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书籍和世界历史书籍哪个更好看?

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里,我们共发布11期 人文社科联合书单,计235本书。你读过其中的几本?

对于2021年的总结,我们仍然延续前几年的传统,与当当网合作,在全年235本精选月度好书的基础上,借助当当销售数据,分析每本书上市后的月均销售数和上市60天内销售成绩并排序,选出了20本畅销好书、24本入围好书。因此,这个年度书单也称“2021年叫好又叫座的人文社科图书”。

三辉图书推出的詹姆斯·斯科特的 《支配与抵抗艺术》 入围。

2021人文社科年度好书

《北京的人力车夫:1920年代的市民与政治》

周书垚、袁剑、周育民 译

本书聚焦于时代洪流中的小人物,从满街的人力车和车夫切入,勾连起警察、商人、政客、军阀等,细致描摹了1920年代北京的市民生活、政治秩序、社会变革等。作者还进一步探讨了人力车夫们如何试图走入政治舞台中央,揭示出时代的力量是如何被普通人深刻感受的。1991年该书荣获亚洲研究协会列文森奖。

果麦文化 | 云南人民出版社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教授罗翔2021年新作,面向大众读者的法律随笔集。包括热点案件解读、法学理念科普、经典名著讲解等6大板块,普及法律常识与法治观念。涵盖辛普森案、电车难题、性同意制度等法律基本常识,和N号房、张玉环案等时事热点的案件,多维度培育法律思维,助力法治社会的构建,点亮每个人心中的法治之光。

《浪漫地理学:追寻崇高景观》

“浪漫”和“地理学”看似是一对矛盾的词。然而在不远的历史中,地理学确曾是浪漫的。探险家深入海洋、山岳、森林、沙漠和极地冰原,检验着身体和精神的忍耐力……作者指出,若是将精神视为人类存在的核心,人类需要将整个宇宙当作游乐场。全书从文学、哲学、人类学的角度讲述人性与大地的互动,呈现了地理学的诗性潜力。

《美食与文明:帝国塑造烹饪习俗的全球史》

[美]蕾切尔 ·劳丹 著

后浪 |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讲述了世界上主要饮食的兴衰历史,透过多种饮食表面上的混杂局势,揭示了烹饪谱系图潜在的简明规律,说明了烹饪哲学中关于健康、经济、政治、社会和神灵信仰的周期性变化如何推动新饮食的建立。作者还阐述了商人、传教士和军队如何将饮食跨越山脉、海洋、沙漠和政治边界,挑战了支撑当代食品运动的农耕和浪漫主义神话。

平凡人的二十世纪,半部中国近代史。《平生记》是饶平如的遗稿,可以说是他的自传,记录了他的一生。童年时代、戎马生涯、公私合营、下乡见闻、晚年奇遇……作者以平和细致的笔调,铺展出一部从出生到死亡的个人史,时间跨越一个世纪。历史的风雨飘落在一个普通人身上,其间种种,构成了一代人不平凡的记忆。

《秦制两千年:封建帝王的权力规则》

一部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力作,选取16个历史横断面,着重探讨每一个封建王朝盛世背后,百姓生活的历史真相。作者直指封建王朝的核心理念“外儒内法”,将秦制帝国纷繁复杂的历史常态化、规律化,探索帝国运转的内在理路,揭示其延绵长达两千余年的奥秘;深入每个截点,解读信史文献,用严密逻辑揭开王朝治世的面纱。

《认识世界:古代与中世纪哲学》

[德]理查德 ·大卫 ·普莱希特 著

世纪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

陈嘉映、刘擎、许知远推荐,“现象级”公共哲学家、畅销作家普莱希特,写给所有关心世界与自己的人,让哲学回归生活,带你清醒看世界。

本书如连载小说一般,将一位位哲学家带到我们眼前,将他们的哲学思考融入故事之中,在轻松的阅读中,帮助我们理解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

