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陇西》大结局:为什么活到最后的是荀诩和冯膺?

在经历了收视低迷但豆瓣评分“高开”的反转后,《风起陇西》的口碑明显有所提升。但随着大结局的到来,陈恭以身殉国,荀诩放走柳莹的结尾,却让不少人感到“意难平”:一个忍辱负重多年却最终信念崩塌自暴自弃,一个最后关头“重色轻友”,是不是人设崩了?

在经历了收视低迷但豆瓣评分“高开”的反转后,《风起陇西》的口碑明显有所提升。

特别是在进入了尾声,一切谜底都将水落石出之际,跌宕起伏的剧情更是让观众看得目不转睛,被剧中各个角色的命运牵动着心弦。

该剧的评分会进一步上升似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但随着大结局的到来,陈恭以身殉国,荀诩放走柳莹的结尾,却让不少人感到“意难平”:一个忍辱负重多年却最终信念崩塌自暴自弃,一个最后关头“重色轻友”,是不是人设崩了?

另外,李严手上的衣带诏虽然被柳莹毁了,但颁发衣带诏的刘禅仍高居庙堂之上。李严虽然倒下了,但如果衣带诏是真的,那刘禅是不是真的对诸葛亮有所不满,另有图谋?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觉得陈恭的心态骤变是很正常的

导致陈恭信念动摇的事情有两件:其一是妻子翟悦的牺牲,粉碎了他对未来的期许。

其二是荀诩成了蜀魏双方的“眼中钉”,两边都施压要他亲手杀害自己的结拜兄弟,让他对“兴复汉室”的理念产生了质疑。

翟悦在自己眼皮子底下死去,是陈恭完全没有预料到的。

他即使已经通过反间计打入了曹魏高层,也只是想假借青萍计划回到蜀国后和妻子一起归隐。然而妻子却意外死在了他的怀中,让他对未来的期许全部化为泡影。

陈恭因此而变得没有求生欲,这不很正常吗?

另外,荀诩会被魏国盯上,陈恭虽早有预料,但他万万没想到连蜀国也想除掉荀诩。

荀诩虽然不懂官场之道,但一直是司闻曹的得力干将,为蜀国立下过汗马功劳,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在杨仪、冯膺这样的阴谋家眼里,如此人才也不过是随时可以牺牲的棋子而已。

嘴上说着兴复汉室,实际上却永远在做铲除异己的行为,人才都因为权力斗争牺牲完了,哪里还会有兴复汉室的实力?陈恭因此而信念崩塌,也合情合理。

因此,陈恭最后为妻子报仇后以身殉国,并没有人设崩塌,反而呈现了人物的成长。

相反,同样都有充分的理由质疑对方会是烛龙案的关键人物,荀诩故意放走柳莹,却带兵抓捕陈恭的做法,就显得有点匪夷所思了。

按理说,荀诩是个铁面无私的人,为了调查真相他对师傅冯膺、好友高堂秉都毫不留情,因此会在最后围捕陈恭并不奇怪,但为何对柳莹却是例外呢?

如果说,是因为诸葛亮“人抵千金”的理念放过她,那难道冯膺、高堂秉和陈恭就不是人了?

唯一的合理解释就是荀诩终究为情所困,因为爱上了柳莹而对她手下留情。这样无疑是让他铁面无私、认死理的一根筋人设彻底崩塌,成了一个重色轻友的痴情种。

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后,我们再来看看刘禅是大BOSS的可能性。

刘禅在全剧里没露过一脸,唯一的一个正面镜头还是隔着一层纱,半边脸被遮挡住。

按理说,如果刘禅只是个不重要的龙套角色,没必要设定成这样犹抱琵琶半遮面。参考魏国当时的皇帝曹叡和名将司马懿,完全就是活在郭淮的话里,连镜头都没有一个。

剧中展示刘禅的这种做法,大有欲盖弥彰的意思。

我认为,刘禅在剧中是导致李严倒台的终极“推手”。

如果没有他的一纸“衣带诏”,李严万万不会铤而走险,听从了冯膺和陈恭的一唱一和,用通敌的方法捣毁粮草,阻挠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

但仔细想想,刘禅从来没有正面和李严接触过,不管是对孔明的抱怨,还是授予衣带诏,都是通过贴身太监“代劳”。李严有什么证据证明一个宦官是在传达圣意呢?

从冯膺和杨仪的对话中可知,宫中早已安插了司闻曹的内线,如果皇帝不知情,他们这种在宫中搞谍报的行为和叛乱有什么区别?

