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里面的绝是古今异义吗?

《劝学》是荀子的经典作品,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也阐述了学习的方法步骤、具体内容、途径等相关问题,在其中有许多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使用方法,小编总结如下所示,供各位查看掌握。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或“揉”,用火烘木使弯曲)

生非异(生,通“性”,资质、天赋)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更,再。暴,同“曝”,晒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古义:检验。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古义:因为用心。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古义:墨线。例:木受绳则直

古义:腿脚 。例:蟹六跪而二螯

古义:疾劲,强,大,这里指声音宏大 。例:声非加疾也

古义:达到(而致千里)

古义:这里指藏身(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今义:大致指心灵、精神的某种依靠

(2)善假于物也 (介词,不译。引进作用)

(3)取之于蓝 (从)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递进关系,并且)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并列关系,而且)

(3)终日而思矣 (表修饰)

(4)而见者远 (表转折)

(5)锲而舍之 (表假设或承接)

(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承接)

(7)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关系,却)

(8)锲而不舍(表假设,如果)

(9)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

(1)假舟楫者(代词,指……的人)

(2)不复挺者(……的原因)

(1)风雨兴焉(兼词,“于之”,意为在这里)

(2)圣心备焉(语气词)

(1)金就砺则利(形容词作动词,变锋利)

(2)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音节助词)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代词代青)

(1)善假于物也(借助)

(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装)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强)

(2)君有疾在腠理(疾病)

(1)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 停止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与世隔绝

(3)以为妙绝(《口技》) 极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横渡

  劝学,就是鼓励学习。本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那么,荀子《劝学》的古今异义词有哪些?

  1.博学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参 古义:检验。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假 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4.金 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子,黄金。

  5.爪牙 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6.用心 古义:因为用心。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7.绳 古义:墨线。例:木受绳则直

  今义:绳子,绳索。

  8.跪 古义:腿脚 。例:蟹六跪而二螯

  9.疾 古义:疾劲,强,大,这里指声音宏大 。例:声非加疾也

  10.致 古义:达到(而致千里)

  11.寄托 古义:这里指藏身(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今义:大致指心灵、精神的某种依靠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1.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3. 积善成德 (善:形作名,善行)

  故木受绳则直(直:变直,形容词用作动词)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用心一也(一: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流:流水)

  荀子的文章,和其他先秦诸子的哲理一样,也是独具风格的。它既不像《老子》那样,用正反相成、矛盾统一的辩证法思想贯穿始终;也不像《墨子》那样,用严密、周详的形式逻辑进行推理;既不像《庄子》那样,海阔天空、神思飞越,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也不像《孟子》那样,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具有雄辩家的特点。他是在老老实实地讲述道理。他的文章朴实浑厚、详尽严谨,句式比较整齐,而且擅长用多样化的比喻阐明深刻道理。这一切构成了荀子文章的特色。有人曾将《荀子》一书概括为“学者之文”,这是十分恰当的评论。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品,也是《荀子》一书开宗明义的第一篇。全文共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而以“学不可以已”作为贯穿全文的中心思想。从《劝学》前面部分节选的几个片段,解放后一直被选为中学语文教材,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传统名篇之一。

  《劝学》各段的条理十分清楚,基本上是每段阐述一个具体问题。而且总在文字的开头、结尾部分作出明确的交代。例如,文章的第一句写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这既是全文的一个中心论题,也是第一段所要开始阐述的内容。而在段的结尾部分则归结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就明确而有力地照应首句,收束了上文,并且清楚地点明了该段的中心思想。又如第二小段,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说明个人独自冥思苦想远不如学习有益。而在列举了“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等几个生活中十分常见而又极有说服力的比喻后,有力地小结道:“君子生(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在这里,荀子从他的“性恶论”观点出发,指出君子的天性也是恶的,其所以不同于众人,就在于他善于向良师益友学习嘉言懿行,以改变自己的不良天性。这个“物”字就从“舟楫”“舆马”之类,变成了学习的内容,文字也就逐渐深化了。这里举的两个例子,都是首尾相互照应的,也有一些段落,只在段首揭示该段中心,或者只在段末予以适当概括。总之,目的相同而方式则并不死板。先秦诸子的哲理,一般都比较难读,荀子这种谨严、朴实的写作方法,对帮助读者掌握各段文章的基本内容,是十分有效的。

  在说理文中,巧妙地运用大量比喻进行论述,这是《劝学》另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有时作品集中了好些并列的比喻,从同一角度反复地说明问题。这种手法,在修辞上叫做“博喻”,不过一般大都是用来辅助景物描写。而荀子作品中的博喻都是用来说明事理。

