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是哪里人

“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命,则太平矣。”这是岳飞生前对幕僚所说过的一句话,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到岳飞对抗金是心怀壮志,同时也表现出了对宋朝当时的朝堂环境的无奈心情。岳飞生活在北宋、南宋的更迭时期,看到了“靖康之耻”对宋朝造成的屈辱,岳飞身为血性男儿义不容辞地从戎报国,他的一生没有辜负后背上的“尽忠报国”四字。

岳家军的名声如雷贯耳,打得金人望风而逃,这都是岳飞训练有方的结果。岳飞对部下不仅军纪严明,对自己也是躬先士卒的要求,他的生活非常节俭,甚至对家人都略显几分“刻薄”,岳飞巅峰时期位至将相竟然如此简朴,让人为之动容。很少有人知道,岳飞每年俸禄是7.2万贯,那么,放在现在相当于多少钱呢?你可能想不到。

岳飞天生就是参军的料,三百斤的强弓能被他轻松拉开,那时他还不到20岁。岳飞不仅是行军打仗的好手,还擅于统领军队,岳家军就是他的杰作,无论岳家军走到哪里都让金人闻风丧胆。论人数岳家军并不占优势,但是岳家军有岳飞这个“旗头”,一句“吾为诸君破之”,岳飞身先士卒冲向金人阵营,金人阵脚大乱,岳家军就这样以高昂的士气大败金军。

岳飞立下的战功无数,可他从没以军功自居,更没有在士兵面前觉得高人一等,别的将军大快朵颐,而岳飞却是与士兵同吃同住,简单的麦面加齑菜就是他每天的食粮,如果不是身着将军服饰,根本看不出他是一位赫赫战功的将军。

兵部侍郎李纲派自己的下属张保到岳飞的帐中历练,岳飞看到张保后就命人送上了一条鱼、一块肉和一碗饭招待,张保看到后非常不满,感觉岳飞怠慢了自己,更没把李纲放在眼里。可是当他看到岳飞的吃食后便打消了念头,此时他才知道李纲的良苦用心,李纲让他学习的不仅仅是岳飞的带兵能力,还有和士兵之间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斗志。

每次出兵打仗的时候岳飞都和士兵们一样风餐露宿,没有战事的时候他就苦研兵法,对于个人生活他丝毫不感兴趣。岳飞只有一个妻子,没有妾室,在当时的文武百官之中他就是个另类,蜀帅吴玠派人花重金买了一位出身良好的美女送给岳飞,岳飞看到后并没有拒绝。

岳飞命人把美女带到家中,并告诉美女,家中都是粗茶淡饭,穿的是麻衣布帛,如果能接受就留下。当美女看到岳飞家中都是粗布衣衫,装修也非常简陋,顿时打消了高攀的念头。美女转身离去,岳飞不动声色地拒绝了吴玠的好意,但是他奉身俭薄的名声却传了出去,不懂其中原委的人只知道岳飞对待家人极其“吝啬”。

岳飞的“吝啬”最明显的就是表现在他的妻子身上。他的妻子李娃有一天穿了件缯帛制作的衣服,以岳飞的官阶,穿这样的衣服都算是寒酸,可岳飞却说:“吾闻后宫妃嫔在北方,尚多窭乏。汝既与吾同忧乐,则不宜衣此”。

当时靖康之耻,后宫被金人一扫而空,都押往了北方,皇后也好、公主也罢都受了不少折磨,岳飞以此事教育了妻子,李娃是个明事理的人,从那之后她只穿粗布衣衫。岳飞在个人生活上都如此洁身自好,士兵又如何不能钦佩呢。

岳飞立下了诸多的战功,打得金人节节败退,甚至都要收复失去的江山,那时的岳飞已经位至将相,生活却如此节俭,别人认为他吝啬无外乎是中饱私囊,可在他被冤入狱抄家时,家中仅有几亩薄田,与其他将军文官相比,真的是相形见绌。是朝廷克扣岳飞的年俸才让他面临如此窘境吗?并不是,其实当时岳飞的年俸是7.2万贯,可以用家财万贯来形容。

