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文学理论价值的问题有哪些?可以举一些例子吗?实在不懂

第1篇:观赏鱼养殖课程学习心得范文

观赏鱼是指或体*鲜艳、或形态结构独特、或生活习*有趣的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鱼类。或许是出于对美的喜爱与追求,自古以来,人们就有养殖观赏鱼的爱好,经过千百年来的不断筛选、配种、繁殖、变异,如今观赏鱼的品种丰富多样、体系完善,观赏鱼的欣赏和养殖也早已成为一门独特而博大精深的文化。观赏鱼养殖不仅能使人修身养*、丰富生活乐趣、美化居室或庭院环境,更在经济、科学和文化艺术上展现了其独一无二的价值。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精神生活、兴趣爱好上也不断充实,**鲜艳、姿态奇特、美妙动人的观赏鱼和观赏鱼养殖文化也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观赏鱼作为一种水养宠物,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美的享受。以我自己为例,我家从我还在上幼儿园的时候添置了水族箱,十多年来一直都有养鱼。这也是我选择《观赏鱼养殖》这门课的原因。老实说,虽然家里养鱼多年,但对于观赏鱼的欣赏和养殖,我们懂得真的太少。我家养鱼最开始是为了家居环境装饰和风水;很快,鱼儿们美丽的姿态和有趣的习*打动了我们,喜爱之情由心而生;随着养鱼时间变长,鱼儿们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仅是观赏它们,也包括给它们喂食、换水、清理装饰水族箱。鱼儿生病的时候,我们着急难过、给它换水用*,天天关注它们的变化;鱼儿状态颇佳时,我们也心情舒畅;每天习惯了在水族箱前

第2篇:观赏鱼类的课程总结及学习心得体会

观赏鱼类课程总结及学习心得

观赏鱼只是指那些具有观赏价值的有鲜艳**或奇特形状的鱼类。它们分布在世界各地,品种不下数千种。它们有的生活在淡水中,有的生活在海水中,有的来自温带地区,有的来自热带地区。它们有的以**绚丽而著称,有的以形状怪异而称奇,有的以稀少名贵而闻名。

观赏鱼一般分三大品系,即温带淡水观赏鱼、热带淡水观赏鱼和热带海水观赏鱼。现在分别介绍一下三大鱼类的常见品种。

温带淡水观赏鱼主要有红鲫鱼、*金鱼、日本锦鲤等,它们主要来自*和日本。下面是几种常见的温带淡水鱼的介绍。

1、丹顶鲤:原产地*、日本,属鲤科。体长40-80cm,全身银白*,唯头顶有一块鲜艳的红斑,似丹顶鹤而得名。头大,胸鳍宽大,体腹宽厚,尾柄有力,游动迅速

2、大正三*:特点是头大,胸腹部宽厚,尾部窄小。体*基底银白*,头顶有鲜艳红斑,背部有大小不等的红斑和黑斑交错,鱼体由红白黑三*点缀,胸鳍有黑*花纹,是锦鲤中的著名品种之一。

3、红白鲤:头大尾窄,胸腹部宽厚,嘴有两对短须。全身银白*,头顶有鲜艳的红斑,背部有大小不等的红斑。鱼体红白相衬,非常美丽。

4、昭和三*鲤:头大,嘴部有短须,胸腹部宽厚,尾部窄小。头顶有一块鲜艳的红斑,体*以黑*为底*,背部由红斑和白斑交错而成,头背部红斑较大,背部后

第3篇:信息技术素养类课程学习心得体会精选范文

小学信息技术培养学习兴趣,提高信息素养

摘要:小学信息技术是一门年轻的课程,它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本文针对目前农村信息技术课的现状,分析了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信息素养,从激发学习兴趣、直观教学法、协作学习、学生的自主探索以及学科间的整合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学习兴趣、信息素养、协作学习、自主探索、创新精神

小学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较强的学科,旨在培养小学生的*作技能、探索创新精神和信息素养,使学生逐步具有获取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和传递信息的能力,以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因此,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显得非常重要,如何更好的贯彻新课标理念上好信息技术课,是广大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所要思考的问题。下面我以自己从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一点体会,与同行一起探讨:

一、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

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孔子就总结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样的名言

我们学校的学生基本都是来自农村的孩子,对信息技术一无所知。那么,怎样才能引导他们打开信息技术的大门呢?那就要靠学习兴趣的激发。教学中我发现,信息技术对农村孩子来说既新鲜又好玩

第4篇:养殖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在十月底,按照黄冈市农业局的安排,红安县农业局和畜牧兽医局的组织领导下,我很荣幸参加了为期15天的畜牧养殖业培训班,我认真聆听了各位老师风趣而且又符合工作实际的讲课,在学习过程中,我学习了以下几点:

一是学习创业理念,当前越来越多的自主创业实现再就业,创造了财富。创业不仅实现了就业,还实现了农业新型职业的转换,更加实现了对人生的追求和自身价值。

二是学习创业知识,要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当中去,学习创业需要的条件,相关政策及法律等知识,避免在创业过程中走弯路,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为创业梦想*上有力的翅膀。

