必须把图像简化,简化到甚至一些*、骨上刻的字与我们今天的简体字没大区别。

纵观*文字的发展历史,其实不难发现,文字的发展有时在向简化方向发展,而有时又在向繁化方向发展,所以,在汉字的繁简之争中,我到没觉得简化文字有什么特别不对,不过简化的基本思想应该是按意简化,按音简化是容易混淆字意的,无论怎样只要别往拼音文字上靠就好!

蒋勋将“笔阵图”和“永字八法”做了对比,在我看来就是美与技的对比,“笔阵图”是当年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对汉字的基本笔画所做的比喻:

“辶”如崩浪雷奔;(书法课上,小林老师讲到此,选了《兰亭序》中的“九”字,并且配了那卷起之惊涛骇浪的图片,我觉得更合适)

截取了《兰亭序》中的前四个字,以上的七个笔画在这四个字中基本都能找到,让我们好好看看这里面的“高峰坠石”“万岁枯藤”“陆断犀象”“崩浪雷奔”吧!

笔阵图不仅仅在说形象,里面还包含了速度、质感、气势……卫夫人教给王羲之的不是技巧而是感觉,而“感觉的丰富,是审美的开始”!

毫不夸张的说,在小林老师第一次的书法课上讲到这些比喻时,真的让我心潮澎湃!我那么喜欢旅游,为的是什么,就因为在旅途中,我真的看到过那沉重的高峰坠石、无比开阔的千里阵云,在原始森林中也真的看到过那坚韧的万岁枯藤!没有感受过那强烈的自然之美、自然之力量,又怎能深切体会这些比喻?

而“永字八法”也是在教初学者如何书写这些基本笔画,且很明显是在《笔阵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这个则完全是技法和动作上的比喻了:

“永字八法”把“永”这个字,依照书写先后分为八个元素:

我不知道当年的孩子在被传授“永字八法”的时候是什么感受,反正在我看来,孩子相较于*,动作协调能力是要差一些的,用这么复杂的动作来形容每个笔画,让孩子理解得多费劲呢?相比之下,难道不是对自然的感受更为重要吗?书圣之所以能成为书圣,一定得益于卫夫人当年为他在心中打开了无比开阔的气象!

就象蒋勋所说:“笔阵图更看重在线条联结通向自然界万事万物的感觉,更侧重美学教育,而‘永字八法’则是侧重在技巧和形式上!……‘审美’必须是跟自己生命息息相关的活动,失去了回归自身的感受,艺术与美都只是徒具形式而已。”

蒋勋从大汶口出土的五千多年前黑陶尊上的“旦”讲起,“*骨文”、“金文”、“石鼓文”、“小篆”、“汉隶”、“行书”、“草书”、“楷书”一路下去,介绍了王羲之、王献之、王?、孙过庭、张旭、颜真卿、柳公权、杨凝式、苏轼、黄庭坚、米芾、宋徽宗、赵孟?、杨维祯、徐渭、郑板桥等诸多书家及其作品,将汉字书法之美一一呈现。读完后让人仿佛被带着透过了那千年翰墨游目骋怀,回头看到了我们的古人怎样“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闭目掩卷,我的心里愈加清晰,自己为什么要学习书法?那就是:通过写字,丰富感觉,回归自身,体悟生命。

第3篇:《谈美》读后感6篇

什么是美?这是一个很基本的问题,但不得不承认,我们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它的确切*。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拜读了美学大师朱光潜的著作《谈美》。其实,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美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每个人对于美都有不同的定义。在《谈美》一书中,朱光潜先生给了我们一个*:美——是一种人生态度。

朱光潜先生是*现代美学的代表人物,是开拓者和创新者,在美学领域是全国的权威,他主张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阐明了美和美感的规律、美范畴等一系列问题。

