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泉州市安溪县24个乡镇2021年GDP实力厉害?

2021乡镇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汇报3篇   乡镇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汇报   今年以来,区认真贯彻落实全市大气污染集中整治攻坚行动动员大会精神,按照《市中心城区大气污染集中整治方案》的工作要求,区委、区政府专门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全区开展大气污染集中整治工作,成立了区大气污染集中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区政府制定了《区大气污染集中整治实施方案》,全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分工负责、相互配合、协调联动,全力开展大气污染集中整治行动。经过三个月的集中整治行动,收到了明显的工作成效,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稳定保持在良好状态。现就我区大气污染集中整治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组织领导及责任分工情况   为贯彻落实好全市大气污染集中整治工作部署,自5月份以来,我区在辖区范围内开展了大气污染集中整治行动,成立了大气污染集中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区政府主管区长担任,区监察、环保、工信、供热、城建等20个部门的负责人为成员。区政府制定了《区大气污染集中整治实施方案》(宣区政办〔2019〕33号),明确了整治行动的目标、任务、责任分工和措施保障,把大气污染集中整治工作列为年度环保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将整治任务分解、落实到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年终进行目标考核。同时区政府与三乡一镇、七个街道办事处均签订了《区环境保护监管排查责任状》,其中包括大气污染整治工作内容;   各乡镇、各街道办事处与管辖范围内的340多家企业签订了《区环境保护监管排查责任状》,从组织上确保了全区大气污染集中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作为全区大气污染集中整治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6月26日区政府又召开了全区烟粉尘污染专项整治工作部署会,对大气污染集中整治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区直各有关部门、单位、企业的负责人300多人参加了大会。会上孔庆范副区长就全区烟粉尘污染集中整治工作进行了部署,王小军区长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各责任部门和单位行动迅速、措施得力、成效明显。   二、各责任部门协调联动情况   我区大气污染集中整治行动开展以来,在区整治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各整治工作组分头行动,责任部门密切配合、协调联动,认真落实《区大气污染集中整治实施方案》的各项目标任务;   各责任部门也都制定了具体的大气污染专项整治行动方案,如:环保分局制定了《区改善辖区空气质量集中整治行动方案》、区城建局制定了《区露天烧烤整治方案》、区煤炭市场管理处制定了《切实加强全区煤炭市场监管工作的通知》等。区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做好协调督促工作,及时掌握整治工作进展情况,做到每周、每月各汇总上报一次整治工作进展情况,已形成了全区上下统一领导、协调联动、分工负责的保障机制,确保了全区大气污染集中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开展整治行动效果情况   (一)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状况良好   区2个大气自动监测站监测数据表明,今年以来我区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1月-9月份273天中,二级和好于二级标准的天数为251天,占总数91.9%,其中:一级天数102天,二级天数149天;   二氧化硫(SO2)平均浓度0.043mg/m3、二氧化氮(NO2)平均浓度0.031mg/m3、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0.070mg/m3。空气质量状况良好,达到了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要求。   (二)污染减排工程进展顺利   今年我区计划完成的2家电厂脱硝、脱硫(拆除旁路)污染减排工程共9项,总投资2.9亿元;   金隅水泥公司脱硝工程也已完成。通过加大督促检查和支持力度,我区各项减排工程进展顺利,确保年底前完成。9项减排工程完成后,预计减排二氧化硫(SO2)1750吨、氮氧化物(NOX)4600吨。各减排工程进展情况如下:   1、发电厂减排工程   5号机组脱硝工程的烟气过渡工作已经完成,准备进行调试,预计2019年底前完成;   脱硫工程(拆除旁路)已于2019年9月12日完成。   3号机组脱硝工程已于2019年7月29日通过市环保局验收,9月脱硝效率为85.69%;   脱硫工程(拆除旁路)已于2019年2月5日完成并投运。   8号机组脱硝工程已于2019年7月29日通过市环保局验收,9月脱硝效率为84.63%;   脱硫工程(拆除旁路)已于2019年2月9日完成并投运。   另外,6号机组脱硝工程已于2019年1月投入运行,4月19日通过市环保局验收,9月脱硝效率为87.33%;   脱硫工程(拆除旁路)已于2019年4月28日完成。   2、热电厂脱硝工程   1号机组脱硝工程、脱硫工程(拆除旁路)和1号、2号机组共用系统的土建工程已于6月10日开工,脱硝公共氨区已建成,SCR反应器钢架安装完成,预计2019年10月份可建成投运;   2号机组脱硝工程计划于2019年建成。   3、金隅水泥公司脱硝工程   金隅水