三是学习创业的技巧和本领。通过学习和教授专家老师交流。准确把握社会发展的潮流和方向,使我们了解到平时接触不到的知识,纠正了一些我们在工作中的错误,更深层次的加深了理论知识,在实际*作过程中的应用,解开了我们在工作中遇到的一系列实际问题,使我们对现有的工作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在这次培训当中我被老师的耐心细致的敬业精神和学员的认真积极的学习态度深深感动。宋国盛老师丰富的实践经验,使课堂充满活力,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使我们学习起来没有压力,很容易理解,秦红兰老师讲的《学法用法法律服务进农业》,全面解读了***届四中全会精神,《土地法律法规政策》全面仔细地讲解农村土地流转政策,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第5篇:身心安顿课程的学习心得范文

这次培训主要的纲目是建立在《大学》中的“修身”部分。在一开始老师就向我们提出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即:如何做自己的主人。说实话,这个问题我们可能从来就没有认真的思考过。老师向我们展示了做自己的主人,所需具备的诸多条件。反观自己,可能离我做自己的主人还有很大的距离。我想:我们如果暂时还做不了自己的主人,至少我们要心里明白,我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恐怕连这两个简单的问题可能都还没法给出准确的*。《大学》中所说:“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要做到修身首先要能致知。如何通过格物,而看清“义理”,达到“能知”的境界,这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很大的人生课题。

老师教我们用《大学》中的七*来管理我们的情绪。七*:知、止、定、静、安、虑、得。知是指:知*、有欲望;止是指:专一、放松、系心一缘;定是指:境界、有所主;静是指:沉淀;安则是:没有牵挂,没有挂碍,没有恐惧;虑是:精思;得就是:有所得了。老师在课上强调,我们真正要做到的关键在“定、静、安”,这是西方科学决策中所没有的,是人内心层面上的,做到这三点,后面自然就能做到有所虑,有所得——“定、静、安”是“安”,“虑、得”是“慧”。

如何做到“定、静、安”,老师交

第6篇:学习数学新课程规范心得体会范文

最近,我又认真读了《小学数学新课程规范》,《规范》中的一些新的教学理念使我感触颇深,现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一些想法:

首先,我认为:凡有利于同学发展,有利于促进同学形成良好的情感与价值观的数学内容就是有价值的数学。而数学内容的价值并不完全在教材中静态地出现,它需要教师去考虑、去捕获、去开发,然后通过教学活动动态地渗透。

其次,教师不只是教材的使用者,更应成为教材的重组者、开发者,要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并体现教材的价值。例如,教材上介绍的求比值的方法是“前项除以后项”,化简比的方法依据的是“比的基本*质”。教材中也布置了同时求比值和化简比的练习,但并没有将两者方法进行沟通。事实上,熟悉这一教学内容的教师都清楚,只需用一种方法(即用前项除以后项)便可分别求比值和化简比,细心的同学通过练习也能体察到这一点,但道理何在?通过考虑,我们可以发现这一教学内容具有以下几点价值:⑴它沟通了分数、除法、比知识间的广泛联系,同学在探究过程中能把新旧知识融汇贯通;⑵在探究过程中能体验研究数学问题的思想与方法,如:举例验*,联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笼统等;看似一个平常的练习,却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在我们的教材(尤其是旧版教材)中,不乏存在着一些具有丰富内涵的内容有待我们去开发,有待我们用新理

第7篇:信息技术素养类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不同于以往的计算机课程。过去的计算机课程侧重于计算机技术的教学,以应用软件*作技术的学习为主要内容,采用教师讲授和示范*作,学生记忆和模仿练习的方法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注重培养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知识,在生活和学习中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运用信息的实践能力,树立在信息化社会生活中健康的伦理道德等。在这里,计算机和网络等被视作学生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工具和资源。

世界各国进行的信息教育改革实践表明,新的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提出问题或活动项目,引导学生开展讨论、研究、探索、问题解决。学生组成小组协同学习和工作,进行社会调查、实地研究、模拟戏剧活动、阅读、网上搜索和发表等。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安排要符合学生对周围环境的认识规律,从学生身边的信息谈起,逐步远及全球和未来,并与学科教学的内容相融合。

作为从事一线的教师,我们应该走出没有课程标准、没有教材、套用其它学科的教法的境地,迈向充满希望、充满探索、大有用武之地的新时期。我们要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学研究,不断完善信息技术课教学,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入手,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

全面实施信息技术素质教育,全面实施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

第8篇:信息技术素养类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信息技术素养类课程学习心得体会,欢迎阅读。

在阅读教师人文读本的过程中,可以从中充分的学习到中华人文精神的形成、发展,传统人文精神发展和中华人文精神的新因素等很多重要论述。同时,从各方面的角度表述了人文素养的重要*和在各个领域里所起到的作用。如,中华传统人文的基本特征和西方人文的基本特征间的区别与共同点。

从我国学校的课程安排来看,基础教育存在着明显的重理轻文的倾向,诸如历史、地理之类的人文课程,与国外相比,不仅教学课时少,而且教学要求低。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不仅重视课外阅读,而且对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有较高要求,国外很多国家的学校教育从小学低年级就开始训练学生收集、查找、分析信息,并结合社会生活科学研究的程序写论文,对比鲜明的。

教师要始终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标准,要把自己想象成学生,才能明白学生到底喜欢听哪一类型的课程。因此,作为教师要不断的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在不断的创新中,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不依靠大量的作业和考试增加学生负担,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来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开发其求知的欲望,从而使其在创造、开发、想象的过程中更好地使其知难而进,而最终达到学生的求知欲,使教学

第9篇:《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范文

我通过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其中“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给我最深的感触。我想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应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从而真正享受到数学带来的快乐。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有以下的认识:

一、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运用做游戏、讲故事、直观演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使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二、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到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数学课程标准》还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