在前言中,朱光潜告诉我们怎样学美学,但我认为更重要的在于,他对我们人生观的引导,如在前言中朱光潜写到“正路并不一定是一条平平坦坦的直路,难免有些曲折和崎岖险阻,要绕一些弯,甚至难免误入歧途。哪个重要的科学实验一次就能成功呢?“失败者成功之母”。失败的教训一般比成功的经验更有益”……这些都呈现出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在“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中,有几句话写得很好:“种田的人常羡慕读书人,读书人也常羡慕种田人;”“人常是不满意自己的境遇而羡慕他人的境遇,所以俗话说:‘家花不比野花香’。人对于现在和过去的态度也有同样的分别……”仅仅是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却把道理说得那么清楚,而且也用了几个简单的例子,让我们很容易接受。朱先生用很朴实很精确的语言将一系列抽象的美学概念给我们描绘了出来。其实我们应该常常站在别人的角度多去思考问题,考虑人家是怎么看我的,了解人家对我的态度;有时,也要了解到人家的生活方式适不适合我,而不是盲目的思考做决定。大部分人都会因为盲目而错失良机,总是会因为不肯定所以不好好坚守自己的东西。

13封信,行云流水,读来浑然天成,却使我对美学有了第一次有了明晰的认识。每一封信都是那么亲切自然,知识在这种脉脉温情的态度中传达出来,其间没有美学中那种概念的堆砌,却使人们对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美丽的人生一定有美的人生态度,所以,每个人多应读一读这13封信。

读了朱光潜先生的《谈美》,心有感触。对于先生精辟、客观的分析和论*最为欣赏。期中最能领略到的是作者非常经典的对美的分析论*:美是最不实用的经验,但是人类历史生生不息;美是无处不在的,但是要靠人们细心发现的;美是客观事物加主观态度产生的,但是缺一不可,物质是可以用尽的,而无形的美是可以带带流传供人享用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以作者对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进行阐述。作者在此段中谈及人对事物的不同态度,或者说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其观察事物的立足点就不同,同样的事物在不同心态的人的心理或视觉上都会有其独特的反应。一棵古松,木材商是商业的心态去看,科学家是研究的心态去看,而画家用欣赏的心态去看,古松在不同人眼里映衬了三种效果,只有画家不是从“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如朱先生讲的:“无为而为”的欣赏眼光去看,欣赏的同时也赋予了其画家内心世界对古松的完美概念。美的东西需要人们用审美的眼光和欣赏的心态去看去想,如只讲实用,那么美是最不实用的经验。

“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如果说人类历史生生不息,而真正能触动你我心灵深处的唯有那些给予美好情感的艺术作品,无处不在深邃的夜空中如同指路的星星闪着光,指引人们的灵魂、净化人们的思想。

俗语讲:“距离产生美”。其实朱先生在此明确的指出了艺术和生活的距离。真实世界笼罩了雾、雪或雨就容易给人们另外一种联想,其状态使真实世界同你我之间产生了距离,因而有了古往今来的诗情画意等及赋美感的意境。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应该也是其中道理。艺术是主观的情趣、感觉,而又有些客观的控制和设计在其中,太过接近真实容易使人产生功利心,太过主观也不容易让人理解,毕竟艺术是给人们欣赏的。

人们对于熟悉的事物总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为太过熟识没有了距离感和神秘感,容易从实际生活中的利害关系出发看眼前的事物,而新鲜的、不了解的事物有距离感就容易产生美感,这也如同《围城》般的效果,我看你的好,你看我的好,无非是因为有距离,有神秘感而迸发出美感,使人向往。如此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近日读朱先生的《谈美》,颇为喜爱,感觉收获颇多。对于《谈美》其精辟、客观的分析和论*实为欣赏。

《谈美》全书共有15个话题,也就是15封信首先他先提出了美感涵养的问题,用我们的话来说便是免俗。这是对利害圈和物欲要有一些逾越,有一些精神的拜托,有一些理想与情趣,此中艺术活动就可以起到这种逾越利害干系的作用,在无所为而为中污染心灵,得到品德精神的提拔。谈美读后感

鄙谚讲:距离孕育发生美。卖火柴小女孩读后感其实朱老师在此明白的指出了艺术和生存的距离。真实世界包围了雾、雪或雨就容易给人们另外一种遐想,其形态使真实世界同你我之间孕育发生了距离,因此有了从古到今的诗情画意等及赋美感的意境。所谓:艺术泉源于生存又高于生存。应该也是此中原理。艺术是主观的情趣、感觉,而又有些客观的控制和计划在此中,太过接近真实容易使人孕育发生功利心,太过主观也不容易让人明白,毕竟艺术是给人们欣赏的。

