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美学与绿水青山关系

  前不久,中宣部在北京召开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通俗化座谈会。会议强调,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通俗化是一项重要任务和永恒课题。做好理论大众化通俗化,推进理论宣传宣讲,要善于讲故事,直击人的内心深处。当前,各种理论宣传普及作品产品非常多,但是真正能让人深有感触的并不多。主要原因是发现和挖掘得还不够,理论大众化通俗化有着进一步深化的空间。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提出15年。15年来,“两山”理念逐渐成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宣传、推动、践行“两山”理念的15年实践,恰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俗化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俗化的时代要求及与“两山”理念的内在一致性

  马克思主义是为了人民、来自人民、依靠人民的理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色,通俗化并为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接受是马克思主义人民性这一根本属性的具体体现。马克思主义只有通俗易懂了,才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学习、实践和传播马克思主义。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贯穿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理念本身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俗化具有内在一致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说到底是为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是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既要温饱更要环保,既要小康更要健康。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是我们的目标,生活富裕但环境退化也不是我们的追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对民生内涵的丰富发展,体现了对群众期待的回应,彰显了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民生情怀。同时,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理论必须被群众所接受、所领悟、所欢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既有思想的深刻性,又有语言的通俗性,代表了人民的心声,顺应了人民的期待,容易转化为人民的自觉实践。

  ■“两山”理念的表述具有通俗化特点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两山”理念用大众化的语言,通俗地阐释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通俗化的本质特征。

  语言的通俗性。“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用群众的语言通俗地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观。所谓“绿水青山”指的是结构和功能良好的生态系统,“金山银山”指的是满足人类需求的各种财富与福祉。人类生态系统是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维持人与自然和谐健康发展的基本导向是以人的福祉为目标。而人的福祉既包含了对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需求,也包含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正如《之江新语》中说的,“我们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

  表达的浅近性。“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用浅近的语言清楚地表达了生态优先的环境价值观。欧美发达国家大多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给世界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是以资源消耗、粗放型发展获得了经济高速增长,但也付出了严重污染的代价。中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情决定了,在“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发生矛盾时,必须将“绿水青山”放在优先位置,不能走以“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的老路。“生态环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本”“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烧”,“绿水青山可带来金山银山,但金山银山却买不到绿水青山”。

  诠释的生动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动诠释了生态经济的自然资本观。“绿水青山”是支撑人类基本福祉和财富创造的基础,不仅为人类提供食物、医药和其他生产生活原料,还创造与维持了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同时还为人类生活提供了休闲娱乐与美学享受。如果能将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优势转化成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优势,自然资本将会成为国家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绿水青山就变成了金山银山。

  ■对“两山”理念的最通俗诠释就是故事

  宣讲是让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通俗化的最有效形式之一。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必须适应时代新要求、回应社会新诉求、顺应人民群众新需求,才能为广大群众所真心欢迎、真心接受、真心信服和真心运用。这就要求宣讲的内容和方式必须具备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否则就难以打动人,影响人。有句话说得好:“天边不如身边,道理不如故事”。经验证明,对“两山”理念的最通俗诠释就是故事。比如:

  习近平与余村的故事。2020年3月30日,时隔15年,习近平总书记重访浙江安吉。当年,正是在安吉余村,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5年来,余村坚定践行这一理念,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与此同时,这一重要思想也从一个小山村走向全国,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

  塞罕坝的故事。塞罕坝机械林场是国有大型林场。自1962年建场以来,几代塞罕坝人听从党的召唤,响应国家号召,在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极其恶劣的情况下,艰苦创业,不懈奋斗,建成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党的十八大以来,塞罕坝机械林场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全面推进林场改革发展,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幅提升。在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带动下,承德造林绿化工作加速推进,全市森林面积336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6.7%,再造了25个塞罕坝。

  时代在变化,理论在发展。只有守正创新,才能真正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在通俗化传播中实现大众化,才能使之真正成为新形势下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科学指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思想旗帜。

  (王铭涛 无锡市委讲师团团长,冯树洋 无锡市委讲师团教研室主任)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永恒底色