第10篇:文学理论课程的学习心得法范文

与其说这是一篇学习心得,我更愿意说这是我这半年以来的心理变化过程。虽然是学文学的,但是我的文学素养真的不高,或者说很低,以至于不断纠结最初的选择是否正确。

清晰记得:老师您第一节课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你们对这学期的课有什么希望?或者说说你们对苏老师上个学期课程的评价”,“作为班长,你应该很了解班里同学,你推荐一个同学回答我的问题”,我因为讨厌常规老师的ppt朗读式教学,习惯了课堂上思绪天马行空的游离。面对突如其来的问题,就自己语无伦次回答起来了,您对我的回答没做任何评价,只是面无表情的说所答非所问。第一堂课,我本是充满幻想的,我觉得一个老师本是应该表情丰富的,应该带给学生阳光,带给学生欲望,让学生感受幸福的。但是看到您面无表情的说所答非所问时,因为您脸上的表情,坦白讲,我是有一点反感的,但是因为自己的语无伦次,我更对自己的行为有羞耻感。第一堂课,很多同学受挫。下课,大家一起议论,一起抱怨,一起说着变态、奇葩。其实我内心知道,大家是恐惧,对自己无知的恐惧,后来从老师那里得知,这就是群体*平庸之恶。人是有血*的,这第一堂课,让我有危机感,虽然大家一起谈论自己的多么多么不适应,但是毕竟还有很多佼佼者。一直以来我习惯了过“平淡”生活,每天起床、上课、睡觉,但是,忘记了思考。那一刻,我希望自己

王炳林:中共党史学科基本理论问题论要

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是国内外高度关注的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经过几十年的长期研究, 中共党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在资政育人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 党史学科的发展也遇到一些新问题、新挑战。提升研究水平、做好党史学科人才培养、批驳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都迫切需要加强中共党史学科建设。从一定意义上说, 学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不能就事论事, 需要顶层设计, 需要加强学科建设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在历史观和方法论层面提升研究水平。本文试图就中共党史学科的发展状况与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探讨, 以期对中共党史学科发展有所裨益。

一、中共党史与中共党史学科

中共党史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简称。这个简称曾引发过一些争论。中国共产党简称中共, 其历史为什么不是中共历史, 或中共史, 而是中共党史呢?这就有必要探讨一下这个简称的由来。

(一) “中共党史”概念的由来

在党的早期文献和一些领导人的著作和讲话中, 人们开始使用的是“中国共产党史”“中国共产党历史”“党的历史”“党史”“中国党史”“中共史”等概念。蔡和森在1926年初给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共旅莫支部所作的《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 (提纲) 》报告, 标题使用了“中国共产党史”这一概念, 但在文中也多次使用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党的历史”。可见, 他认为这些概念是可以交替使用的。1930年前后, 瞿秋白在莫斯科列宁学院主讲中共党史时所作的《中国共产党历史概论》, 使用了“中国共产党历史”这一概念。1930年2月, 李立三在《党史报告》中主要使用了“党史”这一简称。报告一开头就说:“党史对于目前政治路线和革命前途有绝大关系。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但他在文中同时也使用了“党的历史”这一概念。(7) 就党的早期重要文件所见, 1928年7月, 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在评价“八七会议”的历史地位时指出, “他 (“八七会议”——引者注) 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转变关键”, 使用了“中国共产党历史”这一概念。年10月, 毛泽东在为中共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起草的决议案中使用过“党的历史”的概念, 指出“党的历史很短, 独立斗争很少”, 是边界各级党组织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7) 直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 还没有见到使用“中共党史”这个概念。

什么时间开始使用“中共党史”这个概念呢?有专家通过对业已公开文献资料的考证认为, 时间是1938年, 最早使用这个概念的领导人“可能是张闻天”。(7) 1938年6月20日, 张闻天使用化名“洛甫”在《解放》第42期上发表《读了〈张国焘敬告国人书〉之后》一文, 批驳张国焘的错误思想, 其中两次提到“中共党史”这个概念:“只要略微知道中国革命史及中共党史的人, 就可以知道, 张国焘今天的叛变共产主义与共产党, 实在不是偶然的。”“全中国全世界一切有良心的人, 只要研究一下中国革命史与中共党史, 他们就会明白中共历年来牺牲奋斗的历史是与中华民族解放运动史血肉相关的。中共始终把澈底解放中华民族的事业当成自己的神圣的任务。” (7) 同年10月15日, 他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报告提纲中再次提到“中共党史”概念, 建议将“中共党史与党的建设”与“列宁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革命运动史与中国问题”这四门课, 作为由中央直接办理的高级党校教育的主要课程。(7) 随后, 中共党史这一概念广泛出现在党的文献及领导人讲话中。1942年3月30日, 毛泽东在中央学习组作《如何研究中共党史》报告, 又多次提及“中共党史”和“党史”概念。从此, “中共党史”这个概念在全党比较普遍地使用起来。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使用“中共党史”这样一个简称呢?有专家认为, 这一概念深受“联共党史”的影响。年秋, 《联共 (布) 党史简明教程》在苏联正式出版。不久, 该书传入中国, 并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出现了4种中文译本。其实, 在此之前, 一些到苏联学习和工作的同志就学习过联共党史, 并在一些讲话和文章中使用“联共党史”的概念。该书出版后, 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学习和宣传。1940年1月, 中共中央书记处发出《关于干部学习的指示》, 要求将“联共党史”与“马列主义”一起纳入干部学习的课程。随着全党对《联共 (布) 党史简明教程》的学习和宣传, “联共党史”的概念在党内得到广泛传播, 由此影响到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简称为“中共党史”也就顺理成章了。