7.2万贯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一个抽象的数字,甚至感觉还不是很多的样子,毕竟现代人已经习惯了用银子来衡量古人的年俸,那么7.2万贯相当于现代的多少钱呢?靖康之耻后,当时的米价是一石米六贯钱,一石米相当于现代的五十九公斤,再用现代大米平均五元一公斤的价格来换算,一石米就是三百块钱。

经过等量换算,在货币单位上,三百元钱等于六贯,一贯就是现代的五元钱,7.2万贯就是360万元,也就是说,岳飞的年俸放到现在相当于360万元,月薪达到30万元,这是一个你可能相不到的数字,完全属于高薪人群。当时别看宋朝经常遭受外敌入侵,但是经济非常发达,在当时的世界GDP上也是名列前茅,百姓物质丰富,可岳飞为何如何贫穷呢?

原因很简单,岳飞把他的钱都用在了武装军队上。岳飞的年俸不少,朝廷也没少给,但是朝廷在发放军饷时却非常缓慢,上书要求发放军饷时,通常都需要经过几道审批之后再辗转发放下来。岳飞曾说:“几个札子乞得,某速欲用,故自为之。”岳飞等不及这样的厌恶,就经常自掏腰包贴补军用。

别的军队经常发生扰民劫财的事件,不是打牙祭就是抢一些外财,可这样的事情却从来没在岳家军发生过。岳飞把自己的俸禄奖赏给士兵,保证将士都是衣食无忧,把精力都放到练兵上,当别的士兵没有军饷时,岳家军从来没有为饿肚子发过愁,而这些所有的经费都是岳飞自己掏腰包。

岳家军能够捷报连连,除了作战勇猛之外,他们的装备也极其精良,这是其他军队所不具备的,而这些钱朝廷不会单独发放,这些精良的装备当然也是从岳飞的俸禄里出。所以岳飞很节俭,他也很穷,即使身家万贯,却是一贫如洗,他的精力与财力都用在了尽忠报国之上,这样的军队也自然是战无不胜。

岳飞一生尽忠报国,成为了史上闻名的民族英雄,他是优秀的抗金名将,却没人知道名将的背后付出的巨大代价,那是他倾尽7.2万贯年俸打造的岳家军,那是他倾注所有的心血才换来的战功赫赫。当时很多人认为岳飞沽名钓誉,只有在他死后一贫如洗的家底才告知世人,他是如此地清廉,就连皇帝都“恻然叹其贫”。

岳飞的死很可惜,十二道金牌让他不得不放弃对金人的讨伐,十年之力,废于一旦,而造成这样后果的始作俑者就是秦桧,他只能永远地跪在岳飞塑像前忏悔自己洗不完的罪责。

《满江红·怒发冲冠》一词,影响十分深远。它以慷慨激昂、粗犷悲壮的艺术感染力,数百年来,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在民族存亡时刻抛头颅洒热血,在祖国危急时刻甘愿以身许国,杀身成仁。

从这个意义上说,《满江红》无疑是我国爱国诗篇中的最强音。

一直以来,这首词的作者,都公认为是岳飞。不过,从20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关于这首词的作者,就出现了一些争议,认为《满江后》的作者另有其人的观点甚嚣尘上。

那么,《满江红》的作者究竟是不是岳飞呢?

认为这首词的作者不是岳飞的人,主要持以下观点。

其一,岳珂编撰的《金佗粹编》中并没有收录这首《满江红》。

岳珂是岳飞之孙,三子岳霖之子,他将岳飞一生的诗词编辑成册,形成了《金佗粹编》。但从1203年始,到1234年再刊此书,中间历经了30多年,都未曾收录《满江红》一词。

而《满江红》最早始见于1536年徐阶所编的《岳武穆遗文》,他是根据1502年浙江提学副使赵宽所书岳坟词碑收入的。在此之前的宋、元两朝中,根本不见对这首词的记载,它只是出现在明中叶以后。