  一、2021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和主要成效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的有力监督下,全县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从更高层次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县委“一三五”总体工作思路,围绕县委、县政府既定目标,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全县经济实力持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经济社会呈现稳中向好的发展势头,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庆祝了建党100周年,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奠定了打造湘赣边高质量发展示范县的坚实基础

  全县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4亿元、增长9.6%,财政总收入15.5亿元、增长20.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7%,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3%,实际利用外资增长7.87%预计引进内资增长9%,外贸出口增长370%预计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0607元、14166元,分别增长8.3%、11.5%。多项经济指标增幅居全市前列。

  (一)项目建设成果显著。坚持“项目为王”理念,扎实开展“六大领域项目建设大会战积极健全项目谋划推进监管机制,充分发挥项目建设对县域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推动作用。项目谋划持续发力。聚焦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政策资金。全年共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和省基建投资项目23个,资金达2.28亿争取债券资金10.34亿元在全市率先印发《2021年全县重点项目安排的通知》,谋划重点项目91个,总投资413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71个。项目的规模、质量和带动效益相比往年都有新突破。项目实施进展迅速先后印发《永新县“项目大会战”(年)实施方案》《永新县推进“五个一”工程建设实施方案》《永新县重点项目建设“百日攻坚”行动方案》。深化落实重点项目“六个一线”推进机制,全面推进“容缺审批+承诺制”办理模式,加强要素保障和工作调度,全年召开项目调度协调会20次、开展现场督查12次,印发通报8期,有效协调解决了东绕城道路项目、中医院提升改造项目和老城区、新区路网等项目建设中用地、征迁等难点堵点问题。截至目前,91个重点项目已开工项目75个,其中在建42个,完工投产投运33个,16个项目处于前期工作阶段,完成投资192亿元。列入省大中型项目和市重点项目分别完成投资额77.3亿元、147亿元,分别占计划投资的141.2%、135.5%。项目监管日趋完善贯彻落实《江西省政府投资管理办法》,先后印发《永新县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细则》《永新县重点项目管理办法》《永新县重点项目考核评价办法》等文件,全面加强和规范了项目申报、审批和推进流程,提升了政府投资的综合带动作用,为建立科学、长效的项目管理和推进机制进行了有益探索。

  (二)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坚持“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思路,大力补足短板,产业结构优化明显。现代农业扩量提质粮食生产保持稳定,五大富民产业蓬勃发展。新增4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粮食播种面积72.4万亩、粮食总产达28.7万吨。新增设施蔬菜面积4020亩,茶叶种植达1.6万亩,新发展桑园面积1950亩,完成低产低效林补植改造2303亩,新发展高产油茶3791亩。新增果业种植面积7000亩,建成百亩连片果业基地128个,果业发展面积达7.2万亩。建成3个生态养殖小区,生猪存栏18.4万头、出栏33.8万头。培育农业龙头企业2家、农民合作社15家、家庭农场11家,“二品一标”保有量62个。工业产业提档升级预计全年实现工业营业收入139.5亿元,增长50.8%。建成标准厂房15万平方米,双创中心开工建设。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集聚势头良好,发展格局逐步形成。电子信息首位产业量质双升,物联网智能制造产业园全面投产,已集聚电子信息企业50余家。依托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成功将县智能制造产业园申报为全市第一批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基地。超纤复合新材料产业集聚加速,泽晞新材料、格林超纤、宏望新材料、顺泰新材料等企业持续投产扩产,现有新材料企业30余家。现代服务业稳步发展。2021年全县服务业增加值76亿元、增长9.6%。文旅“五个一”工程有序推进,秀水美食坊建成并投入运营,进驻30余家业态主体迅速成为永新热门消费聚集地。电影《三湾改编》全国公映。成功举办2021永新县“美丽乡村游”活动,打造6条精品旅游路线,全县共接待游客593.66万人次,同比增长95.79%。商贸消费精彩纷呈,已建成曲白院下商业中心和湘赣国际商贸城(二期),继续培育步步高梦时代广场、鑫鼎商业广场等夜间经济集聚区,抖音直播带货比赛取得好成绩,积极引流推广“和子四珍”等永新特色产品,成功举办院下美食节、商品展销会、烧烤啤酒节等主题活动,共发放消费券120多万元。加快谋划物流业发展,推进了物流园区建设选址、招商引资工作,成功培育了2A级物流企业1家。金融业有序发展,全年新增贷款23.7亿元,存贷比达55%,比上一年提高3.8个百分点。

