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戴口罩想起苏轼的一句名言?

晏婴(?—前500年)字仲,谥“平”,史称“晏子”,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长达50余年。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诸侯,其思想和轶事典故多见于《晏子春秋》,《晏子春秋》经过西汉刘向的整理,共有内、外八篇,二百一十五章,书中记载了很多晏婴劝告君主勤政,不要贪图享乐,以及爱护百姓、任用贤能和虚心纳谏的事例,成为后世人学习的榜样。晏婴自身也是非常节俭,备受后世统治者崇敬。

权有无,均贫富。——《晏子春秋·内篇·问上》。

这是晏婴对齐景公询问的“古之盛君”的行为准则所做的答复,所谓“权有无”和“均贫富”就是说要节制权力、不要滥用,对待贫富问题上要均平而公正。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这句话告诫我们,不应当自恃聪明,而不去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应当保持恭敬谦卑的心态。

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晏子春秋·内篇·谏上》。

贤明的君主,自己吃饱了还能知道有百姓在挨饿;自己穿暖了还能知道有百姓在挨冻;自己安逸了还能知道有百姓在劳苦。

见色而忘义,处富贵而失伦,谓之逆道。——《晏子春秋·外篇》

看见了美色而忘却道义,身居富贵而有失于伦常,这叫做违背天理。君子齐家,必先修身,注重道义,不做出格之事,夫妻关系和睦,进德修业就会取得成功。

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晏子春秋·外篇》

明明有贤人却不知道,是第一种不祥;知道了却不任用,是第二种不祥;使用了却不信任,是第三种不祥。

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这句话即成语“接踵而至”的由来,指人特别多,肩擦着肩,脚跟碰着脚跟。

上无骄行,下无谄德。——《晏子春秋·内篇·问上》

上面的人不做出骄纵的行为,下面的人就不会形成谄媚的恶习。

衣莫若新,人莫若故。——《晏子春秋·内篇杂上》

这句话为齐国名相晏子告诫齐景公的话。而景公却认为:“衣之新也,信善矣,人之故,相知情。”遂不听晏子的劝告。晏子见景公执意如此,乃辞官而去。景公就自己治理政事,结果政事混乱不堪,百姓大乱,景公不得不重新召回晏子理政,未几,天下平定,齐国欣欣向荣。这句话告诫人们一定要有怀旧之心,不可轻易抛弃老的朋友。

一心可以事百君,三心不可以事一君。——《晏子春秋·内篇·问下》

只要做事一心一意,就算变换一百个君主也能继续留在朝中,做事三心二意,就算侍奉一个君主也不能至终。

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晏子春秋·内篇·问上》

用人要用他的长处,不要对他的短处斤斤计较;用人要用他所擅长的,不要对他所不擅长的斤斤计较。

苏东坡:陆游,好吃你就快写诗

想必有不少人面对美食,在流下口水之前,总忍不住先拿手机拍照。当然,也有朋友不喜欢这个行为,说这是种叫“饭前拍照强迫症”的“现代病”。

难道古人吃饭前就不会拍照吗?当然,因为古代没相机……

但是,科教授发现, 古人不拍照,一样会记录美食。这些名人不仅爱吃,还为美食写诗,读着就让人味蕾绽放了。

吃遍大江南北的“老饕”

提到会吃的诗人,大家一定先想起苏轼,毕竟“东坡肘子”“东坡肉”都是以他的号命名。

苏轼一生行遍大江南北,也尝尽各地风味。苏东坡到了黄州,很敏锐地发现了这里的“鱼”和“笋”——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到了惠州,他写下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除了具有发现美食的能力,苏轼还很懂怎么吃,比如面对富人不肯吃,穷人不会吃的“黄州好猪肉”,苏轼详细给出了做法:

“洗净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时它自美。”

苏轼还自称“老饕”,写了篇《老饕赋》,其中有这么几句:

“尝项上之一脔,嚼霜前之两螯。烂樱珠之煎蜜,滃杏酪之蒸羔。蛤半熟而含酒,蟹微生而带糟。盖聚物之大美,以养吾之老饕。”

