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日本二战后发展很快?

1945年,如果要选择某一刻时间对于日本天皇和其臣民来说印象最深刻,那一定是8月15日的正午。那时候,数百万臣民聚集在家里或者是邻家的收音机前,听着天皇的宣言。在那之前,这个国家发动了一场对中国以及他同盟国的残酷战争,且这场战争是以天皇的名义发动的。

现在,日本打算主动结束这场臣民心中的“圣战”了,那么,天皇应该会以怎样的口吻向臣民们说明呢?大家都拭目以待。

这个事情很麻烦,毕竟,这场战争是天皇自己默许的。14年前,裕仁天皇才刚刚即位的第六年,面对大臣们侵占中国东北三省的提议,天皇并没有拒绝,也没有反对。大臣们最喜欢天皇这个态度,也知道他们这样做天皇并不会反对。

于是,日本接管了中国东三省,以天皇的名义,发动了全面的侵略战争。从那以后,裕仁天皇在公众场所出席,均是以挂满勋章的最高司令官军装的面貌出现在大家面前,以证实日本军方的宣言。1941年12月,天皇签署了对美国及欧洲国家的宣战诏书。

可是,仅仅过去了3年零8个月,他就要亲自来宣布结束这场战争。

在这个宣言中,他不能承认日本发动战争的不良动机,也不能承认本国对其它国家所造成的暴行,甚至,还要解脱自己对于这场战争应该承担的责任。

裕仁天皇采用了一种没有先例的方式,那就是:通过广播直接向臣民宣读对于这场战争的想法,所以,诏书的内容就很关键了。有资料显示,诏书的内容直到广播的前一天深夜,才最终定稿,可想而知,这份诏书承受的压力有多大。

广播内容的录制是隐蔽的,就是不想那些极力反对投降的军官们知道这个事情。最终,这份诏书还是一份经过精心打磨的佳品。天皇宣读的诏书是用日文的文言体写成的,所以,很多人理解天皇的广播内容有些困难,但是,这个消息还是传遍了世界。

那些学识渊博的日本听众,赶紧向身边迷茫的同伴逐句解释其中的含义。报纸也连忙跟上,将天皇的广播刊登在首版,并加以评论。天皇的这一份《终战诏书》很快牢记在每一位臣民的心中。但是,奇怪的是,裕仁天皇的诏书里没有“投降”、“战败”等字眼。

诏书汉文翻译过来不过五六百字,但是,信息含量极大,可谓是字字有玄机,句句有逻辑,饱含感情,推脱责任,充满愚民的欺骗。

天皇只是简单的概括为:世界的发展趋势对日本不利,日本的战局也没有好转... ...并且,天皇还要求臣民们要学会忍受,忍受一切所不能忍受的东西。天皇想通过这份诏书,来完成一个看似非常艰难的任务:原本耻辱的宣言必须变成对日本战争的肯定及对他个人的崇拜。

所以,在诏书的开头,天皇就强调了,1941年他们对美国宣战时,对臣民的教导:发动战争并不是为了侵略其它国家,而且,这样做是为了维护日本在亚洲的稳定。以这种的情感,裕仁天皇对在战争中与日本合作的国家表示歉意。

而说到美国在日本投下的两枚原子弹,裕仁天皇强调:日本愿意投降,完全是体谅其它民族的体现,为了其它民族免受这种危险武器的威胁,所以,日本主动“结束”战争。天皇认为:如果战争继续下去,肯定全世界人民都要受到这种武器的影响,甚至,导致人类文明的灭亡。

所以说,日本接受了盟军的要求,主动结束战争,这是为了全人类考虑。甚至,裕仁天皇还是厚颜无耻的宣传着他们在战争中的表现,却不肯承认给世界人民带来的危害。紧接着,日本天皇将自己说成是国家苦难的体现者,更是为臣民的牺牲而感到痛苦。

