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文字没有统一,各国怎么进行书信往来呀?

《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文字材料之一是简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文字材料之一是简牍(6页珍藏版)》请在人人文库网上搜索。

1、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文字材料之一是简牍,现在发现的这一时期的简牍都属于战国时期,发现者只有楚国文字简牍和秦国文字简牍,此时的简牍文字是作为随葬品埋入墓葬的,楚国简牍主要有包山楚简,简的意义大,传世文献在传抄中发生有色或无色的修改。序号出土地及名称简牍数内容墓葬年代出土时间著录资料1湖北江陵藤店1号墓楚简简24枚遣策战国19732河南信阳长台关1号墓楚简简148枚古书、遣策战国1957信阳楚墓3湖北江陵天星观1号墓楚简简70枚占卜、遣策战国19784湖北江陵望山1号墓楚简简207枚占卜战国1965望山楚简5湖北江陵望山2号楚简简66枚遣策战国1966望山楚简6湖北江陵秦家嘴1号墓楚简简7枚祈祷战国

2、湖北江陵秦家嘴13号墓楚简简18枚占卜战国湖北江陵秦家嘴99号墓楚简简16枚占卜、遣策战国19879湖北江陵九店56号墓楚简简146枚日书、遣策战国1981九店楚简10湖北江陵九店621号墓楚简简88枚古书战国1981-89九店楚简11湖南慈利石板村36号墓楚简简4557枚古书战国198712湖南德山夕阳坡2号墓楚简简2枚文书战国198313湖南临澧九里1号墓楚简简100枚遣策战国198014河南新蔡葛陵1001号墓楚简简1571枚占卜、遣策战国1994新蔡楚墓竹简15湖北枣阳九联墩2号墓楚简简1000余枚图案战国200216湖北江陵鸡公山48号墓楚简不明遣策战

3、国199117湖北江陵马山1号墓楚简简1枚名楬战国198218湖北江陵雨台山21号墓楚竹律管竹律管4枚音律名战国198619湖北江陵砖瓦厂370号墓楚简简6枚司法文书战国199220湖南长沙五里牌406号墓楚简简38枚遣策战国195121湖南长沙仰天湖25号墓楚简简43枚遣策战国195322湖南长沙杨家湾6号墓楚简简72枚遣策战国195423湖北江陵范家坡27号墓楚简简1枚战国199324湖北荆门包山2号墓楚简简448、牍1枚遣策、占卜、法律文书战国1987包山楚简25湖北荆门郭店1号墓楚简简804枚古书战国1993郭店楚墓竹简26湖北黄冈曹家岗5号墓楚简简7枚遣策战国湖北随

4、州曾侯乙墓简简215、牍2枚战国1978曾侯乙墓28上海博物馆藏楚简1200余枚古书战国1994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1-8)29香港中文大学藏楚简10枚古书战国香港中文大学藏简牍30湖南长沙楚帛书3件古书战国194231湖北云梦睡虎地4号墓木牍2枚家书战国四川秦川郝家坪木牍2枚法律文书战国湖北江陵岳山36号墓秦牍牍2 枚日书战国198634甘肃天水放马滩1号墓秦简简461枚日书、志怪故事战国1986天水放马滩秦简四、秦、西汉文字公元前221年(秦王政26年)秦统一全国,到公元前206年冬秦王子婴投降,秦王朝存在了不到十五年的时间。公元前206年成为汉高祖

5、刘邦元年,开始了汉王朝。刘邦政权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北),到公元25年,刘秀(汉光武帝)重新建立汉王朝,都洛阳,为示区别,史称前者为“西汉”、“前汉”,后者为“东汉”、“后汉”。春秋战国时秦国使用的文字更多地保留了西周文字的特征,是西周文字的忠实继承者。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文字也作了统一,自此汉字又形成了一统局面。(一)简牍文字序号出土地及名称简牍数内容墓葬年代出土时间著录资料1湖北云梦睡虎地11号墓秦简简1155、残片80枚法律文书战国至秦1975睡虎地秦简2湖南龙山里耶1号井秦简简36000枚文书战国至秦20023湖北云梦龙岗6号墓秦简简293、牍1枚法律文书秦代1989龙岗秦简4湖北江陵

