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0口径舰炮哪国使用?

称得上火炮的口径需在多少毫米以上

按照国内惯例和规定,一般20mm以下称为枪,20mm(包含)称为为炮。
按照口径分类,一般分为大口径、中口径、小口径,作为不同种类的火炮,对上述三类分类有所区别,同时国内外也有所区别。国内一般这样分类:

一、榴弹炮:一般76.2mm、122mm被称为中口径榴弹炮。152mm以上被称为大口径榴弹炮.没有小口径榴弹炮(二战时候有,现在已经被迫击炮取代了)。
二、迫击炮:60mm为小口径,82mm、100mm被称为中口径,120mm、160mm被称为大口径。
三、加农炮:20mm-40mm为小口径(包括了机关炮)。40mm-105mm被称为中口径。120mm以上被称为大口径。
需要指出来的是,中国发展了122mm加农榴弹炮,既可以算是加农炮也可以算是榴弹炮,但是在这里是作为榴弹炮来区分的。同样,120mm加农榴弹迫击炮,是按照迫击炮的种类区分的。

称得上火炮的口径需在多少毫米以上?

国际通用的标准以20毫米为限,20毫米以下的叫枪,20毫米以上(含20毫米)的叫炮。
但是通常有两种情况属于例外,一种是榴弹发射器,另一种是火箭筒。这两种武器虽然都超过20毫米,但它们即不叫枪,也不叫炮。

火炮的口径需要多少毫米以上?

二十公厘(毫米)口径以上者称为炮

火炮以发射药为源发射弹丸,二十公厘口径以上者称为炮,火炮种类较多,配有多种弹药,可对地面、水中和空中目标射击,应制有生力量,摧毁各种防御工事和设施,击毁各种装甲目标和完成特种射搫任务,火炮问世之初采用固定炮架,后来加装轮型炮架成为牵引式火炮。为了满足机动需要,遂将炮架装设在轮型或履带车辆上,成为自走式火炮;或附加小型引擎,成为半自走式火炮。主要火炮可分为以下几种:

口径:二十~五十七公厘
发展:原为满足高射低空防御,目前在防空用火炮领域以取代旧式轻型高射炮
特色:射速极高,每分钟射速可达数百发甚或数千发,为增加射速,常采联发配置
应用:目前广泛装设在轮型炮架、装甲车辆、船舰和飞机上
例:葛特林机炮-回旋式多炮管设计
联勤自制T-75二十公厘机炮

特色:炮弹初速高、弹道平直、射程远,属於直射式火炮
分类:高射炮-可有效防御敌机,但目前已被防空飞弹和高速机炮所取代
战防炮和战车炮-有效攻击装甲车辆,但旧有牵引或自走式战防炮已被战防飞弹取代;战车炮目前仍广泛配备在战车或装甲侦察车
野战加农炮-用於野战环境射击,占有射程优势,但易受地形、地物影响射界

特色:从臼炮直接演变而来,初速慢、弹道弯曲,属於曲射式火炮
分类:轻型榴弹炮-口径在一零五公厘以下
重型榴弹炮-口径在一零五公厘以上
优点:弯曲弹道使榴弹炮可以攻击地形、地物后方的目标,野战环境的运用弹性优於加农炮
缺点:射程不及加农炮,且发射前需详细计算环境的影响

口径:六十 ~ 一六零公厘
组成:炮管、座板、支架和调整机构等组成,可快速拆卸便於携带
特色:从臼炮演化而来,构造简单、使用方便;弹道最弯曲,一般以四十五度以上高仰角发射
优点:射速快、重量轻、弹道高,可以跨越地障轰击目标,适合於山区丛林等地形复杂地区使用,为步兵单位重要的支援火力
应用:重型迫击炮装有轮架以便运输,或装设在车辆、炮塔内作为自走式迫击炮来使用
【注】倍径:指炮管长度除以炮管口径的值,倍径愈大,炮管愈细长

称得上火炮的口径须几毫米以上

二十公厘(毫米)口径以上者称为炮

火炮以发射药为源发射弹丸,二十公厘口径以上者称为炮,火炮种类较多,配有多种弹药,可对地面、水中和空中目标射击,应制有生力量,摧毁各种防御工事和设施,击毁各种装甲目标和完成特种射搫任务,火炮问世之初采用固定炮架,后来加装轮型炮架成为牵引式火炮。为了满足机动需要,遂将炮架装设在轮型或履带车辆上,成为自走式火炮;或附加小型引擎,成为半自走式火炮。主要火炮可分为以下几种:

口径:二十~五十七公厘
发展:原为满足高射低空防御,目前在防空用火炮领域以取代旧式轻型高射炮
特色:射速极高,每分钟射速可达数百发甚或数千发,为增加射速,常采联发配置
应用:目前广泛装设在轮型炮架、装甲车辆、船舰和飞机上
例:葛特林机炮-回旋式多炮管设计
联勤自制T-75二十公厘机炮

特色:炮弹初速高、弹道平直、射程远,属於直射式火炮
分类:高射炮-可有效防御敌机,但目前已被防空飞弹和高速机炮所取代
战防炮和战车炮-有效攻击装甲车辆,但旧有牵引或自走式战防炮已被战防飞弹取代;战车炮目前仍广泛配备在战车或装甲侦察车
野战加农炮-用於野战环境射击,占有射程优势,但易受地形、地物影响射界

特色:从臼炮直接演变而来,初速慢、弹道弯曲,属於曲射式火炮
分类:轻型榴弹炮-口径在一零五公厘以下
重型榴弹炮-口径在一零五公厘以上
优点:弯曲弹道使榴弹炮可以攻击地形、地物后方的目标,野战环境的运用弹性优於加农炮
缺点:射程不及加农炮,且发射前需详细计算环境的影响

口径:六十 ~ 一六零公厘
组成:炮管、座板、支架和调整机构等组成,可快速拆卸便於携带
特色:从臼炮演化而来,构造简单、使用方便;弹道最弯曲,一般以四十五度以上高仰角发射
优点:射速快、重量轻、弹道高,可以跨越地障轰击目标,适合於山区丛林等地形复杂地区使用,为步兵单位重要的支援火力
应用:重型迫击炮装有轮架以便运输,或装设在车辆、炮塔内作为自走式迫击炮来使用
【注】倍径:指炮管长度除以炮管口径的值,倍径愈大,炮管愈细长

称得上火炮的口径需在多少毫米以上

口径20豪米及以上的都叫炮,只不过是算小口径炮。

称得上火炮的口径需在多少毫米以上?

按照口径分类,超过20mm就是炮。超过75mm火炮的威力就比较大了。 压制火炮威力,105-122mm属于轻型榴弹炮,150mm以上属于大口径火炮。 以舰炮为例,口径在76~130毫米的舰炮称为中口径舰炮,第一可以满足射速要求(每分钟不低于30发),第二可以满足功能要求(防空、对陆攻击、反舰)。

称得上火炮的口径需在多少毫米全部?

国际上规定20MM(含20MM)就可以称作是炮 满意请采纳

一般说的“某某火炮口径多少多少毫米”中的“口径”指的是什么?

是炮口内径,两条对应膛线之间最大距离

火炮的口径多少毫米是指什么?直径吗?

口径在弹药的表示上是以弹药外侧的直径作为标示的依据。配合口径使用的另外一个数字是弹壳的长度,像是7.62 X 39代表子弹的的直径为7.62毫米,弹壳长度为39毫米(大约值)。

火炮的口径多少毫米是指什么?直径吗?

