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罗马和平?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这是中国古代一本叫《司马法》的兵书中的话,此书记载了殷周与春秋战国前期一些古老作战思想原则,成书时间比《孙子兵法》还要早许多年。有人推论是姜子牙所著,也有人说是春秋战国时齐国大司马(相当于国防部长)的托名之作……由于原书的150多篇亡佚仅存5篇,使之更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玉室金堂余汉士,桃花流水失秦人。”漫长的历史云烟遮挡住了作者的身影,可那位不知名的兵家两千多年前留下来的睿智之语,今日读来,却毫无暌违之感。

史学家通过对存在于7000年前的战争工事考古证实,人类在发明文字之前就已经产生了有组织、够规模的战争,且发生得相当频繁(据说在世界5000年的各类史书上,就记载了上万次战争)。而在公元前后交替的191年时间里,罗马帝国却长久地维持了和平与稳定,在这段堪称“高光时刻”的时期,以城市发展和技术传播为标志的工业、农业、制造业、冶金业等得以大幅度繁荣发展,成为世界史上著名的“罗马和平期”。

191年并不算短,被伏尔泰尖刻地嘲讽为 “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的神圣罗马帝国是如何获得这难能可贵的和平的?历史所蕴含的机锋和谜底,所承载的幻梦和峥嵘是一部厚重的大书,而在这部书里,毫无疑义地可以找到这样的章节——体能与体育。

在近200年的时间里,无论兵器装备、战术技术等怎样地发展变化,35万罗马常备军有一项重要的训练内容始终以不变应万变——坚持严格(不,应当说是严苛的、近乎于角斗士般的)士兵体能训练;除此之外,还将退役士兵集中安置于定居点,在这里可以得到许多补助,条件是必须到就近的军营完成全课目的体能训练……

当一个国家把自己的一代代男人锻炼成为狼奔虎逐般的精壮汉子时,民风甚至时尚圈都随之改变,崇尚强健体魄和热衷运动竞技引领着社会潮流,这就是直到今天我们谈论体育依然绕不开古罗马的原因;而另一方面,在冷兵器时代,这个国家军人和男人们强悍的肌肉与力量,无疑是对觊觎者一种霸气侧漏的威慑……

成功的经济学家总是正确地进行了资源配置和市场均衡,成熟的军事学家则从来都是以不好战亦不忘战为原则的。而体育这种“带有竞争意味的、有规则的大众游戏”往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这种原则,我们熟稔的许多关于“体育与和平”的故事佳话证实了这一点。

当然,历史总有例外。如同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所说:“最深的暗和最明亮的光,对我们眼睛起同样的目眩作用。”希特勒说,自己对犹太人的仇恨开始于一个中学犹太同学。史学家考证,他说的就是著名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当看到才华横溢的同学各方面都比自己优秀,就怀恨在心、性格畸变,可见其心理的阴暗与丑陋。

他在军队做下士时的皇帝,1888年登基的德皇威廉二世与他何其相似。威廉酷爱体育,源于他幼时有一只手畸形,为了维持皇家形象和礼仪,从小被父母绑在马上练骑术。由此,他对体育产生了畸形的狂热。践祚后,威廉将3项运动列为培养军国主义精神的“德意志民族体育”:一是铅球,因为投掷物与野战炮炮弹重量相当;二是鞍马,因其许多操练要领恰如骑兵;三是体操,因其整齐划一的节奏动作、步伐编队如出《步兵操典》的队列训练。

虽然狂热,但他对体育和体能的了解,仅限于队列马术等方面。当时英国报纸就有这样刻薄的评价:其体育素养和那些拿着望远镜在观礼台上尖叫的贵妇人差不很多。这个被丘吉尔形容为“在军火库门口抽烟的人”点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并最终将自己的国家与皇位一并押上了屈辱的战败赌局。

作为人类最具有对抗与竞争性的文明运动,体育永远是和平生活中激奋人心的英雄主义。在群情鼎沸的运动场我总会想起波伏娃的诗句:“我是景色,也是目光。”当然,也是思考。

当前位置: / / 地穴中的战争与和平

对抗再强烈,矛盾再大,人类依然有互信、互助和共同生存之道的可能,因为,这不仅是为了对方,也是为了自己。

普罗柯比为拜占庭最著名的历史学家,难得的是,他本人有幸在当时(6世纪中叶)最伟大的将领贝利撒留的幕府从事,这使得他后来对时代的战争历史有特别切近的观察与思考。他的代表作《战史》和《秘史》虽记述不无矛盾,却是研究东罗马历史的必读书。本篇要讲的,正是普罗柯比记述的,发生在贝利撒留指挥的哥特战争期间的一件事。

