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工业革命 清朝怎么才能够抓住?

到目前为止,人类经历了三次工业(科技)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间:大约从1760年代开始持续到1840年。

标志:蒸汽动力的发明,纺织业的机械化和冶金工业的变革。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间:大约从1860年代开始持续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

标志:电力和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还有石油化学工业、家用电器等新产业的出现。

主要国家:德国和英国。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时间:大约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直到现在。

标志:计算机的发明、信息化和通信产业的变革。

那么,前两次工业革命的时候,中国处于什么状态?怎么就错过了发展的良机了呢》

(1)1760——1840年:迷迷糊糊就错过了

这段时间,国外的历史热闹的很。经过独立战争,一个新的国家——美国诞生了(谁能知道,这个家伙后来成了霸道的“世界警察”),法国发生大革命,还发生了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丝织工人两次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那么国内呢?用课本的话说就是“封建社会最后的辉煌”,其实就是余晖,中国以前就像太阳似的的,这次就剩下最后落下的那点光芒了,再亮也没了什么耀眼的光了。据说,清朝前期GDP占到全球的35%,但这在后来证明并没有什么用,照样是挨打的命。这期间包括乾隆时期(1736年至1795年)(就是电视剧《延禧攻略》表现的那段历史)、嘉庆时期(1796年至1820年)、道光时期(1820年至1850年),这期间能载入历史的事件除了镇压的叛乱就是编纂了《四库全书》,再就是鸦片战争了。没有什么新鲜的,中国就像个体格硕大,但晕晕乎乎的壮汉被撞进了近代的社会,完全是被动了。用电影里的话说就是“这日子是没法过了”,旧的日子没法过了,只能过新的日子,但新的日子并不好过,以前没有的事情不断出现(以前那有在北京驻扎的外交使节,都是要进贡的,现在都骑到朝廷头上了),以前是中国牛气,现在是洋人牛气了。学学洋人吧(洋务运动)失败,想学洋人的东西就要里外都要学(从制度到文明),也不成功。所以,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中国没赶上,完全是机会没给中国,中国还在旧制度里过日子呢!之后,中国的日子就不好过了,落后就要挨打,一个战争接着一个战争的失败(用大刀长矛对洋枪,不败都怪了),一个又一个屈辱条约的签订,没亡国都是幸运的了(当然,需要谢谢那些先辈,要不早亡国了)!

(2)1860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中国只有旁观的份

这段历史,国外就更热闹了。美国经过了南北战争,俄国废除了农奴制度,法国发生巴黎革命,欧洲一战打得天昏地暗,俄国发生十月革命(苏联成立),希特勒上台。

中国呢?首先,要消除第一次工业革命造成的伤痛,当然,伤痛还是很痛的。圆明园让英法联军烧了,京城让八国联军占了,洋务运动失败了(北洋舰队让日军给打败了),戊戌变法也失败了(戊戌六君子让慈禧给杀了)。然后,就是辛亥革命了,清王朝被推翻了;在然后,打内战;九一八事变,打日本。

这一阶段,中国人的首要任务是吃饱饭,要独立。第二次工业革命,离老百姓的生活太远了。搞发明,没社会基础,没设备,没经验。但也是没有,比如碱,在民国时期就有侯德榜先生发明的侯氏制碱法(这说明中国人并不笨,只是缺少发明的环境),但是这个离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核心技术还很远。当然,中国当时还有仿制的本事,冯如曾制造中国的第一架飞机,张学良还曾经组织人仿制汽车。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国最多是个受影响者,只有袖手旁观的份。根本没有话语权。中国的近代化,就是受西方的影响;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啥地,都是这种影响的反应。

中国错过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真是可惜。现在,我们要抓住机会了!

工业革命其实最重要的事就是它的影响。

第一,特别好说的,就是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的秩序,它的生产力得到了飞速提升,这个生产力飞速提升标准是什么呢?或者什么样的概念呢?中国从汉武帝到清高宗乾隆皇帝,两千年国家生产总值增长一倍,什么概念呢?就是说可以认为中国的传统农业社会基本上是一个停滞的社会,到乾隆爷的时候国民生产总值之所以能翻番,可能是外国的银子进来了,你一亩地三百斤水稻,一两百斤小麦,汉朝时候这个水平,你到了清朝也没有明显的提高,你能养活这么多人是因为土豆白薯来了,也不是指着小麦水稻起来的,所以农业社会基本上算做是一个停滞不前的社会。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国名生产总值增长了一倍,明显地看出来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巨大优势,这是第一点。

