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情景段落有没有写完整?到不知落入何处

本文将分为两个部分。第一,《教父》三部曲的综述:三部作品作为一个整体的表意进阶、核心内容。第二,以《教父1》为对象,细化分析个体单部中,表意系统的高完成度。

电影《教父》,是电影史上最能够定义“创作者对原作的改编”为何物,二次创作能够达到何种效果的典型案例之一。同时,在“三部曲”这一形式上,科波拉也给出了一个范本式的创作打样---每一部各自独立的表达闭环,完整的主题表意系统,而三个独立主题又被三部作品紧紧联系起来,构成了一个三层升级、对最终核心主题的不同阶段表达结构。而从实现的主题上,他也极其完美地展现了美国梦的破灭,并在结尾将第三部与第一部串联对应起来,提供了一种极其高级的幻灭感,有力地烘托了主题表达,且在实现了完美闭合的均衡结构之美。

科波拉对马里奥普佐的原作小说进行了内在主旨上的较大变动。普佐的小说是一个当时的流行文学作品,但科波拉借用他的故事,表达了自己阅读小说后被激发的所想,以此角度来构建了自己的电影做主题表达,将美国梦的破灭深深地植入了作品的内核之中。

第一部中,他先展现了以暴力和利益来维系的大家族,及对此不以为然的迈克,随后让迈克意识到“只有这样才能在美国维系住自己的家庭”从而被驱使着走入和父兄的殊途同归。例如,在短暂的意大利之行中,迈克与意大利的妻子一家围坐聚餐,镜头从桌子的一角取景构图。此时,分坐餐桌对角的迈克与妻子,在镜头的平面中距离最近,而在三维的实际空间中则相对距离最远。这个构图,便已经揭示了迈克生活的一切本质----看似远离家族生意的平静,实则已经深陷其中,在帮助家族杀掉敌对家族首脑后,已经不可挽回。

在这一部中,迈克承载了父辈“洗白家族,合法立身于美国上流社会”的梦想,是柯里昂家族美国梦的寄托,但家族在美国的地位,全部依赖于暴力与犯罪,这让迈克终究无法脱身自保。美国梦的幻灭,在这一部中已经彰显无遗。

到了第二部,科波拉采取双线并行的结构,两个时期里,维多逐步建立和保护家庭,迈克逐步在试图以暴力手段的维系中反而破坏家庭的过程,在全片的行进中始终保持着同一节奏。借助“维多建立与迈克破坏的同调”,科波拉用强烈的对比手法,表现出科里昂家族“维护家庭,立身美国”之本愿的必然性破灭。

而在对于迈克本人的内心世界表现部分,科波拉也手法丰富。例如,受他指示卧底的家族成员身份败露,遭到杀害,被杀者的构图是“上半身被门檐挡住,只留下两条挣扎的腿入画”,这与迈克亲自前往犹太人势力打探底细时的构图高度相同----上半身被挡住,坐在沙发上伸展的双腿入画。迈克当时的不信任、怀疑,便也在构图的对应性上导入到了卧底被杀的部分---迈克对自己家族成员的态度,已经是利用与怀疑,而不再是亲密无间的兄弟姐妹之情了。

类似的手法,经常性的“半边遮掩”构图,在《教父2》里广泛应用。在一些时刻,麦克的脸、身体,一半处于门的遮掩中,暗示着他在清除家族叛徒,利用家族成员去送死与保留“和他们之间的亲情“的自我矛盾,现实与初心的矛盾:只有前者才能维护好教父的家族存活,但教父的初心是保护家族成员如兄弟,履行职责的同时也在毁灭职责。后者似乎成为了麦克凝望的对象,麦克眼睛被遮住的一边对应着被杀者不被遮掩的同一边,暗示着麦克对此被他自己压制下去的“不忍观看”,而麦克另一只眼睛则冷酷尽显,构成了双面矛盾性。

这样的构图,也映衬了《教父2》那非凡的双线叙事中的核心表达。维托的初心与麦克的毁灭形成同步节奏的对比,预示着“教父”在美国的必然丧失初心目标之失败。对比第三部的温情与悲惨的最终失败,第二部的麦克现时部分无疑是冷酷无情的这一点,也最终引导到了迈克和弗雷多的最终结局中:血缘兄弟的二人,先是弗雷多对迈克的背叛,而后是迈克对弗雷多的抹杀。而“家族亲人化的不再,利益化的蔓延”之现实部分,则与年轻维托的过去部分结合,形成了双线的对比反衬效果,更让维托的一切努力,甚至核心信念,都成为了宿命的悲剧载体。

第三部,则是对第一部的高度对应。在剧情上,迈克试图让大家族的生意走上白道,来挽回自己失去的小家庭,这与第一部中维托对他的期待正好对应。但最终,家族洗白失败,迈克女儿被杀,也与第一部中“迈克最终堕入黑暗”的结局实现了对应——科里昂家族的维系和生存终究离不开暴力,家族领袖试图放弃暴力、挽回家庭的努力也不会成功,无论是什么年代,无论是维多还是迈克,美国梦都终将破灭。

而在剧情之外,科波拉也设计了很多巧妙的对应部分,让第一部与第三部实现了联动对比。例如,第一部中,迈克作为维多的接班人,被迫地参与了谋杀敌对家族首领的行动,而在他过手的主要暗杀段落中,杀害过程都以固定镜头之下的中远景呈现,淡化了被害人与杀害人的极端化情绪,而显出了一种高度的冷静、克制、目的性。这一点,其实也体现在了第二部的多次暗杀段落中。而第三部中,文森特作为迈克的接班人,则更加主动地建议、推动了暗杀敌人的行动,且在他亲自骑马执行暗杀的段落,科波拉改用特写与手持摄影,强化了文森特的快意与被害人的痛苦。

这样的高度对应,揭示了柯里昂家族的更深一层堕落----暴力,已经从曾经的无奈、自保,变成了执行者的享受与自得,距离维多的初衷愈发遥远。

并且,在两部的高潮段落,同样是“歌剧与暗杀”的组合。第一部中歌剧、基督教洗礼、暗杀的反复切换,展现出迈克“看似投身信仰,实则献身魔鬼”的深度黑化,而第三部中歌剧与女儿死亡的结合,则与第一部对应起来,揭示了“为了立足美国而献身魔鬼”后的必然悲剧结局。

事实上,三部电影的结局,串出了科波拉想要表达的全部主题推导过程。

第一部中凯从门外望向打理公务的迈克,而后房门关闭。这与第一部的开头构成了高度的对应----同样从教父办公室门外拍摄的两代柯里昂工作的画面,暗示着迈克已经走上了父辈一样的人生,而在凯面前关闭的大门、随后落入的一片漆黑,标志着迈克与他“保护家庭”之初心的首次分离,堕入黑暗邪恶的开启。

第二部,迈克处决了弗雷多----那个他在整个电影中一直试图保护与原谅,但最终因为教父身份所造成的权力高下产生了兄长的愤怒与逆反,从而挽救失败。在这一部的结尾,迈克孤独地坐在毫无光亮的房间中,周身被黑暗笼罩。在与又一个亲密家庭成员的决裂之中,他仿佛完全堕入了黑色的国度,成为了地狱的国王,与他保护家庭的光明初心渐行渐远。

而在第三部中,迈克死在花园中,这一幕与第一部中维多的死亡场景高度相似而产生对比:维多死在儿孙环绕中,而迈克身边只有一条狗。这个对比强化了迈克“维护家人”初心的完全落空,也彻底地表达了主题:意裔美国人在美国的无法走上正途,而只能以暴力和黑道生计来维持,并最终落入必然的家庭破灭的悲剧。

