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诗的时候,形容老年人容颜苍老皱纹多,可不可以用沟壑来行容?

最美的人初二作文(精选51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最美的人初二作文(精选51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最美的人初二作文 篇1

  具有外在美的人,固然会令人赏心悦目。而具有内在美的人,同样也会令人心生欢喜。在我心目中,具有内在美的人有很多。不过,令我记忆深刻的只有一个,他就是杭州图书馆的馆长褚树青。

  前不久,我看到了关于杭州图书馆的一篇文章《史上最温暖的图书馆,不拒乞丐入内读书》,这个图书馆对读者只有一个要求,就是把手洗干净再阅读,因此,常常有乞丐,农民工和拾荒者到图书馆阅读。

  为此,杭州图书馆遭到不少读者的投诉。面对如此多投诉的馆长褚树青,他当时只说了一句话: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选择离开。

  这句简单而朴实的话,不仅打动了馆内的读者,更打动了那些被看不起的乞丐,农民工和拾荒者。馆长褚树青的一言一语都深深地打动了我,他让我发现了,原来内在美的力量是如此巨大,如此深入人心的。

  这一切,足以让我的脑海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从此,内在美这三个字在我的心目中有了完美的定格,褚树青无疑是一个最美的人,因为他有既完整又完美的内在美。然而,现实生活中,达到这种境界的人还不多。可能现在的人都觉得如今这个社会仍然缺乏安全感,所以,他(她)们选择了自我保护,尽可能地掩饰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

  但是,这种自我保护的方式有可能会埋没你内心深处的内在美。既然是这样,为何不选择另一种方式呢?或许,当你放开心去和别人真诚相处时,别人也会以相同的方式对待你的。

  相信,这可能会激发你的内在美,让它提前成熟,让它得以升华,更让你成为一个最美的人。

  最美的人初二作文 篇2

  他们是最勇敢的英雄,他们不惧怕死亡,不惧怕灾难。他们就是灭火英雄――消防员。

  有一次,我和爸爸去北京旅游,下了公交车,走着走着,听见前方有混乱的呼喊声。我和爸爸赶过去一看,原来是一座房子失火了,火苗闪着蓝色的光,一点一点地向上蹿,那座房子里的人还没有出来,在屋里大喊大叫。想要开门,门已经烧焦了,根本打不开,想从窗子跳下去,可那是十楼,又不敢跳,我看见他们的眼睛里流露出绝望的眼神,我忍不住拉了拉爸爸的衣袖,说:“爸爸,给消防叔叔打一个电话,好吗?”爸爸用力地点了点头,拿出手机,说明了所在的位置,回过头,我看见爸爸哭了,那是我第一次看见他哭。十分钟以后,消防员来了。一个模样像是队长的人,看了一下情况,对几个消防员说了几句话,便拿出水枪跑到了这座房子的四周。而几名消防员拿着水枪背着救援设备,跑进了冒着熊熊大火的楼道里,熊熊大火很快遮住了他们的身影,几十双眼睛紧紧地盯住了那几位消防员。几分钟过去了,大火渐渐灭了,那几个闯进楼道的消防员叔叔也扛着几个受伤的人出来了,房子的主人紧紧地握住了消防员的手,好久没有撒开。几位消防员坐上车,车开走了。他们并没有看见,围观的人们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他们就是一名名普通的消防员,在人们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40摄氏度的炎炎夏日里,冒着高温酷暑,0摄氏度的天寒地冻里,他们紧紧地握着水枪,手掌开裂的血与水融为一体,但他们从来不喊一声疼。

  那种勇敢无畏、舍己为人的精神值得我们称赞,值得我们学习。我真想对你们说:“你们辛苦了!”