第二,自有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个自有资本主义就是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那么自有资本主义它肯定就是相对不自由的资本主义而言。难道还有不自由的资本主义?有,不自由资本主义就是所谓的重商主义。重商主义就是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要对经济进行干预的,怎么干预呢?就是只能出口,不能进口,金银流入商品流出,把钱留下,各国都想这么干。你也想往外卖东西,我也想往外卖东西,大家都想往外卖东西,都来抢市场。市场在殖民地,所以各国为了争夺殖民地大打出手,战争就非常多,你像英法第二次百年战争主要就是这个原因,所以重商主义它是国家对经济有干预。到了工业革命之后我要往外卖商品,我需要原料,那么资产阶级认为国家对这个不应该管,我需要进口原料我就得进口原料,我想往外卖商品我就要往外卖,政府不要干涉,所以在这种思想支配下,自由资本主义就发展起来了。

第三,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运动兴起和发展。社会主义运动兴起了,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促使社会主义运动兴起。先是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形成,然后社会主义运动兴起。

第五,东方从属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民族主义兴起。19世纪上半期,世界的许多地区都沦为了欧洲列强的殖民地,你看非洲,它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还被殖民者呢。所以欧洲出现了民族主义以后,亚洲也随即出现,爪哇、阿富汗、伊朗、印度,这些长期被压迫的地区都出现了民族主义情绪。工业革命后欧洲出现了三大社会思潮即民族主义、社会主义、自由主义,或者说世界三大潮流。当时欧洲代表最先进的步伐,欧洲的潮流就是世界的潮流。民族主义、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等于都是从欧洲兴起的。

之前提到了农业资本主义,这个农业资本主义有两条道路:一个是从英国为代表的大农场,另一个是以法国为代表的小农制。英国通过圈地运动确立了资本主义的大农场。除了英国,美国通过西进运动和宅地法,也建立起了资本主义的大农场。还有一个国家德国,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就六个,美、英、法、俄、德、日。德国是典型的资本主义大农场,它的农场转换的过程,是把半封建的容克庄园转变为资本主义的大农场。

资本主义大农场有几个特点。首先大家要明白资本主义的“大”农场,一个“大”字,就是规模大。规模一大必然要用机械化生产,机械化程度越高,规模越大,这样占用的劳动力就越少,农业发展速度就快。你想这一个国家资本主义工业和工业发展都需要原料、劳动力、市场,能提供充分的原料、劳动力和市场,甚至也能提供一些资金,为工业发展提供充分的资金市场、原材料和劳动力。这是大农场,跟它相反的就是小农制。小农制咱们前面讲过的一个国家就是法国,它是通过分地确立起资本主义的小农制的。俄国也是资本主义小农经济。1861年废奴,一废奴,农民可以得到一块地,你这份地还得高价赎买,这不是扯嘛,农民你自由了,国家还会让你得到一块份地,这个地国家没有,地主给你这地,你要是地主的话你会把什么地卖给农民?连仙人掌都不长的地,我卖给你,很贫瘠嘛,不好种。有的可能是森林,有的是沼泽,我给你了,给了你之后你要高价赎买,你没有钱,得国家贷给你,但是你要还高利贷,49年还清。农民1861年借了6.5亿金卢布,就是价值6.5亿卢布的黄金嘛,它为了币值稳定,到1910年还清了25亿金卢布,你说卢布不是贬值嘛,金卢布是不贬值的,25亿是几倍?4倍,国家大捞一笔,然后地主把最没用的地给了农民,最惨的还是农民,你弄了一块连仙人掌都不长的地,你怎么谋生呢?你怎么还清国家的欠款呢?还得去租种地主的土地吧。也就是说,俄国是典型的小农经济,甚至你都很难说它是资本主义的小农经济,因为它还留着地主。当然大家注意,俄国因为它太大了,地广人稀,开车开300公里你能看见邻居就不错了,可能农民占有的土地面积并不小,搁中国全是地主的水平,但它确实是小农经济,你占了那么大的地你的机械化程度越低,你那地反而是越种不过来,这是一个。

最后还剩一个国家,日本。日本确立小农是允许土地买卖,保证新兴地主的土地所有权。这个时候正是明治维新,明治维新保障新兴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农民还是没有土地,他要种的话又只能租种地主的土地,所以这就是典型的小农经济。日本为什么要保障新兴地主的土地所有权?日本明治维新为什么能够成功?中国不管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在中国任何想触动传统制度的改革最后全失败了。因为两国的社会结构有明显的不同,日本并不同于中国,日本像欧洲,所以它很容易成功,我们看到了,法、俄、日三国是很典型的资本主义小农制,法国最典型,俄、日都很难说,而英美德则是典型的大农场。