并且,每次他想到在战场上死去的臣民,还有目前日本面临的苦难,他总是“五内俱焚”。这可能是让听众最感动的部分。有些日本人觉得自己在面对如此困境时,没有达到天皇的期望,以致让天皇感到痛苦。

可以说,在这一次的“天皇广播事件”,它确实唤起了民众的情感。

让民众觉得自己不能体谅圣上,不能面对好这一切而让天皇惶恐不安,民众对此非常内疚。即使这场战争是以天皇的名义发起的,且有300万臣民战死、更多数的民众受到波及,但是,民众还是选择理解天皇,崇拜天皇。也许,民众还是觉得,以前天皇发布的关于战争的诏书并不是天皇的本意,可能是某些大臣的要挟,现在,他们从广播中听到的才是天皇的真心话。

尽管,裕仁天皇一直强调他对臣民的信任,及愿意跟臣民同甘共苦,但是,他还是要求臣民,在这个危难的时刻,千万不能出现相互争斗的情况,一定要团结友爱,共同度过这个难关。一个家庭只有保证团结才能长久延续,国家也是一样的道理,民众要全力重建国家,保持日本的良好传统,为世界和平而努力。

在这些小心翼翼的言语中,裕仁天皇还是表现出对日本社会即将到来的巨变感到不安。这几个月来,民众和天皇都对这场战争而劳神。现在,天皇的宣言为这场战争画上句号,这个宣言也可作为新局势下日本的开篇宣言,毕竟,日本即将面临巨大的冲击及变革,一切都会改变,不仅房屋需要重建,生活需要重建,民众的心里也需要重建... ...

但是,对我们中国人来说,笔者觉得认清这个诏书,只须记住两点就行了:

一、全文无一“降”字,也没有一个“败”字。

二、对盟国的称呼是:“米、英、支、蘇四国”,依然是蔑称。

《终战诏书》的宣读是日本大部分民众第一次听到被神化天皇的国家最高元首的声音,在播放后包括陆军相阿南惟几、航空技术部总长偎部正美等34名将官切腹自杀。几乎是在播放后同一时间,太平洋战场的战争就结束了。而在亚洲陆上战场,日本军队与各地武装力量的冲突并没有完全停止。到1945年9月2日日本代表在美国战列舰上签字,才在名义上结束了这场战争。

二战后日本的发展史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战后日本崛起,得益于重视教育和重视人才的培养。

日本前文部大臣荒木万夫曾经指出:“从明治以来,一直到今天,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战后经济的发展非常惊人,为世界所重视,造成比情况的重要原因,可归结为教育的普及和发展。”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说:“战后日本物质资本存量几乎荡然无存,但其国家财富中的重要部分——具有知识水平的人还大量存在。” 日本重视教育的历史可上溯到明治维新时代。

早在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学法令》时,就在《学制布告》中提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口号,要在全国做到"邑无不学之户,家务不学之人",接着,1886年明治政府宣布在全国实施义务教育,大约经过30年的努力,终于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了初等教育,其速度之快在世界教育史上是首屈一指的。

而且从年代上看,日本也是世界上最早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比美国早4年,比法国早10年。

