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落实立德树人责任 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美术学院召开第三次人才培养工作会议

发布日期:     点击量: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继续深入贯彻《中央民族大学人才培养工作会议方案》的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5月21日上午,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于多功能厅开展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的第三次人才培养工作会议。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陈刚、副院长龚东林、美术师范系主任、教工党支部书记张曙光、全体本科、研究生专兼职辅导员参加会议,会议由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胡文会主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本次会议老师们们各抒己见,对学院就如何提高思政育人工作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研讨。会议提出,在教学工作中应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教育的重中之重,使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促进学生知识、情感和行为的全面发展,在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的基础上,优化课程结构,实现思想政治课程的价值,同时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同时,在大学生成长方面,也有辅导员表示,大学生正处于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成长期、形成期,针对大学生思想实际中的新问题、新特点,我们的“思政课”教学就要紧密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一方面,要与本专业紧密结合,另一方面,要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困惑,为大学生答疑解惑。以问题为中心的“思政课”教学,有助于将培养大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远大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提升大学生分析与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统一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老师们表示,要认真落实立德树人责任,课程思政没有现成的教材和教学资料,需要专业课教师自己去发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在专业课备课任务重、课时数有限的情况下,思政教育往往易被忽视,导致了课堂思政教育的缺失。所以,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要立足专业,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寻找专业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使课堂成为思政教育的主要载体,遵循教书育人、德育为先的规律,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模式、深挖思政元素,提升授课的有效性。同时,在大学生成长方面,也有辅导员表示,大学生正处于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成长期、形成期,针对大学生思想实际中的新问题、新特点,我们的“思政课”教学就要紧密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一方面,要与本专业紧密结合,另一方面,要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困惑,为大学生答疑解惑。以问题为中心的“思政课”教学,有助于将培养大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远大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提升大学生分析与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统一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用“四个必然要求”深刻阐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强调推进党的民族工作创新发展,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纲”,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为我们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中央民族大学因国情而立、为党而兴,在新的征程中,要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领学校改革发展全过程,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尤其要深刻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扎实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为早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牢办学治校的正确政治方向,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引领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创办和发展民族高等教育,体现了党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基本国情的深刻把握,是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高等教育能不能发展好,最根本的一条就在于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中央民族大学作为党创办民族高等教育的伟大创举和成功典范,要恪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在改革发展中擦亮政治底色,把牢办学治校的正确政治方向。

  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形成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这一重要思想是党的民族工作实践的最新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我们要全面系统地学习这一重要思想,深刻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我们只有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学深悟透,深刻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才能保证学校的改革发展在正确道路上前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校党委、二级单位党组织要把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摆入理论学习的中心位置,确保学懂弄通这一重要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各部门和广大教职员工要结合各自工作实际深入学,通过多种形式完整准确科学阐释与宣传,为学校在党的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教学科研、学生培养、社会服务等环节做好贯彻落实营造浓厚学习氛围,凝聚强大思想共识。

  充分发挥党组织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领导作用。坚持什么样的办学方向,关系着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办好中国特色一流民族大学,办成世界一流大学,要求我们在办学方向上站稳政治立场、坚守政治底线、发挥政治作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出更多具有牢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能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各民族优秀人才。在新的征程中,要进一步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全校师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领导作用,承担动员全校师生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更大贡献的主体责任。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在学校各级党组织的政治、思想和组织建设之中,贯穿在学校教育评价改革之中,贯穿在学校推进“双一流”建设规划之中,贯穿在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之中。

  迅速形成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工作合力。中央民族大学是各民族交融汇聚之地,有56个民族的师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缩影。各级领导干部、全体教职工和大学生都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人人参与、人人尽责。在新的征程中,要在认真总结成绩与经验的基础上,强化学校党委的主体责任,增强全校守护民族团结生命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共同责任,健全完善党政主导、各部门通力合作、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共建共享的工作机制,迅速形成深化推进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强大合力。

  坚持改革创新,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积极性,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中央民族大学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因此,要通过不断改革创新,激发广大教职员工干事创业的活力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更大贡献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

  积极发挥领导干部的带动作用。学校领导班子成员要以社会主义政治家和教育家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放到学校工作全局中思考和谋划;要自觉做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典范;要深入基层、贴近师生,开展细致走心的思想政治工作;要走进课堂、走上讲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和内在要求传播到广大师生的心坎上。各部门要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践行阐释宣传与贯彻落实的主责,一级带动一级抓好抓实,形成上行下效、上率下行的示范效应和实干氛围。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学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治考察、巡视巡查、政绩考核办法,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效作为考察、巡查和考核的重要内容,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真正由“软尺子”变成“硬标准”。

  持续激发教师队伍的能动作用。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也是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中坚力量。在新的征程中,要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以“人才强校”战略为依托,持续激发全体教师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能动性。要突出抓好广大教师深入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培训与教育工作,增强教师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和思想政治素养提升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强化政治引领,引导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四个引路人”。

  强化思政铸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向心力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院校的初心使命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责任担当。中央民族大学始终坚持以立德为根本、以树人为核心,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健全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中央民族大学作为民族高等院校的“排头兵”,在新的征程中,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抓手,以健全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为关键和突破点,为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持续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增强各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