口径在弹药的表示上是以弹药外侧的直径作为标示的依据。配合口径使用的另外一个数字是弹壳的长度,像是7.62
39代表子弹的的直径为7.62毫米,弹壳长度为39毫米(大约值)。

火炮多少mm以上口径算重炮

155mm口径以上,炮弹为分装式,才算重炮。

多少厘米的口径称为火炮

字典里面的解释,20毫米以下的是枪。20毫米以上的是炮。。而国际上这个分法没有意义。枪和炮的英语单词都是GUN。他们把枪和炮根本没区分开。所以也不要死守枪和炮20毫米的分界线。看用途和构造吧。

多少厘米的口径称为火炮

基本上25毫米以上的都可以称之为火炮了 记得采纳啊

书上说的155毫米的火炮,请问155毫米指的是什么,还有手枪多少多少毫米,他们分别指什么?

口径20毫米以上的为火炮

口径20毫米以下的为枪

口径是指枪、炮身管的内阳线(也叫来复线)间的直径!!!

155毫米指的是火炮身管的内阳线间的直径!!!

炮管长度和口径的比表示什么?

倍径是表示管状火器,最常见于代表火炮的炮管长度相对于口径的比例,两者都是显示火炮的重要数字,同时也是火炮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
倍径是一个无单位的数字,与口径共同表示火炮的基本大小。倍径是以炮管的长度除以炮口直径之后取最接近的整数而得。在标示上有会与英文字母L一起出现,意思是长度。譬如,40毫米/70或者是40毫米/L70,后面的70都代表炮管的长度是火炮口径的70倍左右。
由于管状火炮的弹头在炮管内受到推进药产生的气体作用时间愈长,炮口初速愈高,能量愈大,弹道也较为平伸,对射程也有正面的影响,因此理论上炮管的长度愈长愈好。再比较两门同口径的火炮的威力时,倍径的大小是一个很好的参考依据。倍径愈大表示炮管愈长。

除了依照火炮的使用类型,如高射炮或者是舰炮区分之外,另外一种常见的火炮分类方式是以倍径来处理:

倍径在45以上为加农炮。
倍径在39以下为榴弹炮。
倍径在45与39之间为加榴炮。
倍径在10以下为迫击炮。
不过此种分类方式比较适用于二战前火炮,近代迫击炮长度大多超过10倍径,火炮超越45倍径却称之为榴弹炮者不在少数,加农炮以及加榴炮这些名词逐渐被省略皆以榴弹炮称呼。

中国99式主战坦克的重量和炮口直径分别是多少?

99系列坦克重量在51-58吨间,安装的都是125毫米的滑膛炮。目前已知并公开的99式坦克公开基本数据: 【技术数据】 乘员 3人(车长、炮手、驾驶员) 车宽 3.5米车长 7.3 (不含炮管) /11米 (含炮管) 宽3.4米高2米 (至车顶)车高 2.37米重量 51-58吨发动机 1×150HB或柴油机/1200 (99式/99A) 、1×1500马力新型柴油机(99A2)马力重量比 27-28匹/吨悬挂系统 扭杆悬挂加叶轮式液压减震器最大速度 65 (99式)/ 70以上(99A)最大行程 450公里[15] 【装甲及武器装备】装甲 陶瓷复合装甲 双防反应装甲主要武器 1×ZPT-98 125毫米滑膛炮辅助武器 1×85式12.7mm防空机枪(原型车)1×02式14.5mm防空机枪(量产型)1×59式 7.62mm同轴机枪10×94式烟幕弹发射器[15] 中国99式主战坦克,坦克战斗全重51吨,炮口向前时全长10米,车长7.6米,宽3.5米,高2.37米,最大公路速度70千米/小时0--32公里加速时间为12秒钟。99式改型换装新发动机后,最大公路时速80千米/小时,越野最大时速60千米/小时。 99式主战坦克,装有一门125毫米高膛压滑膛坦克炮,使用钨合金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时,可在2000米距离上击穿850毫米的均质装甲,而使用特种合金穿甲弹时,同距离穿甲能力达960毫米以上,该炮还能发射我国仿制的俄125毫米口径炮射导弹,该导弹最大射程5.2公里,最大破甲深度700毫米。 辅助武器:12.7毫米高射机枪一挺,备弹500发;7.62毫米并列机枪,备弹2500发;炮弹基数40发;火控系统,采用了国际上先进而流行的猎-歼式火控系统(也称双指挥仪式),其最显著的特点是,车长可以对火控系统进行超越(炮长的)控制,包括射击、跟踪目标和指示目标等;在坦克炮塔后部装有激光目眩压制干扰装置。最大作用距离4000米,“激光压制观瞄系统”,就目前来看,相对于西方主要国家的主战坦克,我们的这套系统的确可以称得上是独具特色,夜战能力,装有热成像仪,夜间或复杂气象条件下,对坦克目标观察距离达2000米,具备了在昼/夜间于运动状态下对运动目标射击能力;坦克防护能力:炮塔由复合装甲板构成,可挂装复合反应装甲板或屏蔽装甲。 车内装有高效自动灭火/抑爆装置,可在10毫秒内熄灭火灾;99式坦克采用了883千瓦(1200马力)的涡轮增压中冷式大功率柴油机,最大公路时速达70公里/小时,0~32公里加速时间为12秒。 最大行程为600公里。

炮弹的口径是炮口的直径还是半径?

炮弹(子弹)本身不能叫口径,只能叫弹径。所谓口径是指枪、炮身管的内直径,如果枪、炮身管有膛线(来复线),那么口径就是枪、炮身管内的阳(凸起)膛线间的直径。

身管长,弹道低伸的火炮。适用于对装甲目标、垂直目标和远距离目标射击。加农炮是英语Calon的音译名,在阿拉伯语中,Calon是中空而直长的管子。加农炮的身管长一般为口径的40倍以上,炮口通常带有炮口制退器(炮口制退器是炮口上带孔的大于身管口径的“帽子”,用以减少后坐力,有的能减少50%以上的后坐力。)

身管较短,弹道较弯曲的火炮。适于对水平目标射击。主要用于歼灭、压制敌人的有生力量和兵器,破坏敌人工程设施等。是地面炮兵的主要炮种。榴弹炮的身管长一般为口径的20-30倍。
实际上,加农炮和榴弹炮没有本质的区别,所谓身管长和口径之比也并非一成不变,而且一直在变。以弹道的形状来区分,也有些牵强,因为弹道的形状是相对于射程而言的。加农炮在最远射程上,弹道并不低伸,榴弹炮在近距离上,弹道同样低伸,甚至可以直瞄射击。从完成压制任务的角度看,两种炮几乎一致。因此,从二战后,不少国家不再区分二者,统统称为榴弹炮。可我国的一些火炮专家还在为区分二者伤脑筋,实在大可不必。

大炮口的直径最大是多少?

最大口径的迫击炮(914mm)
“小戴维”是二战时期制造的最大口径火炮,盟军为正面攻破德军齐格菲防线而秘密设计和制造的。

火炮是一种以发射药为动力发射弹丸,口径在20毫米以上的身管射击武器。其作用原理是将发射药在膛内燃烧的能量转换为弹丸的炮口动能以抛射弹丸,同时产生声、光、热等效应。火炮的主要战术技术性能是初速、射程、精度、射速和机动性等。火炮的主要任务是用于对地面、空中和水上目标射击,毁伤和压制敌有生力量及技术兵器,以及完成其它任务。
  根据其安装发射的平台不同,可分为地面炮、舰炮和航炮。按运动方式可分为固定火炮、骡马拖曳炮、机械牵引炮和自行火炮;按作战用途又可分为地面压制火炮、海岸炮、高射炮、坦克炮、特种炮等;按口径大小可分为:大口径炮(高炮在100毫米、地炮在152毫米、舰炮130毫米以上),中口径炮(高炮在61~100毫米、地炮在76~152毫米、舰炮在76~130毫米左右),小口径炮(高炮在20~60毫米、地炮在20~75毫米、舰炮在20~57毫米之间)。按炮膛结构可分为线膛炮和滑膛炮;按弹道特性可分为加农炮(弹道低伸)、榴弹炮(弹道较弯曲)和迫击炮(弹道最弯曲);按装填方式可分为前装式火炮和后装式火炮。

火炮的口径种类有哪些?