小农制的特点就是跟大农场对着的。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占用大量劳动力,农业发展缓慢,无法为工业提供充分的资金、原材料和劳动力。你说中国现在是大农场还是小农制?典型的小农制。可能是毛泽东时代人民公社占点大农场,但是它生产力水平达不到,所以老百姓出工不出力,他想把农民组织起来进行生产。而现在是典型的小农制,当时咱们入世谈判最担心的就是中国农业的崩溃,还不是汽车业,你占了2.65亿亩地的农民,你怎么跟人家美国那几千英亩的农场主的农产品竞争,咱最担心的是这个。这个东西它对于今天中国的借鉴意义,你也没法确立,7亿多人你怎么确立大农场?你只能说工业更多地吸收农村劳动力,然后农村的人均耕地面积越来越多。

7、不同工业化国家的共同演化模式

描述了工业革命的演化模式以后,我们再来对比一下,所有的工业化国家都走过这些阶段。

英国是第一个开启工业革命的。但是在这之前有一个长期的助跑阶段,至少从1600年开始,一直到1760年,即亚当?斯密写《国富论》的时候,乡镇企业在英国繁荣了一、二百年,满山遍野的乡村企业到处都是。

英国政府大量地鼓励英国乡镇企业和比利时、荷兰、爱尔兰、法国等国家的乡镇企业竞争,制定一系列贸易保护法令帮助他们创造欧洲和全球市场。

而且这个乡镇企业的繁荣,是由一大批富裕的依靠全球殖民和奴隶贸易发财商人集团(阶级)帮助融资、组织生产和销售的,因为单门独户的农民不可能自己依靠劳动分工去组织企业、创造大市场,他们缺乏资金、原材料,也不知道销售渠道在哪里,知道了也无力控制和维持安全、惩罚欺诈。

是这些商人把原材料拿给农民,提供信用担保,负责销售。他们都是“持剑经商”,同时还依靠强大皇家海军的武力保护。因此原始工业化阶段的出现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和中介,这个中介就是一大批在政府的支持下,通过全球贸易致富的商人,由他们形成的。

这样一个几百年的原始工业化过程,终于在18世纪中期以后的英国引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它首先发生在英国的纺织业,而不是别的国家或别的产业,因为只有英国政府通过多代皇室的不懈努力和奋发图强,为英国乡镇企业创造了全球最大的纺织品市场,羊毛和棉花原材料供应、生产基地,以及全球销售网络。

这一切都受到英国一系列航海法令和皇家强大海军的保护。因为市场如此之大,依靠工厂体制和养活专业工人来实行规模化生产的技术才有利可图,市场太小的话量化生产的方式是赚不到钱的。

所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是乡镇企业繁荣和农产品商业化,先让广大农民致富,向原始制造业就地输出剩余劳动时间,并为他们开辟和创造国内外统一大市场。

由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繁荣,在1830年到1850年,即马克思写政治经济学手稿期间,造成了对新型能源、动力和运输的巨大的需求,传统的能源-动力-运输方式远远不够用了,因此在英国政府财政支持下爆发了煤炭-蒸汽机-铁路“三位一体”的大繁荣,解决了瓶颈问题。

也由于对钢铁、机器和其它重工业产品的量化生产的需求,引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其特征是对所有的中间产品,钢铁、水泥、机器、桥梁、隧道,进行规模化的量化生产。

第二次工业革命在英国大概在1900年左右完成。每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会相互重叠一部分,时间界限不一定是非常清晰的。

1900年以后英国才真正的全面进入福利社会。比如向社会全体成员提供经济福利,失业保险,公费医疗教育,社会安全网,等等,还有每人一票的全民选举在1928年开始实行。

讲完英国,现在我们来看美国。美国在地理大发现之后,各种欧洲移民,尤其是英国移民,把英国的乡镇企业技术和农村商业化思维带到美国,使得美国的乡镇企业在1820年之前繁荣了一、二百年。1820年左右才爆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而在这之前农村的商业化、以远距离贸易为目的的工场手工业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

1820年到1860年左右,即到美国内战期间,在重商主义强政府主导下,美国通过大量引进和剽窃英国的产业技术,在纺织业率先实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当时美国利用的主要驱动能源是畜牧、流水和木材,而不是煤炭和蒸汽机,美国东部的河流和木材很丰富,是它可以利用的比较优势。

1830年到1870年期间美国迎来了第一次铁路建设的高潮,在强政府的主导下进入克服能源-动力-交通运输瓶颈为目标的一次全面建设高潮,1830年前后全国的主要运河修建的资金有70%是由政府提供的。