特别是在第三部的结尾,科波拉通过与第一部的高度对应,实现了最终的“美国梦之破灭”的幻灭感传达,于腔调和表意上几乎无懈可击。迈克濒死之时,“第一部中与凯的共舞”与“第三部中与女儿的共舞”的两个闪回构成了对应,精确地让主题达到了高潮----迈克最初对脱离家族的梦想,为了保护家庭而被迫身入罪恶行业后对凯保证“什么都不会改变”的初心,都已经在一环接一环的不得已之中,走向了最终的毁灭,走向了甚至连女儿都要失去的、彻底分崩离析的家庭。第三部结尾提供了一种极其出色的虚无与感伤,有力地对应了迈克于弥留之际对自己一生的体验感受。

这样的腔调与高级感,其实并不只于第三部的结尾之中。早在第一部里,科波拉便已经有了类似的发挥。司机保利被内部处决时的镜头构图中,出卖桑尼的保利在浑然不知间被家族同道枪决,而远景中是孤零零的自由女神像——美国的自由只适用于美国人,而并不给予给这些移民的意裔外来者,经过利益和暴力维系的家族,亲情与团结已然名存实亡。

或许,这就是《教父》系列伟大的原因。腔调、意境、完整主题表达、三部曲形式的独立闭环与紧密衔接、第一部与第三部“大首尾对仗”下的结构之美、对通俗流行小说的立意升级改编。在方方面面,科波拉都用他的《教父》,为世界电影做了一个完美的范本打样。

第二部分:《教父1》的表达系统

无论在戏剧结构、叙事节奏、电影化表意的环节,本片都几乎做到了完美,让每一秒钟都精确地成为了庞大系统中的重要局部。

开场:丧葬店主包纳塞拉讲述自己的女儿被欺辱,法律没有制裁恶人:“我以美国的法律教育我的女儿,但法律没有给我的家庭一个公道。”开篇,便提出影片的两个主题:美国的法律和自由、家庭。

前者的表意,与《教父二》开篇小维多透过铁栏杆观看自由女神像的意义相同。美国的自由最终也只是针对美国人的自由,而变相成为了对意裔美国人的压迫——女儿被美国人欺负,但施暴者却被美国法律当庭释放。而意大利人,只能以黑帮的非法手段来争取自己的自由。

后者的表意里,所有意大利角色都是在维持自己的家庭,维多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大家庭。但由于美国法律对他们的压迫,他们的家庭维护必须要建立在非法和暴力的基础之上。例如,维多对包纳塞拉的掌控——他称其为自己的家人,却又采用威逼利诱的手段。在这样的环境下,最终家庭也会分崩离析,开场婚礼的所有人都会在影片的后续过程中逐渐死亡、背离,最终分崩离析,再也不复婚礼时的欢乐。

同时,维多在与包纳塞拉的对话中,包纳塞拉的后景放置桑尼,暗示了桑尼随后尸体被包纳塞拉安置的身死结局,同样的暗示还有维多的“我以后也许会求得你的帮助,也许不会。”

婚礼场景:婚礼的欢快和维多在教父办公室内的黑帮工作形成对比:再次衬托在美意大利人家庭的真谛,以暴力和非法经营的家庭只是假象,最终会走向灭亡,而一切的罪魁祸首在于美国具有本土包庇性的法律和制度。

婚礼现场外:FBI抄写黑帮人士的座驾牌照:强化“美国的制度和自由”

泰西欧和小女孩跳舞:泰西欧本是科里昂家族核心成员,但最终却走向了背叛的道路,强化“意大利家族的家庭维系”主题。

迈克出现:身穿军装,显示着他与家族其他人的格格不入,此时纯粹的他在这个家庭中的个人变化,正是影片主线。

汤姆和妻子耳语“意大利人的传统”:汤姆不是意大利人,但却要遵从科里昂家族的意大利规矩,铺垫他的一种无奈心情,为随后的被隔离出核心事务做伏笔:作为义子,他的血统并非纯正,而这也将引发他随后与家族在行事作风上的差异,并最终引出他的命运。这一点,也将在汤姆随后与意大利“家人”的处事风格差异之中得到进一步的延伸和表现。

鲁卡布拉西紧张地背诵面见维多的说辞:他是被维多边缘化的家族成员,被维多接见只是一时之用,最终被维多用于卧底而身死,呼应“家庭”主题。

迈克和凯吃饭,谈论鲁卡布拉西:凯面对鲁卡,笑称他“可怕”,说明她并不了解鲁卡面见维多的紧张,也就不了解科里昂家族的本质,迈克背对鲁卡,表示他此时对于家族的回避,“替家父做事”的说辞更是敷衍了事,由于家族缘故,他无法与凯坦诚一切,凯也并不了解,铺垫了两人最终的结局,指向了家庭的主题。

鲁卡和维多见面——同“鲁卡背诵”

新娘和新郎跳舞,穿插长子的画面,长子妻子用手比划他的阳具长度:长子的画面前景人来人往让整体画面显得非常凌乱,搭配长子略显烦躁的姿态,再结合妻子暗指的阳具,暗示了他的暴躁性格,结合新娘新郎的画面,暗示他的暴躁最终会让他为了新娘妹妹出头而暴打新郎,最终因此落入陷阱被杀。

维多妻子欢快唱歌,穿插长子全身笼罩在阴影中上楼梯;家庭明媚表象和黑暗本质的对比,“家庭”主题。

唱歌,长子和某女偷情:同上。

维多和汤姆,汤姆表示很多政界人士不能前来,而维多的继子强尼前来:政界人士不到,象征“制度”对意大利家族的排斥,也暗示了局势的变化(随后将扩大化,引导迈克上台并采取铁腕作风)。强尼出现,汤姆说“他肯定又有麻烦”,暗示他并不了解之前自己说的“西西里人传统”,即他与克里昂家族存在割裂,而维多的“我的好继子”,则表现他对于大家族的维护和诚心。

强尼献唱,迈克和凯讲述强尼的故事:强尼站在阳光下演唱,迷倒无数少女,而迈克在歌声里讲述维多帮助强尼的暴力过程,再次呼应了家庭的泡沫表象和阴暗本质。在另一方面,迈克提到之前凯嘲笑的鲁卡,凯震惊,两相对比出凯对科里昂家族的认知之低,而迈克的无奈也为两人结局埋下伏笔,迈克的“这是我的家庭,不是我”堪称关键台词,迈克始终在试图摆脱家族,但却不断地被家族同化,最终变得比维多还要暴力,这里暗示了迈克的个人悲剧。第三方面,强尼的深情演唱目的不纯,他如汤姆所说,是对维多有所求而来,说明了维多爱护继子、试图维护家庭的愿望只是虚妄,维系家族的只有利益。

弗雷多出场:以半身进画,定格数秒后再缓缓入脸部,随后非常神经质地亲吻凯,掏耳朵,拍拍迈克的肚子,说“这是我的弟弟”。此时对弟弟的骄傲最终变为第二部的针锋相对,并被弟弟所杀,呼应家庭的沦落主题,同时用动作刻画出弗雷多的神经质和阴柔气质,为后面被调离家族核心事务做铺垫,对主题做进一层的深化:哪怕是血统纯正的血亲,在家族中也会因利益而产生分裂,因此维多的初衷愈发地走向必然的悲剧方向了。

维多和强尼讨论,汤姆去找桑尼:强尼和维多讨论,意义同“强尼献唱”。而引出维多找桑尼去处理强尼的麻烦,汤姆在门外听到桑尼偷情:1,桑尼的暴躁、野性气质;2,汤姆不作声色,微笑离开,暗示汤姆并非全身心帮助维多维护家族,而是另有私心,最终叛变。

强尼哭泣,维多让他振作汤姆观看并轻笑:汤姆的嘲笑表明了他对于维多管理制度的不以为然,只是表面言听计从。维多的“给他一个无法拒绝的理由”,是粉饰暴力本质的说辞,同时还带入了“一个好男人是顾家的男人”,再次强调维多维护家族的意愿。

巨型蛋糕;蛋糕是之前被维多以黑帮手段帮助的商人所送,却被寄托新郎新娘幸福生活的祝愿,体积巨大,显然是对庞大的科里昂家族的隐喻。同时还可暗示,被如此蛋糕所祝福的新郎新娘,必然婚后生活不会幸福。

