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重文轻武的思想这么严重?

拥兵自重,这一切都是因安禄山带了个坏头,才会有藩镇割据,才会有五代没完没了的中下层军官裹挟上级造反,才会有五代那道德沦丧的社会之乱。赵匡胤是有情怀和理想的,正是他执着于人伦正道的推演,匡扶最基本的道义,才使得有宋一代的百姓避免生于如五代一般的乱世。为了解决从安禄山造反开始,延续五代十国,直至宋朝,根深蒂固的藩镇做大,然后藩镇割据,最后下级士兵裹挟将领造反的如同死循环般的社会风气,才是宋朝以来重文轻武的主要原因。


重文轻武,不能全怪赵匡胤,毕竟有历史局限性,想象宋之前是什么景象,简直是武力大乱斗,再前面就是唐朝藩镇割据。所以宋太祖重文抑武也是历史局限历史趋势。再到明朝,明前期是文武并立,甚至武比文要高,一直到土木堡,大量勋贵惨死,导致明中期开始文官占上风,开始重文抑武。


宋以前军功是很重要的一个上升途径,很多人以从军为荣,即使是赵匡胤,他也是从军出身了。宋以后主要还是以科举为荣,还有几个有能力的人愿意弃笔从戎。五代十国虽然也是战乱,但是比起魏晋南北朝那还是小儿科。五胡乱华,两脚羊,灭胡令,北伐南征,外戚宗亲,门阀世家,土豪士绅,胡华之争等等哪一个不需要实力,哪一个不需要政治智慧。最后隋朝一统天下,建立的制度主体一直延续到清末,在这一点上对于中国而言是真正的承前启后。赵匡胤也只是平定天下的能人之一,但他还是没有做到完全的一统,这点上是他对国家军队的制度制定上有着巨大的问题。


第1点就是侮辱士兵,秦朝就有罪犯刺字这点没错,但是把犯人和普通士兵放在一处是他的首创。兵痞子这名字就是宋朝开始的,这就大大打击了士兵的荣誉感。第2点就是从文人之中去选拔军队将领,这一点可以看看当时的武人科举,只要文章写的好,不管你会不会领兵都可以中举。于是就有很多科举失败的文人希望通过武举,然后他中举以后马上弃武从文。


赵匡胤在这点上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他在位的时候就多次要求武将学文,而且还经常抽查,不合格者就会被降级处分。至于其他视频中已经有说了,其他的话就不细说了。赵匡胤确实统一了国家,但也给后世留下了一个重文轻武巨大的隐患。以至于宋朝喊出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产生了士族阶层掌握国家话语权的,中华文明越来越走向保守封闭的道路。


宋朝重文轻武,关键在于观念的输出,比如:从宋朝开始对人们的思想桎梏就越来越严重,理学兴起,强调“万般皆下品,为有读书高”而且还须是读儒学书,而唐朝是儒释道并存的。宋朝表面上是提高了文人的地位,但其实是弱化的“人”的独立性。宋朝把“文”和“武”强行对立起来,而唐朝许多诗人都是文武双全的。宋代还灌输文人就应该只会琴棋书画,不能沾武,文人就应该依附皇帝。


宋朝为了抬高文人地位,给了文人许多特权,而这些都是建立在压榨普通百姓,尤其是压榨农民的基础上的,所以,宋朝的土地兼并的现象非常严重,这就造成大量的流民,也就是失地的农民,宋朝就收容这些失地农民当兵,所以才造成军队很多,但这些军队并不是用于打仗,而是当杂役用,并且不被当人看,所以,战斗力低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北宋重文轻武被骂了几百年,为什么还能终结五代十国的乱局?只能说赵家团队真的是太聪明了!

