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经济形势下,大类资产迎来短周期拐点了吗?

繁荣的顶点——海通二季度大类资产配置研讨会发言(姜超)

看历史:“过去3年什么都涨过了”

2014年我们提出零利率是长期趋势,当时我们非常坚定地推荐债券的机会。2015年我们的年度主题是“金融泡沫大时代”,核心观点是央行降息后资金肯定要搬家,而股市是*4的选择;同时我们也提示了风险,认为研究员还是要理性一点,在经济不是很好的背景下,资金涌入股市结果应该就是泡沫。2016年的年度主题是“慢就是快”,提出“小心滞胀”,提示实物类资产是主要的投资机会,包括黄金、商品乃至房地产。

今年前两个月,我过得有点焦虑,心里很忐忑——因为经济数据确实非常好,比如挖掘机、重卡等数据都是特别好,以往只有在经济繁荣期才会出现这种数据;此时各种新的理论出现了,比如中国经济U型见底回升,比如中国经济新周期启动了。

我也挺想写这种报告,因为这些观点看起来比较有正能量,大家也愿意看。但是我又不敢写,因为以前写过但是错了——2007年的时候我们就写过一个预测2008年的宏观报告,题目是“大鹏一日同风起”,论证中国股市如何涨到1万点,后来发现不是1万点而是1000点——所以我现在不敢写,就怕过了半年自己又想撕报告。

想来想去,发现今年可能就是不用写。因为回顾过去3年,好像什么都涨过了,股市涨过,债市涨过,商品、房子都涨了。这样来看,现在应该是没什么便宜的东西了,涨不动就得反过来想了,所以我们近期主题报告的标题就是“繁荣的顶点”,也就是相对比较谨慎。

看去年:“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首先我们看经济的变化。

过去一年宏观经济指标没有太剧烈的变化,但发电量、钢产量、挖掘机、重卡等微观指标表现非常好——中国经济似乎在演绎一个不一样的故事:是不是我们的经济结构已经发生变化了?

答案是,中国经济其实还是熟悉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还是靠投资拉动,这是不变的。所谓变化,就是我们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使用了更多的钱:

简单说说规模和结构,去年搞基建相关投入10万亿,包括5万亿的地方债,2万多亿的国债,1.3万亿的城投债和1.4万亿的政策债。房地产也是如此,大量投资和消费都依赖于银行贷款,去年地产销售金额一手房加二手房是16万亿,资金有6万亿的来自房贷,2万亿来自公积金贷款;房地产投资方面,有大约1万亿地产公司债,还有各种非标和海外发债等等,所以地产相关融资也超过10万亿。汇总一下,地产加基建融资超过20万亿。

前面是用地产加基建两个投资拉动的重要领域说明投入之多,如果从经济增长的全局来看,想知道投入多少,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观察银行资产的增长,因为所有的融资,房贷是银行发的,地方债和公司债也主要都是银行买的。*7披露的数字显示,去年银行总资产是230万亿,比2015年多了30万亿,这30万亿中绝大部分是国内的信贷资产——去年一共增加了25万亿的各种信贷资产。

换句话说,去年我们投入了25万亿货币,创造了5-6万亿的GDP;相比之下,早在2007年,我们的年度新增GDP就在5万亿左右,而当时投入的货币不过7万亿。为什么融资持续超增而经济增长有限呢?

主要原因在于,过去经济的高增长是依托人口红利,而现在人口红利见顶,但技术进步的要素驱动并不显著,只能靠资本驱动——钱撒下去,经济增长的效果有限,副产品就是各种涨价。

从这个角度来说,去年的各种涨价,包括房价的上涨,根本原因还是债务杠杆加得太多了——货币的投放可以解释这些现象。

看当下:“加息周期已经开始”

今年货币政策正在发生变化,突出表现是所谓的变相加息开启——2月份上调了7天逆回购利率,前不久又再次提高了各期限逆回购利率和MLF利率。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的利率有两种,一种是存贷款利率,另一种是金融市场 利率,所谓的变相加息是针对后者,也就是说,金融市场已经开始“加息”了,可以定义为加息周期已经开始。

为什么要加息?对于这个问题争议比较大。有的观点认为加息是为了应对通胀,其实这不是主要原因,由于食品价格不涨,今年CPI应该没什么压力,2月CPI只有0.8%,我们预计全年CPI涨幅也就在2%左右,很难突破3%。因此,加息的主要原因,我们判断应该首先是为了应对外部压力、稳定人民币汇率。

理解汇率的中短期走势,核心其实是在利率走势。2014年以前,人民币利率上升,美国利率下降,所以人民币处在升值周期。2014年以后,随着我们开始降息、美国开始加息,中美利差开始逆转,人民币也步入贬值通道。所以核心因素是利率走势发生了变化。今年美国加息的频率明显加快,过去两年每年只在年末的12月加息一次,而今年从3月份就开始加息,美联储也一改加息落后于市场预期的逻辑,转为[*{c}*]市场预期——美联储预测不仅今年加息3次,明年还要再加3次。

为什么美国有可能持续加息呢?因为如果减税政策兑现,美国经济就可能启动设备投资周期,走上持续复苏的轨道。经济周期通常有三种,最长的是房地产周期,第二个是朱格拉周期,就是设备投资周期,最短的是存货周期。特朗普提出最核心的政策是给企业减税,基于这样的预期,很多跨国企业,比如丰田,已经明确提出要美国开工厂。如果开一个工厂,就需要不停的招工人、买设备,包括美国自己的企业也会在美国增加投资,设备周期一旦启动,将是长达5-7年的复苏,因此美国是有能力和底气加息的。

另外一个原因在于美国的金融机构在金融危机以后持续收缩,但现在恰好迎来了扩张的机会,因此未来哪怕美联储收缩货币,但只要金融机构继续扩张,就可以对冲利率上升的负面影响。

总结来说,美国在过去几年降低了金融杠杆、消化了地产泡沫,未来还要给企业减税,因此经济回升和利率上升并不矛盾。

但对于中国而言,美国加息其实是巨大的风险,因为美国的加息周期往往开启其他国家的危机模式,一旦加息周期开启,就意味着新一轮的“剪羊毛”开始,对于这一点,我们必须要小心警惕。

应对美国加息,比较容易的一种选择是人民币汇率贬值,但是恰恰人民币汇率目前贬值遇到了障碍,我们面临跟当时日本一模一样的困境。85年“广场协议”时日元大幅升值,当时的美国总统是共和党的里根,当时日本是美国*5的贸易逆差来源国。而目前中国是美国*5的贸易逆差来源国,我们去年五千亿美元货物贸易顺差,三千多亿是对美国的。美国的两党理念不一样,上一任奥巴马是民主党,主张自由贸易,中国的顺差是我们竞争优势的体现;但共和党往往把美国利益放在首位,比如特朗普提出“美国优先”,放话贸易伙伴要自己解决对美国的贸易顺差问题,天天跟我们谈汇率操纵,这意味着如果人民币汇率继续贬值,将会有越来越大的外部政治压力。

但如果我们保持汇率稳定,美国又加息,那我们的利率政策就开始面临挑战。过去两年虽然外汇储备下降,但至少还有稳定的巨额外贸顺差。但恰恰今年2月份出现了罕见的贸易逆差,而且我们估计3月份可能还是逆差,今年我国的外贸顺差可能会比去年少一半,因为我们这次又把全世界给救了,我们加了杠杆,进口了大量铁矿石、原油,但由于低价优势没有了,我们出口的钢材、纺织品在萎缩,牺牲了顺差。如果外贸顺差比去年下降,美国又要加息,又要稳定汇率,我们就必须要相应提高利率,所以近日中国金融市场再次“加息”的一个重要背景就是跟随美国加息。

看金融:“金融去杠杆一定要来”

除了美国加息的外部扰动之外,我们内部也有一些结构性的问题,尤其是金融体系出现了过度发展、过度繁荣。

一个突出表现就是金融体系非存款性负债占比较高,这个问题,美国在次贷危机发生前也出现过,美国07年的金融机构非存款负债占GDP的比重一度超过120%,而当前中国这个数据也和美国当时相当。

中国的货币扩张应该看哪个数据?广义货币M2现在只有11%,看上去增速在下降,似乎我们用更少的货币实现了更好的经济增长。但好像我们从来没有发生过这种事情,能够用更少的货币推动更多的增长。

其实是中国的货币结构发生的变化。我们通常所说的货币指的是存款,包括居民、企业和政府在银行的各种存款,这个汇总以后就叫做M2,去年末大约总共150万亿,去年的增速是11%左右。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存款对于银行而言是一种负债,但银行除了存款以外还有其他的负债。去年银行的总负债是230万亿,总负债增速接近16%,远超11%的存款增速,这意味着其中1/3的非存款负债在以20%以上的速度高速增长。

在各种非存款负债中,最主要的增长是金融机构之间的负债,包括同业存单和同业理财,其中同业存单的本质上是一种存款,只是向金融机构发放,和存款区别在于存款要交20%的准备金,但是同业存单没有,所以可以无限制创造货币。

这就使得货币的实际增长远远超过了M2的增速。同业存单的发行主要是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农商行,基本上没有大银行。过去几年,我国的大银行资产增速只有11%,中性型银行到20%,小银行平均是30%,这说明目前信用创造的核心是银行体系中的大量中小银行。

过去传统的存款有地域性限制,小银行如果在本地没有多少存款,就很难发放贷款。但自从同业存单、同业理财出现以后,就绕过区域限制,直接进入金融市场创造货币。为什么中国出现这么大的房价上涨,这里有各种解释,但本质是货币现象。一手房[*{c}*]二手房上涨,一手房的核心是地价高,买地的钱从哪里来,还是从银行来,主要是中小银行,通过各种渠道在表外给地产企业融资。整个银行体系通过同业的渠道创造了货币,其实是中国银行业的的一个巨大的潜在风险。所以在我们看来,未来金融去杠杆是一定要做的。

目前其实央行已经做了很多事情,比如开始提高回购利率,但这些事情还不够,真正有效的政策有这么几个。一个就是把同业存单纳入同业负债的口径监管,因为同业负债不稳定,所以不能超过银行负债的1/3,因此一旦这个规定实施,基本上所有的中小银行都会超标,从而失去扩张负债的来源。另一个就是MPA考核,核心是所有银行的资产,包括表外资产,一定要满足央行年初提出的社融增速目标,如果超过这个目标要进行惩罚。今年如果央行严格落实MPA考核,那么银行的广义资产增速应该会有很大下滑。

但无论是通过监管同业存单约束银行的负债扩张,还是通过MPA考核约束银行的资产扩张,都意味着商业银行要么被迫高息通过其他融资方式举债,要么低价抛售资产,总之在短期内都会导致金融市场利率居高不下,而这也是今年2、3月份货币市场利率持续高企的主要原因。

看地产:“泡沫肯定不能持续”

房地产和金融市场是密切关联的,金融去杠杆影响*5的就是地产市场,一是影响房贷数量,另外一个是影响房贷利率。

最近央行官员表示,今年房贷占信贷比重要从45%降到30%。为什么今年前两个月地产销量依然超预期,是因为前两个月居民中长贷款1万亿,同比增加50%,但依然没有超过前两个月信贷总额的30%。但如果今年全年房贷占比只有30%,比去年缩水三分之一,而前两个月房贷超发,那么未来的房贷一定会大幅萎缩。按照这样目标调控,房地产销量一定会下降,前两个月的回升只是昙花一现。

在金融市场,目前真正的无风险利率是同业存单利率。去年3个月的同业存单利率只有3%,而现在超过4.5%,也就是说现在很多银行自己发债借钱的成本就超过了4.5%。而银行的新增负债很大一部分来自同业存单,按照4.5%这样的成本,目前发放的房贷利率只有4.5%就亏损了,未来折扣房贷利率应该会全部消失,金融市场利率上升一定会传导到房贷利率。所以不仅从房贷的数量还是利率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做了大胆的判断,认为今年房价应该是很难持续上涨!

