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人物生平介绍,谁有啊?

  曹丕生于公元187年,卒于公元226年,字子桓,是时期曹魏的开国皇帝,曹操的长子,生母为卞夫人。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国魏朝开国皇帝曹丕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魏文帝曹丕,魏国的开国皇帝,枭雄曹操之子。生于公元187年,死于公元226年,享年四十岁,于公元220年登基,在位六年,死后谥号文皇帝,庙号高祖,世祖,最后葬于首阳陵。

  曹丕是东汉末期著名的家。天生聪颖,自幼便博览群书,诸子百家,经典古籍早已了然于心,八岁便已熟练掌握骑马,从叛军中骑马逃脱时年仅十岁。随着年龄增长,就已经跟随父亲曹操南征北战,攻破邺城,战绩斐然。曹丕善于玩弄权术,建安二十二年,在皇位继承权的争夺中取得胜利,赢了弟弟曹植,被立为世子。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继任魏王,此时汉朝早已岌岌可危,曹丕强迫汉献帝退位,取汉为魏,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的统治,魏朝自此建立,他推行九品中正制,为朝廷选拔优秀人才这些都体现出他卓越的政治才能。他也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燕歌行》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七言诗,他的诗歌形式多样,言语通俗清新。此外他找人编纂了我国第一部类书《皇览》,他的《典论.》更是开创了文学批判的先河。

  曹丕驴叫出自一个。古代魏国时流传一个怪事,说是有人喜欢听驴叫,而且觉得驴叫的声音非常美妙,特别享受。相传当时魏国很多文人名士甚至朝臣都喜爱驴叫,而且还争相模仿驴的叫声。这在现代人看来,非常荒唐至极。但是就像现在的有些怪异风潮一样,学驴叫或许就是那时候的时尚。

  曹氏三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都重视文学,喜欢吟诗作对,并且在文学领域均有所成就。魏王如此,其它文人更是争相推崇。当时曹操为了追求文学还建造了一个铜雀台,相当于现在的别墅,专门用来提供文人活动的场所。

  三曹是当时文坛领袖,其他才子又有建安七子的名号。曹丕夺继承权的时候,更加广招人才,结交文人,为在曹操面前显露才华。建安七子里有一个叫王粲的,和曹丕相交甚好。王粲是建安七子里的文豪,才华卓绝,为人率性。他就常以模仿驴叫,逗趣友人。

  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带王粲随从征讨孙吴。次年,王粲病死。曹丕为王粲举办了十分奢侈的葬礼,他带领一众文人好友去祭拜王粲。在墓碑前,曹丕突然提议大家都抛去繁文缛节,免去传统哀悼之俗,一起学驴叫,纪念王粲。于是,他首先学起了驴叫。其他人也跟随模仿。就这样,王粲死后的墓前,响起了曹丕和其它文友的一片驴叫声。

  就算在现代,祭拜故人学驴叫,实在是少之又少,何况是一千多年前的古代。曹丕不讲究俗世传统,任性敢为,也体现了曹丕对友人的真挚情感。曹丕称帝后的暴虐,专政,恩怨分明,不畏世俗人言,率性而为从这里就能窥见一斑。

  曹丕的谋士有哪些人

  曹操儿子众多,且一个比一个优秀。要论武力,曹彰身居将军大位,膂力过人,善于骑射,要论才华,曹植才高打斗,成推举为建安七子之首。但是为何在选择太子的时候却在儿子们当中选了一个各方面跟兄弟们比起来都不是非常出色的儿子曹丕呢?要想理清这个问题,就不得不提到曹丕的谋士。

  在曹丕手下一共有四个得力的谋士,曹丕日常称他们四个为四友。正是因为有了这四位得力谋士的不断的运作,最终曹丕才能够在太子大位争夺战中脱颖而出。这四个人分别是朱铄、陈群和司马懿,以及吴质。朱铄和陈群,二人因为常年跟随者曹操的军队一起出征,所以在系统是也有一定的地位,跟很多执掌军事大权的大将军们都非常的熟悉。而司马懿和吴质二人,文章写得极好,会出主意,而且随机应变能力很强。在这四友的不断的运作出谋划策的情况下,曹丕一步步的获得了父亲曹操的喜爱,最终坐上了皇位。