猪脖肉、秋蟹、樱桃、杏酪、羔羊、蛤蜊……东坡居士真的是个美食家。不过,即使尝尽人间美味,苏轼仍不忘告诉我们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南宋诗人中的长寿美食家

如果说苏轼是北宋文人中美食家的代表,那南宋的代表一定是陆游。说陆游会吃,你可能有点吃惊,但陆游作为一名长寿且高产的诗人,真的有不少诗与美食相关。有一种说法,《钗头凤》首句“红酥手”是一种佛手形状的点心,这个我们不再细究,还是看几首陆游的诗吧。

今日山翁自治厨,嘉肴不似出贫居。

白鹅炙美加椒後,锦雉羹香下豉初。

箭茁脆甘欺雪菌,蕨芽珍嫩压春蔬。

平生责望天公浅,扪腹便便已有余。

今天山里的老翁自己做饭,做出来的佳肴不像出自贫苦人家,烤鹅和炖鸡加上佐料更加鲜美,嫩笋和蕨菜比春天的蔬菜还要好吃。我一生期望不高,能够填饱肚子就好。这首诗很平常地记录了自己的一顿饭,一个农家老翁形象跃然纸上,是不是有些美食家的意味了?

新津韭黄天下无,色如鹅黄三尺余。

东门彘肉更奇绝,肥美不减胡羊酥。

贵珍讵敢杂常馔,桂炊薏米圆比珠。

还吴此味那复有,日饭脱粟焚枯鱼。

人生口腹何足道,往往坐役七尺躯。

膻荤从今一扫除,夜煮白石笺阴符。

陆游曾在四川待过,对川菜甚是喜爱。新津的韭黄,东门的猪肉都是他的最爱,最为特别的是,用桂树枝做柴烧来煮薏米饭,这一定是一个清奇的食客。喜爱之余,陆游还不忘分享给朋友: “芼羹笋似稽山美,斫脍鱼如笠泽肥。客报城西有园卖,老夫白首欲忘归。”(陆游《成都书事》)怎么样,你被种草了吗?

陆游不仅能吃,还自己生产食材,七十岁时他还夜间耕田: “老翁七十犹强健,没膝春泥夜叱牛”;八十岁时,他冒雨采菱角: “八十老翁顽似铁,三更风雨采菱归”;八十四岁,还自己种芋头: “孰言生计薄,种芋已成区”。自食其力,自给自足,陆游确实是一位资深美食家。

健康提示:请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少去人群密集处,平平安安过大年!

1、有发热症状患者,请及时到指定医疗机构就诊!

2、祖国强大人心齐,预防知识记心里!

3、新冠肺炎不可怕,可防可控莫惊慌!

4、疾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

5、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人人有责,人人参与!

6、少出门、不聚会、戴口罩、勤通风、勤洗手!

7、勤洗手来多通风,争做防疫小先锋!

8、个人防护四要素: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少聚集!

9、加强流动人员管理,谁出租、谁负责,谁用工、谁负责,谁经营、谁负责!

10、此时不聚,为了以后更好地相聚!

不管多大年纪,不管经过多少岁月,“少年感”都是人们最喜欢的一种感觉,“少年感”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阳光、灿烂、年轻、有活力。“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时光一去不复返,但我们还可以永远保持年轻的心态,因此“少年感”就成了每个人的喜好,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永远都是少年样,一直像少年那那么有活力,就好像时间能一直停留在十七八岁。

诗歌是人内心感情的抒发,歌曲同样如此,正因为人们都有着一种对“少年感”的追求,一首叫《少年》的歌曲就这样火遍了网络,它的歌词、它的曲调,唱出了多少人的心声:“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时间只不过是考验,种在心中信念丝毫未减。眼前这个少年,还是最初那张脸,面前再多艰险不退却。”

诗词一直是文化的宝库,有许多好的歌词也都借鉴了古典诗词中的创意。比如曾经火遍了大江南北的一首歌《兰花草》,歌词就是来自胡适的诗歌《希望》:“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