1850年到1870年之间在政府招标和民间出资的方式下,给予铁路公司以铁路沿线获取垄断利润为诱惑,美国爆发了铁路建设的热潮。

大规模铁路建设热潮和对其它生产工具的日益增长的巨大需求,自然引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因为基础设施所用所有中间材料都要进行量化生产,否则的话跟不上,也不合算。

所以通过跨洋铁路系统和其它基础设施建设,海外贸易的急剧扩张,还有美国领土的急剧扩大,美国于1870年左右成功引爆第二次工业革命,而且花了大约70年时间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实现了钢铁、汽车、化工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和核心技术上对英国和欧洲的领先。

第二次工业革命高潮之后的1920年,美国仍然还有5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

接下来的二、三十年由于资本的不断量化生产,才能够迅速的推广机械化的农业耕种,因此农业机械化要在第二次工业革命高潮后才能开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的时候才能实现。

毛泽东时代我们一开始就要搞农业现代化,你搞不起,搞了也要破产。而我们目前已经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高潮,因此搞农业机械化的成本开始大大降低。

美国在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主要是二战以后,进入了福利国家阶段。而且美国人对印第安人的屠杀,从第一个欧洲殖民者到美国落脚,一直到1900年没有停止过。而且这个屠杀美国政府一直不承认,到了21世纪的2001年,美国印第安人事务局才在印第安人压力下正式公开承认了历史上对印第安人的有组织的驱赶和战争,是属于种族灭绝和大屠杀。

美国1960年代爆发了全面的人权和妇女解放运动,1965年才实现普选,即在美国人权宣言几百年之后,在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一两百年之后,在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几十年之后才实现了普选。

但是美国现在却要求那些还没有开启原始工业化或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国家,搞民主制和全民选举。美国1994年才通过反暴力侵害妇女法案,2015年通过同性恋婚姻法,而且美国到目前没有废除死刑。废除死刑其实是所有福利国家的标志,但美国还没有做到。

现在我们来谈谈日本。大家对日本的历史也是有误解,认为日本真正的现代化是明治维新开始,其实不对。日本在江户时代经历了将近300年的商业繁荣。因为与中国相比日本文明在亚洲是很落后的。到了江户时代才真正开始复制我国的唐宋工商文明。但是日本运气好,复制了我们的唐宋文明以后就直接接上了欧洲的工业革命。

而我们在唐宋工商繁荣以后贪图市场经济的享乐,政府和军队变小变弱了,被蒙古人打进来给灭了,明朝又重新回到重农主义时代。

日本它没有经历这些曲折。它在明治维新之前,实际上农村商业化和乡镇企业在日本就相当繁荣了,只是那时候还没有打开全球市场。明治维新开启以后为他的乡镇企业打开了全球市场,经过明治前半期的孕育,1890年左右日本完成了原始工业工业化这个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助跑的早期阶段。

然后,日本迅速在明治后期,即年,引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也即以劳动密集型方式规模化生产纺织品和其它轻工业品的工业革命。

日本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890年到1920年期间,这个期间日本还打了两次战争,中日战争和日俄战争,不仅用武力开拓殖民地和全球市场,而且利用战争赔款引进西方技术和从事基础设施建设。

这也是一场在政府主导下引爆的工业革命,主要发生在纺织工业,以出口世界市场(尤其中国和亚洲市场)为目的。所以日本的长期目标就是要和欧洲抢占亚洲市场,不惜以武力和战争为手段。

在1900年到1930年期间,日本也是在军政府的主导下通过国家投资来克服能源、动力、交通工具“工业三位一体”的巨大瓶颈,大力引进发电技术和铁路技术,国有化了全国的私有铁路企业,实行全国统一的铁路规则和轨距标准,为日本第二次工业革命做了准备。这个期间日本通过每年巨大的政府投资,基本实现全国铁路电气化。

1920年左右在工业三位一体建设高潮的推动下,日本开启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也就是重工业革命。

重工业革命要求对几乎所有工业产品,包括矿产、冶炼、化工、机械产品和其它生产工具实现规模化生产,当然也包括武器和军工产品。

这使得日本有能力量化生产飞机、大炮和航母,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个过程在二战期间中断,二战以后日本继续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对新技术的赶超,包括农业现代化。1960年代日本才在美国占领下真正进入福利社会。

我们现在再来看中国。尽管政治制度不同(实际上所有那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间的政治制度很不一样,有很大的差别的),中国第四次工业化很顺利,原因在于其产业升级路径和工业革命模式高度吻合,也符合自己的比较优势。