维多指派汤姆前去加州解决强尼的麻烦:汤姆之前嘲笑了强尼,对其显然不以为然,而又突然被派去为其办事,“我何时要去加州?”,表现汤姆个人的一种状态:他对于大家庭概念不以为然,而对于家族事务又认真负责。因此,虽然名义上属于维多的义子,但他与家庭意识浓厚维多、迈克、桑尼、弗雷多都不同。

对于西西里血统的科里昂人来说,一切的动机都出自家庭:维多和迈克试图维系家族,桑尼对实质上的竞争者迈克始终抱有大哥对小弟的态度,而弗雷多也是由于作为哥哥而被维多的忽视(以及第二部中被小弟迈克的“反照顾”)而形成了自我分裂出家族的根源。

相比之下,汤姆对待家族,是一种专业的工作态度,他在主观上不屑于以义子之名获得维多帮助的强尼、也对维多“照顾家族”的态度不以为然,但他会将维多的吩咐作为工作而执行、去“照顾族人强尼”。对待家族的态度上,汤姆与科里昂人的差异,在这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表现。

家族集体照:随后,照片上的人将各自变化,最终被扭曲为不同的结局。特别要注意的是,在家族事务的场景,汤姆和桑尼每每一起出现,而在集体照中,桑尼处于教父身旁,代表了他的接班人地位,而汤姆站在左侧边缘,暗示他在核心权力系统中的边缘化位置,干的事情最多但地位又最低。迈克同样站在右侧边缘,代表他此时想要脱离家族核心的个人愿望,但他与桑尼、维多两个核心人物同样以正脸面对画面,而之前被宣布无实权的新郎、家族混子弗雷多、汤姆则以半边脸面对画面,显然暗示了迈克在权力系统中的地位在影片的后续即将向桑尼和维多的位置靠近,桑尼身死而取代桑尼,维多患病而取代维多,站在家族的最中心。

《教父》的婚礼开场是世界影史最经典的开场之一,在这个长达二十余分钟的第一幕中,科波拉以教科书般精准的走位、演员调教、画面穿插等等手段的运用,铺垫出了影片后两个半小时故事几乎全部人物、全部线索的全部走向,而且丝毫没有刻意为之的雕刻感,而是通过剧情发展的需要巧妙而随意地串联起了所有的细节部分,利用转场和场景的调度让这些暗示水到渠成,一贯而下。纵观通篇,没有一处无用的镜头,这种精准的控制,永远值得反复的观摩并从中汲取电影的能量。

汤姆前去与好莱坞大亨交涉:以几个固定的中远景镜头开场,同时背景萧条,加入工人画面,将婚礼开场的欢快家族表象氛围转移到黑暗的家族暴力本质一边。同时,在色彩上,也有鲜艳和冷峻的明显区分。

好莱坞大亨,象征了美国本土的势力,在他不知道汤姆的背景时直接赶他走人,而在得知科里昂家族后,他招待汤姆一天,但目的只是在最后的晚宴上对其所代表的意裔黑帮势力进行侮辱,但他也并非嫉恶如仇,而是以一句“我拥有她就拥有世界”的台词暗示了他与强尼拐走的女演员的私情,他封杀强尼,为的仅仅是报私人的仇怨。

这揭示了美国人对于在美意大利人的排斥,同时科里昂家族的还击是对维多行事风格的最好体现:先礼后兵。而在影片后半部分,迈克却走的更远,也更为暴力。同时,在好莱坞发现自己满身血迹时采用小号的主题音乐,也是对“黑帮家族本质”的潜在强化。随后接入沉静的维多,为下一场戏开场,也再次进行一次潜在强化。

科里昂家族与索拉索谈判:首先是维多、汤姆、桑尼三人权力小组的内部讨论,桑尼吃零食的细节设计会延伸到整部影片,这很好地衬托了他的浮躁气息。随后在讨论中穿插索拉索的到来与双方的见面,到索拉索进入会议室的部分为止讨论的进程也到达高潮,表现出科里昂一方私人的算计和谈判桌上的讨价还价,创造出本次重要谈判该有的紧张氛围。这次谈判,正是随后风波的起始。

会议中,索拉索表示”我的敬意”的时候,镜头切到点了下头的汤姆,暗示了他对索拉索的态度----他相信五大家族间的一切都属于“生意层面”,因此对待对方家族并无个人喜好、而是单纯的工作态度。而这种态度,也决定了他之后与索拉索的鸽派谈判策略,并进一步招致了他的最终命运:不同于“杀我家人者我必杀你”的科里昂人,汤姆对索拉索基于生意的谈判,导致他对待家族的态度暴露,从而被迈克排斥出了家族核心层。

维多坐在索拉索身旁讨论的画面,从构图上汤姆、维多、桑尼的三人位置安排精妙:从平面距离上,汤姆与维多较近,而从实际距离上,汤姆与维多最远而坐在维多旁边的桑尼较近,这暗示了“汤姆从事务上大于桑尼,而权力秩序上反之”。桑尼在维多说话时的小动作同样精彩,逐渐带出了最后冲口而出失言的情绪积攒。

维多派鲁卡布拉西前去卧底:过场,延续婚礼时起头的“鲁卡线”表现主题的设置。

迈克和凯圣诞购物,鲁卡卧底被杀,汤姆被劫持,维多被刺杀:后三条线并行发展,相互通过剪接而穿插。鲁卡被杀说明家族内部计划已经泄露,即有人叛变,而维多那边司机保利请病假而导致维多的护卫弗雷多无暇顾及维多,两相交叉,婚礼上展现出贪财性格的保利的背叛呼之欲出,而鲁卡被杀则说明家族内部还有更核心的叛徒(泰西欧)。汤姆被劫持,则开启了又一内奸——汤姆叛变的道路。

这三场戏通过剪辑的并行,并最终终结于维多的遇刺,将家族和谐表象之下摇摇欲坠、人情联系虚弱而靠利益与暴力维持的本质表现的淋漓尽致,营造了一种“一切濒临失控”的氛围。而以迈克和凯购物为开始、迈克与凯看完电影为结束,则暗示着迈克的美好生活即将结束,由于血缘的联系,他必须在危难时刻走进家族权力中心,让自己的命运走向悲剧。而在涉足过深后,他也必将被同化。

迈克看到维多遇刺的新闻后飞奔而去的身影,为这一段落作结。从此开始,他将深入家族,治理家族的乱象,而他本人也终将成为他曾经最厌恶的对象。

从他与凯的关系上看,当迈克进入电话亭与桑尼联络,远景处是被电话亭所隔开的、看着迈克的凯。从此刻开始,迈克进入家族事务,而在婚礼上他对凯关于家族介绍时已经展示出的回避心理,必然导致他自此与凯之间越来越大的隔膜,正如此时被电话亭隔开的两人。

桑尼与妻子在家中:桑尼与克里曼沙交谈,后面是在厨房中抱着孩子的妻子,有意无意地表现着影片关于“泡沫家庭”的立意。而值得一提的有两点,听到响声后桑尼拿出手枪,但听到外面自报家门后便收起了手枪,显然表示他对于家族内部有内奸这一情况是严重判断不足的,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从婚礼开场便一直被塑造的粗糙、鲁莽的壮汉性格,这也酿成了他最后被内奸所害的结局。第二点是索拉索方面打来电话,嘲弄桑尼“你先不要发火”,显然已经完全掌握了桑尼的性格特点,再次暗示了家族内部内奸的存在。