  最美的人初二作文 篇3

  一提到最美的人,或许你想起的是影视作品里叱咤风云的明星,T台上摇曳生姿的模特,生活中打扮新潮的帅哥靓女。可是,在我的心里,外婆才是最美的人。

  外婆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我的生活,我很瘦,五年级的人了,才26公斤,体检表上常常印着“营养不良,体重偏低”的字样。为了能让我长胖一点,外婆变着法儿给我做好吃的。

  咖喱鱼蛋、土豆饼、炒面……只要我喜欢吃的,外婆就想方设法给我做。

  我喜欢吃鱼泡,外婆就经常给我做。为了买到新鲜的鱼泡,她总是早早赶到市场,在卖鱼的摊位上翻翻拣拣,挑那些又大又饱满的鱼泡买。摊位上刺鼻的鱼腥味熏得我头晕眼花,可外婆却好像失去了嗅觉一样,压根闻不到。一回到家,外婆就开始收拾鱼泡,先把鱼泡放在洗菜盆里用清水冲上两三遍,把鱼泡上的血腥味洗掉。再拿一些细盐抹在鱼泡上,轻轻搓洗,直到洗得鱼泡发白发亮,外婆才肯罢休。然后拿出自己腌制的酸辣椒切成小丁,再配上葱、姜,准备工作一切就绪!

  外婆开始炒菜了,烧热油锅,依次放入食材爆炒。小小的厨房里马上弥漫着油烟,开了抽油烟机也无济于事。我刚把头探进去,呛人的辣椒味就熏得我直咳嗽,外婆急忙挥手,示意我出去:“这里烟太大,你赶快出去。等会做好了,外婆给你端出来。”不一会儿,香喷喷的炒鱼泡就做好了,外婆把筷子递给我:“今天的鱼泡可新鲜了,肯定好吃,快尝尝!”我吃得越香,外婆就越开心。可我叫外婆也来吃的时候,她却一口也舍不得吃,又忙着去刷锅洗碗去了。

  我的外婆头发已经白了,脸上也长了很多皱纹,腿脚也不灵便了,可她在我的心里却是最美的,因为外婆对我的爱是那样的无私,那样的深沉。

  最美的人初二作文 篇4

  有一个人,她像辛勤的园丁,哺育着祖国的花朵;有一个人,她像一把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让我们自由遨游;有一个人,每天呕心沥血指导我们,不惜染白了头发。这个人,就是我们的老师。在我心中,郭老师不仅仅是我的老师,而且是这个世界上最美的人。

  她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谁也别想在她的课堂上开小差。一头染成棕色的头发,看上去非常的秀美。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巴,时刻向我们传递知识。

  老师不但长得美丽,而且有一颗美丽的心。有一次,一位同学在语文课上吐了,其他同学都掩鼻而去,有的跑到墙角的,有的用手捂鼻子的,我还听到有同学小声的说:“好恶心啊,怎么会这样!”可老师不一样,她拿来拖把、扫帚、一铲斗土,又拿起土倒在呕吐物上,用扫帚扫干净,最后又拿起拖把拖了一遍。老师干完了也不休息,还用亲切的语言问那位同学:“好点了吗?喝口热水吧。”老师还给那个同学的家长打电话,然后回过头来批评我们:“看到同学有困难,应该帮助他们,而你们呢?以后不准再这样了!”从此,这位同学在私底下管郭老师叫妈妈。

  老师还是我们前行的指明灯。有一次,我们班名列前茅的成绩突然下滑了,以前的老师都会批评我们,可郭老师不但没有批评我们,还问到:“怎么了,学习是不是有点累了?我的小花苗们?你们不可以消极呀。你可以失败一百次,但你必须一百零一次燃起希望的火焰。人生真的是希望无敌!”听了郭老师的话,我们再次燃起了希望的火焰,终于,我们的成绩又上升了,她笑的像花一样甜。

  老师,您是一支蜡烛,照亮我们,燃烧自己。老师,您就像我们的母亲一样,爱我们。您是一个平凡的人,但有一颗不平凡的心。在我心中,您永远是最美的人!

  最美的人初二作文 篇5

  默默奉献的人,最美,最令人敬佩。

  又是冬天,寒风呼啸着,雪给大地铺上了一层薄衣,冰冷的雪花漫天飞舞,杯子里暖暖的热气,一切,恍如蓬莱仙境,恍惚之间,又忆起那个人,那年冬天。

  那个冬,很冷,寒风凛冽,枯叶被寒风撕扯着,拖拽着,从树上被硬生生地卷下,残忍地打在地上。若不是有辅导课,谁愿意在这冰天雪地上走?我无奈地走在空荡荡的街上,懒洋洋的,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的确,这样的天谁还有心关心别人呢?