但是,中国的第四次工业化也是靠政府主导,如果政府不主导,农民是没法利用他的比较优势去依靠专业分工来组织企业的。自给自足的农民很难组织起来,去形成企业,尤其是现代化大企业。

但是中国这次工业革命之所以能够顺利引爆,是它没有搞大的跳跃式发展,它老老实实地重新回去补课,从乡镇企业开始补课。可惜当时没有任何人知道中国需要补课,补原始工业化的课,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课,然后才能开启重工业部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就连邓小平先生也不知道。

在下面我把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发展阶段分成三个阶段(三个十年):

第一个十年是1978年到1988年,这个期间中国成功复制了英国历史上用两三百年走过的乡村工业繁荣,也就是原始工业化阶段,那十年也就是我们乡镇企业的爆发阶段。重走原始工业化的道路,产生了大量的乡镇企业,而且我们的乡镇企业很有特点,是集体所有制,不是私有制。这也是我们的创新。

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十年,乡镇企业数量增长了12倍,生产总值增长了将近14倍,它在GDP占比从14%上升到将近50%。

1988年的时候还没人瞧得起中国,虽然中国已经迅速通过乡镇企业基本完成了原始工业化阶段。其实英国在引爆第一次工业革命时(1776年左右)也没人瞧得起英国,拿破仑嘲笑它是个“小店主”之国,因为原始工业化阶段达到的成果仍然很原始,但是却对引爆第一次工业革命十分关键。

中国在1988年仅乡镇企业就创造了将近1亿个就业岗位,农民的平均收入水平增长了12倍。由于消费品出现了爆炸性增长,中国在八十年代中期就基本告别了短缺经济,同时解决了面临所有计划经济国家的一个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短缺经济”和威胁所有农业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

八亿农民是这个时期改革的最大受益者。发展经济和工业化要从农村开始,农村包围城市(毛泽东)。

第二个十年,从1988年到1998年。这个阶段中国终于在原始工业化的基础上引爆(复制)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也就是以规模化方式、劳动密集型方式生产和出口大批量日常消费品的革命。

这个期间遍布中国城乡各地的劳动密集型工厂应运而生,农民工开始大规模流动,生产了大量轻工业产品,以满足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求,但是高端生产设备主要靠进口。期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纺织品的出口国。抓住了纺织品这个最大的轻工产品市场,就占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制高点。

很多人把中国发展到今天归结为加入了世贸组织的结果,这是以偏概全。中国加入世贸六年前(1995年)就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和生产国,这才是中国能长期发展的关键,而这和中国政府的长期的纺织业政策密不可分。

加入WTO当然很好,不需要殖民和炮舰政策就能帮助我们进一步打开了国际市场,可印度和俄罗斯以及那么多落后国家也加入了WTO,又有什么结果呢?因此机遇永远只属于有准备的人。

是中国通过原始工业化引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其在入世之前就为占领全球纺织品市场做好了充分准备。在这段期间,中国的乡镇企业继续高速发展,雇佣农村剩余劳动力达到全国人口的三成,其产值在1978年和2000年间,平均每年增长28%,三年翻一番。

第三个阶段,1998年至今。这个期间中国通过基础设施升级和高铁联网顺利了引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一直在这条路上奔跑。利用第一次工业革命创造的对能源-动力-运输的巨大市场需求,和积累的社会高储蓄,中国政府开始克服能源、动力、交通、通讯等瓶颈,由此引爆了中国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这场革命是重工业领域实现对冶金、钢铁、矿产、大型机械设备、精密仪器、化工材料等的规模化大生产。换句话说,受到对机械设备、中间产品和交通工具等产品市场快速扩张的刺激,煤炭、钢铁、水泥、化纤等生产和技术迎来了高峰。

这一时期共有400多万公里现代公路建成通车,比历史上美国工业化同期的公路多出50%。

记得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国家的高层政府官员从美国考察回来的时候,对美国佩服得五体投地,说我们不能指望赶上美国,只是修美国的高速公路体系就要花我们上百年乃至千年的时间。

现在中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可能还会更多)建成的高速铁路,总里程达到1.6万公里,比全世界其余地区加起来的总和还要多出一半。

高速铁路涉及钢铁、冶金、复合材料、机车、新型动力、底盘、制动、电源、稳压、感测、通讯、电讯、制动控制、信号集成、信号传输、安全控制等几十个科研和工业部门和数百个制造门类,和数以万计的产品种类,涉及工业和工程质量的整体提高和监管体制以及生产管理的完善,是“中国制造”整体水平急剧上升的标志。

因此,对高铁的量化生产涉及对所有零部件和上下游产业链的规模化生产,而每个环节的固定资本投入和研发投入都十分巨大,没有规模化大市场行吗?没有第一次工业革命造就的轻工业基础和小商品规模化生产能力以及市场、通讯、电力和其它基础设施网络,行吗?没有政府的产业政策行吗?