  (三)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坚持以大改革引领大发展,推进改革开放,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放管服改革纵深推进。积极打造“吉事即办”政务服务永新品牌,成功获评全省第二批“五型”政府建设示范县。加快推进“赣服通”4.0版本上线,共上线本地事项398项,已完成本地特色服务事项100项、实现了一批高频多发政务事项“掌上办”。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设立专区,实行一窗综合受理和并联审批。加快了中介服务网上交易平台建设,已发布采购项目467项,成功选取365项,整体排名居于全市中上水平。24个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在全省率先实施了规范化建设并投入使用,成功跻身全市我为群众办实事”20佳典型事例之一开放水平持续提升。与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合作水平显著提升,全年招引工业项目22个,其中在建和新签约“5020”项目5个,成功签约了总投资55亿元的嘉尚新能源项目,实现了“50”项目零突破。实现现汇进资959万美元,继续保持全市领先态势。全年实际利用外资增长7.87%,预计引进内资增长9%,外贸出口增长370%。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家,新申报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家。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成立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工作调度会,从降低运营成本、提升服务效率、规范监管流程等多个方面全方位优化企业营商环境。继续推行“同心帮企特派员”制度,帮企招工2730人,融资5.7亿元,积极协助破解企业经营中遇到的问题。加强宣传,编印惠企政策文件汇编,组织开展首个营商环境日宣传活动,召开相关单位与园区企业座谈,倾听广大企业心声。在2021年首次进行的省对县营商环境评价工作中,经省直单位、第三方评价和企业问卷测评等多维度考核,永新县获得全市第3的优异成绩。

  (四)城乡品质稳步提升坚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荣获省级文明城市称号。县城新区建设步伐加快。全县规划区内完成房屋拆除551栋、征地6600余亩,黄家等5个自然村拆迁即将清零,有序推进路网建设,拓东大道、东里大道、兴安路三路北进。完成特色小街安置房建设403栋,引进多种配套商业,集片生活服务区初步成型。老城区品质提升深入实施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三年行动,全年城镇补短板项目21个,完成老旧小区改造6个、电梯加装8部、棚户区改造1768套,新增城区停车位2000余个。推进了县城老城区地下管线雨污分流改造、老城古街改造(二期)等项目进度。全面打通了三湾路三期,加强了城区道路、照明、环卫设施、园林绿化等市政基础设施的维修维护,开展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百日攻坚活动。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加快了三湾、怀忠、澧田、文竹、石桥等5个中心镇建设5个市级特色点项目建设完成141个美丽乡村建设点任务,创建了18个美丽村庄、2965个美丽庭院。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狠抓农村垃圾革命”“污水革命”“厕所革命,完善农村环卫设施和运营机制,建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12个。按照“四精”“四化”要求和“六不”标准,启动曲白院下等4个美丽乡村特色精品点建设,推进宜遂高速全线环境整治和泉南高速石桥、高桥楼段沿线乡村人居环境提升工程