索拉索与汤姆谈判,汤姆让步:当索拉索说出维多的死讯后,汤姆的反应印证了之前影片对于他的铺陈——一直处于血统劣势的他在抉择,索拉索的话让他怦然心动,“你要说服桑尼,还有克里曼沙和泰西欧。”,此言的潜台词无异于在暗示就此一来汤姆即将摆脱自己因血统劣势而无法在家族班列更进一步的现状,如果在维多死后由他来带领家族渡过难关,那么新任教父显然将会是他。而这再次表现出了汤姆对于家族一种基于“生意和工作”的思维----他不赞同家族维护,但出于工作需要和地位爬升会去执行,但同样也会因为地位爬升而对家族产生一定程度的不忠。

电影对于汤姆的处理是很有意思的,汤姆自始至终也没有完全背叛科里昂家族。他忠于维多,即使对维多的种种做法心怀不满,但行为上尚属兢兢业业;他让步的直接原因来自于维多的死讯而导致的对于家族存续的巨大担忧(索拉索开门见山,“你的老板死了”),同时桑尼在他眼中显然不是足以带领家族的继承人(婚礼处有所铺垫),而迈克此时又无心参与其中。为了维护集团的存续,汤姆才出现了这样一种对敌人的让步(索拉索:“为了你自己,也为了科里昂家族”)。

此时对他的脸部打光,便非常准确了:时而半阴半阳,又不时将脸扭转使全脸完全光照,就是汤姆之于科里昂家族“不忠而又未背叛”之状态的写照---出于“一切都是生意、一切都可以谈判”的思维,他对家族敌人索拉索让步,因此形成了对于科里昂族人的“不忠”,但他的动机却又是“保护住集团”而非单纯的叛变。而在索拉索得知维多未死的消息后,马上威胁道,“如果你不搞定,你就有大麻烦”,一改方才的风度翩翩,表明暴力是黑帮家族的共同特征,而非科里昂家族一家独有。

科里昂家族高层会议:人员的座位安排,经过了精心的设计。两个叛变者——汤姆和泰西欧位于两侧的最边缘,而剧情上已有明确交代的汤姆身体后仰,比泰西欧的位置更为偏僻,暗示了他们最终在家族内部的弱化。

更有意思的一处是,镜头以教父的办公桌后面为视角,而迈克站起来走到办公桌后点烟,此时画面中只有他的半身和右手,这与电影包纳塞拉开场时维多的第一个出场构图几乎完全一致,强烈地暗示了迈克最后的身份地位。

另外,迈克背坐在离教父办公桌最近的位置——他将获得这张办公桌,而他此时在拒绝接受它,从他默认了汤姆的“不应该让迈克过分参与”提议而在家中待机就可以看出,他此时虽然回到家族,但只是出于特殊情况的临时帮忙而非想要掌权;而桑尼的位置则刚好相反,他面对办公桌,但直线距离最远——他想获得这张办公桌,而他此时在渴望它,从他位列会议中心的座位以及他开始以一种领导者的口气安排“克里曼沙干掉保利”“迈克接电话”就可以看出。

克里曼沙除掉保利:首先是克里曼沙与妻子的道别,妻子并不知道她的丈夫即将前去杀人,这与迈克和凯之间的关系非常类似,都表现了一种家庭内部的隐瞒。当然,这种家庭关系无疑是脆弱的,而维多在这样一个接一个的家庭基础上建立起的科里昂家族,无疑也是脆弱的。

在路上,克里曼沙与保利等三人愉快交谈,不时发出笑声,一切如常,显然杀人已经成为了克里曼沙等人的一种习惯和生活常态,他们对此已经毫不迟疑,杀保利时克里曼沙的侧脸特写,同样是这个意味。而加入一个“两侧青天白日,画面中间道路被铁路所遮蔽而阴暗一片”的镜头,暗示了这种杀人的常态正是黑道本质。同样的用法,还出现在迈克餐厅杀三人的段落。

杀掉保利的场景,镜头风格即为冷峻,荒凉的麦子地远处是自由女神像,近处是杀保利的情景,强烈地暗示:真正的美国自由只属于美国人,而对于意裔人则意味着杀人的残酷。

克里曼沙教迈克做饭、科里昂家餐厅:上接保利被杀时响起的主题音乐,切入迈克孤身一人坐在秋风萧瑟的室外。色彩偏冷,此刻爸爸遇刺的仇恨正在迈克心中回响,他的内心正在向教父的方向转变而愈发摒弃原本的自己,随后他与凯通电话,他无法直接说出“我也爱你”,显然是自己已经意识到这种变化的表现。克里曼沙教迈克做饭,

随后桑尼出现,看了一眼便打断了克里曼沙。这很巧妙地展开了多层含义:克里曼沙是支持迈克上位的,之前也有克里曼沙在迈克闻维多遇刺后回家时主动与其握手的画面;桑尼打断了克里曼沙,表示他也看出了克里曼沙的这种倾向,而他强行派遣保镖跟随迈克前去医院,一方面他,确实担忧迈克的安全,兄弟情深(拍脸动作);另一方面,他自己也强烈希望继位,此时被克里曼沙支持的迈克成为他心中的潜在对手,他必须从行动上展示自己的当家地位。

迈克与凯就餐:迈克坐车的画面,他的脸部光线忽明忽暗,暗示着他此刻心中在进行的交战:与家族的血脉联系决定他必须要深入家族事务,一雪前耻,而这样做的代价就是他将离凯越来越远,因为他就像桑尼与克里曼沙等所有的家族成员一样,对女眷必须有所隐瞒,而此时他心中已经感觉到自己在向着教父的方向倾泻,同时他又爱着凯,这让他无比挣扎。

在与凯吃饭时,凯两次询问,“我们什么时候能再见面”,试图确认迈克对她的感觉,而迈克只能挣扎着含糊其辞,此时迈克已经和凯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凯依旧是凯,而迈克已经变为了黑帮高层,他们之间的鸿沟只会不断拉大。临别时,迈克欲走还留的一吻,显然是迈克对这段感情无奈中的一丝留恋。而迈克走过大堂的身影则用意很清晰了:分道扬镳,再不回头。

迈克医院探望维多:这一场杀人戏的气氛在全片中是最紧张的一次。首先,迈克一方手里没有武器,同时不知对方何时前来、如何前来;更重要的是,维多的存活维系着家族中摇摇欲坠的家庭关系和权力平衡,如果他此时被杀那么科里昂家族便会陷入内乱。

科波拉用数个空镜头,来渲染这种紧张感:昏暗的楼梯、空旷的走廊、只有电视声音的房间。同时,还有戏剧上的一波三折:医院中的一段出现了两个观影情绪高点,一个是迈克看护维多而突然闪出一个身影,是护士;然后是迈克将维多转移后空旷走廊回响的脚步声,以及出现的手拿鲜花的风衣男子——标准杀手造型,这一次是糕点师安索。这两次都成功地制造了杀手来袭的观感,但又都逐一落空,无形中增加了气氛的紧张感。

而利用这场戏,科波拉完成了对迈克这个角色的关键转变,由上一场戏中与凯在感情上的诀别,他已经没有回头路,义无返顾地走上了黑帮教父之路。在医院迎敌中,无论是察觉空气紧张,还是与护士交涉,还是面对未知身份的疑似杀手时的大声喝问,以及最后用空城计的退敌手段,迈克都展示了自己足够的能力,以及超凡的心理——退敌后还可以双手不抖地帮助安索点烟。

更有趣的是,科波拉在这里还建立了一个维多的视角——在迈克帮助他摆脱险境的时候,数次插入躺在病床的维多的画面,显然,此时维多已经看到了迈克作为继承人的资质,这是他老早就有所判断的(婚礼的开场表示“迈克不来我就不照”表达了对迈克足够的重视),这为迈克后来的上位做好了铺设。而另一方面,泰西欧手下的缺席也暗示了泰西欧的叛变。最后出现的警方,必然是美国官方的代表,也再一次说明了“美国制度与自由”的主题。

该场预谋杀人的戏份,同样大量采用固定镜头,演员在镜头里进进出出,增强了现实感而让气氛更加紧迫,同样也赋予了冷峻的气质,这种冷峻贯穿于影片的所有杀人戏中,道出了黑帮生活的残虐本质。