如果我国是封闭经济体,我也认同房价会涨到天上去,但我们是开放经济。开放经济有贸易部门和不可贸易部门的区别,而房地产是典型的不可贸易部门,但是中国和其他经济体竞争,却要通过贸易部门竞争。

到底什么是汇率的决定性因素?其实汇率的核心是一个国家企业的竞争力。为什么大家认为美元会升值?因为美国政府目前做的事情都是在给企业减负,金融危机以后给银行降杠杆,消灭了地产泡沫,银行地产把利润反哺到了企业,同时提出减税也对企业有利。

但我们的现状是虽然经济回升了,但各种涨价在影响我们的企业成本,所以房价上涨*5的损失就是中国企业的竞争力,我们2月份居然还出现了贸易逆差。因此,如果汇率的核心是反映竞争力,而房价上涨是在降低我们的竞争力,那汇率稳定跟房价上涨就不可兼得,过去一年房价上涨的代价是汇率贬值,但今年由于美国的这样一个新总统,我们的汇率贬值受阻,同时由于金融去杠杆导致利率上升,都意味着房价将有很大的压力,房地产泡沫应该不太可能持续,今年房价应该会有一个拐点。

当然,我们做出这样的判断,在当前的形势下压力是比较大的。但是研究员要有点理想,哪怕最后错了,我们也认了。

看经济:“下半年有下行风险”

如果看短期的经济表现,恐怕房地产还是主角。地产去年前三季度销量很好,同比增速都在20%以上,第四季度销量增速大幅回落到个位数,今年前两个月虽然销量同比增速25%,但主要表现在一二线城市对附近三四线城市的溢出效应。其实,3月份以来,三四线城市地产销售重新回落了,我们统计的27个三四线城市地产销量重新出现负增长。另外,从地产销量到地产投资,有三个季度左右的滞后期,那么今年上半年相信经济还有地产投资支撑,但是下半年经济有比较大的下行风险。

另外我们再看看地产融资政策。这轮地产景气回升,和2015年地产行业融资放开有很大关系,2015年,我们放开了房地产企业发债,各种地王开始出现,然后房价开始上涨。今年房地产企业发债基本上暂停了,下半年肯定是没钱拿地;所以地产投资上半年会比较稳定,但下半年预计会有问题。

再看基建。基建投资也有问题,去年因为利率下行,所以大家都对低收益的基建项目感兴趣。但是现在银行边际资金成本在提高,按照银行4.5%以上的边际融资成本,值得投资的基建项目肯定会下降,所以基建投资并不会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好。但最坏的时间不在今年,而在明年。过去3年,我们很大一块资金来源是置换债,每年5、6万亿,通常债务置换,贷款应该压缩,但我们贷款反而是增加的,但置换债明年到期就没有了,这对明年基建会有很大影响。

总的来看,目前中国经济仍处在典型的存货周期中,企业基于短期涨价去增加投资,其实只是一个存货的恢复。这一轮存货周期已经持续了两年半,到今年二季度,存货周期满三年就应该结束了。所以,今年上半年经济还比较稳定,但是下半年存在较大的下行风险。

看配置:“逐步转向现金为王”

关于资产配置,我们给出如下建议。

到目前为止,表现*4的大类资产仍然是商品,在经济过热期和滞胀期,商品表现都会不错。去年下半年股票涨、债券跌,是符合过热期的特征,但是从去年12月开始,股票债券都不涨,现金收益率明显上升,过去3个月是现金和商品表现好,所以目前应该已经处于典型的滞胀期,这不一定是经济数据能描述的,但是从资产价格表现可以看得出来。

目前经济运行,虽然说工业比较好,但是从需求看,汽车是负的,地产也马上要变成负的,经济应该比不上去年四季度,所以处于滞胀期,现金和商品应该是主要配置。随着利率上升,未来会从滞胀逐渐转向衰退期,商品和类商品股票有一定机会,但应该是边涨边卖,逐渐转向现金为王,随着利率上行和经济下行风险增加,债市短期还需要谨慎,但逐渐会迎来配置机会。

另外,我们从历史角度给大家提一个参考。每逢7、8年份的投资有一个特点,逢7的年份股票上涨,但往往上半年赚钱,下半年不跑就没有了。逢8的年份不管98还是08年都是债券大牛市,可能历史不一定会重复,但是很好的参照。

之所以我自己比较谨慎的原因就是所有的机会最终跟钱有关系,金融资产的投资都要看钱,但是今年如果大的方向就是金融去杠杆,其实意味着金融市场就没有钱,其实就很难有大机会,没有大机会就应该把防风险放在首位。虽然不一定给大家提供赚钱的机会,但是如果大家在年底,发现确实有风险,记得回忆一下我们所提出的风险!

看未来:希望在减税和改革!

中国的未来在于中国的企业,改革开放以后,我们诞生了一大批充满活力的民营企业,把中国变成全球的制造业工厂。但是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我们的企业竞争力在下降,因为无论是高企的房价、巨大的金融体系,包括高额税收负担,都对企业的竞争不利。而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必须坚定不移去金融杠杆、做小金融企业,降低房价、抑制地产泡沫,同时大幅减税给企业减负,推动改革提高国企效率。其中尤其重要的是给企业减税,而在财政捉襟见肘的背景下,给企业减税需要找到新的税源,这其中*5的一块是给资本征税,尤其是要征房产税。

如果改革和减税超预期,企业有了竞争力,中国经济就有希望启动新周期。如果未来还是靠地产泡沫,我们未来就不是要过好日子,而是要准备过苦日子。


(原标题:经济每月谈:当前金融风险形势及其应对)

我们现在开始。首先,对这么多媒体记者朋友参加我们的会议表示欢迎和感谢,今天是第111期,主题是“当前及其应对”,三位嘉宾都作了充分的准备。金融风险这个题目确实是抓住了要害,当前金融问题是比较突出的,美国对我们的贸易摩擦实际上打的是金融战。今天美国公布了加征关税2000亿的方案,9月24日开始实施。今天上午股市是稍微有点上扬的,这个消息一公布马上就受到影响,下午就涨了,中午的时候沪指是2648点,破了2650点,下午大涨了,这充分说明我们的金融市场、股票市场是经得起打击的。碾压中国经济、打压中国市场,发动金融战,待会儿他们三位讲完大家提问之后我还想就中美贸易摩擦的问题说几句,讲几个观点供大家参考。

下面先请徐洪才先生,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的副总经济师,他经常在中央电视台作政策解读,以及金融问题方面的解读,下面有请。

非常感谢各位支持我们,今天是“918”,这个日子比较特殊,所以讲防控风险有特殊意义。刚才李局长已经讲到,股市下午反弹了,我认为这是一个触底反弹,因为交易量还没有明显上升,也确实跌的太惨了。

围绕当前的经济形势,我有一个总体的判断,就是在目前的情况下,宏观经济总体运行还是平稳的,但是稳中有变,这是国务院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了判断,总体运行平稳,而且稳中向好,但是稳中有变。这个“变”也涉及到金融体系出现了一些局部性的金融风险,尽管总体风险可控,而且大家知道,今年及未来三年三大攻坚战之一就是要防控重大风险,特别是金融风险。中央政治局的会议确定下半年的工作指导方针体现在六个“稳”,一是稳就业、二是稳金融、三是稳外贸、四是稳外资、五是稳投资、六是稳预期。金融是很重要的,排在第二位,仅次于就业,就业是一个民生工程。稳预期更多的是体现在金融市场这个层面上。金融风险的形势总体可控,但也出现一些局部性风险,具体体现在六个方面。

第一,从宏观上看,需求增长明显疲弱,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具体体现在今年二季度以来,三驾马车,投资、消费、进出口明显回落。固定资产投资1-8月份累计增长只有5.3%;创下历史新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增长9.3%,也创下了历史新低。进出口贸易顺差1-8月份是1936.59亿美元,同比下降26.36。上半年外需拉动经济增长-0.1个百分点,去年是正的0.6个百分点,这说明三大需求都在下降,经济下行的风险明显加大。近期大家也注意到宏观政策上做了一些微调。如果从微观层面来看,一些局部性风险已经开始显现,首先体现在银行业的金融风险有所上升。有关银行业的指标统计到2018年7月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是254.31万亿,同比上升了7.5%,负债233.75万亿,上升了7.1%。相关风险指标,第一,信用风险明显上升,一季度不良贷款率是1.75%,二季度上升到1.86%,上升了0.1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一季度191.28%,二季度下降到178.70%,下降了12.58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下降,还是在警戒线以上,50%以上都是安全的。在流动性指标方面,二季度有所改善,一季度流动性风险更大一些。一季度流动性比例是51.39%,二季度是52.42%,上升了1.03个百分点,流动性比例这个概念是指流动资产比流动负债,中间是有所回升的。流动性覆盖率一季度是125.32%,二季度是131.26%,上升了5.94个百分点。流动性覆盖率也是《巴塞尔协议3》的指标,是指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未来30天的资金净流出量,未来一个月银行能够提供的优质流动性资产提供的保证,总体来看流动性还是不错的。但是从效益性指标来看,二季度的情况是有所回落。资产利润率一季度1.05%,二季度是1.03%,总体是稳定的,资本利润率一季度14%,二季度是13.70%,效益有一点微弱下降。第四,体现在资本充足率的指标方面,一季度一级资本充足率11.28%,二季度是11.20%,温和的下降。资本充足率一季度13.64%,二季度是13.57%。当然大家知道,银行业是我们的一个基础,我们是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以直接融资为辅的金融体系,所以银行业总体上看经营是稳健的,但是效益是有温和的滑坡,顺着经济周期下行的过程,风险是有所加大。

第二,大家关心的股票市场出现了大幅度的缩水。1-8月份深沪市场上市公司的市值减少了6.4万亿元,上证综指、深圳中小板指数和创业板指数分别下降了21.71%、21.23%和17.28%。当然,如果从一个较长的周期看,从金融危机以来,过去将近十年的时间来看,大家就能够真切的感受到,美国是连续九年多的大牛市,我们基本上是跌宕起伏,原地踏步。这里有一个材料,金融界昨天发布的一个报告,股市跌跌不休,现在A股总市值相当于6个苹果的市值,一个苹果公司现在的市值有1.08万亿,我们目前A股的总市值是47.24万亿。而且从过去的十年表现来看,尤其是今年我们的股市跌跌不休,6万多亿市值跌掉了,差不多相当于我们今年新增加的GDP的增加值,差一点就被股市亏掉了,上半年老百姓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有点下降。另外,消费近期增长有点乏力,这都是跟股市负的财富效应是密切相关的。很不幸的是,9月10号这一天,在911来临前一天,A股市值跌破全球第二,成为全球第三,日本第二,我们第三,目前美国股市的市值是31.74万亿,占全球50.3%,日本是5.97万亿,占9.5%,名列第二,中国大陆我们是5.75万亿,占9.1%,名列第三,中国香港是4.99万亿,占7.9%,名列第四,后面是英国、法国、印度、德国、韩国、澳大利亚。我们作为一个经济大国,GDP规模占全球接近15%,但股市只占9.1%,贸易在全球规模当中超过12%,名列第一,经济规模名列第二,股市名列第三。显然,这跟我们的经济地位是不相适应的。

第三,债券市场的违约事件频繁发生。上半年有24家债券出现了违约,涉及违约金额248亿元,其中上市公司有4家,与2017年上半年相比,违约债券的数量,违约的金额,发行主体分别增长20%、49%和27%。债券市场里面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一个是国有企业的降杠杆。从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来看,目前地方政府的债务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举债的规模比较大,增长速度比较快。举债主体多样化、隐蔽性比较强。举债主体除了政府部门以外,还包括融资平台公司、经费补助的事业单位、公用事业单位等。地方政府的债务与土地财政、影子银行等风险点交织在一起,容易相互感染,而且最近两年出现了一个新情况,就是越来越多的城投公司选择在境外发行债券,形成新的政府隐性债务。这是地方政府债,地方政府债券目前到8月份中国债券市场总的市值是54.61万亿元,比2017年底增加了5.02万亿,增长了10.12%。其中政府的债券托管的规模到今年8月底是30.93万亿,比去年底增加了3.29万亿元,增长了11.9%,隐性债务现在各种说法,这里面有一个数据,我们现在的隐性债务可能有35万亿元,如果两项相加的话就是将近66万亿,这个66万亿的公共负债,就是显性和隐性负债跟GDP比超过了70%,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是有差距的。我们还是处于较安全的水平,不要过大的夸大政府债务。但是各地情况发展还是不平衡的,一般来说,中西部落后地区的债务负担风险大一些,沿海地区相对压力小一些。从国际上看,美国的债务债台高筑,政府债务占GDP的比例超过100%,欧盟90%多,日本是250%,我们是70%,这已经包括了隐性的债务,如果仅仅考虑一些显性债务的话,也就是40%左右,美国是110.5%,创下了历史新高。

第四,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贬值明显加大。当然这个贬值分两个阶段看,1-3月份总体上人民币兑美元是升值的,4-8月份,到现在是贬值的,上海在岸市场的人民币兑美元及其汇率4-8月份累计贬了8.87%,1-8月份累计贬值4.88,总体上是可控的。这一块,后面谈俊博士会深入的分析。

第五,P2P平台公司崩盘,有100多家,涉及到金额数千亿元,这一块后面有张影强博士作具体的分析。

第六,多年形成的房地产的泡沫现在也岌岌可危,当下,大家一方面担心泡沫的破灭,如果泡沫破灭的话,对地方政府、对银行体系有很大的负面冲击,乃至对宏观经济。但是,从当前的表现来看,主要是对消费的抑制效应开始显现,上半年居民消费增长乏力,在一定程度上与高房价对未来消费的透支和当前对其他消费的挤压都有一定的关系。上半年商品房的销售金额增长13.2%,但是面积增长只有3.3%,这中间差了9.9个百分点,这说明老百姓还是多掏钱买单了,增加了他的生活成本,必然对他的当期消费和未来消费产生挤压和抑制。

针对这些问题,我觉得我们要综合治之,保持战略定力。按照习主席在去年7月份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指出的,要把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科学防范、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我们就是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为实体经济、为经济平稳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具体来说,从对策建议上:

