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这枚印章文字是?

摘要:江苏徐州狮子山楚王陵所出印章200余枚,为我国考古史上之罕见。印文内容涉及汉初官制、军制及辖域等各项典章制度,是研究西汉楚国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并由此得以窥探汉印文字特征。

关键词:狮子山楚王陵;汉印

一、狮子山楚王陵出土印章封泥概况

该墓所出之200余枚印章,皆为官印,绝大部分在盗洞和扰乱土中清出,少部分见于西侧第四耳室(W4)中,个别出于陪葬墓。显然,这些官印原来是放置在W4的木(漆)质箱内,箱朽而无存,印章被盗墓者盗出,散弃于盗洞扰土中。

5枚银印,印面长宽各2至3 厘米,龟钮。银印至少秩在千石以上或比二千石,不属楚王掌握。吴楚乱前,王国可自置各官,以后王国官制改变,不能自置银印官,或罢或改,因而学者黄盛璋认为这批银官印应是楚国废印,学者李晓军、刘照建则根据印章材质与印钮规格不相符的特点,认为这批银印属于明器印。

根据这批印章印文所反映的内容来看,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楚国宫廷官员之实用印,如楚御府印、楚食官印等;二是楚国军队武官印,如楚骑尉印、楚轻车印等;三是楚国所辖地方县邑的官吏之印,如承令之印、文阳丞印等。如此多而齐全的楚国官印出土,证实了汉初楚国百官建制“制同京师”的史实,官名繁多,职守明细。关于这些印章的性质,或认为是楚王属下复制自己官印送给楚王,或认为是楚王复制自己属下印章作为随葬品。

80余枚封泥,分别出于内墓道两侧的三间未被盗掘的耳室中,当为楚王属下给楚王贡品的标识。封泥尺寸与印章相同,无边栏,印文内容与出土的官印一样,亦可分为三类,一是代表楚国宫廷职官的封泥,仅见“内史之印”“楚太仓印”和“库口口口”3种,均出土于西侧第一耳室(W1);二是代表楚国军队职官的封泥,仅见“楚中尉印”一种,约10枚,均出土于W1;三是代表楚国属县职官的封泥,这一类封泥出土数量最多,出于西侧第二耳室(W2)及东侧第一耳室(E1),而且每种封泥往往出土数枚。

二、出土印章封泥的内容分类

狮子山汉墓出土的印章封泥,已经发表的品种(字面不重复)有44种,其中25个是群卿属官印,19个为地方官印。上文已提及出土的印章封泥可分为三大类,一是楚国宫廷职官印,二是楚国军队职官印,三是楚国属县职官印。

属于楚国宫廷职官印的,出土印章有10种,分别为“楚太仆丞”“楚太史印”“楚御府印”“楚食官印”“食官监印”“楚祠祀印”“楚永巷印”“楚大行印”“楚卫士印”“楚太仓印”。封泥仅见“内史之印”“楚太仓印”和“库口口口”3种。属于楚国军队职官的,出土印章有11种,分别为“楚都尉印”“楚骑尉印”“楚候之印”“楚中候印”“楚司马印”“楚中司马”“楚营司马”“楚中司空”“楚营司空”“楚骑千人”“楚轻车印”。除了“楚都尉印”“楚骑尉印”为银质外,其他皆为铜质。封泥仅见“楚中尉印”1种,约10枚。据学者赵平安研究,狮子山楚王墓这批印章封泥所反映的王国群卿属官与《百官公卿表》所述的汉朝官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具体如表1:

楚王国初封时的辖县数目有三十二、三十六和四十县(城)之说。《史记·三王世家》载:“楚王(刘延寿)宣言曰:‘我先元王,高帝少弟也,封三十二城。”《汉书·楚元王传》载:“汉六年,既废楚王韩信,分其地为二国,立贾为荆王,交为楚王,王薛郡、东海、彭城三十六县,先有功也。”《汉书·荆燕吴王列传》则载:“庶弟元王王楚四十城。”其中三十六、四十县(城)两种说法较为通行,因此,狮子山汉墓出土的有关反映楚国属县的职官基本上应属于此三十六县或四十县。根据《中国历史地理图集》可对狮子山汉墓出土的属县职官印进行具体分类,如表2:

另有一些印章不知其所属,例如“海邑左尉”“北平邑印”。“海邑”无从查考,“北平邑印”据学者王恺研究,其址就在徐州(当时称彭城)附近,且不仅存于西汉,而东汉依然存在,理由是从铜山龟山一号墓出土的一件铜器上,有“北平园”铭,另在徐州土山东汉墓出土的封泥中亦有“北平邑印”。