谈美读后感不同艺术各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如同京剧有唱、念、坐、打。相声有说、学、逗、唱。等其有规矩的表演方式,是经过人们多年在舞台上磨砺总结出的表演形式,而这些形式是经过人们运用艺术纪律如夸张、变形等方式,拉开同现实生存的距离,而其内容又不脱离生存。

人们对于熟习的事物总是容易纰漏它的美,因为太过熟识没有了距离感和神秘感,容易从现实生存中的利害干系出发看眼前的事物,而奇怪的、不相识的事物有距离感就容易孕育发生美感,这也如同《围城》般的效果,我看你的好,你看我的好,无非是因为有距离,有神秘感而迸收回美感,使人向往。如此所谓:*者迷,观看者清。做卓越的教师读后感

一天的时光转瞬即逝,而就在本日,我度过了一个故意义的时光。我读完了第13封信。然而通过这第13封信,我对美有了一个深入的认识,这便是朱光潜老师在八十三岁那年写给青年的美学认识读物《谈美》。

一天的光*转瞬即逝,而就在今天,我度过了一个有意义的时光。我读完了第13封信。然而通过这第13封信,我对美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这就是朱光潜先生在83岁那年写给青年的美学认识读物《谈美》。

提到“美感修养”的问题,我们都会问:如何培养美感呢?朱光潜通俗而又深入的进行了论述。他点明:“审美的态度和审美的眼睛是要逐渐养成的”。作者在谈到人对事物的不同态度,或者说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观察事物的立足点就不同,同样的事物在不同心态的人的心理或视觉上都会有其独特的反应。一棵古松,木材商是商业的心态去看,看到的是古松的实用*;科学家是研究的心态去看,看到的是古松的科学*;而画家用欣赏的心态去看,他用审美的态度,尝到了美的味道。古松在不同人眼里映衬了三种效果,只有画家不是从“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如朱先生讲的:“无所为而为”的欣赏眼光去看的特点,说明人异于其他动物,除了生活需求外,还有更高尚的追求“美”。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俗语讲:“距离产生美”。其实朱光潜先生就明确的指出了美和生活的距离。真实世界笼罩了雾、雪或雨就容易给人们另外一种联想,其状态使真实世界同你我之间产生了距离,因而有了古往今来的诗情画意等及赋美感的意境。就如同美学上的“移情作用”,把自己的情感转移到外物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感情。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想应该也有这个道理。美和实际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要看到事物本身的美,必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去看,而且要抛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去看,才能真正的沉浸在艺术的美感当中。一些人们对于熟悉的事物总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为太过熟识没有了距离和神秘感,从实际生活中找不到真正的美。有了距离,才会有向往,美就会出现在你的眼前。

这第13封信,通俗易懂,使我对美学有了第一次有了清晰的认识。语言是那么亲切自然,知识在这种脉脉温情的态度中传达出来,其间没有美学中那种概念的堆砌,却使人们对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读完后,一身轻爽,净化了心灵,提升了精神世界。它会对你有所启示的。

作为一个美学家,作为一部谈美的书,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一书专心谈了美感态度,对美感态度作了深入浅出的阐发。

朱光潜在书中,把人生态度分为三种: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实用态度求的是善,科学态度求的是真,美感态度求的是美。于是,真、善、美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生。文章层层递进,从人们看待事物的三种不同态度到艺术与实际人生的距离中让我们知道美从哪里来,究竟什么是美感,明白了什么是美感之后进而讨论美本身,在“美究竟是什么”的讨论中让我们明白美和自然的关系,让我们明白了欣赏的道理,朱先生于是换一个方向从讨论创造入手,让我们明白创造本身以及与情感、格律、模仿的关系,进而明白美的特点。该书渗透了朱先生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正如书中文字:“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在当今义务教育阶段,一切学习都应该自美的体会开始,美育的有效途径是培养美感的敏锐度,真正的任务在于激发学生审美能力,形成一种判断力。正如朱光潜的人生观:人生的艺术化。人生本来就是一种比较广义的艺术。