纵观整个北宋近两百年历史,一无权相当朝,二无外戚专权,三无宦官乱政。虽然也有童贯之流的出现,但是地位和明朝的王瑾、魏忠贤相比,算是小巫见大巫,更不用提唐朝那些直接能够废立天子的大太监了。其实这一切都要归功于赵匡胤建立的分权制度体系,虽然这个制度不够完美,直接导致后期北宋灭亡,但是却终结了五代十国的乱局,让中原重新归于统一。

从公元907年李唐灭亡,到公元960年北宋建立,短短五十年的时间里,赵匡胤从小就眼睁睁地看着梁唐晋汉周五代,你方唱罢,我方登场。而且基本上都是小弟反了自己的老大自立,换成你是赵匡胤,你也会有心理阴影。在赵匡胤的心里,一直担忧宋代会不会是接下来的第六代?虽然现在的部下慈眉善目,还推自己当皇帝,但是谁知道自己百年之后,会不会有人自愿或者被迫站出来推翻宋代?毕竟自己当时在柴荣身边,也是忠心耿耿的小弟啊。

所以为了不让这50年里不断循环的悲剧重演,分权是必然的,武将要分,文官也要分。所有东西都要拆得细碎,最后把权力全部拿在自己手里才是安全的。具体怎么操作呢?军队肯定首当其冲,唐朝之所以灭亡,就是因为其藩镇实力过强,中央军打不过藩镇军。于是,赵匡胤吸取教训,广纳天下精兵,把各地的精锐都调到京城。地方上由文官主事,直流一下老弱病残,维持基本的社会治安就行。

但是精锐全都掌握在禁军统领手里也不行,禁军统领也不是啥好人,要知道赵匡胤陈桥兵变之前,就是后周禁军的殿前都点检。所以殿前都点检这种高级统领职位必须取消,改用等级低一些的殿前都指挥使、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来代替。

这三个职位分为三衙,直接对皇帝负责。这三衙是没有任何决策权的,只负责禁军的招募、训练等日常工作,军事决策权由枢密院负责。如果遭遇了战事,由皇帝亲自任命一个主帅,主帅再去禁军里领兵,然后根据枢密院的战略规划进行军事行动,战争结束后再把兵马还回禁军。

由此一来,军事决策、训练管理和外出作战,就被完全切割开来。皇帝是放心了,但是这种看似完美的体系,会导致北宋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情况出现,再加上枢密院一群文官的瞎指挥,打不过辽国、西夏也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解决了武官体系,赵匡胤开始着手细分文官体系。这帮有文化的人花花肠子太多,老赵对他们也是非常不信任,必须将他们打乱、打碎。于是赵匡胤班子撤销了宰相,将权力分割给没有隶属关系的好几个部门,也就是两府三司制度。

两府就是枢密院和中书门下,三司是度支、户部和盐铁。枢密院管军事,中书门下负责行政,而三司则管理财政。这个制度真是绝了,两府虽然可以制定计划,规划怎么用钱,但是他手里没有钱,必须打申请,等皇帝批报告。三司虽然手上有钱,但是他没有决策权,有钱不能花。这种制度也就造成了北宋文臣拉帮结派的现象,但是即使拉帮结派了,两府三司也都拧成一股绳了,你也成不了事,因为旁边还有御史台和知谏院,专门负责弹劾你们这帮大人。

北宋以前,尤其是唐朝时期,言官的主要职责是向皇帝谏言,比较出名的有魏征,专门骂皇帝。可是到了北宋时期,言官的主要职责就变成了弹劾朝中大臣,言官成了悬在文武百官头上的一把利剑,而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了明清两朝。其实不止是文武两系,地方上的分权也到了极致。首先地方财政上,除了留下必要的开支用度,其他的全部上交到汴梁。这就是北宋的特色,以一国养一城,《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梁城繁花似锦,可你知道汴梁城外是什么光景吗?

然后在地方官员的任免上,也进行了严加管控。宋朝以前,州府以下的小官,譬如县令、通判之类的,都是由节度使直接任免。宋朝初期,全部改为由朝廷统一委派。说实话,赵匡胤实行的这些制度,的确体现了高超的智慧,不仅让五代十国的乱局随风而去,还延续了整个北宋近两百年的国祚。但是,事物都在不断发展,再好的体制也不可能一成不变地使用几百年,与时俱进这四个字非常重要。

可惜宋朝的继承者们,将这一套体制奉为祖宗之法,谁要是想改变它,就会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里,范仲淹、王安石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不仅不能改变,北宋还将这一套体制运用到了极致。首先武将体系兵将两不知,并且不受文官待见;其次是文官体系,两府三司天天钩心斗角,党派林立,互相争权夺利;最后,地方财政拮据,无力自行发展,民不聊生下,起义频繁。