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十三五”期间,龙岗区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一幅“天蓝、地净、水清、景美”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区第七次党代会报告指出,未来五年龙岗将持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努力建设以绿色低碳为新优势的生态之区。区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龙岗将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更大力度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未来,龙岗将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诗意栖居地,建筑可阅读、街巷有韵味,推窗见绿、漫步进园,成为“近者悦、远者来”的幸福家园。

护好“绿水青山”,收获“金山银山”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以深圳国际低碳城为例,这里三面环山,河谷穿流而过,龙岗河湿地公园、低碳科普公园、海绵城市公园和8公里绿环碧道等设施陆续在此建成,并建有龙岗河末端调蓄池(调蓄规模亚洲第二)、2.08公里综合管廊等设施,可以说,片区山环水绕,生态本底十分优越。同时,国际低碳城还是深圳的东北门户,是与惠州、东莞等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联动的重要枢纽,片区覆盖高速公路、地铁及城际轨道线。凭借其优越的生态环境和区位优势,还被规划为深圳市重点发展区域,连续举办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搭建国际绿色低碳发展交流与合作平台。

10月20日,深圳首条氢能公交示范线在这里开通,在力促龙岗区氢能产业健康发展的同时,将有效助力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举办,成为一道亮丽的绿色风景线。据了解,目前,国家电投集团广东电力有限公司已与龙岗区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将在“十四五”期间投资140亿元以上,与龙岗区在新能源开发、综合智慧能源、氢能示范、粤港澳大湾区科创中心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

区人大代表刘益民表示,位于坪地街道的深圳国际低碳城是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以及系统实践生态文明理念的经典案例,具有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提供重要战略支点的使命。作为中欧可持续城镇化合作旗舰项目,项目启动后,短期内实现了区域经济跨越式增长,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这也是龙岗区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做的有效探索,是低碳发展路径的创新实践。

未来五年,龙岗将大力实施“一芯两核多支点”区域发展战略,打造以国际低碳城、东部高铁新城为载体的“低碳智造核”,做大做强“IT+BT+低碳”三大核心产业集群,引进培育氢能、光伏、地热等可再生清洁能源项目等,加快建设服务全国碳达峰、碳中和事业的低碳产业示范区。

龙岗区正以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起点,把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城市发展的血脉中。

持续强化污染防治,各项治理齐发力

40条黑臭水体全部通过市级“长制久清”考核、780条小微黑臭水体全面销号,2020年PM2.5降至20.4微克/立方米、达到历史最好水平……过去五年,龙岗区坚决打好碧水保卫战、蓝天保卫战、净土保卫战,污染防治取得历史性成就,辖区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未来五年,如何以更大力度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区政府工作报告也给出了具体措施和目标任务。

龙岗河干流碧道效果图。

在系统推进水环境质量提升方面,完善流域防洪和内涝防治体系,力争城区防洪能力达到200年一遇、内涝防治能力达到50年一遇的防治标准,完成52个内涝积水点整治。全面补齐雨污分流管网缺口,城中村、老旧片区污水管网修复应改尽改;构建“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的系统化治水体系,国控、省控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的比例超80%。建成龙岗河干流 、梧桐山河、黄竹坑水库、三联水库等碧道项目140公里,到“十四五”末,人水亲和、水城融合将成为龙岗水环境的新常态。

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深入实施“深圳蓝”可持续行动计划,推动臭氧和细颗粒物污染协同防治。强化工业源污染整治,减少工业涂装、包装印刷等重点行业源头排放。严格餐饮源污染排放监管。持续做好在建工地“6个100%”扬尘污染防治工作。

未来五年,龙岗还将深入开展生活垃圾减量分类,推广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为深圳建设“无废城市”贡献龙岗力量。

推进环境蝶变,建设“美丽龙岗”

回首过去五年,山环水润已成为龙岗的一张生态名片,而公园就是这张名片的最好注脚。五年来,龙岗区建成公园227座,累计建设绿道537公里。全区空气优良率达96.2%,PM2.5达到有监测数据以来最好水平。“龙岗绿”“龙岗蓝”成为龙岗的金字招牌,频频刷爆市民的朋友圈。