学术界有人指出:“朱光潜对美学的理解可以说是非常之深,他对西方美学的介绍,在《谈美》中已经达到了一代大师的化境。下面我们来欣赏一幅西方的美术作品——《向日葵》。

这是荷兰画家凡高的油画作品,作品以饱满而纯净的黄*调,展示了画家内心似乎永远沸腾着的热情与活力,那一团团如火焰般的向日葵,不仅散发着秋天的成熟,而且更狂放地表现出画家对生活的热烈渴望与顽强追求,那一块块灼热的黄*,不仅融集着自然的光*,而且宣泄着画家对生命的尽情体验与永久激动。画中的向日葵不是自然的真实写照,而是画家生命和精神的自我流露,是他以火一般的热情为生活高唱的赞歌。

我们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凡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总之,凡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

开场白中写道“我坚信情感比理智更重要,要洗刷人心,并非几句道德家言所可了事,一定要从‘怡情养*’做起,一定要于饱食暖衣、*厚禄等等之外,别有较高尚、较纯洁的企求。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这不仅于当时那个“危机存亡的年头”十分必要,于经济高速疯长、心灵雾迷津渡的现代也迫切而有益。

唯有“无所为而为”才有可能成就一番真正的成就。伟大的事业都出于宏远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朱光潜也正是用此情怀才成就了这样一本虽薄、却厚重,娓娓道来、耐人寻味的美文。

《谈美》首先告诉我们对于同样一件事物,存在实用的、科学的和美感的三种态度。唯美感的态度是物我两忘、非功利的目的,且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才可。其中,美感中常有移情的作用,“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之后,文章又说明了美感与快感、与联想,与考*、批评与欣赏,与自然的联系与差别;说明了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对美的差别与一致;说明了艺术与游戏,创造与情感,格律、模仿对于艺术的意义;说明了天才与灵感、汗水与努力对于艺术的作用。

最后,朱光潜强调,尽管处于正名析理期间,开篇便区别了三种对事物的态度,但其实“完美的人生见于这(实用、科学、美感)三种活动的平均发展”,“每一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艺术家,他的生活就是艺术作品”。让我们知道,艺术人生其实也可以很近、很亲切,与你我息息相关。

他*醒我们,“世间有两种人的生活最不艺术,一种是俗人,一种是伪君子。‘俗人’根本就缺乏本*,‘伪君子’则竭力掩盖本*。——他们都是‘生命的机械化’”。

“情趣逾丰富,生活也逾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你是否知道生活,就看你对于许多事物是否能欣赏。在欣赏时人和神仙一样自由,一样有福。”借用阿尔卑斯山谷间路上的一个标语牌“慢慢走,欣赏啊”劝告游人莫错过眼前美景,朱光潜提醒“赢得了职场,却输了人生”的我们,不要成为“这丰富华丽世界中一个了无生趣的囚徒”。我以为,美首先是一种态度,一种心情,一种选择,其次才是一种原理和方法。

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写字和写字能力的培养是第一学段语文教育的一个重点。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中落实写字呢?,一起来跟小编了解下吧。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激发学习动机最活跃、最有效的手段,儿童只有对汉字产生兴趣才有写好汉字的动机。


1、了解汉字演变,萌发兴趣。汉字传承着丰富的中华文化,每个汉字都有着一个优美的故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追溯汉字的演变,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汉字的知识,了解我们祖先在造字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激发起他们对先人的敬佩、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从而使学生产生喜学、乐写的兴趣。

2、积极开展活动,激发兴趣。我根据学生好胜的心理,开展一些活动,调动学生写字的积极性。我们班每学期都开展“写字小能手”评比活动,对取得“写字小能手”光荣称号的学生发放喜报和胸牌,并定期、分批请他们传授写字经验,让这些优秀学生做老师,帮大家分析字形,并美其名曰“写字专家来讲字”。

写好汉字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好的事,它需要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训练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闯过这两关。