  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心专一时,他不但用了一些并列的比喻,也用了好些相反相成的比喻,他列举了“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和“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以及“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蚯蚓,竟能在地下来去自如,而“六跪而二螯”的螃蟹,却连一个容身的小洞也掘不好。这就表明,“积”与“不积”所产生的效果是截然相反的。在荀子哲学思想中,“积”字是一个重要观点。荀子认为,要学有所成,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积累。一个人长期耕田(“积耨耕”),就会成为农夫,长期砍砍削削(“积斲削”),就会成为工匠;长期贩卖货物(“积反货”),就会成为商贾;长期学习礼义(“积礼义”) ,就会成为君子;圣人也只不过是“人之所积”。这就好像越人安越,夏(中原)人安夏那样,习惯成自然而已。了解了荀子这一思想观点的重要意义,我们就不难懂得,他为什么要费那么大的力气,选择那么多比喻,不惮烦地对读者进行谆谆教导。

  最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还善于通过比喻,将议论逐步引向深入。忽视了这一特点,我们就会被众多的比喻弄得眼花缭乱,而理不清文字的脉络。

  试以第一段为例。全段除首尾各有一句论断性的话外,其余全部由比喻组成。作者先用“青出于蓝”和“冰寒于水”这两个比喻,说明后天的影响可改变事物本性,并能使之有所发展。接下来又提出另一个比喻:中绳的直木,经改造后,变成了“其中规”的车轮;以后即使晒干枯槁,也不可能再回复到“直”的状态。这就说明,后天的影响,对改变事物本性来说,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这样就把道理的阐述向前推进了一步。然后再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引出结论“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重要性。这一段以比喻为主的文字,从提出问题到进行小结,逻辑性是很强的。

  再以前面提到过的“积”字一段为例。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和“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是比喻,“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才是正意。对一个人来说,“积善”要达到了“成德”的境界,才能改变气质,具备圣人的思想感情。紧承这一论断,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四组比喻,它们阐述了前后相承的两层意思。前面三组论述了“积”字的重要性:“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从正面说明,不“积”就将一事无成;“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这两组对比的比喻,则着重表明,“积”与“不积”必将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前一组对比,偏重主观条件的分析,后一组对比,偏重客观情况的分析。三组比喻的结合使用,把道理讲得十分清楚。后面部分的另一组,以“蚯蚓”和“螃蟹”的对比为喻,指出“用心专一”是“积”的关键,将论述进一步引向深入。至此,有关“积”字的基本内容已经谈清,于是作者紧扣“用心专一”进行小结。

  荀子这种用比喻说理的写法,在其他先秦诸子散文中也是罕见的,应当说这是他的一种独创。

  《劝学》的第三个重要特点,是句式整齐,读时琅琅上口。但作者又注意在排偶中适当夹进散句,使文气流畅而不呆滞。

  由于具备以上一些风格特点,荀子的哲理散文,有它好读的一面;但是,这并不是问题的全部情况。就以这篇《劝学》为例,通假字就用了十几个之多,而且其中有些是不很常见的。

  有了这么一大批拦路虎,《荀子》当然又有它并不易读的另一面了。

《劝学(文言虚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句式-一词多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劝学(文言虚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句式-一词多义)(2页珍藏版)》请在人人文库网上搜索。

1、虚词而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蟹六跪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青,取之于蓝,青于蓝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吾尝跂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焉相当于“于是”、“于之”积土成山,风雨兴(从这里)于在,从取之蓝,青于蓝。(从;比)比,胜过(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青,取之蓝,青于蓝。(从;比)冰,水为之,寒于水。也表陈述或解释。君子生非异,善假于物乎相当于“于”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君子博学而日参己之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利为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冰,水之,而寒于水。则表示承接关系。就,便,原来是

2、,已经是故木受直,金就砺利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句式判断句者 也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用心一也 ;用心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被动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被雕刻)省略句輮以(省代词, “之”,它)为轮蟹(省谓语,有)六跪而二鳌固定用法无以(没用用来的办法)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作状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每天)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向上,向下)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游泳)动词活用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使弯曲)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其曲中规 (曲度,弧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高处)作动词故木受绳则直(变直)使动用法假舆马者,非立足也(使快,走得快数词作形容词或动词用心一也 (专一)古今异义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知识,学识的渊博声非加疾也快,速 引申为洪亮疾病假舆马者凭借,借助与“真”相对金就砾则利金属的刀类黄金蚓无爪牙之力爪子和牙齿坏人的党羽,帮凶用心一也使用心力读书用功,对某事肯动脑筋蟹六跪二鳌脚两膝弯曲 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容身,托身把感情,希望,理想等放在某人或某事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劝学的古今异义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