20(机炮)、25(机炮)、30(机炮)、35(机炮)、37(高炮)、40(高速射炮)、45(战防炮)、47(战防炮)、50(掷弹筒,注:掷弹筒属于迫击炮)、57(反坦克炮)、60(迫击炮)、75(反坦克炮、无后坐力炮、榴弹炮)、76(反坦克炮、高速射炮)、81(迫击炮)、82(迫击炮)、85(T34坦克后期的主炮,前期是76毫米)、88(虎式坦克主炮)、90(巴顿坦克主炮)、100(突击炮)、105(坦克炮)、115(T62坦克的主炮)、120(M1A1/A2坦克的主炮)、125(T-90坦克的主炮)、130(加农炮)、140(加农炮)、152(榴弹炮)、155(榴弹炮)、160(重迫击炮)、180(二战时的舰炮)、183(英国工兵的爆破炮)、203(舰炮、榴弹炮)、240(迫击炮)、280(榴弹炮)、300(火箭炮、舰炮)、350(舰炮)、380(舰炮)、406(舰炮)、460(舰炮)、800(德国古斯塔夫炮)。(来自破碎甲虫弹的回答)

谁知道一般火炮描述时总有多少倍口径多少毫米.这个多少倍口径什么意思

举个例子来说吧,虎2是坦克的火炮是88mm71倍径的,表示的是火炮口径为88mm,炮管长度为88mmX71倍,也就是6248mm长。火炮的口径越大,炮管越长,破坏力越大。 倍口径是指炮管长度,计算公式就是口径X倍数,一般榴弹炮的倍口径应该在40到70,炮管越长,初速越大,射击距离也就越远,当然,炮管寿命就越短,加工工艺也要求越高···

一般火炮描述时总有多少倍口径多少毫米.这个多少倍口径什么意思拜托各位了 3Q

举个例子来说吧,虎2是坦克的火炮是88mm71倍径的,表示的是火炮口径为88mm,炮管长度为88mmX71倍,也就是6248mm长。火炮的口径越大,炮管越长,破坏力越大。 希望采纳

火炮的多少倍口径的倍是什意思

这里的“倍”是火炮的炮管长度与口径之比。
“倍径”即多少倍口径的意思,主要是指炮管长度与口径之比,是衡量一门炮威力大小的重要指标,即倍径越大射程也就越大。简单的说,即因为弹丸在较长的炮管里可以被火药燃气加速的时间更长,获得更大的动能。
同时倍径越大,弹道越平直,反之越弯曲,因而一般说来榴弹炮的倍径较小,加榴炮适中,加农炮最大。现在的大口径火炮,榴弹炮、加榴炮、加农炮的倍径一般为20-30,30-40,50以上。
另外,实际上倍径是一个无单位的数字,与口径共同表示火炮的基本大小。倍径是以炮管的长度除以炮口直径之后取最接近的整数而得。在标示上有会与英文字母L一起出现,意思是长度。比如:155毫米/52或者是155mm/L52,前面的155毫米表示火炮口径,后面的52表示炮管的长度是火炮口径的52倍左右。

军事上说的炮有52倍口径,这个几倍口径是什么意思?

你说的不是口径,是炮管的倍径.就是炮管是口径的多少倍.比如120mm口径55倍径火炮炮管长度就是120mm*55=6.6m

介绍火炮的时候有这样的话语:……毫米……倍口径,这是什么意思?什么叫“倍”?

目前已知装备部队并且使用过的口径最大的舰炮是二战时期,日本海军大和号和武藏号装备的460毫米口径舰炮。而曾经设想研制,但后来却因种种原因不得不放弃的则应该是日本“纪伊”级超级战列舰上(准备)安装的510毫米口径巨型舰炮。

九四式舰炮,对外名称九四式40厘米炮,是日本帝国海军二战时期最重型的舰炮,也是世界海军史上口径最大而且威力最大的舰炮。
虽然编号上叫做40厘米,但实际上,为了弥补日本海军战列舰总吨位只有英美海军的60%,因此日本海军极度希望能在素质方面超过西方国家。故九四式舰炮的口径增加到460公厘(18.1 英寸),为掩人耳目,当时官方发布的尺寸规格上,标明的主炮口径为40厘米。二战期间,九四式舰炮搭载于大和级战列舰上。搭载了该舰炮的主炮塔每座重达2,700公吨,相当于当时的大型驱逐舰。
为了取得质的优势,日本设计出460公厘主炮除了取得足够的火力外,另一项过去所认定的理由是为了保障射程。就公开宣称的数据,九四式舰炮的最大射程达到42026米,远大于美国16英吋的Mk.6与Mk.7舰炮之33740米与38720米。但是先不论美军16吋舰炮极限装药足以达到44000米这点,九四式的理论最大装药受限于炮身制程,在远距离射击时的精准度将会非常难看。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20世纪30年代初叶起,已经跻身于世界海军强国之列的日本帝国海军开始在太平洋地区向美、英挑战。1934年1月,日本修改帝国国防方针时,正式把美国列为假想敌。1935年,伦敦海军会议召开,日本提出军备建设的平等要求,主张制定世界各国共同的最大限度的拥有量,以“保证相互安全”,但遭到其他国家的反对。1936年,日本拒绝在新的伦敦海军条约上籤字,并宣布退出裁军会议。1936年6月,日本修改国防方针,明确提出对美截击战略,即日本帝国海军在西太平洋地区对美作战,开战初期即须消灭美远东海军主力,摧毁或者夺取美海军赖以活动的基地,再以小笠原群岛以西海域作为预定海上决战战场,截击并歼灭由美国本土前来增援的美军舰艇编队。

1941年10月30日在宿毛湾公开测试中的大和号

日本海军的判断是:美国海军依然坚持大舰巨炮主义,要夺取对美作战的胜利,仍须靠战列舰。但由于日本是一个工业基础相对薄弱,资源匮乏的国家,日本在战舰数量上根本不可能与工业基础雄厚、资源丰富的美国竞争,更无法在战舰的数量方面,同美国海军抗衡。日本按照其明治时代以来“数量不足,质量弥补”的方针,确立以单艘战列舰的威力优势来抵消对方的数量优势的发展战略。日本海军预计,美国海军建造的战列舰舰艇宽度由于巴拿马条约的限制,将搭载406毫米(16英寸)口径舰炮。而日本早在1916年就试製过460毫米口径舰炮,1920年又製造过480毫米口径火炮,在大口径火炮製造上具有一定的经验。在这种思想指导和现实鼓舞下,日本海军开始準备建造搭载460毫米口径主炮的超级战列舰,并组建以战列舰为核心的海上打击力量。