  因为曹操非常喜欢会写好文章的儿子,所以曹植刚开始在竞争中占据优势,曹丕知道自己无法在文采上和曹植相比,所以就在吴质的建议下,不拼文采,以自己的真情打动了曹操;在曹操大军出征的时候,曹植写了一篇美文,大受曹操的赞赏,曹丕则痛哭流涕,希望曹操平安归来。

  就是因为曹丕谋士的各种建议以及谋划,最终曹丕才能够在众兄弟中脱颖而出。


  顾雍的主要事迹介绍

  三国时东吴宰相顾雍(公元168—243年),高居相位19年,最后逝于任上,上自国君,下到黎民,无不感念他的功德。从顾雍的生平事迹可以看出,敬上、恤下、爱民、守制、谦逊律己的情怀贯穿其一生。

  顾雍和张昭都是辅佐孙权内政的能臣,但个人性格差异很大:张昭进谏时向来直言不讳、疾言厉色,常常搞得孙权下不了台;但顾雍却相反,他为人谦和,不发脾气,但从不放弃真理。因此,实际上他的意见往往被采纳的也更多,所立下的治绩是非常大的。孙权对顾雍很尊敬,也很信任,每当遇到难题时孙权也更多的去请教顾雍,每当顾雍赞成孙权的意见时,顾雍就会请孙权的秘书吃饭,把问题研究个透彻,然后再送秘书离开;如顾雍不赞成孙权的意见的话,那么他就不会请客了,也不多说话,这样孙权就会知道自己的观点有待改进。因此,孙权派秘书请教顾雍后便不是问秘书“顾公怎么说?”,而是问“你吃饭了没有?”顾雍这种敬上的作风,不仅维护了班子的团结,也赢得了班子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

  顾雍的爱子顾邵被派到豫章做太守,由于操劳过度染病而死。消息传来时他正在和手下下棋,听到这个噩耗他内心十分悲痛,但为了不打扰属下们的雅兴,他神色不变落子依旧,只是双手紧紧握住,指甲都把手掌刺破了,也坚持把棋下完。等客人们都走后,顾雍再也忍不住,用毛巾捂住脸嚎啕大哭起来。与下属相处,顾雍不以其位置低而不尊重他们,不以自己的私事而影响别人的情绪。这种恤下的作风对比个别领导干部为干爹祝寿、为自己庆生而大操大办借机敛财的行为比起来真是有天壤之别。

  顾雍的爱民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施政方针的大方面,他反对武力扩张,主张谨守江东一方领土,维护本地安稳,保障周边民生农作;相比蜀国穷兵黩武的诸葛亮,顾雍能有这个定力和爱民之心是难能可贵的,所以当功利心乃至君主的称霸雄心与百姓生计相抵触的时候,顾雍会立场鲜明的反对,同时这样的施政方针也被继任者陆逊学习和继承。在小的方面,顾雍主张体恤民情,“下访”做调查研究、了解和考察民间疾苦,并且身体力行。这也与他的成长经历有很大关系,顾雍从政的起点比较低,基层的经验使他更深切了解到基层百姓的需要,处处以民为本、以民意为首,从而使他在各地“皆有治迹”。

  守制,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坚持依法办事、坚持以法律为准绳。孙权晚年有些犯糊涂,宠幸佞臣吕壹。在吕壹的迫害下顾雍吃了不少苦头,后来吕壹罪行暴露,被捕下狱,主审官正是顾雍。按理说面对当初曾迫害自己的仇人,顾雍是有充足的理由“公报私仇”的。但他却不那样,而是像对待平常人一样心平气和地跟他对话。临走的时候,顾雍再一次问他:你的意思都表达清楚了吗,还有什么说的吗? 感动的吕壹只是叩头谢罪,无话可说。待在一旁的尚书郎怀叙怒气冲冲地上前痛骂吕壹的罪恶,顾雍制止道:“官有正法,何至于此!”。其实论受委屈的程度,顾雍在当场的人之中,是最有资格有痛骂吕壹的,但顾雍并没有像现在的某些领导一样,动不动就公报私仇,可见其心胸之广阔,气量之大让人敬佩,正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