正如日本前内阁总理大臣福田赳夫在一次施政演说中所说的:"人是我国的财富,教育是国政的根本。

"这应该是日本崛起奇迹的根源。

战后日本崛起,得益于追求至善、精益求精。

吉田茂是日本战后最负盛名的首相,晚年以充满激情的语言写就《激荡的百年史》,总结日本民族如何战胜困难、目光远大、勇猛进取、善于学习、追求完美。

他说日本民族具有一种止于至善的专业精神。

除非不做,做什么就要做到最好,深深植根于日本民族之血液,此乃日本历经明治维新和战后经济奇迹,得以雄踞世界第二经济强国之主因。

管理大师德鲁克说,战后日本经济起飞有三位导师。

第一位导师是道奇,他教导日本人要发展经济,首先是稳定货币金融,将日元与美元汇率固定于360日元。

第二位导师是戴明,全面质量管理之父也。

德鲁克说,质量管理是美国人发明的,但完美运用、臻于化境的却是日本人。

第三位导师就是德鲁克自己。

他教会了日本人如何思考战略和实施目标管理。

德鲁克对日本文化精神亦有湛深研究。

七十岁时被荣聘为东京大学研究日本艺术文化的教授,引以为傲。

德鲁克与吉田茂英雄所见略同。

二师皆以为日本民族真正利害之处,便是那种追求至善、追求完美的专业精神。

无论做什么,皆力求最好,心无旁骛,精益求精。

此种精神之背后是异常谦逊的学习态度,永远不懈吸取他人长处之开放胸怀。

盛田昭夫说:"日本企业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取得飞跃进步,奥妙就在于企业经营者始终认为日本在一切领域中都落后于他人,从而产生一种紧迫感。

他们情愿以欧美各国的学生自居,坚持交学费,学习经营手法,吸引新技术。

""在日本,人们始终不懈地追求效率和生产率的提高,即使是对螺丝刀这样简单的工具也毫不例外。

从设计到加工,无不精心考虑,仔细研究。

而中国人弄虚作假、投机取巧、坑蒙拐骗。

是当今中国社会之普遍心理。

与日本人追求至善、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相比是不是还有很大的差距?!

大国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说到底就是国民素质的较量,是人才的较量。

不客气地说,中国由于难以接受别人的教育思想,国民整体素质与发达国家的相比都不是一个等级。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研究过21种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后来相继消亡的文明。

结论是这些文明死亡的原因,无一例外,都不是他杀,而是自杀。

他们失去了创新的活力,被历史淘汰出局。

1876年,美国庆祝独立100周年的时候,在费城举办国际博览会,有37个国家参展,当时清政府也派出了展览团。

在这次博览会上,英国展出最新的蒸汽机车,美国展出大功率电动机和发电机,德国展出加工枪炮的精密机床,中国展出的是纯银打制的27套件耳挖勺和小脚绣花鞋。

二战结束后,在美国占领军的监督下,日本进行了历史上第二次教育改革.这次教育改革是继明治维新后进行的又一次全面、彻底的教育改革.通过教育改革,培养了一大批中、高级科技人员,以及适应技术革新需要的熟练劳动力,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推动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同时,也为日本经济起飞,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原因很多,但有一点我们不可不知:

《财经时报》推出的《二战期间日本掠夺亚洲国家黄金揭秘》,引起各界广泛关注,这一报道来源于《黄金武士》一书。

这本由美国作家西格雷夫夫妇用18年时间收集资料,追踪案件,写就而成的《黄金武士》一书中披露了日本在二战期间从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掠夺价值上万亿美元黄金等财宝的骇人内幕,震惊世界。

书中讲述的“山下黄金”的故事自1945年日本投降后就一直在民间流传:当日本快要投降的时候,菲律宾的一些岛屿上,一群劳工还在地下没日没夜挖着不知何用的隧道。

几天之后,成吨的黄金和财宝被运往那里掩埋,永远地掩埋。

当那些工人刚要爬上地面的瞬间,一声巨响,然后便是一片死寂。

一切成为永久的秘密,只留下一个叫做“金百合”的传说。

“传说”与史实之间一直没有得到学界和官方的澄清,但按书中披露,中国无疑是那场战争中受伤害最大的国家,日本所掠黄金的很大一部分也是从中国抢去的,而东北地区是在那场侵略战争中被日军占领时间最长、受害最深的地区,那么,那笔惊世骇俗的“山下黄金”中究竟有多少是从东北掠走的?日本究竟掠走东北多少黄金?