其二,诗词中出现的地名和岳飞抗金路线不符。

《满江红》中有一句“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其中的“贺兰山”在南宋时期属于西夏的领土,在现今的内蒙古河套之西,根本不是当时岳飞抗击金人时的战斗地点。而西夏在当时也并未与宋朝发生战争。

岳飞伐金的最终目的是“直捣黄龙”。而“黄龙”则属于现在的吉林省境内,两地相隔数千里之遥,并且方向和“贺兰山”完全相反。

作为一代名将,在写诗作词时,不会犯此常识性的错误,“不应方向乖背如此”。

其三,《满江红》的风格和岳飞诗词的一贯风格不符。

岳飞曾作过一首《小重山》,其风格婉转低沉,舒缓惆怅,娓娓道来。但《满江红》却激越慷慨,雄浑豪放,一泻千里。两首诗词的风格相差太远,不符合岳飞一贯的风格。因此不可能是岳飞所作,很可能是后人假借岳飞之名写成的。

其四,《满江红》有可能出自王越及其同僚之手。

王越是明朝中期的名将和诗人,曾三次出塞,收复河套地区。他不但能“身率三军,决胜千里”,还是一位博学多才的人,长于诗赋,有很多首传世之作。更为巧合的是,王越确实曾在贺兰山抗击鞑靼,取得过重大胜利。

不过对于这些说法,也有不少学者提出了反对意见。

首先,岳飞的后人为什么没有收录《满江红》?

众所周知,岳飞在1142年遇害时,不但家破人亡,父子被杀,而且还被抄家查封。在这种情况下,岳飞的诗作是很难被其后人保存的。更何况,岳飞冤死后,秦桧还把持朝政多年,他怎么会让岳飞如此充满正能量的诗词传世呢?

直到20年之后,岳飞才被平反昭雪,又过了若干年后,岳霖父子才开始收集岳飞的存世诗词。在平反之前的这段时间里,岳飞一直是秦桧等权臣眼中的“谋逆”之人,他的诗作定会被封禁。与其相关的诗词就此散失,是很有可能的。岳珂的《金佗粹编》没有出现这首《满江红》,也是有可能的。

其次,为何《满江红》的风格和岳飞迥异。

岳飞是一位喋血沙场的将军,并非是专门写诗作词的文人,其风格并未形成。况且诗人写诗时,和当时当地的境况有很大的关系。即便青史留名的诗词大家,其风格也并非一成不变。就像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在他的笔端,依然可以写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这两种风格迥异的佳句。

而这首《满江红》正是岳飞决心抵御外辱,收复大宋山河的内心真实写照,也正好符合他热血满腔,铁骨铮铮戎马一生的形象。

其三,关于“贺兰山”的地名问题。

虽然金人的老巢在东北,而贺兰山则地处西北,但并不妨碍岳飞用“踏破贺兰山缺”的壮志豪情,来抒发自己内心痛歼胡虏的雄心壮志。

由此可知,贺兰山在词中并非地名的实指,而是一种泛说。就像词中“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一样,都是泛指外族入侵,而不是专门针对金人。比如陆游曾经写过“尚思为国戍轮台”一样,“轮台”泛指国家的边境,并非实指新疆的轮台县。总之,这些都是文学写作中常用的一种比喻手法。

其四,这首词是王越所写吗?

有些学者认为,王越其人确实有一些军功,其文采也不错,但史书对其的评价并不高。“越在时,人多咎其贪功。及死,而将馁卒惰,冒功糜饷滋甚,边臣竟未有如越者”,而且他“既躁于进取,依附攀援”,这样的胸襟和为人,怎会写出如此大气磅礴,壮怀激越的诗作呢?

所以,这些学者普遍认为,《满江红》确为岳飞所作,不管是词中所体现的身份、志向和胸襟,都和岳飞完全一致。

当然了,关于《满江红》是不是岳飞所做的争论还在继续。希望将来能够找到更有说服力的例证

(参考资料:《宋史》《金佗粹编》《岳武穆遗文》等)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岳飞墓前跪五个人是谁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