  顾雍在谦逊克己、清廉自律方面的故事则更多。顾雍20岁便外出做官,他的母亲叮嘱他说:“你努力工作,常写信回家,点点滴滴说清楚。”以后,他每月十五都写信回家,但却从不提仕途如何。一过数年,母亲不知道他到底混的怎么样,于是,写信告诉他左邻右舍谁谁升迁了、光宗耀祖了,你的功名如何了?顾雍依然回信说,自己长进很慢,无所建树。他母亲在家里坐不住了,便亲自找上儿子的门。到了后,孙权亲自出迎拜见,群臣恭贺,母亲才得知自己儿子封侯为相已近两年了。顾雍的谦逊自律使他一生一尘不染,他不与其他人争功,更不贪污枉法,堪称廉洁自律的表率。

  顾雍身居相位十九年,东吴由乱到治,出现了全面的兴盛和繁荣,后人评价他任内政绩说:“自汉末以来,数十年无屠掠之惨,抑无苛繁之政,休养生息,唯江东也独。”顾雍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与他敬上、恤下、爱民、守制、谦逊律己的为政情怀是密不可分的。廉于自身,“自奉简约”;廉于本职,居官不以权谋私;廉于社会,助推“利民”政策。学习古人的为官之道,可以净化官场,改进作风,提高执政能力,提升官员的人格品位。

  顾雍的为政情怀,给我们当今领导干部加强作风建设很大启发,这样品德高尚的一个人,我们后世人不应把他忘掉。

  顾雍(168—243),字元叹,吴郡吴县人。三国孙吴丞相、政治家。顾氏是江南名门望族。顾雍从小聪明机灵,少年时曾从因避怨而隐居于吴的东汉文学家、书法家蔡邕(原名雍,字伯喈)学琴与书法。蔡邕对顾雍的才华十分赏识,认为将来必定有所成,于是将自己的名字相赠。弱冠之年,顾雍即由州郡官吏表举推荐,担任合肥长。后历任娄县、曲阿、上虞地方官,所到之处都有政绩。建安五年(200),孙权兼任会稽太守,以顾雍为郡丞,代理太守处理一切事务。后累迁大理奉常,兼领尚书令,封为阳遂乡侯。黄武四年(225),改为太常,进封醴陵侯,替代孙邵(182—245)当上了丞相、平尚书事,直至逝世。

  张昭和顾雍都是内政的能臣,但两个人的形象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张昭向来疾言厉色,只要他认为自己是观点是正确的,就会直言不讳地对孙权进谏,常常搞得孙权下不了台,这情景就像一个唠叨的老人家训导小孩一样,颇有搞笑的意味。但顾雍却相反,他为人谦和,不发脾气,而且还不喜夸耀,但实际上,他所立下的治绩是非常大的。而顾雍态度温和的同时,也从不放弃真理,像张昭一样,只要是正确的,他也会坚持下去。

  顾雍低调,但绝不平庸。他自持内倾,寡言少语,但只要话一出口,就能切中肯綮。他不喝酒,所以别人在酒后狂欢时,一见到顾雍,就不敢放肆了,连孙权都说:“有顾先生在场,我也不敢纵情”。但顾雍与张昭有所不同:他并不像张子布那样直接出面干涉,使别人当众下不来台。当时的人都知道,孙权有事需要征求丞相意见时,总是让中书令去顾雍家里探访。如果主上的意见合乎顾雍的意思,可以执行,顾雍就设宴招待来者,与之热烈讨论;顾雍若觉得不妥,就板起面孔沉默不语,也不张罗酒食。于是来人只好告退。这样君臣都不伤面子。

  顾雍做官不追求表面政绩,不搞“面子工程”。当时驻守江边的诸将急于立功,就提出各种主动进攻的建议。孙权为此请教顾雍,顾雍就指出诸将的真正动机:他们并非从国家利益出发,而只为自己功名。他建议孙权予以制止。

微信搜索公众号【杯茶读书(bcbeicha)】关注后,在对话框发送人名,获取相应的人物分析,如:诸葛亮。回复回目,获取相应回目的内容简介、分析及读后感,如:三国演义1。其他更多的回复关键词等你探索,如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等……

罗贯中老先生的一部《三国演义》可谓是妙笔生花,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国十大猛将,一起来看看吧!

