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第三阶段军事目标是什么?

针对热搜“俄罗斯第三阶段军事目标 信息量很大”,小编为你搜集了相关文章,快来看看吧。

1、俄罗斯公布第三阶段军事行动目标

据俄罗斯《消息报》网站报道,俄罗斯国家杜马(议会下院)国防委员会主席安德烈·卡尔塔波洛夫1日表示,俄军在乌克兰改变战术之后,几乎已不再遭受兵员损失。它还说,此次访问是应普京邀请安排的,萨勒将与非盟委员会主席一…

2、控制尼古拉耶夫州、敖德萨州和哈尔科夫州!俄罗斯公布第三阶段特别军事行动目标

据俄罗斯连塔网6月2日报道,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向卢森堡政治家及民众发表讲话时表示,俄罗斯目前已控制了乌五分之一的领土。但在本月1日,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表示,俄罗斯总统普京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会面只…

3、控制尼古拉耶夫州、敖德萨州和哈尔科夫州!俄罗斯公布第三阶段特别军事行动目标

据俄罗斯连塔网6月2日报道,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向卢森堡政治家及民众发表讲话时表示,俄罗斯目前已控制了乌五分之一的领土。但在本月1日,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表示,俄罗斯总统普京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会面只…

感谢你的反馈,我们会做得更好!

俄罗斯此举欲达到“一箭多雕”的目的。
一是越界打击恐怖势力。尽管西方对俄罗斯打击“伊斯兰国”的说辞倍加置疑,但我认为俄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有此考虑。这不仅是由于俄多年来深受恐怖主义之害并经历过两次血淋淋的车臣战争,更重要的是目前有7000多名俄罗斯及原苏联国家公民参加了“伊斯兰国”并在叙利亚和伊拉克作战,这股祸水如果回流,无疑将成俄心腹大患。因此,对“伊斯兰国”进行“先发制人式”打击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是俄罗斯的真实想法。
二是力挺巴沙尔政权,避免2011年的“利比亚版本”在叙利亚重演,从而维系俄罗斯在叙利亚和中东地区的战略存在。从俄在叙军事行动的打击目标来看,除空袭“伊斯兰国”武装盘踞的拉卡和巴尔米拉外,俄军的打击目标更多集中在从伊德利卜经哈马、霍姆斯到杜马一线的地区,而这里正是去年以来形形色色的叙利亚反政府武装对政府军形成压制的前沿地带,是和首都大马士革以及叙利亚地中海沿岸地区唇齿相依的战略要地。有俄罗斯专家坦言,俄军的行动与其说是打击“伊斯兰国”,还不如说是防止美国及其盟友的空军对叙利亚政府军狂轰滥炸。从现实效果看,俄军的空袭确定是重创了反政府武装,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了巴沙尔政权的颓势,甚至帮助叙利亚政府酝酿由守转攻了。
