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属于欧洲货币市场吗

    新华社香港6月25日电 (记者 吴铮)25日,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与欧洲清算银行、摩根大通推出跨境抵押品管理服务,帮助国际金融机构从香港获得离岸人民币流动资金;本月稍后时候,230亿元人民币国债将在港发行,外国中央银行得以从香港认购人民币国债作为国家储备……

    回归祖国15周年之际,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蓬勃发展。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向“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目标稳步迈进。

    “在‘一国两制’之下,香港凭借独特地位已发展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香港特区政府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陈家强

    香港的离岸人民币业务以2004年香港银行正式开办人民币业务为起点,历经人民币业务扩大、境内外机构在港发行人民币债券、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建立与“扩容”等关键节点,至今成果丰硕,包括存款、汇款、债券、基金、保险、黄金、股票等离岸人民币业务多元化发展初具规模。

    在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方面,香港自2009年开始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业务,迄今已发展为支持人民币贸易结算和支付的重要枢纽。金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11年经香港进行的人民币贸易结算总额达19150亿元,相当于2010年的5倍多;今年第一季度则达5712亿元。

    在推动人民币成为国际投资货币方面,香港积极开发多种人民币计价金融产品以提高境外人民币流动性:包括香港首只以人民币计价的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首批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基金、全球首只以人民币计价的黄金交易所买卖基金(ETF)……

    金管局数据显示,在人民币融资需求日增的情况下,2011年在香港发行的人民币计价债券(点心债)增至1080亿元,是2010年发行额的3倍。

    陈家强介绍,香港已成为最大的离岸人民币融资中心。今年前5个月有40笔人民币债券在港发行,同比增加约30%;发债总值为404亿元,同比增加约40%。发债体也由内地金融机构扩展至国际企业和机构。

    他特别提到,财政部6月即将在港发行的国债不仅规模大,而且其中一部分首次特别配售给外国央行。“中央利用香港的平台,让外国央行认购人民币国债作为国家储备,意义重大。这不但有助于推展香港的离岸人民币业务,更让人民币走向国际迈进一大步。”

    在将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方面,香港已形成最庞大的离岸人民币资金池。香港人民币存款总额2011年年底接近5900亿元,比2010年年底的3100亿元增加约9成。

    金管局总裁陈德霖说,香港之所以取得这些令人鼓舞的成绩,既是因为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日趋成熟,也是由于中央政府扩大政策空间,推动在岸与离岸市场间的人民币资金更有效循环流通和使用。

    “人民币国际化之于中国,就好比是‘养儿子’的过程。在人民币国际化的开始阶段,香港可以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育儿园’。”——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

    香港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之路上硕果累累,但也面临诸多挑战。自去年第三季度离岸人民币汇率剧烈波动,市场对人民币升值预期淡化。有观点认为,市场看淡人民币不利于人民币国际化。

    汇丰银行分析,人民币升值预期淡化不仅不会阻碍人民币国际化,反而有助于解决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一些问题。因为一方面,投资者对离岸人民币交易的巨大需求已极大提高了人民币在离岸市场中的流动性;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的单向预期在某些领域会阻碍市场发展。

    特区政府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副局长梁凤仪也认为,人民币汇率双向流动的趋势不但没有阻碍离岸人民币业务发展,反而带动更多人民币融资需求。

    金管局强调,人民币存款量并非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发展唯一指标,更重要的是看香港人民币资金池能支撑哪些金融活动以及是否能有效运用。

    金管局副总裁彭醒棠介绍,截至今年5月底,已有196家银行成为香港人民币清算平台的参加行,其中170家由外资持有或在境外经营业务;海外银行在香港银行开设的人民币代理账目共计1100多个,香港银行对海外银行的应付及应收款项分别达到人民币1280亿元和1460亿元,显示来自全球不同地区的银行积极利用香港稳健平台和庞大资金池向其客户提供人民币服务。

    按李小加的观点,中国推行人民币国际化就像“养儿子”,即便历程艰难,长期而言也利大于弊;香港作为第一所培育这个“儿子”的“育儿园”,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但一旦办好这所“育儿园”,香港就可以进一步办人民币国际化的“小学”“中学”“大学”。等人民币国际化最终从香港“毕业”走向全球,香港就变成真正意义上的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

    “伦敦发展离岸人民币业务,将与香港的离岸人民币中心达致优势互补。”——汇丰银行香港区总裁冯婉眉

    看好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并非香港一地。伦敦、新加坡等地均致力于发展为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香港一面发挥独特优势向“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目标迈进,一面积极与伦敦等地合作,共同助推人民币国际化。