  我偶然停下来暖暖手,无意中看到对面的墙上,几张零零散散的小广告在风中飘动,在这样的日子里,有谁在乎几张小广告呢。这时,街对面一个五十多岁的清洁工吸引了我,一抹春橙色,在白色的冬,很引人注目。她拎着一个小桶,走到杂乱的小广告前,用一把沾了水的刷子,仔细地在小广告上刷了又刷,用手缓缓地撕下。虽说是对面,可也能清晰地看出她那双手已被冻得通红。

  这么冷的天,怎么还会有人做这种事?我走过去轻声问:“阿姨,这么冷的天,路上也没几个清洁工,您怎么了。”

谨以此篇,向苏东坡致敬!

如果你喜欢苏轼,可以看看这个回答。

如果你还没有喜欢上苏轼,那么不妨也看一看这个回答。

未曾相遇,有幸相逢。祝看到这个回答的你幸福啊!

如果觉得太长,一时看不完,可以先码住以后再来看,但是收藏了的朋友可不可以也顺手点个赞呀?你们的赞就是对我的鼓励啊,如果你也喜欢文学,那么要不要点个关注交个朋友啊?


宋代文人有强烈的结盟思想,几乎每个时期都出现了领导风气的文坛盟主。不同时期的盟主之间还存在着类似禅门宗祖衣钵相传的继承关系。

在欧阳修主盟文坛时,他就明确表示把将来领导文坛的责任交付给年轻的苏轼,并预言苏轼的成就将超过自己。

苏轼对此当仁不让,他后来对门人宣称:

"方令太平之盛,文士辈出,要使一时之文有所宗主。昔欧阳文忠常以是任与某,故不敢不勉。异时文章盟主,责在诸君,亦如文忠之付授也。"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北宋文学出现了一浪高于一浪的发展趋势。苏轼没有辜负欧阳修的期望,宋文、宋诗和宋词都在他手中达到了高峰。所以当后人说到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时,会不约而同地把目光集中到苏东坡的身上。

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

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而苏轼认为诗词同源,词乃“诗之苗裔”,诗词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是一致的,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诗词的相互渗透提供了理论据。

而所谓“自是一家”,就是词品应与人品相符,作词应如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性情与人生感受,只有这样才能“其文如其人。”

苏轼改革词体的方向,是扩大词的功能与开拓词境。他将传统的柔情之词拓展到了豪情之词,让词的表现主体不再囿于情爱。苏轼大力提倡写壮词,欲与柳永、曹元宠分庭抗礼,豪放派由此进入奠基阶段。当时学苏词的人只有十之一二,学曹柳者有十之七八,但豪放词派毕竟肇始于此。南宋词论家王灼说苏轼作词“指出上天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这个回答主要以苏词为主,希望答个比撒哈拉沙漠还要干的干货回答!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临江仙·夜归临皋》

在《临江仙·夜归临皋》一词中,由于结尾"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两句所表达的弃官归隐之念,以至于第二日喧传子瞻夜作此词,挂冠服江边,拿舟长啸去矣。郡守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子瞻鼻斯如雷,犹未兴也"。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在苏轼现存的360多首词作中,"归"字竟出现了100余次,这是深可玩味的现象。李泽厚先生说:"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

我梦扁舟浮震泽。雪浪摇空千顷白。觉来满眼是庐山,倚天无数开青壁。此生长接淅。与君同是江南客。梦中游,觉来清赏,同作飞梭掷。

全词气象宏阔,情致高健,堪称苏词中写离别的代表之作。这也是我把它列出来的原因。

在上阙,苏轼写了与伯固同游庐山的所见所感。

他这首词中描绘出的画面总让人不由得想起太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青山蔚然深秀,千峰峭峙,拔地参天。震泽梦游与庐山清赏,虚实交映,相辅相成,给人一种瑰丽多变之感。"雪浪摇空","青壁何天",如此奇丽之景,更是令人神往。