第三,从军事安全角度而言,俄罗斯在叙利亚军事行动的重要目标是力保其在塔尔图斯和拉塔基亚的军事基地。众所周知,寻求在黑海的海上优势并获取通往地中海的通道和立足点自彼得大帝以来就是俄罗斯的不懈追求。特别是 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之后,俄罗斯的“不安全感”和“孤岛意识”进一步上升,在叙利亚的基地作为俄黑海舰队前出地中海的战略支点更被俄罗斯视为抗衡北约对其“围堵”的必然选择。因此,即使不能帮巴沙尔收复所有被“伊斯兰国”和反政府武装夺取的地盘,俄罗斯也要借阿拉维派保住在塔尔图斯和拉塔基亚的军事要地。
第四,恢复在中东的战略影响,满足“大国自豪感”。在俄罗斯眼里,自伊拉克战争以来,美国的“大中东战略”就接连失误,目前美国正加速从中东抽身并“重返亚太”,因此中东出现了冷战结束以来前所未有的力量“真空”,俄罗斯如果能够及时填补,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恢复在中东的传统影响并获取对美博弈的战略“棋子”。更为重要的是,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满足俄罗斯久违了的大国自豪感,除了在“原苏联空间”扩大影响外,似乎又重新回到了国际政治舞台的中心。
第五,俄罗斯300年大国外交的一个重要传统就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当前,俄罗斯正以在叙利亚军事行动的“示强”和在落实“明斯克2”协议上的“示弱”来为自乌克兰危机之后遭遇到的困境解围,并力图通过展现在叙利亚的战略存在和行动能力“逼和”美国,先是以建立避免擦枪走火的危机管控机制为由恢复俄美两军的磋商和对话,继而用共同“反恐”的旗号解冻与美国的合作,并为逐步改善俄美关系创造条件。这从普京多次呼吁美国建立反恐统一战线并就政治解决叙利亚问题进行合作的表态中可见一斑。与此同时,俄罗斯希望借在乌克兰问题上的部分让步,并借用难民危机给欧洲带来的巨大压力迫使欧洲调整对俄政策。
第六,外交是内政的延续,空袭叙利亚还和俄罗斯国内复杂的政经形势不无关联。在油价下跌和西方制裁的重压下,俄罗斯经济今明两年必然陷入衰退,而这必将冲击国内政治社会稳定,并进而影响明后两年接踵而至的杜马和总统选举选情。在俄战略界人士来看,空袭叙利亚不仅可以迫使沙特加大对叙利亚反对派的援助力度从而因财政压力改变“保产压价争市场”的政策,还可以增强伊朗支持巴沙尔政权的信心从而使因“伊核问题”解决而重现国际能源市场上的对手竞争力下降,让中东的地缘政治“不确定性”推升国际油气价格,解俄燃眉之急。事实上,俄罗斯从1500公里外的里海发射巡航导弹就有这种考虑。因为里海被称为“第二个波斯湾”,沿岸几个国家都是重要的油气生产和出口国,这一行动足以引发国际石油市场的担忧并一定程度抬升油价。此外,出兵叙利亚、抗击美国和北约的“豪气”还可以使俄国民众斗志昂扬并进一步提升领导人的支持率,从而缓解俄国内因经济衰退、民生保障下降带来的社会和政治压力。
总之,俄罗斯此次行动既不是要帮助阿萨德全面“收拾旧河山”,也并非要荡平“伊斯兰国”,更不是与美国和北约“血拼到底”从而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其实质是有进有退、软硬结合、一箭多雕、以斗争求妥协的精细算计。