三、出土印章所表现的汉印特征

中国玺印从起源之初即附以钮置,秦汉以后,公印钮置有了严格的等级规定。据《汉旧仪》《汉旧仪补遗》等记载:皇帝、皇后玺印用虎钮,皇太子、列侯、丞相、太尉、三公、前后左右将军、中二千石等的印章用龟钮,千石至二百石以上大的印章用鼻钮。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的印章质地以青铜为主,绝大部分为龟钮,另有5枚龟钮银印,这也说明狮子山楚王陵的墓葬规模等级高。

这批印章,字体仍为小篆,但是不少字已吸收了早期汉隶的特点,笔势方中带圆,圆中有方,具有浓郁的书法笔意。更细致地说,这批印章字体为“缪篆”,即一是用于“摹印”的字体,二是直接继承了秦“摹印篆”,三是其字法结构是屈曲填满以适应印章印面,线条平直匀称以区别于其他书体。较典型的代表有西汉“皇后之玺”、西汉“王柱私印”。以“缪篆”入印,入印文字講求美化,在不影响认知的前提下,形体多有所变,随行赋势而不拘泥呆板,形成了汉印稳重端庄、平实厚重、古朴大方、势韵自然而又变化多端的艺术风格。

印文多为阴文,且基本不设边栏,无界画。印文布局明显不同于战国末期到秦的有边栏、有界画的印章,亦不同于新莽时期“多排字三行,遇字不足常加‘之字补足”的特点。值得注意的是,这批汉印多以“印”字入印,不像之前对印章专称为“玺”,亦未像西汉中期之后的部分公印一样称“章”,推测应为西汉早中期的印章风格。

汉印在我国古代印章艺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素有“印之宗汉,诗之宗唐,字之宗晋”的美誉。因而,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的这批汉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研究汉代早期印章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发展。

江苏徐州狮子山楚王陵所出印章200余枚,多为汉初实用的金属铸制官印,有龟钮银印、龟钮铜印和桥钮铜印三种,另有80多枚封泥。这批汉印边角整齐,字口清晰,铸工精湛。其印文布局为汉印特有的阴文四字风格,平整端庄,疏密匀称,体现出端庄凝重、苍拙朴茂、方中寓圆、浑然天成的汉印风格。印文内容涉及汉初官制、军制及辖域等各项典章制度,是研究西汉楚国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并由此得以窥探汉代用印的文字特征。

(作者简介:冯馨婵,单位: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

1.周晓陆.古代玺印[M].北京:中国书店,1998.

2.王恺,邱永生.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发掘简报[J].文物,1998(08).

3.韦正,李虎仁,邹厚本.江苏徐州市狮子山西汉墓的发掘与收获[J].考古,1998(08).

4.王恺.狮子山楚王陵出土印章和封泥对研究西汉楚国建制及封域的意义[J].文物,1998(08).

5.赵平安.对狮子山楚王陵所出印章封泥的再认识[J].文物,1999(01).

6.韦正.从出土印章封泥谈汉初楚国属县[J].考古,2000(03).

7.黄盛璋.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墓主与出土印章问题[J].考古,2000(09).

8.耿建军.试析徐州西汉楚王墓出土官印及封泥的性质[J].考古,2000(09).

9.刘瑞.狮子山楚王陵墓主考略[J].文博,2002(06).

10.尹钊,徐文楷,张继超.从西汉楚国墓出土印章看王国官制[J].东方收藏,2013(11).

11.李晓军,刘照建.江苏徐州西汉楚王墓出土印章相关问题再研究[J].东南文化,2019(06).

今年的肺炎疫情,再一次将野生动物和人类的关系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尽管我们国家在野生动物保护的立法保护上做出了很多努力,但仍然没有杜绝野生动物交易的发生。究其根源,有市场,就始终都会存在野生动物被杀害,也就永远都会存在人类感染新型病毒的风险。所以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才能真正打破野生动物交易的闭环,真正做到保护动物,也保护人类自己,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

日本野生动物救援协会 WILDAID JAPAN 基于这个洞察,联合日本著名动画家山村浩二( Koji Yamamura ),制作发布了一支呼吁抵制象牙制品的定格动画《象牙之殇( Hankograph )》。该定格动画没有出现过一帧手绘稿,而是完全由 500 枚印章盖印的 2400 张画稿排列组合而成。

