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哪个瞬间突然喜欢上了某个历史人物?

今天突然翻到三年前写的私密日志,看到我写的前男友。有些事情我已经不记得了,但看着那时候的日志还是感慨良多。
我写的我喜欢他的瞬间是在元旦的时候班上在一起看学校的

孔子的弟子花钱在外国救了一名鲁国的奴隶,本来按照规定可以接收鲁国政府的赔偿,但是这名弟子认为自己要做好事不留名,没有要钱,大家都夸奖他仁义,只有孔子批评他,说你这么装逼,以后其他人如果还要钱的话,就成了贪财,最后就是大家以后在外国看见鲁国奴隶,就装作没看见,最后反而奴隶没人救了。

当然孔子可能不知道之后儒家成了他批评的那种人。

算不上什么历史人物,但已逝世多年了,想必说出来大家也不会陌生,我要说的人就是老舍。

打小就拜读过很多篇老舍先生的作品,比如《骆驼祥子》《茶馆》《龙须沟》等。作品很有深度,但本人悟性不高,加之年龄小也没读出个子丑寅某来。

昨天在网上偶然看到《茶馆》这部电影时都已经快今天了,但是依然没忍住点开看了,一看便看到了一点半……不得不说中国八九十年代那些演员的演技真是没得挑,我已经好久不看中国出的电影了,但一直在看韩国电影。不是说崇洋媚外,只是中国对电影的评审制度以及受一群年轻貌美粉丝影响捧红的小鲜肉组合起来的中国电影,我已经无感了。中国的电影太商业化了也太有限制性了~

像葛优,巩俐主演的《活着》居然在正规网站看不到了,被封了????????????我真的很心痛很无语,这种优秀的中国电影不让搬上荧幕,不让后人去了解欣赏,中国电影何时才能起步??????我个人很欣赏芦苇编剧,他曾说过“以为《霸王别姬》是中国电影的开始,没想到却是中国电影的结束”。(原话凭个人记忆还原,略有串改,但不影响表意)

大家别介意,我也是昨天看了《茶馆》这部电影太有感觉了,才发了些牢骚,一般评论没人看,这篇也够呛但是还是趁着话多说出来了。

言归正传,老舍的《茶馆》具体讲述什么我就不在赘述了。老舍先生利用“茶馆”这么一个休闲场所作为整部戏剧发生的地点。茶馆中鱼龙混杂,各色人等具备,最高妙的就在于明明整部剧都在讽刺近代中国所经历的三个混乱时期(戊戌变法、军阀混战、新中国成立前),但是茶馆中一句“勿谈国事”的标语就在告诉读者,我不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凭借这社会上的小人物就能为你展现当时的中国是什么样。

剧本中即使是很多年的时间也能凭借“数来宝”的只言片语过度的很舒服,全然没有突兀感。剧中每个人的定位都很明确,像《茶馆》电影的最后三个老爷子(王掌柜,常四爷,秦二爷)在经历了一辈子后坐在一起谈论自己的一生。

王掌柜当了一辈子的顺民,来什么人说什么话,心眼很好但没什么大能耐,本本分分开了一辈子茶馆,改了一辈子良,到了晚年六十年的老字号反而要被人霸占去开“大托拉斯”(妓院),最后吊死在自己的茶馆。王掌柜就像大部分的我们,无论是性格还是其他,就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平凡人,一个可能只想当顺民(即使你不想也不得不当)的普通人。王掌柜在最后一幕中面对国名党政府的“打手”时说了一句这样的话:原来叫游行现在改叫暴动了~。其实王掌柜什么不明白只是装糊涂罢了。

常四爷是个旗人,虽不是贵族,也是衣食无忧的状态。他是这里面我最佩服的一个汉子,剧中所有别人不敢说的实话都是由他嘴中说出。比如在大清国末期因为一句“大清国要亡啊”而被打入大牢一年多,这句话可能现在看来没什么分量,不过你置换一下时代和角色及地点,换成你在市政府附近的人巨多餐厅,你自己想象一下严重性就明白了。虽然是个不争的事实,但是类似于“文字狱”这种敏感的东西是很少有人去敢触碰的。前半生衣食无忧,但忧国忧民,后半生自食其力,参加义和团,最后老了老了依靠卖花生维生。这种人在古代是个狭义人士,在现代也定是个有一腔报国热血的好男儿,只可惜在那个乱世好人即是废人的时代落得半生凄凉。

秦二爷是一个图大谋者,在面对前来乞讨的母女时,先是不忍心想要救济,后来又收回慈心哄他们走(这就自己理解吧)。他在社会上算得上是有权有势,想要实业兴国,做了一辈子的工厂先是赶上被日本人搜刮,日本人打跑后又被国民党判为逆产,最后被充公。可是充公后花大价钱买来的设备被当做废铜烂铁,令人叹息。他有学识,有视野,也有能力,在任何一个和平年代都会有所作为,但是在乱世也荒废了一生。

其他的人物有人看我在更吧——

老舍将那个时代看的一清二楚,文中处处都有细节值得品味,只有你看不到的没有他没写到的(这么说可能夸张点,但是领会要意)虽然人类并不是一个特别能接受现实的物种,但是多看清一些东西总是有意义的,最少让自己的三观正一些,不要随风倒。

老舍对于那个时代的中国用常四爷的一句话形容在妙不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男人喜欢你会故意冷淡你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