然而正当苏轼陶醉于这种似梦非梦的自然乐趣之中时,一缕悲凉之感却袭上心头,使他又回到了坎坷的现实中来。

“接淅"出自《孟子·万章下》,说的是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说孔子去齐国的途中淘米烧饭,不等把米淘完、沥干,带起就走,言其匆速狼狈之状。"此生长接淅"一句正是苏轼宦海浮沉的生动映射。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

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在本词中,苏轼一开始就引用《庄子》中的一个寓言故事,以蔑视的眼光,称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上阙既是对世俗观念的奚落,也是对朝堂内部倾轧的厌倦和批判,大有洞悉人生之概。东坡感到人世间名利场的角逐如同梦幻,所以,"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试图在醉中不问世事,以求远祸。"浑"字抒发了以沉醉替换痛苦的悲愤,一个愤世嫉俗而又渴求摆脱尘世羁流的文人形象呼之欲出。

下阙笔锋一转,以无际的绿黄、高涨的云幕,与浩大无穷的宇宙合而为一,求得了内心的宁静。

结尾"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一句,情绪练达开朗,充满了飘逸旷达、超凡脱俗的闲适至乐之情,表明苏轼终于摆脱了世俗功名的苦海,获得了精神的超脱与解放。正如有人所说,诗词固然以"主性情"为主,但是"主议论"的诗词如能做到"带情韵以行",同样可以收到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苏轼的好友王巩(字定国)因受苏轼遭杀身之祸的"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王定国受贬时,其歌妓柔奴毅然随行到岭南。元丰六年,王巩北归,出柔奴(别名寓娘)为苏轼劝酒。苏问及广南风土,柔奴答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听后,大受感动,作此词以赞。

本词的最后一句化用了白居易《初出城留别》中的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种桃杏》中的"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等语。它歌颂了柔奴随缘自适的旷达与乐观,同时也寄寓了苏轼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如果说苏词的一大风格是旷达,那么这首《定风波》可算是个中代表作了。

有人想表现自己亦是旷达之士,便创了一个新词牌曰《解愁》,苏轼认为既曰"解愁",显然还是有愁,把愁先当作一件痛苦之事,然后再想办法去排解它,这显然算不上真正的旷达。于是苏轼反其意而行,另创新牌曰《无愁可解》。

其序中有句云:"此虽免乎愁,犹有所解也,若夫游于自然而托于不已,人乐亦乐,人愁亦愁,彼且恶乎解哉?"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和其天。

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

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

山有时而童颠,水有时而回川。

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

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

我把这首词放上来的原因就在于它句式和字声的搭配非常奇特。开头四句,"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只有一个仄声字,其余都是平声。接着二句亦然。这样的安排,与此曲所属宫调有关。同时,上下两结句作七言拗句,也是特意安排的。故郑文焯日:"读此词,然苏之深于律可知。"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在这里,数字的妙用传达出苏轼的一番惜花伤春之情。至此,杨花的最终归宿,和苏轼的一腔惜春之情水乳交融,将咏物抒情的题旨推向高潮。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一句,总收上文,既干净利索,又余味无穷。它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可谓虚中有实,实中见虚。

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

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

此词是苏轼五十六岁时怀念恩师欧阳修所作的。

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革新面被贬谪到滁州、扬州、颖州等地,但他能兴利除弊,务农节用,曾奏免黄河夫役万人,用以疏浚颖州境内河道和西湖,使"焦陵下与长淮通",西湖遂"擅东颍之佳名"。因此人民至今仍在怀念他,传唱他的词和立祠祭祀,就是最好的说明。苏轼这次来颍州,上距欧公来此地已四十三年了,岁月流逝,真如电光一闪而过,因此下一句说"四十三年如电抹。"