《情深深雨蒙蒙》的主题曲曾经传唱度非常广,歌词也是写的出了名的好,其实很多句子都是出自古典诗词,因此才显得格外有意境。“多少楼台烟雨中”是出自杜牧的《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你侬我侬”是出自元朝管道升创作的元曲《我侬词》:“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如火。” “美人如玉剑如虹”是出自龚自珍的《夜坐》:“万一禅关砉然破,美人如玉剑如虹。”“一曲高歌千行泪”是改自韦庄的《衢州江上别李秀才》:“一曲离歌两行泪,更知何地再逢君。”

能够将这么多诗词杂糅在一起,又好不产生累赘违和之感,反而觉得整体都非常和谐,还能产生出新的意境,确实也是改编者的本事。

那么“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这句歌词中表达的意境,又是出自哪首诗词呢?

其实就是出自宋代大文豪苏轼,都知道苏轼是一个非常旷达的人,经历人生几多波折,依然能够保持一份热爱人生、积极生活的心态。遭遇贬官自己开荒种地,就在山坡上建筑居室起名为“东坡雪堂”,自称东坡居士,喜欢吃红烧肉就创造出了闻名天下的“东坡肉”。“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要说古今往来最有少年感的人是谁,那肯定就是非苏东坡莫属了。

苏轼版的“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 便是这句“万里归来颜愈少”,出自《定风波》一词: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有好几首《定风波》都很经典,“莫听穿林打叶声”是一首,“常羡人间琢玉郎”是一首,这首词出现了多个名句,“万里归来颜愈少”是一句,“此心安处是吾乡”是一句,流传度都非常高。

仅仅从语言上看,这就是一首非常美的词作,但美丽的词句背后,更是隐藏着一个更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琢玉郎”是一个如玉石雕琢般的美男子,这个人就是苏轼的好朋友王巩,王巩因为遭受苏轼“乌台诗案”的牵连,被贬到岭南滨州这样的蛮荒之地。

本来树倒猢狲散,家里下人都被遣散了,但王巩有一个歌妓名叫柔奴,怎么也不肯离去,一定要跟着王巩一起去岭南共患难。历劫归来,苏轼和王巩、柔奴相遇,苏轼问柔奴在岭南几年的心路历程,柔奴并不觉得凄苦,反而回答说:“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在柔奴心里,只要跟着王巩,就算去到天涯海角,她的心里都是愿意的。

有这样一个美妙佳人愿意与王巩一起同甘共苦,苏轼开篇便说非常羡慕他,因为上天赠给了他这样一个聪慧的佳人为伴。她歌声婉转,明眸皓齿,一阵风吹过,那歌声就像是雪花飞过炎热的夏日,让整个世界都变得无比清凉。

因为柔奴有着良好的心态,哪怕是从岭南这么遥远的地方归来,她看起来却像是更年轻了,笑容依旧是那么灿烂,那笑容里好像还带着岭南梅花的清香。苏轼问她:“岭南的风土应该不是很好吧?”她却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

柔奴就是一个从外到内都美的奇女子,她的容貌是明眸皓齿、娇艳欲滴,与如玉般雕琢的王巩是天造的一对,地设的一双,她的歌声悠扬如夏日飞雪般让人感到清凉舒适,她的笑容更是如冬日暖阳一般灿烂,可以治愈词人和朋友在贬谪中经历的创伤,她面对远谪他乡的安之若素,更是让人看到了她身上如梅花傲雪一般的坚强品格。

“此心安处是吾乡”也是源自前人的创意,白居易《初出城留别》中有“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种桃杏》中有“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但到了苏轼这里才得到了更为广泛地流传,因为这句词放在全词的语境中,呈现出了一种全新的境界,体现了柔奴面对困难的那种旷达和洒脱的精神,也是词人自身人生观的体现。

要如何才能时刻保持“少年感”,要如何才能真的做到”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苏轼词中的柔奴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榜样。世事反复无常,唯有像柔奴这样有着一种宠辱不惊的心态,有着一份“此心安处是吾乡”的从容,坚守一份患难与共的真情,才能真的进入“万里归来颜愈少”的生活状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轼思念兄弟的两首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