第一,货币政策继续保持稳健基调不变,但是要做出适度的调整。近期,大家看到已经做出一些调整,今年以来已经三次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像MARF、SARF,还有回购等公开市场操作,总体上看是增加市场流动性,主动投放货币。7月份以后,已经出现了变化,7月份到6月份底M2的增长速度创下了历史新低,8.0%,7月份边际宽松0.5个百分点,达到8.5%,8月份近期又回落到8.2%,我个人觉得,在未来近期内,我们通过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把广义货币供应量提升到9%到10%之间,增加1个百分点多一点,可能是必要的,以缓解当下短期的流动性风险可能是必要的,要保证流动性的合理充裕,体现政策的灵活性、针对性、前瞻性、有效性,否则的话,在过去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我们的广义货币供应量是低于名义GDP增长速度将近0.8个百分点,我觉得这是不合适的。所以,要落实党中央稳中求进的精神,我觉得要把控好结构性降杠杆的力度和节奏,首先是要把流动性稍微提高一点。其实这并不是大水漫灌,在年这五年期间内,我们的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大体上高于名义GDP3个百分点,现在由低于名义GDP增长速度0.8个百分点提升到大体上和名义GDP增长速度相适应、相一致或者高于名义GDP增速0.5个百分点,我觉得是必要的,当下这可能是最迫切要做的一件事。

第二,针对商业银行来说,我觉得现在大家看到我们面临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机遇和挑战。从挑战上看,服务业特别是金融服务业是贸易逆差,总体竞争力偏弱,再加上现在赶上外部环境出现变化,美国加息,美元升值,资本回流美国等等,导致我们周边的新兴经济体的市场出现了剧烈振荡,风声鹤唳。在这种外部冲击的风险加大的情况下,我觉得银行体系应该进一步贯彻稳健经营的基本思路,同时要扩大改革创新,特别是大型银行机构还是要进行战略性转型,要改变、要减少从过去的那一种对存贷款传统业务的依赖,我们要走综合经营的发展道路,特别是要通过降低成本,推出一些创新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来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帮助企业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当中、结构调整当中提供一揽子整体性的金融服务和解决方案,这对于我们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特别是我们要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的平台,提供针对性、精细化的金融服务,来提高服务的质量和降低服务成本,通过利用综合经营的整体优势来打造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股票市场方面,我个人认为应该采取更加积极的推动股市发展的政策。首先,从短期看,放缓新股IPO上市的节奏是必要的,甚至带短期内停止发行也是必要的。今年上半年所谓的一些独角兽企业的回归A股上市,其实国内的投资者身受其害,对市场产生的失穴(音)效应也是非常明显。二是在目前股市低迷、信心不足的情况下要创造条件,鼓励上市公司大股东回购公司的股票,增强这方面的力度。我个人觉得可以设立专门的回购基金,予以资金支持,支持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来回购自己的股票,但是目前很多上市公司大股东自己就没钱,囊中羞涩,我们可否成立一种专门的基金来支持大股东有所作为,提振上市公司的信心、投资者的信心。三是要增强现金分红的力度,让投资者感受到有更多的投资回报。四是引入新的增量资金。目前来看,保险公司社保基金包括外资现在的占比是逐年增加的,但是还不过,因为近期我注意到一些新发起设立的基金由于达不到标准,停止了,发行失败,我们要引进更多的机构投资者,包括社保基金,保险公司扩大对股票市场的投资。五是要完善上市公司的退市制度,要建立有进有退,优胜劣汰的机制,从根本上把垃圾股从市场上退出,防止投机炒作。六是要鼓励并购重组,过去IPO发行常态化实际上是对的,是更多的关注新股发行,新的企业在利用资本市场融资方面、拓展业务方面的作用,更多我觉得还是要关注存量资源的结构性调整。

因为在这种转型升级,内外压力增加的情况下:一是要摸清隐性债务的家底,做到心中有数。一些平台公司数量比较多、治理结构不完善、层次复杂、管理混乱、违规担保、随意拆借资金现象严重,大部分的债务游离于财政部门监管之外,而且平台公司盈利能力比较差,难以通过自身的经营收益偿还债务。还有一些地方政府通过PPP、政府购买服务变相举债,针对目前隐性债务的融资形式的多元化、风险隐患交织复杂,所以除了常规的银行贷款以外,像融资租赁、企业债券、PPP信托融资中期票据、基金融资等多种形式相互交织,我们要进行这方面的摸底调查,掌握相关信息。

二是要健全风险监测预警和早期干预机制,要夯实地方债管理的闭环体系,为地方政府合法合规举债开好前门,我们要堵住后门,开好前门,加强金融基础设施的统筹监管和互联互通,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和监管信息共享。

三是要适当加大地方债质押和交易范围,提高流动性。近期我注意到银保监会已经调整了相关的监管规则,银行持有地方政府的债券,3A级的主权信用债券,因此它的风险资产的比重由原来20%下调到0,这也是鼓励银行机构来买地方债。针对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当中的基础设施投资增长乏力,这是一个短板,下半年的一个重点工作是一方面是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同时要用好这个钱,好钢用在刀刃上。我们要适当扩大地方政府债权的质押范围,盘活政府存量资产,筹集资金有效化解债务,清理核实土地使用权、国有股权固定资产特许经营权等政府资产,优先处置闲置资产用于偿债,出台土地开发收益分配办法,将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偿债风险准备金,同时要推广资产证券化这一创新性金融业务。我觉得未来基于基础设施资产未来的现金流,我们发展壮大,ABS(资产证券化产品),我觉得这是盘活存量资源、解决流动性不足的一个现实可行的办法。

四是要建立和完善地方债券市场化定价的机制,规范相关操作。

五是健全财务收支信息披露机制,强化偿债能力的评估,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定期跟踪负债率、债务率、新增债务率、预期债务率、偿债率等监控指标,增强投资人信心。

六是制定偿债计划,稳定偿债资金的来源,要综合考量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可支配的财力,支持支出结构等条件,合理安排偿债额度,适当调整偿债年限。当期财力偿还存在缺口的可以纳入中长期财政规划,通过跨年度的预算平衡机制予以解决。另外,我们积极推广PPP模式,拓宽偿债渠道,消化债务存量,还要对一些问题国资平台公司实施债务重组,实现市场化的债务转型。

国际降杠杆方面,总体来看过去三年形势是好的,近期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新的规则,在未来三年,到2020年之前国有企业的债务率还要下降2个百分点,差不多一年将近有0.6、0.7个百分点下降的任务,过去几年总体上我们国企降杠杆成绩是比较显著的。从今年上半年的情况来看,1-6月份国有企业利润同比增长了21.1%,国有企业利润总额是1.72万亿,其中央企是1.1万亿,同比增长18.6%,地方国企利润是6千亿,同比增长26%。从资产负债的结构来看,6月末,国有企业的资产总额是171万亿,同比增长9.4%,负债总额是111万亿,同比增长8.8%,负债增长速度慢一点,说明总体的杠杆率是有所下降的。截止到6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是56.6%,同比降低了0.4个百分点。其中国有控股企业的资产负债率59.6%,同比降低1.2个百分点。总体来看,国企降杠杆成效比较明显,当然也是有特殊的原因,因为过去几年“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等等,把一些低端的小型的高能耗、高污染的、效益比较差的企业退出市场,国有企业是处于上游位置、垄断位置,所以有些原材料厂家价格上涨,包括产能利用率的提高,国有企业也是赶上了一个好的外部形势,所以利润率是上升的,就有钱偿债,所以杠杆率是下降的。

还涉及到相关的问题,就是当前我们推行市场化的债转股,这一块也是在稳步推进,到今年5月末,五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债转股签约金额达到1.6万亿,落地金额2000多亿,落地比例偏低。在6月24号,央行宣布定向降准,释放7000亿基础货币,其中5000亿用于支持市场化、法治化的债转股,商业银行是债转股的主力军,在这方面我们的政策意图是很明显的,我们也希望1:1的比例能够撬动、推动社会资本进入这个领域。这样的话,可以起到一石多鸟的政策效果,降低资产负债率实际上也是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但我们还是希望利用这样一个契机,能够引进新的战略投资者,推进产权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优化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在调整它的经营方向,提高它的经营效率做了很多工作。

下一步,还要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的工作。从政策层面上的建议:第一,支持符合条件的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新设立实施机构,因为按照现有的相关法律,这些银行机构不能直接持有企业的股票、非金融机构的股票,有专门设立的资产管理的子公司来承担实施债转股的责任,要指导金融机构利用符合条件的所属机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开展市场化的债转股,赋予现有机构相关业务的资质。第二,要推动私募投资基金积极参与,实施机构与各类股权投资机构和社会资本展开合作,调动社会资本的积极性。第三,支持资产管理机构发行私募资管产生,通过这种金融创新来增加股本金的供给,进而可以有效的降低债转股工作的风险。第四,实施机构发行专项债券筹集资金,允许实施机构发行专项债券筹集资金来重塑债转股的业务。第五,从宏观层面上,中央银行进一步定向降准,为市场化的债转股提供长期低成本的资金支持。因为现在大型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还是比较高的,还有15.5个百分点,下调空间比较大,过去的两年多,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其实也积累了将近10万亿的逆回购、SARF、MARF等等,现在商业银行通过逆回购,通过SARF、MARF,从中央银行拿到的基础货币,总体来看资金成本偏高,但是中央银行又锁定了将近23万亿的法定存款准备金还有超额存款准备金,这个资金池闲置的资金还很多,实际上可以通过政策的结构性调整对冲一部分。今年4月17号央行做出了一个很大的创新,就是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其中1个百分点就释放了基础货币1.3万亿,其中有9000亿的资金是用来对冲中期借贷便利,对冲掉了,因为资金成本不一样了,商业银行把钱存在中央企业,锁定在那儿了,活钱变成死钱了,但是从中央银行活到的资金回报只有1.62%,但是商业银行又要通过市场上从中央银行借钱的话,7天逆回购的利率是2.5%,3个月的SARF的利率是2.7%,6个月以上的MARF利率是3%,利率高了1个多百分点,实际上增加了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所以我一直主张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首先要从源头抓起,从中央银行开始抓起,要降低资金成,为金融机构提供长期的低成本的可贷资金,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这是从中央银行的政策来看,我们也还是有很大的政策空间。

第六,开展转股资产的交易,拓宽退出渠道。因为实施机构债权变成股权之后,不能长期的白头偕老,不能长期的持有下去,这个不行,要想办法建立一个转让交易机制,让它能够退出,用市场化的办法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第七,建议开展非上市公司的债转优先股的操作,把债全转至优先股,这也是一个很大的创新,不一定转成普通股。

第八,推动市场化的债转股与国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有机结合,要把债转股的工作和国企混改有机结合,形成股权结构多元化、股东行为规范化、内部的约束机制有效运行高效灵活的公司治理结构,真正让国有企业成为一个面向市场的微观市场主体,这是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整个微观经济的结构,就是说债转股是一个专业性、技术性比较强的操作,借此手段,目的是要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降低运营成本,进而为整个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或者是释放改革的红利。这是针对国企降杠杆。

有关的外部冲击,包括资本流动、汇率风险,还有中美贸易争端等等,后面由谈俊博士具体的展开分析,还有有关金融科技,P2P相关的领域,由张影强博士作具体的介绍。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

刚才徐洪才副总经济师对当前的金融风险形势作了很详尽的分析,应该说很全面,数据也很详实,提出了解决的办法以及建议,希望媒体朋友们把这些建议能够提供给大家,供他们参考。讲到的第一条建议,适当的提高流动性,我认为这是必要的,中央政治局在7月31号开形势会议,讲到要注意去杠杆的工作,要坚定不移的做,但是要把握好力度和节奏,要从实际出发,两个方面要结合起来,所以实际上有关部门在政策上已经做了相应的调整。我想补充一句话,央行在提供货币供应量方面,还是做了工作的,也是很有潜力的。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这几年在金融运行中,金融系统内部,比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券商等等这些金融机构相互借来借去,就是所谓的金融“堰塞湖”、资金池,当年有几十万亿的资金在那里,因为融进来的资金成本比较高,不愿意低成本的放出去。去年7月份我在前面政协的形势分析会上提了一个建议,我说大家都各让一步,海阔天空,都憋在那儿,这些钱要把它盘活,这个量是很大的,潜力是很大的,但是看来动作好像不大,没有什么具体的措施。希望能够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谈俊:谢谢李局长。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借这个机会跟大家在这里进行交流,我主要谈一下当前的外部风险以及我们的应对。我主要介绍四个方面的情况。第一,美国的情况。第二,新兴经济体的情况。第三,对中国的影响。第四,建议。

之所以从美国开始谈起,是因为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具有极大的溢出效应,能对世界经济产生广泛的影响,从历史上来看,就曾经出现过美联储或美联储进入加息通道以后,新兴经济体就出现了金融危机的情况。