一起来看一下最终呈现的动画效果是什么样的。

对比之下,《象牙之殇》的画面和语言要显得温和得多,生活化的口吻更加平易近人,让人不会因为画面的不适而产生抵触情绪,对于主题给出的信息也能设身处地地理解,觉得这个问题不再是飘在媒体和官方口中的事情,而是与每一个“小我”密切相关的,从而产生新的认知,改变麻木的态度,最终产生抵制象牙制品的行为。

对比之后我们可以发现,动物保护动画的画风可以有很多种,这就更加说明动物保护结合本土文化进行宣传的重要性。在《象牙之殇》中,我们可以看到印章被作为本土文化的一个代表,将动物保护和每个人关联起来,才能做到有趣和有效。但这具体是怎么关联的呢,我们继续往下看。

二、从动画到文化,500个印章背后大有文章

日本现存最古老的印章,是1784年在福冈市志贺县发现的“汉倭奴国王金印”,这也是日本国宝级的藏品。关于起源一说是中国东汉初年,日本列岛上部落林立,其中一个较大的部落国王派遣使臣前往中国,汉朝皇帝嘉许其一枚金印,即为今天的汉倭奴国王金印;另一说是日本奈良时代模仿中国隋唐官印所制(或为日本某些想要抹掉这段“朝贡”历史的学者所编造)。但无论史料如何,日本如今的印章源起是从中国开始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汉倭奴国王金印”,福冈市博物馆馆藏介绍

后来,到了江户时代晚期,日本民间开始流行印章,印章的材质也逐渐变得多元起来,其中以木材、象牙、水牛角居多,后来为了追求美观和耐用,石英、水晶等矿物材质也变得备受青睐。再后来,明治维新的工业化浪潮兴起,放开了对矿产资源的自由开采,石英印、水晶印等被推广。1873年明治政府首次制定了印章注册制度,后逐渐演变成今天的签名盖章制。


常用的Hanko(日语中的“印章”)样式

直到今天,这种签名盖章制被保留下来,代代相传,潜移默化地植根于每一个日本人心中。甚至还根据不同的场合演化出不同类别的印章,主要分为以下三类:实印、认印和银行印。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传统的纸质签收流程被简化,都转化为电子认证和线上交易,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印章的使用范围和使用频率。但是,印章文化在日本人心中仍然是根深蒂固的,尤其民众是对八成以上象牙被用来制作印章的事实的漠视,更提醒着野生动物保护者们需要更深入地沟通。

那么,这个项目是如何进行接地气的沟通,成功破局日本根深蒂固的印章文化的呢?

帮助受众梳理关系,形成认知

首先,两个数字从理性的角度抓住观众眼球:日本作为世界第一的象牙消费国,每年从世界各地“进口”众多象牙,这些象牙约有 80% 被用来制作人们日常生活中要用到的印章。两个极端的数字第一步就在受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开始动摇受众的侥幸心理防线。

然后紧接着从感性的角度,以一种直白的方式表现出屠杀非洲象、获取象牙到运输、加工成印章并售卖的整个过程,让每个购买使用象牙印章的人意识到:自己每个与印章发生关系的行为,都无异于在帮助或成为那些“一线”屠杀的刽子手。先晓之以理,再动之以情。同样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动画中的屠杀大象画面、枪声等不断刺激受众的感官,让受众站在生命个体和种族群体的高度,情不自禁地产生同情心理,产生“罪恶感”。

最后,这种“罪恶感”转化为一个个鲜红的印记呈现出来,受众心理防线崩溃,愧疚感、罪恶感、同心情占据了上风,最终产生自觉抵制象牙制品的冲动。

不过,这些都只是观众观看这支视频后,产生的应激性心理和反应。想要让动物保护产生长效的作用,还需要从用户最深层次的需求动机出发,结合外界因素综合考虑。

精确洞察受众需求,重新定位认知

一枚上好的印章,其价值主要在于三个方面:一是材质本身的独特、稀有、名贵,二是刻印的雕工是否是行业大师,三是印文内容。作为个人印章来说,印文内容无法改变,近年来机器刻印逐步代替了人工刻印,那些“刻印大师”也纷纷退隐,能够给自己印章升值的,无疑只有购买使用最贵的印材。加之,日本一般家庭刻制一个印章几乎是代代传承的,所以自然会在印材上优中选优。