[美]小杰克 ·F.马特洛克 著

新经典 | 上海三联书店

这是美国驻苏大使亲历苏联解体的珍贵记录,以70万字还原超级大国的最后五年。马特洛克曾于1987年至1991年任驻苏大使,身兼外交官+学者的双重身份,局内人经历+学术研究的内外视角,用近1000页回答“为什么苏联在那个时间以那种方式崩溃”,独家细致还原大国崩溃的台前幕后。

[德]娜塔莎 ·沃丁 著

堪与温弗雷德·塞巴尔德媲美的作家,用文字抢救逝去的生命与记忆之书。“莱比锡图书奖”获奖作品,作者用迷人的方式完整还原了母亲的过去,从而揭开历史伤疤,首次聚焦被遮蔽的群体——1200万东方劳工。虽然这是一部非虚构作品,却比虚构作品更魔幻,更戏剧化,也更惊心动魄。

《我的几何人生:丘成桐自传》

[美]丘成桐、[美]史蒂夫 ·纳迪斯 著

本书讲述了丘成桐从中国乡村的贫穷少年成长为举世闻名的顶级数学家的传奇励志故事。困顿清苦的童年,艰苦卓绝的异国求 学路,初入数学界的一鸣惊人,名声大噪后的风起云涌,对中国基础科学建设的拳拳之心……攀登科学高峰,拨开浮华迷雾, 丘成桐直面盛誉、无惧挑战,讲述触动人心的传奇人生。

[美]乔治 ·帕克 著

新经典 | 文汇出版社

阅读《下沉年代》,如同坐在第一排观看美国梦的午夜葬礼。

“这是一个时代苍凉的侧影:受挫的努力,被辜负的信任,凋零的生机,以及日渐黯淡的希望。力透纸背的书写,栩栩如生的人物,呈现了美国30多年的沧桑巨变,也为当下社会撕裂的悲剧写下了发人深省的前传。”——刘擎,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寻蜀记:从考古看四川

10余年的考古寻访,19次与《中国国家地理》同行的发现之旅,汇集成了一部在脚下遗迹与千年文明间切换的蜀地史。萧易选择了四川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考古发掘遗址,跨度从新石器时代到清代,不仅有耳熟能详的三星堆、金沙遗址,也有诸多难得一见的现场见证和遗址留存,这些文物串连起来恰形成了一部可以触摸、踏访的历史。

任佳韫、魏金美 译;陆薇薇 译校

本书是继女性问题之后,上野千鹤子关注的又一个重要的社会领域。作者通过深入的社会调查和思考,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养老规划方案。她在分析了老后居家看护医疗状况以及多位临终者的实际案例后,主张即使没有亲友,或是身患阿尔茨海默症的老人,也能选择一个人居家养老临终,有尊严并安心地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

[伊朗]霍昌 ·纳哈万迪、[法]伊夫 ·博马提 著

博集天卷 | 湖南文艺出版社

伊朗西接近东和欧洲,东南接南亚,东北牵动中亚和东亚,是连通东西方的“十字路口”。它的故事于4000年前就已开始,本土的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西边的希腊文明,东边的突厥文明和蒙古文明都曾在这片土地上驰骋、争夺、碰撞,塑造了现在的中东,也极大地影响了世界格局——读伊朗史,就是在读世界史。

[英]保罗 ·约翰逊 著

世中文化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犹太人四千年》从犹太民族的起源一直讲到20世纪以色列国的最新发展, 全书从《圣经》、考古遗迹出发考察了犹太民族的起源;讲述了犹太人在历史上,尤其是纳粹德国时期遭受的驱逐和迫害,以及以色列作为现代国家的艰难建国历程。

[德]汉斯 ·德尔布吕克 著

世中文化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本书是德国著名历史学家、战略思想家德尔布吕克的传世之作,共分古典时代的战争、蛮族入侵、中世纪战争、现代战争四卷,讲述了从希波战争到拿破仑时代2300年的世界史。作者继承和发展了克劳塞维茨的战争哲学,同时用科学的史学方法创造性地应用于军事史,以此辨识、考订和阐释西方的几乎全部战争史册。