连续几日,本报记者寻访国内及东北有关专家、学者,并从当时东北地区最大的金融机构――东三省官银号和当时最著名的民间银行――边业银行入手,试图揭开日本掠夺东北黄金之谜。

但所有被采访者一致表示,由于当年日本刻意掩盖这些事实,其所掠走的黄金等财宝要远远大于目前公布出来的数字。

沈阳地方志专家伯金地:东三省官银号内66万斤黄金被日军掠走

现在的工商银行沈阳分行沈河支行所用的建筑,就是百年前的东三省官银号的老宅,这幢屹立在沈阳城朝阳街长安寺巷上的老建筑前,石狮下一块石碑记载着东三省官银号的身世。

东三省官银号在光绪三十一年也就是1905年成立,鼎盛时期在全国设有分号99处,是当时东三省最大的地方银行,由东三省巡使张作霖操控,奉军六次入关都是以东三省官银号为经济后盾。

张学良将军在东北主政期间,正是依靠东三省官银号整顿了东北金融秩序,稳定东北币制。

“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全境沦陷,日本关东军每到一处首先抢占的就是交通运输线和金融机关。

当时东北地区主要的金融机构有:东三省官银号,东北地方政府的官办银行,资本2000万元;边业银行,奉系军阀势力设立的,资本525万元;吉林永衡官银行,省政府的金库,资本1000万元;黑龙江省官银行,资本200万元。

四银行还在沈阳设立了“辽宁省城四行号联合发行准备库”,以及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在东北的分支机构。

该四银号是东北金融界的决定力量。

“九·一八”事变次日,东北地区最大的金融机构――东三省官银号被日军占领,日本人如获至宝,在门口贴上“擅入者枪毙”的字样。

当日晚间,日军用载重汽车将官银号内的现大洋运走。

据后来沈河支行的资料记载,东三省官银号被日军占领,库内存有的66万斤黄金和200万元银元被日军劫走。

由于数字巨大,就连当时负责编写沈河支行门前石碑说明的赵建宏都对记者说,“我当时也有点儿怀疑,毕竟这个数目太大了。”此后,赵建宏也到省市档案馆查阅过相关资料,但是并没有权威和统一的说法。

见过当年东三省官银号金库的赵建宏说,地上和地下的金库共5个,每个达300到400平方米,“那是相当大的金库,也说明当时的财力相当雄厚。”赵建宏提供,66万斤黄斤这一数字,来源于从事沈阳地方志工作的伯金地的《东三省官银号始末》,而伯金地也是货币研究专家,当时赵建宏对此数字表示怀疑时,伯金地曾斩钉截铁地表示不会错的。

与赵建宏的初始怀疑相一致的是,沈阳市文史研究馆编写的《沈阳历史大事本末》一书对当年日本人从东三省官银号掠走的黄金记载为16万两,而有关媒体还有16万斤的说法,可以说相差很大。

但是直到现在,曾在沈阳市地方志办公室工作过的伯金地仍坚持“66万斤黄金”这一数字,“当年也是经过多方面考证的,而且数字来源主要是《奉系军阀的官僚资本》一书”,该书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一百多页的小册子,对当时的记载非常详细。”“日本占领东三省官银号时,张学良没来得及运走那么多钱币,根据奉系当时的财力,这个数字也是可能的”,伯金地说,“从史料看,当时日本人把一部分黄金运回本国,另外很大一部分则转移到长春,为伪满洲国筹备资金。”

百岁原边业银行老员工孙竞寰:7000两黄金不翼而飞

今年100岁的孙竞寰老人从1927年就在沈阳从事银行工作,他先后在张作霖的边业银行、日本人的伪满洲中央银行、国民党开办的“中央银行大南门支行”工作过。

“其实,这几家银行都是一家银行,就在现在的大南门”。

孙竞寰记忆力很好,“边业银行是张作霖开办的,它与官方的东三省官银号都是东北最大的银行”。

“边业银行也对外”,孙竞寰说,1927年边业银行成立他就在这里工作,是负责存放款的组长,那时他才20出头。

孙竞寰说,“九·一八”事变之前,银行每天热热闹闹,生意很好。

为了巩固纸币的作用,银行从上海购买了7000两黄金,作为储蓄金。

“黄金装在7个大木箱里运来,每个箱里装1000两。”

