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在古代郑国渠遗址基础上新建了中国第一座现代水利工程。是什么渠?

碰瓷啥不好,碰瓷万里长城。

你以为古罗马不修长城的?

古罗马在帝国北部边境也大规模修筑了长城。

《权力的游戏》里北境长城的原型就是古罗马在英国修的哈德良长城。只不过哈德良长城才不过百来公里长,高不过4米,宽不过两三米。

然而,哈德良长城已经是古罗马帝国最著名的长城了。另外几个长城,比如安敦尼长城,才几十公里长,高度才3米左右。至于日耳曼长城,虽然有五百多公里长了,但由是土墙、木墙、石墙断断续续连接起来的。

所以别拿高架水渠去碰瓷中国的万里长城,先把古罗马长城拿出来看扛不扛打再说。

任何一个文明,都必然要点引水科技树,否则如何保障城市人口?

所以,罗马的高架引水渠应该对比什么呢?

应该对比的是秦汉时期的井渠、运河之类的工程。

比如灵渠、郑国渠、龙首渠、都江堰这种。

这种才是真正的大型引水工程,因为它们是属于改变地貌和水文环境的自然改造工程。

很多人不解的是,这些水渠,不过是挖土而已,难道工程技术还能比建在地面上的高架水渠工程技术要高?

评价引水工程的技术含量,从来不是看水渠修多高,而是看工程的引水量,蒸发量等等。否则,南水北调作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引水工程,干嘛不一路修高架水渠,反倒是大量利用明渠和涵洞引水?

古罗马为什么修高架水渠?因为意大利半岛多山,且当地地质环境多岩石。以当时罗马的工程技术,无法在当地的地质环境下大规模开挖涵洞,所以只能在山脉之间架设高架水渠。久而久之,高架水渠就成了古罗马普遍使用的引水技术。

那么,中国这边的引水工程又是怎么解决引水的呢?

众所周知,灵渠、龙首渠、郑国渠这些,大家都比较熟悉了。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除了引水外,还有农业灌溉,航运,防洪抗旱,发展水产养殖等多种功能。

这样的工程,需要哪些工程技术储备呢?

首先就是地理勘探技术。

如果搞工程的就知道,一个跨度上百公里的工程,离了现代地理勘探设备,那就是盲人摸象。

古罗马的高架引水渠,长度往往十几公里,加上涵洞,地面的明渠,长度往往也不到100公里。

而秦汉这边,引水工程,100公里那才是起步价。

这里面涉及到,如何掌握工程范围内的地理环境,确定海拔高差,选择最合理的引渠路径。如何选择水源,如何探明地质环境,选择施工量最小,渗透率最低的路线。此外,还需要发达的数学支撑,来测算水流的分布,分流和流量。这这事情才是真正考验工程技术的地方。

以汉朝的井渠为例,汉朝把井渠带到西域去后,这技术迅速扩散,此后成为了中亚地区两千多年的主流引水工程。

坎儿井是利用地下水和山川雪水,通过地下隧道,一路引至堤坝和蓄水池的工程。

现在新疆地区的坎儿井大约有5000公里长。而坎儿井每隔十几米或几十米,就会挖一个竖井,竖井在上游地区,深度达70米甚至120米,中游也有30米左右,下游也有15米左右。

坎儿井在勘探到地下水源后,需找到合适的地质环境,开挖地下水道后,引地下水直达渗水量较小的地质环境,再开挖地上明渠,汇集到堤坝蓄水池后,再分流到用水地。

坎儿井为什么选择地下输水?跟现代南水北调工程一样,这样做可以有效减少水的蒸发,最大限度的保障运水效率。同时,还能有效防止水污染。

这样的工程,需要多先进的地理勘探技术,相关专业的一看就知道了。

要知道,这年头,挖地铁的工程难度和造加,可比建轻轨高多了。

别的不说,地下几十上百米的隧道,如何保持施工中隧道不塌方,这都是一个工程难题了。

而且,两千年前,挖井也是个技术含量很高的高科技。汉朝征服西域的过程中,西域那些希腊化国家,没一个会挖井的。汉朝靠着挖井技术,被很多国家认为是天神祝福呢。

当年匈奴围攻耿恭,就因为围城日久,汉军还挖了几十米的深井,解决了水源问题,让匈奴大军以为汉朝有天神相助后,逼退了匈奴。

其实,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对于中国古代的一些技术,很多人就是容易认为土。

诚然,汉朝的大型水利工程,没有像罗马一样大量运用高架引水渠。但高架引水渠并不是啥高科技啊。汉朝在很多没有条件开挖涵洞和明渠的山地,也会使用高架引水渠啊。甚至木质的高架引水渠早十几二十年,我国很多农村都有。