新经典 | 文汇出版社

张医生和王医生出生在20世纪70年代的工人家庭。在国企改制、社会急剧转型的过程中,他们凭借家庭的全力支持与自身的聪慧刻苦,摆脱了掉队的命运,实现了阶层跃升。与此同时,本书还以工业城市、单位社会、稀缺经济、工人阶级文化、男性气概、重大历史事件和时代变迁等为经纬,呈现出兼具深度与广度的当代东北。

爪牙:清代县衙的书吏与差役

一部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史的典范之作。深挖清代巴县衙门档案史料,描绘地方县衙吏役的日常综合图景,颠覆人们对吏役的刻板印象,探讨吏役在维系帝国统治与基层社会运行中的“合理性”(不可或缺性),从而更为全面深刻地理解这些人物在清代县衙当中所实际扮演的角色,从“爪牙”透视中华帝国晚期的历史。

《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

世纪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毕业课”,解读经济生活背后的政府角色。本书凝练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兰小欢多年教学与研究成果,将经济学原理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有机融合,以地方政府投融资为主线,深入浅出地论述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笔触简练客观,并广泛采纳了各领域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

汉唐阳光 | 山西人民出版社

《中国历史文化地理》是享誉国际的地理学家陈正祥先生的代表作,兼具现代地理科学的专业视角和宏阔的历史视野。全书纵览地理景观,穿越浩瀚历史,展现了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时代变迁及相互影响,以及其对中国文化精神特质的塑造。

“红星”——世界是如何知道毛泽东的?

崩盘:全球金融危机如何重塑世界

理想国 | 上海三联书店

帝国的技艺:统治不可统治之地

一页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东欧:草原边疆1500—1800

[美]威廉 ·麦克尼尔 著

《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

《风的女儿:二战德国女飞行员的交错人生》

[英]克莱尔 ·马利 著

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

《规训革命:加尔文主义与近代早期欧洲国家的兴起》

[美]菲利普 ·S.戈尔斯基 著

新史学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寒门子弟上大学:美国精英大学何以背弃贫困学生》

[美]安东尼 ·亚伯拉罕 ·杰克 著

雅理 | 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

《阶梯与狂热:一部书籍文化史》

[英]马丁 ·莱瑟姆 著

万川 | 中国工人出版社

《金钱的社会意义:私房钱、工资、救济金等货币》

[美]维维安娜 ·泽利泽 著

薄荷实验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兰波评传:履风的通灵人与盗火者》

[法]伊夫 ·博纳富瓦 著

《冷战的终结:1985—1991》

[英]罗伯特 ·瑟维斯 著

索·恩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伦敦日记:苏联驻伦敦大使二战回忆》

[苏联]伊万 ·迈斯基 著

新民说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碰撞:法律如何影响人的行为》

[美]劳伦斯 ·弗里德曼 著

麦读 |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萨德式女人:文化史的操练》

[英]安吉拉 ·卡特 著

《世界大历史:62个大事件塑造700年世界文明》

[美]弗兰克 ·萨克雷、[美]约翰 ·芬德林 著

华章同人 | 重庆出版社

《王公之泪:印度的兵变、金钱与婚姻,1805—1905》

[英]斐迪南 ·芒特 著

甲骨文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隐谷路:一个精神分裂症家族的绝望与希望》

[美]罗伯特 ·科尔克 著

新思文化 | 中信出版集团

《与正仓院的七次约会:奈良博物馆观展散记》

《支配与抵抗艺术:潜隐剧本》

[美]詹姆斯 ·C.斯科特 著

三辉图书 | 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文化基因的起源:考古学的视角》

《忠诚与反叛:日本转型期的精神史状况》

艺文志 | 上海文艺出版社

在留言区说一说你在2021年读过的书中哪一本最值得推荐,为什么推荐。推荐的书不限于本书单,也不限出版时间。推荐理由不要照搬图书文案。截至2022年1月15日23:00,留言内容符合要求且点赞数前五位者,每人可在本页面中任选五本书,此外小编再选择五位优秀分享者,每人可任选两本书。 部分图书的赠书数量有限,小编将在留言区另说明。)

2020年叫好又叫座的人文社科图书有哪些?

2019年叫好又叫座的人文社科图书有哪些?

2018年叫好又叫座的人文社科图书有哪些?