    中央政府、香港特区政府和金融机构采取多项措施,推动香港成为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去年8月在港宣布的把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范围扩大到全国、支持香港企业使用人民币到境内直接投资、允许以RQFII方式投资境内证券市场等措施,突破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的藩篱,使人民币回流机制在香港人民币投资、债市、股市和汇市四大领域齐备,成为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发展的重要进程。

    为助推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发展,金管局推出“放宽对人民币未平仓净额的监管规定”“提供短期人民币资金”等多项措施,并与英国财政部倡导成立合作小组,进一步推动香港和伦敦在发展离岸人民币业务方面深化合作。

    这个合作小组5月在香港召开首次会议,商定一系列有关人民币流动资金供应、支付及结算安排、产品与市场服务的项目,6月25日推出的跨境抵押品管理服务就是其中之一。通过此服务,国际金融机构可利用在欧洲清算银行或摩根大通所持的证券作为抵押品,与金管局辖下债务工具中央结算系统成员就有关服务进行三方回购协议交易,从香港市场取得港元或人民币流动资金。此外,香港人民币即时支付结算系统自6月25日起延长运作时间,以方便欧洲时区金融机构更有效利用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平台。

    冯婉眉认为,在伦敦开展人民币业务有助于英国乃至欧洲大陆的投资者逐渐认识并熟悉人民币产品。伦敦能在促进欧洲的人民币支付等方面扮演领导角色,而在开发更广泛的人民币产品方面需从香港“取经”。因此,伦敦发展离岸人民币业务,将与香港优势互补、彼此获益。

    离岸人民币业务已成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一大支柱。“如果10年后回首,香港最大的发展可能就是人民币国际化及其带来的机会,”易方达资产管理(香港)有限公司行政总裁王红欣说。

2021年8月17日,伦敦金融城及中国人民银行共同发布了第十期《伦敦人民币业务季报》。

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第一季度伦敦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强劲。

伦敦证券交易所发行的点心债券(指在香港发行的人民币计价债券)规模、伦敦人民币外汇市场交易量、中英跨境人民币交易同比均大幅增长。

与此同时,根据SWIFT的数据,英国(主要是伦敦)目前仍是全球最大的人民币外汇交易中心,和第二大离岸人民币支付中心。

今年第一季度,英国在人民币外汇交易份额中占到38.18%,离岸人民币支付份额占到7.13%,相比2020年12月分别增加了0.69%和0.99%。

除了介绍2021年第一季度伦敦人民币市场概况外,本期《伦敦人民币业务季报》还重点关注了金融可持续发展这一话题。

2021年一季度伦敦人民币市场概况:7组关键数据

1. 伦敦人民币外汇市场

自2020年第二季度以来,伦敦市场的人民币外汇一直在稳步上升。

2021年第一季度,伦敦人民币平均日交易量升至967.6亿英镑,季度环比增长9.01%,同比增长34.26%。

此外,按交易部门划分的人民币外汇成交额分布基本保持不变。

其中,吸收非英国居民存款的公司的人民币外汇交易额占了34.4%;吸收英国存款的公司的人民币外汇交易额占22.1%,其他领域占43.5%。

2021年3月,伦敦市场离岸人民币外汇交易占比高于上一季度。

亚马逊云科技(EBS)交易数据显示,离岸人民币(CNH)现货交易量在欧洲,中东及非洲(EMEA)交易时间中所占比例为39%,较2020年12月上升了4%。

其中,亚洲、欧洲、中东和美洲的交易时间分别占离岸人民币现货交易量的52%、39%和9%,而去年12月这一比例分别为57%、35%和8%,一年前分别为58%、36%和6%。

2. 伦敦人民币证券市场

2021年第一季度(1-3月),伦敦证券交易所新挂牌发行点心债券12只,总发行规模55.8亿元人民币,加权平均票面利率3.2%。

全年新发点心债券17.3亿元,同比增长45.1%。截至2021年3月底,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点心债券145只,流通总额628亿元人民币,加权平均票面利率3.6%。

3. 伦敦人民币信贷市场

2021年第一季度,伦敦人民币存贷款余额显著增加,尽管略低于2020年同期。

截至2021年第一季度,伦敦离岸人民币存款余额总额增至71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21%,而人民币存款占英国外币存款总额的比例较上一季度略有上升。