刚好,日本是世界上首个象牙交易合法的国家,每年日本都要从非洲进口大量的象牙,以满足国内庞大的象牙消费市场。象牙的名贵和“合法量产”,满足了印章印材优中选优的需求。日本野生动物救援协会(WILDAID JAPAN)数据显示,日本的象牙消费市场中,约 80% 以上的象牙被用于制作印章,20% 用来制作日本乐器三味线、钢琴琴键及其他工艺品。

根据法律规定,日本象牙雕刻和零售商店在运营时,需要向政府登记备案,这样才能拿到一张授权证书随工艺品一起售出,满足合法交易的要求。但是很多商户向政府登记的时候,都把象牙的获取时间登记成为象牙贸易禁令(1990年《华盛顿公约》)以前的时间节点,这样即使是新射杀大象获取的象牙,也能变成合法的了。最令人不解的是,这种登记制度还是自愿的。此外,合法途径的象牙仍然不能满足需求,大量的象牙走私案还时有发生。

一边是传统文化趋势下庞大的象牙印章需求,另一边是肆无忌惮的非法偷猎积累财富。如何把后者和每一个消费者关联起来?人们对获得利益后造成的伤害是漠视的,只有打破这种漠视,重新树立一种“使用象牙印章就等于屠杀大象”的认知才行。

为每个人“贴标签”,敦促行动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希望自己被贴上好的标签,同时又不希望自己被贴上负面的标签。这个“贴标签”的过程,我们称之为“符号化”。也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之后,我们才能认识并记住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在传播学中,符号语言拥有能指和所指两个属性。能指即该符号能够表示的所有含义,所指即为该符号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所指代的具体含义。明确了符号语言的框架,再来分析这个广告就清晰得多了。

在上述案例中,视频并没有一开始就是定格动画,而是一段语言文字和数字做简单的铺垫,这是为接下来即将呈现的一套“印章语言符号”预热,也是给观众理解广告留足了缓冲区间。

正文中,一枚枚印章盖出来的印记就是一个特殊的符号语言,就好像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从最开始的“瞄准镜”、“森林中的花鸟树木”到“大象”、“小象”,再到最后的“屠杀者”、“斧头”、“运输船”等等,这些元素是被符号化的冷漠旁观者、无知帮凶、和残忍的“枪手”……仿佛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对应的角色。最关键的是,好像在看视频的你也变成了其中的一员,因为视频最开始就是从第一人称视角射杀的大象。

以幕后彩蛋收尾,直接倡导

动画结束之后,画面出现无数个印章堆叠起来的血红的画面。原来这个动画就是由这些印章盖印而成的,令人惊喜的是,这500个印章都是用木材制成的,而不是象牙。至此,呼吁抵制象牙制品的主旨露出,不是很直观,但是很深刻和有趣。

视频从最开始的建立关联、指出问题,到最后的指出500个印章皆以木材制成,相当于给出解决问题的答案,同时起到了以身作则的作用。整个过程连贯有力,最后的点睛之笔又将这种劝服的效果画上了平方号。

三、创意本土化,让动物保护宣传有更多可能

动物保护,不是强者对弱者的同情,而是一种“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的责任和义务。

日本野生救援协会的这支视频,让我们看到了动物保护宣传的另一种可能,不只是呼吁,不止是科普。内容也不是只能有血腥、暴力和杀戮,也许多多尝试这些趣味性的、非限制级的表现方式,能够让更多的受众看到,乐于看到,并且看完还积极向身边的人传播,向参与动物保护的下一代传播,这才是值得骄傲的作品。

locally)在公益广告领域的另类解答方式。经济全球化让我们变成了彼此依赖、共同发展的地球村。在面对全球性的野生动物灭绝危机问题上,WildAid保护和救援野生动物的主旨始终如一,但我们需要更多像《象牙之殇》这样本土化创意作品的涌现,以本土化的符号语言,唤起目标受众的共鸣,把高高在上的宣传口号变成能够切实执行的日常行动,才能够从根本上达到全球化救援野生动物的目标。

作为广告人的我们,可以深入学习这些优秀的创意,乐观看待深刻的问题,从全人类的高度去思考每一个作品的意义。因为掌握信息资源最为全面、对信息最为敏锐的我们不仅是动物保护的“吹哨人”,还是创作出优秀作品让更多人看见各种“象牙之殇”的“发哨人”。

数英用户原创,转载请遵守规范

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与好友相约兰亭,曲水流觞,把酒作诗,王羲之编撰成集,著《兰亭序》。《兰亭序》流传千年,早已成千古绝唱。