迈克回到家中,科里昂高层会议:片中每一次的会议,都是人物内心和命运走向的暗示,贯穿了作品的始终。这一次也不会例外。

首先,科波拉将视角对准桑尼和汤姆,桑尼试图用武力灭掉索拉索,而汤姆竭力想要说服桑尼以大局为重。此时的要点是汤姆,可以看到,汤姆从头到尾也没有要灭掉科里昂家族的想法,他在用一种更为成熟的方式运营家族,而桑尼则是传统的武力解决式,而从后往前看的话,迈克上位后采取的主导方针其实正是汤姆此时在阐述的。而在一番大吵后桑尼勉强同意暂时休战,而画面此时给到了坐在一旁不动声色的迈克,迈克开始说话,场面一改方才的吵闹而安静下来。

此时,场景中人物的站位一目了然——迈克坐在画面中间,并且是以领导人姿态,而其他人大多在站着,显然暗示了迈克马上将要成为领导核心,而焦躁的桑尼根本不是领袖之才;而排除在画面外的克里曼沙和桑尼,此时剩余的汤姆和泰西欧正是家族的两个内奸——汤姆坐在迈克身后的较远处,而泰西欧站在画面的最远角落——汤姆的出发点是家族的未来发展,他知道桑尼难成大器,故而从工作角度认为自己应该越过血统之别而总领事务,而泰西欧则是完全的反戈一击,这两人此时一坐一站,离迈克的一远一近也暗合了二人最后的结局:汤姆被放逐,但保住性命,泰西欧被内部处决。迈克说话时,镜头缓缓推进至迈克一人,突出了他的核心地位。

而最后桑尼嘲笑迈克是小孩子不能暗杀,则耐人寻味。显然,此时迈克展露出的风范已经让他产生危机感,桑尼这种情感的产生来源于克里曼沙教迈克做饭的那场戏,所以他下意识地要打击迈克,殊不知他所谓的“感情用事”者不是迈克,正是他自己。就迈克和桑尼的关系,科波拉处理得可谓举重若轻,机锋暗藏。

迈克学习手枪:这一幕再次出现了克里曼沙传授迈克技艺的场面——他一直是迈克最有力的支持者。而画面一直对准手枪,显然有所寓意——这把手枪将引领迈克在教父的黑暗之路上再进一步,即亲手杀人,在本片大部分时间的迈克都在持续着一种内心的交战,他的本我与现实改造后的自我的交战,而对于这把手枪的选择,显然就是他又一次交战的结果。他第一次没有拉动枪栓,暗示着他内心的纠结,但他最终还是决定继续走下去,于是他调整一下,还是扣动了扳机。

这场戏,是迈克在黑暗之路上的又一次前进,他愈走愈远,最终没有了回头路。而克里曼沙随后“这很寻常,每五年或十年就有一次”,显然是延续了他在杀保利时的表意功能:阐述杀人,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黑帮生活。

家族高层商议杀索拉索:又一次,科波拉展示了自己的场景调度手腕,只不过他这回做了一些创新——泰西欧作为当之无愧的叛徒,坐在最左边,而汤姆则在科里昂家族的继承人——桑尼和迈克之间的位置与泰西欧并列的左侧这两点间来回移动,暗示着他内心的左右摇摆,而在这个画面的完结他还是站到了桑尼和迈克之间,表明了他最终的态度。而泰西欧此时第一次为迈克杀人给出了建议,显然此时科里昂家族已经占据了上风,他为了保证自己不被揭穿必须拿出一些行动才能得到信任,而且他必须保证迈克能杀掉索拉索等人,这样他才不会有暴露的危险,黑帮的残酷性可见一斑。

桑尼和迈克的关系,此处也有涉及。桑尼叮嘱迈克注意事项的行为,既有兄弟情深的关切,也有自命教父接班人的意味,但科波拉最终还是将桑尼的人物性偏向了积极的一方——兄弟的拥抱显然是真情实感,桑尼有的只是对教父位置的渴望,而不会因此打破维多定下的、对于家族的重视原则。而这也就埋下了对于桑尼最终结局的伏笔;因为妹妹康妮遭到家暴,怒揍妹夫,方才中计被害了”z

迈克餐厅杀索拉索:这一幕的杀人戏与医院欲杀维多一样,同样采取一波三折的方式增强紧张感:首先是索拉索等人走上去新泽西的道路,而引起走错餐厅迈克计划失败的紧张;索拉索让酒保开酒的速度“快一点”,而酒保仍旧缓缓地拧动开瓶器,造成气氛的凝滞;迈克去厕所摸手枪,剪接外面索拉索二人的吃饭画面,营造出“如果迈克迟迟不归,二人会起疑”、从而让迈克总是摸不到枪形成了紧迫感。

此时的迈克,同样在内心做着挣扎,如果他开枪,那么他知道自己就将与过去永远说再见,他将回头无岸,同时与凯的爱情也再无转机,但他又忧虑此二人不除则家族无法安定。迈克首先先询问索拉索,“我只想我的爸爸无恙”,而索拉索却避重就轻地表示“我只想自保”,没有正面回答迈克的要求,迈克才在没有任何办法的情况下去拿出手枪,再一次展示了迈克在转变之中所受的外力作用,而这股外力来源于他的血脉和家庭。

而在抵达餐厅之前,给出的正面黑暗道路画面,与克里曼沙杀保利处的运用意味相同,暗示着“这就是黑帮家族的本质”。经过此高潮,迈克再也没有退路,他只能继续往下走了,无论主动还是被迫,他将前去意大利避难,而当他再次回到这里的时候,他将蜕变为黑帮的领导,而以新教父的身份回来。

过场:这个过场很短,但同样有其信息表达。这一段一共剪入了三个人物:克里曼沙、汤姆、泰西欧,三人都在与报纸报道索拉索被杀的新闻画面交互出现,其中的汤姆在事件中的位置已经明了,而克里曼沙与泰西欧之间谁是叛徒,哪一个是叛徒,通过三人同样的焦虑动作来看没有头绪,这就将后半部分剧情的焦点转移到了叛徒上来,触发了“克里曼沙与泰西欧谁是叛徒”的悬念。而家族一起伴随着音乐吃饭的画面与报纸的交叉剪辑,显然与婚礼场面X维多办公的交叉相同,都表现着表面家族之下的暴力面目。

维多回家,族人聚集在病床前:维多从医院返家,全部族人都聚集起来,维多这个大家族族长的地位显然是不容置疑的,有意思的是这里在人群的角落出现了弗雷多,同为科里昂姓氏他却一直被排斥在外。而最后的部分家族管理层要商议事务,桑尼将所有的族人全部清除出去,则又是从开篇以来的“黑帮家庭”主题的表现。

随后,弗雷多的线索开始启动,桑尼向维多介绍他要去学习赌场生意,而维多不发一言,弗雷多期待的神情与离开时的回头显然表示他对于父亲的反馈有所期待但最终落空,在这场戏中他的性格特质准确地延续了婚礼开头的定位。而汤姆汇报家族近况时开口前非常局促,是他对敌让步而违反了“维护家族”之族长意志之下焦虑的产物,而数次切到维多看他的画面,暗示维多此时已经洞悉了汤姆的心思。

同时,维多在听闻迈克杀死索拉索的消息后平静的表情略带上了一丝痛苦,揭露了维多的内心:他知道迈克的能力足以担当重任,但他想让迈克置身家族之外,这是维多黑帮宗主之外作为父亲的一点个人感情。马龙.白兰度、罗伯特.杜瓦尔与约翰.凯泽尔在这场戏中均贡献了精彩至极的表情控制表演。

家族在餐桌上吃饭:这一场的意味十分丰富,首先借维多妻子之口提出了维多的原则“不在餐桌上谈论公事”,这和迈克拒绝和凯谈论家族事务的初衷一样,把家族和维系家族的黑帮隔离开来,才能维系家族的稳定。而桑尼在这里则暴露了他性格中的孩子气,他先是讨论业务,然后被母亲训斥,在妹夫请求加入家族事务的时候又训斥他“不许谈论公事”,同时,在这里他和妹夫不愉快的互动,结合他不够成熟的性格,为后面他与妹夫的动手和身亡做了一个小小的铺垫。