1934年10月,日本海军军令部对海军舰政本部正式下达了新式战列舰的设计任务,要求装备460毫米口径主炮8门以上,155毫米口径副炮12门(四座三联装),或者200毫米副炮8门(四座双联装),最高航速30节以上,舰体防御装甲能够承受自身主炮在米距离上的打击。新舰由舰政本部第四部福田启二大佐负责整体设计,由平贺让造船中将负责技术指导。

1935年3月10日至1936年7月20日,先后提出23个设计方案(A-140—A-140F5)。最初的A-140方案,新战列舰正常排水量69500吨,长294米,主机输出功率20万轴马力,最高航速31节,续航力8000海里/18节,新舰的3座3联装460毫米口径主炮和英国纳尔逊级战列舰一样,集中配置在前甲板。日本海军最终採用了两座三联装主炮塔配置在前甲板,1座三联装主炮塔配置在后甲板的设计。在新舰的各种设计方案中,动力装置计画要使用蒸汽轮机和柴油机并用的混合动力。由于日本海军安装了柴油机的大鲸号潜艇母舰故障率较高,最后放弃了这一计画,在最终的A-140F5方案中只採用蒸汽轮机。

1941年10月30日在宿毛湾公开测试中的大和号

1937年,日本海军制定了军备补充计画(即"03舰艇补充计画",又称03计画),正式确定建造2艘A-140F5号方案大和级战列舰,这就是“大和”号和“武藏”号(当时都未正式命名,只是被称为1号舰和2号舰)。日本造船水平自明治维新以来不断提高,到了昭和时代,日本已经成为世界造船大国之一,但是日本岛国资源贫乏,科技实力与英美仍存在相当的差距,而且还处在战争条件下(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日本仍然不惜代价建造空前强大的战列舰。日本耗费巨资为其造船工业增添大量新式设备,从德国购进了15000吨水压机(一说16000吨)以及3台70吨酸性平炉,从而能够製造出包括650毫米厚装甲钢板(大和号主炮炮塔使用)在内的大型锻造件。并且特意将吴海军工厂的船坞加深了1米。在大和号的整个建造过程中,日本人前后耗资1500亿日元(战后价格),平均每吨重量就需要200万日元。

大和号战列舰使用的炮弹

在製造主炮时,日本遇到的一个重大难题便是如何保证高膛压条件下主炮炮身能具备足够的强度。1920年试製的480毫米舰炮便是由于强度不足而在试射中报废,460毫米舰炮在减装药的情况下勉强通过试射。为此,吴海军工厂舰炮部採用了新的火炮自紧技术。通过内压增强炮身的强度。用这样的方法製造出来的炮身在试射中取得了成功,其身管寿命达200-250发。

1937年8月12日,发布建造训令。1937年11月4日,1号舰开始在吴海军工厂动工建造。

1939年5月-10月,锅炉安装完毕,9月-11月,主机安装完毕。

1940年7月15日,1号舰被命名为“大和”。

(1905年颁布的《日本海军舰艇命名办法》规定:战列舰应以古国名(“国”是古日本地方行政单位)命名。“大和”的正式称呼是“军舰大和”,舰名“大和”的由来是以古代日本畿内五国(现称为近畿地区)之一的大和国(现称为奈良县)来命名。

1940年8月8日,大和号下水。建造中的大和为了保密,造船厂执行着严谨的机密管制,在能俯视造船厂的地方都加上围板。大和号下水后开始舾装工程。

1941年7月,该舰主炮已经安装完毕。1941年9月5日,舾装委员长宫里秀德大佐(海兵40期)就任。1941年10月16日,大和号开始试航。1941年10月22日,在宿毛湾以153553轴马力的主机输出功率达到了27.46节的航行速度,试航获得成功。1941年11月1日,大和号首任舰长高柳仪八海军大佐(海兵41期)到任。1941年11月29日,开始在德山湾进行公试12月7日结束。

1941年12月7日,大和号进行了首次主炮射击(主炮开火的声音可以被海边城市里的居民听到)。同时,一支以6艘航空母舰为核心的日本舰队正在向美国夏威夷进发,在12月8日凌晨(当地时间为12月7日),这6艘航空母舰上起飞的舰载机偷袭了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在这一天,大和号试航结束。

1941年12月16日,大和号战列舰正式竣工服役,舰籍归属吴镇守府,编入日本联合舰队。

1941年海试中的大和

1941年12月21日,大和号前往柱岛锚地进行警戒,训练。

1942年2月12日,大和号接替长门号战列舰成为日本联合舰队旗舰。

1942年至1944年,大和号大部分时间都在训练、支援和执行运输任务。

1945年4月7日凌晨,美国潜艇在九州岛西南海面发现了以“大和”号为旗舰的第2舰队10艘军舰,并在东海洋面遭到美军舰载机攻击,被命中鱼雷10枚,炸弹24枚,于14时23分大幅左倾,前部弹药库殉爆沉没,第2舰队司令官伊藤整一中将,舰长有贺幸作大佐以下2498名阵亡倖存者仅269人。大和号战列舰沉没位置在北纬30度43分、东经128度04分,即长崎县男女群岛女岛南方176千米,在水深345米的地方。

1945年4月7日,大和号正式注销船籍。

1941年9月5日~(舣装委员长)

大和号建成时编制舰员总数2300名,其中準士官以上150名,下士官及水兵2150名,分为炮术、航海、通信、内务、机关、飞行、医务、主计(财务)等八个科,各科主官分别为通信长、航海长、内务长、飞行长、机关长、军医长、主计长。每科下辖一个或几个分队,设有大尉分队长一名、少尉分队士数名;分队之下为班,一班通常为15人,班长为上等兵曹。编制改定前大和级共有20个分队,大和号临终时设有22个分队,高炮分队是大和在雷伊泰湾大海战后才增设的。舰上的最高指挥官是大佐衔舰长,战斗时,舰长在昼战舰桥或夜战舰桥上指挥战斗,大佐衔副舰长则在防护严密的司令塔内襄助之,主要负责损管防御指挥。炮术科首脑为炮术长。一至三号主炮塔分别配有第1-3分队,各炮塔设有炮塔长,以及火炮操作员、弹药库操作员等。炮术长之下为负责副炮的副炮术长和负责高炮的高炮长,1-3号主炮塔分配有第1-3分队,前后副炮塔设有第4和第10分队,高炮设有第5,6分队(左右舷127毫米炮)和第7,8分队(左右舷25毫米炮),第9分队负责主炮射击管制和火控数据计算,第11分队负责测距,探照灯照射,航迹测定等,第12分队为通信科,第13分队为航海科(操舵,航海,信号,雷达,水音侦听);第14分队为运用分队,第15分队为工作分队,均属于内务科;第16分队负责电机,第17分队负责辅机(含损管、消防),第18分队属于飞行科,机关科包括第19(机械)、第20(锅炉)分队,分为四个分掌区,每区负责3台锅炉和一台主机。医务科为第21分队。主计科为第22分队,负责掌管舰上一切经费开支,薪金髮放,被服、军需品、粮食及酒保品补给,以及烹饪、理髮、洗衣等庶务。

大和号战列舰的舰体长宽比为6.76:1,为主炮射击提供了稳定的平台并儘可能缩短了重装甲覆盖的面积。舰首的最大特点是呈球形,这种球状舰首处于水线下约3米的地方(借鉴1935年法国建造的8万吨级高速邮轮“诺曼第”号)因採用了这种新颖的舰首,水线处约减少3米的长度,排水量节省30吨左右,採用球鼻艏配合船体良好的线形设计,使舰体的减阻性能十分优良,以15万匹马力的主机功率使航速超过27节,经过试航证明这种舰首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球状舰首内装有水下听音器,与当前的舰首声吶颇有些相似之处。大和号设计独特的操舵机构使其庞大的船体迴旋性能并不显得笨重。舰艉露天甲板之下有容纳舰载机的机库与舰载小艇的舷侧隧道状艇库。