一、对美国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基本判断,认为美国货币政策将延续紧缩态势。

首先看一下美联储紧缩性货币政策当前的具体情况。美联储紧缩性货币政策在稳步推进,其原因在于美国经济稳步向好,具备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基础。我们知道2007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2008年演变为全球性的国际金融危机,在这之后,美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包括量化宽松政策,低利率政策,包括一些改革政策,比如加强了对华尔街金融机构的监管等等一些政策,在这一系列政策的作用下,美国经济逐步趋稳向好。近来一般段时期以来,这种向好态势愈发明显,从一些数据也可以看出来。今年二季度美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年化环比修正率达到4.2%,超出了此前市场普遍预期的4.0的水平,为4年来的最快增速。截止2018年8月底,美国的失业率为3.9%,连续两个月低于4%,也是一个比较好的数据。2018年上半年美国CPI和PPI指数同比分别上涨2.5%和3.0%,同样为5年来的新高。

(图)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年初的2.45%上升到目前的3%左右。

(图)这张图显示了1954年至今的美国利率和10年期国债收益率走势情况,这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视角来观察美国利率的走势。我们可以看到,08年以来,美国的利率和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包括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维持了比较长的低水平过程,从历史角度来看,1954年以来,这样一个长期的低利率过程以前是不曾出现过的,这也从侧面显示了此次金融危机的严重程度。

对未来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判断,我们认为美联储会大概率的延续目前的紧缩态势,原因在于美国的部分经济指标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将继续向好。

(图)从中短期来看,年,美国的价格和利率将稳步上升,特别是利率水平预计将从目前的2.1上升到2020年的3.4,如果把视角拉长,从一个较长的时期来看,一个预测数是年美国的潜在GDP将稳步攀升,是图中的红色部分。另外,长期的自然失业率将会稳步下降。

(图)另一个比较重要的预测指标是潜在劳动生产率预测数,从图中可以看到未来十年在不发生内外大的冲击的情况下,美国潜在劳动生产率将逐步上升。基于这些数据,我们认为美联储将会以比较大的概率保持当前紧缩的态势。

二、新兴经济体金融市场的情况

一个总体判断是今年以来新兴经济体金融市场动荡是加剧的。比较代表性的国家是阿根廷、土耳其、巴西和南非。

(图)阿根廷的情况。阿根廷比索兑美元的汇率今年以来出现大幅贬值,特别是4月份以后贬值速度加快,出现了资本流出,阿根廷中央银行针对这一情况,相应的提高了国内存款利率的水平,以阻止资本流出,但效果不是很明显。阿根廷比索仍然存在着贬值压力,资本也在继续流出。近期阿根廷政府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寻求救助,具体的一些措施双方正在商谈。

(图)土耳其里拉近年来兑美元贬值的幅度大约40%,土耳其里拉贬值的一个影响是除了导致美国的资本流出以外,有一个比较明显的溢出效应,就是导致了欧元区银行机构的股票大幅下跌,其原因就是在欧元区的银行给土耳其的机构以及政府发放了大量贷款,而土耳其里拉的贬值无疑将加重土耳其未来归还贷款的压力。市场认为土耳其未来有可能会出现还款困难,所以这样的情绪反映到资本市场上就导致了欧元区银行机构的股票的大幅下跌。

(图)此外,近年来巴西雷亚尔兑美元的汇率也跌破了4:1的红线。

(图)8月份以来,南非兰特兑美元贬值也加快,短短一个月时间贬值幅度达到了12.8%。

新兴经济体金融市场出现动荡,我们认为内部因素是主要原因。以土耳其为例,08年金融危机后土耳其经济增长主要受益于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但是它过度依赖外债,今年一季度土耳其的外债总额超过了4600亿美元,而土耳其去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也仅仅是8500多亿美元,外债比重超过GDP比重的一半,在新兴国家中排名第一。而过度依赖外部美元债务支撑经济发展,一旦遇到强势美元,很可能触发外部债务违约。

三、今年外部金融市场动荡影响到我国,对此我们需要高度重视,但是不必恐慌。

今年金融市场动荡,刚刚徐老师讲到了,人民币出现了贬值压力以及三大股指出现了全线下跌。

对我国影响比较大的是港币存在贬值压力,4月中旬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后,美元兑港币汇率多次触及7.85的弱方兑换保证水平,香港金融管理局入市进行汇率干预。(图)从图里我们可以看到,5月份和8月份香港金管局入市干预的规模超过了一百亿港元。

面对外部冲击,我们认为中国有能力应对。除了刚才徐老师讲到我国的总体经济形势比较稳以外,一方面是我国国际收支保持比较良好的状态。二季度我国经常账户扭转了一季度逆差状态,实现了顺差58亿美元,非储备性质的金融账户顺差达到182亿美元,跨境资本延续净流入态势,直接投资净流入299亿美元,保持在较高水平,另外外汇储备增加了229亿美元。另一方面,银行结构水保持顺差状态,上半年银行结汇是9200多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0%,同时售汇也是9144亿美元,同比增长6%,结售汇存在顺差,规模为138亿美元。2017年同期,银行结售汇是逆差938亿美元,这说明资本流动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化。另外,短期外债风险可控,在今年一季度末,我国的短期外债余额是11872亿美元,占我国同期外汇储备的比重37.7%。我们认为如果出现一定资本流出的话,我们有能力应付这种资本流出。

第一,着力维护外汇市场的稳定。在汇市、股市和债市中,汇市的影响是具有全局性的,应该加强外汇市场的管理,维护市场稳定。一是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的管理,特别是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的管理,必要时可进一步提高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并可考虑对外汇市场进行直接干预。二是加强对人民币汇率变化的预期管理,积极与市场进行沟通,稳定市场信心,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和信心不足引发的市场恐慌。三是完善外汇市场微观监管框架,坚持真实性、合规性和合法性审核,依法依规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外汇市场秩序,保护市场参与者的合法权益。四是从长远来看,我们还是要继续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减少市场扭曲。

第二,坚持货币政策稳健中性,增强政策的灵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这一点刚刚徐老师作了比较详细的解释,我这里就不再展开。

第三,完善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建立和完善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的监测、预警和响应机制,逆周期的调节外汇市场和跨境资本流动的波动。丰富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的工具箱,根据形势变化不断调整,并坚持跨境交易的“留痕”原则,加强穿透式监管。

以上是我的汇报。谢谢!

下面请张影强先生汇报。

谢谢李局长,各位媒体朋友和嘉宾大家下午好。今天下午我主要针对整个宏观金融风险重点谈一下互联网金融风险,因为在国外这个叫金融科技,在我们国家有一个自己独有的特点,我们把它叫做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通过五六年的发展,在五年前大家还比较陌生,2013年的时候还是以阿里的余额宝进入人们生活的视野,那时候大家都在积极探讨,那时候不管是媒体还是政府监管部门都在探讨互联网金融接下来如何监管和发展。那时候大家都在讨论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什么,当时有两个争议,一是互联网金融本质是金融还是互联网,有一段时间在讨论,但后面基本上就是越来越清晰了,互联网金融本质上是金融,互联网只不过是科技的手段。

围绕互联网金融,过去五年尤其是近期,我们感觉到金融风险还是爆发的比较频繁,尤其是影响面比较广的P2P跑路、ICO,这是目前一两年的一个热点事件,央行还有银保监会这一两年对互联网金融开展了专项整治。

今天下午我围绕这个专题从四个方面简要地分析一下互联网金融目前基本的情况和过去五年政府采取了哪些政策来鼓励和规范,甚至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发生的一系列举措。然后重点谈一下过去一两年互联网金融领域发生的一些主要的热点和主要风险点,及其原因。最后是做一个未来趋势的研判。

(图)基本情况,这张图我是通过百度趋势的搜索,互联网金融从2012年进入人们的生活视野,2013年开始起步加速,能看到过去五年我们从默默无闻最后进入人们的生活视野,到被广泛接受,也引起了央行等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中间有几次大起大落,尤其是2015年,那时候是一个分水岭,政府出台了《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大家印象还比较深刻,因为在这之前大家都在讨论,因为互联网金融很多交叉的产品,大家都不知道监管的边界和产品的边界,从那个文件以后,谁家的孩子谁家抱走,基本上明确了它的分工。从那个以后,就给互联网金融发展正名,政策风险大为减弱,在社会上的反响也是最高的一次。随后,随着几次大的事件发生,尤其是影响面比较广的E租宝、钱宝网发生跑路,对互联网金融影响是比较大的,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的专项整治,后面的热度在逐渐回落。

从具体领域来看。一是网贷,也是大家接触比较多的,交易规模还是在上升,但是运营平台的数量在持续下降。(图)这张图统计了2014年到现在,最高的时候,一开始是500家以下,高峰的时候达到3500家,这还是比较保守的统计,社会上有些机构达到8000家,最高运营的时候是3500家,后来慢慢的一些问题平台不断地曝出,一些运营平台数量在逐渐减少,目前大概是2000家左右,也就是一半,增速也是在持续下降,而且出现负增长。还有交易规模在上升,2012年200多亿人民币到现在2.3万亿,也是社会融资的主要渠道,贷款余额截止到现在,大概有一点几万亿,这是网贷的基本形成。

二是第三方支付,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渗透,各个行业、各个领域支付的比例也不断提高。

三是互联网基金,这个最早是以余额宝为代表,一系列的货币市场基金通过互联网的形式规模在缓慢增长,但是收益率再也回不到当年那么高。(图)这个图我们现在来看,这是2016年的数据,大概是13万亿基金的规模。余额宝大概是1.2万亿左右,也就占了10%左右,收益率也在下降,最初2013年的时候,大家都处于比较狂热的状态,尤其是2013年底到2014年的时候,不管懂不懂,知道不知道,有没有搞清楚的,反正有余钱的,门槛很低,大家都把自己的零花钱去买余额宝,那时候因为收益率很高,快6个点,又很灵活,不用受任何限制,没有门槛限制,一度引起了各个传统银行的恐慌,那时候钱大挪移,传统银行纷纷转型,也开发了各种宝,但是收益率最终还是下来了,现在维持到3点多的水平,可能也是这三年来的存款水平。

四是互联网保险,收入波动较大,尤其是去年“万保之争”,让人民的视野开始关注保险行业,尤其是互联网保险随着腾讯还有阿里入局,所以互联网保险也开始盛行起来,保费收入也持续增加,但是稍微有一点回落,截止到今年上半年是1800多亿,全年能够到3千多亿,比去年有所增加。

五是众筹,平台大量减少,行业进入规范期。以前大家拿出一个项目就众筹,一开始也不知道谁管,后来明确是证监会,这个平台的数量也是开始在减少,2016年是400多家,2017年是200多家,减少了将近一半,融资规模也是在减少。

六是数字货币,这是一年涨跌幅度最大的,比特币价格从最初几美分到最高的时候2万美元,我记得最开始的时候,09年发明比特币,2010年的时候美国佛罗里达州有一个工职师花了1万个比特币买了两个披萨,现在1万个比特币值1亿美元,这仅仅过去8年时间。比特币价格明显存在泡沫。2017年,我们发现涨跌幅度1千多倍,可能从几千最后涨到2万多,现在回落到7千多左右,所以现在整体上国际上对比特币监管趋严,有些政府明显提出来它属于非法的,我们要阻止还有停止它的交易,国内去年10月份,央行发了一个关于ICO的停牌,停止交易,银行也不能为它停止服务,所以很多交易所、交易平台、交易网站都被迫到国外去。

二、互联网金融整个是什么样的政策

其实互联网金融算是一个新经济领域,新经济大家都还看不清,搞不明白的时候,政府政策高度相关,它的大起大落都跟政府的政策有很大关系。总体上的一个路径就是下鼓励到规范,最后发现风险、警惕、专项整治,长期目标要建立一个健全的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体制。2013年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元年,那时候是以余额宝作为代表,随后各种宝不断产生,其他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也相继出现,到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就把互联网金融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那个时候的表述是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2015年还是延续这样的一个总体方针,到2016年尤其是E租宝事件以后,发现互联网金融领域开始有一些违规的平台,还有一些非法集资,还有一些非法经营,所以中央政府提出要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

2016年也开始开始出现了互联网金融的专项整治,那时候也是联合十几个部委共同发文,到2017、2018年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的力度开始不断加大,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办公室刚刚开完会,那是2016年开始整治的,本来2017年年底,后来延到2018年3月份,又到2018年6月份,现在还要延迟一到两年,把现在存量的风险开始大规模的清理。

一些主要的时间节点,2013年是余额宝,2015年中央还是鼓励支持的,那时候是出台了文件,7月份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个基本上就是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分水岭,到2016年,4月份也是政府刚刚做完两会,实际上就是要规范。接下来,国务院就很快公布了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报告实施方案,要求集中整治P2P网贷、股权众筹、互联网保险,那时候说2017年要完成风险整治工作,推到2018年6月份,最近又开了会,下一阶段的工作可能还要进一步加强,要再用1-2年的时间,这是一个比较关键的事情。还有去年9月份,人民银行联合六部委关于数字货币(ICO)的风险发了一个公告,正是对ICO定性,它是非法的,应该立即停止,扰乱了金融秩序。

