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陇西》诸葛亮看出杨仪的狭隘,为何还要重用此人?

自从网络文学大批涌入市场,仙侠、情感、都市、玄幻等题材成为了新宠儿,而历史剧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但是,《风起陇西》的横空出世,无疑是给历史剧注入了强心剂。

众所周知,该剧改编自马伯庸的同名长篇小说,时空错位感是原著最大的特色。

开播后,《风起陇西》的前4集,肉眼可见到处充斥着各种“汉末民风”。

汉服、汉隶、六博棋、礼节、以及特殊的风俗习惯.....

可以说,剧集最大程度上将汉末塑造得足够丰盈,满足了当代人梦回汉代的想象。

除了历史感厚重外,《风起陇西》在戏剧性上,也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剧集聚焦众所周知的三国前期,并以诸葛亮的《出师表》作为背景。

主要讲述曹魏、蜀汉、东吴三分天下后,蜀汉丞相诸葛亮,倾全国之力,率军北伐的故事。

结果,因错用马谡使得街亭之战大败,直接导致第一次北伐最终功败垂成。

于是接下来就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

《风起陇西》看似是在聊历史,其实只不过是个幌子,真正精彩的地方是编织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谍战好戏。

而本片最大的疑点,是因为这句话——诸葛亮如此诡谲多智之人,为什么会中计?

对此,剧中给出了一个合理的解释——情报。

在曹魏和蜀汉的正面战场之外,还藏着一个更加残酷的情报暗场。

于是《风起陇西》在历史的框架内,构建了许多关于曹魏、蜀汉两国的间谍和情报机构,以及职位的专属名词。

别急,我知道大家在想什么。

是不是很想知道司闻曹、靖安司、间军司、军谋司等等这些“司”,到底是干什么的?

这里,我给大家仔细讲解一下,以免一头雾水。

司闻曹是蜀国丞相府下设的军事情报机构,由诸葛亮直接管辖。

主要任务是收集敌国情况,并进行整理和分析。

基本上,可以理解为一个大型的单位。

创始人,是深受诸葛亮器重的丞相府长史杨仪(俞灏明 饰演)。

他专门负责诸葛亮北伐的后勤供应,以及军事调动,立志复兴汉室。

而司闻曹的总负责人曹掾,叫做冯膺(聂远 饰演)。

冯膺作为司闻曹的最高执行长官,是个深不可测的管理者。

在他的运作下,司闻曹的执行力和效率,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而在曹掾的职位之下,还设有西曹掾为其副手,专门配合曹掾进行工作。

作为蜀汉最高的情报机关,司闻曹下辖还有三司一室:

分别为司闻司、军谋司、靖安司、主记室。

各司负责人称为司尉,也就是各个部门的主管

司闻司和军谋司,主要负责国外工作,可以称为蜀汉的千里眼、顺风耳。

而靖安司和主记室,主要负责国内工作,主要管理内部事务,比如抓间谍。

司闻司是司闻曹中最重要的一个部门,专门负责对敌国派遣间谍,刺探军事情报,从事训练、联络间谍等日常工作。

司闻司的负责人是阴辑(刘亭作 饰演),是个爱见风使舵的一把手,有一定的本领。

而陈恭(陈坤 饰演)就是出自司闻司,是司尉阴辑一手训练出来的间谍。

随后,冯膺派他潜入魏国,专门收集对方的情报。

后来,为了调查“烛龙”的真实身份,陈恭回到了蜀国,顶替了冯膺的位置。

司闻曹中的军谋司,专门负责将收集而来的情报加以分析、归纳、整理,给丞相诸葛亮当成资料参考。

军谋司的负责人是高堂秉(杨轶 饰演),是个典型的职场老油条。

不过,在军谋司有个特殊的从事名叫狐忠,是个双面间谍,也是全剧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司闻曹中的靖安司,主要负责蜀国境内的安全,应对曹魏对蜀汉的各种渗透。