  (五)社会民生有效保障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积极落实惠民工程,公共服务能力和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升。教育事业均衡发展新改建公办幼儿园、义务教育学校96所,新增学位5000余个,城东、新区、龙岭等3所城区幼儿园如期开学。启动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实施化解“大班额”专项行动计划,确保全县大班额比额控制在4%以内,推进城区优质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对口帮扶,组织“一校一品”的素质教育创建活动,为我县2022年迎接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督导评估做好了充分准备。卫生健康水平提升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成果显著,全年完成疫苗接种60余万剂,核酸检测13.6万人次,调查密接和次密接161人,实现新冠肺炎零感染、零输入。医疗软硬件体系不断完善。县人民医院门诊大楼住院大楼县精神病院大楼主体完工,2个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建成并投入使用。县远程医疗协作网络基本建成,全年与三级医院远程会诊共214人次,远程培训1268人次,远程影像诊断5千余人次。继续推进“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基层卫生院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大幅提升。民生保障全面有力“三类人群”及时纳入动态监测和遇困即扶。全面落实社会救助提标提补和发放工作,共发放低保资金9649.2万元、特困供养资金643.4万元、残疾人“两项补贴”资金683.6万元、孤儿救助相关资金130.7万元。加强养老体系建设,改造提升乡镇养老服务中心10家,互助养老服务设施覆盖73.5%行政村改造建设社区嵌入式养老院3所,新增床位95张。新增城镇就业4331人,转移农村劳动力8846人。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率达96.7%,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

  (六)生态文明效果显著。牢固树立“两山”发展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突出抓好“四尘三烟三气”整治,重点推进扬尘污染综合防治、秸秆焚烧等工作,加强工业企业废气综合治理。守住环境空气质量的底线。全年绿化造林2.3万亩,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5.68%。全年PM2.5平均浓度24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达99.2%。持续打好碧水保卫战。对污水管网开展排查检测、清淤修复及改造,不断完善城镇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提升生活污水处理厂进水BOD浓度及污水收集率。2021年新建污水管网7.9公里、改造2.15公里,新建污水管网完成投资1948万元、改造完成投资475万元。持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6个乡镇集镇和2个村级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已投入运行,覆盖人口10800人,总投资3180万元。4个村级污水治理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深入推进净土保卫战。加强农用地污染防治,按时序要求完成了年度土壤安全利用工作任务,已完成安全利用面积3234亩,完成比例100%。建成永新县吉安巨联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年处理20万吨废有机溶剂(水溶液)项目。按照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的方针,督促限、可养区内的养殖场完善相关配套粪污处理设施的建设,有效提高了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率。全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配套率达100%。

  二、2022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我们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以及中央、省委、市委、县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第十五次党代会、市第五次党代会、县第十七次党代会部署要求,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奋力谱写打造湘赣边高质量发展示范县的壮丽篇章。2022年,全县预期实现生产总值增长9%左右,财政总收入增长10%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左右,实际利用外资增长8%以上,实际利用省外资金增长10%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左右和11%左右,节能减排完成省市下达任务

  2022年,我们牢牢把握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调动各方积极性,狠抓工作落实,全力促进全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重点做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继续实施六大领域项目建设大会战,夯实经济基础。持续坚持大干项目、实施“项目大会战”,做好项目谋划、推进、监管工作,以项目带动永新高质量发展。一是大力谋划项目。加大政策、项目、资金争取力度,重大产业发展和重要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谋划包装大项目,争取大资金。2022年共谋划重点项目95个,总投资431亿元,2022年度计划投资221亿元。其中列入省大中型项目26个、2022年度计划投资55.62亿元,拟申报省重点项目3个、2022年度计划投资2.9亿元;拟申报市重点项目65个,2022年度计划投资185.5亿元。二是狠抓项目推进。继续实行并完善“六个一线”重点项目建设推进机制,加项目推进力度,着力抓好项目集中开工。以重大项目为支撑,以扩投资促进全县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加快推县重点项目建设,持续推进宜遂高速公路、东绕城、S444省道东里至江背村公路改建、永新公园等重大项目建设,稳步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工作,积极配合长赣高铁建设,全力争取地面光伏电站、冷链物流园、分文铁路县城改线工程等项目开工建设。三是强化项目监管。加强对项目的事前、事中、事后规范化管理,优化项目审批流程,将项目全过程纳入社会信用监管体系。推进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管理,将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和公共资源交易活动信息纳入信用体系,对失信主体实施联合惩戒。