1、过“基本笔画关”。要想写好汉字,首先得掌握基本笔画的写法。一年级刚入学,我便从基本笔画开始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手把手的教学生将每个笔画写正确。如批改完“上”字的作业,我作了这样的评讲:这次“上”字多数同学写得都很好,特别是竖笔的起笔、横笔的斜势,整个字的结构摆布恰到好处,老师给你们打的等第都很高,但为什么有些同学得不到“优”呢?因为他们疏忽了一个问题:横没写好。然后,让学生在比较中找出横平或向下倾斜的毛病,进一步懂得“横”从左到右向上的斜势使字体具有一种前进的向上的发展趋势,给人一种充满活力的美感。而水平方向的“横”,给人一种呆板的僵滞的感觉。往右下方倾斜的“横”,给人一种垂头丧气的、下滑倒退的感觉,从而纠正了错误的写法。

2、过“意志关”。把汉字写得端正、入体,既要有很好的悟性,又要有顽强的意志,贵在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自古,能写出一手好字的,不都是天天练习的吗?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分散练习优于集中练习。即每次练习时间要短,练习机会要多。我根据学校的钢笔字实验要求,学生每天回家练习书写一页钢笔字。

分别于周三、周六上交给我批改。有一次,一个平时写字较好的学生交来了三页纸的作业。可是从字迹可明显地看出是一天内完成的,于是,我写下这样的评语:“老师希望看到的是:三天认认真真写的一页纸,而不是一天马马虎虎写的三页纸。”上课时,我发现这位学生反反复复地把评语看了好几遍,脸通红,然后拿起笔认真地写起字来。从此这个学生写字更认真了,再也没有出现过一天写几页纸的现象,进步非常快。

汉字的笔画就像人身上的衣服,衣服搭配恰当了穿上身上才觉得得体,汉字笔画安排得当了,写出来的字才会好看。

1、看“主要笔画”。绝大部分汉字的笔画都有主次之分,写字时应该把主笔相对写得放开些,而其他笔画则相对压缩些。如“中”的主要笔画是中竖,就应该把中竖写长,而把“口”相对写扁些;“毛”的主要笔画是竖弯钩,就应该把竖弯钩的弯写得长一点、平一点。而将上面的一撇两横写得相对短一些、紧凑一些。再比如“春”的撇捺、“方”的横折钩、“最”的中间长横,都是它们的主要笔画。写的时候一定要看准这些笔画,才能把这些字写得美观、大方。

2、看“特殊笔画”。书写汉字既要注重主要笔画,还应重视特殊笔画的书写,否则,汉字就失去了她的一半端庄。如“我”的斜钩起笔要高于左边的撇,收笔要拖得长一点,这一笔如若写得过直,“我”字就显得呆板,缺少灵气;如若写得过斜,“我”字就显得松散,不够端正。一个汉字到底有没有特殊笔画、特殊笔画是哪一笔,应视具体的汉字而定,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揣摩、比较。

每一个汉字,都散发着奇妙多姿的形象之美。汉字的形象之美体现在笔画的丰满流畅、结构的匀称得体。如何让学生很快地领悟汉字的结构美,掌握汉字的书写章法?在尊重书法结构的“避就关系”的基础上,根据小学生喜欢新奇、幽默、风趣的语言这一特点,我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如在指导书写“樾”时,我这样对学生说:“木字旁好比瘦子,‘越’字好比胖子,他们并排坐在一张凳子上,既要坐得平稳,又要舒服,就得相互谦让,瘦子‘木’主动缩起一条腿,让胖子‘越’坐得舒服一点儿。”

譬如指导书写“毡”时,我说“孩子‘占’要稳稳地坐在‘毛’妈妈的腿上。”再如“金”,上面的“人”字就好象一把伞,要稍微撑得大一些,为下面的人遮风挡雨。在我的指导下,学生直观、形象地感知了这些抽象的构字规律。在此基础上,我及时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他们分析其它汉字,随之书写练习,巩固并加深认识。

五、把握正确导向,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提高学生的书写素质

小学语文写字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把握正确的导向。在小学阶段,我认为重点要指导好学生写正楷字,即是“人人端端正正地写,写出方方正正的字。”我认为我们老师应该根据全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不同的兴趣、爱好因材施教,加以个别指导,培养他们的书法兴趣,尽量让每个学生都会写出规范字。