国力决定一切,美国不买账,俄罗斯一个目的也达不到

俄罗斯此举欲达到“一箭多雕”的目的。
一是越界打击恐怖势力。尽管西方对俄罗斯打击“伊斯兰国”的说辞倍加置疑,但我认为俄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有此考虑。这不仅是由于俄多年来深受恐怖主义之害并经历过两次血淋淋的车臣战争,更重要的是目前有7000多名俄罗斯及原苏联国家公民参加了“伊斯兰国”并在叙利亚和伊拉克作战,这股祸水如果回流,无疑将成俄心腹大患。因此,对“伊斯兰国”进行“先发制人式”打击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是俄罗斯的真实想法。
二是力挺巴沙尔政权,避免2011年的“利比亚版本”在叙利亚重演,从而维系俄罗斯在叙利亚和中东地区的战略存在。从俄在叙军事行动的打击目标来看,除空袭“伊斯兰国”武装盘踞的拉卡和巴尔米拉外,俄军的打击目标更多集中在从伊德利卜经哈马、霍姆斯到杜马一线的地区,而这里正是去年以来形形色色的叙利亚反政府武装对政府军形成压制的前沿地带,是和首都大马士革以及叙利亚地中海沿岸地区唇齿相依的战略要地。有俄罗斯专家坦言,俄军的行动与其说是打击“伊斯兰国”,还不如说是防止美国及其盟友的空军对叙利亚政府军狂轰滥炸。从现实效果看,俄军的空袭确定是重创了反政府武装,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了巴沙尔政权的颓势,甚至帮助叙利亚政府酝酿由守转攻了。
第三,从军事安全角度而言,俄罗斯在叙利亚军事行动的重要目标是力保其在塔尔图斯和拉塔基亚的军事基地。众所周知,寻求在黑海的海上优势并获取通往地中海的通道和立足点自彼得大帝以来就是俄罗斯的不懈追求。特别是 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之后,俄罗斯的“不安全感”和“孤岛意识”进一步上升,在叙利亚的基地作为俄黑海舰队前出地中海的战略支点更被俄罗斯视为抗衡北约对其“围堵”的必然选择。因此,即使不能帮巴沙尔收复所有被“伊斯兰国”和反政府武装夺取的地盘,俄罗斯也要借阿拉维派保住在塔尔图斯和拉塔基亚的军事要地。
第四,恢复在中东的战略影响,满足“大国自豪感”。在俄罗斯眼里,自伊拉克战争以来,美国的“大中东战略”就接连失误,目前美国正加速从中东抽身并“重返亚太”,因此中东出现了冷战结束以来前所未有的力量“真空”,俄罗斯如果能够及时填补,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恢复在中东的传统影响并获取对美博弈的战略“棋子”。更为重要的是,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满足俄罗斯久违了的大国自豪感,除了在“原苏联空间”扩大影响外,似乎又重新回到了国际政治舞台的中心。
第五,俄罗斯300年大国外交的一个重要传统就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当前,俄罗斯正以在叙利亚军事行动的“示强”和在落实“明斯克2”协议上的“示弱”来为自乌克兰危机之后遭遇到的困境解围,并力图通过展现在叙利亚的战略存在和行动能力“逼和”美国,先是以建立避免擦枪走火的危机管控机制为由恢复俄美两军的磋商和对话,继而用共同“反恐”的旗号解冻与美国的合作,并为逐步改善俄美关系创造条件。这从普京多次呼吁美国建立反恐统一战线并就政治解决叙利亚问题进行合作的表态中可见一斑。与此同时,俄罗斯希望借在乌克兰问题上的部分让步,并借用难民危机给欧洲带来的巨大压力迫使欧洲调整对俄政策。
第六,外交是内政的延续,空袭叙利亚还和俄罗斯国内复杂的政经形势不无关联。在油价下跌和西方制裁的重压下,俄罗斯经济今明两年必然陷入衰退,而这必将冲击国内政治社会稳定,并进而影响明后两年接踵而至的杜马和总统选举选情。在俄战略界人士来看,空袭叙利亚不仅可以迫使沙特加大对叙利亚反对派的援助力度从而因财政压力改变“保产压价争市场”的政策,还可以增强伊朗支持巴沙尔政权的信心从而使因“伊核问题”解决而重现国际能源市场上的对手竞争力下降,让中东的地缘政治“不确定性”推升国际油气价格,解俄燃眉之急。事实上,俄罗斯从1500公里外的里海发射巡航导弹就有这种考虑。因为里海被称为“第二个波斯湾”,沿岸几个国家都是重要的油气生产和出口国,这一行动足以引发国际石油市场的担忧并一定程度抬升油价。此外,出兵叙利亚、抗击美国和北约的“豪气”还可以使俄国民众斗志昂扬并进一步提升领导人的支持率,从而缓解俄国内因经济衰退、民生保障下降带来的社会和政治压力。
总之,俄罗斯此次行动既不是要帮助阿萨德全面“收拾旧河山”,也并非要荡平“伊斯兰国”,更不是与美国和北约“血拼到底”从而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其实质是有进有退、软硬结合、一箭多雕、以斗争求妥协的精细算计。