这种极致的分权,还导致岗位太多,宋朝的官员数量为历代最高,可想而知,财政压力有多大。而北宋就在这样的消耗下,走上了积贫积弱之路,最终面对复杂的局势,无法改变僵化的思想,最终落得靖康之耻的惨淡下场。

关键词 崇文抑武,宋代政治文化,史料探究

“崇文抑武”是宋代政治文化的核心特征之一。它体现在宋代诸多方面的制度设计之中,不仅重塑了朝堂的社会风气,而且影响宋代军事、思想、社会等方方面面,是理解宋朝时代特征的一把钥匙。

在高一年级《中外历史纲要(上)》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就课前的知识储备来讲,“崇文抑武”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既熟悉又充满疑惑的概念。学生之所以感到熟悉,是因为初中学段的课程内容中也渗透和阐释了这一概念,且其在影视与文学作品中也多有体现。而之所以 “充满疑惑”,是因为许多学生对于“崇文抑武”的理解是片面的,甚至是符号化的。由于不能充分理解“崇文抑武”的时代背景与内涵,学生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些疑问,如“宋朝皇帝不知道军事实力很重要吗?”“武将不会不满吗,不会造反吗?”等等。学生的这些疑问,为我们的宋史教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我们不妨从“崇文抑武”概念入手,通过史料的研读,引导学生探究其背景、内涵与影响。并以这一核心概念关联“宋代中央集权加强”“宋代边疆压力”“宋代经济社会成就”“宋代思想文化成就”等知识内容,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宋代各领域发展特点的内在联系。这样的处理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素养,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并且实现初中学段到高中学段的知识进阶。本文将举出几类可供探究的主题、相关史料及研讨方案,以供大家参考。

一、“崇文抑武”方针提出的背景

对大多数学生来说,第一次接触“崇文抑武”概念,其第一反应恐怕是“不认同”。《孙子兵法》开篇言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①不论是出于历史经验还是现实社会的常识,当代学生一致认同军事实力对国家安全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宋人的选择在学生眼中是难以理解的。故阐释“崇文抑武”概念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认识崇文抑武政策的背景,在特定的历史场景中寻找这一方针的历史合理性。

对“崇文抑武”背景的探究,在材料呈现方式上可以遵照由浅入深的顺序来呈现,帮助学生更清晰的体会历史思维的层次进阶。

1.浅层理解:统治者对武将的忧虑。出示材料1为赵普、宋太祖的一段对话。

材料1:赵普:石守信、王审琦皆不可令主兵。

太祖:此二人岂肯作罪过?

赵普:然,此二人必不肯为过,臣熟观其非才,但虑不能制伏于下。

太祖:此二人受国家如此擢用,岂负得朕。

赵普:只如陛下,岂负得世宗?

——摘编自(宋)丁谓:《丁晋公谈录》②

此段材料可与学生较为熟悉的“杯酒释兵权”故事结合起来阅读(此故事学生较为熟悉,可以不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初步探究“崇文抑武”最直观、最浅层的原因。

设问:依据材料解释宋太祖抑武政策的原因。

从材料中学生不难看出,宋太祖赵匡胤在利用禁军大将的身份夺取政权之后,对于武将群体有猜忌和疑虑。这是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的理解层级,因此这一部分的重点并非材料本身的解读,而是引导学生发现这种解释的“不足”之处,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动力。学生在此处最可能想到的问题是:皇帝如果仅因为个人的猜忌,就牺牲国家的军事实力,打压武将群体的力量,是否不够明智?崇文抑武方针此后被历代皇帝坚持下来,成为稳定的国策,其背后有没有更深层的社会原因?这是后续理解的关键,我们不妨以学生的质疑为基础,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2.深层理解:走出唐末五代的历史困境。可展示以下几段材料:

材料2:(后晋大将安重荣曾说):“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

——《旧五代史·安重荣传》①

材料3:(后汉大将史弘肇曾宣称):“安朝廷,定祸乱者,只须长枪大剑,至如毛锥子(即毛笔),焉足用哉。”

