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低,如果有一技之长,能力比较强的话,以后是否可以考虑创业自己干?

“国家采取措施,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全面提高产业工人素质”,今年5月1日开始施行的新版《职业教育法》特别明确了技工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要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为技能人才的成长指明了方向。

但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技工是一种门槛很低的职业,干的是“脏累苦危”的工作,只有没希望上大学的人才会“沦落”到读技校。真的是这样吗?什么是技工?现代技工与传统技工有哪些不一样?技工的特征有哪些?技工的成长之路是怎样的?中国技工的未来如何?本文将一一揭密。

人才是相对普通劳动者的一个概念。据“百度词条”,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

按照国际上的分法,普遍认为人才分为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四其中学术型人才是指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人才,属于高层次人才。后三种属于应用型人才,其中工程型人才是指把科学原理转化为工程或产品设计、规划决策的人才技术型人才是指在生产一线,把工程型人才的设计、规划、决策换成物质形态人才,包括管理人员(如行政领导、生产主管等)、生产技术人员(如工程师、技术员等)、职业类技术人员(如会计、教师、医生)。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统称技术人才,其技术水平是用“职称”来认定的。技能型人才是指从事操作技能方面工作的技术工人,其技能水平是用“技能等级”来认定的。

企业人员通常包括管理人员、生产人员、辅助人员三大类。管理人员包括行政领导和技术人员,辅助人员包括销售人员、文职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在传统国企里,所有人员被分为干部和工人两种身份,干部是指行政领导和技术人员,其他人员全部归为工人。

企业生产人员即产业工人,以体力劳动为主,包括普通工人和技术工人两类,两者以工人所处岗位所需操作技能的高低来区分。普工拥有基本技能,能胜任普通工作。技工是指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从事某种技术性较强工作的工人。

在我国职业分类体系中,所有产业工人所从事的工作(工种)都有相应的技术等级标准,但在具体的企业里,干部、工人也好,普工、技工也好,是分得很清楚的。比如笔者以前在内地工作的一家铜材加工厂里,生产车间的工人如铸造工、电解工、压铸工、拉线工、玻包工、纸包工等,都是普通工人,只有生产车间维修班的维修工或机修车间的工人,如车工、铣工、钳工、电工等,才是技术工人。

技工是从产业工人中演化而来的。1760年代,西方工业革命开始,这时才有产业工人出现,但那时还没技工一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企业内部的分工越来越细,不同岗位的技术技能要求差别很大,于是就有了技工岗位。

1950年代,美国进入信息化时提出“蓝领”概念。“蓝领”最初被称为白领的相对一族,指的是从事以技术含量较低的重复性体力劳动的普通工人,如工矿工人、建筑工人、码头工人等,因这些人劳动时一般穿蓝色工作服而得名。后来蓝领内又分为普蓝、深蓝锐蓝。普蓝指普通工人,深蓝锐蓝指技术工人,锐蓝有可能向白领转变

1970年代中晚期,美国提出“灰领”一词。“灰领”原指负责维修电器、下水道、机械设备的技术工人,他们因多穿灰色的制服工作而得名。今天,“灰领”的含义发生了重大改变,通常指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的复合型新兴技能人才,可以理解为是在制造企业生产一线,从事高技能操作、设计或生产管理以及在服务业提供创造性服务的专门技能人员。灰领职业包括有:工业产品造型设计师、模具设计师、数控编程师、工业机器人技术员、新能源汽车维修员、智能网联汽车装调员、电商运营专员、软件开发工程师、集成电路设计员、计算机网络技术员、动漫设计员、视频制作员、室内装饰设计员、首饰设计员等。灰领将成为体现未来发展特征的先导型职业人才,是今后青年求职的主要方向。

技工是分等级的,1980年代以前,俗称“八级工”。改开以后,国家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分为五个等级,即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现在又在搞“新八级工”,即在原五个级别的基础上,前面加了“学徒工”,后面增加了“特级技师”和“首席技师”两个级别。

笔者现居广东,广东企业早期以港资、台资为主,企业内部把技工大致分为四个等级,即学师(对应学徒)、补师或小师傅(对应初级工中级工)、师傅(对应高级工技师)、大师傅(对应高级技师)。四个级别中,“师傅”是个分界线,“师傅”前面的“补师”是指能独立完成零件加工或简单机构装配调试的技工,而师傅是指能带领一个小团队,完成复杂机构从零件制作到装配调试的高级技工,师傅本人技艺娴熟、技能高超,同时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一定的管理能力。

因此从人才角度来看,在我国现行技能等级体系中,高级工是一条分界线,高级工之前的所有级别,大概是不能算作人才的,顶多算是储备人才或准人才,高级工及之后的级别,才是真正的技能人才。

“心灵手巧”是技术工人的最大特征。“心灵”指的是智力特征和思维方式,“手巧”指的是动手能力。先说“心灵”。根据多元智能结构理论表明,人的智力结构是由不同类型的智力模块组合而成的,不同的人,即使智商差不多,其智力结构也是不同的。此外,不同类型人才的思维方式也是不一样的,学术型人才偏重学科思维,主要运用逻辑思维,要求有较好的学术修养和较强的研究能力。技术型人才偏重技术思维,强调运用形象思维和动作思维,要求具备用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再说“手巧”。技能人才强调工作实践的熟练程度。无论是传统工匠,还是科技时代的技术工人,都需要身手敏捷、动作协调、动手能力极强。“熟能生巧”是练成高技能的铁律。手艺人有一种说法,叫做“一日不练自己知道,两日不练同行知道,三日不练外行知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还有一点也很重要,所有需要动手能力的职业,最好是在14岁之前开始学,最晚不宜超过18岁,这跟练武术的需要练“童子功”是一个道理。超过18岁再练习各种需要身体高度协调的技能,已经太晚。而我们现在的教育,让年轻人几乎把所有时间都耗费在追求学历上。等到他们开始工作时,已经23岁,甚至更大,当他们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想改行当技工,已经来不及。因此,只要是技能人才培养,一定要从青少年抓起。