改革开放以来, 在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下, 中共党史研究走向深入。一些专家学者开始反思这一概念, 认为这样的简称并不准确:“中国共产党历史简称‘中共党史’是不对的。因为凡简称填字之后即能还原全称, 而‘中共党史’填字后变成‘中国共产党党史’, 多了一个‘党’字, 少了一个‘历’字, 还原不了全称。所以, 中国共产党历史应该简称‘中共历史’。” (7) 这一观点得到很多学者的认同, 一些学者在文章中也经常使用“中共历史”的简称。当然, 还有很多学者仍然使用“中共党史”这一概念。在学校的招生目录和课程名称中, 在许多课题指南中, 特别是在一些正式文件中, 中共党史这一简称仍然被广泛使用。2010年6月19日,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意见》发布;7月21日, 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意见》和全国党史工作会议精神, 经中央同意, 中组部、中宣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在2011年2月联合发出《关于在党员、干部、群众和青少年中开展中共党史学习教育的通知》, 决定2011年在党员、干部、群众和青少年中开展中共党史的学习教育。很显然, 这个被视为比较权威的官方文件, 仍然使用了“中共党史”的简称。至今, 中共党史的概念仍被广泛使用。

如何对待中共党史这样的简称?我认为可以继续使用这个传统的简称。恩格斯在一封通信中曾对概念有一个生动形象的描述:“一个事物的概念和它的现实, 就象两条渐近线一样, 一齐向前延伸, 彼此不断接近, 但是永远不会相交。两者的这种差别正好是这样一种差别, 这种差别使得概念并不无条件地直接就是现实, 而现实也不直接就是它自己的概念。” (7) 概念作为一种思维形式, 是对认识对象的特征或本质的一种反映和抽象概括。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 具有严谨性, 具有特定内涵, 当然也会随着社会历史和人类认识的发展而变化。同时, 一些概念也如同一些成语一样, 有约定俗成的因素。中共党史这一概念, 众人皆说, 成之于语, 含义也不会有歧义, 可以继续使用。也有学者指出, 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的简称, 也可以称为“中共史”。还有人说, 若把中国共产党简称为“中共党”, 中共党史的称谓就可以成立。如此等等, 议论纷纷。为了适应历史传统习惯, 也不会引起歧义, 继续使用“中共党史”这个国内外早已熟知的概念, 应该是可以的, 所以本文仍使用这一概念。

(二) 中共党史学科的发展

中共党史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进程。对这一历史进程进行的研究就是中共党史学。“学”就是指学科。关于学科, 也是众说纷纭。《现代汉语词典》对学科的定义有三种:一是按照学问的性质而划分的门类, 如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化学。二是学校教学的科目, 如语文、数学。三是军事训练或体育训练中的各种知识性的科目 (区别于“术科”) 。(7) 作为学术分类的学科, 是在相关知识体系不断发展的进程中逐步形成的。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 (2011年) 》, 我国目前共设13个学科门类 (7) , 110个一级学科, 每个一级学科下设若干个二级学科。中共党史学科是作为法学门类中政治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长期以来, 它在二级学科中的名称是“中共党史 (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 ”。2011年,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编写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 将二级学科的名称修改为“党的建设与中共党史”, 并作如下说明:“以政党政治政党活动为对象, 专门研究政党活动规律性, 研究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学说及其历史发展, 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经验, 以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提高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领导作用, 决定了党的建设和中共党史研究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7)

无论如何调整, 中共党史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中共党史研究为什么能够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从根本上说, 这是由中国共产党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毛泽东指出:“中国产生了共产党, 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7)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 用三个“深刻改变”精辟阐释了“开天辟地大事变”的意义所在。“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 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 (7) 在90多年的奋斗征程中, 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中国人民不断取得新胜利, 为中华民族作出了伟大历史贡献。第一个伟大历史贡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由此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第二个伟大贡献是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 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 由此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第三个伟大历史贡献是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由此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三个“伟大历史贡献”和三次“伟大飞跃”是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科学定位。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贡献和飞跃, 当代中国呈现出三种“蓬勃生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胜利, 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全面迈向现代化, 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使具有50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 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使具有60多年历史的新中国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短短30多年里摆脱贫困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彻底摆脱被开除球籍的危险, 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 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7) 对中华民族作出如此巨大贡献的党, 其历史进程自然会引起国内外的高度重视, 只有成立独立的学科, 持续地进行研究, 才能真正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 才能够更好地总结历史经验, 把握发展规律。

中共党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是长期研究的结晶。“研究”这个概念的内涵比较宽泛, 是一种探求和商讨。无论事物大小都可以进行研究, 但一种研究要成为学科, 就需要系统的知识体系。也就是说, 只有形成规模、具有完备体系的内容才能成为学科。比如, 对某一次武装起义、某个根据地建设和某个历史人物, 都可以进行研究, 但很难构成一个学科。学科也是一种研究, 所以中共党史学科和中共党史研究这两个概念可以同时使用。