——《旧五代史·史弘肇传》②

材料4:大抵五代之所以取天下者,皆以兵。兵权所在,则随以兴;兵权所去,则随以亡。

——(宋)范浚:《香溪集》③

材料5:宋初,宋太宗与宰臣吕蒙正讨论到前代教训。吕蒙正指出,隋唐两朝数十年间,四次讨伐辽东,隋炀帝全军覆灭,唐太宗也无功而返,因而认为:“治国之要,在内修政事,则远人来归,自致安静。”④宋太宗亦认为:“炀帝昏暗,诚不足语。唐太宗犹如此,何失策之甚也。且治国在乎修德尔,四夷当置之度外。”⑤

——据《宋史·吕蒙正传》

《续资治通鉴长编》等整理

此处,可设计如下问题:(1)依据材料2~4,联系所学,说一说唐末五代政局动荡的原因有哪些?(2)依据材料5,说一说宋代君臣如何认识前代教训,找到了怎样的解决办法?

学生结合前一单元的所学知识,可以较为轻松地答出:唐末武将权力膨胀是政权频繁更迭的重要原因,而地方上军事实力的增长也是藩镇割据的重要根源。但这还不够,如果引导学生再进一步观察,还可以发现,唐末五代的武将问题并不只与权力相关,还有人心层面的因素。从安重荣的话里我们看到,在原先的政治传统之中,本应该笼罩在帝王身份之上的神圣光环已经消失。动荡的乱世之中,皇位成了臣子可以随意觊觎,进而凭实力抢夺的对象。与之相伴出现的,还有朝堂上文武官员地位的失衡。以后汉史弘肇为例,手握重权的武将对于文臣怀有极端蔑视的态度。这些现象共同反映出,在唐末五代动荡的政局背后,是政治伦理与君臣道德秩序的全面崩溃。儒家所推崇的“仁义”“忠恕”等品行在当权者眼中已无足轻重。而读书人低微的政治地位,也使得自觉践行儒家理想的士人日渐凋零。士风卑琐,文官往往依靠左右逢源在乱世中苟且偷生。其典型代表如自号“长乐老”的冯道,一生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先后效力于后唐庄宗、后晋高祖、后汉高祖、后周世宗等十位皇帝,还曾向遼太宗称臣,被宋人斥为“不知廉耻”。正如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感叹的,这是一个“干戈起于骨肉,异类合为父子”的疯狂时代。对于这一点,宋代开国君臣有清晰的认识。既然社会失德、失序,那么要结束乱世,就要重建秩序,重建道德。“崇文”正是重建道德,重塑政治文化的必然选择。

通过这一部分的探究,学生对“崇文抑武”的背景有了由浅入深的认识,“崇文抑武”的动机从帝王的个人选择上升到时代的要求。与此同时,唐末五代的动荡政局不仅仅是崇文抑武的背景,也是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一系列制度设计背景,对这一背景的解读,有助于学生理解宋初的一系列改革的重大价值。它不仅仅巩固了宋朝一朝的统治,更结束了唐末以来长期混乱的政治局面,将动荡的社会引上安定的正轨,这对于中国此后的发展意义深远。

二、“崇文抑武”方针的执行

对于宋代“崇文抑武”方针的执行,教材中着重介绍了抑制武将权力的部分,包括“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等。不过,如果认为“崇文抑武”仅仅体现在权力的重新分配上,那么对它的理解就有些片面了。我们可以向学生提供以下几段材料,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宋代“崇文抑武”不同方面的表现,拓展这一概念的内涵。

材料1:宋太祖曾对赵普说:“卿苦(若)不读书,今学臣角立……卿得无愧乎?”赵普自此手不释卷,宋太祖自己也是广阅经史。禁军大将党进本不识字,但也不甘落伍。一日,党进见宋太祖,高声说:“臣闻上古,其风朴略,愿官家好将息。”党进的话,让侍卫们都不禁发笑。当党进出宫后,左右问他何故如此说,党进说道:“我尝见措大们爱掉书袋,我亦掉一两句,也要官家知道我读书来。”