大和号设计上特色之一还有其最上甲板从2号主炮塔基座、107号肋骨的位置起向下弯曲,形成一个斜坡,从正面看去时尤其明显。称之为“大和坂”,究其原因是出于舰身轻量化和降低舰身前部重心的考虑。

全舰重量分配如下:船壳20212吨,装甲21266吨,防御板1629吨,武器系统11611吨,主机设备5300吨,舾装1756吨,固定设备417吨,非固定设备641吨,鱼雷75吨(据认为大和携带6-10条610毫米直径鱼雷,但该舰没有鱼雷发射管,6-10条鱼雷也没有75吨重),导航,光学设备95吨,电力设备1108吨,飞机111吨,锅炉水297吨,预备食用水212吨,重油4210吨,润滑油61吨,轻质油48吨,合计重量69100吨(正常排水量)。

大和号从设计段阶就开始考虑如何完善司令部施设,特色的塔状舰桥高达45米,大和号有2个舰桥,在烟囱之前的舰桥,是全舰的战斗指挥中枢。大和号一改大型战斗舰艇舰桥过大的情况,完全从海战实际出发,显得十分简洁。舰桥侧面积310平方米,正面面积却只有159平方米,仅相当于侧面积的一半,其迎风阻力自然也就比较小;採取二重筒状结构,内筒中装有各种线路和管道,内外简之间的夹层里设有各种专用小室,外筒周围则设有与指挥、探测有关的装置。为减少冲击波的影响,舰桥外面开口少,封闭而整洁。大和号的舰桥高达45米(从龙骨处算起),宛如一座高塔,在其顶部装有主炮观测所,内置98式方位盘,上装潜望镜式望远镜,下有15米测距仪。

中央舰桥内部构造3D示意图

主炮射击指挥所下是防空指挥所,在顶部露天甲板上的防护转板四周装有多部高色双筒望远镜。防空指挥所下是昼间战斗舰桥,也称第一舰桥。其前面与侧面有调风板和防护装置。通常,舰队司令长官及其司令部、舰长等指挥参谋人员在此指挥战斗。下一层是作战室、舰长休息室。以下依次是上部观察所、罗经室(即夜战指挥所)、下部观察所(第二海图室)和司令塔(实际是个通信用通道,即通信筒)等。

烟囱之后是后舰桥,是预备战斗指挥所。火炮实施前后分火射击时,它也起后指挥所的作用。大和号採用单烟囱,各锅炉的烟道均曲折向后,与烟囱的某一部分相接。烟囱也儘量向后倾斜,以避免排烟影响舰桥工作。 为保证舰体烟囱开口部的安全,在开口部装设一种蜂窝状板,厚380毫米,上面有直径180毫米的许多小孔。有孔面积是无孔面积的55%,另外在烟囱前面的倾斜部及侧面装有50毫米厚的防护甲板,烟囱的安全性大大提高。

大和号是是整个战列舰史上最厚重的一艘。不仅如此,该舰的装甲带还具有良好的防弹外形,其舷侧410毫米装甲呈20度倾角(向内侧倾斜),舷侧装甲倾角在最后一代战列舰中是最大的,大和号中甲板边缘处的230毫米装甲也带有7度的倾角,大大提高了大和号装甲的抗弹性。

中央横剖面线图(第135号肋材附近)

按照设计要求,装甲应能够承受自身460毫米主炮在米距离上的打击,中甲板还能抵御从3900米高度投下的800千克重航空炸弹。为实现上述要求,一共安装了22895吨装甲和防御板,占全舰正常排水量的33%。

该舰的弹药舱、主机、锅炉舱等要害部位被集中布置在战舰中部用厚重装甲带保护的防御区划内(从前主炮前端一直延伸到后主炮后端的位置)。防御区划的舷侧装甲从战舰舯部水线处一直延伸至战舰底部,其上端水线处的主装甲带厚度达410毫米(採用VH装甲钢,即维氏硬化钢),主装甲带以下的舷侧列板的厚度为75-200毫米(由上至下递减)。防御区划顶部的装甲敷设在战舰的中甲板处,厚度为200-230毫米(採用加入钼的均质镍镉合金钢)。防御区划的前后两端则由270-350毫米厚的装甲横隔壁防护。

主防御区划以外的舵机舱也敷设了厚甲,其主副舵机舱顶部装甲均为200毫米,舱壁装甲主舵机舱厚350-360毫米,副舵机舱厚250-300毫米。作为操舵室和重要的通信管道,位于大和号舰桥处的司令塔也是一个重点防护区域。其侧壁及顶部装甲厚达500毫米,而从司令塔向下延伸至主防御区划的通信线路则被300毫米厚的重装甲保护着。

主炮炮塔是全舰防护最为坚固的地方,其炮塔正面装甲厚达650毫米(45度倾角),侧面250毫米,后部190毫米,而顶部装甲则为270毫米。当时欧美在设计战列舰主炮炮塔装甲时,总是将侧面和后部的装甲设计的比顶部厚很多,而大和号却恰恰相反,其原因除了当时日本人对远程炮战中大角度落弹的警惕外,恐怕也和大和号建造过程中,海军航空制胜论者施加的压力不无关係。

大和级副炮装甲防护示意图

主炮底座的前部,侧部装甲厚度均为560毫米,后部装甲则为380-440毫米。为了加强大和号主炮弹药库的防护,日本人还在其主炮前的主甲板处敷设了35-50毫米厚的合金铜护板(可抵御敌方俯冲轰炸机投下的250千克炸弹)。

为了减轻重量,以保证炮塔的转动速度,副炮的防御设计得较为薄弱,其炮塔装甲为25毫米,仅能防御弹片和近失弹杀伤。副炮的炮塔底座採用75毫米厚的合金铜装甲来保护通向弹药库的通道。2座被安装在位于舰体中心线的防御能力薄弱的副炮塔与主炮塔相邻,弹药库距离过近,一旦中弹损害容易波及主炮弹药库,是个显而易见的缺陷,为此后来还专门强化了防护措施。

大和号烟囱的下部设有50毫米的装甲,而在位于中甲板的烟囱开口处则装了一块非常独特的“蜂窝”装甲板,其厚度达380毫米,板面上布满直径180毫米的小孔。这样既可以保证排烟顺畅,又使这一区域的得了有效的保护。

在水下防护能力方面,大和被要求能够承受400千克TNT的爆炸当量(美国最后一代战列舰要求能抗击300千克TNT的打击,德国的俾斯麦级战列舰要求抗击250千克TNT),而在命中2-3发鱼雷的情况下不能影响战斗力,为了防水雷,舰底採用3层底。同时为了提高抗沉性,全舰被划分出了1147个水密隔舱。但作为一艘以炮战为主要任务,强调集中防御的战列舰,水下防护系统总长只占战舰全长的40%,这对其防御鱼雷打击显然是不利。

410毫米(硬化层135毫米)