词的下片写月出波心而生的感慨和思念之情。过片言人生如"草头秋露",明澈圆润,流转似珠,却倏忽而逝。其后的"三五盈盈还二八"是借用了谢灵运《怨晓月赋》中的“昨三五兮既满,今二八兮将缺。",意思是十五的月亮晶莹圆满,而到了二八即十六,月轮就要缺一分了,可见生命短促,人生无常。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苏轼受佛家思想影响颇深,习惯用佛家的色空观念看待事物。白居易诗云"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苏轼则更进一步认识到"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这首词明为咏梅,暗为悼亡。

东坡概叹爱梅的高尚情操已随着晓云而成空无,已不再梦见梅花,不象王昌龄梦见梨花云那样做同一类的梦了。句中"梨花"即"梨花云","云"字承前"晓云"而来。晓与朝叠韵同义,这句里的"晓云",是他小妾朝云的代称,透露出了这首词的主旨所在。

朝云是懂他的,甘愿陪他流放到偏远之地,可惜终究福薄,在丧子之后自己也溘然长逝。

蓝桥何处觅云英?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

"蓝桥何处觅云英"这一问句,借用唐代裴航遇仙女云英之典故:唐人裴铏所作《传奇》中,有一篇题作《裴航》的小说,故事离奇曲折,略谓:裴航下第归,与一仙女同舟,得其所示诗,有云:"蓝桥便是神仙窟,何必崎岖上玉清。"及至求桥驿,下道求浆,得遇云英,云英,女仙之妹也。裴航历访求玉杵、捣药服食诸曲折,终得结褵而升仙。

苏轼此词中所谓"仙村",即指蓝桥而言;所谓"梦不成"者,谓神仙飘渺不可求,故有"何处觅云英"之感叹。最后苏轼觉得路边的溪水也还是有情的,这就是"只有多情水伴人行"了。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是说苏轼及其同伴面对湖光山色,尽情听歌,开怀痛饮。歌女眉头黛色浓聚,就象远处苍翠的山峦;醉后眼波流动,就象湖中的艳艳水波。

接着补叙一笔:"游人都上十三楼。"意即凡是来游西湖的人,没有不上十三楼的,此一动人场面就出现在十三楼上。为了写出十三楼的观览之胜,苏轼将古扬州的竹西亭拿来比衬:"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这里说只要一上十三楼,就不会再羡慕古代扬州的竹西亭了。据《舆地纪胜》记载:"扬州竹西亭在北门外五里",得名于杜牧《题扬州禅智寺》的"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竹西亭为唐时名胜,向为游人羡慕。本词写的就是苏轼和同伴于十三楼上的游赏之乐。"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

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这首词令我惊艳的地方就在于,原来描写帝王后妃的生活也可以如此清灵空隽,语意高妙。这首词描写了五代时后蜀国君与其妇花蕊夫人夏夜在摩河池上纳凉的情景,着意刻绘了花蕊夫人姿质与心灵的美好、高洁,结尾一句也表达了苏轼对时光流逝的深深惋惜和感叹。

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

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

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

都是斜川当日境,吾老矣,寄馀龄。

首句"梦中了了醉中醒",一反常理,令人拍案叫绝。只有在醉中才清醒,梦中才了然。苏轼能理解陶渊明饮酒的心情,深知他在梦中或醉中实际上都是清醒的,这是他们的共同处。

"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充满了辛酸的情感,这种情况又与渊明偶合,人的命运何其相似啊,陶渊明因不满现实政治而归田,苏轼却以罪人的身份在贬所躬耕,这又是两人的不同之处。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江城子·别徐州》

本词大有“人生长恨水长东”之意,感情沉痛怅惘,令人断肠。

苏轼外任多年,类同飘萍,自视为天涯流落之人。他在徐州仅两年,又要调往湖州,南北辗转,更添了他的天涯流落羁旅漂泊之感。

多景楼在北固山后峰、甘露寺,下临长江,三面环水,登楼四望景尽收眼底,曾被赞为天下江山第一楼。东坡博古通今心时政,喜欢寻幽探胜,在这样的楼上赏景又怎能不触情呢?