6、王家台15号墓秦简简813、牍1枚法律文书、日书、占卜秦代19935湖北江陵扬家山135号墓秦简简75枚遣策秦代19906湖北沙市周家台30号墓秦简简389、牍1枚历谱、日书、病方及其它秦代1993关沮秦汉墓简牍7广西贵县罗泊湾1号墓汉简简9、牍5、封泥匣5枚遣策西汉1976广西贵县罗泊湾汉墓8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墓汉简简312、牍49枚遣策西汉1972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9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墓汉简简621、牍7枚西汉1973长沙马王堆二、三号汉墓10湖北江陵张家山247号墓汉简简1236枚古书、法律文书、历谱、遣策西汉1983-84张家山汉墓竹简(2347号墓)11湖北江陵张家山249号墓汉简简

7、约400枚日书西汉湖北江陵张家山258号墓汉简简58枚历谱西汉湖北江陵张家山127号墓汉简300余枚日书西汉湖北江陵张家山136号墓汉简829枚古书、法律文书、历谱、遣策西汉安徽阜阳双古堆1号墓汉简简数不详、牍3枚诗经、周易、日书等古书西汉1977阜阳汉简周易研究16湖北云梦大坟头1号墓汉牍1枚遣策西汉197217湖北江陵凤凰山8号墓汉简简176枚遣策西汉197318湖北江陵凤凰山9号墓汉简简80、牍3枚遣策、文书西汉197319湖北江陵凤凰山10号墓汉简简170余、牍6枚遣策、文书、簿籍西汉197320湖北江陵凤凰山16

8、7号墓汉简简74枚遣策西汉197555湖北江陵凤凰山168号墓汉简简66、牍1枚遣策西汉197556湖北江陵毛家园1号墓汉简简74枚遣策西汉198857山东临沂银雀山1号墓汉简简4942枚古书西汉1972银雀山汉墓竹简(壹)58山东临沂银雀山2号墓汉简简32枚历谱西汉197259湖北光化五座坟3号墓汉简简30枚遣策西汉197360江苏邗江胡场5号墓汉牍牍13、签13枚遣策、神灵名等西汉198061江苏连云港海州霍贺墓汉牍牍7枚遣策西汉197362江苏连云港海州侍其繇墓汉牍牍2枚遣策西汉197363江苏连云港花果山汉牍牍13枚文书、历谱等西汉197864江苏连云港海州网疃庄汉牍牍1枚遣策西汉19

9、6265江苏连云港海州戴盛墓汉牍牍1枚遣策西汉197666江苏连云港陶湾西郭宝墓汉牍牍4枚遣策、名楬西汉198567江苏义征胥浦101号墓汉简简17、牍2枚遣策、文书西汉198468江苏盐城三羊墩1号墓汉牍牍1枚遣策西汉196369河北定县八角廊40号墓汉简不详论语等八种古书西汉197370湖北随州孔家坡8号墓汉简简460、牍1枚日书、历谱、遣策西汉2000随州孔家坡汉墓简牍71湖南长沙伍家岭203号墓汉简封泥匣10枚不详西汉湖南长沙徐家湾401号墓汉简牍1枚不详西汉青海大通上孙家寨115号墓汉简简400枚兵书、文书西汉197874北京大葆台1号墓汉简简1枚