龙岗区日前还出台了《“美丽龙岗 精彩蝶变”行动方案(2021—2023)》。对此,龙岗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局长罗雅表示,这对城管部门来说既是使命和厚望,也是鞭策和压力。为了筑牢绿色屏障,擦亮生态底色,未来五年,将重点推动35个公园建设,包括建成全市最大的森林系儿童公园、大运智慧公园、零碳公园、凉帽山公园等;打造“一河三廊”复合型生态绿廊;打造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活力城中村;实施“美学”审查机制,深入发掘城市形态的美学价值,打造城市景观和功能布局相统一的特色风貌,同时从关系百姓生产生活的点点滴滴入手,用心、用情打造老百姓身边的社区公园、街心公园、花园路口,营造“路在花中、景在城中、人在景中”的美景。

“一年见成效、两年大跨越、三年精彩蝶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龙岗区努力建设以绿色低碳为新优势的生态之区,不断做好污染防治的“减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加法”,让市民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来源:龙岗融媒(记者 杜和平)

责编:龙岗融媒(首席编辑 徐海燕)

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新安江山水画廊的迷人画卷

新安晚报 ()讯 黄山市境内山水相间,生态一流,是中部地区人居环境最佳城市之一。作为著名旅游城市和安徽省重点林区,黄山市长期坚持生态立市战略,“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成为黄山最鲜明的标识符。2015 年底,黄山市已成功入选国家森林城市。同时,也是首批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全市森林覆盖率、有林地面积、活立木蓄积量三项指标均居安徽省首位。这里,是当之无愧的绿色生态天堂、户外旅游福地。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是安徽省第一家国家级湿地公园。景观资源丰富且独特、生态环境优良、山水风光优美、动植物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主要实施生态保护、湿地恢复和水质改善工程。

天然大“氧吧”,藏身绿色生态城

国家森林城市是一座城市的生态绿色名片,也是国家对一座城市在生态建设方面的最高评价。

多年来的造林绿化和涵养呵护,黄山市有机地构筑起城区、近郊和乡村相互呼应的城市森林系统,同时注重森林美学,科学选择树种,把“造林”与“造景”紧密结合,建设诗意林业,着力打造山水相融、宜居宜游、林旅互动的绿色生态城。其中,中心城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50.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6.8

多年来,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加义务植树,广泛开展城市绿地或树木认建、认养、认管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参与绿化活动。城乡绿化中,广泛使用黄山栾树、黄山木兰、红枫、红叶石楠等优良乡土树种,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编织了一张绿色生态网,城市森林网络和城市环境质量全面提升。

把森林城市建设与提高城市品位、优化人居环境紧密结合,扩建了以乔木为主体、灌木铺垫、花草点缀、休闲娱乐设施配套的城市森林生态景观。全市打造了新安江延伸段、屯溪稽灵山公园、湖边古村落、徽州区丰乐河景观带、黄山区凤凰湖公园、休宁县十里绿色滨江大道等一批绿色精品工程。

黄山大地,诸多景区景点和公路铁路沿线、“三线三边”绿色景观带等交相辉映;新安江等河流两岸绿树掩映、风情别致;星罗棋布的村庄和古村落成了山清水秀的山水田园。

这里有人间仙境的黄山风景区,有华东绿色生态秘境的祁门牯牛降及歙县清凉峰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黟县、休宁和黄山区等所有区县,山川峡谷,沟壑原野,都绿意盎然、万木葱茏、山水相依。人文古徽州,梦幻新黄山,这儿的古树和古村交融和谐,田野和河流山林错落有致,城乡绿景放眼可见,处处是山水和谐的天然画卷。

黟县卢村走出山水林田路。

“十三五”开局,绿色覆盖更显著

年,黄山市继续将造林绿化与创建森林城镇、森林村庄、森林长廊、“三线三边”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林区景区化有机结合,超额完成了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建设年度任务,国土绿化水平明显提升,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

其中,完成人工造林4 万亩,超计划完成任务;完成3 个省级森林城镇、100 个省级森林村庄创建市级检查验收;完成省级森林长廊示范段建设53 公里。

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去年完成义务植树356 万株。其中,组织开展造林绿化会战活动14 次,栽植各类绿化苗木近3 万株。同时,去年还修复古树名木111 株。

在全省率先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的同时,深入推进国有林场改革以及江南林交所建设、扩大林权抵押贷款、森林保险等多项配套改革,充分激发广大群众造林护林热情和生态保护意识。