弗雷多看望维多:弗雷多线索的再次强调,弗雷多盼望父亲的肯定,但父亲只看重迈克而无视了他,如果结合教父的两部来看,这里就是弗雷多最终与本来关系融洽的迈克反目的最初契机。

迈克寻访科里昂村:两年之后再见迈克,迈克手提猎枪,眼神坚定。在他断绝了自己的回头路之后,显然他已经在成为教父的路上走得足够遥远,他神情和动作的变化足以证明这一点,尤其是他在和意大利本土家族马西尼阁下的交谈中,动作很接近于开篇部分处理事务的维多。而迈克探访科里昂村的行为,无疑有着寻根问祖的含义,此刻科波拉用这样的方式强调了迈克心中对于血脉与家族的倾斜,他已经非常接近于维多的层次了。

更有趣的在于,迈克的意大利护卫对着驻扎在意大利的美国士兵做出了嘲弄的行为,是对于“美国制度”之于意裔美国人主题的一个延伸。

迈克在酒馆,与艾娃结婚:为了展现迈克在这两年间的转变,科波拉设计了一段爱情,迈克和意大利女子艾娃波洛亚的爱情。在处理这段感情的时候,迈克展现出了与两年前应对凯时截然不同的手法,他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用威胁加交际的方式说服了女孩的父亲,这一段谈判中迈克所展示出的手段很明显来自于维多应对好莱坞大亨时的“给他一个不能拒绝的理由”,把爱情和婚姻当成了一种生意。再与凯的那段相比较,迈克向着教父的转变就非常凸显了。

迈克与艾娃家庭的聚餐:这一段的布局,科波拉再次运用“空间法”,迈克和艾娃的相对位置在平面上最短,而实际距离为桌子两个对角则是最远,一个构图就勾画出了迈克与艾娃的“关系最近,心灵最远”的婚姻状态。

桑尼发现康妮被打,怒殴卡洛:在迈克的订婚之后,第二部分需要转入正题,桑尼的这一段改变了第二部过于闲适的节奏,让气氛明显凝滞了起来。以桑尼的偷情开始,然后接到桑尼身边的无数护卫,表现出科里昂此时面临的危机局面,而此时的桑尼还在不顾安全地偷情,并怒殴卡洛,暴露了他本身就是一个容易冲动、性格极其不成熟的美国糙汉,切不能作为家族的掌舵人,迈克的回归势在必行。同时,这一段也将桑尼和卡洛的矛盾又向前推进了一步,从两年前两人在饭桌上的小规模不愉快开始,将这条线索逐渐完善,而后将推上顶峰。

迈克和艾娃结婚,凯前去科里昂家族:迈克此时沉浸在新婚的喜悦中,但此时桑尼已经几乎失控,科里昂家族陷入危机,他必须要迎来回去挽救大局的一天,他和艾娃的所有也只是短暂的激情,此时的结婚与情欲戏拍的越隆重、香艳,就越能表现迈克命运中必然的悲剧。而凯前去科里昂家族,她穿着红色的大衣,与一概深色系打扮的科里昂族人完全对立,这暗示了她与这个家族的互不相容。

另一方面,凯问汤姆撞毁的轿车,汤姆说的“一个车祸而已,没人受伤”则是避重就轻的含糊,再次印证了双方衣服的差异——凯不了解科里昂家族,科里昂家族也不允许女眷了解,这导致了迈克和凯的最终分裂。此处再次加强了意大利此时正在新婚之夜的迈克的悲剧性——他才刚刚结婚,就不得不要回美国应付家族事务,以及一个前女友了。

卡洛再次怒殴康妮,桑尼前去处理中计身亡:这一段交代了桑尼的谢幕。如果细看卡洛的台词,可以发现这样两句“你这个意大利贱人”“像你爸爸那样成为凶手,你们科里昂家族全家都是凶手”,第一句可以被理解为对意裔美国人在美国受到种族歧视的现状表述,进而成为“美国制度”主题的表现;第二句则明白无误地说明了卡洛对于科里昂家族的不满,正是这种不满酿成了他的反叛,而他的不满则来自于家族对他从权力上的排斥,维多建立的以回避和隔离女眷家庭以保证安定快乐的家族模式反倒成为了家族分崩离析的诱因。

在这场戏里,科波拉让两条线索同时达到了高潮点:本已暗潮汹涌的家族分裂此时正式表面化,而桑尼之死则是主线剧情的高潮,黑帮之间的斗争已经全面展开,迈克也必须要从意大利回到属于他的生活中来了。在处理桑尼的死亡时,科波拉继续沿用一贯的方式,维持了杀人戏冷静克制的风格,使用中远景、空镜头和无配乐,这一场最为典型,有着梅尔维尔风格的影子。

汤姆告知维多桑尼的死讯:以汤姆的背影为开始,展开汤姆的心理。此时他的心情极其复杂,他知道自己的让步在客观上导致了桑尼的被杀,这与他的出发点显然背道而驰,但在他的观念之中,这种牺牲一部分科里昂人的让步又是值得的---唯有如此,才能在外敌环伺的状况下争取集团的存活。这种矛盾,让他对自己的行为产生了极大的困惑和不安。

随后汤姆与维多的对话,维多说“全家都知道,只有我不知情。”,一方面这展现出了此时作为族长的维多已经对家族失控而强化了家族的分裂进程,另一方面也是对汤姆的谴责。由他刚回到家里、看着汤姆的片段而言,维多早已判断到了汤姆的所为,但一向把维护家庭看作头等大事的他对此采取了暧昧的态度,这场戏中他给汤姆的拥抱无疑是他对于自己义子的真情流露--如同对待强尼一样,维多对待自己的“义子”,是不吝啬于维护的,哪怕对方并非如自己期待的那般单纯。

包纳塞拉收容桑尼尸体:首先,以一个降格镜头为起始,暗示了故事发展的急转直下。而此时出现的包纳塞拉,正是影片开头明确点出了“美国制度与自由”与“家庭”两大主题的角色,在科里昂家族分崩离析、刚刚经历了桑尼死亡的节点上由他出场,显然具备了强化主题的意味,维多所说的“看看他们怎样对我的孩子”中的“他们”所指同样拥有类似的影射含义。而较远处的汤姆,则依然在悄然地发展着属于他的暗线,在维多说话的同时,汤姆低下了头,全身僵直,对于自己弄巧成拙的背叛所酿成的后果,此时的汤姆心情之复杂,可想而知。

迈克得知桑尼死讯,艾娃被炸死:已经将心智蜕变为教父的迈克感觉敏锐,眼神凌厉,在获悉哥哥的被害后,他意识到自己即将重返曾经的生活,而身后按着喇叭催促他上车的艾娃,则是他的另一种生活。此时的迈克重新面临了两年前与凯的状况,他必须要在温馨的家庭生活与冷酷的黑帮生活之间做出选择,他的困境也是相似的,由他“还是教你英语比较好”的话语可以看出他已经做好准备长久地与艾娃生活,而此时就要被迫与她分离。

艾娃被炸死,更像是上帝帮助迈克做出的选择,在他仍然犹疑不决的时候将其中一个选项直接抹去。这正是迈克贯穿全片的悲剧性,他从未做出任何完全主动的选择,身入家族事务是由于维多的遇刺,而此时艾娃的身死则让他唯有回归一途,他一直都在被命运之手推动着前进,无从选择,只有堕入黑暗。