近日,有中外篆刻名家把《兰亭序》刻在64枚印章之上,一印一句,意象生动,编集成《兰亭序印谱》,以另一种方式呈现《兰亭序》之美。

作为今年第34届兰亭书法节活动之一,同时也为了纪念兰亭书会成立35周年,该次展览经兰亭书会筹备近一年,于4月17日在绍兴博物馆开展。

  ●见习记者 於泽锋

  一印一句 姿态万千

  4月13日,记者前往绍兴博物馆,工作人员正在一号展厅忙着布展。此次篆刻展共有64枚印章展出,皆出自不同名家之手,以印蜕和印章配套的形式呈现。

  从进门左首开始,印章按照诗文的顺序依次排布,从前至后,依次为“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句有长短,字有疏密,一印一句,姿态万千。

  玻璃橱窗之内,放大的印蜕为参观者欣赏篆刻的内容提供了方便。从印蜕中可以感受到秦印的古朴厚重,众家流派印绚丽多彩。方台之上,一枚枚外形精致的方印,大小不一,以青田石、寿山石为主要篆刻石材,质地细腻,堪称艺术精品。

  本次印谱制作的印蜕原件由兰亭书会会员娄庆云完成。这些印蜕,都是其在上班之余做的,前后历时半个月左右。印蜕讲究水分和墨的控制,为了让名家的艺术创作能够真切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每一个印蜕,娄庆云都不遗余力。

  这次活动,由兰亭书会筹办,与以往以书画展的形式来开展纪念活动不同。篆刻展在绍兴并不常见,能够同时召集海内外众名家,篆刻《兰亭序》,既是创新,也意义深远。

  “如何将兰亭书会与兰亭、书圣王羲之及《兰亭序》紧密结合,进一步彰显书会的‘兰亭’特色,把书会塑造成为一张绍兴的城市文化名片,是2015年末我们在讨论做好兰亭书会成立35周年系列纪念活动时关注的一个重点。”兰亭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倪七一说,“而篆刻《兰亭序》这一想法在书会提出时,便得到了书会同仁的积极响应。”

  “其实早在1982年,刚成立不久的中国书法家协会浙江分会在沙孟海先生的主导下就出版过一本《兰亭序印集》,在当时的书法篆刻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而这次《兰亭序印谱》,集中外名家之力,更为难得。筹办这次活动,期待能够进一步弘扬兰亭文化,同时,也能引领大众走进篆刻的艺术世界,领略篆刻之美。”倪七一说。

  印章有朱文白文之分,字距有疏密之别,随着篆刻艺术的发展,篆刻印章已从实用性向艺术审美的方向发展。在字法上,举凡甲骨、钟鼎、石鼓、墓志、碑刻、泉币、诏版、砖瓦、古陶、权量、汉简等文字,皆可经过一番通变印化,随形就势,营造出全新的艺术效果。从章法而言,大胆吸收了书画技法,大小参差,强化了疏密对比。

  现在绍兴博物馆展出的64枚珍贵印章,集众家之长,用刀石写诗,极富艺术张力。以这样一种方式致敬前人,传承了《兰亭序》书法之精妙,同时也是一种创新的纪念方式。一方印章,把篆刻艺术与书法熔于一炉,呈现篆刻独特的魅力。

  承袭遗风 再兴雅集

  文人兴雅集,遥想当年兰亭修禊,曲水流觞,诗兴盎然。在那样的情景之下,流传千古的《兰亭序》诞生,为绍兴悠久璀璨的文化增添了厚重的一笔。如今64位篆刻名家同刻《兰亭序》,也是一次难得的雅集盛会。而最先响应这次雅集的,便是旅日著名篆刻家邹涛。据了解,《兰亭序印谱》首枚印章便出自他之手。2016年4月,邹涛来绍兴参加第32届兰亭书法节活动。倪七一与绍兴本地篆刻名家陈巍前去拜访,欲求一枚印章,邹涛当即答应,立马设计印稿,现场刻制了“永和九年”一章,为活动拉开了序幕。

  作品的征集,也得到了全日本华人书法家协会主席晋欧的支持,其向日本篆刻家(西泠印社名誉社员)征集了一批作品,自己也篆刻了一枚。

  如今参与创作《兰亭序印谱》的64位篆

  刻家中,有35位是西泠印社的社员或名誉社员,有兰亭书会参与者10位。从地域来看,遍及浙江、山东、北京、上海、重庆、天津、江西、海南等地,还有日本作者3位、韩国作者2位,具有较广泛的区域代表性。

