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州事件分析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我们会来到这个世界,是不得不来;我们最终会离开这个世界,是不得不离开。——余华《活着》

人活着有多难,一个馒头,一碗水?

比起身体的活着更难的是维持精神的持存。

刘学州从小就带着一个关于自己身世的谜题,这也是他一定要去追寻的真相。

他在不被期待中来到了这个世界,生命的价值是2万7千元,这是他人生的价值。

当父母为了彩礼将他卖出的时候,刘学州成了父母婚姻的祭品,这标定了他作为物的存在与被牺牲者的角色,也标志着亲生父母的罪孽注定无法偿赎。

刘学州幸福的寄养家庭因为意外而失去了养父母时,他同时失去了爱与保护。原初客体的失去导致了他获得爱与支持变得艰难,依恋关系遭到了破坏,失去了健康成长的支持性环境。

他的敏锐让他摆脱了死神的镰刀,作为幸存者而活了下来,那个时候他失去了所有,心中会有一种罪恶感,自己也应该与他们一起离去的,养父母的离去带走了他所有活着的意义。这件事也是他人生第二次悲剧的开始。

从小在被叫野孩子而成长起来的刘学州是多么的无助与难过,面对周围人的侵害,形成了内向自卑的性格,家境的贫寒,缺少来自父母的爱与支持,他的成长过程异常艰难。

没有家庭支持的他面临着生存焦虑与身份焦虑的双重打击,这足够摧毁一个人。

六年级时被老师表扬,意识到自己也许可以以另外一种方式存在,他将痛苦化作生的力量,性格由抑郁的一端摆向了积极的一端,他也体验到了那个年纪的孩子该有的成就感,维持了自身稳定。

他将一切痛苦化作了力量,变成学业上的动力,也许家庭不幸,但学校里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获得认可、支持,让他的精神痛苦得以遮蔽,将关于自己的价值放在了学业上,然而接下来的初中让学校也变得具有伤害性。

在初中时被老师猥亵或性侵的经历,无处诉说,更无法复仇,被威胁的他毫无安全感,只能一个人默默承受,抑郁是必然,身体被侵犯后的创伤击溃了他在小学六年级建立起来的一种稳定感,精神无法再自我维持。

刘学州迫切需要一个为何要遭受这些痛苦的解释,他需要一个关于自己遭遇的真相,于是他走上了寻亲之旅,也走上了自己的不归路。

他自己制作了一个关于父母的想象,“很疑惑我是被偷的”,虽然也怀疑“是被他们丢弃的”,处于这种矛盾之中,便去探求了这个真相。

“所以我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网络上”,他就这样开始了,只是他意识到了网络力量可以帮自己,却未意识到网络力量的反噬性,他遭遇了网暴。

在网络和公安的帮助下他顺利的找到了亲生父母,然而一切并未像他想象的美好,而是触及到了实在的而阴暗面。

原来他真的不姓刘,而姓丁,他开始了适应自己新的身份的过程,这时认同处于矛盾当中,现实遭遇让他像私生子一样卑微。

一生只过过两次生日的他却得去参加弟弟的大型生日聚会,同样是父母的孩子却有这般的差距。亲生父母欠刘学州的,他也感受到巨大的心理落差感。

回到石家庄他再一次体验到自己是没有家的,虽然舅妈对他很好,但是他知道自己太需要一个自己的家了。

刘学州希望父母能给他租个房子,拥有一个自己的窝,好让自己能避开那些现实的痛苦。简单的生存需要却被抹黑成了自私自利,无理取闹的形象,尤其是被亲生父母的故意曲解抹黑。