俄罗斯此举欲达到“一箭多雕”的目的。
一是越界打击恐怖势力。尽管西方对俄罗斯打击“伊斯兰国”的说辞倍加置疑,但我认为俄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有此考虑。这不仅是由于俄多年来深受恐怖主义之害并经历过两次血淋淋的车臣战争,更重要的是目前有7000多名俄罗斯及原苏联国家公民参加了“伊斯兰国”并在叙利亚和伊拉克作战,这股祸水如果回流,无疑将成俄心腹大患。因此,对“伊斯兰国”进行“先发制人式”打击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是俄罗斯的真实想法。
二是力挺巴沙尔政权,避免2011年的“利比亚版本”在叙利亚重演,从而维系俄罗斯在叙利亚和中东地区的战略存在。从俄在叙军事行动的打击目标来看,除空袭“伊斯兰国”武装盘踞的拉卡和巴尔米拉外,俄军的打击目标更多集中在从伊德利卜经哈马、霍姆斯到杜马一线的地区,而这里正是去年以来形形色色的叙利亚反政府武装对政府军形成压制的前沿地带,是和首都大马士革以及叙利亚地中海沿岸地区唇齿相依的战略要地。有俄罗斯专家坦言,俄军的行动与其说是打击“伊斯兰国”,还不如说是防止美国及其盟友的空军对叙利亚政府军狂轰滥炸。从现实效果看,俄军的空袭确定是重创了反政府武装,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了巴沙尔政权的颓势,甚至帮助叙利亚政府酝酿由守转攻了。
第三,从军事安全角度而言,俄罗斯在叙利亚军事行动的重要目标是力保其在塔尔图斯和拉塔基亚的军事基地。众所周知,寻求在黑海的海上优势并获取通往地中海的通道和立足点自彼得大帝以来就是俄罗斯的不懈追求。特别是 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之后,俄罗斯的“不安全感”和“孤岛意识”进一步上升,在叙利亚的基地作为俄黑海舰队前出地中海的战略支点更被俄罗斯视为抗衡北约对其“围堵”的必然选择。因此,即使不能帮巴沙尔收复所有被“伊斯兰国”和反政府武装夺取的地盘,俄罗斯也要借阿拉维派保住在塔尔图斯和拉塔基亚的军事要地。
第四,恢复在中东的战略影响,满足“大国自豪感”。在俄罗斯眼里,自伊拉克战争以来,美国的“大中东战略”就接连失误,目前美国正加速从中东抽身并“重返亚太”,因此中东出现了冷战结束以来前所未有的力量“真空”,俄罗斯如果能够及时填补,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恢复在中东的传统影响并获取对美博弈的战略“棋子”。更为重要的是,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满足俄罗斯久违了的大国自豪感,除了在“原苏联空间”扩大影响外,似乎又重新回到了国际政治舞台的中心。
第五,俄罗斯300年大国外交的一个重要传统就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当前,俄罗斯正以在叙利亚军事行动的“示强”和在落实“明斯克2”协议上的“示弱”来为自乌克兰危机之后遭遇到的困境解围,并力图通过展现在叙利亚的战略存在和行动能力“逼和”美国,先是以建立避免擦枪走火的危机管控机制为由恢复俄美两军的磋商和对话,继而用共同“反恐”的旗号解冻与美国的合作,并为逐步改善俄美关系创造条件。这从普京多次呼吁美国建立反恐统一战线并就政治解决叙利亚问题进行合作的表态中可见一斑。与此同时,俄罗斯希望借在乌克兰问题上的部分让步,并借用难民危机给欧洲带来的巨大压力迫使欧洲调整对俄政策。
第六,外交是内政的延续,空袭叙利亚还和俄罗斯国内复杂的政经形势不无关联。在油价下跌和西方制裁的重压下,俄罗斯经济今明两年必然陷入衰退,而这必将冲击国内政治社会稳定,并进而影响明后两年接踵而至的杜马和总统选举选情。在俄战略界人士来看,空袭叙利亚不仅可以迫使沙特加大对叙利亚反对派的援助力度从而因财政压力改变“保产压价争市场”的政策,还可以增强伊朗支持巴沙尔政权的信心从而使因“伊核问题”解决而重现国际能源市场上的对手竞争力下降,让中东的地缘政治“不确定性”推升国际油气价格,解俄燃眉之急。事实上,俄罗斯从1500公里外的里海发射巡航导弹就有这种考虑。因为里海被称为“第二个波斯湾”,沿岸几个国家都是重要的油气生产和出口国,这一行动足以引发国际石油市场的担忧并一定程度抬升油价。此外,出兵叙利亚、抗击美国和北约的“豪气”还可以使俄国民众斗志昂扬并进一步提升领导人的支持率,从而缓解俄国内因经济衰退、民生保障下降带来的社会和政治压力。
总之,俄罗斯此次行动既不是要帮助阿萨德全面“收拾旧河山”,也并非要荡平“伊斯兰国”,更不是与美国和北约“血拼到底”从而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其实质是有进有退、软硬结合、一箭多雕、以斗争求妥协的精细算计。

