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一体机定制找哪家比较好?听一听大家的介绍。

林内燃气热水器怎么样?

老生常谈的问题,抛开具体型号谈好坏就是耍流氓,任何品牌都有高中低不同档次的产品,单个型号无法代表整个品牌,品牌好也不表示所有产品都好,所以还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关于如何选购燃气热水器i,如何分辨燃气热水器好坏,请移步阅读厨男这篇文章

林内这个品牌就不过多介绍了,别的回答复制的够多了,说实话,林内值得推荐的燃气热水器还真的就一款

林内跟能率一样,都是走的中高端路线,既然价格超过3000,我也更建议大家就在这两个品牌中间选择。

零干扰系列搭载了林内2.0版本的水量伺服器,恒温效果做到了基本体感不到的程度,多点用水不会互相干扰,所以叫零干扰。

水箱方面采用了全新的船用级无氧铜,热效率更高了,芯片也得到了升级,总的来说这一款主要在核心部件上全线升级。

既想要水量伺服器的恒温性能,又想要出热水快的“零冷水”,可以选择零冷水套装

至于其他型号,就不推荐了,性价比都不高,看到别人推荐其他型号的,请注意是否别有用心

以上,更多关于燃气热水器选购的干货知识和更多高性价比燃气热水器推荐,请移步阅读完整版文章


我是,一个会烹饪、爱老婆、爱姑娘、爱健身的全栈攻城狮,善于用技术和数据分析解决选品问题。

从你关注我的那一刻起,我宣布——你家的选品难题被我承包了!

你听惯了差耳机再听好耳机,可能暗想:贵几百上千元也不过如此嘛…

但是你听惯了好耳机再去听差耳机,心中就会暗骂:卧操,这尼玛也配称为耳机?

1、先把耳屎掏干净一点,这不是讽刺,现实中真的有人因为耳朵长期没清理导致听力下降。

2、二三百和一千的要看具体什么情况,有些一千多的确实还不如二三百的好听,极少数但不是没有。

3、听音系统是一整套,从音源开始到播放设备到耳机,要对应。

a、音源尽量用无损,如果是压缩文件,比如mp3(在线免费音乐常用格式),耳机的差距会缩小,相反因为音源失真大,高素质耳机会如实反应,好耳机可能会不如差耳机好听。

b、播放器尽可能追求高保真(也就是低失真)设备,这个都有具体评测的指标,可以做一些功课,播放器失真越低,好耳机的优势越明显。

c、播放器输出控制力和耳机尽量匹配,比如低功率输出的播放器上一些低敏大耳通常不太合适,就是常说的推力不足,这里面又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功率不够,遇到灵敏度较低的耳机响度不够,根本推不满,推不满的具体表现比如声音凹陷暗淡,声音绵软无力等,二是控制力不好(这是很多初烧有误解的地方,以为推力就是功率),功率虽然够,但转换速率慢,阻抗不匹配,导致耳机信息丢失、失真加大,音质劣化,具体表现比如声粗,干硬,声场窄,定位糊,韵味尽失等。所以一般高端耳机都会建议上耳放,不匹配的话耳机发挥不出素质,具体这个需要自己多做功课,多去听,传说的很多时候也不尽然,好的耳机在推好了的情况下声音是很结实饱满的,自身特征可以充分发挥出来。

一般来说,耳机分为两类,一类是高保真,这种耳机越高端对听音系统的还原度越高,音源和播放器的缺陷都会还原,低端耳机听不到的信息它都能反映出来,所以,在音源不够好的情况下,好耳机很有可能还不如廉价耳机好听,对应的办法就是好马配好鞍,整套都按自己希望的要求来配。另一类是有明显调音的类型(也有人认为这不够hifi,不过我个人以为,整体上来说极致的hifi不容易实现,在素质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自己喜欢听的更重要,如果一套很hifi的系统自己始终不喜欢听,那就没有意义),比如铁三角的一些耳机对中高频特别是中频有明显偏向,这样听感上会觉得听女音或者ACG时很悦耳,于是就有了女毒的称号。所以在选择耳机之前要对自己的听音喜好有个归纳,然后针对的去选择。