——据(宋)文莹:《玉壶清话》整理①

材料2:宋太宗称帝后,对收藏宫廷图书的三馆(昭文馆、集贤院和史馆)极为重视。因其原址狭小,特下令斥巨资迁址重建,并多次亲临工地监督。当“轮奂壮丽,甲于内庭”的三馆建成后,太宗又亲赐名为“崇文院”。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整理②

材料3:天圣初,宋兴六十有二载,天下乂安。时取材唯进士、诸科为最广,名卿巨公,皆由此选,而仁宗亦向用之,登上第者不数年,辄赫然显贵矣。

——《宋史·选举一》③

材料4:(宋仁宗时进士尹洙曾经感叹):“状元及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虏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

——(宋)田况:《儒林公议》④

材料5:如武臣诸节度、副总管诸使所以恩礼隆异,俸给优厚者,盖太祖初夺诸镇兵权,恐其谋叛,故置诸节度使,隆恩异数,极其优厚,以收其心而杜其异志。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⑤

针对这5则材料,我们可以设问:

结合材料,说一说除了限制武将权力,宋朝的“崇文抑武”方针在政策上有哪些表现?

由材料1中,学生可以看到出身行伍的宋太祖赵匡胤倡导读书风气。开国宰相赵普因其是文吏出身,并非是严格意义上的“读书人”,故而也在被“劝学”的行列之中。太祖本人亦是以身作则。宋太祖曾解释,使武臣读书,是为了“欲其知为治之道”,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改善武将跋扈鲁莽的习气,也减少了后续崇文方针推行的阻力。材料1中大字不识的大将党进,宁可闹出笑话也要掉掉书袋的憨直,折射了武将对宋太祖崇文的配合态度。材料2中,宋太宗对三馆的尊崇可以视为一种官方的表态。与之相类似,还有宋朝重新提高了祭孔活动的礼仪。这些做法都是在彰显朝廷重新重视文化的风气转向。材料3与材料4中,学生可以看到宋朝“崇文”的另一项最重要举措,即发展科举制度。据张希清《北宋贡举登科人数考》统计,北宋开科69次,取士总数6.1万人,平均每年360人,⑥录取规模远远大于唐代。与此同时,宋代科举的发展还体现在及第者的前途和地位上。科举取士在宋代已经成为最重要的官员入仕途径。宋代前期,人才的缺口很大,因此读书人只要及第,基本都可以做官,科举名次优异者升迁会更加顺利。科举制的发展最终为宋代提供了一支高质量的文官队伍,所谓“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材料5的内容,可以丰富学生对于“抑武”的理解。宋朝的“抑武”,并非对武将进行全面的打压,而是限制武将的权力与社会地位,但在物质待遇上给予其一定的补偿。这一点在宋初的体现更为明显,也可以被视为宋代减少“崇文抑武”阻力的一种办法,

本部分的探究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崇文抑武”内涵的理解:第一,宋朝“崇文抑武”的举措,渗透在宋朝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有限制武将权力的“强硬”手段,但更多时候是鼓励文教这样的“柔性”手段;第二,宋朝的“抑武”并非对武将一味打压,而是在“限制”的同时,进行物质上的安抚,所谓“厚其禄而薄其礼”。因而在宋初,我们较少看到武将对于“崇文抑武”的抵制。相反,倒是有许多像党进这样的将领主动配合,还出现了以曹彬为代表的一批战功赫赫却谦逊知礼军事将领。

三、“抑武”还是“轻武”

关于“崇文抑武”和“重文轻武”两种表述,哪一个更能准确表述宋朝方针的问题,学术界已经有很长时间的争论,本文不做赘述。而我们应注意到的是,这一争论点本身,不失为一个能激发学生思考的优质问题,可以加以利用。这个问题的关键之一,在于弄明白宋朝制度的设计中,是否包含着“轻视武将”的情感因素。我们可以出示以下几则材料,让学生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在课上围绕这一命题展开辩论(注:可以纳入这一命题讨论的史料有很多,此处举出的仅是部分角度的材料)。

材料1:艺祖(指宋太祖)时,新丹凤门,梁周翰献《丹凤门赋》。帝问左右:“何也?”对曰:“周翰儒臣,在文字职。国家有所兴建,即为歌颂。”帝曰:“人家盖一个门楼,措大(五代对读书人的蔑称)家又献言语。”即掷于地。