大和号的司令长官套房一反过去战列舰设在舰尾的传统,改设在上甲板右舷中央部附近。自舰首向舰尾依次为长官室(办公室)、长官公室(会议室兼长官餐室)、长官私室(卧室)、浴室及厕所。在这套房间前方为舰队参谋长的套房,也包括办公室、卧室和浴室。联合舰队参谋长以及舰队幕僚的住舱则设在左舷对应位置、以及舰桥下部前后的中甲板上。长官套房的入口在长官公室前部,内有长方形会议桌兼餐桌一张,每侧各有椅子七把,两端分别为长官及参谋长座位。长官座位右后方有门通往长官室,内有写字檯及写字椅一套,六人小沙发及茶几一套,三人长沙发一个,书柜一个。长官室有门通往隔壁的廊室,其内有长官餐具室,记忆体24人用银餐具2套、高级“美浓烧”瓷餐具3套、和式及洋式茶具各1套,酒具及咖啡具各2套。这里还存有配给长官的洋酒、茶叶、饼乾、朱古力、香菸和罐头等食品。长官公室反方向为长官私室,内有单人床、写字檯、长沙发、书橱、衣柜、保险柜,各处都安有电话、空调,铺着银灰色的羊毛地毯,舱壁为咖啡色的麻栗木护板,非常豪华。长官私室另有一门,进门为一小走廊,左手为设有淋浴和浴缸的浴室,右手为厕所,前方则通往副官室和长官寝具室。

美国海军发布的1945年大和号

大和号连普通士兵都配有专用的卧铺(士兵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余士兵仍住吊床)。以满员2500人计算,其人均居住面积达3.2平方米,与之相比,长门级只有2.6平方米,驱逐舰更是只有1平方米左右。大和级的兵员居住区大多设定在舰体前方,住舱为白色,设有三层卧铺,长1.8米、宽0.75米;军官则是双层卧铺,两人或四人一室。

舰队幕僚军官住在中部左舷,一人一间,房间内设有单人床、写字檯、衣柜和摺叠式洗面台。从房间的整洁度可以看出各位参谋的性格,例如制订奇袭珍珠港计画的联合舰队首席参谋“甘地”黑岛龟人,其房间内就是永远焚着薰香,地上到处散落纸片,菸灰缸里是堆成小山的“朝日”香菸菸头。大和号上生活设施完备,居住舒适;而且自日美开战以后几乎都停泊在特鲁克,足不出户、不上战场,生活悠闲惬意,难怪会被其他军舰官兵揶揄为“大和旅馆”。

大和号战列舰安装4座蒸汽轮机,蒸汽压力25千克/平方厘米,蒸汽温度325度,最高输出功率153553轴马力,最高速27.46节(试航状态),最大续航力7200海里/16节(最大重油装载量6300吨)。大和号还装有8座发电机,总功率为4800千瓦。大和号动力系统的效率甚至都比不上日本翔鹤级航空母舰採用的主机。但该舰达到了设计所要求的速度。

大和号战列舰以其巨型主炮闻名于世。主炮为三联装94式45倍径460毫米口径舰炮,3联装主炮塔三座,两座三联装炮塔配置在前甲板,一座三联装炮塔配置在后甲板。当时日海军对主炮口径保密,称为九四式身长45倍口径的400毫米炮,实际是460毫米。炮身重165吨,一座炮塔内三门火炮总重为1720吨,加上炮塔装甲(790吨)和弹药的重量,单座炮塔的旋迴部的重量总重为2774吨(有些资料称大和炮塔重2510吨,系未计算弹药时的重量),相当于日海军秋月级驱逐舰的排水量。每发炮弹重1.5吨。炮塔后部装有93式15米基线测距仪(装有电罗经,航行时可保持稳定),炮塔两侧前面及顶部前面均装有潜望镜式瞄準镜。炮塔的俯仰角是+45度,-5度,火炮装填炮弹时,固定在+3度,俯仰速度每秒8度,炮塔旋迴一周3分钟。发射速度2分钟三个齐射,1.8发/每分;炮弹基数每门炮100发,每发炮弹重1.5吨,每发炮弹装药量330千克。扬弹速度每发6秒,装弹机械化。

该炮由吴海军工厂舰炮部负责研製。9门主炮若指向一舷齐射,其后座力达8000吨,发射时冲击波也很强,日舰船设计部门为减小冲击波的影响煞费苦心,在后主炮前边的挡风板之后集中设定升降、通风口,这样既可使后主炮前的甲板显得光净简洁,又可利用通风筒来减少主炮冲击波的影响。由于希望缩短建造时间及提高工作效率,在建造期间使用了模组作业并取得成功。而建造大和型时使用的技术及生产管理,成为战后的日本工业基础参考。

大和号的460毫米火炮配有三种炮弹,分别为91式460毫米穿甲弹,三式对空弹和高爆弹。91式穿甲弹弹重1460千克(内置炸药33.85千克),发射时膛压32千克/平方毫米,炮口初速785米/秒,最大射程42,050米(45度仰角),需飞行90秒。主炮仰角40度时射程40700米,30度时35826米,20度时27916米,10度时16843米。3式对空弹和高爆弹重量均为1360千克,炮口初速也均为805米/秒,前者用于对空射击,最大射高为11900米,后者装填有59.5千克炸药,主要用于打击无装甲目标和执行岸轰任务。大和号每门主炮配有120发炮弹,其中100发为穿甲弹。94式主炮的发射速度较低,为1.8发/分钟。

吴港大和馆的大和号所用炮弹

3联装主炮齐射后发射出去的炮弹在飞行中往往会互相干扰而影响射击精度。以往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便是让中间那门火炮与边上的2门交替发射,而大和号在主炮上装了一种火炮发射延迟装置,使中间那门炮的发射时间比边上2门延迟3/1000秒至5/1000秒,从而保证3门主炮能够同时射击。

三联装460mm舰炮3D复原图

大和号装备的94式460毫米口径主炮是历史上威力最大的舰炮,与“依阿华”级战列舰配备的MK7式406毫米口径50倍径舰炮相比,94式460毫米舰炮在穿甲弹重量,炮口初速,射程上均处于优势地位。大和号主炮无疑要比“依阿华”主炮有着更强的装甲穿透力。战后美国发表的资料也证实了这一点。单纯从数据来看,这种优势似乎并不明显,但如果考虑到双方的装甲防护水平,大和号在米距离上(这是战列舰一般採用的远程炮战距离)已经可以贯穿“依阿华”级战列舰的主装甲带(也可以击穿世界上任何一艘战列舰的主装甲带),而“依阿华”级的主炮却还难以做到这一点。有认为大和号的460毫米炮精度较差,射速也比MK7低,因而怀疑94式炮的实战效能。关于大和号的主炮火炮精度,由于大和号实战经验少,并未有发现过证明其精度较差的可靠证据。而就“大和”的94式主炮本身来说,其身管寿命200~250发,而火炮膛压小得多的衣阿华级的Mk7型主炮身管寿命也只有 290~350发,这说明94式的身管强度并不差。另外还有一个影响战列舰火炮射击的问题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在波涛汹涌的海上,战列舰舰体的稳定性实际对主炮射击精度影响非常大,而舰体粗短的“大和”无疑比舰体细长的衣阿华级拥有着更好的纵向稳定性。

大和号的副炮採用从最上级重巡洋舰改装时拆下来的60倍径155毫米口径舰炮12门(四座三联装),炮塔重150吨,设有25毫米装甲板。最大射程(45度仰角)27400米,最大射高12600米(也可以用于对空射击),射速5-7发/分,每门炮备弹150发,採用基线8米的测距仪。该副炮的配置颇有特色,4座炮塔分别设在上层结构的前后及舰上层建筑的两舷。(这两座后来被拆除,以腾出空间来安装高射炮)。这种配置可保证大和号的全部4座副炮炮塔中的3座可以同时指向一舷,而大多数战列舰只能保证一半副炮同时指向一舷。

460毫米/45倍口径主炮

3联装2座(改装中拆除了两座)

