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写得张牙舞爪是病句吗

修改病句是小学语文科目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如果小学生掌握了修改病句的方法,他们就可以在造句、写文章时避免或少出错误,同时,他们也能及时发现并改正自己文章中出现的病句,这将对孩子今后的写作有很大帮助。各位家长一定要提醒孩子重视这一块儿的知识。

小学语文病句修改有秘诀:12句口诀+8个方法,帮助孩子拿满分。

1、没有人称怎么办,加上小明就好办!

2、词语重复有语病,去掉一个才高兴。(常考的重复有即将和终于、忍不住和不禁、几乎和全部、很和十分、经常和有时、断定和大概)

3、水平提高是搭档,价格提高和降低。财产要保护,内容要丰富,质量只能提高或降低。习惯要养成,树木要发芽,耐心对教导、发扬对传统,端正对态度。

4、和的后面要加词,并得前后要调换。

5、看到“使”字要去掉。

6、居然变身便果然,勾结改过变团结。夸耀不对是夸奖,猛烈不对是激烈、集中改过变聚集、张牙舞爪太可怕,手舞足蹈美美哒。

7:两个他(她)不认识,告诉一个他名字。

8、老师获得了称号,我把称号来摘掉。

11、估计(大概)是天使,一定(断定)是魔鬼,去掉魔鬼世界和平。

12、断定是天使,大概是魔鬼,去掉魔鬼世界和平。

句子里缺少了某些必要的成分,意思表达就不完整,不明确。

例1:上课的时候,做小动作,被老师批评。

解析:这道题我们不知道是谁被老师批评,是谁上课,读起来特别的怪,这类题要用到我们的口诀1了。根据口诀1:在被的前面加上小明、也可以在上课的前面加上小明、也可以在做小动作前加小明,只要语句通顺都可以。

答案:上课的时候,做小动作,小明被老师批评。

例2:春天到了,林荫大道上的花草树木。

解析:这道题是缺少了一个和花草树木搭配的词语。根据口诀3:在花草树木后面加“发芽了”。

答:.春天到了,林荫大道上的花草树木发芽了。

由于对词义理解不清,就容易在词义范围大小、褒贬等方面用得不当,特别是近义词,关联词用错,造成病句。

例1:我们一定要紧密勾结,互相帮助。

解析:我们是土匪吗,还要勾结,这种题就是“披着羊皮的狼题”把贬义词当成了褒义词。根据口诀6:把“勾结”改成“团结”即可。

答案:我们一定要紧密团结,互相帮助。

例2::小明兴奋得张牙舞爪,一溜烟跑回家去了。

解析:这种题又是“披着羊皮的狼”题,我们又不是怪物凭什么张牙舞爪呀,那多难看呀,我们要变成可爱的小天使。根据口诀6:把“张牙舞爪”换成“手舞足蹈”即可。

答案:小明兴奋得手舞足蹈,一溜烟跑回家去了。

3、重复啰嗦、成分累赘

在句子中,所用的词语的意思重复了,显得罗嗦累赘。

例1:我忍不住不禁笑了起来。

解析:这是一道两个意思相近的词语混用的病句。根据口诀2:忍不住和不禁任意去掉一个即可。

答:我忍不住笑了起来。

例2:那个房间非常宽敞得很。:

解析:根据口诀2,去掉“非常”或“得很”。

答:那个房间非常宽敞。

在句子中某些词语在意义上不能相互搭配或者是搭配起来不合事理,违反了语言的习惯,造成了病句。

例1:我们要热爱公共财产。

解析:这道题是热爱和财产的不当搭配问题。根据口诀3:财产只能和保护搭配,不能和热爱搭配。(热爱只能生活搭配)。

答案:我们要保护公共财产。

例2:经过努力,我的学习态度提高了。

解析:这道题是态度和提高的不当搭配问题。根据口诀3:水平只能和提高搭配,不能和态度搭配。(态度和能改善搭配)。

答案:经过努力,我的学习水平提高了。

在一般情况下,一句话里面的词序是固定的,词序变了,颠倒了位置,句子的意思就会发生变化,甚至造成病句。

例1:我们要认真克服并善于发现学习上的毛病。

解析:这是词语排列的顺序出现了错误。应该是先发现了毛病,我们才能去克服它。而不是克服了以后才发现到毛病。根据口诀4:把“并”字前后两边的词语进行调换即可。

答:我们要善于发现并认真克服学习上的毛病。

例2:我们必须发扬和坚持刻苦学习的精神。

解析:应将“发扬和坚持”改为“坚持和发扬”。

答案:我们必须坚持和发扬刻苦学习的精神。

在同一个句子中,前后表达的意思自相矛盾,造成了语意不明。

例1:我估计他今天一定不会来了。

解析:这道题是估计和一定的错误搭配题。“估计”是猜测,而“一定”是肯定,删去一个即可。(最好删一定,这样句子能保持原意)根据口诀11:估计和一定删去“一定”即可。