孙竞寰说,这些黄金在日军进来前一直放在银行里,也没有被兑换。

当时的纸币是银本位的,100元可以换100块现大洋,但是不能与黄金兑换。

“九·一八”事变后,这家银行被日本人控制,改名为“满洲中央银行”。

孙竞寰也被调往牡丹江分行工作,直到1935年回来。

回来后他发现这笔镇店之宝7000两黄金已经不翼而飞了。

作为亲历日本统治下的银行工作者孙竞寰还目睹了日本在东北建立殖民地金融体系,统一币制,使东北的金融机关和伪币成为日本金融机关和日元的附庸,以便使日本垄断集团对东北输出资本,进行掠夺服务。

为支持日本帝国主义扩大战争,伪满洲中央银行还大量积聚资本,集中投放给重要的产业部门,扩充军事工业,掠夺物资资源。

吉林学者李重:日本大肆掠夺我东北金银用于作战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了沈阳、长春、吉林、齐齐哈尔等城市,日本为了操纵东北的经济命脉,首先夺取东北的主要金融机构,即东北三省的官银号、吉林永衡官银号、黑龙江省官银号、边业银行和辽宁省城四行号联合发行准备库、中国银行、中国交通银行分行等金融机构。

除黄金外,关东军还抢走了张学良存在边业银行中私有黄金七八千两和古玩字画等。

有日本侵略者供认,从“四行号”中掠取的资金达1.4亿元。

这些银号的附属事业投资额高达3800余万元,亦全为日军掠夺。

民间的财富也未能幸免。

后来,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把从帅府洗劫的张学良家产装了两火车,运到北平试图交还给张学良,张学良怒不可遏地说:“这样待我,等于羞辱我,你把我的东西拿回去!不拿,我全在火车站烧了,羞辱你。

你要还,还给我东北三省,我东北三省比你日本四岛还大呢!”

从“九·一八”事变到日本投降的14年间,在疯狂侵略中国的同时,日本对中国进行了世界侵略史上极为罕见的掠夺与破坏。

日本为吞并东北四银号,垄断金融,控制国民经济,积极筹划设立伪满银行。

1932年7月1日,伪满中央银行总行、支行共128个单位正式开业,“满铁”的社员被充斥到银行进行监管,从此原有四银号被撤消。

伪满中央银行是伪满洲国傀儡政权的“国家银行”,是地地道道为日本侵略者服务的,是完全依附于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银行,是日本侵略者掠夺我国财富的工具。

伪中央银行受关东军的全面控制,它为关东军提供军费和筹集军需物资。

日本银行在伪行内设有参事室,监督该行的活动,实际上伪中央银行是日本银行的特殊分支机构。

日伪统治者利用伪满中央银行,实行残酷的货币、信用受理。

它参与制定经济金融方针、政策,垄断货币的制造和发行,垄断东北的金融市场。

著有《伪满洲国货币研究》一文的长春学者李重说,侵华期间,日本大肆掠夺我东北金银及其他金属货币,一手收买东北所产之黄金、白银及现大洋等,再运往英美日各国,换取外汇购入战争之必需物资,资助日作战。

专家称日寇掠走的黄金数量至今仍是个谜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编审卞修月,长期从事抗日战争人员及财产损失研究。