一季度伦敦离岸人民币贷款余额为696.1亿元,环比增长53.34%,同比下降6.02%。

其中,同业拆借(Interbank lending market,指银行间为解决短期内出现的资金余缺而进行的相互调剂)增长是本季度增长的主要原因。

2021年第一季度,伦敦人民币总清算金额为2.58万亿元,同比下降15.8%,日均清算金额为444000亿元,累计交易数量为17,020笔。

自2014年6月中国建设银行伦敦分行获批成为英国人民币清算行以来,截至2021年3月底,建行伦敦分行人民币清算总量累计达54.76万亿元,继续保持亚洲以外最大的人民币清算行地位。

5. 中英人民币跨境结算

自英国脱欧以来,2021年第一季度,中国首次取代德国成为英国最大的进口来源国。中英跨境人民币交易额达到493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3.18%。

其中,跨境收入约2403.7亿元人民币,跨境支付2533.4亿元人民币,中英净流入129.7亿元人民币,比2020年同期增加35.7亿元人民币。

中英双边货物贸易人民币跨境收付总额222.8亿元,占同期收付总额的4.51%。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资本项目也在不断增加。

6. 伦敦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国际地位

根据SWIFT的数据,人民币在2021年3月成为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客户发起和机构支付),其份额增至2.49%,较2020年12月增长0.61%。

同期,人民币在贸易融资市场的全球货币份额为1.94%,较2020年12月下降0.11%。

数据还显示,英国仍是仅次于香港的全球第二大人民币离岸支付中心,占全球人民币支付份额为7.13%,较去年12月上升0.99%。

截至2021年3月,英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人民币外汇交易中心,占比略高于38.18%(较2020年12月上升0.69%)。

2021年3月人民币外汇交易量前三位的国家/地区分别是英国、美国中国,与去年12月相比,每个国家的份额没有太大变化。

7. 人民币在全球货币储备中的地位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截至2021年第一季度,人民币占全球外汇储备的比重为2.45%,较第四季度增长0.18%。

相比之下,当人民币2016年首次被纳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时,其当年第四季度的初始份额仅为1.07%。

其他货币方面,美元2021年第一季度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份额从58.94%小幅上升至59.54%;欧元、日元和英镑所占份额从上一季度的21.29%、6.05%和4.73%降至20.57%、5.89%和4.70%。

绿色金融成重点,未来金融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正如文章开头所说的那样,本期《伦敦人民币业务季报》还关注了绿色金融这一热门话题,来自中英两国的金融基础设施机构还在报告在分享了最新出台的新举措。

英国银行方面,汇丰银行介绍了如何把人民币国际化与可持续金融产品创新结合起来;渣打银行则介绍了转型金融,即金融机构如何帮助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转型,以逐步达到绿色标准。

中国机构方面,中金公司介绍了中国绿债市场的发展情况,工银伦敦则分享了向绿色银行转型的经验。

疫情之下,英国伦敦何以成为人民币外汇交易中心?

截至2021年第一季度,英国仍保持了全球最大的人民币外汇交易中心,和第二大离岸人民币支付中心,即使是疫情也丝毫未能改变这一点。

这显示出英国,尤其是伦敦,在保持全球外汇交易中心地位的同时,一直在人民币方面默默发力。

首先来说,英国之所以能够在人民币外汇交易市场取得优势,当然和伦敦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脱不开关系。

无论是看排名还是看实力,世界最顶级的金融中心就只有两处:纽约和伦敦。在中美相争的大背景下,伦敦成了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选择。

抛开伦敦的优势不谈,中英两国在金融领域多年来的友好往来,也为英国稳坐人民币外汇交易市场第一把交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早在2012年,伦敦金融城政府就发起了伦敦人民币离岸发展中心计划,希望把伦敦打造成人民币国际市场的“西方中心”,与中国香港和其他金融中心相辅相成。

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已有8家中资银行在伦敦设立分行,上海清算所和上交所也分别与2017和2019年设立伦敦代表处。

另外,目前已有4家中国企业通过“沪伦通”成功在伦敦上市,开创了中国与境外资本市场互联互通的先河。

中资金融机构也在努力搭建中国与英国、乃至欧非地区商贸往来、交流合作的桥梁,不断推进绿色金融、电子支付等领域发展。

自2015年以来,中资银行已在伦敦发行5支绿色债券,总价值约43.8亿美金,占中国海外发行绿色债券总额的26.2%。

此外,中国银联卡在英国ATM上的业务也已全面开通。

总的来说,伦敦人民币业务取得了2021年的开门红,第一季度发展势头仍然强劲。

不论是伦敦证券交易所发行的点心债券规模,还是伦敦人民币外汇市场交易量、中英跨境人民币交易均实现大幅增长。

与此同时,英国伦敦继续稳坐全球最大的人民币外汇交易中心,和第二大离岸人民币支付中心的交椅,交易份额和离岸人民币支付份额均比上一季度(2020年12月)有所增长,创历史新高。