  扎实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是铸牢各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主渠道,必须利用好、发挥好其功能和作用。在新的征程中,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融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中,作为重点内容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程建设提出的“八个相统一”要求,深入推进思政课程建设的思路、师资、教材、教法与环境的创优。要深入推进所有学科的课程思政建设,重点建设一批能够切实提高各民族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认知能力的公共基础课程,为保证各民族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理想信念和科学知识支撑。

  聚焦增进共同性,推进学校科研、学科和文化建设创新,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支撑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顺应时代变化,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才能把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中央民族大学长期以来是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研究宣传的主力军,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也是当前国家建设世界一流“民族学”学科的担纲者。学校要把增进共同性贯穿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各方面,落实到学校管理各领域和全过程。

  持续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与实践的前沿研究。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民族高校“从哪儿来,往哪儿去”的重要指引。近年来,学校整合全校资源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形成强大研究合力,入选国家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积极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与实践的前沿研究,取得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为我们党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发展民族理论和完善民族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决策参考。在新的征程中,要进一步发挥学校优势,以增进共同性为着力点,围绕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坚决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等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议题深化前沿研究,推出更多具有原创性的高水平学术成果,勇当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思想库”“智囊团”。

  扎实推进一流学科建设。一流学科是一流大学建设的根本支撑,也是提升办学水平和实力的切入点。近年来,学校着眼于“世界一流”的高起点和高定位,紧紧围绕“四个服务”,致力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民族学,形成以民族学一级学科为引领、高峰学科带动、高原学科助力、基础学科创新发展的学科体系和教学科研体系。在新的征程中,要以民族学一流学科建设成果为基础,进一步着力构建更加完善的学科体系,更具原创性的学术体系,更有解释力和国际竞争力的话语体系,争取早日建成世界一流学科,为增进共同性和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贡献更多“民大智慧”。

  深化推进和谐校园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美美与共,知行合一”既是中央民族大学的校训,也是校园文化的生动写照。近年来,学校积极推进各民族学生混班学习、混宿居住、汉族学生少数民族语言零起点教育等培养形式,成立中国语言文学学部,组建实体化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打破单一民族设置的教学体系,以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为出发点推进各民族优秀文化研究传播、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营造各民族师生共学共居、共事共乐的良好环境。在新的征程中,要积极搭建各民族师生沟通的桥梁,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强化平安校园建设,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工程、保护与传承创新工程,不断推动民族艺术研究创作和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努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作者系国家民委专职委员、中央民族大学党委书记)

党的十九大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作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新征程上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原则。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承载着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培育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当下育人的重要任务,需要坚实有力的课程支撑。

大学生是各民族地区的建设者和生力军,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薪人和践行者。“学什么,怎么学,学了怎么做”,对新时代大学课程体系建设提出了新挑战。积极思考如何在高校课程体系建设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在课程体系建设中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性及实现路径,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利用高校课程体系教育主渠道讲好中国故事,铸牢“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自信自觉。具体落实中,要在相关课程内容设计中清晰阐明历史上特别是近代以来,我们如何经历了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器物救国、以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为代表的制度救国、以新文化运动为代表的文化救国的艰辛探索;如何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各族人民,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磨砺,最终探寻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阐明新中国成立以后,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如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了一条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民族复兴之路。

利用民族高校课程体系教育主阵地立德树人,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主自为的信心。坚持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相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性与中国民族问题特殊性相结合;坚持统一与自治、民族与区域相结合;坚持发展与和谐相统一;坚持传承与发展相结合;坚持文化认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引导青年学生参与到巩固和拓展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之路上来,为世界各国治理民族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树立风险意识,认清“五个并存”,明确大学生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责任使命。引导高校青年学子认清新时期“五个并存”的新特征,处理好机遇与挑战、发展与和谐、快与慢、内与外、分裂与反分裂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的能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如何构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体系,是需要深入思考和探讨的热点问题。我认为以下四点至关重要:

一是加强测评和案例数据库建设。建立一个集检测评估系统和教学案例系统为一体的数据库,为把握学生现状、分享成功教学案例提供参考,并实现知识、案例的及时更新以及意见反馈。在具体操作方面,将考查的问题录入数据系统,便于学生和教师选择问题进行针对性测试;对教学案例进行课程、知识点分类,教师可以检索相关案例并将教学效果反馈到系统,实现数据库的更新、修正。

二是思政课教学的丰富与扩容。根据数据库检测分析现有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推广积累的成功案例与经验。例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抗日战争”一节中加入《中国穆斯林抗敌曲》、冀中回民支队、渤海回民支队的故事,培育各民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感,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三是总结经验,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编制《教学手册》,有规可循,有章可守;系统整理和归纳教学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与红色教育实践基地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构造教育实习保障体系。

四是正确认识并处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尽管肩负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长期以来思政课程被边缘化的现象却十分严重。当前提出“课程思政”旨在唤醒专业课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把传承科学的知识技能与传播科学的理论信仰、价值观念结合起来,实现专业课与思政课的同向同行、协同发力。这不仅有利于专业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更有利于陶冶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融合,使学生实现由单纯的“技术人”向理性的“社会人”蜕变。

综上,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使命要求教育者在研究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整体诉求的基础上,聚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高校课程体系建设的融合与运用问题,充分发挥课程体系在培育青年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从而培育国家呼唤、时代需要、具有情怀与使命的人才。

(作者单位系西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学生如何树立民族共同体意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