靖安司登场的人物有荀诩(白宇 饰演),是个心思极其缜密的角色。

后来,他屡立大功升任靖安司的司尉,只可惜在原著中的结局不太好。

主记室是蜀汉的后勤部门,专门负责管理司闻曹内部的事务,比如给员工发工资。

在这个部门工作的从事孙令(常远 饰演)是个笑面虎,一心只想躺平,顺便看还能否谋个更高的职位。

在四大部门里,设有副司尉,主要配合司尉工作。

而各司一般工作人员名为从事,可以理解为司尉的秘书。

在司闻曹的四大部门外,还有一个专门从事军事装备研发部门。

它就是蜀汉丞相诸葛亮(李光洁饰)创立的军技司。

军技司隶属于军方,是与司闻曹平行的机构,人员相互之间没有隶属关系。

蜀汉的所有武器装备,比如说连弩,都是由这个部门来研发。

可以说,它掌握着蜀汉的最高机密。

正因为如此,曹魏安插了不少人在蜀汉,专门制定了周密的计划,想要得到利器连弩。

而曹魏这边,为了应对蜀汉谍报机关的渗透,而建立了庞大的情报机构——间军司。

在我看来,间军司可以理解为曹魏的“司闻曹”。

间军司的创始人,是曹魏的名将,雍州刺史郭淮(郭京飞 饰演)。

这个人既是“青萍计划”的负责人,也是“烛龙”的联络者。

对于情报有着敏锐的嗅觉,能够准确判断敌我态势,是诸葛亮北伐的一大劲敌。

郭刚是郭淮的侄子,也是他的下属,此人主要负责前期“青萍计划”。

而糜冲又是郭刚的下属,为天水间军司的负责人。

糜冲早已发现陈恭的真实身份,奈何没有证据证明,所以上司对他的话一直半信半疑。

至于很多观众好奇,剧中的情报机构真的存在吗?

据史料记载,三国时期主要沿袭了汉代的制度,的确有相关的情报机构,只是远没有剧中这么复杂。

而曹操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监察臣下的言行,专门设立了一个情报机构,名为“校事”。

“校事”充当曹操的耳目,负责监视百官与吏民的言行。

其实,剧中这些陌生又熟悉的机构名称,不由让人联想起《潜伏》等经典谍战剧。

但是在我看来,《风起陇西》编织了不输于《潜伏》的一出惊心动魄的谍战好戏。

这种“今为古用”的精妙表现手法,将会谱写一段三国谍战传奇。

《风起陇西》从开播到结局,一直都处于两极分化的状态,许多人觉得这剧就是故弄玄虚,这剧情难懂,看着烧脑又没逻辑,直接给了一星。

另外的人,则认为此剧逻辑缜密,步步为营,每一个细节都不能放过,每一个镜头都值得倒回去二刷,是难得的佳剧。但是就凭借它7.9的高分,我认为此剧还是不错的。我想从几个剧中的疑点入手,来为大家分析结局的所以然。

本剧的一开始,我就确认杨仪(俞灏明饰)是没有好下场的。在街亭战之前,诸葛亮在帐篷中和众多将领共同商议北伐大计,在得到急报“张郃部拟取瓦亭道越过萧关向我军推进相机决战“的时候,诸葛亮其实有点惊讶,他特地问了一句”确定吗?”,场下无人作答,只有杨仪应声“万无一失”。其实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这个假情报很有可能是杨仪造的。

看到结局的人,都知道杨仪此人急功近利,喜欢摆弄权谋之术,对付朝堂上政见不同的人。而杨仪在最早的时候,布局要把陈恭(陈坤饰)打入曹魏的心脏,对曹魏实行“反间计”。

我们来看看街亭案出现之前,陈恭的处境如何?此时陈恭是蜀谍“白帝”,但是在郭淮的精心策反之下,陈恭在明面上成为了曹魏的走狗。此时陈恭想要博取郭淮的信任的话,按照杨仪的安排,用一次“卖国”博取信任是最好的办法。所以街亭的假情报很有可能出自杨仪的手笔。

杨仪一生看似忠于诸葛亮,其实两个人是属于同路不同道,杨仪更加执着于内斗,属于“攘外必先安内”的人,而诸葛亮更加包容,他知道内部斗争是蜀国内耗的主要原因,他不愿意花心思在这方面,他想要一致对外。

前者的路,是越走越小。后者的路,是越走越宽广。杨仪的卑劣和狭隘,终究给自己等来了悲剧。

为什么荀诩可以活到最后?

在剧中荀诩(白宇饰)可以说是全剧最实诚的一个人,虽然有着聪明才智,观察事情细致入微,但是他却一直是秉持着一颗“赤子之心”,凡事是对是错,都分的明明白白,不愿意活得稀里糊涂,也不愿意参与朝堂争斗。在某种程度上,其实他这种人才是诸葛亮的同路人。他的心思,都是对外算计,而不是对内。

他在爬出地洞之前,其实凭借他的直觉和聪明,一定猜到了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只是不敢确认,因为他心向光明,不相信蜀汉竟然有如此黑暗的争斗。所以他带队声称要“生擒疑犯”,这四个字其实已经代表了他当下的一个态度。

首先,他想要陈恭活,他不要抓死的,他要抓活的。其次他并不确信陈恭会叛变,所以用的是“疑犯”,而不是“罪犯”、“魏谍”等等词汇。

在弹幕上看到很多人,在这里认为荀诩没脑子,这时候出来害死了陈恭,其实从荀诩的角度来想,他是想救陈恭的,只有把陈恭带回去,他才有机会查,才有机会替陈恭平反,也能得到真相。如果这是一场局,他想做的,其实是带陈恭出局。

但是他没想到,陈恭早已从入局人,变成了布局人,他甘愿领罪,换得蜀汉安宁,那么又有谁能救得了他的必死之心呢?