技工的另一大特征就是执着专注、严谨认真。我们现在天天挂在嘴边的“工匠精神”,对真正的工匠人来说,是已经融入骨子里的基本素养,每天都在自觉践行。当然,很多工匠人性格内向、固执,不善于与人交往,也很常见,如果能改一改,那就更好了,这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发展会有很大帮助。

任何一个领域的人才成长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从新手到合格者,然后骨干,然后专家。技工的成长也不例外,从学徒到熟练工,然后高级技工,然后专家(高级技师)。成为专家的只是少数人,大部分技工终其一生,只是一名高级技工,这也非常不错。

技工的成长是包括知识、技能、能力在内的三个方面的同时提升,知识是技工成长的理论基础,技能是知识在岗位中的实践操作应用,能力是知识和技能在运用过程中的提升。

从学徒到高级技工,大约需要十年时间,要完成一万小时的专业技能训练,俗称“十年磨一剑”、“一万小时定律”。这十年又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学徒期,1-3年,不同工种,不同天赋,不同的努力程度,时间有长有短,学徒期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技能、形成素养,主要训练指标包括工作效率和制造准确度两方面。第二阶段是成长期,即从熟练工到高级技工,一般在5年左右,这个时期主要训练复杂技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阶段为成熟期,一般2-3年,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形成精湛技能、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技工的成长规律有四个方面,一是实践性,技能来自实践,必须亲身操作,反复训练,不断运用和验证理论知识,在摸索中积累经验,熟能生巧。二是岗位性,离开了岗位(工种),技工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因此技能人才成长必须立足岗位,强调在实际岗位中不断学习和训练。三是差异性,不同企业的同一工种,其工作内容和技能要求是不同的,这是企业开展技能人才自主培养和自主评价的原因所在。因此,对本企业岗位技能要“专”,对同类企业的相同岗位技能要“通”,这才是真正的技能人才。四是发展性,随着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不断应用,产业、行业、企业在升级,技工的技能也必须跟着升级。

技工的成长还有一个特点,即随着技能层次的提升,技工使用技能(动手)的比重会下降,用脑、用经验的比例会增加。因此,在技工的职业生涯中,综合能力的提升非常重要,尤其是在35岁以后。综合能力包括学习能力、沟通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高级技工之后,技工的发展有三个方向,一是专家型技工,二是管理人员,三是自主创业。无论是哪个发展方向,都需要有较高的综合能力。

要想顺利实现不同阶段的职业目标,生涯规划十分重要。人在不同阶段、不同位置,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不一样。如何做生涯规划,其实也很简单,无非是做好三个方面,一是分析自己,二是做好规划,三是持之以恒。其中职业规划又包括三个步骤,即定目标、定计划、定措施。

学习能力是人的第一能力。通常有三成的职业人在发展到一定高度后,就开始走下坡路,究其原因,除了心态方面出了问题以外,最主要原因是其能力没有跟上社会发展的要求,总认为自己已经很不错了,满足现状,不需要进一步学习,结果就掉队了。

今天中国制造企业严重缺人是不争事实,制造业从业人员严重外流也是事实。通常媒体报道这方面有两种情况,一是关于普工的,如“用工荒”、“超六成职校毕业生不愿进工厂”;二是关于技工的,如“技工荒”、“万元月薪招不到技工”。如果对企业真实情况有所了解,其实两种情况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先说普工难招。这是目前企业缺人、人员外流的最大问题。据了解,目前传统制造企业每年普工置换率几乎达到了100%,也就是说,企业每年普工几乎换了一遍。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很简单,待遇低、环境差、人跟机器差不多。人员外流到哪里去了呢?到服务业去了,如卖保险的、卖房的、做外卖骑手的、做直播的、到酒店或商场做服务员的,等等。收入高、环境好、自由度高,自然更容易吸引年轻人去就业。

再说技工短缺。与普工缺人相比,技工缺人的现状要好得多。主要原因是企业技工的待遇、地位要比普工高很多,技工的稳定性也好很多。现阶段,“万元月薪招不到技工”已算不上新闻。万元月薪,对真正的技工来说,已经有点少了。前几天看了一则新闻,“都说中国企业缺人,但从没听说过特斯拉(中国)缺人”,值得深思。目前中国企业确实很缺技工,主要是因为今天的中国产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新发展阶段,对技工尤其是高级技工的需求很迫切,需求量也很大。

社会经济越发达,年轻人接受教育程度越高,越不愿意从事体力劳动,从而造成体力劳动者短缺且收入增高,这是规律。产业升级,企业内的技工占比会增加,这也是规律。另一方面,产业升级,自动化程度增加,包括技工在内的制造业从业人员的总量将会下降,这是不可逆的趋势。比如1990年代中国企业普遍使用数控机床,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其实质是用数控机床替换传统技工。又比如2010年以后,中国企业普遍开始使用工业机器人,俗称“机器换人”,这不过这次换的是普工。

中国技工的未来将会怎样,笔者是这样认为的,到2040年左右,中国制造业将到达世界顶级位置。到那时,整个制造业产业工人的总量将不到今天的三成,且以掌握了智能化技术的高级技工为主,技工们的收入待遇、社会地位将普遍高过一般行业,一如今天的德国技工。

职技校的同学们,你准备好了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技之长的重要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