三国时的孙权曾建都于此,宋武帝刘裕曾在讨伐桓玄,东晋谢安、梁武帝衍也曾在此流连,面对这样的古迹,苏拭思古想今,感慨万千,满怀愁绪,涌上心头,喷吐于笔端,即为"三多"——情多,感多,病多,凝炼而又传神。

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庄子》中有云:“其生若浮,其死若休。”此句就表达出了苏轼“浮生若梦”的感慨。

苏轼受道家影响极深,蜀地道教氛围浓厚(作为川妹子我深有其感),东坡生于斯长于斯,自然受道家思想观颇深。

据记载,苏轼的祖父苏序就是四川眉山颇有文化见识、大度豁达又乐善好施的农民,被世人尊称为“端正道人”。所以苏轼八岁的时候就拜了道士张简为师,自幼学习道学。

接下来的几首词巴蜀人民读起来应该更有共鸣啦。

见说岷峨凄怆,旋闻江汉澄清。

但觉秋来归梦好,西南自有长城。

东府三人最少,西山八国初平。

莫负花溪纵赏,何妨药市微行。

试问当垆人在否,空教是处闻名。

唱著子渊新曲,应须分外含情。

上阙主要写冯京守成都时的事功。起首"见说岷峨凄怆,旋闻江汉澄清",谓动荡不安之岷、峨一带,已出现太平局面,如江汉澄清一般。"见说"、"旋闻",表明问题解决得很快,又宛然是远道听到家乡新闻的口气,透出一种亲切感。

岷峨分别指四川的岷江和峨眉山,是东坡故乡的山河。"但觉秋来归梦好",承上"江汉澄清"而来,又映带"岷峨凄怆"之时。久客思乡,故有"归梦";乱止忧除,故觉"梦好"。东坡之"归梦好",是因为蜀中有能人镇守,即所谓"西南自有长城"。

词的下阙转而叙述蜀地的风土人情。结合冯京的知府兼安抚使身份,拟写他在那里的公余游赏生活,和人民的关系,起到调剂词情的作用。"莫负花溪纵赏,何妨药市微行"。"花溪"即浣花溪,在成都城西郊(曈曈温馨提示:今在青羊区,杜甫草堂隔壁)。

陆游在《老学鹿笔记》卷八载:"四月十九日,成都谓之流花。邀头宴于杜子美草堂沧浪亭。倾城皆出,锦绣夹道。自开岁宴游,至是而止,故是盛于他时。予客蜀数年,屡赴此集,未尝不晴。蜀人云:虽戴白之老,未尝见浇花日雨也。'"这确是一个游赏的好去处。

以"邀头"称州郡长官,意为嬉游队伍的首领。东坡有" 邀头要及浇花前"的诗句。"药市"在成都城南玉局观。《老学庵笔记》卷六谓"成都药市以玉局化为最盛,用九月九日";其《汉宫春》词以"重阳药市"与"元夕灯山"为对,其盛况也可以想见。庄绰《鸡助编》卷上记成都重九药市较详:"于瞧门外至玉局化五门,设律以货百药,犀腐之类皆堆积。府尹,监司,武尔(步行)以阅。又于五门之下设大尊,容数十斜,置杯勺凡名道人者,告恋饮。如是者五日。"这两处游乐,都是群众性的赶集。且都有州郡长官参与。词以"莫负"、“何妨"的敦劝口吻出之,期盼冯京与民同乐,委婉人情。

接着"试问当垆人在否,空教是处闻名",提起有名的"文君当垆"故事。《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成都人司马相如,在临邛买一酒舍沽酒,而令文君当垆。相如身自著犊鼻裈,与保庸(奴碑)杂作,深器于市中"。词中只写到文君,当兼有相如在内。这是一则文人才女的风流故事,历代被人津津乐道。如李商隐《杜工部蜀中离席》诗云:"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而他的另一首《寄蜀客》诗则云:"君到临平问酒坊,近来还有长卿无?"东坡的"试问当坊人在否",立意与之相同,也是说这样的风浪人物不在了,只有佳话留传。这意味着人文鼎盛的成都,应该还有特殊的人才出现,这就期望着地方长官的教导和识拔了。结尾"唱着子渊新曲,应须分外含情",便体现了这样的意思。