老师:能否这么说,一个温和的,世俗的叙利亚符合叙政府和俄的利益诉求?

俄罗斯此举欲达到“一箭多雕”的目的。
一是越界打击恐怖势力。尽管西方对俄罗斯打击“伊斯兰国”的说辞倍加置疑,但我认为俄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有此考虑。这不仅是由于俄多年来深受恐怖主义之害并经历过两次血淋淋的车臣战争,更重要的是目前有7000多名俄罗斯及原苏联国家公民参加了“伊斯兰国”并在叙利亚和伊拉克作战,这股祸水如果回流,无疑将成俄心腹大患。因此,对“伊斯兰国”进行“先发制人式”打击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是俄罗斯的真实想法。
二是力挺巴沙尔政权,避免2011年的“利比亚版本”在叙利亚重演,从而维系俄罗斯在叙利亚和中东地区的战略存在。从俄在叙军事行动的打击目标来看,除空袭“伊斯兰国”武装盘踞的拉卡和巴尔米拉外,俄军的打击目标更多集中在从伊德利卜经哈马、霍姆斯到杜马一线的地区,而这里正是去年以来形形色色的叙利亚反政府武装对政府军形成压制的前沿地带,是和首都大马士革以及叙利亚地中海沿岸地区唇齿相依的战略要地。有俄罗斯专家坦言,俄军的行动与其说是打击“伊斯兰国”,还不如说是防止美国及其盟友的空军对叙利亚政府军狂轰滥炸。从现实效果看,俄军的空袭确定是重创了反政府武装,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了巴沙尔政权的颓势,甚至帮助叙利亚政府酝酿由守转攻了。
第三,从军事安全角度而言,俄罗斯在叙利亚军事行动的重要目标是力保其在塔尔图斯和拉塔基亚的军事基地。众所周知,寻求在黑海的海上优势并获取通往地中海的通道和立足点自彼得大帝以来就是俄罗斯的不懈追求。特别是 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之后,俄罗斯的“不安全感”和“孤岛意识”进一步上升,在叙利亚的基地作为俄黑海舰队前出地中海的战略支点更被俄罗斯视为抗衡北约对其“围堵”的必然选择。因此,即使不能帮巴沙尔收复所有被“伊斯兰国”和反政府武装夺取的地盘,俄罗斯也要借阿拉维派保住在塔尔图斯和拉塔基亚的军事要地。
第四,恢复在中东的战略影响,满足“大国自豪感”。在俄罗斯眼里,自伊拉克战争以来,美国的“大中东战略”就接连失误,目前美国正加速从中东抽身并“重返亚太”,因此中东出现了冷战结束以来前所未有的力量“真空”,俄罗斯如果能够及时填补,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恢复在中东的传统影响并获取对美博弈的战略“棋子”。更为重要的是,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满足俄罗斯久违了的大国自豪感,除了在“原苏联空间”扩大影响外,似乎又重新回到了国际政治舞台的中心。
第五,俄罗斯300年大国外交的一个重要传统就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当前,俄罗斯正以在叙利亚军事行动的“示强”和在落实“明斯克2”协议上的“示弱”来为自乌克兰危机之后遭遇到的困境解围,并力图通过展现在叙利亚的战略存在和行动能力“逼和”美国,先是以建立避免擦枪走火的危机管控机制为由恢复俄美两军的磋商和对话,继而用共同“反恐”的旗号解冻与美国的合作,并为逐步改善俄美关系创造条件。这从普京多次呼吁美国建立反恐统一战线并就政治解决叙利亚问题进行合作的表态中可见一斑。与此同时,俄罗斯希望借在乌克兰问题上的部分让步,并借用难民危机给欧洲带来的巨大压力迫使欧洲调整对俄政策。
第六,外交是内政的延续,空袭叙利亚还和俄罗斯国内复杂的政经形势不无关联。在油价下跌和西方制裁的重压下,俄罗斯经济今明两年必然陷入衰退,而这必将冲击国内政治社会稳定,并进而影响明后两年接踵而至的杜马和总统选举选情。在俄战略界人士来看,空袭叙利亚不仅可以迫使沙特加大对叙利亚反对派的援助力度从而因财政压力改变“保产压价争市场”的政策,还可以增强伊朗支持巴沙尔政权的信心从而使因“伊核问题”解决而重现国际能源市场上的对手竞争力下降,让中东的地缘政治“不确定性”推升国际油气价格,解俄燃眉之急。事实上,俄罗斯从1500公里外的里海发射巡航导弹就有这种考虑。因为里海被称为“第二个波斯湾”,沿岸几个国家都是重要的油气生产和出口国,这一行动足以引发国际石油市场的担忧并一定程度抬升油价。此外,出兵叙利亚、抗击美国和北约的“豪气”还可以使俄国民众斗志昂扬并进一步提升领导人的支持率,从而缓解俄国内因经济衰退、民生保障下降带来的社会和政治压力。
总之,俄罗斯此次行动既不是要帮助阿萨德全面“收拾旧河山”,也并非要荡平“伊斯兰国”,更不是与美国和北约“血拼到底”从而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其实质是有进有退、软硬结合、一箭多雕、以斗争求妥协的精细算计。