  (二)聚焦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提速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做优做强“一号发展工程”,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助推永新经济更好更快发展。一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严格落实粮食安全生产省长责任制,加大力度预防耕地撂荒,建设高标准农田5万,确保全年粮食播种面积72.4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8.7万吨以上,做好粮油生产管理工作。稳健发展“五大富民产业”,年内新增2万亩以上。全面建成生态循环养殖小区,确保全年生猪存栏19万头、出栏34万头二是狠抓工业转型升级。提高工业产业能级,确保全年工业营业收入超180亿元。强化项目招引,继续发挥产业园招商、以商招商、扩链式招商等带动效应,力争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0个以上,“5020”项目3个以上。加快项目建设,开工建设嘉尚新能源项目,力促晨彩光电、驰达科技等项目2022年上半年投产,持续推进智能制造产业园二、三期项目建设,启动新材料产业园建设,加快巨联树脂新材料项目建设,确保超纤复合新材料营业收入超65亿元。推动智能制造产业园一期项目全面达产达效,支持企业做大做强,确保电子信息产业营业收入超80亿元。新建标准厂房20万平方米以上,建成“双创中心”。三是提升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永新县湘赣冷链物流园、电商产业园、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永新段)项目建设,完成三湾改编景区项目(一期)、曲白乡院下古村项目(二期)等项目建设推进商贸升级,引导步步高梦时代广场、鑫鼎商业广场、惠华财富广场等一批重点商圈大力发展夜间经济进一步繁荣秀水美食坊经营业态,形成品尝美味佳肴的地标性夜间经济消费街区。持续做好文化艺术工作,创排优秀节目参加华东六省一市小戏小品大赛、江西省赣鄱群星奖等国家、省、市级活动赛事。深入实施文旅“五个一”工程。持续发展金融业,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能力,力争年内新增银行贷款30亿元以上,年末存贷比达60%以上。

  (三)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发展活力。持续推动改革路径,创建永新发展新格局。一是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跨省通办”“全市通办”改革,设立“跨省通办”异地收件、问题处理、监督管理、责任追溯机制,梳理形成标准化的“全市通办”事项清单和办理流程。提升“掌上办”“自助办”水平,梳理20项“一件事一次办”通用事项,探索建设“赣服通永新分厅”微信小程序。实现社保、医保、交管等高频多发的事项自助办理,进一步提升24小时自助服务专区服务水平。二是提升开放水平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加强与深圳、厦门等地合作,承接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围绕电子信息和新材料优势产业引进外资,依托智能制造产业园,引进注册资金1000万美元现汇项目2个。引导博硕电子、泽晞新材料等外贸出口企业,尽可能实现本地自营出口,减少出口流失。确保年内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载体1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力争年内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1.4%以上。三是优化营商环境。深入实施营商环境优化升级“一号改革工程”,启动“营商环境大提升年”行动,大力开展降费减税、降成本优环境活动,提高企业用地、用工、物流、融资等要素供给保障能力。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对接省、市政策,及时研究储备新一批降成本政策举措,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缓解企业反映的融资难、招工难,用电、用气、物流成本高等突出问题。2022年作为营商环境大提升年,推行“指标长”制,积极做好年度营商环境评价工作以评促改,打一场优化营商环境攻坚战

  (四)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宜居环境。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优化空间结构,完善城镇功能,补短板强弱项,促进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公用设施、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助力城乡建设迈上新台阶。一是加快新区建设加快子珍大道、东里大道、兴安路、教育路实现沥青路面通车。永新公园、妇幼保健院已完成设计方案招标,力争年内基本建成。完成特色小街450栋安置房建设。二是推进老城区发展扎实推进三城同创启动县老街古城改造禾河北路段景观绿化和停车场建设工程项目,加快湘赣商品大世界等原有集市改造升级和城市管道天然气等工程,完成古城改造项目(二期)建设。推进站前路、建设路4380户老旧小区改造任务,加快大美秀水、仰山公园等项目建设。新建一批公共停车场,新增停车位800个以上。三是抓好乡村建设工作。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创建2个美丽宜居示范乡镇、10个以上示范村庄、1000户以上示范庭院。启动16个乡镇集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成8700座户厕整改任务。建立“5G+村庄长效管护平台”,租用电信云平台,建立5G+长效管护信息系统。加快5个中心镇建设,增强示范效应。