所以,我觉得剧中的刘禅其实和杨仪以及冯膺都有过接触,他们绕开了诸葛亮,制定了用双面间谍的连环计给李严下套,刘禅的作用就是在最后关头推李严一把、

而他就是想借刀杀人,毕竟比起诸葛亮的北伐,李严一旦得势后主张的“南战孙权”更加不靠谱。既然暂时无法独揽朝政,那不如让最可靠的一方胜出,自己韬光养晦、静待机会。

在《三国演义》里,刘禅被描述成一个好吃懒做、宠信奸臣的庸君。

所以,不少人在听到刘禅这个名字时,第一时间都会想到他是那个“乐不思蜀的阿斗”

但实际上,刘禅是三国历史里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诸葛亮死后,即使国力不济,他也能安然执政多年,期间甚少出现党派之争。

被魏国突袭后,深知蜀国实力不足以抗衡司马昭,他没有派兵增援姜维,反而选择“听信宦官”投降,避免了两国陷入持久战,造成没必要的生灵淘炭。

可见,历史上的刘禅虽然没有一代枭雄的政治头脑,但也是一个颇有城府、深谋远虑的棋手。《风起陇西》虽然不是一部历史正剧,但借鉴了不少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性格。

而对刘禅的刻画,极有可能是参考了真实刘禅的性格,这就可以解释为何李严得到密诏,最终却连刘禅一面也没见到,在密诏被毁后,更是直接锒铛入狱,并没得到刘禅的庇护。

目前,《风起陇西》的豆瓣评分已经从开分的7.7分上涨到7.8分,评价人数高达4万人,是近段时间里为数不多的,在完播后口碑评分还能继续上升的剧。

究其原因,除了道服化精良,演员演技出色外,能反复探索思考的剧情也功不可没。

不知道大家对该剧还有什么疑惑呢?可以在评论区留言,一探究竟。

《风起陇西》中陈恭是魏谍吗

陈恭真正的身份可能是碟中谍

他故意将计就计,游走于魏蜀之间,引诱郭淮上当,其目的是一举打入敌人内部,拔出进入蜀国的所有魏谍,并配合诸葛亮打倒其政治上的对手李严。

在剧中,郭淮让陈恭杀了自己的兄弟荀诩,作为最后的投名状,陈恭已经失去了妻子翟悦,再也不能失去兄弟荀诩了,所以想了个两全之策,既能保全荀诩,又能取得郭淮的信任。

陈恭假意杀了荀诩,又私下将他藏进了小黑屋,将他救活,然而荀诩却逃出了小黑屋,大乱了陈恭的计划,荀诩依然咬着烛龙的案子不放,陈恭为了不让诸葛丞相卷入其中,因此担下了所有的罪名。

陈恭承认自己是烛龙,还承认让冯膺拉李严下马,除掉政敌李严,荀诩知道真相后,后悔不已,认为自己害死了兄弟陈恭,陈恭就这样沦为朝堂倾轧的牺牲品,更是成为杨仪除掉政敌李严的弃子。

陈恭最后落了个被处死的下场,真的替他不值,陈恭作为双重间谍,当他知道父亲不是冯膺害死的,而是为国捐躯,因此心结解开,做回了白帝,一边帮杨仪除掉政敌李严,一边取得郭淮的信任。

总而言之,陈恭的结局不该是这个下场,是荀诩的出现,对烛龙案的执着,害死了自己的兄弟陈恭?还是杨仪让陈恭背锅,沦为杨仪除掉政敌的牺牲品?陈恭的死,荀诩和杨仪都有责任,不过杨仪的责任更大。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电视剧《风起陇西》里,蜀汉辅汉将军李严接管情报机构司闻曹后,司闻曹主记室从事孙令很为自己姐夫冯膺担忧,认为冯膺只知道专注业务,而不识时务,司闻曹都换天了,冯膺却还不赶紧做点什么减少自己的损失。其实孙令这是瞎操心,冯膺是个深藏不露的人,识时务的本事远超出他这个小舅子的想象,不说别的,冯膺偷偷把荀诩派到天水调查“白帝”陈恭就足见其智慧与谋略,他这一安排可谓一箭三雕,走一步看十步、着眼于大局与长远利益那才真叫识时务呢。

蜀汉丞相诸葛亮因陈恭的一个情报做出错误决策,导致街亭失守、北伐失败,并为此主动请罚、自降三级。辅汉将军李严趁机通过一波骚操作让皇帝刘禅把诸葛亮掌管的情报机构司闻曹交给他掌管。接管司闻曹后,李严当即来个大洗牌,换了一大批人,还自己直接管辖,让自己阵营的中都护属参军狐忠监督。

李严亲自接管司闻曹时,对司闻曹全体工作人员说的一番话可谓话里话外都是敲山震虎,当时司闻曹主记室从事孙令也在。这番履职表态发言后,孙令看着自己的姐夫冯膺没啥行动,既没积极向李严示好,也没采取啥快速有效的补救措施,赶紧解决白帝情报的事,好让前主人诸葛亮尽快官复原职,还是在埋头搞业务,好像时局的变化跟他没什么关系一样,很是着急,认为自己姐夫再这样下去后果不堪设想,积极劝说冯膺要么讨好李严,要么听蜀汉丞相府长史杨仪的话赶紧把白帝给解决了,这样街亭失守这案子就结了,诸葛丞相就重新掌管司闻曹了。