进入2021人文社科年度好书选购专区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

作家祝勇也说,每个人在精神上的来路,是荒僻小径还是金光大道,都能从他的个人书单中,辨识出端倪。

所以,今天咱先不推剧,改推各位5本书,或许会对你的人生有启示性的书籍。

这本书中,作者提出了一个前无古人的角度:大历史观

即当你站在上帝视角,去俯瞰整条历史长河时,你会发现,任何一件历史事件都不是独立发生的

众所周知,明朝是1644年灭亡,大家也都以为是毁在了崇祯和李自成手里。但从作者的“大历史观"角度看,在明朝万历十五年,就已经出现不可逆转的灭亡趋势。

对此,也有专家曾说,大明朝开始形成”癌细胞“,并迅速扩散,继而侵蚀大明“肌体”,是在万历十五年。从锐意改革的张居正,到清正廉洁的海瑞,再到抗击倭寇的戚继光等功臣,都为明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而《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则启示我们要站在更长远的时间线,看待历史。看完这本书,你的人生观,或许会发生一些变化。

乍一听名字,还挺让人恐慌的。但,就是个子虚乌有的恶搞事件。

乾隆年间,流传着一种妖术叫“叫魂”,说有一群和尚道士,可以通过割别人的头发,勾走他们的魂魄。一听就蛮荒诞的,但当时却搅得人心惶惶,连乾隆都惊动了,下死命令彻查这群妖党,当时可谓是百姓为之恐慌,官员为之疲于奔命,皇帝为之寝食不安。

而作者通过叫魂这件事,以点窥面,反推出整个时代的模样,把大清朝的政治、文化、社会,分析得清清楚楚。实在厉害!

读过此书的,都说它很有烟火气。还说,如果换掉时代背景,书中的故事,像极了我们现在从社交平台看到的各种社会新闻。

《显微镜下的大明》从明代一系列罕见的民间档案文书入手聚焦在生活在底层的、有血有肉的小人物。书中有朴实的百姓诉求、狡黠的民间智慧、肮脏的胥吏手段、微妙的官场均衡之术......

作者用冷静克制的零度叙事,替这些形形色色命如蝼蚁的小人物做传,转述他们湮没于宏大历史中的声音。同时也启示读者,要读懂中国古代政治,除了关注朝堂,也要听听最底层的呐喊,在一个个普通人的遭遇中,才蕴藏着最真实的规律。

作者:理查德·伯恩斯坦

1945年,从抗争胜利到解放战争期间,发生了什么?《中国1945》告诉你!

书中,作者从1944年年底至1945年年初的畹町战役写起,讲述了有关1945年所发生的急剧变化的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精辟地分析了其中纷繁杂乱的构成要素,如美国外交官、军事领导人和舆论制造者之间的明争暗斗,以及为影响中国未来走向的各种力量之间的交锋等。

看完后,你绝对会感叹:比起悬疑战争大片,真实的历史简直不要太精彩!

相较于前面的几本,这本书对阅读困难者十分友好。它对古代人日常生活的描述,轻松诙谐,会让你觉得发现了“新大陆。”

比如,在古代上厕所很危险:因为一个不小心,就会掉进粪坑,不摔死也会被淹死;古代的七夕节,其实是“女光棍节”:仅限未婚女性过节日......古人夏天用的“空调”,是带香味的:制作工具,居然只是冰块和鲜花......

而这些,看似脑洞大开、纯属玩闹的背后,却都有可靠的史料支撑。之所以选择段子的方式,是想让历史不那么枯燥和死板,从而让更多人对历史产生兴趣。

  对于本岀的书名,再看扉页上的那段话,读者也许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既然有关历史的规律与真相,是从18世纪的伏尔泰以来,包括黑格尔与马克里思在内的哲学家和历史都无法解决的问题,那么,作者何德何能,居然还敢侈谈什么历史规律和妄论什么历史真相呢?难道他自认为要比伏尔泰、黑格尔和马克思有更多的学问呢?
  作者在《历史的规律与历史的真相》的绪论部分,从理论上对这个规律作了通俗的阐述,并把这个规律命名为“需求法则”,而《历史的规律与历史的真相》的正文部分则承担着用历史来证明这个规律的任务。这个规律一旦呈现在人们面前,它的光芒可能会令人眩目,某些人一时不能适应,也属正常现象,这并不重要。而重要的是,这个光芒不但可以照亮历史,也足以照亮未来,这乃是毋庸置疑的。