第十位,张郃。在演义中,张可谓是成为了张翼德赵子龙威风的背景板,直到临死前还秀了一把,不过最后死的也是够惨。不过在真实历史上,张是一个儒将,身为五子良将之一,助曹孟德扫平四方,也使得刘玄德非常忌惮他。在渭南之战中,中了孔明埋伏的曹军被困,张单枪匹马杀出重围,使得孔明连声称赞。

第九位,兀突骨。说到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三国爱好者都忘了。他严重被低估,子龙马岱都不敢与之直接交手,最后死于孔明的火计之下。手下军队异常骁勇,号为藤甲军,十分厉害。

第八位,锦马超。马孟起最大的特点其实是帅,毕竟称为锦马超。马孟起最著名的一战便是杀得孟德割须弃袍,十分狼狈。但在这种情况下,只是跟许褚打了平手。不过马孟起的缺点就是没脑子,好中计。

第七位,太史慈。此人善用箭,而且战绩出众。曾左右开弓射落数十人,战严白虎,一箭将其钉在了墙上。也曾与张辽孙策打的是难分难解!

第六位,许褚。此人主要保护曹孟德的安全。也是没脑子,但却十分善战,也十分忠诚。

第五位,张飞。此人曾与吕奉先大战100回合,十回合便干翻纪灵。也曾一声大吼吓得曹军连退几步。

第四位,关羽。二爷,被后世称为武圣,这可不是白叫的。斩华雄,诛颜良文丑。五关六将谁人能挡!二爷还有一个优点,就是会带兵,也懂得计谋。可惜过于自大。

第三位,赵云。刘玄德曾说过,子龙全身是胆!长坂坡视曹军如草芥,能杀出一条血路,试问世间能有几人做到!一生未尝一败,乃蜀第一猛将!

第二位,典韦。古之恶来,绝非浪得虚名!四次救下曹孟德,曹被偷袭时,不先问儿子的生死,反而先问典韦的情况,这也更反映了他在曹孟德心中的地位,如果不厉害,哪能会让曹孟德如此。

第一位,吕布。奉先,三国第一猛将毫无悬念!刘关张三人战奉先也没占得便宜。辕门射戟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就是死的太过可惜。

1.《三国演义》以人物为载体形象地衍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仁、义、礼、智、信、勇等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因素。

小说中的刘备就是“仁”的代表,关羽是“义”的代表,张飞是“勇”的代表,诸葛亮是“智”的代表,赵云是“忠”的代表等等。刘备是小说里的中心人物,也是中国文化精神中“仁”的体现者。小说第一回介绍刘备时说:此人“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朱”。后来又“跨下黄鬃马,手掣双股剑”,从而构成小说刘备的整体形象:作品不仅通过大量的具体故事和人物评价刻画了刘备抱负远大、恭己待人和城府很深的性格特点,最主要的还是渲染了刘备宽厚仁义的特点:《三国演义》的作者是把刘备这一人物形象作为一个“仁”的典型来塑造的,“仁”是刘备性格的基凋,而刘备这一人物形象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的化身,是“仁”的人格化。

2.《三国演义》通过魏、蜀、吴三国的故事,揭示了“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发展规律。

小说第1回开篇就说:“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第37回刘备“一顾茅庐”时遇到诸葛亮的好友崔州平,崔又谈论了汉朝四百年的“治乱”:“自古以来,治乱无常。自高祖斩蛇起义,沫无道秦,是由乱而入治也;至哀、平之世二百年,太平日久,王莽篡逆,又由治而入乱;光武中兴,重整基业,复由乱而入治;至219二百年,民安已久,故干戈又复四起,此正由治入乱之时,未可猝定也,”而小说《三国演义》本身,就是演义了汉末“由乱入治”的天下大势。

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是为了总结历史的兴衰规律。或日:“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一种历史循环论或是宿命论的思想。然而,至少从《三国演义》中所说的“周末七国分争”至清代,这一规律还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物生平经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