————————————————

过了几天,看到有朋友回复,补充一些想法吧。

我觉得hifi这个事情和其他所有消费品一样,不能两极化的去看待。器材研究和音乐欣赏也是要互有照顾才算完整。

首先要意识到,两个不一样的产品不可能听感完全一致,强行磨平差异的同质化做法本身就不科学,就算一根线因材质不同而产生可闻的差异理论上并没有问题,讨论的关键点其实是在于这根线到底在实际上是不是对系统产生了可闻的影响?这样延展开会有很多东西需要考据,比如人耳的极限在哪里之类的,这种科研精神值得提倡,虚假评论多的时候更需要冷静思考。

先说线材的影响,争议很多,说一些我大概的看法。比如铁三角的im03、im04,原厂就给你配了根需要另外花钱买的线,换上后和原线比确实就是两个档次的耳机,差异挺明显,所以我花钱去买了,接上之后觉得这耳机总算到了二千多这个档次,声音饱满结实,很灵动,后来又换上单晶铜银混编平衡线,初听素质进一步提升,解析提升,但不是很适合长时间听,偏刺激,所以我经常是两根线换着听,因为各有特色,两个都能接受。再比如大手办K701,因为线设计成单出,它的右耳是通过头上那两根铁丝导电的,这样左右耳线材的电阻是不一样的,这样如果进线用完全相同的,声音会发生偏音,就是左右耳响度不一样,比如人声原来应该在中间的,结果变成站在偏左一点的位置了,设计师解决办法是左右声道的进线做了相应的匹配,两组线的电阻是不一样的,确保最终传到耳机单元时的电阻基本相同。这种情况下,如果要改线,就必须考虑这一点,比如说改平衡,必须改成左右耳分开两边进线,而不是从原口同时单进。这个例子说明优秀的耳机单元其实是能反应出很小的变化的。再例如,我用单晶铜银线将其改成平衡,改后声音初听比原来清晰,但时间长了,觉得不是原来那个味道了,最终还是改了回去,因为还是更喜欢原来的味道。当然区别不是非常明显,要坚持听平衡也没有什么问题,绝对不会难听,属于另外一种好听,大手办这个耳机还是很有意思的。而大手办的原线仅仅是很细的无氧铜线而已(外表看粗粗的,里面是四股,再加上保护用的粗棉线)。所以,线材不是绝对的,有可能在确实提升了素质的情况下却不如原线好听了。所以这方面我建议是原厂的多听一听,明确了觉得不够好听了再考虑升级,特别是一些经典型号,设计师有他自己想表达的东西在里面,改了未必就更好了。

也有听不出差异的,比如咸菜粗到一定程度了,几千块的和几百块的,有些我是真的听不出差异,有的我是觉得那个差异已经不能打动我花更多的钱去折腾了,花上千换线结果和原来的各有千秋,资金效率就很低了。

还有些要花大价钱才能略有提升的,比如HEK v2,我折腾过几根线,发现实验一圈还不如原线符合我的综合听感,原线二银一铜加上胆机推已经很有味道了,换线不一定喜欢,这种的换线尝试也要谨慎。

所以不能迷信这个部分,不能认为在这付耳机上可以用的规则换一付耳机还能适用,有些耳机换线是提升了素质,有些耳机换线只是调音,有些换了和没换也没什么区别,我这种观念都是亲自试验后得出来的结论,当你拆开耳机看到音圈那细细的铜丝时,就会对这个脑洞特别大的领域有个大概的底了,不能过分放大也不能一概否定。

说回其它差异,比如我前面说的转换速率对音质的影响,最简单的办法是在使用了运放的前级上用两个运放直接代换进行AB对比,比如常用的5532和不算太常用价格高很多的AD827,两者转换速率差异很大(不光是转换速率,噪声和增益等数据差异也很大,别说人耳能听到多少失真,那只是失真而已,冷暖,速度,结相,声场这些都不是失真能概括的),系统其它都不变,声音差别会非常明显,这是hifi届一直最喜欢也是最能体验差异的玩法之一(后来逐渐也出现了神话现象,一些运放价格也是越炒越高)。原因在于运放本身是个集成电路,它参与在整个系统中,设计和工艺标准差异对音质产生了直接影响,经过后级放大,这种差异已经明显可闻。所以要证实一种理论是否普遍适用,最好的方法,就是找两个可以带来明显不同但功能又是一样的东西来做AB对比,差异足够大的时候,最拒绝的反对者也会无话可说。