他向记者表示,目前国内相关研究还是空白。

辽宁省社科院历史所的相关人员也表示,专门研究日本经济侵略造成东北财产损失的相关资料已很难查找。

二战期间日本到底从东北掠夺多少黄金?记者找到大量资料和有关专家都无从考证。

省委党校刘贵田教授说,现在已知的一个数字是,1941年日本侵略者运回国内的黄金数量为2300余万克黄金。

1937年至1940年是日本侵略者对伪满经济实行全面统制掠夺时期。

日伪统治者从1937年起实施产业开发5年计划,进行全面的经济掠夺,变东北为其扩大侵略战争的物资供应基地。

在这个5年计划中,1937年计划开采黄金4230公斤,最终生产了3709公斤;1938年也是生产了3000多公斤。

为什么没有日本侵略者掠夺黄金的准确数字呢?“九·一八”研究会会长王建学教授认为,是日本侵略者有意销毁证据的结果。

现在我们可以查到的日本侵略者掠夺沈阳煤炭、钢锭、钢材、铝、液体燃料等物资的数字,也是不完整的,至于像黄金珠宝一样贵重的东西,属于绝密,只有当时的日本高层了解。

他进一步解释说,在1931年前,日本掠夺的物资张作霖都能掌握。

因为物资只能从大连出口,通过满铁运输。

而“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又开发出经丹东走朝鲜釜山回国的通道,且日本已经控制东北,运输物资的数量以及运送什么则全由他们说了算。

王教授还表示,日本战败后还销毁了大量的文件记录,被掠走的黄金数量至今仍是个谜。

日本以技术立国,技术力是比GDP更加重要的指标。

GDP可能被地震一瞬间摧垮,如果技术力还在,则经济的根本还在。

如果技术力被摧毁,多大的GDP也会随风而逝。

至于什么是技术力,有很多指标衡量,如国民识字率,技术工人数量,各门类专业人才,钢铁、机械、化学、电子等基干产业的规模和技术水准等,可以通过大量的数据图表来表示。

日本学者做学问时比较喜欢比较技术力,他们认为这才是经济的根、真正的经济。

日本和经济密切相关的有两个组织:政府有个经济企画厅,相当于中国的计委;还有个民间组织——产经联(经团联)。

产经联是由日本的大企业互相持股组成,实质上是日本政府的“政府”(关于产经联和日本政府的关系,我将在有关日本政治经济体制的章节中专门讲述)。

产经联里的大企业是日本的基干企业,是日本技术的精华,是日本经济的基础和骨骼。

产经联有个铁律:如果基干工业没有发育好,即没有准备好相应的技术,改善生活是对民族的犯罪,再大的市场需求也得等待。

如果谁敢破坏基干工业,求得暂时的生活改善也是对民族的犯罪。

基干工业出问题,政府必须出钱修补。

产经联在1945年是如何使日本奋飞的呢?粮食不足,在产经联的操纵下,政府得给学校派免费午餐,保障教育。

大量工人失业,不能使他们荒废,产经联就通过政府组织他们上山下乡去种树,还要组织已经积累了数十年的技术人员把技术储备转化为民用技术。

当基干产业还不完善,即“骨骼”没有发育好的时候,技术遭遇瓶颈,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产经联则坚决压制需求,坚持把资源投入重工业。

一面要组织人员攻关,同时向国外敲诈:“你如果不卖,以后就没得卖了。”产经联在工业化过程中坚决限制外国产品进入。

就这么“挺”着,让基干产业的“骨骼”逐步完善,产能逐步增长。

在此之前人民的消费需求只能耐心等待。

就这么艰难前行,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奋斗,“骨骼”逐渐强壮,一飞冲天,完成由蛹化蝶。

产经联不面对普通消费者,只对整个民族,规划整个民族经济的大厦和发展方向,给其他企业提供基础原料和先进技术,是它决定了这个民族是一流工业国家还是刷盘子的角色。

毛泽东指出,中国要做超一流的工业化国家,打基础和骨骼非常重要,所以倾全力发展基干工业,发展各种尖端技术,抓紧后备人才培育。

整个操作手法与产经联一模一样,不同的是,产经联用资本,他用权威。

中国当时已经能够提供各种类型的消费品,但有技术瓶颈,产能受限制。

应该逐步攻关,并向外敲诈关键技术,人民继续忍耐,让消费带着工业“骨骼”逐步完善,艰难并痛苦地由蛹化蝶。

但是主流经济学家的“比较优势”理论则与这种方向背道而驰。

1991年,俄罗斯民族也开始了再出发的行程,但是抱着金山压断了脊梁,无数顶尖人才流落异国他乡。

清贫是可贵的美德,土地资源钱财是身外之物,知识和技术才是宝贵的财富,是民族安身立命之本。

在二战时期,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卷入到这次世界大战当中,等到战争结束后以后,众多参战国家都是满目疮痍。尤其是战败国家德国和日本,国家经济建设被毁掉,几乎陷于停滞状态,还有就是由于战败所留下的赔款。