10、题名西汉197475湖北沙市萧家草场26号墓汉简简35枚遣策西汉1992关沮秦汉墓简牍76湖北江陵高台18号墓汉牍牍4枚遣策西汉199077湖南沅陵虎溪山1号墓汉简简800枚日书、文书等西汉199978江苏扬州平山养殖场3号墓汉牍牍3枚题名西汉198379江苏东海尹湾2号墓汉牍牍1枚遣策西汉1993尹湾汉墓简牍80江苏东海尹湾6号墓汉简简133、牍23枚文书、遣策、古书、历谱西汉1993尹湾汉墓简牍81陕西西安杜陵汉墓汉牍牍1枚日书西汉200182陕西汉未央宫遗址汉简简115枚不详西汉198083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墓帛书30件古书西汉1973马王堆汉墓帛书(壹、叁、肆)84江苏盱眙东阳7号墓汉牍牍1枚祈祷文西汉197985山东临沂金雀山11、13号墓汉牍牍8枚遣策西汉197886广州南越宫署遗址汉简简100余枚文书西汉2004安徽天长安乐镇木牍34枚书信、户口簿西汉200487敦煌汉简简牍990枚文书、古书汉代1907-44敦煌汉简88 新敦煌汉简简牍36599枚文书、古书汉代居延汉简简牍1万余枚文书汉代1908-31居延汉简甲乙编90新居延汉简简牍2万余枚文书、古书汉代1972-74居延新简91内蒙古额济纳汉简简牍500余枚文书、古书汉代99-2000额济纳汉简92香港中文大学藏汉简简229枚文书汉代香港中文大学藏汉简

书信的前身是实物信,可以看作是人类最早的有形信件。作为中介的信使“口说无凭”,为了更好地取信于对方,同时也为了避免遗忘和差错,便在口信的基础上逐步创造了“实物信”,即用各种各样的实物作为交流信息的工具。这种实物具有公认的性质,人们接触到实物,就会很自然地想到与这种实物相联系的意思,接受到不为别人知道的信息。比如,现在还有人在书信中夹寄几粒红豆,以表达相思之情。


在人类正式创造文字以前,在一些民族通信史上出现过“贝壳信”、“结绳信”。当然这种实物信,有的已经成为普遍公认的信物,有的成为双方约定的信物。所谓“结绳信”,就是在绳子上结上大小不一的各种疙瘩,并涂上不同的颜色,用来表示各种不同的事情,我国古书上很早就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又说:“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结绳信就是用此来传播信息、交流思想的。文字出现以后,还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书信,因为,那时还没有发明纸。在纸张这样的信息载体出现以前,人们的“文字信”又是用什么来书写的呢?古时候人们把信写在一种又轻又薄的丝绸――绢帛上,这种信叫“尺素书”。“尺素书”是把写好的信笺(素)夹在两块刻成鲤鱼状的木块之间封装起来,故又称作“鱼书”。但由于绢帛价格昂贵,只有有钱人家用得起,因此,那时人们使用得最多的信件,是写在价格比较便宜、又容易制作的木简、竹简上。这已有大量考古实物为证。


远在春秋战国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用竹子和木板作为书写的工具。首先用刀子把竹子或木头刮削成一条条狭长而又平滑的小薄片,用毛笔蘸了墨在上面写字。竹片叫竹简,木头片叫木简,又称牍。用来写信的木简通常三寸宽、一尺长,所以人们就把书信称为“尺牍”。尺牍一般由两块木简组成,写信的时候,先在底下这块木简上写上要说的话,写完了在上面再加盖一简,并写上收信人和发信人的姓名。然后用绳子从中间将两简捆扎结实,这个绳子就做“缄”。为了防止别人路上拆看,在打结的地方,还要加上一块青泥,再盖玺印,这盖有玺印的泥叫封泥。然后就可以派信使把信送出了。这种信封形式一直到唐代还在仿制。


一般书信均简短,以便于邮传。信长,用的竹简就多,邮传负荷就重。据历史记载,西汉文学家东方朔上书自荐,诏拜为郎。“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公车令两人共持举其书,仅然能胜之。”(《史记?东方朔传》)在交通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书写材料对邮递影响较大。所以,传播内容越来越多的需求,是人们创造更轻便的书写材料的重要原因。
由于西汉时纸已经发明,到东汉中后期,民间已逐渐把纸当作信件的书写材料了。史料中有不少这样的记载。比如,《艺文类聚》留下了一篇东汉著名文人马融给窦伯向的书信,信中提到:“孟陵奴来,赐书,见手迹,欢喜无量,次于面也。书虽两纸,纸八行,行七字,七八五十六字,百一十二言耳。”又如武威太守张奂《与阴氏书》写道:“笃念既密,文章灿烂,名实相副,奉读周旋,纸弊墨渝,不离于手”(《全后汉文?卷六十四》)。还有《北堂书钞》引延笃给张奂书,也说到“惠书四纸,读之反覆,喜不可言”。《东观汉记》的作者刘珍、延笃等人,都是蔡伦同时代的人,但他们的著作、书信中居然未提到蔡伦。如果蔡伦此时发明了纸,他们是不会毫不在意的。当时由于交通阻隔传递书信的不便,所以读之反覆,喜不可言。可以看出,这时候纸已作为书信材料逐渐普及,收信人习以为常了。晋代仍然具有汉朝时尺牍的遗制。但纸张作为信息实物,使得邮驿运输更简便省力,所以,纸张最终淘汰了尺牍。


