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从最低到状元分哪些等级呢

成熟的科举制度分为童生、秀才、举人、贡士、进士、探花、榜眼、状元八个等级。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及受中国影响的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制度萌发于南北朝时期,科举真正成型是在唐朝,显示出生气勃勃的进步性。

科举考试通常分为地方的乡试、中央的省试与殿试。乡试第一名为“解元”,中央省试为“省元”,殿试第一名为“状元”。

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

文教政策:一个国家对教育发展的总的指导思想,决定了教育的发展方向、水平和重心。第一节先秦时期的文教政策

一、夏朝:以“射”造士

重视军事教育。弓箭是当时战争中主要的武器装备之一,培养擅射的武士是统治者的要务。教育便具有此项特点

二、商朝:以“乐”造士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其民之敝,荡而不静,胜而无耻。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其赏罚用爵列,亲而不尊。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惭,贼而蔽。”

孔子说:“殷人尊崇鬼神,领导人民侍奉鬼神,重鬼神而轻视礼仪,重刑罚而轻视奖赏,尊严而不亲和。这给人民造成的弊端就是放荡不安分,好胜而没有廉耻之心。周人崇尚礼而好布施恩惠,尊奉鬼神但敬而远之,亲近人并且忠厚待人,用爵位等来对人进行赏罚,亲和而不尊严。这给人民造成的弊端就是贪利取巧,重文饰不知羞愧,相互残害而不知道事理。”

三、西周:以“礼”造士

这种文教政要求为国家培养通晓并遵守礼仪的官员。这可视为中国“文官政治”的开端。礼:《说文解字》有言,”礼,覆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依此可知,它实指祭神的仪式和心态,其引申意为敬意、敬礼或礼貌。周朝对礼赋予了“敬德保民”的新内涵。

西周的以“礼”造士为孔子所倡扬,更为西汉之后的历代帝王所借用,从而形成了“重教兴学”的传统,同时也确立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重德轻智”的基调。

四、春秋战国:“礼”文“戎”实

所谓“礼文”,继续打着礼的旗号,以礼相标榜,以礼为文饰。

所谓戎实,则是以军事力量的积累作为实际的、潜隐的考量。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但历史惯性决定,西周重礼的传统难以断然割裂。

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政治经济利益而兴养士之风。

官学教育耗财多而收效慢,故大多数统治者均不修官学,而讲财力倾斜于军备。除以礼示人外,还重视礼在教化中的功用。

第二节秦汉时期的文教政策

一、秦代: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1、书同文:统一文字工作;行同伦:匡正异风异俗;

4、禁私学,焚书坑儒;

5、以吏为师、以法为教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教政策

玄学的思辨哲学,直承老子,而其人生观、教育观,则多取法于庄子。简而言之,玄学以老庄之学为主源,旁纳了诸子百家之说和佛学支流,汇集成了复杂且流变的特殊学派。

佛教与公元前六道五世纪产生于古印度,教主为释迦牟尼佛。大约在西汉哀帝元寿怨念开始传入中国内地

“一部《儒林外史》,揭露了封建社会吏治的腐败、科举制度的弊端等,也把当时读书人的悲惨命运刻画得淋漓尽致。今天,在定州贡院亲眼看到这些文物资料,真是大饱眼福。”在定州贡院魁阁号舍的试卷展柜旁,游客刘勇正在驻足观看。

提及古代的科举考试,很多人会想到《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故事,抑或是“连中三元”这一和科举考试有关的成语。为什么范进中举之后会喜极而疯?“连中三元”到底是什么意思?科举考试是如何划分等级的?

科举时代,所有没有参加过任何考试的学生统称为童生。在清代,各县的学生在本县通过县试,再到附近州(府)参加府试和院试,中试者可取得生员的资格,也就是秀才的身份。

清朝时期,定州曾先后管辖曲阳、新乐、无极、深泽等县,这几个地方的童生考取生员的考试,都在定州贡院进行。

从童生到生员,是学子们改变命运的第一步。他们被视为未来的官员,在地方上享有一些特权,比如:可以见官不跪;可以免去差役和丁粮;家庭贫困的生员,还可以从学田的租赋中支取一些作为生活补助;如果秀才违犯禁令,所犯事情严重,地方官员也需先报学政,等到革除学籍后方可处置,如果所犯不重,就交由学政官员处理即可。

生员也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廪生”,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还可以作为考生的担保人。其次称“增生”,不供给粮食,是有一定名额的,用来增广生员。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另外还有贡生和监生,他们和生员属于同一级别,但身份要稍高一些,他们是国子监的学生,学习期满之后可以直接委任官职。

取得生员资格的考生,还要在贡院经过岁试、科试两次考试,选拔一定数额的生员参加在所在省城举行的乡试。定州辖区内的岁试和科试,也在定州贡院举行。而更高一级别的乡试,则在各地的省城举行。

清朝时期,全国共有15个乡试考场,由于河北为京畿之地,省城不再另设考场,河北区域考生要到京城参加顺天府乡试。

乡试通过者,被称为举人。从秀才到举人,对学子来说,可谓身份上的一次质变。秀才中了举人之后,就不再是普通的民众,而是正式进入到了“士”的阶层。如果县城有什么空闲职务,举人是可以直接上任的,虽然只是八九品的小官,但是好歹也是吃皇粮的“公务员”了。根据规定,举人还可以免交赋税,所以,很多的地主都给举人一定的好处,将自己的土地放在举人的名下,以达到避税的目的。

中举者可以再到北京顺天府参加会试,考取贡士的功名。取得贡士身份后,学子们就可以到故宫的太和殿或保和殿,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殿试中榜者,就是今天人们耳熟能详的进士。

进士分为三甲,第一甲赐进士及第身份,只有三名,就是人们所熟悉的状元、榜眼和探花;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由于年代不同,第二甲和第三甲所选取的人数也是不一样的。

今天人们常说的“连中三元”,指的是一个人连续考取乡试第一(解元)、会试第一(会元)、殿试第一(状元)。“连中三元”,被看作科举考试中的至高荣耀,其实现难度可想而知。因此,在中国古代1300多年的科举考试中,总共只有21人三元及第,其中文状元17人,武状元4人。文/记者 王思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度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