一般说来, 一个独立而成熟的学科需要具备一些基本条件。一是要有独特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这是一个学科区别于另一学科的根本依据。二是形成统一的概念、理论、方法和话语的结构体系。三是具有独立的研究机构和源源不断的队伍保障, 研究成果丰硕, 发展前景广阔。中共党史学科已经完全具备了作为独立学科所应有的基本条件。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久, 对党史的研究就逐步开展起来。经过延安整风前后的全党系统学习研究党史, 党史作为一个学科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新中国成立后, 党史研究进一步深化, 研究成果丰富多彩。中共党史也逐步成为高等学校的必修课程。改革开放以来, 中共党史学科得到迅猛发展, 已经成为一门比较成熟的学科。(7) 研究对象明确, 具有特定的概念和研究理论与方法, 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话语体系。中共党史学以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全过程为研究对象, 形成了独特的概念和话语结构体系, 具有难以替代的独特性, 即使是其他诸多相关学科如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革命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学科的发展, 也无法替代中共党史学科的研究任务。(7) 研究成果丰硕。无论通史类研究还是专题类研究以及人物研究等等, 都硕果累累。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第二卷, 胡绳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和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的《中国共产党的90年》等等, 是通史类的权威著作。中央文献研究室著的《毛泽东传》等领袖人物传记, 是人物研究的高质量成果。党史研究成果的宣传展示和转化教育工作也形式多样、异彩纷呈。从传统报刊书籍到影视作品, 从文博场馆到遗址保护, 从计算机信息到自媒体传播, 党史内容无处不在。关于党史的学术活动也日益广泛而深入。(7) 研究机构健全, 研究队伍庞大, 研究条件保障有力, 人才培养成就斐然。从中央到省、直辖市、自治区以及县市等党组织都有党史工作部门, 从事党史资料的征集和研究工作。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 党史资料的征集和整理出版工作取得显著成就, 不仅有中共中央有关部门公布的档案史料, 也有党史工作者努力搜集、编辑的大量历史资料。此外, 国外有关中共党史的文献资料不断被翻译过来。近年来, 包括中央、地方和基层的各类历史亲历者的日记、回忆录等陆续出版, 丰富了党史学科的史料基础, 满足了研究的基本需要。各级党校、高等学校、军事院校、社会科学院和干部学校等, 都有一些从事党史教学和研究的人员。社会上还有一些热心党史工作的老同志和从事党史研究与宣传的人士。各类学校都开设历史课程, 中共党史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各级干部教育增加了党史教育的内容。我国高校已经形成从本科教育到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每年都有专业从事中共党史研究的人才充实到党史工作部门和相关工作岗位。从中央到地方, 都有专门拨付用于党史研究和宣传的经费, 还有编制、干部配备和物质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支持。(7) 学科自信进一步增强。过去的党史研究以宣传党的光辉成就为主, 因突出政治性而忽视科学性, 导致党史工作者的学科归属感不强。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思想解放的深入, 党史工作者坚持实事求是原则, 强调政治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学科意识不断增强, 对中共党史学科的基本理论问题开展深入研究, 与学科发展紧密相关的史学史、史料学等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一些高校还开设了中共党史学概论的课程。这些都使中共党史学科发展呈现出崭新面貌。

(三) 中共党史学科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在新形势下, 中共党史学科发展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

一是学科定位不够明晰, 存在较大争议。多数学者认为, 中共党史学属于历史学科, 而在当前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 中共党史被划归在“法学”门类所属一级学科“政治学”之下的二级学科目录中。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的学者很多是中共党史学的专业背景。这样的学科分类导致中共党史学科在“历史学”“政治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之间争论不休, 地位尴尬, 甚至有被边缘化的倾向。

二是学术水平有待提高。学术水平既是衡量学者能力的基本指标, 也是评价学科发展的关键要素。从总体看, 中共党史学科产生了一大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研究成果, 极大地推动了党史学科的进步和发展。但是, 党史研究水平与时代要求相比还有不少差距。党史学家张静如曾将党史研究成果的问题概括为“浅、窄、粗”三个字。所谓“浅者, 研究中叙述多, 分析少, 理论性弱”;“窄者, 研究领域小, 重复研究多, 创新研究少”;“粗者, 分析不细致, 用材不讲究”。(7) 这些问题程度不同地存在于一些研究成果中, 影响了中共党史学科的发展。

三是中共党史学科建设队伍流失严重, 人才培养遇到困难。学科发展离不开人才, 一方面要有一支钟情学术的研究队伍, 一方面要持续不断地培养人才。20世纪80年代以来培养的那批党史研究者已经或者接近退休, 迫切需要新的接班人引领学科发展。而当下中共党史研究新生力量中的顶尖人才不多, 优秀的党史专业人才匮乏。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 原来从事党史研究与教学的师资队伍纷纷转向, 高校专门从事中共党史研究的力量明显不足。人才是学术研究之本、学科发展之基。目前, 我国虽然有中共党史学科的本、硕、博培养体系, 但是招生数量极少。党史专业的人才培养遇到了一些困难, 本科报名人数少。中共党史学科的本科专业, 仅在5所高校开设, 每年总体招生规模大致保持在100~150人。全国80多个党史硕士点和19个党史博士点招收研究生, 每年招生规模为600~700人。研究生培养跨专业招生, 导致基础知识不扎实, 学术水平难以提高。中共党史专业学生就业难, 党史专业课程边缘化问题突出。这些问题需要在实践中逐步加以解决, 更需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从战略高度作出规划, 提出治本之策。