  (五)强化民生保障,增进人民福祉注重回应群众关切,持续改善人民生活,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一是强化社会事业发展。继续抓实抓细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落实外防输入措施,完善疫情防控协同机制,提升群防群控能力。力争5个国家卫生乡镇和2个省级卫生乡镇申报成功。认真做好“一老一小”工作。加快县老年养护院、县城乡养老服务中心、县级嵌入式养老院等项目建设。加快建设小区配套幼儿园,推进2000人以上行政村的幼儿园建设,严格控制大班额,落实义务教育“双减”政策。启动老城区九年一贯制学校、园区九年一贯制学校配套设施工程、永新中学后续工程、中等专业学校改扩建项目(二期)开工建设。启动县人民医院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大楼建设和妇幼保健院搬迁,加快推进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改扩建,有序改造提升乡镇卫生院二是加快民政事业发展。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稳步提升残疾人、孤儿等社会福利水平构筑“服务+”大救助体系,推进社会救助由单一物质救助向“物质+服务”救助模式转变。持续完善遗体火化5+1基本服务免费制度。实现护理人员100%持证上岗,确保县城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达到90%以上。三是增强民生保障力度。继续实施稳岗就业补贴,完善常态化招工稳工扶持政策,促进用工需求精准对接。完善再就业政策,建立促进就业政策体系,健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确保失业保险金、失业补助金等各项失业保险待遇的发放,保障失业保险参保职工的合法权益。

  (六)狠抓生态保护,提升发展优势。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立健全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精准科学系统治污,协同推进减污降碳,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一是守护蓝天白云。围绕“控煤、减排、管车、降尘、禁烧、禁放、治油烟”总要求,做到思想、人员、设备、管理“四个到位”,持续抓好“四尘三烟三气”专项治理,严禁城区燃放烟花爆竹,严禁秸秆焚烧。加强皮革、化工等工业企业的污染治理力度和“散乱污”企业专项整治,确保企业大气污染物达标排放。二是留住碧水绿岸。推进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攻坚行动,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加强河流水域管理,严厉打击非法电鱼、非法采沙,强化河道生态修复和岸线保护,坚决遏制“乱占乱建、乱围乱堵、乱采乱挖、乱倒乱排”等现象发生,打造全域最美岸线。加大饮用水源保护力度,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建设,提升优质水源供应能力。确保饮用水源水质100%达标,河流水质保持地表水水质Ш类标准以上,打造最美禾河沿线。三是捍卫良田沃土。加强畜禽规模养殖场标准化改造,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严格执行畜禽养殖“三区”规划,努力创建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深入推进病死畜禽无害化集中处理体系建设,大力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试点,着力推动畜禽排泄物从污染治理向资源利用转变。继续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有效降低农业面源污染。

核心提示:河南商报记者 郭爽爽9月28日,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指数研究课题组国信中小城市指数研究院发布2021年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报告。其中,河南省的新郑市、巩义市、荥阳、禹州、永城、长葛、长垣7地上榜2021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名单。郑州二七区入围2

9月28日,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指数研究课题组国信中小城市指数研究院发布2021年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报告。

其中,河南省的新郑市、巩义市、荥阳、禹州、永城、长葛、长垣7地上榜 2021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名单。

郑州二七区入围 2021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

除此之外,2021年度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市/区, 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区,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区,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市/区,河南省均有入围。另,我省有34镇入围全国千强镇。

【县域经济增长明显:7县市、1区入围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区】

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如何,不但要看它的总量规模有多大,还要看发展质量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效,更重要的是要看人民群众是否分享了经济发展的成果、要看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精神状态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改善和提高。

就现阶段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落实情况。

该指数报告的评价指标体系,立足践行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从现代经济发展、社会民生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城乡融合发展、创新驱动引领和现代治理效率等六个方面展开评价。