双联装12座(改装中增加了6座)

3联装45座、单装21座

一共搭载有零式双座水上观测机零式三座水上侦察机总计7架。

三菱F1A2零式双翼水上观测机,最大速度:370千米/3440米;自重1928千克;最大航程:740千米;武备:7.7毫米机枪×3,60千克炸弹×2;翼展11米,全长9.5米。

爱知E13A1零式三座水上侦察机,最大速度:376千米/2180米;自重2642千克;最大航程:2090千米(有资料为1644千米);武备:7.7毫米机枪×1(后部旋转式),60千克炸弹×4;翼展14.5米,全长11.49米。这两种飞机的主要任务是为战列舰提供侦察,以及在炮战中观察炮弹的落点。

大和号战列舰在建成时没有装备雷达,后来先后装备了3种雷达。

21号电波探信仪(对空雷达),1943年9月被安装在大和号舰桥顶端的15米主炮测距上,其雷达波长1.5米,功率25-30千瓦,可探测120千米处的机群,70千米处的的单机。角度误差大。22号对海电波探信仪(对海雷达),雷达长10厘米,属超短波对海雷达,磁控电子管,功率2千瓦,探测战列舰35千米(距离误差±700米),对巡洋舰20千米,对驱逐舰17千米,角度误差±5度。该雷达于1944年1-4月安装于大和号的舰桥两侧。

13号电波探信仪(对空雷达),1944年1-4月安装于大和号的后桅,功率10千瓦,可在100千米发现机群,50千米发现单机,距离误差±2-3千米,角度误差±10度。这型雷达比22号在性能上有了一定的提高,同时尺寸也要的小的多。

E27型逆探(雷达信号探测器) 3D复原图

E27型逆探,可接受300千米以外目标发出的雷达波。

整体来说,日本海军的雷达在性能上要比美国的同类产品落后,而且日本舰艇也没有火控雷达,因而使大和号的夜战能力低于美国战列舰。

1942年时搭载有17米舰载鱼雷艇型内火艇1艘,15米掌管交通艇1艘,将校用11米摩托艇1艘,军官及水兵用12米汽艇4艘,8米汽艇、9米划艇、6米划艇各1艘,合计10艘。为了避免主炮爆风损坏舰载艇,在机库外设有短艇格纳架(金属架,上包棕毛和皮革),两艘6米和9米划艇分别叠放于两艘12米内火艇之上。格纳库出口处设有巨大的防护门,平时关闭。随着舰上防空火力陆续增强,舰员由2500人增至3000人,居住设施紧张,因此将大半部艇库改为居住区。到战争后期,大和级通常只搭载11米摩托艇和12米汽艇各两艘。

搭载的17米舰载鱼雷艇型内火艇是根据1913年从英国购入的金刚号战列巡洋舰搭载艇仿造的,排水量21吨,150马力柴油机,速度10.54节,最多可搭载成员100人,舷侧甲板还可搭载鱼雷或深水炸弹,首部甲板可安装一挺0.303英寸机枪。日本海军对其相当满意,此后40多年里一直没有改动过艇型。一些小型地方造船社在承接17米内火艇建造任务后,对其古旧艇型提出疑问,并提出改进意见(如加装减摇的舭龙骨,以改善港外航行条件),但海军对此的态度莫名保守,拒绝作出任何改动,被时人讥讽为“海军七大不思议之一”。15米内火艇(长官交通艇),宽3米,排水量12吨,航速13.5节,可搭载45人。

大和号舰尾起重机由石川岛造船所起重机部製作。使用半径8~20米,迴旋角300°。使用220v交流电驱动,安装40马力起重马达和25马力迴旋马达各一台。弹射器2座。

大和竣工时(1941年12月)舰体中央部构造

大和1943年7月改装后舰桥中央部构造

第一舰桥附近加装了2号1型电波探信仪(21型电探,即对空警戒雷达);22型对海电探;E27型雷达信号探测器(接收敌舰雷达发出的侦测电波,以提前预警);对空观测所加装18cm望远镜;第二舰桥后部露天平台延长了3米,把作战室甲板上取消的信号观测所移到了这里;两舷副炮前后加装25毫米三联装机关炮。

大和1944年2月25日~3月18日改装后舰桥中部形态

后主桅桿上安装13号电探;拆除了两舷的155毫米副炮,加装“八九式40口径”127毫米高炮,“九六”式25毫米机关炮,4.5米高炮测距仪(淡蓝色),兵员待机室。

大和1945年4月对空火力增设状况

舰桥中部各战位95式2米测距仪同25毫米机关炮管制。

总数2300名,其中準士官以上150名,下士官及水兵2150名

12台锅炉,4台蒸汽轮机,主机输出功率153000马力(倒车45000马力)
推重比2.1马力/吨,储油量6400吨

1942年5月29日,从柱岛出击参加中途岛作战6月14日返回。

由汶莱向雷伊泰湾(右起:长门、武藏、大和)

1942年6月,大和号作为联合舰队旗舰参加了中途岛海战出师受挫,战列舰舰队和航空母舰舰队分开使用,而大和号未参加战斗。6月14日,回到柱岛锚地。

1942年8月5日,大和号编入联合舰队第一战队。

1942年8月17日,大和号从柱岛出港,任务是支援对索罗门群岛方面作战。但在8月28日,到达特鲁克群岛后,只呆在港里很少出战。

1942年12月17日,二代舰长松田千秋大佐就任。

1943年5月8日,大和号离开特鲁克向本土返航。1943年5月13日,抵达柱岛。1943年5月21日,进入吴工厂船坞进行修理,5月30日出坞。1943年7月12日,进入吴工厂船坞进行整备,加装了25毫米高炮和21号对空警戒雷达。1943年7月17日出坞。1943年8月16日,从吴港出发前往特鲁克8月23日到达。其后一被指派去向一些岛屿上的日军运送物资和补充兵员。

1943年9月7日,三代舰长大野竹二大佐就任。1943年12月12日,由特鲁克向本土返航,12月17日抵达横须贺。

1943年12月20日,大和号由横须贺出发,25日抵达特鲁克在该岛北部遭到美军潜艇雷击,一枚鱼雷击中右舷轮机舱后方,造成进水人员装备无损失。

1943年12月25日,大和号在特鲁克附近遭到美国潜艇的鱼雷攻击,战舰右舷第165号肋骨(第3号主炮塔附近)被一发鱼雷命中,由于爆炸的冲击导致船舷支持装甲板的弧形构造则插穿防御弹片的水密舱纵向隔壁,机械室及火药库进水,进水约3000吨。受损后的大和号加速撤离了这一海域。

1944年1月16日,大和号再次回到吴港入坞修理,出于防雷的考虑,在其舷侧水线以下的防水区域内增设了一层呈45度倾角,厚6毫米的钢板。同时进行改装提高防空能力,战列舰舷侧的2座155毫米炮塔被拆除,加装6座127毫米双联装高炮,25毫米高炮数则增至98门。同时舰上还装上了22号对海警戒雷达和13号对空警戒雷达。