由此也可以看出,即使在疫情下,中英两国在金融领域多年来打下的合作基础依然稳固。

*欢迎星标英伦投资客,不错过每条重要推送

服务于对英国有兴趣且能独立思考的读者

推送投资讯息和原创分析文章

是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MRICS

2021年7月15日,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 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赋予浦东新区开发和改革新的重大历史任务,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新一轮发展动力。本文从人民币国际化出发,通过回顾人民币国际化历程,借鉴其他国家货币国际化历史经验,对上海浦东发展离岸人民币市场提出一些参考建议。

过去十多年来,人民币国际化主要体现在人民币的支付货币功能、投融资货币功能、储备货币功能、计价货币功能以及离岸人民币金融市场发展五方面。

支付货币功能方面:2009年7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发布《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7月6日,上海试点办理首笔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自此,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正式启动。近年来,伴随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政策框架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更多市场主体开始接受以人民币进行支付结算,越来越多中国企业走出去以及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加入,使得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量持续增长。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0年经常项目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合计6.77万亿元,占同期本外币跨境收付的17.8%,较2019年提高1.7个百分点。

投融资货币功能方面:2014年开始各项跨境互联互通机制不断推出,金融市场双向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得到持续拓展,包括沪深港通、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债券通等各项机制进一步打通了人民币跨境投资渠道。根据《报告》,2020年证券投资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为16.5万亿元,同比增速达到74%,占人民币跨境收付总额的58%,已成为人民币跨境使用最主要、增长最快的渠道。

储备货币功能方面:中国人民银行积极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建立双边本币结算框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多达70多个央行和货币当局将人民币纳入储备货币。2015年11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SDR)篮子,人民币成为第一个被纳入SDR篮子的新兴市场国家货币。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人民币储备规模为2874亿美元,占标明币种构成外汇储备总额的2.5%,是IMF自2016年开始公布人民币储备资产以来的最高水平。

计价货币功能方面:目前境外投资者可投资境内特定品种期货已增至9个,并可以使用人民币作为保证金进行结算,大宗商品贸易领域人民币跨境收付也取得较快增长。

离岸人民币金融市场发展方面:

2009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启动,当时香港地区作为境外唯一试点地区收获了政策红利,离岸人民币存款规模较快增长。2015年“8.11汇改”后,离岸人民币汇率波动加剧,对美元呈现较大幅度贬值,离岸人民币与在岸人民币出现较大汇差,资金由离岸市场回流在岸,一度导致香港地区离岸人民币存款规模出现萎缩。

伴随2017年人民币汇率企稳,市场供需关系缓和,离岸人民币市场规模重回增长。近年来,随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不断扩大,债券南北向通等跨境互联互通机制进一步拓宽,离、在岸市场逐渐打通,全球离岸人民币存款规模稳步增长。双边市场联动显著增加,利差和汇差明显收窄。USD/CNY掉期点与USD/CNH掉期点波动相关性显著增加,且掉期价差呈现逐年收窄格局。然而由于离岸人民币市场供流动性管理的货币市场工具较少以及缺少货币当局流动性操作抚平市场波动,离岸市场短期利率波动远高于在岸市场,尤其是当在岸市场流动性出现紧张时,离岸人民币市场短期利率往往出现跳升。

二、其他国家货币国际化的经验借鉴综述

德国、日本作为工业强国以及后发国家,对于现时的中国来说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德国马克的国际化历程

凭借完善的工业基础,二战后全球对德国工业制品需求的强劲增长创造了对德国马克的基本需求。德国马克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已经一跃超过英镑成为全球第二大储备货币。但德国货币当局一直对马克的国际化抱着谨慎的态度,担心大规模的国际热钱进出会对本国的经济和通胀产生不良的影响。为做好抵御外部热钱冲击的准备,德国政府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不断致力于发展本国金融市场,金融管制逐步放松,金融要素市场不断完善,在这期间德国马克的外汇交易量以及以德国马克计价的债券发行量都成倍增长,在全球市场中的比重显著提升。在完成这些准备之后,直至1984年德国马克才正式实现了资本账户的可兑换。90年代起,德国政府当局致力于欧洲区域货币的发展,逐步让德国马克成为了欧洲地区的中心货币。根据IMF数据,被欧元取代前,德国马克在全球外汇储备占比稳定在13%~14%,稳居全球第二位。