针对近期突出的互联网金融风险领域,总体而言有几个表现形式。一是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很多跑路是资金难以为继,不能够支付投资人的现金,都采取跑路,包括发生的几起重要的恶性事件都主要表现在这个方面。二是经营风险,经营风险是在领域没有规范之前,尤其是网贷具有大量的沉淀资金,对备付金滥用、P2P信息撮合的一些项目可能出现错配或者是有意编造,不是一个真实的项目的融资信息,这些都是属于经营者可能一开始就没想好好经营,这是很大的一块风险。三是交叉风险,因为有很多正规的金融机构、传统金融机构也进入到互联网金融,实际上表外还有一些资金,出现一些交叉的风险。四是技术和安全,因为互联网金融科技是以科技作为主线,伴随着很多的技术不成熟,有些黑客利用一些漏洞出现了大量的盗取账户的案件发生,也发生了很多的恶性安全风险事件,包括很多平台对用户的信息安全和账户安全做不到充分的技术保障。五是政策风险,这个尤其是在监管趋紧的情况之下,当年2015年的时候,那时候鼓励发展,各个地方有的都还在建互联网金融产业园,现在只要带互联网金融或者理财,类似这样字眼的都不允许注册,所以这两年多一点的变化就是天壤之别。也就是说上面的政策下面容易跟风,上面一收紧,下面收的更紧,就是怕风险继续蔓延,所以政策风险还是存在,接下来有很多,包括新兴领域,尤其是数字货币可能风险比较大。现在虽然央行要支持数字货币的发展,但是实际上在技术上、产业上、政策上各方面还不是很完善,所以这方面还是存在着极大的风险。六是社会风险,E租宝和钱宝网出事,很多人跑到街上维权,造成了很坏的社会稳定的风险事件发生,因为这是一个长尾市场,所以很多都是自己没有太多的专业理财知识、金融知识,自己仅有的资金也放在这个平台上,我周边就碰到很多自己的钱放到平台上,最后钱出不来了,着急的不得了,没有办法,就找政府,政府说我们也不管,你们投资,自己负责,所以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影响社会稳定事件发生。

具体领域,表现比较突出的:一是网贷,问题平台的数量呈增加趋势,从目前来看有2000多家,正规经营大概在3500家,超过一半是问题平台,这样的事件肯定影响比较大,比较恶劣。(图)这是E租宝,大家还记忆犹新,2016年的时候,当时报道出来的时候,几个年轻人创业,80后,短短几年时间,从几十万人民币,达到交易额700多亿,损失涉及到90多万人,最近法院对E租宝两年多的审判尘埃落定,24名高管集体入狱,110个有关人员也入狱,罚款超过20多亿,这是金融领域判的比较严的,也是树典型的案件。第二个是钱宝网,也是短短5年多的时间,涉及到2亿投资者,资金达500多亿,主要的方式就是以人头发展下线,你参与它的活动有奖励,就是说你到他的网站上看广告、推广活动,有奖励,但是前提首先付保证金,这样的话收益很高,大家拿点钱放进去,放的越多收益越高,推荐下线成功了有奖励,所以五六年时间快速发展,网络覆盖全国,这个事件最近也是被曝出来,叫张小雷。

二是现金贷。这个影响更加恶劣,互联网金融平台把魔爪伸向了没有什么收入的校园群体、低收入群体还有刚刚毕业的学生,出现了很多恶性事件。前一阵报道校园里面很多女学生通过借了一些平台的现金贷,最后还不起,这是百度的一个报告,因为现金贷,借了5千块,最后要还100万,耸人听闻,实际上大部分现金贷利率都非常高,最低的到36%,都到最高警戒线了,大部分都超过了。人民日报也说了,更像传统新型诈骗的变种,应该像扫黑除恶一样,毫不手软打击校园贷、现金贷。

三是第三方支付。这个是有牌照的时候,所以总体上风险没那么大,但是也有一些有牌照的企业违规经营,今年大概开了罚单60几张,总共罚了金额1.3个亿,实际上涉及到的机构包括比较出名的支付宝,也是有一些违规经营。有几个方面,为身份不明的客户提供服务,因为互联网金融,审核没那么严,所以有很多洗钱的,不明资金的,身份不明的,还给他提供支付服务。另外是客户备付金,因为有很多沉淀资金,虽然央行出台了文件要逐步地提高到客户的备付金,要第三方托管达到100%,但目前还是没有达到。资金清算,现在有了网联以后,慢慢的不能直联了,必须和网联一起清算。

四是ICO。这个价值波动非常大,包括央行对它进行非法定性,立即停止所有ICO代币发行,转移到国外,我们也跟国外机构合作,有一些国外的网站我们要进行追逐堵截,国内的也关停,包括国外现在一些研究机构也发现大约56%的公司在ICO以后,4个月内基本上倒闭了,把钱骗走了,因为相对于IPO,这个没有什么门槛和太多的条件,很多没有什么实际的项目。听币圈的人说,有一个路演书,讲几个故事,就能够ICO很多钱,出现了新一轮的热潮,所以央行果断定性为非法,停止ICO在国内的一些经营活动。

三、原因分析,总体上有几个方面。

第一,机构的违规经营,初心就没有想好好经营,或者没有这样的技术实力,虚假宣传,很多宣传都是保本10%几甚至50%的收益率,这样的夸大宣传让很多不明真相的人误入歧途,把自己的资金放到投资的平台上,最后血本无归。

第二,监管不到位,包括监管理念、监管能力、监管手段还是缺位,还是不到位,刚才几起恶性事件来看,基本上都是从成立注册到最终被发现,四五年时间,这么长时间的违规经营竟然还没有发现,肯定监管有不到位的地方。

第三,很多长尾效应,大部分缺乏专业理财知识,被这些很高的回报的虚假宣传所欺骗,不具备辨别能力,一说回报高,尤其是亲朋好友一推荐,大家纷纷把自己的存款慷慨相助,刚开始可能尝到甜头,但是后期肯定难以为继。

第四,去杠杆等中央政策在收紧,因为金融风险是中央定的三大工作重点之一,从2015年,中央去杠杆稳步推进,现在是稳杠杆,这个给实体经济或者给这些投资平台带来了很大的风险压力,骤然出现了流动性紧张、流动性风险,所以很多平台在这个时候爆发出来。因为整体经营环境比较好,或者流动性比较充足的时候,问题暴露不出来,但是流动性一旦紧张,没有新钱还旧账,这个平台跑路肯定要发生了,所以整个去杠杆近期还会延续,所以整体上流动性还是在趋紧,所以接下来1-2年时间整治,还有很多平台会发生问题。

第五,外部环境,中美贸易战导致经济下行压力,总体上融资和整个经济环境也是成正比的,这个也产生一定影响。

第一,通过过去五年,进入野蛮省长,逐步到监管规范,最后回归理性健康的状态,未来还有1-2年时间,接下来就属于互联网金融整体上规范发展的阶段,要探讨比较完善的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制度,所以接下来可能是1-2年或者更长一段时间的主旋律。

第二,金融科技创新还是在不断涌现,给互联网金融带来了生机,它的创新还在不断,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尤其是现在区块链将来对互联网金融影响比较深远,但是比特币不能完全等同于区块链,因为比特币是数字货币之一,但是它主要是用到了区块链,将来区块链在互联网金融应用的领域还是非常多的,包括现在很多P2P平台为什么出现跑路,就是因为投资者对信息的辨别能力,还有信息不对称大量的发生,这样的区块联是记帐的,实际上是可追溯的,这个在金融领域里应用空间还是非常大,还有包括现在支付里面的生物识别不断地改变支付方式,还有深度学习、大数据结合起来,逐渐发展起来的智能投顾可能也会进入寻常百姓的生活视野。

第三,一个主旋律,就是监管与创新要寻求一个平衡,我们不能因为政府的严监管导致行业的发展因噎废食,我觉得还是要探讨或者借鉴一些成熟经济体在这个领域里的一些比较积极的探索,包括英国、新加坡他们在利用沙盒机制,有一个适应空间,让这些创新的金融产品能够有一定的适应期。今年7月份,我们去新加坡金融监管局,跟他们聊了这个方面,他们确实对互联网金融有专门的沙盒机制,吸引了全球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在新加坡落地创新,这一方面支持了创新,另一方面有效的隔离了风险,我觉得这可能是监管部门需要很好的借鉴的方法。

这三方面是未来一段时间一个趋势性的方向,也就是说我们总体的政策可能要趋严,行业发展要规范,金融科技创新不断涌现,我觉得对互联网金融还是可以期待未来有一个比较好的发展机会。

我今天就分享这么多,谢谢!

刚才谈俊和张影强两位研究员把他们的研究成果贡献给大家了,共同分享,有大量的详实的资料,收集这些数据也是很不容易的,有些判断也可能不一定很准,供参考。比如第三部分原因,跟后面两条就有点牵强,跟产生互联网这些问题的原因,去杠杆的政策,这个在去杠杆过程中实际上暴露出来了,不是产生的原因,这个不太准确。仅供参考,收集大量的材料也是不容易的。

下面请记者朋友们提问,我们三位专家今年都承担金融风险的课题。

请问张影强,您在PPT里提到,现在P2P的跑路有很大一部分是政府监管不力造成的,如果您向有关部门提建议的话,目前这种情况下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处理为好,因为现在见到的都是一些警察对债权人的围追堵截,我们先不从情感上来讨论,一个是引起了社会的不稳定,另外这么大一笔钱没有在居民的手里,而是在骗子的手里,本身对于经济的良性发展就是一个不利的因素,您对这方面有什么建议?

您是指提前发现还是目前出现事件以后怎么处理这个事。

我们前一段时间也去广东一些地方调研,广东现在有一个商品交易所,他现在在开发一个在前端怎么发现这个问题的一套金融风险防范系统,它主要是基于大数据,现在是目前的一个趋势,广州、深圳在探索利用大数据来发现风险,及早识别问题平台,这个是目前各个地方政府包括中央政府主推的手段,因为现在很多平台比较隐蔽,五六年时间才发现,实际上还是有很多资金的异动是通过大数据的方式,传统的方式可能不好使了,这可能是目前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在探讨的一个方法,我觉得这也会是一个比较有效的。

至于问题出现以后,因为现在按照我们整体上投资风险,作为中央政府也不能够刚性兑付,你发生这样的恶性事件,已经造成了很大的伤害,我觉得只能是全力解决,因为从E租宝这个事件发生之后,发现它当时的资产当中还有500多亿是有问题的,最终账上还有将近300多亿,部分人大概25%的钱还能够还给投资者,通过优先清算以后可能还有一部分,但是确实很多投资人损失很大,作为政府应该是不能兜这个底的,因为兜这个底的话接下来一系列的事件就无法预测了,而且责任不可能有边界,有些是投资者自己的。

我认为其中有一些问题还是需要加强,比如说他对投资平台,地方政府有一些监管责任没有到位,让虚假的宣传和违规经营,使很多消费者买了他的理财产品,造成了损失,尤其是他借助了很多大的主流媒体,包括央视做了很多宣传,作为一般的投资者,风险辨别能力可能真的没那么高,但目前来看,政府方面有点做的不是特别好,他对于现在的追责机制包括整个体系也不完善,没有成一个体系性的解决方案,只是针对一件事一事一议,现在各个地方政府主体承担责任,发生风险最多就是问个责,但是真正的损失他也没有办法给投资者补偿,我觉得这个处理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政府把所有投资者的损失由中央政府或者是地方政府兜底都不太现实,这是一个基本的判断。

现在在逐步返还,因为在案结之后把所有的手续、政府都做完之后,包括清算,有些是优先偿还的,投资人可能是最后一步,现在正在走程序,尤其是E租宝和钱宝网的,投资者要自己主动申报,跟机关联系,有些损失还是可以收回的,大概20%、30%,但有的损失了,也就损失了。

提问一下张影强研究员,因为你刚才谈到最近P2P和E租宝互联网金融发生的一些现象,因为我身边有一些例子,在今年P2P有很多被爆雷,还有跑路的现象,因为这个现象在2015年我就注意过,很多已经暴露过这样的现象,当时已经说明互联网金融是存在一些风险和问题的,但是为什么到了2018年又有一批这样的爆雷,在中间这么多年,我们的监管和金融防范风险有没有做过这样的一些工作?