  晋欧先生虽旅居日本,但对国内这样的盛会非常关心。对于这次展览的举办,其连连称贺。4月15日,当记者联系他时,他已准备回国,前来参加一年一度的兰亭书法节盛会。

  绍兴作为一座书法名城,拥有王羲之《兰亭序》这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杰作,已成为国内外众多书法名家的朝圣之地。

  篆刻与书法紧密不可分割,历史上,篆刻名家也多为书画大家。诸如齐白石、吴昌硕、钱君匋等大家,无不兼采众长,书、画、印艺术造诣高超。作为一种艺术门类,篆刻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

  《兰亭序》,万人临摹,泼墨挥毫,文脉源远流长。宋人刻《兰亭序》于石碑之上,斧凿之功,金石相生,经风雨磨摧,仍能被后人看到。小小的一枚印章,方寸大小,但文字一旦刻写,便是永久。从古至今,印章还作为信物,意义非凡。

  现中外篆刻名家把《兰亭序》刻在了64枚印章之上,既是《兰亭序》书法神韵的一种体现,同时也能成为珍贵的留存。

  千年传承 金石相生

  “婉转绵密,繁则减除,简则添续,终而复始,死而复生,首尾贯串,无斧凿痕,如元气周流一身者,章法也。圆融洁净,无懒散,无局促,经纬各中其则,如众体咸根一心者,字法也。清朗雅正,无垂头,无锁腰,如耳目口鼻,各司一职者,点画法也。”明代周应愿在《印说》中这般写道。这一段话,讲到了篆刻的几个重点,章法的完成原则、字法的书写原则、字的点画塑造方法。

  篆刻艺术,流传千年,既有古玺印的神秘斑驳,秦汉印的浑穆奇伟,也有明清流派印的绚丽多姿。在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篆刻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一方印中,即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更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可称得上“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篆刻,是一种用很少的字,精炼地表达作者灵感、理念、情趣的艺术。当刀尖轻巧地在青田石、寿山石上镌刻的时候,浑厚、古朴、清丽、优雅的文字便如潜龙出水、蚕蛹化蝶一般浮现而出。

  关于印章的篆刻,陈巍讲:“一枚印章的创作,首先是印稿的设计,这是创作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主要解决章法问题,包含结字、文字线条的长短、穿插、挪让、虚实等方面。我十分重视章法的经营,常易数稿,反复推敲,择优而刻,因为这是一个较长的过程。”

  篆刻这门技艺绝非一朝一夕可以练就。记者在采访娄庆云时,其讲到学习篆刻已经有十多年了,读大学的时候,便爱上了这门艺术。他在拓印之余,也在欣赏各位名家的手笔。对于造型各异、融有匠心的这64枚印章,他坦言,每一方印章,无论是文字编排还是篆刻,都是辛劳力作。

  绍兴曾诞生不少篆刻名家。近代就有赵之谦、寿石工、吴朴堂、陈半丁等等。陈巍谈及这次展览时说:“通过这样的形式,让篆刻艺术走进大众视野,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来了解篆刻、欣赏篆刻,感受篆刻的艺术美。篆刻爱好者不仅要去传承这门艺术,也要去研究、挖掘这些印学财富。”

  钱君匋先生书画印精品值得一看

  今年是兰亭书会成立的主要倡议人钱君匋先生逝世20周年,为纪念钱君匋先生,和本次《兰亭序印谱》一同展出的,还有向日本藏家征集的钱君匋先生的书画印精品,其中字画作品30件,印章作品10件。

  钱君匋先生,是中国当代“一身精三艺,九十臻高峰”的著名篆刻书画家。一生治印两万余方,上溯秦汉玺印,下取晚清诸家精髓。钱先生在日本办展览时,有不少日本友人订购了先生的作品;日本友人到上海拜访先生,求购作品的人不在少数;还有日本的一些画商,也是不断地向钱先生订购书画作品在日本销售——所以钱先生有相当数量的作品留存在日本。这一次办展,和日本众多收藏家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钱君匋先生与绍兴渊源颇深,特别是他在1981年4月参与全国首次大型书法雅集“辛酉兰亭书会”时,第一个提出了成立“兰亭书会”的倡议,倡议书由其及参与活动的田桓、沙孟海、陆俨少、费新我等28位艺术名家签名支持。兰亭书会于当年经上级部门批准后成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个字的印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