报告指出,百强县的综合经济实力连年增强,从总量规模来看,入围榜单的100个县市,以占全国1.86%的国土面积以及6.56%的人口,创造了全国9.42%的GDP和3.80%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到全国的8.66%。

而入围榜单的100个市辖区,以占全国7.47%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1.38%的GDP和4.53%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到全国的11.31%,强区集聚优势凸显。

2020年,百强县市的GDP总量达95732亿元,平均GDP接近千亿大关;而百强区的GDP总量达115616亿元,平均GDP更是突破千亿,强区强县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领头雁,是中国各区域城市里的标杆。

从产业结构来看,百强县市发展的主要动力是第二产业,二产占比达到48.5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0.75个百分点;三产占比为44.17%,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36个百分点。

2020年,百强区、百强县市的人均GDP分别达到119150元、105117元,在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中均已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51404元、40295元,比全国平均水平分别高出19215元、8106元。

报告显示,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实力稳步提升,特别是安徽省、河南省两省县域经济增长明显。

河南省新郑市、巩义市、荥阳、禹州、永城、长葛、长垣7地上榜 2021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名单;郑州二七区入围 2021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

报告认为,长江中游、中原地区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将带动中部县域经济进一步发展。西部地区入榜数有所下降。

【河南8县市、1区入围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市/区】

绿色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的明确定位。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必须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加快构建环境管控的长效机制,全面深化绿色发展的制度创新,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城市发展带动了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因而城市发展应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在此背景下,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区域一体化的重要力量,中小城市应主动作为,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提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报告显示,绿色发展主要包括资源节约、绿色生活、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等四个方面的指标。

2021年,中国中小城市绿色发展指数上升0.5个百分点,达到了62.2。中小城市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方面持续发力,近两年在资源节约、污染治理等方面的进步尤为明显。

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绿色发展指数仍然遥遥领先,提高了0.8,达到了67.9。这主要是由于东部地区城市绿色发展起点较高,近年来随着产业加快升级,资源节约水平快速上升,生态建设投入持续加大。

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绿色发展指数也有所上升,分别达到了59.2、53.0和55.6。这表明,中西部地区、东北与东部地区绿色发展水平差距还在拉大,绿色发展和生态建设面临更多困难。

在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市中,入围县市最多的江苏、浙江和山东分别占22席、18席和12席。在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中,入围市辖区最多的江苏、浙江、广东,分别占22席、18席和17席。

河南省长葛市、长垣市、禹州市、新郑市、永城市、荥阳市、巩义市、孟州市等8地入围 2021年度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市;郑州市二七区入围2021年度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

【中部投资潜力提升了0.4:河南省8县市、1区上榜】

投资潜力指数,主要用于表征城市吸纳投资的潜力,主要是指单个城市的投资潜力指数。由于资本的本性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资本形成和积累的关键在于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当前,通过整合城市各种资源,营造良好的城市投资环境,仍然是中小城市发展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投资潜力评价侧重于对蕴涵在区域这一综合体中的投资环境的营造和投资机会的发掘,努力引导区域发展方向,并对投资者决策提出建议。

投资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包含人口和劳动力、基础设施、交通区位、生态环境、政府效率等五方面指标。

报告显示,2021年,中小城市投资潜力进一步改善,投资潜力指数达到82.7,与2019年相比提高了0.3,对投资潜力提升贡献最大的是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改善。

东北地区投资潜力则略有提升,指数上升0.1至79.9。在投资潜力前100强县市中,东部占45席,中部、西部和东北分别占36席、15席和4席。安徽和江苏各有14个、12个县市入选,山东和浙江各10个县市入选。河南省禹州、孟州、荥阳、巩义、永城、长葛、长垣、中牟等共8地入围 2021年度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

在投资潜力前100强市辖区中,东部占62席,中部占15席,西部占20席,东北占3席。入围市辖区最多的江苏、广东各有25个、13个市辖区入选。河南省郑州二七区入围2021年度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