五大家族会议:这场戏中的维多展现出高超的头脑和谈判技巧,他的长子已经被杀,科里昂家族面临多方家族的围攻,此时的他必须要退一步:放开本来一直坚决反对的毒品生意,但也不能完全失去底线:不卖给孩子而残害幼苗,这让他和家族在最小的损失下争取了喘息的空间。而另一方面,失去了桑尼的他迫切需要迈克的回归,所以他以允许毒品生意的方式换得了其他家族关于迈克会平安归来的保证。

科波拉在这里有一个用心的构图:维多向塔塔基里亚摊开手掌,而他的手在画面上正托着巴西尼的头颅——从科里昂家族得到时间,迈克回家在即的情况下,巴西尼的性命显然已经是科里昂家族的掌中之物了。

迈克和凯见面:阔别三年,迈克和凯此时在心理上已经两界相隔,这次会面实际上就是为了展示这条裂痕——两人关于谁更天真的争议,以及两人分别身穿的黑与白色的风衣。迈克此时在争取凯,但心智上更接近于维多的他已经不再向几年前那样,而是给了凯“一个不能拒绝的理由”,“我向你保证,五年内科里昂家族会完全合法化。”,从后面迈克的所作所为来看,显然他并没有向着这个方向努力。虽然凯与迈克同上了一部车,但两人之间的观念已经产生了不可调和的差异,迈克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徒劳的挣扎而已。

科里昂家族召开会议:迈克在此次会议上展现出了他与维多之间的共同性:头脑和说话技巧。他将叛徒汤姆清理出了家族核心层,但不像暴躁的桑尼,他并没有从道德上斥责汤姆,而是以一个“你不适合当乱局中的军师”的战略性理由边缘化了汤姆,与之相同的是维多对汤姆的安慰,“我像信任迈克一样信任你”。此时汤姆的反应非常有趣,他的内心应该是感到庆幸的,但他却作出了一副吃惊的表情,“为什么我出局了?”这种做戏无疑是他自保的手段。

而对于克里曼沙和泰西欧这两个曾经被设定为内奸嫌疑人的角色,科波拉此时已经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在两人聆听维多训话时,面对维多的“你们还忠于我吗?”等等问题,克里曼沙殷勤地回答着,而相对的则是泰西欧的沉默不语。

在这次会议中,第一次出现了卡洛的身影,卡洛作为女眷康妮的一家,本是被维多以维护家庭的原则排除出家族权力机构的,而此时迈克安排卡洛作为自己搬迁内达化州的助手,显然正在打破维多定下的原则,将科里昂家族逐渐变化为自己的制度。

迈克和莫格林谈判:在这里,迈克和弗雷多产生了继婚礼之后的第二次互动,此时两人的内心已经各自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同于彼时的青涩少年,此时的迈克已经成为实际上的教父,他对于哥哥弗雷多的态度,对于下属的命令意味远大于对待哥哥的兄弟情。

而弗雷多大张旗鼓地招待迈克,一方面是出于他对于迈克的兄弟之情,更重要的是他在试图讨好这位新任的掌权者,从弗雷多的线索发展来看,他一直被边缘化,但又极其渴望家族的认同,维多无视他,而迈克更呵斥他,弗雷多本就敏感脆弱的内心最终在第二部发展为了背叛的行为。而在与莫格林的谈判中,迈克展示出了自己与维多不同的地方:他也拥有成熟稳健的思路,但不同于乃父,他更为直接,也更为强悍,这也是迈克最终打造了片尾连灭四大家族行动的性格因素。

迈克和维多的交谈:在这场戏中,非常直接地表现了迈克和维多的差异。在交谈的过程中维多一直处于一种分裂的状态,他诉说着关于巴西尼的看法,同时又时不时地询问迈克儿子和妻子的情况,这显露了维多此时的心理状态:他并不想让迈克参与家族事务,这是他作为父亲的一面,这从他在病床上听到迈克杀掉索拉索时的表情变化便可见端倪;但他又与迈克谈论着家族事务,因为他知道迈克是他最理想的继承人,也是唯一的继承人,为了维系这个庞大的家族他必须要引领迈克接手,无论他本身有多么地不情愿。

在这里,电影终于将此前关于维多的所有碎片拼接了起来,全面而外在地表现了维多的内心世界,这也暗示着:维多.科里昂,即将谢幕了。而与维多相反地,迈克在之前一场戏中对于凯则表现得心不在焉,对于卡洛和康妮请他做教父的请求也不置可否,他只有在谈论家族事务时才拿出了百分百的专注度。与维多相比,也许迈克在这条路上走的更远了。

维多在花园里去世:维多在与孙子的游戏中突然去世,电影最终为维多寻求到了一个最为温暖的结局。维多终其一生所追求的,便是“照顾自己的家庭”,因为“一个好男人都会照料自己的家人”。作为被美国压制着的在美意大利人,为了维护家庭,他只能建立起了以暴力为基础的黑帮家族,以利益作为科里昂家庭的维系。但这样基于利益所建立的集团,最终也只能让他的理想落空---失去了自己的长子,小儿子也违背他初衷地被迫卷入暴力事务。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是感受到了自己追求的东西---虽然只是一个仅供安慰的虚幻表象。与孙子的玩耍没有任何杂质,只有浓浓的亲子之情,维多就在这样的情绪中离去,之后迈克对于家族的血腥清理是他所万幸不必面对的。

在这场戏中,场景里拥有充足的打光,暗示着上帝对于维多的召唤和给予他的最终救赎。与之构成强烈对比的,是第三部中迈克在相同环境下的死亡,这名比起乃父面对了更严酷情况、也只能更为无情的教父二代,最终妻离子散,在去世的时候再无子孙相伴,只剩一条野狗----两代科里昂人“维护家庭”的理想,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作为集团基础的利益的持续发酵下,最终也只能是破灭程度的不断加深,并最终彻底化作碎片(迈克的妻离子散与女儿身亡)。

康妮儿子受洗,迈克杀四大家族:伟大的段落,影史的绝对经典。用牧师洗礼婴儿的圣洁之手与杀手即将杀人的恶魔之手穿插剪辑,迈克每回答一句“我相信(上帝)”便推进一步的杀人行动画面,迈克口称“我放弃(撒旦)”时切入的杀人镜头,都在强烈地刻画着迈克此时表面的虔诚与内在的冷酷,实际上他已经化身撒旦,而放弃了上帝的信仰。数处杀人段落混合交叉,保持了同样进度的剪辑节奏感超强。同样要注意的是,背景音乐有三种,以迈克的“我相信”和“我放弃”为节点做了两次变换,与杀人进度和迈克的变化遥相呼应,表现出了超强的戏剧感。

麦克清理泰西欧、卡洛:在泰西欧的部分,更出彩的是汤姆。汤姆实际上非常明白泰西欧的那句“这只是生意”,但具有同样思维方式的他也只是勉强自保,再无力为泰西欧求情。泰西欧上车后汤姆透过窗户观看时汤姆面前的百叶窗,从画面上隐喻了汤姆的阶下囚本质。“这只是生意”,在影片中的很多角色都有表达,这句台词非常好地揭露了黑帮家族的本质,科里昂家族的维系要靠利益与生意,而家族的分裂则同样要归咎于生意,这对于影片的家庭主题堪称点睛之笔。

而在迈克与卡洛的交谈中,则恰到好处地延续了迈克来自于刚刚受洗部分的撒旦形象,他对于姐夫卡洛的求情丝毫不为所动;但同时电影也巧妙地展现了迈克此时延续自维多的一点“照顾家庭”的意愿,他“我不会杀你,但你不要骗我,你和谁接头”的发问实际上是在试探卡洛,因为关于卡洛的背叛他只是猜测,如果卡洛坚持回答自己是清白的,便相安无事,但卡洛答出了巴西尼的名字,也就证实了迈克的猜测,迈克除了清理他之外别无选择。

这一幕将迈克不断在命运的安排下被迫地愈发走进黑暗的悲剧性发展到了顶峰——他想要维系科里昂的家庭,但被迫亲手除掉了其中的亲人,而在第二部中他也将除掉更多、更核心的科里昂人。