四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损害了党史学科的形象和影响力。近年来,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沉渣泛起, 对我国社会尤其是青年思想造成了很大影响。这种思潮以唯心主义历史观为哲学基础, 以个人至上、功利主义等为基本价值诉求, 丑化党的领袖、贬损革命英雄, 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肆意加以歪曲和否定, 妄图通过消解社会主义制度产生的历史依据, 否定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必然性和执政基础。在这些错误思潮的影响下, 所谓的“暴露史学”“翻案史学”“内幕史学”严重泛滥, 并借助互联网、微博、微信、APP客户端等新媒体广泛传播, 对唯物史观和中共党史学科的学术权威性构成严重挑战。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迫切需要中共党史工作者拿出有说服力的成果, 揭示中国共产党的主流和本质, 用历史事实批驳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

新时期, 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史工作。2010年6月19日, 中共中央颁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意见》 (7) (即中共中央10号文件) , 从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重要意义、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主要任务、加强对党史工作的领导提高党史工作科学化水平等四个方面, 对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作出全面部署。2010年7月21日至22日, 全国党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同志在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 就进一步提高对党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坚持实事求是研究和宣传党的历史、加强党的历史的学习和教育、努力提高党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切实加强对党史工作的领导等问题提出明确要求。2011年2月26日, 习近平同志会见出席全国党史研究室主任会议和中共党史学会代表大会的代表时, 希望各级党史部门和中共党史学会更好地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在推进党史研究和党史学科建设、开展党史宣传教育、加强自身建设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7) 中共中央10号文件的出台和全国党史工作会议的召开, 为提高党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指明了方向, 为中共党史学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大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史工作。2013年6月25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学习党史、国史, 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 (7)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习和研究党史的系列重要讲话,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 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中共党史学科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中共党史学科基本理论的主要内容

学科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 既要有外在条件的保障, 也要有自身符合规律的成长壮大。从学科发展来说, 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是推动学科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中共党史学科的基本理论问题越来越受到学术界重视。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 学术界开始讨论《联共 (布) 党史简明教程》对中共党史研究的影响, 随之对中共党史学科建设问题也逐步开展研究。围绕党史学科的属性、党史学科的研究对象、指导原则和方法、学术发展史以及史料支撑等问题, 学术界的研究不断深化, 取得了丰硕成果, 增强了党史工作者的学科自信和学术自信。当然有些问题的争论也是见仁见智, 仍在持续。这种争论显然有利于学科发展, 也是学科繁荣发展的标志。深化学科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能够促进学科健康发展。中共党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包含哪些主要内容, 学术界有不同认识。我认为, 中共党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包括以下五方面的主要内容。

(一) 中共党史学科的定位

中共党史学科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已没有争议, 但它的属性问题, 即属于哪一个学科门类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如上所述,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学科目录, 中共党史学科是法学门类中政治学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但对这种分类, 理论界、学术界一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归纳起来, 大致有以下四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 中共党史学科属于政治学一级学科, 目前我国的学科分类目录就是照此排列的。第二种观点认为, 中共党史学科应属于历史学门类, 这是学术界多数认同的观点。第三种观点认为, 中共党史学科应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这是在2005年国家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之后, 高校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比较认同的观点。第四种观点认为, 中共党史学科应该成为独立的一级学科。

确立学科的属性是研究中共党史学科基本理论问题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共党史学科尽管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历史学等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 但从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看, 它们与中共党史学科的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无论从历史上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看, 还是从中国共产党在目前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看, 把中共党史学科确立为一级学科还是比较合适的。

明确研究对象是学科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一般认为, 中共党史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全过程。改革开放以来, 学术界对中共党史学的研究对象也进行了深入探讨, 认为党史研究也是有限度的, 不能把历史叙述无限制地推到一切方面。党史研究对象主要是中国共产党的不懈奋斗史、理论探索史和自身建设史。与此相适应的研究内容也可以从不同方面进行概括, 核心内容是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以及党自身建设的历史。中共党史学科与一般历史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政治性强, 发挥中共党史学科的学术功能和社会功能都要体现这个特点。与中共党史学科相关的学科还有中国革命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等, 科学厘清其相互关系也是学科发展的前提。总之, 中共党史学科的属性问题以及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学科特点、学科功能, 党史分期问题以及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等问题, 也属于学科定位问题, 都是学科基本理论的重要问题。

(二) 中共党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无论学科属性如何争论, 学术界对于从历史视角研究中共党史是没有异议的。研究历史就需要讨论历史观和方法论的问题。历史是已经过去的事件、现象或过程, 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进程。研究者撰写的历史, 则是对客观历史的记录和描述。在这个过程中, 研究者所处的历史条件、社会经济地位、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以及所依据的史料和认识水平等差异, 都会影响对历史的叙述和解释。所以研究者撰写的历史都有主观性, 历史学科就是客观历史的主观认知。研究者不仅要描述历史过程, 还要对历史进行评价, 要总结历史经验, 透过现象解释规律, 由此形成一种历史观。历史观就是对历史的根本观点, 是史学的灵魂, 是史学理论的核心内容。坚持正确的历史观, 才能客观准确地描绘历史过程, 并透过现象看本质, 探究人类历史发展的深刻底蕴。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历史的客观基础和辩证运动, 是科学的历史观。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 这是中共党史学科基本理论的核心内容和灵魂。实事求是原则、历史主义原则、阶级分析原则和整体性原则等等, 都是党史事件和人物评价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 也是方法论。恩格斯明确指出:“如果不把唯物主义方法当做研究历史的指南, 而把它当做现成的公式, 按照它来剪裁各种历史事实, 那它就会转变为自己的对立物。” (7) 坚持唯物史观的指导, 不是套用现成的公式, 而是在坚持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党史研究的指导思想。同时, 深化党史研究要根据研究对象的特征创新方法。2010年7月,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既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优良传统, 坚持和发展党史工作积累的成功经验和方法, 也要吸收借鉴古今中外史学研究的有益经验和方法, 还要积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 创新党史研究的手段、方法、载体” (7) 。社会史学方法、比较史学方法、个案研究方法、口述史学方法, 以及心理史学方法、计量史学方法等方法的运用, 都对中共党史学科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推进中共党史学科发展应该运用这些方法, 并用学科的发展检验研究方法的有效性。

