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对我们中华民族有哪些文化影响?

 中华大地,无山不美。中国首部山文化纪录片《大黄山》于2014年元月20日在央视综合频道、纪录频道及安徽卫视同步播出。该片由中央电视台、安徽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同时也是中国纪录片播出联盟成立后,央视纪录频道和兄弟电视台合作推出的首部作品,因而备受各界期待。央视纪录频道总监刘文表示:“《大黄山》是一个很好的起点,将对中国纪录片播出联盟的发展和未来的合作模式起到广泛而积极的示范作用。”
   首度揭秘“山文化” 风土人情全搜罗
山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孔子的“仁者爱山”、庄子的“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似已成为一座巨大宝库,为国人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彰显中华民族宁静致远、淡泊明志、修身养性的价值观。6集高清纪录片《大黄山》首次揭秘悠久的中国山文化,该片分为《人间仙境》、《生灵天堂》、《石破天惊》、《筑梦徽州》、《山水画卷》、《秘境之地》6集,全景展示了黄山和徽文化之美。安徽广播电视台台长张苏洲介绍,黄山寄托着人们对人间仙境的想象,对神奇山水的痴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的怀抱,孕育、承载了底蕴深厚、内涵丰富、影响深远的徽文化,成为一个充满魅力与特色的独立地理文化单元。
  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闻名天下,素有“天下第一奇山”之誉。其二湖,三瀑,十六泉,二十四溪相映争辉。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各异。黄山还兼有“天然动物园和天下植物园”的美称,有植物近1500种,动物500多种,堪称“一山一世界”。但在总导演王振涛看来,《大黄山》的魅力并非全在山水,他表示,该片将延续“舌尖”的创作思路,通过平民视角讲述黄山人的故事,力求做到见山,见景,还要见人,“黄山的清洁工、挑夫、气象员、护松人、石工会成为《大黄山》的主角,因为唯有他们才能真正诠释出当代黄山人的精气神。”除此以外,诸如李白、徐霞客、石涛、渐江、黄宾虹、刘海粟等历史名人与黄山的故事,也将在片中一一展现。
  纪录片市场刮新风 强强联手造“大片”
  继食文化、茶文化、京剧文化后,荧屏迎中国山文化。作为纪录片爱好者的新年头盘,《大黄山》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制作精良。为拍摄出一个观众“前所未见”的黄山仙境,《大黄山》剧组购置了高清拍摄装备,诸如Red One这样的高清设备,即便是在以视效见长的好莱坞,也称得上是“宝贝”。加之奥地利航拍团队的加盟,使得剧组得以穿越黄山的云雾和峡谷,捕捉到了大量以往难得一见的壮观景象。
  刘文介绍,纪录频道发起成立了中国纪录片联盟,将全国近百家省市级电视台和百余家社会制作机构纳入央视旗下,整合行业优质资源,构建起务实创新的纪录片合作新模式。“为创作纪录片《大黄山》,央视纪录频道调集了国内外纪录片界高水平的专业制作团队,与安徽广播电视台共同组建了摄制团队,在创作过程中相互信任、相互学习,共同完成创作。力求以全景式的角度,将黄山的自然、历史、艺术、社会等诸多元素熔于一片,为提升黄山形象、宣传徽文化做出贡献。”

    革命传统资源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近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关工委主动作为,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大力传承红色基因,形成了强化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的合力。

  今年,黄山市关工委与有关区县和市直单位联办,组织广大青少年开展祭英烈、唱红歌,讲红色故事及“传承红基因,永远跟党走”等主题教育活动,通过系列丰富多彩活动的开展,对青少年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党爱国教育,让红色基因融入青少年的血脉,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以新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黄山市妇联引领家庭教育“立德树人”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根据习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指示精神,近年来,黄山市妇联以活动为载体,从家庭教育入手,围绕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了品牌,积累了经验。

  与家庭文化建设相结合,把家庭教育工作与“最美家庭”评选、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紧密结合,开展富有特色的家庭教育活动。在全市各中小学开展“小手拉大手”主题教育活动,通过“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拉动一个社区”的方式,开展节能减排活动6次,通过宣传相关知识,让家长和孩子共同树立科学低碳理念及文明健康生活方式;通过连续3年开展的“书香家庭亲子共读”亲子读书,全市中小学生“我爱我家 传承美德”亲子征文,市示范幼儿园连续两年开展的“书香溢家庭 宝贝学国学”等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家长和孩子一起读书学习的热情,让父母和孩子在读书中体验到了亲子共同成长的快乐,营造了和谐的家庭氛围。