8、中国的快速工业化是市场原教旨主义的胜利?

反思一下:中国快速工业化是不是市场原教旨主义的胜利呢?国内多数经济学家都是这样认为的,说中国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邓小平改革开放以后引进了市场机制的结果,而且还很不彻底,如果进一步彻底把国企都私有化,土地都私有化,政府通通退出经济领域,中国不仅还能够增长更快,而且才有希望赶上美国。

这个观点需要好好反省一下。首先市场肯定是一个关键因素,我们改革以后引进了市场要素。但是市场是不是充分呢?远远不充分。清朝时候的市场制度比欧洲还要好,怎么没有引爆工业革命?

民国时代除了市场机制还有政治变革,也没有引爆工业革命。市场有什么作用呢?我们知道市场的作用是迫使参与者互相竞争,刺激生产商提高管理和技术水平,然后让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毁灭性创造,来淘汰那些效率低下的国企和私企,这是市场力量起作用的地方。

但是中国崛起不是市场原教旨主义的胜利,这恰巧是这么多采纳市场经济的国家试了一、二百年和这么多次都没有出现工业革命的关键。

人类几千年长期处于市场经济和私有制状态,为什么就英国首先开启工业革命?而计划经济这个实践与几千年的历史相比不过一瞬间。那些采纳计划经济的国家恰好是由于私有制度和市场经济严重失灵,没有给他们带来经济繁荣,反而使他们长期饱受西方列强的蹂躏和殖民,因此才决定用计划经济来实现工业化的。

很多拉美国家采纳了很多年的市场经济,也没有成功引爆工业革命。东欧国家和俄罗斯改革后完全拥抱了市场经济,也没有引爆工业革命,反而去工业化严重,沦为农产品和原材料出口国。

9、被西方经济学忽略的因素:成本高昂的公共品提供者

那是为什么呢?关键就是表面上看起来与“市场原理”冲突的很多非市场要素,比如产业政策,被西方经济学忽略了。因此按照华盛顿共识改革的国家,没有一个成功的。我这里再提三点被西方经济学忽略的因素:

第一,政治稳定和社会信任。除非没有战争并存在民间的广泛的社会信任,让那些自给自足、封闭、独立、无序、未受教育的农民自己实现专业分工和创建企业,从事基于劳动分工原理的规模化生产和远距离销售活动,其组织成本是高不可攀的。谁能够保障他们的粮食安全?

第二,统一大市场。为了使得建立于劳动分工基础上的规模化大生产有利可图,必须首先创造一个统一的国内市场和世界市场。

但是规模化大市场是一个“公共品”,其创建的社会成本非常高昂,没有任何劳动者个体或单个企业甚至一个产业有此能力和意愿去提供这个公共品;因而必须由某种统一的意志和社会力量(比如国家和政府)出面去组织和协调大市场的创造和建立。

第三,市场监管。为了使得市场能够有效和安全运行,必须存在必要的相当复杂精致的国家监管机制,防止欺诈等不诚信行为。而这个监管的成本尤其高昂。没有监管,以追求个人利益为目标的市场力量和贪婪一定会摧毁市场经济本身(俄罗斯改革失败就是最好证明)。

正是上述三种高昂成本的存在,阻碍了规模化制造业和大型企业在众多农业社会和发展中国家的形成和发育,尤其是那些采纳了放任自流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政策的国家,和在工业化完成之前就尝试西式民主制度的国家。

这也就解释了,虽然私人产权保护制度和民主体制都已就位,但历史上的清政府和中华民国政府并没能在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叶引爆中国的工业革命。

一个国家贫穷的原因,就在于它没有能力规模化生产各种消费品以及各种生产资料和工具。而消费品的规模化大生产又需要庞大的市场和商业物流网来支撑,以便使规模化大生产有利可图。

注意,市场竞争与产权没有必然联系。私有产权可以从事市场竞争,集体和国有产权也可以从事市场竞争。

在决定国家利益走向的关键阶段,国有产权比私有产权更有利于国家总体利益、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这是为什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来临之前美国政府毅然决然地国有化了重大能源、通讯和基础设施产业,比如AT&T。

这也是为英国这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化历史上长期拥有许多战略产业部门的国有企业。