在战争结束以后,德国被分裂为两个国家,日本本国内有美国美军基地。很多人都感觉这些国家,恐怕都会成为二三流国家。只是谁也没有想到,日本和德国这两个战败国,20年后就一跃成为发达国家,他们是怎么达到这样的效果的呢?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德国被分成两个国家,四个占领区,也就是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背后的主导者分别是美国和苏联。当时战争结束以后,考虑到德国国内存在着极强的好战分子,为了阻止这股势力的复苏,一开始这些占领国家对德国采取了严厉的制裁措施。当时德国基本上算是被“洗劫一空”,经济实力损失颇大。

但是德国本身拥有良好的工业基础,也是底蕴犹存,只是缺乏资金和原材料。尤其是很多知名企业都基本上保留了下来,比如大家今天看到的奔驰、西门子等,只是缺少一个机会罢了。很快德国人就等到了,冷战开始以后,当时西方国家逐渐意识到联邦德国的重要性,于是对其开始改变策略,反而扶持德国的经济发展。一开始的目的,也是为了对付苏联,特别是民主德国。

1948年美国推出了“马歇尔计划”,大力援助很多西欧国家,同时联邦德国也接受到了美国的援助。这笔资金来得可以说是非常及时,给国家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很多企业犹如雨后春笋一般,迅速发展了起来。受到二战的影响,德国很多企业不得不放弃军工领域,将主要精力集中到一些其他的领域,比如造船、桥梁和建筑等。本身德国就属于一个工业大国,德国人的严谨也是出了名的。再加上国内工业基础的底蕴,技术工人特别多,这也就直接促进了德国的经济得到了很快的发展。

而欧盟政治经济一体化,更是让德国的经济进入了“快车道”。当时德国积极缓解和西欧很多国家的关系,并且取得了对方的谅解,也为本国的经济发展营造好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当时德国的产品大量出口世界各国,带来了很大的外汇收入。由此德国的经济由最初的落败,到最终一步步发展了起来。

日本在二战以后,迅速改变以往政策,开始追随美国。这个策略在当时真的是很有效,日本除了广岛和长崎遭受过损坏,国内其他地方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一些工业基础设施基本上保留下来,这也为日后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战结束之后,日本政府非常注重教育事业,提升国民素质。再加上实行科教兴国的策略,导致在某些科技领域,日本的高科技水平相当高,这也带动了日本的经济发展。从二战以后日本人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就可见一斑。

在二战末期,虽然日本被美国扔了两颗原子弹,损失也是比较惨重。但是日本并没有对美国人有很强的抵抗情绪,此后采取的一系列策略,都是努力和美国搞好关系。等到冷战开始以后,美国把日本当做是一个远东大型生产基地。毕竟此时美国距离亚洲太远,从本国运输物资也是不太现实,而日本算是一个很好的大后方。

当时日本的工厂不断接到美国的军事物资订单,数量也是特别大,这无疑刺激了经济的发展。借助这个机会,日本经济迎来了第一次发展。而后它一直保持科教兴国策略,可以说在科技和教育这一块,日本是极为重视的。他们积极从国外引起先进技术,努力发展本国经济,短短20年的时间,就快速成为一流发达国家。

不论如何,战争所遗留下的创伤,始终都将会载入史册。可是人类历史的脚步始终是要向前看的,不管是从哪个方面来说都是如此。德国和日本虽然在二战当中经济实力被大大的削弱,但是在战争结束后,由于世界大国中的各种势力开始角逐,加速了这两个国家的发展。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日本战后为什么发展比中国快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