——(宋)龚鼎臣:《东原录》①

材料2:旧制,每命将帅出征,还,劳宴于便殿,当直翰林学士,文明、枢密直学士,皆预坐。开宝中,梁迥为■门使,白太祖曰:“陛下宴犒将帅,安用此辈。”遂罢之。

——《续资治通鉴长编》②

材料3:宋真宗时,陈尧咨状元及第。他不仅文辞出众,而且擅长射箭。宋辽来往中,辽使常挟能骑善射之长蔑视宋朝。真宗为了挽回颜面,打算在文臣中寻觅“善弓矢、美仪彩”者,以陪同辽使射箭。于是,有人就推荐了陈尧咨。真宗有意让陈氏轉为武职,便托人给他带话:“陈某若肯改武,当授节钺(即节度使)。”(节度使为当时武将最高军衔,俸禄甚至优于宰相)但当陈尧咨将此事禀告其母亲后,陈母大怒,一面杖打其子,一面愤愤责备道:“汝策名第一,父子以文章立朝为名臣,汝欲叨窃厚禄,贻羞于阀阅,忍呼?”此事于是作罢。

——据《宋史·陈尧佐传附陈尧咨传》整理③

材料4:昔太祖好武略,则天下之猛士出而为之兵;太宗好奇谋,则天下计划之士出而为之虑;真宗好文而爱儒,则海内无有不学以待上之所使。今陛下公卿满朝,进趋揖让,文学言语,上可以不愧于古人,而下可以远过于近世者,以陛下诚好之也。

——(宋)苏辙:《栾城应诏集·御试制策》④

学生在阅读材料3之后,可以看出宋人确实存在“轻武”心态。材料3中描写的“文不换武”现象在宋朝十分普遍。例如,宋仁宗庆历年间,文臣范仲淹、韩琦等人共同主持西北四路对西夏战争。也许是出于战局考虑,宋廷下令将范仲淹等四位文官统帅的文资性官职同时改为属于武官序列的观察使。结果,四人除韓琦外都坚决不肯接受,宋仁宗只好恢复了四人原来的文职。材料3中,在陈尧咨母亲看来,自己的儿子倘若换任武职,纵然其出发点是为国效力,亦是不可容忍的耻辱。文武官员在地位上的差别于此可见一斑。

不过,如果引导学生结合4段材料来综合考虑,就会发现文武官员在地位上的悬殊并非是宋初就有的,而是历经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诸朝,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马上得天下”的宋太祖赵匡胤,虽然有种种“崇文”表现,但在其个人心中,武将的重要性依然是文官所不能取代的。材料1与材料2的事例便体现了这一点。就宋太祖的个人情感和经历来说,身边战功赫赫的武将有时会比文臣更值得亲近。不过,随着“崇文抑武”政策的推行,武将的地位逐渐下降,于是在真宗、仁宗朝之后才真正有了“轻武”的风气。

此处需要向学生补充说明的一点是,宋朝的“抑武”,其出发点是防范武将威胁,并不是不重视军备建设。北宋仁宗时期,曾命文臣曾公亮和丁度耗时5年编纂《武经总要》。它是中国第一部规模宏大的官修综合性军事著作,其中大篇幅介绍了武器的制造,包括火器的运用,体现了宋朝军备的发展。学者余蔚曾经这样讨论“轻武”与“抑武”的问题:“统合全国来看,武人大体脱离了各种政策之决策包——括军事决策,仅负责执行而已。由这种分工来看,文官地位明显较武人为高。宋廷在武装力量上投入的人力、物力和精力都绝不少,不可谓‘轻武,但其以文官来压制武人的地位,确可称为‘抑武。”①因此,在表述方法上,“崇文抑武”比“重文轻武”更符合宋朝制度设计的初衷;而朝野的“轻武”心态则是“抑武”政策长期推行的结果。

众所周知,宋朝“崇文抑武”的方针严重影响了宋朝的军事实力。那么,宋人对此是否有所觉悟呢?若有所觉悟,为何不做出调整呢?学生在学习时,很容易会产生类似的疑问。因此,我们不妨出示几则宋人观点,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材料1:(宋太宗后期,科举出身的王禹偁在上奏中指出):“自陛下统御,力崇儒术,亲主文闱,志在得人,未尝求备。大则数年便居富贵,小则数月亟预常官”,认为应该“抑儒臣而激武臣”。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整理②