也正是因为没有意识到这三个高昂社会成本的存在,和只有组织起来的国家才能够去克服这些成本,使得很多国家被拦在了工业革命的门外。

因此我想重复林毅夫教授的话,“一个有为政府是有效市场得以出现和有效运作的前提和保障”,没有这样一个有为政府,市场不可能从天下掉下来,也不可能有效运作。

也正是上述三种高昂的创造市场的成本和克服这些成本的国家能力的缺失,葬送了俄罗斯的经济改革。俄罗斯人盲目地相信了西方的经济学理论和新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这种理论也使得非洲和拉丁美洲陷入了贫困陷阱和中等收入陷阱。

这些国家徒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更好的私有产权保护制度,但是却不能像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那样开启他们的工业革命。

10、前三十年对于后三十年的意义

这也就解释了改革开放前三十年对于后三十年的意义:毛泽东建立的独立统一的国家,和人民当家做主的文化,保障了中国的政治稳定和社会信任。

也是毛泽东领导的土地改革和农村合作化运动,教会了农民如何组织自己、形成社队企业。而当年的社队企业正是改革开放以后乡镇企业繁荣的基础。也正是毛泽东时代建立的基层政府组织为改革开放以后各个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能够成功扮演“公共商人”角色,即便没有大英帝国当年通过殖民和奴隶贩卖发财致富的一大批商人阶级。

工业化意味着规模化企业的出现。那支撑规模化产业的规模化市场哪里来?早期的欧洲列强都是在国家力量支持下采取重商主义政策来开拓和创造世界市场的,通过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奴隶贩卖。

著名的荷兰商人和军官Jan Coen为争取荷兰对亚洲贸易的垄断权时向皇室指出:“陛下应该可以根据经验知道,亚洲贸易必须由您自己的强大武力来维持和保护,而这武力本身又必须用贸易获得的利润来支付;以至于我们无法不用战争来进行贸易,也无法不用贸易来支付战争。”

值得一提的是,数代英国皇室和由她们引领的半国营的大型企业(如著名的东印度公司)为自己的国家在16至18世纪创造了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市场、棉花供应链和贸易网络——这才是引爆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秘诀(而不是制度经济学家们所讴歌的君主立宪制和“光荣革命”)。

这个血淋淋的资本主义发家史马克思没有白写。但是我们好多人忘记了,西方经济学也不提。

哈佛大学史学家Sven Bekert指出,:“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政权使其有能力在经济、法律、行政管理、基础设施和军事方面所向披靡、穿透它所想波及的领地,英国的工业化简直就是根本不可想象的。”

其它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凡采纳英国式的、由强政府引领的重商主义发展战略来培育了自己的商人阶层,并为本国制造业创造了自己的世界市场的,都如法炮制了自己的工业革命,比如美国、法国、德国、俄国和亚洲的日本。凡是没有走这条道路的,都是没有成功的。

但是这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依靠国家和坚船利炮,通过为本国制造业创造全球市场来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不仅给本国工人和殖民地人民带来巨大痛苦,而且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导致几千万人死亡和更多的人流离失所。

那二战结束以后的今日,发展中国家不再拥有这样的“特权”、以这样的方式来创造世界市场和开启工业革命。因此,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必须发挥更大的作用,必须扮演好“公共商人”的角色,在循序渐进的市场开拓和帮助穷人组织企业方面起到更加强大的“催化剂”的作用。

在实验室有了催化剂,很多大自然需要千万年才能够发生的化学反应,就能很快在人工条件下发生,也是同样道理。

这也解释了战后亚洲发展型政府的出现,解释了产业政策的作用。所以现代的经济学家们空谈小政府,这是误国误民误自己。

因为时间关系,为什么小农经济无法自然产生工业革命的市场条件,我在这里就省略掉不多讲了,我的书里引用了很多的历史材料和经济学分析。

亚当斯密专门谈到过原始的农业社会的状况,看得出那根本不可能创造现代化的市场来支撑现代化的企业,这些都可以在我的《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一书里面找到,由于时间关系我就跳过去不讲了。

总结:中国奇迹符合“胚胎发育”规律

现在让我总结一下今天的发言。经济发展,和大自然的很多奇妙现象一样,服从一个“胚胎发育”的基本原理。即,个体的发育需要在很多关键环节重复整个“类”的进化过程。

比如人类个体的胚胎,在母亲身体里发育的过程就重复了整个人类甚至生物进化的全部过程,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无脊椎到有脊椎,从低等脊椎动物到高等脊椎动物,再到婴儿。为什么会这样,生物学家没有搞清楚。

又比如人类社会知识产品的创造和个体对这个产品的学习也服从“胚胎发育”原理。人类的数学知识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又如何被新一代的个体继承下去的?