2016年就说要规范发展,十部委发了一个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的实施方案,首先新准入的就已经很难了,对于存量平台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你必须要接入监管,数据也要接入到央行的一些数据,还有备付金、第三方资管,还不能有资金池,对资金所有的数据和业务都要进行梳理和追踪。在这期间很多违规经营平台就跑路了,问题就出来了,难以为继了,所以这是已存的一些问题。但是还有一些实在是太隐蔽了,比如说钱宝网,大家都觉得我帮你看广告获收益是理所当然的事儿,因为现在大家都知道眼球经济,而且周边还是有很多人见利,短期的利益驱动了,这是魔鬼,尤其是朋友一推荐,一拉下水,说我确实收益率很高,这个平台很靠谱,我经常听到朋友跟我说,这是我朋友推荐的,收益率确实靠谱,而且我持续半年以上都有稳定的收入,所以这样的话导致很多不明真相的群众纷纷被拉下水。我知道的一个朋友,在里面投了将近50多万,钱取不出来,而且每次只能取一万,很着急,找了五六十个人的身份证,一个人帮他取一万,把钱慢慢取出来一部分,所以从那个事件以后,新准入的出现大规模的事件还是比较少,还是当年存量的被专项整治出现的平台居多。

我想请教一下李老师和徐老师,今天上午美国宣布2000亿的关税不久就要实施,您怎么看未来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中国政府的应对包括中国企业走出去。

2000亿终于尘埃落定,对我们征收10%的关税,对我们没有一步到位,是分两步走,下一步还要征收25%的关税,后面是2670亿,特朗普下手就是狠。归结起来,我觉得中美之间的贸易战、贸易部平衡是一个长期历史形成的,我们这种分工体系也不是一天形成的,各算各的账,按照他的算法,我们有3700亿的中国对美国的顺差,我们向美国出口5000亿,美国向中国出口1300亿,两项相减,我们好像挣了他的3700亿,但这3700亿不完全是利润,大家都知道一个苹果智能手机到美国可能值500美元,但是我们挣了不到十块钱,几块钱的利润,但是美国的上市公司标普500上市公司去年一年在中国市场上利润挣了5900亿,我们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在美国只挣了900亿,两项相抵亿美国挣了5000亿。

实际上反映出我们之间的合作现在主要还是在贸易层面上,在商品服务交易。我们相互之间的直接投资规模在1千多亿,规模是很小的,相比于美国和欧洲之间的相互投资,发达经济体是几万亿规模的投资,渗透还是很大的,当然从第一步来看,500亿分两步实施,540加上260已经落地了,7月6号已经宣布了,实际上那个500亿里面中间有很多是空的,列在名单里面,对我们进行制裁的,过去几年压根没有从中国进口过,只不过对未来我们中国制造2025相关的产品和行业产业的发展,对我们有一定的杀伤力,他提前把名单写到里面去了,说明老特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燃眉之急。从过去8个月来看,中美之间贸易不平衡反而扩大了,并没有缩小,因为他知道他对我实施制裁500亿,我们反制,这中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前面500亿来看,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是在心理层面,在外汇市场、股票市场我们是吃亏了,损失还不小,但是实际上损失对实体经济没那么大。但是这2000亿他一实施,我们立马对他要反制600亿,我们是区别对待,我们实施不等的,也是考虑这些企业的承受能力,我们对美国一共出口1300亿,前面第一批500亿,第二批600亿,差不多1100亿,基本都涵盖到了,我们似乎好像没牌打了。

2000亿实施以后的影响一定是两败俱伤,一方面大家看到,在他听证会里面90%以上的工商企业,商会企业家是反对的,1000多名经济学家联名写信也是反对的,但他还是举了这个牌,高举贸易制裁的大棒子,要制裁我们。我看他最新的推特里面讲到,最后有一条,我今天早上还转载了,最后解决是希望还要跟习主席共同解决这个问题,他最后一句话加了一个定语,说“利润增进的”,我还挺喜爱习主席和我一起共同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我们现在没搭理他,因为脸皮已经撕破了。话说回来,我们要仔细分析,最终解决要到什么时候?我个人估计要到中期选举以后,特别是他要搞定身边的几个主要的大块头,因为他的出口主要的市场第一是加拿大,第二是墨西哥,第三是中国,到中国出口1300亿,还不及到加拿大的二分之一,所以他先把那福塔(音)搞定,然后跟融克(音)已经达成了初步共识,跟欧洲搞成零关税、零补贴,这里难度比较大的一个是汽车,另外是农产品,农产品特别是和法国之间有根本上利益的冲突,三是跟日本之间的关系要搞定,他身边这些发达国家搞定了,他再跟中国可能会有实质性的一些动作,因此我觉得从目前实际来看,特朗普似乎是占优的,他不着急,我们也没有必要着急,因为根据我们的测算,周小川行长也讲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公布了他们的预测结构,即便5千多亿所有的商品都被特朗普征收特别关税,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也就是0.5个百分点,我们上半年经济增长6.8%,到明年如果下滑0.5%,那还有6.3个百分点,但是从今年7月份以来,我们的政策已经做了调整了,我们补短板,扩大投资,发行专项债券应对,投资会有所回升,但是近期资金还没有到位,所以1-8月份我们的固定资产投资创下历史新低,只有5.3%,消费过去大家看到总体上是稳定的,去年前年是稳定的,但是今年上半年以来有回落,当然这里面汽车消费回落的比较多,当然这里面可能是到了一个拐点,未来老百姓对汽车的需求可能也是增长要放缓,毕竟市场空间是有限的,有一些特殊条件,但是新兴消费还是回升的,下半年我个人认为消费增长比上年会回升一点,会好一些,因为7月1号开始,对汽车进口关税下调,政策效应可能还要滞后一点,可能到四季度甚至明年是不是会有所回升,会提振对汽车的消费。

当然我们更多的是寄希望新兴消费,现在叫消费升级,前一阵讨论消费降级,从消费内容来看实际上是升级的,对服务品的消费需求是上升的,比如文化消费、旅游消费、养老消费、信息消费、健康体育消费,这些总体上是稳步上升的。因此从内需上看,我们政策也调整,发改委也出台了提振消费的十大行动计划,我觉得这些政策逐步落地,未来消费保持相对稳定,再加上收入分配政策做出调整,要保就业、稳就业放在突出位置,也就是稳收入,上半年老百姓的收入增长也就是比GDP低了0.2个百分点,总体上还是和经济增长大体上保持一致,未来我们上调最低工资标准,我们还要增加收入分配政策,向劳动者倾斜,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等方面,所以我觉得消费保持稳定、投资有所回升,因此我们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渴望提升0.5个百分点,因此正好抵消了,最坏的情况是他影响我0.5个百分点,我们通过自己努力给抵消了,实际上我们的经济整体保持相对平稳运行,保持现在稳中向好的态势,我觉得问题应该还是不大,短期冲击是有,但是被夸大了,主要是体现在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所以大家还要稳预期,稳信心,这是很重要的。

其实是两败俱伤。500亿是形式上的,实质性的影响比较小,2千亿真要推出来,影响是比较大,我们也不回避这一点,但一定是两败俱伤,但我们做好了准备,我们一定有办法补贴相关的企业,包括消费者,我们要把这个损失控制到最小的范围,通过我们提振内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化解外部冲击的风险,我觉得我们有信心。

请教徐老师一个问题,关于去杠杆的,7月份以来,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有一些变化,有的人认为这是去杠杆政策转向了,您对这个怎么看?第二,国家金融和发展实验室公布了一个上半年的经济部门杠杆率的最新数据,其中非金融企业的杠杆率是下来了,但是民企和国企的杠杆率有分化,民企的杠杆率上去了,国企的杠杆率下来了,而这中间引起的变化主要是总资产,民企资产增长速度下降了,国企资产增长速度上去的更多,您对这个怎么看?

首先,政策出现了调整,原来是大力推进结构性降杠杆,现在叫稳杠杆,从降杠杆到稳杠杆是一个变化,但总体上我们要降低杠杆率这样的政策目标是不会改变的。从货币供应量的情况看,7月份增长8.5%,依然是低于名义GDP增长速度的,8月份是8.2,我说还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增加1个百分点以上,即便增长1个百分点以上其实也就是比名义GDP增长速度高零点几个百分点,高的不多,不超过0.5%。稳杠杆,从宏观杠杆率的稳定来看,如果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增长速度和名义GDP增长速度也就是实际CPI一致的话,就稳住了,但这个是相对的,可以高0.5个百分点可以低0.5个百分点,有点波动,从目前短期来看有下行压力,我们适当提高增加零点几个百分点,可能是需要的,这个不能叫大水漫灌,这跟过去年M2增速是高于名义GDP3个百分点,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前差不多20年的时间里面是高于名义GDP5-7个百分点,那都是一种常态,现在总体上看,我觉得杠杆率肯定是稳住了,甚至是下降的。这是政策面,微调是必要的,但是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基调没有改变。

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出现了分化,大家叫国进民退,这是一个现实问题,我个人做了一些调研,也了解了一些情况,最近李扬院长在50人论坛上讲,讲民营企业主动找国有企业合作,求得生存,甚至有这种说法,有人讲叫“卖身求生存”,这个说法说的有点难听,但是他话锋一转,他觉得这可能是未来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一个新的契机。我们国有企业如何面向市场,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它的公司治理结构,其实这一直是在做的,但这个问题没有解决,效率偏低,这也是一个现实。大家看到影子银行的整治,资管新规,在落地过程当中表外业务回归,表内导致4月份以来信托贷款、委托贷款等等影子银行规模急剧萎缩,其实是挤掉了民营企业的融资通道,这也是一个现实。因此近期大家注意到,国务院领导也讲了,我们要对民企、国企一视同仁,公平待遇,这一点落实起来也还是不尽人意,还是有待改进。融资难、融资贵,国企和民企,特别是跟小微企业资金的可得性、公平性方面解决的确实不是太令人满意,这种情况也是增加了民营企业经营的困难,上半年很多股票的闪崩其实与民营企业大股东股票质押融资爆仓有关,他把资产抵押给银行贷款了,结果爆仓了,市值在萎缩,在经济下行,整个信用体系整体收缩的背景下,民营企业总资产是收缩的,但是负债是刚性的,实际上杠杆率是上升的,这个大家知道,资产负债的收缩效应,总的资产一缩水,但其中负债这一块保持不变,比例必然上升,资产负债率、杠杆率必然上升,这种情况是要避免的,我觉得这个对宏观经济是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下一步,我想还是要着手解决这个问题,大家注意到像沿海地区很多国有企业,也大规模的收购兼并民营企业,我觉得这里面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个契机,利用这样一个契机搞混合所有制,能不能把混合所有制改革深化推进,搞好了,未来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有坚实的微观基础,如果搞不好,抓不住这样一个机会,我觉得未来经济发展下行压力可能还要进一步增加。所以从宏观政策上看,建议地方政府要对一些民营企业,特别是一些困难的龙头企业定点帮扶,不能落井下石,而是要雪中送炭,要帮它渡过难关,区别对待,这也是“在市场失灵的时候发挥好政府的作用”这句话得具体的体现,否则的话这些民营企业日子越来越难过了,我们的就业、我们的经济增长,包括地方政府的税收未来可能都要说影响,所以这是一个大事。所以杠杆率的变化,只是一个现象,大家看着好像民营企业杠杆在上升,国有企业杠杆在下降,我前面已经做了分析了。我们在去杠杆的过程当中,包括环保整治把这些低端、高污染、高能耗的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关停并转了,国有企业处于上游位置、垄断位置、优势位置,他的利润率上升了,产能利用率上升了,它的利润丰厚,所以他拿着钱又去还债,他的…民营企业资产在萎缩,负债率在上升,这种情况要引起高度关注。未来,从总量政策上看,我觉得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一点,特别是在降成本这一批,要让企业轻装上阵,这也是符合国际主流,否则在特朗普这种减税高压竞争的态势下,有些民营企业可能会加速外流转移,这对于我们未来的产业发展是不利的。

刚才徐洪才的解答讲的内容很丰富,信息量很大,供大家参考。我作一个今天会议的小结,也是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学习体会,我们四个人讲的都是个人的意见,都仅供参考。

我想重点讲讲中美贸易摩擦问题,时间不长,我讲的都是结论性和碰撞性的,不展开,我尽量讲的慢一点,大家好记,不一定准确。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保持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态势,中央也做了判断。但同时稳中也有变,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主要是美国为了打压、遏制中国的和平崛起,维护他的世界霸主的地位,单方面挑起了中美贸易摩擦,并且不断加码,愈演愈烈。今天白宫又公布了从9月24号开始对中国的2000亿进口商品征收关税政策,除了贸易战,他打出了一整套连环拳,比如说南海问题、台湾问题,到处捣乱。特朗普表现的急不可耐,他恨不得一口把中国吃掉,三拳两拳把中国打趴下,谈判他是不着急,这是对的,但是他对中国的事情很着急,拳打脚踢,下手很狠、很重,从而得到他想得到的东西,他有他的目的。他这样做也反映了他内心的虚弱,他没有太多时间来拖延。

事实上,对于美国来说,只有保持外贸的逆差才能不断地输出美元,美元的霸主地位才能够发挥作用,他以输出美元的方式从世界各地获得无穷无尽的物资财富供他享受,而美元的成本,一张美元的印刷成本才4美分,他享尽了天下的好处,还说受委屈了、吃亏了,这是三岁孩子都能理解的东西,如果美国要刻意追求国际收支平衡,就等同于自我放弃了美国霸主地位这个最核心的利益,作为美国总统,这不是显得很傻吗。美国要求减少对中国的贸易逆差,不是出于无智,便是成心找事。中美贸易战从战略上看是一场严肃的政治斗争,从战术上说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金融战争。美国全方位打压中外投资者和消费者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和预期,他通过这些措施和手段打压中外投资者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和预期,使中国经济金融市场受到影响和冲击,并且企图在中国制造一场金融危机,等中国经济满地鸡毛的时候,他大摇大摆的到中国来捡羊毛了,中国是一只大肥羊,全世界举目看去,哪儿还有这么大的肥羊供他捡,这是他的战略。所以我们不要简单的把这个当成一场贸易摩擦,这个具有很复杂的背景。如果他可以操纵中国的金融和国民经济的命脉,他这一套手法在世界上屡试不爽,很多新兴市场国家都被他“收拾”过。