答案:我估计他今天不会来了。

指代不明是指句子中的事物或人称交代不明确,造成句子意思混乱。代词分为人称代词[我、你、他(她、它)、我们??],指示代词[这、那、这里、那儿??]和疑问代词[谁、哪里]三种,指代不明的病句指的是代词使用错误。这类病句主要有二类。一类是一个代词同时代替几个人或物,造成指代混乱。二类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误用。

例1:李刚和小海是好朋友,他经常帮助他。

解析:谁帮助谁呀?反正我分不清,你们呢?:根据口诀7:把其中的一个他写出名字就可以了。

答:李刚和小海是好朋友,李刚经常帮助他。

例2:哪里有困难,他就出现在那里。:

解析:应将“出现在那里”改为“出现在哪里”。

答案:哪里有困难,他就出现在哪里。

指句子中词语的概念不清,属性不当,范围大小归属混乱。

例:万里长城、故宫博物院和南京长江大桥是中外游客向往的古迹。

解析:这里的“南京长江大桥”不属于“古迹”,归属概念不清,应改为“万里长城、故宫博物院是中外游客向往的古迹。”

上面讲了修改病句的方法,现在,孩子需要清楚地知道修改病句的符号:

1.删除号:用来删除字、标点符号、词、短语及长句或段落。

2.恢复号:又称保留号,用于恢复被删除的文字或符号。如果恢复多个文字,最好每个要恢复的字下面标上恢复号。

3.对调号:用于相临的字、词或短句调换位置。

4.改正号:把错误的文字或符号更正为正确的。

5.增添号:在文字或句、段间增添新的文字或符号。

6.重点号:专用于赞美写得好的词、句。

7.提示号:专用于有问题的字、词、句、段,提示作者自行分析错误并改正。

8.调遣号:用于远距离调移字、标点符号、词、句、段。

9.起段号:把一段文字分成两段,表示另起一段。

10.并段号:把下段文字接在上文后,表示不应该分段。

11.缩位号:把一行的顶格文字缩两格,表示另起段,文字顺延后移。

12.前移号:文字前移或顶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

  《最大的麦穗》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一篇解释说理的课文,叙述了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挑挑拣拣,结果两手空空的故事。学习啦为大家整理了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6课《最大的麦穗》课文,供大家参阅学习,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6课《最大的麦穗》课文

  古希腊有一位大学者,名叫苏格拉底。一天,他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那正是大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要求后,就走进了麦地。

  地里到处都是大麦穗,哪一个才是最大的呢?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6课《最大的麦穗》课文简析

  《最大的麦穗》是小学语文第12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散文,叙述了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全文共7节,可分为3段:第一段(第1节)写苏格拉底要求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第二段(第2—6节)写弟子们摘麦穗的经过和苏格拉底对他们的教训 ;第三段(第7节)写弟子们从苏格拉底的话中悟出了做人的道理。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节。

  2、能前后联系,领悟最后一节语言文字,明白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联系实际,谈谈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重点:着重读好苏格拉底说的话,体会弟子们所悟出的道理。

  本课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是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第二课时主要理解课文内容。这里主要讲第二课时。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6课《最大的麦穗》课文习题

  二、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张:①展开,打开; ②铺排,陈设; ③看,望; ④量词。

  张牙舞爪( )东张西望( )张灯结彩( )

  2、失:①丢;②没有掌握住;③没有达到目的;④错误,疏忽;⑤改变常态。

  错失良机( )失火( )失声痛哭( )

  3、饱:①满足了食量; ②饱满; ③足足地,充分; ④满足。

  一饱眼福( )饱经风霜( )吃饱肚子( )

  三、把下列成语补充完整,并按要求归类:

  2、写人物动作的:

  3、写人物神态的:

  四、在下列句子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1、孔繁森( )离开了我们,( )他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2、( )明天下大雨,我们( )要去参观新四军纪念馆。

  3、这道题他( )不会做,( )他没有认真思考。

  五、选择正确的答案,写在后面的括号里:

  1、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是 ( )

  a、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

  b、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c、三、四个红领巾从前面走了过来。

  d、他包着头巾,衣服上打着补丁,眼睛漠然地望着前方。

  2、和“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内容表达不相一致的是 ( )

  a、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

  b、时间给勤勉的人留下智慧和力量,给懒惰的人留下空虚和懊悔。

  c、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

  d、沿着“等一等”这条路,就会走进“事无成”这间屋。

  六、修改病句(用正确的修改符号在原句上修改):

  1、老师表扬张明拾金不昧的好人好事。

  2、李谷一的歌唱得天花乱坠。

  3、有些豺狼的本性是很难改变的。

  4、我们从小要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

  5、“你看,”她平静地说,“多么美丽的一幅画卷啊!”

  七、阅读下面选文,完成练习:

  ①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 )你们未必能碰见它;( )碰见了,( )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②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 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 。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在( )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2、在文中横线上填上一组反义词。

  3、选文中苏格拉底说的话仅仅是教导弟子们摘麦穗吗?如果不是,请找出最能体现他用心的一个句子写下来。

  4、选文第②节中“眼前的一穗”是指 ,“最大的追求”则指 。

  5、“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把你的理解写在下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用张牙舞爪写一段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