找准了奥巴马的软肋,形同困兽向西方叫板。

赞啊,尤其后几点真是妙

俄罗斯此举欲达到“一箭多雕”的目的。
一是越界打击恐怖势力。尽管西方对俄罗斯打击“伊斯兰国”的说辞倍加置疑,但我认为俄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有此考虑。这不仅是由于俄多年来深受恐怖主义之害并经历过两次血淋淋的车臣战争,更重要的是目前有7000多名俄罗斯及原苏联国家公民参加了“伊斯兰国”并在叙利亚和伊拉克作战,这股祸水如果回流,无疑将成俄心腹大患。因此,对“伊斯兰国”进行“先发制人式”打击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是俄罗斯的真实想法。
二是力挺巴沙尔政权,避免2011年的“利比亚版本”在叙利亚重演,从而维系俄罗斯在叙利亚和中东地区的战略存在。从俄在叙军事行动的打击目标来看,除空袭“伊斯兰国”武装盘踞的拉卡和巴尔米拉外,俄军的打击目标更多集中在从伊德利卜经哈马、霍姆斯到杜马一线的地区,而这里正是去年以来形形色色的叙利亚反政府武装对政府军形成压制的前沿地带,是和首都大马士革以及叙利亚地中海沿岸地区唇齿相依的战略要地。有俄罗斯专家坦言,俄军的行动与其说是打击“伊斯兰国”,还不如说是防止美国及其盟友的空军对叙利亚政府军狂轰滥炸。从现实效果看,俄军的空袭确定是重创了反政府武装,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了巴沙尔政权的颓势,甚至帮助叙利亚政府酝酿由守转攻了。
第三,从军事安全角度而言,俄罗斯在叙利亚军事行动的重要目标是力保其在塔尔图斯和拉塔基亚的军事基地。众所周知,寻求在黑海的海上优势并获取通往地中海的通道和立足点自彼得大帝以来就是俄罗斯的不懈追求。特别是 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之后,俄罗斯的“不安全感”和“孤岛意识”进一步上升,在叙利亚的基地作为俄黑海舰队前出地中海的战略支点更被俄罗斯视为抗衡北约对其“围堵”的必然选择。因此,即使不能帮巴沙尔收复所有被“伊斯兰国”和反政府武装夺取的地盘,俄罗斯也要借阿拉维派保住在塔尔图斯和拉塔基亚的军事要地。
第四,恢复在中东的战略影响,满足“大国自豪感”。在俄罗斯眼里,自伊拉克战争以来,美国的“大中东战略”就接连失误,目前美国正加速从中东抽身并“重返亚太”,因此中东出现了冷战结束以来前所未有的力量“真空”,俄罗斯如果能够及时填补,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恢复在中东的传统影响并获取对美博弈的战略“棋子”。更为重要的是,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满足俄罗斯久违了的大国自豪感,除了在“原苏联空间”扩大影响外,似乎又重新回到了国际政治舞台的中心。