陈恭(陈坤饰)的死其实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就是他自己的原因,其一,妻子悦儿为了掩护自己死去,他陷入自责,无法原谅自己。其二,他在曹魏的时候,和郭淮的侄儿郭刚是好兄弟,无论面对多少流言蜚语,郭刚一直都信任着陈恭,两人的关系不是兄弟,胜似兄弟。

但是陈恭最初接近郭刚是为了拿情报,救郭刚于危难之中也是为了博取他的信任,两人的相识开始于一场算计,但是却获得了郭刚的真心相待,对于背叛郭刚这件事,陈恭一直是自责的。

其三,陈恭在黄预的逼迫之下,为了避免暴露自己的身份,只能向好兄弟荀诩射箭,为了谋取敌人的信任,重伤了自己的好兄弟,陈恭也自责不已。所以,陷入无尽自责的他,其实本身已经失去了“生”的希望,面对如此黑暗的蜀汉,他的眼里不会再有光了。

其四,帮助杨仪对付自己的恩师,促使恩师外逃被扣上叛国的骂名,对陈恭而言,他认为坐实自己的魏谍身份,这也能让恩师心里舒服一些。

外因就是当时的国家局势、大环境之下,他必须死。其一,在杨仪的棋盘中,陈恭俨然到最后已经成为最为核心的棋子,杨仪赞叹他”一人抵得过千军万马,已然价值连城“。但是陈恭其实内心里是不赞同杨仪的做法的,这种视”人命“为”猪狗“的做法。

从哪里得知?因为郭淮曾经告诉陈恭,他的上司冯膺(聂远饰)就是这种人,用外面游枭的惨死,来换取自己的升官发达。郭刚评价:”陈恭必然不能接受“。

所以这就可以从侧面推敲出陈恭其实不认同杨仪的价值观。但是事情已经推动到那一步了,如果不做,反而会让蜀汉陷入更大的危机,所以他迫不得已只能做。但是他又想阻止杨仪继续这个终极计划,那么他用自己的死,换取这个计划的终止、失败是最好的,可以说他用一人之命,阻止了杨仪。

其二,对于曹魏来说,他们一直认为陈恭是自己人,如果陈恭身份暴露了,让曹魏知道蜀汉的布局如此精妙,竟然能够让白帝做双面间谍,打入曹魏内部。那么以后曹魏将会百倍、千倍地提防着间谍,之后的蜀汉也很难再有机会布局了。

但是陈恭一死,曹魏肯定还是认为陈恭是因为魏谍身份暴露而死的,对蜀汉间谍的戒心没有变重,对之后蜀汉再次布局有好处。

这部剧为什么两极分化这么严重?其实我也有点数。因为现在社会生活节奏太快了,大家看个剧都是“二倍速”,所以很难沉得下心去,把这部剧捋清楚。其次,大家的思维都已经有点定性,看个剧都要分出正邪两派,但是其实此剧中的人性是诠释得非常完美的,人这种生物,本来就不是正派、反派能说清楚的,大家都有各自的立场,大部分的人都是亦正亦邪的。

比如烛龙一号高堂秉,他对好友荀诩是真心相交,以至于就算他被抓了之后,还是一直说不想把荀诩牵扯进来。

其实人是很复杂的,他是为曹魏办事的,所以对于蜀国来说,他算不上背叛。只是利用了蜀国人对他的信任而已,因为在蜀人看来有罪的烛龙,在曹魏却变成了大功臣。双方只是立场不同。

如今的时代,大家看多了短视频,就看不下书,也看不下剧,这种细水长流、步步都是伏笔的剧,其实更值得人去深思和回味,而不是用浮躁的心来打分。

我想问:看不懂的剧,或者是难懂的剧,就是不好的吗?很显然,《肖申克的救赎》整个场景也非常单一,不断在狱中努力挖隧道而已,但是他的评分却是极高的,所以其实我们不是在评价剧的好坏,而是在评价内心的沉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诸葛亮为什么不杀杨仪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