当时拜占庭的军队在罗马城内,与他们敌对的哥特人的军队则在城外,这是一次围攻与反围攻的战役。罗马人处于数量劣势,但除了有名将贝利撒留的指挥外,还有战技方面的优势,因此在战斗中,罗马人经常获得胜利。罗马人的战法之一是出城逆袭围困者。精心准备的步兵和骑兵联合成大小不等的分队,突然打开城门,向哥特人发起迅猛攻击,双方在仓促的挑战和应战中交手,然后罗马人迅猛退回城内。

东西罗马的分裂使辉煌的罗马衰落了,在城外的开阔地带,杂草和树丛掩埋了过去罗马人冬季储藏食品的地穴。这些地穴又深,其入口又小,当出击者和围困者迅猛攻防之际,就成了暗藏的危险。某次,在迅速撤回城区的途中,一位罗马士兵果然不幸跌落一个地穴。士兵不敢高声求救,因为他知道,同伴已经撤回城区,城外是哥特蛮族军队的天下,在黑暗和寂静中,如果求救,招来的很可能更是落井下石的打击。等待成了他唯一能做,也是不得不做的事情。于是,他就这样打定主意,忍饥耐渴地等下去。

第二天,当他从地穴的狭小顶部看到天光,一会儿,果然杀声大起,出击的军队又杀出城门,他在来自城内方向的喊杀声渐近时,放声高喊“救命啊!救命啊!”,可惜他一个人的声音太小了,而上面厮杀声太大,太嘈杂,没有人听到他的呼声。

过一会儿,像往常一样,哥特人从被袭击的震撼中反应过来,于是集结数量优势的人马把罗马人往城内赶。就在这时,忽然,头顶一黑,然后是巨石落地一样的沉重又一个人跌落进地穴。这回倒霉的是一位哥特士兵。

黑暗中的二人在一番激烈打斗后,突然意识到一件事:在这个狭小的地穴之内,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如果要生存,必须合作,而不是互相的敌意和攻击。而要合作,则互相的信任就是必须的。

史书没有记载二人是谁先放下武器,并向对方伸出手去,但事情就是这样了。他们在黑暗中拥抱,并向各自的神祗严肃起誓,将采取一切合作和互助的措施,以帮助对方获救。

第二天,他们按照商量好的办法行动起来。哥特人反击之后,待战场稍沉寂,估计哥特人正从城墙边撤回营房的时候,他们一起对着洞口,仰起脖子,尽最大努力发出求救的呼声。

这回终于被人们听到了。一会儿,一根粗大的绳索被放下来,罗马士兵先攀爬上去。上面的哥特人十分吃惊,罗马士兵说明情况,并说这是双方商定的办法。因为,洞中的哥特士兵担心,假如是他先获救,同伴很可能不同意继续救援底下的罗马士兵,经年的血战毕竟在双方所有士兵的心中埋下了深刻的仇恨。

等到哥特士兵也被救援上来,哥特人中有按捺不住对罗马人的愤恨的,手持刀剑,就想伤害罗马士兵。

这时,后上来的哥特士兵对同伴说道:诸位知道我对罗马人的憎恨和作战的英勇,但我们各自在所信奉的神祗面前发下的誓言是不能违背的,如果我们哥特人是没有信义的人,那我们追求的胜利又有何正当可言?这番话令素来以蛮勇和骄傲著称的哥特战士们无话可说。他们给那位罗马士兵一些食物和水,并对他的创伤进行了简单包扎,然后在将领的同意之下,打着白旗,把他送到罗马城下,归还给罗马人。罗马士兵的同伴以为他早已阵亡,见到他自然也是格外地欢喜。

爱读历史的人们知道,古代东西方与所谓蛮族的战争都是以特别残忍和血腥闻名的,但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即使在再大的仇视和敌意、再惨烈的对抗之中,人类依然有重建互信、互助和共同生存之道的可能,因为,这不仅是为了对方,也是为了自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罗马是啥意思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