这首词既抒发了作者个人的情思,又穿插了历史感慨,读来颇有大气磅礴之感。(对不起,谈起成都我就滔滔不绝了……………)

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

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

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

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

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

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满庭芳·归去来兮》

上片抒写对蜀中故里的思念和对黄州邻里父老的惜别之情。首句"归去来兮",搬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首句,非常贴切地表达了自己思归故里的强烈愿望,暗含了思归不得归、有家不能归的怅恨。接下来"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二句,以时光易逝、人空老大的感叹,加深了失意思乡的感情氛围。

上片的后半部分,笔锋一转,撤开满腔愁思,抒发因在黄州居住五年所产生的对此地山川人物的深厚情谊。"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句,于平和的语气中,传达出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沉重哀伤。

"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这三句,真切细致地表现了作者与黄州百姓之间纯真质朴的情谊,以及作者在逆境中旷达超脱、随遇而安的淡泊心态。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

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

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临江仙·送王缄》

王缄何许人也?乃苏轼发妻王弗之弟。

想必大家对苏轼写给亡妻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比较熟悉,其实这首词也暗含了对王弗的彻骨相思。

王弗突然染病身亡时,年仅二十六岁。这对苏轼来说,打击非常之大。为了摆脱悲痛的缠绕,他只好努力设法"忘却"过去的一切。

而大凡人之至情,越是努力设法要遗忘,越是不易忘却。

从王弗归葬眉山至妻弟王缄到钱塘看望苏轼,其间相隔正好"十载"。这"十载"苏轼没有一年不在想念王弗。"忘却"所起的作用不过是把纷繁堆积的难以忍受的悲痛,化为长久的有节制的悲痛而已。但是王缄的到来,一下子勾起了往日的回忆。日渐平复的感情创伤重又陷入了极度的痛楚之中。

王缄此来,与苏轼盘桓数日,苏轼得知"故山好在",自感宽慰,但又说得自己官迹飘零,赋归无目,成为天涯孤客,于是不禁悲从中来。

所谓"悲凉",意蕴频丰。

当送别的惆怅、悼亡的悲痛、政治的失意、思乡的愁闷交织在一起,这首词的悲凉也被推向了高峰。

结尾两句,苏轼吐露了将整个人生一切看破之意。

《汉书·盖宽饶传》云:"富贵无常,忽则易人。此如传舍,阅人多矣。"

本词"此身如传舍"一句借用上述典故而略加变通,以寓"人生如寄"之意。

又《列子·天瑞篇》云:

"古者谓死人为归人。夫言死人为归人,则生人为行人矣。行而不知归,失家者也。”

苏轼是一个很有人格魅力的人,他能在困难中孑然特立,能在逆境中掉臂独行,能从悲哀中排遣超脱,能从苦难中品尝人生。

在苏轼身陷囹圄之时,他给弟弟子由写下了绝命诗"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但苏轼刚出狱,就又高唱道"却对酒杯浑似梦,试拍诗笔已如神"了。

来到黄州后,他又自我安慰道:"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所以踽踽独行的苦闷象征,在苏轼心目中却能化成"此间但有荒山大江,修竹古木,每欲村酒醉后,曳杖放脚,不知远近,亦旷然天真,与武林旧游,未见议优劣也”的逍遥游了。

旷达——顿悟——感伤,是苏轼文学作品中所特有的一种情感模式。他一生屡遇艰危而不悔,身处逆境而泰然,内心深处的感伤却总是难以排遣。

我对苏轼,永远怀着一种温情与敬意。

因为他不是人才,而是天才

[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

[2]莫砺锋《苏轼的艺术气质与文艺思想》

[3]商务印书馆《东坡词》

附上关于我身世的回答:

这个故事有点虐,大家谨慎点开

关于推荐国学领域书籍的回答:

关于十大夏季必看的电影安利回答:

都看到这里了,您看,我还有机会被您点个赞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形容苍老的容颜的词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