一、相互渗透,教孩子们正确的姿势

正确的写字姿势是写好字的前提,也是预防近视、驼背的关键。刚好我教的《看我多精神》一课中,对孩子们的坐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我在教孩子们写字前,就利用课本上的图片,向他们讲述姿势错误的危害,直观的图片让他们很快就有了“写字要有正确姿势”的愿望。然后再结合图片让孩子们讨论得出正确的姿势应该是这样的:手离笔尖一寸高,眼离纸张一尺远,身离桌边一拳远。当孩子们明白了为什么要有正确的姿势和怎样做姿势才正确后,我再反复的进行训练,孩子们的写字姿势逐渐正确了。

二、想办法激发学生写字的积极性

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说,写字是一件乏味而有难度的事情,怎样让孩子们爱写字呢?首先,我将语言生动化。如范写完一个字后,我总会问:“老师写的这个字漂亮吗?是胖了还是瘦了?它的头、胳膊、腿长的地方对吗?”第二,在范写字时,用彩色粉笔,尽量一个笔画用一种颜色,出现在黑板上的这个五颜六色的字特吸引孩子们的眼球。

第三,展示作业树榜样。每次写作业,我都将那些字写得漂亮的作业展示出来,看到那些作业时,孩子们总是由衷的发出赞叹声,作业本的主人则是成就感油然而生。第四,抓奖励。字写得好的同学可以当老师,到展示台上带着大家写字;最漂亮的作业可以得两朵红花,较漂亮的可以得一朵红花。当老师、得红花都是孩子们急切盼望的,所以他们都想把字写得最漂亮。第五,用电教手段具体、形象地展示中国汉字的美。中国的文化是深厚的,中国的汉字是美的,我自己不能写一手好字,电教媒体帮了我很大的忙,我运用现有的条件,从不同的侧面展现汉字的美,让孩子们爱汉字,爱写汉字。

我在教小学低年级学生写字时,不求快、不求多,但特别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注重指导学生的运笔,先让孩子们观察例字的基本笔画,然后我再示范,让他们从中体会起笔、行笔、收笔。

这学期,所写的字都是独体字,我告诉他们,写好这类字关键是要找准关键笔画,定准主笔,这个主笔多是压线笔,找准主笔后,再让他们仔细观察其他笔画的占格占位,我边讲解边示范后,再让他们先描后临,其间我不停的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四、观察联想,活化字形,感知字形美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写字教学首先要指导学生观察字形,弄清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在指导观察时,如果引导学生对抽象的汉字加以联想,活化汉字字形,汉字字形就会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心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汉字由抽象的笔画组成。如何让学生对祖国文字的字形产生兴趣,如何让学生对写字感兴趣呢?除了故事、儿歌以外,比喻是个好方法。“撇”像扫把,“捺”像剑。“点”像小雨点。“横”像小扁担……比如“伞”,同学们看像什么呢?有的说像大蘑菇,有的说像大树……想象生动的比喻,再加上形象的画面的显示,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汉字的形体美,而且让学生对抽象的汉字字形顿生兴趣,产生了写字的欲望。

例如:教学“人”,“人”字很简单,一撇一捺,写起来却十分不易。由于不知道运笔方法,学生写出来的“人”字,就像两根支撑起来的小棍子。我引导学生观察电脑画面上的笔画,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看看这“撇”像什么,“捺”像什么,有了生动的视觉感受,有了如此形象的比喻,“人”这个字在孩子的心中已经不再抽象了,而变得生动可感起来。比喻,充分激起学生写字的热情,学生按捺不住,自己尝试着写了起来。

五、比较观察,示范演示,体会书写美


小学生写字往往眼高手低,原因在于,相对某一个人来说,其观察审美能力比较强,但实际动手书写的能力还不够,还没有很好地把观察审美能力转化为书写审美能力。那么,在写字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提高书写能力呢?