耳机也有很多简单的AB对比方法,比如用1000元的K701和200元的Y30对比,差异还是很明显的,不能说Y30不好,但和大手办差距还是明显,同品牌的不同档次产品其实是很容易证明不同价产品是有可闻差异的。

用的线材和磁铁不一样,振膜物理大小不一样,腔体设计不一样,振膜曲率不一样,音源品质不一样,播放器不一样,人耳敏感度不一样,这么多不一样,就算价格一样,声音会不一样,这从逻辑上来说也不该有疑问。四大名厂做的同档耳机声音取向都是不同的,这也不该有疑问。

反之,简单认为价格差异巨大的东西品质也是天地差异肯定也是不对的,一个产品的价格变化一定要结合商业环境去研究(如果有兴趣的话),定位高端的产品,为了追求符合其价值的功能,研发成本(技术提升加上时间成本)必然是高的,(简单的换壳套娃模式挤牙膏很容易被市场发现并嫌弃,也容易被对手攻破),销量初期往往比较小(面向土豪的产品主要卖点是身份感,在销售初期就烂大街的概率很低),其研发和其它成本在初期需要靠高价来回收,同时绝大部分情况下,其定价本身也是非常失真的,并不完全是成本考虑,更多的是树立标杆吸引眼球的作用,品质比下一等级产品(次旗舰或者中段产品)提升不足百分之五,但价格是数倍甚至更多,这种定价策略其实在每个品牌里几乎都有,意思是“大家看我有这么强的实力,我就是业界标准”,在等待市场认可其品质后,销量也会逐渐达到一定程度,价格通常就会下降,原因一是成本已经随着产销量和良品率的提升而降低,二是在一定阶段需要推出新的高阶产品来取代前任旗舰地位带来企业声望提升和新的利润点,所以前旗舰退居二线降价,这只是一个正常的商业进程,在多种商品并存的市场,不能简单的以价论质。生产厂家最清楚行业的进化程度,如果不去提升自己的产品,生存就会出现问题,所以活的好的大企业都是在定期更新自己的产品线,不断的提升产品的上限,而跟随者也时刻在试图超越,各种堆料和营销手段,同时也制造了大量的新理论出来也是基于市场是自由竞争的这个大环境。所以就产生了很多有意思的现象,几乎每个东西都能说出一段故事。是都相信,还是怀疑一切?

都相信,搞笑吧,有些故事明显就是瞎扯的,有些故事根本经不起推敲,还有些真的是听不出来,就算相信又有什么意义。怀疑一切?显然也不对,玩过磁带的人就知道,那时候不管是用了多高级的杜比降噪技术的随身听,一副百八十块的标配耳机(比如爱华的V14,当年只要70左右,当时卖1200多的JX729标配的金条如果单独能买到也只是略贵,无氧铜线材的概念就是那时候进入国内的)就能听到明显可闻的嘶嘶底噪,开了杜比B降噪之后底噪降低了,但声音会变闷,通透性明显下降,得不偿失,杜比C略好,但也有限。CD机的底噪却不可闻了,磁带机的拥趸再怎么辩,也不能挽救技术更新带来的磁带机离场,当时确实也在抵抗,辩得比较多的是CD数码味重,磁带模拟味好听等等,所以该相信的部分是技术确实是在进步的,以前解决不了的事情现在也许能解决了。但是又不能迷信技术进步都是对的,磁带的缺陷确实比较明显,但后来网络流音乐逐渐取代CD,这就真的不一定是听音上的进步了,不是所有无损都比CD好听,相反,我的体验是绝大多数无损都没有CD好听(动听),还有黑胶,电子管推大口径音箱,那蓬松温暖甜润的味道更感人,声音这种东西和很多东西一样,因人而异,喜欢的让自己感动的才是对的。

说回到设备,现在真正的烦恼是选择太多了,技术都很成熟,只要不是太坑的企业,应该不会做出太烂的产品,但同时混水摸鱼的也多了,权威啥的可信度也低了,要做的功课也多了很多,不玩个半圈一圈的,都没法说服谁,随时都有可能有反例来驳,好在题主这个问题立的范围比较大,没有太具体的针对,我才敢花这么多时间来参与。

所以这方面我要说的结论是(敲黑板):你能听出差异的,就折腾,折腾到你感觉最喜欢的程度,听不出差异的,就不要折腾。

比如有人说不管什么线都听不出差异,比如说im的升级线还不如原线好听,不是原线会过敏都不舍得换,那好吧,我没什么好说的,非要我说,你姿势都对但就是听不出来差别还去折腾啥?好好欣赏音乐吧。