【科技创新百强县市:中部地区24席,河南省占8席】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水平已经成为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核心要素,科技进步深刻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坚定科技创新引领,是坚持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只有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才能更好地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与大城市相比,中小城市创新能力较弱、创新成效不显著等问题仍然比较明显,因此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则是今后一段时期“补短板”的方向。新时期,科技创新将在经济双循环新格局、乡村振兴、城乡融合以及现代化建设等方向发挥重要作用,科技创新对于中小城市发展的作用将越来越突出,逐步成为中小城市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关于评价体系,课题组结合创新资源和发展基础,重点评估中小城市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潜力、科技创新活力和科技创新成效等四个方面的情况。

分区域看,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的中小城市科技创新指数分别为66.4、56.8、52.8和52.4。东部地区中小城市的科创能力以加快速度提升的同时,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中小城市的科创能力则基本处于徘徊状态,区域之间创新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

在科技创新百强县市中,东部地区占65席,中部占24席,西部和东北各占8席和3席。入围城市最多的省份是江苏,有23个,此外,浙江和山东入围城市也较多,分别有15个、14个城市入围。河南省新郑、巩义、禹州、长葛、荥阳、长垣、永城、中牟8地入围2021年度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

在科技创新百强市辖区中,东部地区占71席,中部占13席,西部占14席。入围市辖区最多的省份是江苏和浙江,各有20个,广东入围13个。河南省郑州中原区以及二七区入围2021年度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

【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市:中部地区26席,河南省占7席】

构建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评价中小城市的城镇化质量,是引导中小城市借鉴先进经验、提升城镇化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检讨城镇化相关体制机制、强化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支撑体系的必然要求。

课题组从新型城镇化的本质内涵和基本思路出发,依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要求,结合中小城市发展实际,从城镇化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资源环境四个方面构建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

2021年,中小城市的总体城镇化质量指数为47.0,比2019年提高0.8。近年来中小城市在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等方面都取得较大进步,推动城镇化质量持续提升。本年度推动城镇化质量指数提升的最重要动力是基本公共服务的提升。需要注意的是,近年来中小城市发展分化现象越来越明显。区位良好、经济发展较快的中小城市,尤其位于城市群中、与中心城市距离较近的城市,人口规模呈现持续增长的势头。与此同时,人口减少的县市数量也在快速增加,大约三分之一的县市都面临较大的人口减少的压力。客观上看,制约中小城市城镇化质量的因素也在不断凸显,随着国家对地方债的整治,可能会对中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一定冲击。

在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市中,东部地区占57席,中部占26席,其中,河南省巩义、永城、新郑、禹州、荥阳、长葛、长垣7地入围;西部和东北各占13席和4席。入围城市最多的省份是江苏,有19个,此外,浙江和山东入围城市也较多,分别有13个、11个城市入围。

在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市辖区中,东部地区占73席,中部占14席,其中,河南省郑州中原区入围;西部占12席。入围市辖区最多的省份是江苏和浙江,各有22个和20个。

【我省34镇入围全国千强镇】

报告显示,研究院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千强镇”、全国重点镇、各省发展态势较好的镇等为基本评价对象。考虑到建制镇数据可得性和可比性,选取了GDP、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固定资本形成净额、营业面积50平方米及以上超市数、城乡居民收入等指标进行综合比较,计算了建制镇的综合得分。

河南省共34个镇入围 2021年全国千强镇名单,分别是新郑市龙湖镇、河南荥阳豫龙镇、许昌市建安区尚集镇、鹤壁市山城区石林镇、中牟县刘集镇、辉县市孟庄镇、长葛市大周镇、巩义市回郭镇、新郑市薛店镇、卫辉市唐庄镇、林州市陵阳镇、新郑市孟庄镇、新密市曲梁镇、安阳县铜冶镇、新郑市和庄镇、汤阴县韩庄镇、新郑市郭店镇、汤阴县白营镇、安阳县水冶镇、沁阳市西向镇、汤阴县城关镇、巩义市站街镇、中牟县白沙镇、荥阳市贾峪镇、巩义市米河镇、巩义市大峪沟镇、修武县七贤镇、宜阳县香鹿山镇、林州市姚村镇、巩义市北山口镇、新郑市辛店镇、济源市承留镇、安阳县白璧镇、巩义市竹林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安溪县各乡镇gdp排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