材料2:昔仁宗皇帝覆育天下,无意于兵。将士惰偷,兵革朽钝,元昊乘间窃发,西鄙延安、泾原、麟府之间,败者三四,所丧动以万计。

《苏轼文集·代张方平谏用兵书》③

材料3:汉唐多内难而无外患,本朝无内患而有外忧。

——(宋)吕中:《宋大事记讲义》④

材料4:艺祖救百王之弊,以“道理为最上”一语开国,以“用读书人”一念厚苍生。文治彬郁垂三百年,海内兴起未艾也。

——(宋)吴渊:《鹤山集·序》⑤

由上述材料,学生不难看出,宋人对于过度“抑武”而带来的隐患,是有所觉察的。材料1中,生活在宋太宗时期的王禹偁就已经看到过度“崇儒”对朝政的消极影响,提出以“抑儒臣而激武臣”来寻求文武之间的平衡。宋仁宗在位期间,宋朝在与西夏战争中的节节失利,更是引起了宋人对于武将人才匮乏的警觉。“崇文抑武”长期推行,造成了社会上普遍以金榜题名为荣耀,精英人才大量向文臣集团流动,导致武将群体素质普遍降低。宋代武将由于长期的压抑与歧视,大多怯懦无能,致使宋军在战场上常常一触即溃。材料2中苏轼的观点,即是对“无意于兵”后果的反思。材料3是南宋时期人的观点,在经历了靖康之变后,宋朝军事实力羸弱的隐忧,业已成为真真切切的亡国之痛。故而材料3中“无内患而有外忧”的感叹,经常出现在南宋时人的论述中。

不过,尽管认识到了“抑武”的弊端,绝大多数宋人依然还是以本朝“文治”为荣。材料4的评价亦是绝大多数宋代士人之共识。在这里,我们不妨让学生结合本单元所学,说一说宋人的“文治”,具体成果有哪些,又是如何“厚苍生”的,从而理解宋人自豪感的来源。学生应可以归纳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宋朝革除唐末五代的弊端,奠定了长久和平、稳定的局面,经济与社会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第二,优待文臣的举措,造就了以家国为己任的“士大夫”文化。“士大夫”的称呼古已有之,《周礼·冬官考工记》云:“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①但中国历史上最为典型的“士大夫”品格无疑是以宋人为样本的。清代赵翼中说:“其(宋)待士大夫,可谓厚矣。惟其给赐优裕,故入世者不复以身家为虑,各自勉其治行。观真、仁、英诸朝,名臣辈出,吏治循良,及有事之秋,犹多慷慨报国。”②正是这样一个优待士人的时代,才能砥砺出士人群体“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浩然之气。第三,文化与教育事业空前发展。《宋史·文苑传》序言中说:“自古创业垂统之君,即其一时之好尚,而一代之规模,可以预知也。艺祖(宋太祖)革命,首用文吏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自时厥后,子孙相承,上之为人君者,无不典学;下之为人臣者,无不擢科,海内文士彬彬辈出焉。”③宋初的崇文风气,使宋朝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高峰。

综合几则材料来看,宋人虽然知道“抑武”的消极影响,但由于“崇文抑武”政策作为宋朝构建政治文化的底色,为宋朝的稳定繁荣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重视“祖宗之法”的宋人来说,这一方针是不可能轻易更改的。需要补充的一点是,宋人在不改变“崇文抑武”国策的大前提下,也试图用各种手段弥补自身在军事上的不足。如以火器的研发加强军队实力;又如与契丹、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签订和议,友好往来,用以缓解边疆压力,等等。

通过本课的探究,我们不仅希望学生能够对“崇文抑武”这一核心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对宋代时代特点有更生动的认知,更期望学生在日后认识、评价一项古代政策的时候,能够深入历史场景之中,报以“理解之同情”,避免片面、主观地做出判断。

【作者简介】李霞,中学二级教师,北京市第一○一中学历史教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轻天重民思想的意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