再比如你觉得五千的比三千的好听很多,那当然是买五千的——不心疼钱的话。如果三百的和一千的感觉差不多,那当然是买三百的,除非你还有其它需求,比如觉得一千的比较帅,反正声音差不多,花得起钱选帅的花七百买个心理满足也不一定是亏了,也许这七百带来了人生体悟呢?花三百买的老觉得样子丑你就老会想换,结果未来还是去买了那个心仪的帅的,出二手亏了钱又多花了钱多买了点遗憾看起来还是有点亏的,当然也不完全是一无是处,多了一个体验也是好的吧。这些都要看你怎么看,最纠结的是买了三百的喜欢一千的外观,买了一千的又觉得三百的声音就可以了一千的是坑了钱,这就是纠结人格,选择困难症患者,要靠你自己去破了。

还有一个必须提的是EQ大法,我非常赞同,早期音箱界是不太推崇EQ的,觉得加了一个中间通道增加了失真,又或者是加了味精不够HIFI了,这些现在看都是偏颇了。一切以耳朵收货,EQ能帮你免费得到更喜欢的声音,为什么不用呢?失真什么的不要在意,好听就够了,即使我至今仍然觉得很怀念的爱华随身听,也是更喜欢它开了BBE之后的声音,华丽大气,到现在我仍然不认为有多少随身系统这方面做得更好。真正完全不失真的声音只有去现场皇帝位才能听到,还要看你耳朵当天的状态,万几千块的就想把乐队带回家显然想多了。所以我觉得,EQ效率是很高的,是很有价值的,可以充分挖掘设备的能力使之与自己的喜好对应。不过也不应过分夸大效果,对耳机声场大小的提升应该是有限或者没有的,这个个人感觉上应该是这样的,没有仔细对比,也许是听力不够,不发表意见,反正明白可以用而且很好用就行了,在换器材之前,先EQ一下试试。

所以我认为,说到底,各种争议引发口水的最大核心其实是性价比(声价比),花的起钱错了也不在乎的,可能还是少吧。所以,性价比还是要讲的,但是要有个基本态度。比如说我花五百买的东西和你花五千买的东西听起来差不多,我就觉得我很划算,而你交了智商税,其实这种看法只是局部有道理,人在这个世界,主要的行为就是生产和消费,消费本身就是个性化的,消费力所能及范围内的东西属于一种自愿行为,如果你愿意为你喜欢的东西多花钱,这其实不关别人什么事,而且你能体验到的快乐笑话你的人未必能体验到,当然他的快乐根源也许是少花了钱,觉得你应该和他一样在乎钱,或者是笑话你给他的快感很大,于是很开心,这个也没法指责,每个人的价值取向不一样,道理依然是前面说的,不要强行去抹平差异,也不要过度放大差异。复杂点说,性价比也是个玄学,一个人后悔了就说明他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什么,不后悔就说明他体会到了快乐,也有人是开始挺高兴,后来被人说来说去就后悔了的,也有越辩越明白的,反正各种可能都有,玄学也是这个原因。所以说句看起来有点废的话: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力所能及的玩就行了。

当然,以上态度比较圆滑,有消费主义的嫌疑,说这些其实也就是建议先做个心里建设,不要被带节奏,好不好是需要长时间听之后才能得出最终结论的,你消费你能力所及的设备并且喜欢它,没有问题!虽然我是尊重丰俭由人的,但我很清晰的确定:为了这个花太多钱依然是没有太大意义的事情。从环境到音源到输出设备,这一套下来,可能花了不少钱也只能达到你以为好的程度,多去现场听听会打破所有的想象,比如说交响乐,你以为你的设备已经离得很近了,但其实还很远,甚至永远到不了。还有一些名气很大的歌手,只适合录音棚,现场其实是崩的,为了自身的快乐和健康,还是在耳机里听ta的声音就好了。