  王祖华,浙江萧山人,1947年生于上海、1966年高中毕业,1968年作为知青到崇明农场务农,1972年回城,恢复高考后于1978年考入大学,获工学士学位。从1968年起,学习、钻研哲学、政治经济和史学,历四十年之久,积心得与发现,遂成本书。

  自序绪论 需求法则——关于历史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一) 铁的规律与需求问题的提出(二) 生产力是人类实现自身需求能力的分析1. 有关生产力提高的分析2. 有关生产力使用的分析(三) 从历史经济的发展变化看规律1. 求生存——原始社会的基本需求2. 求生存与求发展——农业社会的基本需求3. 求发展与求享受——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需求(四) 需求法则——关于历史经济基本规律的综述(五) 经济趋势分析(六) 用历史证明规律与历史学的重新洗牌第一部分 原始社会(约50万年前一约公元前5000年)第一章 氏族时期(约50万年前一约15000年前)第一节 氏族组织的由来第二节 氏族形式的多样性第三节 氏族形式的基本特征(一) 基本特征是对氏族组织主流形式的认定(二) 对人类祖先生理弱点的分析(三) 氏族形式若干特征的再探讨1. 财产公有2. 酋长3. 性规则第四节 对两个传统认识的质疑(一) 家庭问题(二) 母系氏族问题第五节 氏族形式向部落形式的过渡第二章 部落时期(约15000年前一约公元前5000年)第一节 过渡是社会主流形态的过渡第二节 部落时期的社会基本状况(一) 部落形态与氏族形态的不同点(二) 部落形式与氏族形式的相同点(三) 部落形态带来的社会进步第三节 新旧石器时代的划分第四节 关于部族战争频繁发生的质疑第三章 原始社会的解体第一节 多余产品的积蓄与贮存第二节 从自然采集业到人工种植业的转化第三节 从自然狩猎业到人工饲养业的转化第二部分 农业社会(约公元前5000年一约公元前1500年)第四章 古代文明时期——部族制时代(约公元前5000年一约公元前1500年)第一节 古代文明的本质是农业文明第二节 对世界各地古代文明的有限了解(一) 美索不达米亚的古代文明(二) 尼罗河流域的古代文明(三) 印度河流域的古代文明(四) 黄河流域的古代文明(五) 其他地区的古代文明1. 克里特岛的米诺斯古代文明2. 其他地区的古代文明3. 综述第三节 古代文明时期的社会基本状况第四节 古代文明的失落(一) 失落之一:公元前5000年至前3500年的历史(二) 失落之二:古代文明的毁灭第五节 关于强势原理和理性问题的提出(一) 强势原理(二) 理性行为第六节 古代文明时期是一个部族制时代第五章 古典文明时期——封建制时代(约公元前1500年一约公元500年)第一节 农耕社会对国家形态的呼唤第二节 关于奴隶制度的产生及其盛行第三节 古典文明中心地区的历史简介(一) 中国地区——中华古典文明1. 关于各个古典文明程序排列的说明2. 中国古典文明时期的纪元表3. 中国古典文明时期的历史简述(二) 地中海地区——希腊与罗马的古典文明1. 希腊古典文明时期的历史简述2. 罗马古典文明时期的历史简述(三) 印度地区——印度古典文明(四)其他地区概述1. 埃及地区2. 西亚地区第四节 古典文明时期若干历史问题的总结(一) 从奴隶制度的演变轨迹看利弊(二)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现象的分析(三) 在不同意识形态驱使下的分道扬镳1. 印度道路2. 希腊道路3. 中国道路4. 关于意识形态的历史作用力(四) 关于奴隶制度与社会进步的相互关系第五节 国家形态的成熟和古典文明时期的结束第六章 中世纪文明时期——集权制时代(约公元500年一约公元1500年)第一节 个体小农家庭经济的确立及其需求意义第二节 从封建制度谈社会阶段的划分和命名第三节 中世纪文明中心地区的历史简介(一) 中国地区(二) 欧洲地区(三) 其他地区第四节 解读中世纪时代的社会“黑暗性”(一) 中国社会从“焚书坑儒”到“文字狱”(二) 欧洲社会的宗教和宗教裁判所第五节 中世纪农耕社会内部的土地兼并活动第六节 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社会性质的再探讨第七章 农业社会的解体第一节 工业文明时代的来临第二节 工业文明在欧洲的首先崛起第三节 工业文明的扩散后记