高架引水渠所需要的拱券技术,汉朝拿来修桥,修墓室,修下水道,运用多了去了。

但长度数百甚至上千公里的水利工程,大规模建设地下几十上百米隧道的水利工程,这样的技术,罗马可就不咋地了。

汉朝有广泛普及的拱券技术,也有高架引水渠,还有比罗马更强的组织能力和经济实力,能够修出规模远远超过罗马的长城,为啥不大规模修高架引水渠?

就是因为汉朝有更好的工程解决方案呗!

工程水平的高低,高下立判啊。


竟然有评论说中国到现在还在学古罗马的城市规划,中国直到近代才有城市拥有城市规划的理念。

古罗马的城市,包括罗马城,规划是很混乱的,因为它们本身并不是规划出来的城市,而是自然聚集起来,随着人口而逐渐扩大的城市。

比如罗马城,为什么要废那么大的劲挖高架水渠引水?因为罗马城最早只是一座山寨,本身的环境无法支撑起后来的发展需要。

相反,古代中国的城市才更多的是规划出来的。

比如汉长安城、唐长安城,以及洛阳等城市,都是直接在水系丰富,地理位置优越,小气候温和,地质环境良好的地方直接筑的新城。

中国从西周时期,就有了成熟的城市规划体系。

到了秦汉,中国的城市规划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那时候的中国,规划城市的尺度不再是单一的城市,而是直接规划城市群了。

以汉代为例,人们普遍认为长安城功能单一,基本都是皇宫衙署,未能见到汉长安城有完整的城市功能。但实际上,汉长安城的许多城市功能是转移到周边卫星城去了。因为汉长安城人口太多了,多到城内交通都到了需要对车辆限流,限行,限速的程度了。要知道,汉长安城规划的道路宽度和密度是很大的,因为是集中规划的新城,比之未统一规划,逐渐扩张的城市,其路网更科学。但即便如此,汉长安城的交通形势都很严峻,可见当时长安城人口流动,商贸交流是多么发达。

当时汉朝的首都城市圈,城市多达57座,其中十余座是全新规划的新城。

这些城市之间,道路网络绵密,各自承担着不同的功能。

长安城无疑承担着政治、礼制、中央行政的功能,以及全国商贸物流中心的功能。

长安周边,还有7座帝王陵邑和数座其它陵邑。

这些陵邑距离长安,近的不过二三十里,远的也不过七八十里。它们承担着拱卫长安的军事功能,分担首都人口的功能。除此之外,由于富商贵胄云集,这些城市的人口非常密集,有些陵邑的人口比长安还多。同时也使这些城市成为了当时的娱乐之都。

再比如,当时的郑县、夏阳等几座城市,因为设有铁官,均是以炼铁为主的工业城市。

栎阳、徽县等几座城市则是设有国家粮库,且位于槽运枢纽地区的物流集散地。

莲勺县则是盐业城市,给关中供盐的。

船司空本是汉代主管京师造船业,航运业的管理部门。因此直接设县,是一个行政管理和造船业为主的城市。

再比如,由于首都圈人口太多了,汉朝还在长安边上修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湖——昆明池。

昆明池占地3.32平方公里,蓄水量高达5000万立方米。整个昆明池工程,联通了数条自然水系和运河,槽渠,防洪抗旱时,还可以调节槽渠的水量,并提供渔业养殖和城市供水,水师训练的功能。

整个都市圈,不同的城市分担不同的城市功能,避免单一城市的人口爆炸,功能臃肿。这才是真正牛逼且划时代的城市规划理念。


今天早上醒来,收到几个长篇评论。

内容都是相同的,说我拿明朝万里长城跟罗马长城比,是作弊,是没看过书。

我就纳闷了,我文章中提到过明朝两个字吗?

我比的就是秦汉长城啊!

这些人还说一大堆虚头巴脑的东西,看得我一愣一愣的,让我感觉自己是个文盲一样。

要不是我也看过几本书,我还真就信了他们的鬼话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郑国修渠的是现在的什么水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