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宏潭乡,五月时节花团锦簇茂密繁盛,为市花黄山杜鹃最佳观赏期,成为乡村旅游的一道靓丽风景

“尊重”大自然,生态系统更完善 

黄山市把涉林项目建设作为重要抓手,林业重点生态项目建设稳步推进,一大批重点项目获得国家资金支持。

其中,全年申报农业综合开发林业示范项目3 个;林木良种生产中央财政补贴资金项目8 个;省级林木良种基地建设、红豆杉、青钱柳等良种苗木培育项目3 个;积极组织歙西林场以现有油茶良种基地为基础申报省级林木良种基地。

去年,歙县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期基础设施项目完成投资270 万元;太平湖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总投资1389.1 万元)基本完成;黄山GEF 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已着手实施。

黄山市是徽文化的发祥地,千年以来遵循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天人合一的理念,自觉养成了爱护树木、注重生态的意识。时至今日,其植树护林效应和村规民约、道德约束在呵护生态上仍发挥重要作用。

该市注重加强对徽州山林生态保护习俗、古村落水口林、山林禁碑等特色生态文化的研究和挖掘,其中“老树浓荫话徽州水口林”“徽州山林‘永禁碑’的诸多启示”“黄山古树背后的故事”等系列专题被《中国绿色时报》等国家级报刊采用。

绿色“生”效益,绿水青山变金山

“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去年,黄山市持续做大做强毛竹、木材加工、油茶、花卉苗木、森林旅游、林下经济等特色产业。全年林业产值超250 亿元,农民年人均林业收入5051 元。

其中,新发展油茶、香榧、山核桃、毛(雷)竹等特色经济林2.3 万亩(其中竹林3549 亩,油茶1.29 万亩),扶持建设优质高效林业示范园区14 个;深入推进林业生态扶贫,扶持贫困村、户办林业基地61 个,发放苗木约50 万株,较好提高贫困群众收入;从贫困群众中选聘专职生态护林员692 人,鼓励4062 户贫困户从事林事活动,提高经济收入。

鼓励山区群众发展林下经济,以林果、林草、林花、林菜、林菌、林药、林禽、林畜、林蜂为重点,不断壮大林下经济规模,提高产品附加值,全市林下经济产值突破100亿元。其中,黄山区耿城镇、黟县宏村镇、徽州区杨村乡被评为首批省级香榧之乡。

目前已开发形成森林旅游景区景点20 多处,年接待游客2200 多万人次,森林旅游及服务业实现收入超过46 亿元。申报第三批安徽省“森林旅游人家”40 家,认证总数达74 家。歙县被国家林业局授予2016 年“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荣誉称号。

筑起“防火墙”,为绿色保驾护航

火患是绿色生态的最大威胁,黄山市历来重视森林防火,加大重点人群监管和风险点的巡山管护,形成了网格化防控网络。

黄山市时刻提醒城乡群众、游客和驴友增强森林防火意识,从源头上排除森林火灾隐患。同时,充分发挥大量的森林防火监控探头、1248 台GPS 定位管理系统和49 个森林防火嘹望台(塔)作用,全面监控森林火情。

黄山风景区连续35 年无森林火灾。全市森林火灾受害率为0.002‰,远低于省政府规定的0.5‰指标范围内,保障了森林防火安全。

据统计,全市各级森林公安机关去年共受理各类侵害动植物案件700 起,查处567 起,其中依法收缴野生动物1613 只、猎枪猎具48 件,处罚815 人次,罚款152.38 万元,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228 万余元。

目前,太平湖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建设基本完成,休宁横江湿地公园日趋完善,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已上报国家林业局。成功申报祁门县燕山、黄山区樵山、徽州区鸳鸯湖3 个省级森林公园,积极推进黄山区九龙峰省级自然保护区、黟县木坑竹海省级森林公园晋升国家级。

到去年底,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82.9%。各类自然保护总面积14 万公顷,占全市国土总面积98.07万公顷的14.3%,初步形成了保护类型齐全、布局合理、生态效益显著的森林生态体系。

“十三五”期间,黄山市将深入推进林业增绿增效行动,加快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使黄山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林更茂、空气更清新、环境更靓丽,全力打造美丽中国、美好安徽建设的黄山样本。

新安晚报 记者 吴永泉

(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绿水青山主题论文2000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