第五,俄罗斯300年大国外交的一个重要传统就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当前,俄罗斯正以在叙利亚军事行动的“示强”和在落实“明斯克2”协议上的“示弱”来为自乌克兰危机之后遭遇到的困境解围,并力图通过展现在叙利亚的战略存在和行动能力“逼和”美国,先是以建立避免擦枪走火的危机管控机制为由恢复俄美两军的磋商和对话,继而用共同“反恐”的旗号解冻与美国的合作,并为逐步改善俄美关系创造条件。这从普京多次呼吁美国建立反恐统一战线并就政治解决叙利亚问题进行合作的表态中可见一斑。与此同时,俄罗斯希望借在乌克兰问题上的部分让步,并借用难民危机给欧洲带来的巨大压力迫使欧洲调整对俄政策。
第六,外交是内政的延续,空袭叙利亚还和俄罗斯国内复杂的政经形势不无关联。在油价下跌和西方制裁的重压下,俄罗斯经济今明两年必然陷入衰退,而这必将冲击国内政治社会稳定,并进而影响明后两年接踵而至的杜马和总统选举选情。在俄战略界人士来看,空袭叙利亚不仅可以迫使沙特加大对叙利亚反对派的援助力度从而因财政压力改变“保产压价争市场”的政策,还可以增强伊朗支持巴沙尔政权的信心从而使因“伊核问题”解决而重现国际能源市场上的对手竞争力下降,让中东的地缘政治“不确定性”推升国际油气价格,解俄燃眉之急。事实上,俄罗斯从1500公里外的里海发射巡航导弹就有这种考虑。因为里海被称为“第二个波斯湾”,沿岸几个国家都是重要的油气生产和出口国,这一行动足以引发国际石油市场的担忧并一定程度抬升油价。此外,出兵叙利亚、抗击美国和北约的“豪气”还可以使俄国民众斗志昂扬并进一步提升领导人的支持率,从而缓解俄国内因经济衰退、民生保障下降带来的社会和政治压力。
总之,俄罗斯此次行动既不是要帮助阿萨德全面“收拾旧河山”,也并非要荡平“伊斯兰国”,更不是与美国和北约“血拼到底”从而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其实质是有进有退、软硬结合、一箭多雕、以斗争求妥协的精细算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俄罗斯的现行军事战略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