他经历了从理想到幻灭的时刻,亲生父母情感的疏离,和其他异性兄弟生活的对比,被父母拉黑,被新京报与网暴,他反倒成了一个恶人。

在体谅父母的现实难处时,却遭遇父母的打击,想象的关系遭遇了实在的打击,刘学州决定起诉亲生父母,换来的是更加猛烈的攻击。

也许他认识到了即便获得父母的赔偿,也无法改变自己过去的痛苦,甚至有可能换来更大的伤害,他已无力承担那些痛苦,他已预料到将会面临的纠葛。

刘学州在书写自己遗书时,也在梳理自己的人生,捐出一半的钱,为养父母家人留一半。自身的悲剧人生无法改变,至少给其他人带去一些温存,为这个社会尽最后一份力。

他去了一个面向大海春暖花开的地方,“我去三亚最初的目的是为了解脱,想逃离这一切对我的不公。”重新开始了他的旅途。

刘学州的生命从来不属于他自己,他再也不想把命运交给别人掌控了,而是要做一次命运的主人,就像他六年级时体验到了人生还是可以靠自己的努力获得一些美好一样,只不过这次面对现实他已经做出了所有努力,依然无法改变什么,与其反复被现实折磨,不如做一次命运的主人。

我无法想象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是否还有活着的可能,精神的持存,始终需要记忆情感与身份认同的支持,在他这里记忆情感是痛苦的,身份认同是割裂的,一切都那么的无可奈何。

如他生来作为献祭物,死去依然作为献祭物,将父母给予的生命还给他们,从此两不相欠,独自开始新的轮回。

刘学州离去以后,全国热心人士寄去了鲜花,在他离去的海滩上祭拜,这是一位在探索自我生命与生活的英雄人物,许多人从他身上看到了生命的力量,他以一己之力扛起了全网的道德困境,那么他的死谁来负责?

是他亲生父母?是新京报?是网暴的人?这三者缺一也许都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新京报已经被追责,亲生父母必将受到法律制裁。网暴的人,被微博禁止私信,却无法被制裁。

网暴的人总是往别人身上投射自己的暗黑真理,从自己不被理解的委屈体验,以反向形成的方式去伤害别人。没有搜集足够的信息,没有反思,没有共情,只有攻击的快感。

当个人在面对生存焦虑与阶级焦虑时,不会先去改变自己的认知或者提升自己的能力,而是去攻击,只要有机会攻击就会发生。攻击比自己弱的人,会让人有虚假的掌控感和安全感,焦虑情绪通过攻击释放,就像刘学州在学校体验到的被霸凌。

道德往往比法律更加具有约束性与侵害性,本质上个体在面对家庭、社会的大他者侵害时,道德方面的东西与法律,道德上的侵害总是优先出现,法律的公平与正义,在事发与彰显的滞后性时间差中;在诉讼的二次伤害中;在无法控制的舆论中,并未给一个弱小生命多少活的空间。

可以说刘学州经历的几件重大的事件,哪一件单拿出来都是要人命的,只是之前生活能继续,是因为有一个幻想稳定着这些东西,只不过现在都被戳破了,谁都替代不了亲生父母对自己的影响。

有些心理从业者甚至从刘学州个人精神问题上去分析其死亡的原因,归结为其躁狂发作或偏执性精神问题等,滑稽至极,这真是其个人症状学走到头了,也是良心下线的时刻。痛苦是否经历在自己身上是0和1的本质区别。

我们心理从业者永远不能忽视主体的现实遭遇,让主体成为局外人。需要记住的是精神病人是在承担他人的伤害与时代的症状,单纯归结为个人精神的主观性,无疑成了加害者的帮凶。

刘学州并未选择背弃自己的人生,换一种人生能活,只不过他不是刘学州,也不是丁晶,而是另一个人,只不过这需要必要的物质与大量的精神支持才能够完成;他选择忠于自己的遭遇,承担下了那一切,决定重生。

——谨以此文纪念刘学州,愿他来生繁花似锦,归来时仍是少年。

Ps:写了一天,心情很沉重,每个孩子都是天使,请善待他们,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客体,是孩子依恋的对象,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所在。多去问问孩子想要什么,多去倾听他们,多去支持他们进行外部探索,让他们拥有自己的一片空间。

如果你想看更多心理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心理微光

你好,你说你看了刘学州的事情后深陷其中走不出来。

一个人能对其他人的遭遇产生深度共情,一般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对人的共通情感特别敏感。