经过半年多的较量,我国实体经济方面坚如磐石都未能撼动。1-8月份,我们增长速度工业增加值6.5%,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同比分别增长11.9%、8.8%和8.8%,高技术产业发展很快,超过整个工业的平均水平速度,说明他遏制不了,中国新兴工业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势不可当。但是在金融领域确实受到了一定的冲击,金融领域的冲击也有我们自己的问题,刚才他们三位介绍了金融防范风险的问题,确实很多的事情需要去做,也导致我们金融市场比较低迷,美国正想趁我们困难的时候来施加压力,这是雪上加霜的事情。

9月7号中国证券报发表了一篇文章,“人民币企稳了却了市场一大心事”,他分析的是有道理的,从8月下旬以来,人民币汇率稳中趋升,国内股市、债市也双双企稳,市场风险偏好正逐渐修复,特别是债市,中国债券登记公司公布的数字,我们中国人对债市还有一点不是很看好,没有多大信心,而外资已经开始看好了,我们今年8月份外资机构在中国债券登记公司托管的人民币债券余额达到14000亿人民币,当月增持量达到580亿,仓位较去年同期大涨了64.7%,债市是回升的。虽然以后中国金融市场还会有波动,但我相信跌不到哪里去,可以说我们已经取得了这场金融战的初步胜利,出战告诫,没有人能够让我们怎么样。

中国经济运行不像美国所期望的那样出现大幅下滑的严重局面,我们有充分的条件和足够的能力捍卫人民币币值的基本稳定,我们人民币币值怎么可能一泻千里下滑呢,我们312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还能跌吗,所以我们有强有力的后盾,我们的外汇储备占全世界外汇储备的30%,全世界9万多亿,美国只有4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他不用储备,所以我们这么强大的实力在这儿摆着呢,何愁人民币汇率会下滑的一塌糊涂,不可能。也能守住股市、债市和期货市场的底线,有条件,有能力。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在经济建设和发展方面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明显的优越性,这次发动这场贸易战,不正是因为他看到我们的体制太有生命力了,他玩不过我们了,他着急了,他要把我们打压下去。而且在防范金融风险和抵御外部冲击方面,我们这个体制也有着无比坚强的韧性和战斗力,这是任何人都不能低估的。

美国的一些政客和少数的经济学家往往喜欢用西方的经济理论和他们的国情来分析中国的经济,实践证明,他们总是容易犯主观主义的错误,经常发生误判。例如,“中国崩溃论”就不知道讲了多少年了,而中国的经济在他们的误判声中不断的发展,发展的快的让他们惊讶、恐慌。中美贸易摩擦很可能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但我相信,双方终究要坐下来,通过平等谈判妥善加以解决。

从美元指数的周期律和美国经济的周期变动规律来观察,我判断,大约在两年之内美元将会从强势转为疲弱,美国经济也将要从当今的繁荣走向衰退。不信,我们走着瞧。特朗普得意洋洋,他觉得经济增长的很快都是他的功劳,这是美国经济周期的反映,是处在上升恢复的阶段,美元的强势也是经过过去十几年疲弱,他采取的加息、缩表,使世界的美元都流回美国,他也是有周期律的,是处在收网的阶段,过了这个阶段,他还要放水,要把美元放出去,不然他怎么循环啊。

在这场马拉松式的长途赛跑中,谁能笑到最后,我们是充满信心的。特朗普的所作所为,不仅伤害着中美关系的压舱石,就是中美贸易,也伤害了他众多的众多盟友的利益,增加了国内居民和企业生活和生产的成本,受到国内各方面人士的指责和反对,他是内外交困,他从何得益啊,他危机四伏,更重要的是,他做这些事情,使美国的核心利益、美元的霸权地位受到动摇。由于减税和提高国防开支以及其他财政预算失控,毫无顾忌乱花钱,使得联邦政府的负债达到21万亿美元,美元危机和财政危机的双重压力明显加大,所以美国不要得意的太早,特朗普更不要得意的太早,危机四伏,奉劝他尽快悬崖勒马,知道自己的分量。

我就讲这些想法、认识和判断,我是经过很多论证的,我写了一本挺厚的文章,一万多字,今天时间关系我不可能展开,我就这么简单的说一说,谢谢大家,谢谢大家的光临。第111期经济每月谈到此结束!

2021年,全球经济迎来十年来最强劲的增长。海外宽松的货币政策、强有力的财政刺激措施为经济高速增长铺平了道路。在此背景下,中国经济出现了超预期的出口需求,政府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整体较为克制,为下一阶段稳增长保留了政策空间。

展望2022年,我们认为中国经济会保持平稳增长,通胀将从高点回落。以下是本篇报告对2022年宏观形势的八大判断:

第一,国经济周期领先全球,2022年将从衰退期逐步转向复苏期。

第二,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将会迎来M1拐点,2022年第三季度有望迎来经济增长的拐点,全年股市的投资机会在春季和秋季。

第三,2022年上半年,美国经济增速开始从高点回落,全球通胀暂时维持在高位,下半年,全球通胀逐步回落。

第四,美联储如果在7月加息,会引发股市大幅震荡。我们认为美联储在2022年年底加息1次是最优场景。

第五,2022年衰退期,中国CPI相对PPI上涨,消费行业有望受益。建议配置食品饮料行业,行业内有定价权的公司值得重点关注。

第六,2022年中国经济的潜在风险是房地产投资快速下行。在政策扶持下,房地产投资会软着陆。

第七,出口在回落过程中保持韧性,第一季度出口仍然会超预期,全年增速预计在15%。

第八,警惕外部环境出现新的不确定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转向力度,中国房地产投资的下行空间,中国出口的回落区间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这也是我们年度展望报告致力回答的几个重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根据经济周期模型对明年的资产配置提出相应的投资建议。

一、全球经济周期不同步,美联储加息空间有限

根据IMF的预测,2022年全球经济增速将达到4.9%,超出疫情前十年全球经济3.5%的平均增速。大多数的研究机构认为2022年全球经济会保持温和增长,但是各国增长周期不同步是一个突出现象。

当前全球经济周期并不同步,中国大幅领先其他国家。2018年,中国经济开始走在美国前面。2018年,中国监管当局实施了强有力的金融去杠杆政策,美国特朗普政府则实施大规模减税作为财政刺激,当时美国经济继续上行,中国经济则是掉头向下。2019年中国经济开始反弹,美国经济出现下行压力。随后,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中国抗疫政策处理得当,经济复苏走在全球最前列。随着经济周期的演进,2020年7月份开始,中国经济进入下行轨道,目前处在从滞胀向衰退过渡的阶段。不出意外,2021年12月中国经济将会进入衰退期,衰退期至少会持续半年时间。美国经济现在是扩张期,2022年会进入到滞胀期。其他经济体紧跟其后。

下图显示,当前中国经济周期领先全球其他主要国家,而美国领先于欧元区国家、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日韩等发达国家,巴西、印度和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复苏进程最慢。2022年年中,美国可能将进入经济下行阶段,中国将进入经济复苏阶段。

从经济周期的角度来看,2022年并不是一个合适的加息时点。回顾美国2015年的加息进程,我们发现当时美联储主席耶伦选择的加息时点恰好是美国经济短周期的底部。从2016年1月开始,美国经济进入连续两年的繁荣期,企业盈利能力的持续上升,消化了美联储加息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并没有对股市造成过大的压力。反观2022年,美国经济正在从高处回落,企业盈利能力正在逐步衰减,如果2022年美联储突然提前加息,将会进一步压低美国经济增长动能,刺破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泡沫。

二、美国的高通胀需要区分为周期性通胀和非周期性通胀

当前投资者最担忧的还是美国通胀引发美联储货币政策过快转向的风险。在全球疫情的冲击下,美国经济出现了比较严重的供给问题,对通货膨胀产生了结构性的影响。

美国的通胀可以区分为顺周期组成部分和非周期组成部分。顺周期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娱乐服务、租房和餐饮,非周期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交通、医疗和金融服务。一般而言,旺盛的经济需求会推动顺周期的商品价格上升,而非周期性的商品价格对经济周期敏感性较差,上升幅度较为有限。然而,受到疫情的影响,这一次美国通胀的主要推动因素是二手车、医疗服务等非周期性因素。这部分的价格上涨与货币政策的关系相对有限。

非周期组成部分已经开始出现向下迹象。图2中蓝线是通胀顺周期组成部分,红线是通胀非周期组成部分,红线上行幅度明显高于蓝线,反映本轮通胀主要由通胀非周期组成部分推动,拐点可能出现在明年。类比2008年次贷危机,我们发现通胀非周期组成部分在经济衰退期(图中阴影部分)结束后1年左右见顶,美国经济已经走出衰退期超过半年,因此,通胀非周期组成部分很可能在明年出现下行。

加息作为紧缩需求的措施对于非周期性通胀(例如疫情引发的供应链中断)的影响相对有限,如果寄希望通过紧缩需求来压低非周期性通胀,可能需要超出预期的加息力度,这将会对增长和资产价格产生超出预期的冲击,对全球经济都会不利影响。

三、美联储货币政策过快转向会对经济增长和股票市场造成严重冲击

疫情爆发后,美联储实施的量化宽松政策非常有节奏,事前已经有应对危机的充分准备。2019年,美国贝莱德资产管理公司(Black Rock)举办了一场研讨会,研究如何应对下一次金融危机和衰退。当时主旨报告的作者之一是伯南克的老师菲舍尔教授(Stanley Fischer),报告题目是:Dealing with the next downturn。报告讲得很清楚,面对下一次危机,更实际的做法是设定一种应急政策,在特定时期同时实施超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实现通胀目标。这种政策主要是看政治上是否可行。恰好2020年美国总统拜登同时控制了众议院和参议院,这让美国政治家在面对疫情时,得以同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在财政政策的配合下,量化宽松政策的效果显著上升。2020年3月,美联储实施超宽松量化货币政策后,美国房价上涨了20%,而第一轮量化宽松时期,房价在18个月内反而下跌了6.5%。股票市场的标普500指数上涨了70%,此前仅上涨30%。大宗商品CRB指数本轮上涨了80%,此前仅上涨20%。

量化宽松主要依靠压低期限溢价和风险溢价刺激微观主体借贷和支出。自2008年美联储第一次量化宽松开始,压低溢价在很大程度改变了美国经济增长的预测指标。过去我们一直讲美国股市是美国经济增长的晴雨表,但从2009年开始,美国股票市场数据不再是第二年美国经济增长的领先指标。因为在低利率环境下,美国股市更多的反映科技型头部企业的价值,与宏观经济信用扩张的联系在逐步削弱。但美国债券市场的期限溢价、风险溢价与信用扩张的关系依然非常紧密,期限溢价是十年期减去两年期国债收益率,风险溢价是用垃圾债BBB级债券减去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用这两个指标是能够相对准确地预测第二年美国经济增长。

财政政策快速发力是本轮量化宽松区别于过去的特征。在非危机时期,美国联邦政府赤字占GDP比重一般低于5%。本轮量化宽松期间,财政赤字占GDP比值一度达到20%,并且在15%的水平维持了近一年。根据白宫在2021年8月底公布的预测,美国政府2021年的预算赤字与2020年在规模上大致相当,考虑到名义GDP增速有限,预算赤字在GDP中占比在2021年年底仍然会在15%左右甚至更高。

受财政、货币政策双刺激作用,美国个人消费支出和资本支出同2009年相比显著上升,经济复苏非常好。这次美国政府和居民同步加杠杆拉动了经济增长,从短期一两年来看不会出现问题,但美国经济已经在资产价格上埋下了很大的风险隐患。正是因为如此大的风险隐患,所以美联储在下一阶段会很谨慎。

为什么美国股票市场上涨那么快?以2020年1月作为基期,在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美国四个经济体当中,上涨最快的不是美国而是中国台湾。这一轮上涨主要是利率下降后拉估值,拉估值最大受益者是信息技术产业。因为远程办公和很多新技术、科技行业受益于低利率环境,中国台湾的信息技术产业占比最高,占总市值比重的30%,所以它的股市上涨了50%以上。其次是美国,剩下是中国大陆和中国香港。中国大陆是最早涨起来的,但到了今年5月份之后就涨不动了,慢慢地跟着经济周期往下走了。

纳斯达克指数与高收益债利差高度相关。在危机发生期间,高收益债与国债的利差会迅速走阔,同期,股市会随之快速暴跌。当市场对未来前景触底后,利差逐步走低,届时,股市也缓慢上行,并且股市上行速度与利差下行速度按比例非常接近。

这次新冠疫情下,二者相关性进一步上升。美国明年下半年会进入一个接近短周期的衰退期,如果美联储在那个阶段加息,纳斯达克将会出现一轮暴跌。这不是美联储愿意看到的,而且明年还有政治周期,民主党还需要和共和党展开激烈的竞争。所以,我们认为目前市场上对于通胀所引发的美联储加息预期定价过高。