1944年4月10日,大和号修理及改装工程结束。1944年1月10日,由特鲁克向内地返航1月16日抵达吴港。

1944年1月25日,四代舰长森下信卫大佐就任。1944年2月25日,编入第二舰队第一战队,进入吴工厂船坞修复损伤进行改装。1944年3月18日,撤去两舷155毫米副炮加装高射炮,机关炮。1944年4月21日,搭载补给物资由吴港出发,4月26日抵达马尼拉。1944年5月1日,由马尼拉出发抵达林加锚地,进行训练。
1944年5月11日,由林加锚地出发5月14日抵达塔威塔威。1944年6月11日,由塔威塔威出击,参加马里亚纳海战,6月22日返回中城湾。1944年6月23日,由中城湾返航本土24日晚抵达柱岛锚地28日返回吴港进行整备加装15座25毫米机关炮以及22号电探,7月8日搭载陆军部队由吴港出发,途经中城湾于7月16日抵达林加锚地,进行训练。1944年10月18日,由林加锚地出发10月20日抵达汶莱。

3月19日呉空袭,正在迴避敌机攻击的大和

1944年9-10月,美国开始实施菲律宾战役,1944年10月22日,大和号作为栗田舰队的核心,包括武藏等5艘战列舰,12艘巡洋舰,14艘驱逐舰的第二舰队,由汶莱出击,执行捷号作战计画,参加雷伊泰湾海战。

1944年10月23日,大和号在巴拉望水道接替沉没的爱宕,担任第二舰队旗舰。1944年10月24日,进入莱特岛东北的锡布延海遭到美国海军第3舰队航母舰载机的猛烈空袭。在战斗中大和号在前甲板被美机投中一颗炸弹,左舷锚锁库中弹舰体破损,大量进水。

1944年10月25日晨,在萨马岛附近,第二舰队发现美军护航航母编队(第7舰队的护航航空母舰),并展开炮战。中午时分,大和号放弃开始回撤。

1944年10月26日,大和号在返航途中于锡布延海再遭美军空袭中,被两枚航空炸弹命击中,整个战役期间全舰阵亡29人负伤55人。1944年10月28日,返回汶莱进行燃料补给。

1944年11月15日,第一战队解散,转由第二舰队直辖。1944年11月18日,由汶莱出发向本土返航24日抵达吴港入坞修理改装。1944年11月24日,大和号返回日本本土吴港。

1944年11月25日,五代舰长有贺幸作大佐就任。

1945年1月1日,编入第2舰队第1战队。1945年2月10日,编入第2舰队第一航空战队。

1945年3月19日,吴港受到美军舰载机空袭,大和号没有太大损伤。1945年3月26日,美军开始实施沖绳岛登入战。日本出动大量自杀飞机攻击美国舰队同时,企图出动包括大和号在内的水面舰艇舰队支援沖绳日军的作战。4月5日,军令部正式下达了命令大和号自杀性出击作战的“天一号作战”命令,1945年4月6日,以“大和”号为旗舰的第2舰队10艘军舰(还有1艘巡洋舰及8艘驱逐舰)在伊藤整一海军中将的指挥下,从濑户内海西部的德山锚地起航。

1945年4月7日12时31分,美国海军58特混编队发出的第一个攻击波,集中攻击大和号左舷,有4枚炸弹落到了第3号主炮塔附近,其中2枚225千克炸弹穿透了后部主甲板爆炸,将战舰后部的155毫米副炮和预备射击指挥所炸毁。12时43分,左舷前部被1发鱼雷命中,航速降至22节。13时37分,舰体左舷中部被3条鱼雷命中(分别命中143、124、131号肋骨),使其舰体左倾达7-8度。几乎与此同时,由于一枚450千克重的航空炸弹炸毁了排水阀门,使该舰无法进行排水作业,舰长下令向右舷舱室对称注水以恢复舰体平衡,航速降至18节。13时44分,左舷中部又被2条鱼雷命中,使左倾增加到15-16度,这使该舰的大口径高炮无法使用。14时01分,美机3颗航空炸弹击中左舷中部。14时07分,一条鱼雷还击中右舷150号船肋。14时12分,大和号左舷中部和后部又被2条鱼雷命中,舰体倾斜达16-18度。由于右舷注排水区已经注满水,只能继续往机械室、休息室和锅炉舱里注水。14时15分,左舷再中1雷,航速渐渐减至7节,舰长被迫发出了弃舰令。14时23分,主炮弹药库发生爆炸,全舰2498名官兵(连同司令部人员共有2767人)中仅有269人获救(另有7名司令部人员获救),其沉没地点在日本九州岛南西,德之岛西北,东经128度04分,北纬30度43分。

大和号战列舰是人类有史以来建造过的最大战列舰。但是,由于日本海军的战列舰用兵思路存在致命缺陷,致使大和号在建成后始终处于一种作用不明的暧昧状态,以至于被当成联合舰队的水上豪华饭店使用。对实力不足的日本国力和日本海军兵力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浪费。日本海军对于大和级的使用思路和用兵方略是按照一种“理想化”的模式来安排的,也就是说,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按照原有的“渐减迎击”战略,面对占有优势的美国海军兵力,大和级在西

太平洋固守待命,等日本海军使用多种手段将来袭的美国主力舰队逐渐削弱后,再在靠近日本近海的大决战中出动大和级,将残破的美舰队一举击破。这是一种守势战略。然而一旦这个固定模式被打破,大和级就无用武之地。

大和号在特攻作战中受损

大和号战列舰威力虽大,但生不逢时,恰逢战列舰的主力舰地位开始被航空母舰所取代的时代,并且日本海军将其当作最后决战的王牌未经许可联合舰队不能动用而很少出战,导致大和号错过了最佳时期,缺乏战斗经验,也为后来的作战埋下隐患。大和号战列舰的沉没宣告了日本海军的覆灭,也宣告了大舰巨炮时代的结束。

大和号战列舰3座三联装460毫米口径的主炮可以击穿世界上任何一艘战列舰的主装甲带,其主装甲厚度410毫米,同时被2枚鱼雷或数枚重磅航弹命中也不致影响战斗,最高航速达到27节,建造费用相当于3艘飞龙级航母或1.6艘翔鹤级航母。巨大的吨位、强大的火力、厚重的铁甲,大和号的确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战列舰。“超级战舰”的威力虽大却生不逢时,其主力舰地位开始被航空母舰所取代。大和号沉没后,日本已无力再与美国抗衡,东亚战场也相继失利,军国梦也付诸东流。二战后,由于航空兵和飞弹武器的迅速发展,战列舰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中国军网)

大和号战列舰拥有460毫米的主炮,70000吨的排水量,30节的航速,近乎恐怖的装甲,但却在美国舰载机的强大攻势下,永沉海底 。

大和级战列舰建造所需的大规模工业资源不仅超出了日本当时的经济实力,而且限制了能够建造的战舰数量。而日本海军对该级舰排水量的刻意追求已经达到了使设计人员深受束缚的程度。这种吃水深度极大的巨型战列舰需要提供深水锚地以及特殊码头,削弱了其部署的灵活性,而这种能力实际上是战舰的最主要优势之一。

大和级战列舰的对空强化武备改装是在1945年才完成的,而在改装前,除去其155毫米副炮,全舰的防空能力仅仅依靠6座双联127毫米炮和8座25毫米机炮。由于日本本身高炮设计与生产的落后,这种设计远近程火力无法配合、也没有雷达引导的防空火力网,根本无法与美军战列舰标配版的127高平两用炮和大批博福斯机炮媲美。在中途岛战役后日本第一型专用防空舰乙驱“秋月”级才投入使用,而在美国同等用处的“亚特兰大”级轻巡早已成为航母保护神,并参加了几乎整场太平洋海战。从舰船设计与建造这一点来说,被落后战略思想束缚的IJN,早已为自己的失败埋下伏笔。

大和级战列舰虽然吨位庞大,但实战的防护、火力、情报通讯等能力却逊于相对较小的西方战列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460mm舰炮杀伤范围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