所以关于器材的建议:简单点,买套还可以的中高端设备,力所能及的,比如降过价的前旗舰,或者活动价的现行旗舰,这一段的产品品质都不会差,翻车概率很低,水军的各种抬高或者贬低都不用太在意,大厂的中高端已经能听到百分之95(大概感觉吧,具体90还是95没必要太细究,真金白银花钱的东西就怕处女座),剩下的百分之5花再多的钱也不一定能听全,那只听这百分之90-95,剩下的预算用于偶尔听现场抬高一下逼格,性价比会更高吧?买之前当然还是前面建议的,先做功课,确定自己喜欢的类型,然后针对的去买,多少考虑一些未来可能的变化增加一些耐玩性,花不多的钱买一个全能的产品可能性还是不太大,而且就算花了钱也未必能全能,所以找到对的最重要,在合理预算的情况下,主要还是听自己喜欢的味道。

而且还要明白一步到位的设备是不存在的,我见过很多器材党,玩器材的心态更像是打怪升级,从构思到实施,就是他某段时间生活的乐趣所在,等真的实施完了,歇一段之后,又酝酿下一阶段的打怪计划了,厂家是极其喜欢这类烧友的。

经过做功课买了套还可以的设备解毒之后,剩下的时间最好脱一段时间器材的坑,安心听音乐,与其蜻蜓点水的听一大堆器材换来换去不如长期专心听一个不错的器材,让其进入最好听的状态(这个是有可能实现的,换线,琢磨前端搭配,调EQ,都是为了弥补它可能的缺陷或者说不够好的地方,就像女朋友养成,天生丽质是基础,你还得帮她打扮打扮,带着健健身尽量冻龄什么的吧),如果一套五千的器材你能听五年,那每年不过花了一千,比你每年花一千买一个新器材可能还是要好的,毕竟起步等级就高很多,耳机届一个好产品的生命周期其实挺长的,让你一耳朵能感动的声音可能N年后你依然会感动,等中高端器材价格进入成熟期之后下手可以说是最省钱又能达到好效果的办法。而长时间的听一两套不错的系统,可以让你真正理解系统的特点,为以后的优化打下基础。

剩下的时间增加一些音乐专业知识和修养,了解一些概念,听流行的就琢磨流行的,听交响的就琢磨交响的,混混圈子,会打开一个新的世界,对未来抵抗器材党的侵害破除迷信是很有帮助的。比如说很多烧友烧了N年也分不清快板慢板急板柔板行板的区别,又或者听不出某位歌者的某首歌的声音属于ta哪个时期的作品(这个有点玄,不过真的熟悉的还是能听出来的)。反正简单说就是思路宽一点,对器材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就可以了,再补充一些音乐的专业知识就更理想。相辅相成,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对加强对器材的理解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说点别的吧,有些烧友器材都没摸热就说不行,失望,这里友情提示一下,有些器材是要煲的,理论的东西我不说了,网上一大堆关于这方面的口水,各有各的道理,我个人觉得,厂家为什么不煲好再卖,最大可能是和成本有关,然后耳机使用后确实会发生改变,即使按时间煲好了之后还是会继续变化,只是可能变化很小了,厂家自己的测试数据有可能是它的最佳状态下的,厂家可能不想担这种变化的责任,就像售楼广告里常会用小字标明如有变更恕不另行通知之类的,具体不多说了,也不是很懂厂家的思路,浪费时间引战也没什么意思,反正这事情我是建议新器材最好做一下,耐心点,有些耳机开声确实是很不好听的,闷糊啥的,特别是大单元的动圈,煲开了变化还是很大的,有些耳机是不需要煲的,比如动铁的,基本上开声就差不多了。但是不用自己戴着煲,买来测试一下各方面都正常,同时确定一下声音是不是能接受,完了就放那按照大概的流程让它自己煲吧,可以连续十小时左右让它休息一下(这个数据我是看AKG的介绍来的,反正我基本上都是按它说的这个煲的,全部完成后确实和开始声音很不一样。还有一些很复杂的方法,我觉得很魔幻,感觉没什么道理,这种的我就不认同了),煲完你听不出来差别,那就当我没说。

另外前端有一些也是要煲的,比如大法家的播放器机内有煲机说明,要多少小时之类的。

而一些耳放(功放),比如我常用的300B,要热机半小时后声音才会进入状态,前后差别很明显,机子没热起来的声音是薄和刺的,齿音有点刮耳,热后甜润就都出来了,这个也不算是煲机,每次都得这样,电子管就是这样的特性。但价高主要也就是喜欢听这个味道,能力所及的喜欢和愿意也没什么问题,根据自己的预算来平衡。