从更长的视野来看,美国股市的泡沫已经超越了1870年以来任何时间段。下图表明,剔除通胀后,美国标普500的估值远远高出过去几轮大周期的高点。20世纪以来,美股与趋势差异均在两个标准差以内。2000年美股出现互联网泡沫,美股与趋势的差值为121%,偏差达到3个标准差。2021年11月,美股高于趋势线186%,超过了4个标准差,股市泡沫达到1870年以来的历史最高点。这种情况下如果贸然加息会导致股票市场出现崩塌式的下跌,我们不认为美联储会有勇气刺破这个泡沫。

如果美联储单纯因为通胀上升而提前加息,可能对增长和资产价格产生超出预期的冲击,对全球经济都会有不利影响。根据当前美国期限溢价和期限结构的数据,我们预测美国2022年GDP增速接近5%。根据过去的经验,一旦快速加息,信用扩张速度会迅速萎缩,经济增速就会马上下降。加息作为紧缩需求的措施对于非周期性通胀(例如疫情引发的供应链中断)的影响相对有限,如果寄希望通过紧缩需求来压低非周期性通胀,可能需要超出预期的加息力度。所以,我们认为美国明年还是一个比较温和的扩张向滞胀、衰退转向的过程,整体加息的次数可能就是年底一次。

四、2022年中国经济将从衰退期逐步转向复苏期

2021年,中国经济增长的特征是前高后低,通胀逐步走高。因基数原因,一季度实际GDP 增长18.3%,二季度增长7.9%。剔除基数因素,二季度可以被视为增长的顶点,之后增长逐步下行,三季度下行至4.9%。根据我们的模型预测,中国四季度GDP增速可能进一步降至4%,数据反映经济增长于年中见顶。中国的通胀全年处于上行通道,CPI同比增速从年初零值下方上升至10月的1.5%,PPI同比增速从零值附近上升至10月的13.5%。根据我们的通胀预测模型,CPI同比增速在未来半年处于缓慢上行区间,同期,PPI见顶回落,整体通胀可能于12月见顶。

同期,中国股市冲高回落,沪深300指数在2月份上探5930点,随后回落,11月收盘于4830点。在此期间,行业板块走势显著分化。第一,电力设备及新能源涨幅高于其他行业。新能源汽车和光伏产业受益于政策扶持,全行业景气度提升,新能源和光伏产业的上游行业包括了钴锂镍这类有色金属行业和制造新材料的化工行业,相关上游行业的营收、利润和股价也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第二,PPI快速上行拉动了上游资源股的行情,煤炭和钢铁出现了多次巨幅震荡行情。上游资源股股价的上涨也与碳中和等清洁能源政策相关。第三,消费股今年股价下跌,前期过高的估值和经济回落是投资者对该行业悲观的原因。在经历了去年过快上涨后,以茅台为代表的部分消费股估值到达历史的极值,过高的估值无法得到利润增速支撑。春节过后,相关个股股价出现明显回落。第四,房地产市场的低迷也拖累了房地产和银行板块的盈利能力,进一步压低了传统行业估值。

经济周期模型显示中国经济于2021年12月进入衰退期。2021年2月,中国经济出现流动性拐点,M1同比增速拐头向下,经济周期之后从扩张前期变为扩张后期。经济增长拐点出现在6月,此后经济进入滞胀期。模型当前预测通货膨胀拐点发生在2021年12月,届时经济将进入衰退期。通胀即将出现拐点的主要原因是需求下行。理论上,通胀拐点滞后增长拐点6个月以上,经济增长下行带动需求缓慢下行,当需求与供给之差达到临界值,物价开始拐头向下。此外,前期上涨过快的煤炭价格受到监管层调控,价格出现下行,一定程度上抑制了PPI同比增速。

衰退期长度可能不短于6个月,经济政策扶持成为必要。根据历史数据,如果没有合适的刺激政策,衰退期会历时一年,衰退前期与衰退后期在衰退期时长中占比不确定。衰退前期内,经济体的特征是流动性、经济增长和物价全面下行,是经济处于萧条最典型的时期。当前中国经济的特征呈现衰退前期特征。首先,受到2021年房地产调控政策冲击,房地产销售、拿地、新开工等诸多指标全面回落,地产作为周期之母,地产指标的全面下行带来经济增长的快速下行,并且抑制工业品价格,以信用为基础的流动性也快速回落;其次,海外居民和企业加杠杆的进程即将步入尾声。为了对冲疫情的冲击,海外的主流央行释放天量流动性,居民和企业杠杆率在后疫情时代快速上行,如今已接近顶点。2022年海外居民和企业杠杆即将进入正常状态,净出口对增长拉动力量进入下行通道。第三,高端制造、新能源等新经济领域还处于发展阶段,暂时没有全面替代旧经济驱动中国经济的能力。因此,下一阶段我们需要关注宏观层面的逆周期对冲政策,与流动性相关的核心指标是M1增速。

五、M1拐点在2022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拐点在第三季度

当前中国经济进入下行态势,投资者应该重视政策面与基本面的博弈结果。M1作为重要的经济先行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预测经济增长与股市的走势,判断经济走出衰退的时点。另外,M1拐点是划分衰退前期和衰退后期的指标,基于历史数据,衰退后期股市可能出现结构性行情,部分行业受益流动性宽松,出现上行。

本文使用两种方法来预测M1的拐点。第一种方法是基于利率拐点先于货币量拐点的现象,第二种方法是基于M1与房地产销售额高度相关,房贷利率同步于销售额的事实。这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显示M1可能在2022年第一季度触底反弹。

利率拐点领先M1同比增速拐点9个月,前者出现在2021年3月。利率市场一般领先于货币市场,部分中长期银行间利率是货币量增速的先行指标,比较典型的指标是1年期Shibor利率。银行间市场定价相对市场化,可以准确反映银行流动性的宽松程度。当中央银行开始释放流动性时,最先影响到的是商业银行流动性,商业银行流动性传递到实体变成存款并最终转化为M1的过程需要一段时间,因此Shibor利率拐点相对M1同比增速拐点有一定的领先性。基于历史数据,二者相差9个月。本次经济下行,Shibor利率(逆轴)的拐点出现在2021年3月,因此,我们猜测M1的波谷可能出现在2022年第1季度前后。

基于房贷利率的走向,M1拐点可能出现在2021年年末。复盘历史数据,房地产销售额累计同比增速是M1同比增速的同步指标,二者的拐点出现时间点高度一致。同时,商品房销售与住房贷款利率密切相关。历史数据显示,住房贷款利率与商品房销售面积累计值的同比增速在历次拐点上大致相同,并且,商品房销售面积累计值的同比增速的波峰只出现在住房贷款利率的底部,波谷只出现在住房贷款利率的顶部。通过近期监管层的表态可以推测住房贷款利率的变化。银保监会在12月3日公开宣布将重点满足首套房、改善性住房按揭需求,合理发放房地产开发贷款、并购贷款,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支持力度,促进房地产行业和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因此,开发贷和按揭贷款都可能在明年上半年之前处于边际宽松的阶段,房贷利率下行趋势明显,M1拐点可能于近期出现。

M1拐点领先经济增长拐点6个月左右,经济增长于明年年中企稳,全年增速大概率高于5%。根据经济周期模型,M1拐点一般领先经济增长10个月,受疫情冲击,周期长度有所减小,我们预测M1领先经济增长6个月。2022年1季度经济增长面临压力,房地产投资受快速下行的新开工面积和拿地金额影响,可能在1季度面临巨大的下行压力,经济增长在2021年4季度触及低点(预计4%左右)后,不排除在2022年1季度面临更大的挑战。但是近期房地产政策边际宽松,房地产销售面积即将进入上行区间,伴随销售回暖,2022年新开工、施工、建安投资将进入复苏季。同时,近期可转债快速发行,基建发力保增长,2022年1季度经济增长下有保底,下半年伴随地产链发力,中国经济将进入新的上行周期。

六、PPI-CPI剪刀差收窄,消费行业受益

在2022年,中国经济的特征除了流动性年初面临拐点,经济增长年中拐头向上以外,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PPI-CPI剪刀差收窄。在经历了2021年全年PPI快速上行,剪刀差快速扩大,上游行业进入高景气区间,中下游行业利润率快速下行后,行业间的景气度将反转。PPI全年回落,CPI于2022年6月之前处于上行区间,因此上游行业景气度会下降,近期成功调价的中下游行业在2022年面临戴维斯双击,行业景气度上行, 估值也可能有上升空间。

PPI与CPI预期在2022年反向运行,总物价相对平衡,在这种情况下,衰退期内经济受到冲击相对有限。基于通胀模型结果,我们预计2022年的CPI同比增速在前三季度缓慢上行,9月的预测值为3.65%,可能是阶段性顶部。PPI同比增速在2021年11月见顶,在2022年10月之前一直处于平稳下降的状态,同比增速最终回落到4.2%。因为CPI与PPI在本轮衰退期内可能出现反向运行的走势,我们认为衰退期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小。

衰退期建议配置食品饮料行业,行业内有定价权的公司值得重点关注。基于历史数据,食品饮料行业是唯一能在所有周期中,平均月度收益为正的行业。在衰退期,食品饮料行业有明显高于其他行业的收益。本轮衰退期的一大特征是PPI-CPI剪刀差收窄,食品饮料行业中部分企业会从中受益。近期,五粮液宣布可能提高产品价格,类似的消费类企业可能做出相似举动。如果一家企业为C端客户提供了独特的产品,从而获得定价权,在高通胀时代可以转移成本,在PPI逐步回落的时代可以享受成本的下降与利润的提升。除了企业利润提升,因为当前食品饮料行业估值处于历史低位,估值在未来可能提升,从而迎来戴维斯双击。在2010年和2017年的衰退期中,经济刚步入衰退期,食品饮料呈现出明显逆势走强的特征,在之后6-11月内,涨幅可超过50%。相比前两轮衰退期,后疫情时代,线下消费减少、居民收入下降且增加预防性储蓄、消费股盈利不及预期是本轮消费股下跌的新驱动力。但是,展望未来,奥密克戎毒株对经济活动冲击低于预期、线下消费逐步回暖、居民收入的回升与消费的增加,会带动消费股回升。因此,消费股可能与前两轮衰退期内表现类似,出现趋势性上涨。

七、房地产开发投资快速下行可能带来风险

2022年中国经济面临的一个潜在风险是房地产投资快速下行。我们构建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模型预测,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累计同比增速在2022年1季度可能有超过20%的下降,并且不排除在4月累计同比增速下滑30%的可能。基于历史数据,房地产开发投资主要由土地购置费和建安投资构成。土地购置费滞后于土地成交价款,建安投资滞后于新开工面积,土地成交价款和新开工面积又滞后于房地产销售数据。自2021年7月,房地产销售面积当月值(房地产销售面积累计值一阶差分所得)同比增速转负,之后一路下行,该数值在10月降至20%以下。伴随房地产销售不畅,土地拍卖市场开始转冷,土地成交价款累计同比增速于2021年8月触及-6%,成交土地占地面积当月同比增速在8月和9月维持在-30%附近,这意味着新开工面积在未来可能出现快速下行。预计建安投资与土地购置费在2022年1季度有快速下行的风险,建安投资预期下降22%,土地购置费下降37%。如果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出现弱复苏,拉动建安投资,模型预测房地产投资于2022年2季度会出现弱反弹,2022年上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累计同比增速可能最终为-12%。

针对房地产企业的调控政策已经有所调整,地产政策边际宽松逐渐成为市场共识。在地产相关政策中,最为重要的是货币政策,央行近期多次提及“维护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房地产投资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引擎,不会任其演变为系统性风险的导火索。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10月金融数据,个人住房贷款余额较9月出现明显增长。有消息称,11月的房地产销售端贷款与开发端贷款投放力度在10月份的基础上再度上行,12月也会保持上升态势。

在政策扶持下,房地产投资会软着陆。以上的预测结果只是基于政策面没有发生改变的前提下的可能推演。我们认为政策制定当局大概率会防范于未然,于近期推出宽松政策,防止房地产市场出现快速下行。在政策引导下,2022年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增速可能会高于本文的预测值,房地产行业成功平稳着陆是大概率事件。

八、出口在回落过程中保持韧性 

2022年出口金额增速预期为15%。从外部需求看,新冠疫情后的外需变化与全球金融危机时期较为接近,但与金融危机时期不同的是,由于疫情造成的供应替代效应而导致中国出口市场份额高于前期水平,随着疫情逐步正常化,预计中国出口市场份额将逐步回归正常化,届时出口增速变化主要由外需决定,进而与全球金融危机时期呈现一定的类似性。根据需求指标(PMI新订单与PMI产成品存货之差),我们发现中国需求指标于2021年4月见顶,之后缓慢下行,发达经济体于6月见顶,之后逐步下行。这些变化与2009年金融危机后的走势非常接近。

假设在高基期和出口市场份额回落作用下,2021年11-12月出口增速较10月回落7个百分点至20%,随后假设出口增速按照2010年9月以后的同比增速的变化速率衰减,由此估计2022年各月出口增速。由此得到2022年平均出口增速为14.8%。该预测值水平略显乐观,主要来自于对外需和出口份额回落的相对乐观态度。

作者:肖立晟系九方智投首席经济学家,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全球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总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