可冯膺一直认为白帝的事情况复杂,真相尚未查明他是真不想见白帝客死他乡,所以早在李严还没接管司闻曹、孙令还没劝说前,就顶着杨仪给他的压力,派司闻曹靖安司副司尉荀诩去调查白帝的事。哪怕是后来李严接管了司闻曹,杨仪再来找他,冯膺还是坚持自己的做法。他们在说话时,孙令就在外头偷听,杨仪走后再次劝说自己姐夫识时务,甚至说那白帝就算没问题,这会儿也必须有问题,反正就是弃卒保车呗。冯膺没有采纳小舅子的意见,还训斥他说,你这些混账话从哪儿学来的,以后不要再说了。

表面上看孙令说的好像挺有道理,赶紧把白帝解决了,这街亭失守的案子就结了,诸葛亮就能官复原职了,司闻曹又回到丞相那里了,不用被洗牌了。但其实这样做是很愚蠢的。如果说白帝真的是叛变了,送来了假情报倒好,万一不是呢,岂不失去一个高级密谍,更可怕的是如果非白帝叛变,这就充分说明司闻曹内部有曹魏的密谍,还是高级别的密谍,而随着白帝一死只会更难挖出渗透进司闻曹的敌国密谍。所以不管是于理还是于情,冯膺都没有选择草草了事,而是选择让他信得过的荀诩去调查白帝,如果白帝真叛变,就让荀诩杀了他,如果没有就联合查出敌国密谍。

冯膺这安排不仅是对白帝负责,对蜀汉负责,对他也有好处。李严和诸葛亮不和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前者一直在找机会扳倒后者,好不容易逮着诸葛亮兵败的机会,即使草率地杀了白帝也是不可能一下子让诸葛亮官复原职的。李严会派人去查白帝的事情,即使白帝真叛变了,李严也会制造出没有叛变的假象来,以此证明诸葛亮为了自己的地位滥杀无辜,届时对诸葛亮就更不利了,而冯膺这个司闻曹一把手也会因派人杀白帝而地位不保。

倘若没听杨仪的,自己还能保住曹掾这个位置。虽说司闻曹换了主人,但新主人要想干好情报工作,也需要业务能力突出的人才,他冯膺情报业务是出色的,如果李严知道他没听杨仪的话派人杀了白帝结案,那就会让他继续在曹掾这个岗位上,而只要他在司闻曹一天,他就会努力做好情报工作,不辜负诸葛亮、杨仪对他的提拔之恩。而李严的耳目哪里不是,怎么可能不知道他没听杨仪话的事。

果真,李严知道冯膺没按杨仪说的尽早处理白帝结案后,认为冯膺是可以争取为自己所用的,保留了他曹掾一职。不过,李严不会因冯膺与杨仪的这一矛盾就此信任他,为进一步监视冯膺,并分冯膺的权,他让狐忠把原西曹掾姚柚赶下来后,专门找了个跟诸葛亮对着干的人制衡冯膺,这个人就是原丞相府的参军后被贬为庶民的李邈。

冯膺真的是深谋远虑,他要是听杨仪的话、孙令的劝,曹掾的位置就得换人了,届时整个司闻曹只怕都是李严的人了,诸葛亮要想尽快翻身就更难了。正是他坚持自己的主张,实现了一箭三雕:一是对白帝陈恭以及在曹魏执行外勤的密谍负责,不让搞外勤的密谍因过于草率地处理一个高级密谍而心寒,二是荀诩通过接触陈恭可以得到更多潜伏在司闻曹的曹魏密谍的信息,进而揪出内鬼,三是保住了自己的位置,进而保住司闻曹,为诸葛亮逆袭保存力量。

表面世故圆滑实则不懂官场潜规则、目光不够长远的孙令是没看明白自己姐夫这步棋,是瞎操心了,好在他唯姐夫马首是瞻,倘若自作主张,替姐夫向李严示好或派人杀白帝啥的那真是帮倒忙了。冯膺真要是没几天就倒向新主人,抛开忠心、良心不谈,这对自己是极其危险的,这不就跟墙头草一样嘛,官场上哪有常胜将军呀,待李严哪天下来了,司闻曹再易主时自己肯定是乌纱帽不保。要是孙令瞒着冯膺派人杀白帝那就更糟糕了,不仅让执行外勤的密谍寒心,还会让内鬼更难揪出来。

本文由清浅之说原创,欢迎关注,一起挖掘有内涵的娱乐生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风起陇西小说结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