结尾:康妮与迈克的互动非常巧妙,不知道卡洛背叛的康妮指责着迈克,而迈克却不能说出真相,因为维系科里昂家族的就是“家人不过问公事”,而恰恰正是这条维系着家族的规定此刻分裂了康妮和迈克。而同样地,面对凯的询问,迈克表现得非常纠结和困惑,从感情上他并不想欺骗凯,但他又受制于家族的维持,所以几经挣扎的他最终选择了欺骗凯,即使这是凯“唯一的一次”。凯走出倒茶,她与套间里的迈克的构图以及最终被关上的门,都表达着二人此时的咫尺天涯。

迈克终于成为了教父,在一种极其被迫的、不情愿的心态下,因为他无从选择,他曾经在婚礼上意气风发地表示“那是我的家族,不是我”,但作为科里昂人的血统,让他终究要来维持自己的家族,但他对于家族的维持却造成了与凯的隔离。

在结尾的处理上,科波拉创造出这样一种十分矛盾而对立的状况,也让影片关于“家族”主题的探讨划上了一个意味深长的休止----迈克为了维护科里昂的家庭,而在此刻将自己隔绝出了自己的小家庭,而科里昂家庭的维护,也终将逐步地走向失败。

《教父》三部曲,对于“电影系列”概念的诠释,“美国梦”与“二代美国人”的强社会性议题,表现议题时的“家庭”之感性内容,单片之中的高完成度表意系统,都从“电影”的各个方面与角度上,给予了一种超越特定时代局限的高分模版。创作层面自不必说,亲情与二代美国人的议题,前者是直达人心的永恒主题,后者则是美国社会难以解决的长久课题。不管从哪个角度上看,《教父》都是一部立于时间长河之上的永恒之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望相似 一作: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裴回 一作:徘徊)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落月 一作:落花)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了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荡漾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和天空变成了一种颜色没有一点微小的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悬挂。
江边上是什么人最初看见了月亮,江上的月亮又是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们?
人生一代一代地无穷无尽,而江上的月亮一年一年地总是相似。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此诗沿用陈隋乐府旧题,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境界。全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通篇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意境空明,想象奇特,语言自然隽永,韵律宛转悠扬,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素有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被喻为“孤篇横绝全唐”。

  作者抓住扬州南郊曲江或更南扬子江一带月下夜景中最动人的五种事物:春、江、花、月、夜。作者更是透着对生活美好的向往把扬州的景色以文字表达出来。

  整篇诗由景、情、理依次展开,第一部分写了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写了面对江月由此产生的感慨。第三部分写了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

  诗从被写出来的那刻起,沉淀的就是其本身写者的心情。后人,纵使有多高深的造诣或者怎样的心情的历史性重叠,都没有办法真正的解释。所以,现在我写这篇文,充其量就是挖掘一点我自己情绪的断章,凑不上什么赏析。——题记

  春江花月夜的诗评泛滥,网上什么版本的都有,若是此时我再浓墨于其字词运用的引经据典,大概就逃不出捡人剩下的落魄甚至会遭蒙抄袭的嫌疑。所以作罢,写写我的理解就够了,所谓托物言志或者抑扬顿挫之类的文字游戏还是留给有水平的大家去做吧。

  春江花月夜的长度还算适中,可是为了把自己融入进里,也着实花了我不少功夫。阅诗,最忌讳的就是读,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进

  这首诗以写月作起,以写月落结,把从天上到地下这样寥廓的空间,从明月、江流、青枫、白云到水纹、落花、海雾等等众多的景物,以及客子、思妇种种细腻的感情,通过环环紧扣、连绵不断的结构方式组织起来。由春江引出海,由海引出明月,又由江流明月

  引出花林,引出人物,转情换意,前后呼应,若断若续,使诗歌既完美严密,又有反复咏叹的艺术效果。

  前半部重在写景,是写实,但如“何处春江无月明”、“空里流霜不觉飞”等句子,同时也体现了人物的想象和感觉。后半部重在抒情,这情是在景的基础上产生的,如长江流水、青枫白云、帘卷不去、拂砧还来等句,景中亦自有情,结尾一句,更是情景

  整篇诗由景、情、理依次展开,第一部分写了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写了面对江月由此产生的感慨。第三部分写了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

  诗人入手擒题,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传,《旧唐书·音乐志二》云:“《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作。叔宝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乐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后来隋炀帝又曾做过此曲。《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炀帝的两篇。张若虚这首为拟题作诗,与原先的曲调已不同,却是最有名的。

  关于此诗的具体创作年份已难以确考,而对此诗的创作地点则有三种说法:扬州文化研究所所长韦明铧认为,诗人是站在扬州南郊曲江边赏月观潮,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表现的是唐代曲江一带的景色;长期从事瓜洲文史研究的高

  《春江花月夜》一诗在立意和选材上总结前人的经验,借乐府旧题谱写出天下众多人的心声,同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一直令后人传诵不已,千百年来有无数读者为之倾倒。它是由齐梁绮丽浮靡文风转向盛唐的自然清丽的一面旗帜,同时又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的内容和形式多为后世诗人所借用。此诗既不像南朝山水诗那样着力模山范水,也不像玄言诗那样枯燥说理,更不是一首单单抒发儿女离情别绪的爱情诗,而是将多种诗情融为一体。它的诞生,填补了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以月为中心媒介,同时写男女双方两地相思,探索宇宙和人生哲理于同一首诗的空白。不论从主题的提炼还是题材的加工上,此诗对唐朝繁荣的诗歌局面起着不可估量的

张若虚(约660—约720),唐代诗人。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生卒年、字号均不详。事迹略见于《旧唐书·贺知章传》。中宗神龙(705~707)中,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玄宗开元时尚在世。张若虚的诗仅存二首于《全唐诗》中。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望相似 一作“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落月 一作:落花)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人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该又凭添几重愁苦!

  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去、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诗的韵律节奏也饶有特色。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象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又平声庚韵起首,中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诗人把阳辙韵与阴辙韵交互杂沓,高低音相间,依次为洪亮级(庚、霰、真)──细微极(纸)──柔和级(尤、灰)──洪亮级(文、麻)──细微级(遇)。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是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

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此二句写月光之清澈无边,也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1)滟(yàn)滟:波光荡漾的样子。
(2)芳甸(diàn):芳草丰茂的原野。甸,郊外之地。
(3)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形容月光下春花晶莹洁白。
(4)流霜:飞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在这里比喻月光皎洁,月色朦胧、流荡,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
(5)汀(tīng):沙滩。
(6)纤尘:微细的灰尘。
(7)月轮:指月亮,因为月圆时象车轮,所以称为月轮。
(9)江月年年只相似:另一种版本为“江月年年望相似”。
(10)但见:只见、仅见。
(11)悠悠:渺茫、深远。
(12)青枫浦上:青枫浦 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
暗用《楚辞 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浦上:水边。《九歌 河伯》:“送美人兮南浦。”因而此句隐含离别之意。
(13)扁舟子:飘荡江湖的游子。扁舟,小舟。
(14)明月楼:月夜下的闺楼。这里指闺中思妇。《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15)月徘徊:指月光偏照闺楼,徘徊不去,令人不胜其相思之苦。
(16)离人:此处指思妇。
(17)妆镜台:梳妆台。
(18)玉户:形容楼阁华丽,以玉石镶嵌。
(19)捣衣砧(zhēn ):捣衣石、捶布石。
(20)相闻:互通音信。
(23)文:同“纹”。
(24)闲潭:幽静的水潭。
(25)复西斜:此中“斜”应为押韵读作“xiá”(洛阳方言是当时的标准国语,斜在洛阳方言中就读作xiá)。
(26)潇湘:湘江与潇水。
(27)碣(jié)石、潇湘:一南一北,暗指路途遥远,相聚无望。
(28)无限路:极言离人相距之远。
(29)乘月:趁着月光。
(30)摇情:激荡情思,犹言牵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描写雪夜的优美段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