人类社会各个文明几千年共同创造了数学知识的大厦,怎么创造的呢?先发现“数”的存在,又发现加减法,然后又发现代数,然后又发现微积分。印度人发明一点,阿拉伯人发明一点,欧洲人发明一点,中国发明一点,撮合起来。

但是这个漫长历史有好多个阶段在里面。最早的时候,不同的原始部落都先是发现数的概念,用手指头数数。最后进一步抽象出加减乘除,然后变成代数,最后再有牛顿这样的天才把它上升到微积分。

现在学微积分不需要天才了,大学一年级或有些高中生就可以学会,但是你不可能一开始就学微积分,还要从小开始,先学会搬起手指数数,向我们的古人一样,然后在小学学习加减法,然后在初中学习代数,然后在高中学习几何与微积分。

一个小孩生下来不管多聪明,扔到原始森林他不可能发现数学,是牛顿也不可能。他需要在学校经过强行训练,而这个强化训练过程,其实就是相当于经济发展里面政府的作用和“产业政策”的作用,它要遵循人类数学知识(经济)发展的历史规律。

这些早期数学发展的主要阶段,每个小孩要重新走一遍,才能够学会数学,进入前沿。否则是不行的,长大以后肯定数学能力很差。但是在强化训练的教育体制下,个体学习数学的过程可以大大缩短,不需要用当年人类发明数学时需要的时间。

就像经济学里面讲的“后发优势”,这个过程人类历史上用几千年才走过,一个个体经过12-16年的学校教育就能以很快的速度全部走过,学会数学。

中国奇迹也是如此。经济发展也符合这个“胚胎发育”的规律。人类工业革命史走过的一些基本演化阶段,后来的每一个国家都要重新走过,才能够真正引爆自己的工业革命,实现工业化,否则就会欲速则不达,半途而废。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用第一个十年就复制了英国历史上用两三百年才走过的原始工业化阶段,用第二个十年复制了英国历史上用50年走过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虽然目前的纺织机比英国当年先进,基本原理是一样的,产品的目的和面向的市场也是一样的。但是你必须重新走这些阶段,不能跳过。

我们以前不懂,想把它们尽快跳过了,希望直接开启重工业化阶段和农业现代化阶段,结果不行。拉美国家也是这样,行不通。这也不怪他们,因为经济学家一直没有发现这个规律。这个规律在《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里面有很详细的说明和阐述。

但是必须认识到哪怕落后国家具有“后发优势”,如果没有国家能力和政府的作用,没有产业政策的作用,这些国家不可能实现工业化。

在没有国家力量和正确产业政策的帮助下搞工业化,完全让位于所谓市场力量,就等于让小孩自己在原始大森林里面靠自己去发现数学知识一样,是不可能成功的。依靠国家力量,遵循正确的产业升级政策,主导市场经济发展,就是中国成功的秘诀。

所以我就联系到“一带一路”了。要想富,先修路。贫穷、落后、工业化失败,始终是社会协作失灵的产物。问题的根源在于,创建规模化的能让现代产业盈利的市场,需要付出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协作成本。而这一成本却被自亚当?斯密以来的市场原教旨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所忽略了。

“自由”市场并不自由,它既不天然存在,也不自动有效运作,更不是免费的。它本质上是一种成本高昂的公共品,必须由一个强大的政府去提供。

正在中国大地上展开的工业革命,其源泉并非来自于技术升级本身,而是来自于一个有为的重商主义政府所引领的连续不断的市场创造。

规模化工业品市场难以通过一次性的大推进(无论是进口替代还是休克疗法)来建立,而只能是一步一步按照正确的顺序来实现。无论一个国家多晚开启工业化,重复早期发达国家的基本发展阶段是必要的。

当代发展经济学理论,这也是林毅夫老师最开始带头批判的,都把西方国家的屋顶当成自己的地基(你去西方国家看到的都是建好的屋顶和上面的装饰品和墙上贴的画,但是后面的复杂管道、电线和地面下的地基根本看不见),把结果当作原因,把西方工业化的成果当作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

他们教导贫穷的农业国通过建立先进的资本密集工业(如化学、钢铁和汽车工业),或建立现代金融体系(例如浮动汇率、国际资本自由流动以及国有资产和自然资源彻底私有化),或建立现代政治体制(如民主和普选制)来开启工业化。

但是这样一种自上而下的工业化道路违背了工业革命的历史逻辑和如下一条基本的经济学原理:“供给不可能自动创造它自身的需求。

”这样的经济学理论因此造成很多国家政治不稳、发展停滞和无休止的金融和财政危机,在非洲、拉美、东南亚和中东地区成为社会躁动不安和贫穷与收入陷阱的根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第四次工业革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