(二)日元的国际化历程

同德国一样,日本在起步阶段虽然是二战战败国,但凭借着较好的工业基础,二战后特别是朝鲜战争后,日本经济迅速得到恢复。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已跃升为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的强国,此时日元的国际化受到关注,但是日本政府态度谨慎,与德国政府一样担心境外的热钱冲击下汇率的波动对本国经济的影响。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日元开始采用浮动汇率制度,并逐步放松资本管制。80年代日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大幅扩大,日本迫于美国的压力,在本国金融市场尚未发展成熟的情况下,仓促加快日元国际化的进程。广场协议后日元汇率的急剧升值对日本经济造成了较大的冲击。90年代的日本经济停滞使日元在全球外汇储备的占比不断下降。欧元的诞生促使日本政府将日元国际化目标重新定位为亚洲区域货币,但此时日本长期的经济不振已使日元错失成为区域货币的良机。

(一)他国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和德、日两国一样,都拥有完备的工业体系,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从两国发展的历程上可以看到,要成功完成国际化,工业条件仅是基础,货币汇率的稳定、经济的平稳增长及本国金融市场的成熟才是成功的关键。人民币的国际化不应该仓促上马而应循序渐进,力求在保证货币汇率稳定和经济平稳增长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市场影响力。同时,应不断发展境内及离岸金融市场,只有在本国金融市场发展成熟、金融要素市场完善的基础上,才能实施人民币的完全开放。

(二)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展望

相较于中国香港地区等离岸人民币市场,上海浦东具有监管政策实施便利、金融基础设施落地及时、易于货币当局进行宏观调控和开展流动性操作等天然优势。此外,上海在岸、离岸市场在地理上的融合也为将来实现两个市场互联互通和协同发展的远期目标提供便利。

展望未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人民币国际化是时代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的情况下,我们需要继续在以下五个方面夯实发展基础。支付货币功能方面,充分利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RCEP)签署拓展人民币在贸易投资中的使用空间,鼓励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投融资货币功能方面,积极通过拓宽跨境互联互通渠道,扩大现有互联互通机制额度,发展跨境投融资创新产品;储备货币功能方面,继续以“一带一路”为重点,推动扩大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货币互换额度,加强双边货币合作;定价货币功能方面,鼓励促进离岸人民币市场开展以人民币定价的商品交易,以提高外资商品市场参与度;离岸人民币金融市场发展方面,以建设境内离岸人民币市场为契机,引领全球其他地区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和改革,逐步实现离岸人民币市场和在岸人民币市场从分离型向渗透型过渡。

(三)境内发展离岸人民币金融中心的建议

1. 借力自贸试验区发展境内离岸人民币市场

上海自贸试验区一直以来是人民币国际化先行先试的试验田,发展至今自贸账户体系内已有一部分沉淀的离岸人民币资金,已有多家企业在区内发行自贸区离岸人民币债券。未来上海浦东建立离岸人民币中心,建议一方面要通过政策继续鼓励企业在自贸区内进行跨境贸易和跨境投融资时使用人民币结算,将部分存量外币业务转化为离岸人民币业务,继续提高离岸人民币市场交易规模和市场体量;另一方面要盘活自贸账户体系内的离岸人民币资金,鼓励境内企业在自贸区发行离岸人民币债券,扩大自贸区内离岸人民币投融资渠道。

2. 建设离岸人民币基准利率曲线

目前离岸人民币市场依然缺少一条完善的基准利率曲线作为定价基础。基准利率曲线构建有助于形成离岸人民币存贷款市场和债券市场定价之锚,对于市场稳定有序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建议未来境内离岸人民币市场基准利率曲线短端可以通过参考在岸人民币市场SHIBOR模式,利用报价机制进行构建,曲线中长端可以综合参考离岸央票发行利率以及财政部离岸人民币债券发行利率等进行构建。

3. 利用现有境内平台加快离岸人民币市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建议综合运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交易平台、上海清算所、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等金融基础设施平台,不断丰富离岸人民币市场交易产品、发展离岸人民币定价的交易市场、完善离岸人民币市场的清算体系、实现离岸人民币债券托管结算互联互通,扩展现有境内NAFMII债券回购主协议适用范围到离岸人民币回购市场,引入更多境外CIPS参加行在平台上开展离岸人民币交易,进一步提升市场机构参与的深度和广度。

人民币国际化不是一日之功,只有在保证货币汇率的稳定、经济的平稳增长及本国金融市场的成熟的前提下,才能稳步实现人民币的完全开放。在此背景下,上海浦东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上海浦东应该借助自贸试验区改革的经验,以建立境内离岸人民币金融中心为契机,引领全球离岸人民币市场改革,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稳步发展。

作者:高远、蔡思捷,浦发银行金融市场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意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