后来社会上的书信交往越来越多,形成了书仪。书仪,从一般的意义理解,是书信的程式与范本。它的最早制定,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其时由于书札和所谓“尺牍”之学受到重视,撰写及掌握书仪,被视为世族应当具备的“仪表”之一,而书仪本身也就渗入了世家大族引为规戒的礼仪及各种实用杂仪(吴丽娱《敦煌书仪中的唐礼》,《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01月23日)。如下级官员要给长官写状,这种状的用途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与公事相关的杂奏陈请(也包括荐举),或云奏事状,另一种便是礼仪性的贺、谢状或私人请问往来的笺状。如李商隐有《为濮阳公官后上中书门下状》、《为中丞荥阳公桂州上后上中书门下状》、《为弘农公上虢州后上中书状》、《为弘农公上虢州后上三相公状》、《为怀州刺史上后上门下状》。前一为加官,后四者均为上任谢。这类谢状大多数报告到任上讫,再向宰相致谢,表励精图治、誓将报答之心。如《为怀州刺史上后上门下状》:

  右,某伏奉月日制书,授持节怀州诸军事,守怀州刺史兼御史中丞者。以今月日到任上讫。某特以门资,早登朝选,尝奉出疆之任,曾3非泛驾之材。直以扬大国之棱(棱?)威,奉良相之成算,幸无挫屈,兼免滞流。业官未多,无罪为幸。岂意相公上引睿旨,下念勋家,既假宠于中司,又颁条于名部……当此之时,受任尤重,岂伊庸懦,可以指令。惟当非忧人之不思,非利物之不念,罄忠武在行之众,奉盟津揽辔之威,冀无后艰,以答殊奖。伏惟俯赐恩察,谨录状上。(《全唐文》卷七百七十四)

贺状常常用于官员之间特别是下属贺长官,名目众多,如贺任职升迁、贺节、贺(问)起居、贺雨雪,贺破贼、贺赦甚至贺祥瑞。这些内容,与给皇帝的贺表贺状并立,在地方是以僚属贺节度使为中心,也包括藩镇彼此间的往还。这类官员之间的礼仪性书状并不完全是公务,而是既有个人私交的成分,又有许多足以影响官场生活和官员升迁的内容,种种官场需要造成了公私不分的官牍套用。
唐代有一种特殊的信函,叫作“别纸”。赵和平通过对《新集杂别纸》的考释,指出“别纸是一种有别于正式公文,如表、状、牒、启等正式公文程式的公私信函的泛称”(赵和平《新集杂别纸》的初步研究,《唐五代书仪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253-255)出现在官牍文范或表状笺启书仪中的别纸,甚至成为某种官文的别称。如崔致远《上座主尚书别纸》、《贺除礼部尚书别纸》、《济源别纸》(见《全唐文》附《唐文拾遗》卷四三)等多首。可以肯定,以上别纸基本上都具有官牍性质,或者是官场应酬之作。这种书仪无论是作为公文还是私人信函,都是信息传播的重要方式,对后世影响很大。


邮驿通信中的官方文书,多为国家大事;民间书信则为私人小事,但人们对书信仍很重视。如明清两代是古代家书发展的高峰时期,许多文人学士的文集中都收有家书。到了近代,近代邮政的建立,书信开始普及,成为人们交流、民间通信往来的重要手段,能否写信、如何写好信,对于当时的生活和工作至关重要。书信的演变,是与信息载体的进步相适应的,与传播媒介的演变是一脉相承的。

微信公众号:念念订阅平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春秋战国时各国语言一样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