(三) 中共党史学科的发展史和史料支撑

我国历来有研究历史的优良传统, 积累了丰富的治史经验。历史学专业的学生都要学习史学史, 了解学科的发展历程, 学习前人研究历史的经验教训, 为深入研究历史奠定基础。历史观和方法论属于史学理论的主体, 史学史作为史学的辅助学科, 其理论问题属于史学理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为史学理论并非脱离历史研究的抽象理论, 或独立于研究之外的理论。在历史研究的全过程中都涉及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问题。所以研究史学史是推进历史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 史学史上的重要问题也是学科建设的基本理论问题。中共党史学科也是如此, 其学术发展史也属于学科的基本理论问题。中国共产党成立不久, 对其历史的研究就开始了。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党史学科得到进一步发展。一代又一代的党史研究者, 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 继承和发扬优秀史学传统, 不断深化研究内容, 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不断推出优秀学术成果, 学科体系进一步完善, 学科的资政育人功能日益凸显。当然, 党史学科发展进程中也经历过挫折, 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对党史学科造成严重损害。研究中共党史学史, 认真总结学科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是深化学科基本理论问题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历史离不开历史资料。论从史出是史学的基本原则, 对历史的认知和阐释, 都应该是从资料证据中总结出来。现在做研究工作强调“问题意识”, 而问题意识不是从人们的头脑中自发产生的, 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而是从史料证据和研究实践中提出来的。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历史, 留存了浩如烟海的资料, 对这些资料如何搜集和整理、如何考证和运用, 都需要坚持正确的原则、运用科学的方法。所以, 研究中共党史学科的史料支撑自然也是学科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

(四) 中共党史学科的学术规范和成果传播

学术规范是开展学术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 涉及学术研究的全过程。学科的健康发展有赖于严格的学术规范。随着中共党史学科的发展, 学术规范问题日益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成为研究学科基本理论问题的重要内容。从研究内容看, 研究者注重话语的规范和严谨, 并注重学术史的梳理, 强化问题意识, 以确保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发现新问题, 达到思想的深化和学理的创新。从研究方法看, 研究者注重方法创新和理论框架与分析模型等构建, 以规范研究的路径、边界与方法。从文本形式看, 研究者对于文献索引、引证出处、参考书目、注释体例等, 都提出明确要求。当然, 受社会浮躁气氛及多种因素的影响, 中共党史学科发展也存在一些学术规范不够严谨的问题, 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高度关注, 并切实加以解决。学术批评是学科发展的内在动力, 通过实事求是的史学批评能够提高党史学科的规范化、科学化。

再现以往的历史过程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 无论是纸质文字还是现代的声光电气, 都需要再创作, 这种创作就是编撰。历史编撰是史学发展的载体。中共党史的研究成果要展现出来, 必须通过一定的编撰形式。发挥党史研究成果的功能, 还要善于传播。无论编撰还是传播都讲究方式方法, 都属于学科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中国在长期的历史研究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历史编撰的体裁和体例也别具特色。中国最早的编撰体例是编年体, 即按照时序记录历史。《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属于这种体例。司马迁的《史记》创立了纪传体, 以人物传记为主, 辅以时代大事和典章制度。后来又出现纪事本末体, 即按时序排列、以重大事件构成历史叙事的体裁。近代以来, 章节体成为历史编撰的主要形式, 无论按时间、空间, 还是按事件、人物, 都可以用章节加以区分。中共党史学科继承了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 这些体裁和体例都有运用和发展。

研究成果发挥作用需要转化和传播。从报刊书籍到新媒体, 党史知识无处不在。这为充分发挥党史学科学术传承和资政育人作用提供了宽广舞台, 但同时也为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思潮传播提供了便利。探讨党史研究成果的传播问题应作为学科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中共党史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国外有许多与中共党史研究有关的机构和人员, 在资料搜集和研究成果方面都有重大影响, 西方的一些史学理论和方法对中共党史研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探讨这些问题对推进中共党史学科的发展十分必要。对于众多中共党史研究者和传播者来说, 科学的历史观如何确立, 党史基础知识和基本经验如何积累, 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如何培养, 既是迫切的实践问题, 也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党史科学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课程体系的建设、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提升等, 都需要加强研究, 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中共党史学科的基本理论是一个系统的科学体系, 蕴含在中共党史研究的各项成果之中, 又是提升党史研究科学化水平的理论指南。

三、研究中共党史学科基本理论的价值取向

研究中共党史学科的基本理论问题, 实际上是对中共党史研究实践的审视和反思。对学科基本理论问题的认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学科建设的水平, 所以深化学科基本理论问题研究对于推进学科发展, 更好地发挥学科的功能有重要意义。