你说你从小对别人的情绪就很敏感。这是先天因素,是你的优势,但是也会给你带来困扰。

优势就是你对别人的遭遇能感同身受,在倾听别人的遭遇时能让他人觉得你很懂他们,能更好地支持到别人。

困扰就是不管你周围的人发生了什么事,你都能很敏感地跟他们产生很接近的感受,甚至别人都已经过去了你还过不去,同一件事在你心里产生的影响比在其他人心里产生的影响要大,这种放大的难以遗忘的感受让你很痛苦。

二、你有跟当事人相同或相似的经历

你说你也曾经遭遇过校园霸凌,而刘学州也曾遭遇老师侮辱,你们有着相似的经历。

当你看到刘学州的事情时,你曾经的伤痛被激活了,那些已经几乎被你遗忘的痛苦感受又重现了。

可能你当时遭遇霸凌,并没有得到妥善处理,你受的心理伤害被隐藏了,一旦遇到相似的事情就被激活了。

三、对自己能力的过高期望和现实落差带来的自责

就像你说的,你对这件事有自责,你说要是刘学州能早点儿遇到你,听你开导他几句,也许他就不会选择离开这个世界了。

我想说的是,你能保证刘一定会遇到你吗?你能保证你说的一定能劝回他吗?

也许是你曾经用自己的能力帮助过跟你有相似遭遇的朋友,所以你对自己的能力有一定的自信,但是不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刘学州的痛苦除了他没有人比他更了解,劝也不一定能劝到点子上。

他本来还想通过法律途径去起诉他的父母,获得居住的权利,这样的少年是有很强的求生欲和生命力的。但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网暴,是众多网民的攻击让他觉得世界黑暗,最后失去了生的希望。

就算你是救世主,就一定能挽回所有迷途的人的心吗?醒醒吧!

四、内心的高道德感让你自责

你说在刘zs的那个晚上,你还在刷视频娱乐,你对自己有自责,你觉得自己在他去世的晚上还在娱乐,好像太麻木不仁了。

这是你内心善良的表现,你对自己的道德感有很高的要求,你觉得自己应该做一些让自己痛苦的事情,来加深对身处水深火热的人的同情,你觉得自己不该高兴,不该在有人受苦的时候高兴。

但是你对自己未免太残酷了吧。

这也许是跟你从小受的教育有关。有些孩子在小时候,因为遇到好玩的事而笑出声,但是不巧的是妈妈恰好在这个时候丢了钱,正烦躁着呢,看到女儿还能笑出声就气不打一处来,直接揍一顿,于是在小女孩的心里,她得随时看妈妈的脸色,妈妈高兴她才能高兴,妈妈难过她也要强迫自己难过,她和自己的感受失联了,把注意力都放在别人身上了。

所以,如果你要走出来,首先要做的是建立和自己的感觉的联系,把放在别人身上的注意力收回来,放在自己身上。

你在看到刘学州事件的时候,心里涌出了什么情绪?

这些情绪在你过往的生活中,遇到什么事的时候也会产生?

你希望自己遇到类似的事情时,情绪会有什么样的改变?

你可以为这个改变做的一件小事是什么?

你看到刘学州被霸凌,你感到很难过。

你想起了你曾经也被霸凌,你觉得这么好的人为什么要被人欺负,你感到社会不公平,你觉得很无力。

你希望自己以后再遇到有好人被欺负的事情时能更有力量感。

你可以为这个力量感做的一件小事是,在和朋友交流时勇敢地表达出自己对施暴者的愤怒。

你可以做这个练习,慢慢的你会发现自己可以为自己做很多事情,力量感也在你心中慢慢累积。

另外,当你的能力暂时不到帮助别人的时候,原谅自己做不到,我们每个人都是普通人,不是超人,允许自己脆弱,想哭就哭一场,想依靠就靠一会儿,这不是懦弱,而是对自己的保护,以及另一种勇敢。

抱抱自己,你已经做得很好了,在帮助别人之前先把自己照顾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近两年关于道德的事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