   黄山:展规范礼仪 亮文明风采 市少先队礼仪风采大赛开赛

图为黄山市少先队礼仪风采大赛 来源:黄山文明网

  7月8日,由团市委、市教育局、市文明办和市少工委联合主办的黄山市少先队礼仪风采大赛总决赛在屯溪举行。

  经过前期的学校初赛、区县复赛,当天来自全市的20支优秀代表队近300名少先队员和辅导员参加总决赛。大赛分为少先队礼仪、“动感中队”风采、现场问答3个环节。在充分展示少先队规范礼仪的同时,各代表队以讲故事、诗朗诵、情景剧等多种形式进行主题微队会展示,队员们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礼仪风采和集体魅力,给现场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休宁县海阳二小的微队会展示的是休宁石屋坑人民在去年的洪涝灾害中“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精神。“能够传递石屋坑人民这种正能量精神,我觉得特别自豪,我今后也要多多帮助别人。”海阳二小四年级学生郭雨果展示结束后说。市少先队总辅委员会委员、屯溪区少先队副总队辅导员胡翔表示,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多多加强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开展这样的少先队员风采大赛,不仅让队员们了解少先队的礼仪,也让他们更有少先队员的自觉和风范。”(文/汪媛

  祁门县阊江小学:祁红文化非遗传承进校园

图为祁门县阊江小学“祁红文化非遗传承走进阊小”主题活动 来源:黄山文明网

  近日,祁门县阊江小学与省级非遗传承基地——祁门红茶发展有限公司携手,开展“祁红文化非遗传承走进阊小”主题活动,旨在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茶文化,让祁红非遗文化走进校园。

  活动中,同学们通过观看视频资料,了解功夫红茶的传统制作工艺,体会采摘、萎凋、揉捻、发酵、烘干五道工序中蕴含了多少祁门功夫红茶制作人的智慧与汗水。在红茶知识有奖问答环节中,同学们踊跃参与。问与答中,同学们不知不觉加深了对祁门红茶的了解,得知“祁红”在国际上都享有美誉,并几次获得大奖,他们纷纷为家乡的红茶感到骄傲。

  “戏曲进校园”活动走进黟县渔亭中心小学

图为黟县渔亭中心小学“戏曲进校园”活动现场 来源:黄山文明网

  戏曲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化身,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教育价值,是人文精神与传统文化的瑰宝。为传承戏曲艺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6月21日下午,黟县惠民戏曲艺术团走进黟县渔亭中心小学,为全校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戏曲表演。金淑莲老师带来的京剧选段《贵妃醉酒》,唱腔优美动听,造型栩栩如生;叶爱珍老师、聂德贵老师为师生们带来了黄梅戏《打猪草》选段《对花》,动作优美,表情丰富……

  此次“戏曲进校园”活动不仅让学生们近距离地观看了戏曲表演,了解了戏曲常识,见识并感受到戏曲的魅力,更增进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弘扬并传承了中华经典。

  黄山区甘棠小学开展“美丽公约,文明旅游”蓝丝带行动

图为黄山区甘棠小学开展“美丽公约,文明旅游”蓝丝带行动现场 来源:黄山文明网 

  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同学们的文明素质,深入推进文明校园的创建和黄山旅游发展,助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营造“主客共建”的文明旅游浓厚氛围,根据《黄山区2017年“美丽公约 文明旅游”蓝丝带行动总体方案》文件要求,甘棠小学结合暑假活动安排,全面开展“系上蓝丝带,自己的垃圾自己带”行动。

  6月27日上午,甘棠小学全体师生集聚操场,同学们的右手上都戴上了象征着整洁、感恩的蓝丝带。当鲜艳的国旗升起后,活动正式开始。首先大队委陈镜羽同学宣读了倡议书,倡议大家要做到“系上蓝丝带,自己的垃圾自己带”,在校做一个文明的学生,在外做一个文明的小公民,假期出去旅游,做一个文明的旅游者。接着全体大队委带领所有同学大声宣誓:系上蓝丝带,自己的垃圾自己带;文明校园,从我做起;美丽公约,文明旅游。

   屯溪区柏树小学开展暑期师生读书活动

  屯溪区柏树小学高度重视师生读书活动,为鼓励教师、学生利用暑期多读书、读好书,帮助师生真正养成乐于读书、善于读书的习惯,该校在全校师生中开展2017年“书香溢暑假 师生共成长” 暑期读书活动,帮助师生在阅读中夯实文化底蕴,增加人生智慧、陶冶情操,让假日溢满书香。

  暑假前,该校通过“你选书 我买单”形式,开展了“读经典 做书香教师”暑期教师读书活动,针对教师教育教学的需要,精心挑选了一批有思想、有意义、有内涵的教育著作和文学名著,让广大教师有目的、有重点地开展阅读。校长程晓林要求全体教师在暑期阅读活动中做到“四个养成”,即“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养成读书反思的习惯、养成观察思考的习惯、养成写随笔的习惯”。

  人才的发展应该是多样化的,从小培养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爱好,也是让他们尝试找到自己今后的人生方向和终身爱好。如今,黄山市开展多项活动,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将文明礼仪、传统文化、国学等内容融入暑期教育,多角度、全方位地实施传统文化教育。(来源:黄山文明网综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黄山民俗文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