(一) 提高中共党史研究科学化水平的必然选择

任何学科的发展都需要学科理论指导。中共党史学科基本理论研究是党史研究中的薄弱环节, 应加强研究, 以适应中共党史学科进一步发展的需要。研究党史必须坚持唯物史观指导, 这是党史工作者的普遍共识。但过去的研究存在一个问题, 即用唯物史观的概念套用丰富的历史实践, 导致研究中的公式化、简单化, 难以形成符合中共党史学科特点的范畴、概念、原理和标准。实际上, 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 但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理论和话语体系, 教育学有教育学理论, 经济学有经济学理论, 文学有文学理论等等。中共党史学科是否也应该有自己的学科理论?答案是肯定的。但是过去的党史研究中这方面的意识还不强。改革开放以来, 研究者的学科意识不断增强, 深化理论研究才能提升学科建设水平逐步成为学界共识。

历史研究从来就不是单纯地描述过去, 而是要进行理论阐释, 没有理论就没有历史学科。李大钊在《史学要论》一书中明确指出:“今日之历史学, 即是历史科学, 亦可称为历史理论。史学的主要目的, 本在专取历史的事实而整理之, 记述之, 嗣又更进一步, 而为一般关于史的事实之理论的研究, 于已有的记述历史以外, 建立历史的一般理论。严正一点说, 就是建立历史科学。此种思想, 久已广布于世间, 这实是史学界的新曙光。” (7) 这里是讲历史本身的理论问题, 其实学科建设也是如此。只有对中共党史研究活动进行理论分析和自我认识, 深化学科基本理论研究, 形成符合学科特点的理论和方法, 构建完善的学科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 才能真正提高中共党史研究的科学化水平, 从而为中共党史专业人才培养奠定理论基础。

(二) 充分发挥中共党史学科功能的必然要求

历史学最基本的功能是资政育人。学习研究历史, 可以深刻地认识国情,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把握社会前进方向。李大钊曾经形象而又深刻地指出:“过去的一段历史, 恰如‘时’在人生世界上建筑起来的一座高楼, 里面一层一层地陈列着我们人类累代相传下来的家珍国宝。”“我们登这过去的崇楼登得越高, 愈能把未来人生的光景及其道路, 认识得愈清。” (7) 学习研究中共党史, 能够更好地运用党的历史经验和总结党的新鲜经验, 提高党的治国理政水平;能够更好地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提高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素质和能力, 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能够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能够更好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情感, 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总之, 党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力量源泉。对于发挥中共党史的资政育人作用, 党中央高度重视, 社会也有较高期待, 但是, 无论在高校还是在党校, 中共党史学科均不被视为主要学科, 党史学科队伍建设面临新的“断层”。过去的党史研究有一些优秀成果, 但是作为一门学科的意识不够, 学理支撑不够, 甚至在学科建设中被边缘化, 导致社会上一些人误以为党史研究就是为了宣传需要, 为执政党唱赞歌, 所以影响了中共党史学科应有作用的发挥。研究中共党史学科的基本理论问题, 建立成熟的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 有利于在更宽广、更规范的舞台上发挥党史学科的学术功能和社会功能。

(三)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迫切要求

当今世界, 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依然激烈。“国际国内意识形态领域许多问题涉及党的历史。正确认识和对待党的历史, 关系党的形象, 关系党的生命, 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7) 近年来,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我国思想文化领域沉渣泛起, 中共党史研究领域是重灾区。一些人丑化英雄, 诋毁领袖人物, 借口“重评历史”“再现历史真相”, 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其实质是通过虚无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 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在历史观上, 历史虚无主义从根本上否定唯物史观, 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立场, 主张所谓“价值中立”, 以“超然的客观主义态度”评说历史, 从而否定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结论。在方法论上, 历史虚无主义反对阶级分析方法, 彻底背离历史辩证法的要求, 走向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 用抽象的人性描绘历史人物、编排历史情节, 对历史进行随心所欲的涂抹、剪裁, 从现象中发掘“真相”而忽视本质, 以历史片段和细节描述全局, 用当今的标准要求历史人物, 依靠研究者的主观推断确定历史人物的心理和言行, 甚至热衷于为已有历史定论的叛徒、汉奸、反动统治人物翻案和歌功颂德, 混淆历史发展的支流与主流, 用碎片化的事实否定历史发展规律。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既需要有针对性地批驳一些错误观点, 更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方法论的教育, 提高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历史素养和辨别能力。研究中共党史学科的基本理论问题, 对于加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研究阐释和宣传教育有着深远意义。

(四) 加强学科交流和国际对话的现实需要

研究中共党史需要有国际视野。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放到人类社会发展史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中考察, 才能更加深刻地揭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必然性。中国共产党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随着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海外关注中国、关注中国共产党、关注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人越来越多。学科发展离不开广泛深入的学术交流。中共党史学科的发展, 不仅需要研究领域内部的交流, 更需要广泛的国内外交流, 以更好地发挥中共党史学科的应有作用。虽然海外没有中共党史学科这样的概念, 但是众多国家和地区的数百个机构研究中共党史, 研究人员可以说成千上万。他们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都对中共党史学科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加强中共党史学科基本理论研究, 可以更好地关注国际学术界对中共党史学的观察和思考, 更好地评析海外中共党史的研究成果, 更好地加强国际学术交流, 使中共党史学科的影响日益扩大, 这对于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显然很有意义。

(王炳林:长安街读书会成员、

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原标题:《「教育强国」王炳林:中共党史学科基本理论问题论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学理论的重要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