过去了几个月,回头看了一下这篇回复,发现当时没有写关于前端的部分,这里稍微补充一点。

听音系统是一个整体,搭配也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地方。前端的重要性也是不能忽视的。字数已经很多,我简略一点说一下我的看法。

整个系统要根据预算来设定,要般配。举例说,如果是手机做声源,听网易云之类的会员无损,以手机的素质,太好的耳机其实意义不大,如果有追求的话,买一副稍微有一些提升余地的就可以。这个提升余地是给外置的usb解码器和耳放之类的留的。用不多的预算就完成了整个系统的配置,而且还容易做到好听,整个系统的优势是声音不错的基础上便携。还有就是如果买一付贵一些的耳机,上限可能会比想象的高,比如我前面说过的im03,这个耳机按价钱来说最多也就个中端耳机,但是如果拿一体机比如ud505这种的去推,比用手机或者几千内的便携推,好很多,会有出乎意料的好的感觉,这就是前端提升带来的变化,虽然不能说就能干过高很多的耳机,因为高很多的耳机可能上限也比它高,但是这种前端能测出它的天花板在哪里。所以理论上,耳机本身不错的情况下,给什么前端就给什么素质的声音。所以,很多时候,不是耳机不够好,而是整体没跟上。我说这些并不是怂恿你去超预算的花钱买好前端,而是说明一个现象,对于一些东西,我们也许没有发挥出它的能力,在搭配系统时,我们可以把这个余地考虑进去。

接上面系统问题,如果对手机这个声音不满意了,再去提升,最好整个系统做提升,比如用播放器+小型耳放(卡)+素质更高的耳机的组合。这时候便携性已经下降了,但还属于可携带范围。声音确实比上一个提升了,但你要非常熟悉,才能变得敏感,一耳朵能听出这个提升,否则,不一定是能感觉到明显提升的,前面的不熟悉,后面的也不熟悉,那多花了一堆钱好在哪里了自然也是说不清楚的。

再提升自然是上台式系统+大耳,这个价格差异也非常大。总体上一个系统搭配下来,随着声音的提升,声价比当然是下降的,但是如果你非常在意这种差异,那会觉得多花的钱值得。这个前面也说过,三千的耳机加耳放可能已经能做到八十分以上了,再花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钱,很有可能一直就是在剩下的百分之二十以内转了。

另外就是搭配时要考虑听音类型和冷暖搭配以及喜好问题。比如我比较长时间对比过800S和HEKv2,最后留下的是HEKv2,原因其实很简单,我更喜欢听后者的声音,用电子管推是良配,如果你喜欢800S的声音当然也没有问题。所以,这些设备到了高价区域,更多的是追求一种喜欢的风格,一点点差异可能都需要堆银子,声价比之类的是不好再谈的。

至于有一种说HiFi是玄学,盲听测试之类的,我的看法是这样的。你要能一耳朵盲听出音源质量差别,首先要非常熟悉听的系统和音乐内容。这就像测试分辨两个很像的双胞胎,平常都没见过,看几分钟就拉到幕后然后过几分钟后放一个出来叫你认是姐姐还是妹妹,这个难度自然很大。音乐设备是给你长期反复回放某些喜欢的音乐用的,熟悉了,分辨能力就会提高,就像长期相处的亲人之间的声音是比较容易分辨的。这个是我个人看法,不是想引战。我觉得这种做法意义有,比如说有时候你会发现一根没接触过的很廉价的线比你花了大价钱长期听的线更好听,这里面有两个可能,一是确实可能更好听,一种是喜新厌旧的感觉让你更喜欢一个新鲜的声音。不管怎么说,这也是打破迷信的一个方式。我的建议是不要因此否定所有的事情,因为很多事情需要自己体会,真实的听感和喜好是对自己最重要的事情。

所有的理论和数据都可以作为参考,但最终还是要你自己的耳听为实,不管怎么玩,总会有个过程的。根据自己的预算来,初玩想一下子玩一圈显然不合适,所以选择的时候有条件试听最好,没有的话多看看口碑总会有帮助。如果你一直停在手机推的状态,其实也没有任何问题,我觉得客观的说,这时候其实声价比是最高的,适合自己的就是最舒服的。

一些个人看法,不知不觉积累了这么多字,辛苦大家阅读了,谢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一体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