起步阶段,教师要详细指导写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要求每一个字,每一个笔画,都要尽量要求。一横,一竖,一撇、一捺……教师都要笔笔指导到位。教师的范写很重要。示范是写字教学的先导。在指导学生整体认知之后,教师要在黑板上画好的田字格中示范,向学生展示写字的全过程。教师要边演示边讲述:这个字是什么结构,第一笔在田字格的哪个部位落笔,每一笔画的名称、运笔方法以及笔顺等,使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但是,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来说,仅仅范写还远远不够,由于受到观察能力的限制,学生的临摹并不能一步到位。此时,运用比较的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较运笔方法:教学“一”,我让学生观察老师正确的运笔之后,我要求学生进行临摹,将学生的不正确的书写和范字比较,在比较中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教学竖,我让学生比较“悬针竖”和“垂露竖”的写法的不同,并加以示范。

比较间架结构:教师除了指导汉字的笔画,还应该着重指导汉字的间架结构。例如:教学“皮”,在观察“皮”后,我让学生临摹,学生写出来的“皮”字,五花八门。有的把下面的“又”字写得太短,有的把“又”写的太窄,有的又写得太宽……这时我将他们这些字在黑板上“公开亮相”,和书上的范字进行比较,并逐一帮助他们找到“病因”,指出“治病良方”。欣赏着自己的“杰作”,孩子们也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比较之后的书写,效果令人满意。

一、以身作则树立榜样,统一思想齐抓共管

要想让学生喜欢写字,并写好字,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写字功底和正确的写字教学观念。首先,教师在观念上要充分认识到写字教学的重要性。写字教学是阅读教学、写话教学的基础,如果学生连字都写不好的话,其他的教学也就无从谈起。只有写字教学这一基础打牢了,学生才具备了基本的语文学习的基础。同时,教师还应认识到写字教学并不是单纯地教学生学写字,还要让学生通过写字教学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文化素养,达到陶冶学生情操的目的。其次,教师要加强自身书写能力的训练。当前很多小学生书写不规范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自身的知识不健全、书写能力差。

很多教师教给学生的本身就是错误的,学生又怎能写出规范的汉字呢?因此,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书写能力,平时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定期进行书写训练。教师不仅要钢笔字写得好,粉笔字也要写得好;不仅要楷书写得好,还要行书写得好;不仅要具有系统的书法理论知识,还要对每一个字的笔画、笔顺等都有具体的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为学生起到模范作用,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最后,教师要拓展写字教学的途径。教师不仅可以利用课堂时间进行写字教学,而且还可以通过加强对学生平时作业、考试等的书写要求来达到写字教学的目的。同时,教师还可以加强同其他科目任课教师的联系,对学生平时的书写进行齐抓共管,从而让学生时刻注意自己的书写情况,达到提升自身书写能力的目的。

二、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写字兴趣

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基础,写字教学同样如此。而营造良好的学习范围需要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写字教学方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从而突破传统写字教学枯燥乏味的缺点,充分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首先,教师可以采用组建书法兴趣小组的方式,为学生交流写字经验提供平台,这样不仅对写字教学有益,而且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情感交流,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其次,教师还可以在班级内定期举行写字大赛,并将学生的优秀作品通过橱窗、班级栏目等平台展示出来,从而达到激励学生写字的目的。

再次,教师还可以定期举行作业书写水平评比,并对书写情况较好的作业在班级内进行公开表扬,这样学生在平时的作业中就会更加注意书写,这对学生的考试成绩也是大有裨益的。最后,教师还要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书写训练,并加强对学生书写规范的监督,从笔画书写的规范、笔顺的对错、书写结构的合理性等细微之处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指导,从而切实增强学生书写的规范性。经过平时的严格的书写训练和丰富的书写活动,学生一定会受到熏陶和感染,充分认识到写字教学的重要性,从而将学生的“要我写”变成“我要写”。

三、规范写字姿势,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写字姿势和写字习惯的正确指导,在日常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要求,从而让学生自小养成正确的书写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由于小学生的自制力差,加之在幼儿园教学中,幼儿教师因为幼儿的年龄小,并没有对学生的写字姿势进行严格的要求,导致很多小学生没有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

很多小学生在写字时身子歪歪斜斜,或者是直接趴在桌子上。这些不良的写字姿势是导致现在很多小学生近视、脊柱发育不良等问题的重要原因,这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同时不正确的写字姿势也会导致书写的质量较差。