  插图:在马克思的这个分类中,最重要的是简单劳动可以根据劳动者维持生活所需的生活资料,来计算其价值的;复杂劳动的“熟练、技巧和速度”,也可以根据“教育和训练”的培训费用,来计算其价值的。只有劳动中的一切消耗都是可以用价值来计算的前提下,马克思才能够证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究竟有多少,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才能得以建立起来。如果,当创造力也作为一种劳动力的付出时,人们就很难计算出这种劳动的价值有多少,更无法计算出创造性劳动成果的商品价值有多少。有谁知道,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值多少钱呢?有谁知道,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价值是否等同于它的稿费和版权收入呢?可见,一旦在劳动和劳动力的分析中引入创造力的概念,剩余价值理论顿时就复杂化了,不再是简单明白的了,甚至是无法成立的了。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经典著作里,“改进机器”的创造性劳动都不再是由劳动者来完成的,都成了资本家的事情,是“资本家不断地改进机器”。以上所说,并不是认为剩余价值理论是错误的,也没有任何贬低剩余价值理论的用意,而是要说明,在理论上,针对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这要取决于理论研究的对象和目的是什么。当马克思决心要从理论上揭开资本家是如何剥削工人的秘密时,这个研究目的决定了马克思对劳动只能是按照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进行分类。同样的道理,如果不把劳动分为创造性劳动与非创造性劳动来加以考察和分析,我们就无法揭开生产力是如何得到提高的秘密。

  交书稿时,我向本书责任编辑曹坚平提出:是否可以不搞作者简介?曹先生答:随意。我那时的想法是,一本书的好与坏,对于读者来说是书的内容质量而不在于作者是谁。事后,我觉得似有不妥。毕竟,当读者看完这本书后,或是喜爱它,或认为是一派胡言,都可能要想知道作者是谁。这个谁,不止是一个姓名符号,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读者有权知道,我应该尊重读者的这一权利。王祖华是我的真实姓名而非笔名,上小学时曾用名王生,籍贯浙江萧山,1947年生在上海,1966年高中毕业,1968年上山下乡,1972年上调回沪,恢复高考后1982年大学本科毕业,获工学士学位。本人对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研究始于1967年,1970年曾撰写《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大纲》一文,经当时的上海某出版社经济学资深编辑徐先生审阅后认为:这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学理论体系,且能做到自圆其说,但不能公开发表(注:徐先生后来又担任过《中国大百科辞典》的编辑,那时他与我大姐法语翻译家王美华正在一起从事《法汉词典》的编辑工作。他所说的“不能公开发表”是指当时所处的年代而言)。这一审阅意见中的肯定部分,对我的研究无疑起到了极大的鼓舞作用,而他的“不能公开发表”的告诫,又使我对这项研究工作的长期性和艰苦性,以及它的非功利性,有了足够的思想准备。应该说,正是出自于这正反两个方面的激励,才使我在后来的岁月里,能够在默默无闻之中孤独地坚持研究达三十年之久。

  历史不过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活动而已。
  ——卡尔·马克思:《神圣家族》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饥饿的生物寻觅食物的历史。
  ——亨里克·成廉·房龙:《人类的历史》

  《历史的规律与历史的真相》:人类历史是受制于人类自身三个基本需求的紧迫性程度此消彼长而发展着的历史.这三个基本需求依次是求生存、求发展和求享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什么好的历史书籍推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