这些问题严重阻碍着学生写字水平的提高,也是家长深为忧虑的事情,因引起教师的充分重视。因此,教师在日常的语文写字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并及时对学生的错误姿势进行纠正。正确的写字姿势为“三个一”“八个字”,即眼睛要离书本一尺远,胸要离课桌一尺远,手要离鼻尖一寸远,同时在书写时要保证头正、身直、肩开、足安。只有严格遵循这样的书写姿势和执笔姿势,学生才能在保持身体健康成长的前提下,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从而写出一手漂亮的汉字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迸发出无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让学生对写字感兴趣呢?教学中,我一般采用讲故事、猜谜语、读儿歌、看等方法导入写字课。例如,讲“王羲之墨汁当醋”“白居易苦练书法”“怀素芭蕉叶上练字”等有趣的故事;唱“笔画要领歌”“笔顺写法儿歌”等儿歌;看“神笔马良”“大书法家王羲之”等精彩动画视频。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看得兴致勃勃。这样既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了,又使学生拓宽了视野,陶冶了情操,激发了学生写字的兴趣,为上好写字课做好开端。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孙过庭在《书谱》中提到,“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可见,细致地观察对写好字的重要性。很多字小学生还是刚刚认识,在临摹时常常看一笔写一笔,一个字写得东倒西歪,结构松散。因此,让学生学会观察、善于观察、整体观察,这是把字写好的前提条件之一。教学时,我一般挑选本课练习内容中的字进行示范,先请学生观察这些字的笔画笔顺、外形特点。例如,“捺”为什么要“一波三折”?怎样才能写出“一波三折”?

然后再分析这些字的形体结构,让学生弄清这些字在田字格中的具体位置。老师在引导学生观察字形时,还要让学生学会比较。例如,在指导学生写“水”字时,先在黑板上的田字格里分别写上两个“水”,一个是书写正确的“水”,一个是写得不匀称的“水”。最后总结:凡是这类独体字,中间要写得稍长,两边稍短,注意匀称。老师适当的示范能让学生的感受更直观,既可以培养学生的书写水平,又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小学生形象思维发达,模仿能力强。依据这个特点,老师的准确示范是学生获取写字方法的最直观、最形象、最切实的途径。因此,这个阶段的写字教学,老师要进行详细示范。不仅要教会学生握笔和执笔的方法,还要把每个笔画,一横一撇、一竖一捺都讲清楚。老师最好边演示边讲解,遵循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写字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把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形态结构等要领讲明白。学生亲眼看到老师写字时起笔、行笔、收笔的全过程,直观感受到老师示范的轻重缓急、间架结构的布局,轮到自己写字时才能体会汉字本身的结构美、韵律美,才会觉得写字是件轻松愉快的事。

写字教学中,练习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强化写字的唯一途径。因此,每节写字课,我都把练习作为写字教学的主要部分。一节课40分钟,至少要留下25分钟让学生进行写字练习。如何让学生练有方法,卓有成效呢?从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开始的成功十分重要。因此,一开始练习写字时,速度、要求要适当放低、放宽一些,由易到难,由笔画、部首到字词,由简单到复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全体学生都能掌握相关的写字知识和写字技能。

对于学习写字有困难的学生要以描摹为主,初步感知;对于接受能力稍强的学生,描摹与临写相结合;对于写字较好的学生,安排他们独立练写。低年级学生手指小肌肉发育不完全,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因此在练习时要做到少而精,要做到训练有度、循序渐进,养成习惯,形成能力。学生在书写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巡视,发现写得好的及时给予表扬,并在写得好的笔画、部首或字旁打上红圈,作出积极的评价。这样会使学生受到极大的鼓舞,增强写字的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儿童的好胜心、荣誉感极强。针对这一心理特点,我鼓励学生大胆地展示自己。我一般采用板演、实物投影仪等手段展示学生的写字作业。不仅展示优秀作业,还从一些写字基础不太好的学生的作业中挑出一些写得好的字加以表扬,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真正感受到写字的快乐,为写好字增添力量和信心。交流评价的过程也是审美的过程,在欣赏评价中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以上是整理的如何在小学语文中落实写字全部内容,更多精选文章请访问专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写字慢是什么原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