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国民党制造出来清朝库平一两是真的还是假

银币里面袁大头发行最多,假货也最多,分别为壹元、中元(五毛)、贰角、壹角4种,一般大家说的袁大头都是指壹元或五毛。

按照按照铸造年代的不同分为民国3年(1914年),民国8年,民国9年和民国10年,民国3年的最多,话说我还见到过民国4年和民国5年的,看都不看直接扔掉,因为民国4、5、6、7年因为袁世凯复辟搞什么洪宪元年的关系弄的全国上下乱七八糟,所有钱币的锻造日期还是延用民国3年,根本就没开那几年的模具,同样的关系,民国三年的“袁大头”至少到1929年还在铸造,据说新中国年为满足进军西藏的需要也铸造过民国3年的袁大头。这里只能说造假的老兄一点都不敬业。。。

目前市面上面五毛的最贵,壹元的流通最广,根据年代成色品相有较大差异。

集币市场的行情价一般是普通版本的壹元300-800上下,去年还涨到900多,五毛(中元)的几K。然后每个年代都有特殊版本特殊品相的版本,比如签字版,甘肃版,大耳版,异年版等等等,特殊版本的市面上能买到几万一枚。

签名是币模的制造者——鲁尔智·乔治的签名。。。

头像45度右下角有一行小字,目前最贵的版本,10万还是有价无市。

如果L.GIORGI是小写,恭喜你,是假货。。。

甘肃大头含银量略低,但发行量少

假货超多,真品也要上万。。

接着回答民国时期,一枚袁大头可以值多少钱,老实说这个问题是太难回答了。。。

因为民国时期很长,加上战乱和当时中国是银本位的关系,货币浮动很大,其他纸币都有随时作废的风险,比如后来的法币、金圆券就和草纸差不多,老百姓拿到金圆券第一件事情就是去换成银元,而袁大头因为锻造工艺好成色特别足绝对不短斤缺两的关系一直被当作硬通货处理,查到的数据是壹圆银币总重量为库平七钱二分(26.86克),含纯银六钱四分八厘(23.9024808克),以银九、铜一(后改为银89,铜11)铸造,含量非常标准,也没有短斤缺两的劣行,这点在中国历史上的各种短命政权里是非常罕见的。

袁大头的价值一直在变,从最初一枚银元换180铜板,到后来换300多铜板。考虑到战争和货币滥发引起的物价飞涨,我觉得拿大米这种生活必须品来算的话要比房地产这种贬值超快的东西来的准确些。。。。

下面的换算只是我的臆测。

按照大米算,现在大米一斤差不多2块5

1914年的时候,1银圆可以买30斤上等大米。

1925年上海大米平均为每市石9.5银圆,1银圆可以买18斤大米。

而10年物价涨了一倍基本上是合理的。

再考虑到现在大米便宜是因为和平年代加上袁隆平老先生的杂交高产水稻普及,当时的大米应该远远比现在贵才对,又考虑到粮食还有丰收、歉收和战争的因素我就疯了。。。。

不管怎么说,1银元的购买力应该比上面的换算再要高出不少,但是到底高多少我就算不出来了。平时换算的时候从60-300都有,这个确实是没办法,因为不同时间和地点物价变换的太快,比如有人考据当时的地价很便宜,工作几个月即可买一亩地,但是却没有把因为军阀混战,地主急于脱手的情况给算进去。

以下文字和数据出自陈存仁先生的《银元时代生活史》,很详细的民国生活史,推荐阅读,为了方便我加了日期,大家也可以参考物价用。

从前没有幼稚园,我初时在绪纶公所的学塾中,接受私塾教育,请的一位塾师是秀才,月薪十二元。

一天,我从学校中放学回家,见到父亲与母亲都在流泪,说是不久我们就要迁出这个大宅,将来你也不能再在育才读书,因为育才小学每学期学费三元,以后负担不 起了。
我家店铺倒闭后,父亲郁郁寡欢,认为来日大难,于是不做老板做伙计,到一家大绸缎铺去当总账房,月薪十元。

父亲以铜元二枚,购酱猪肉两块,吃了之后,患上了严重的痢疾。来势凶险,一日数变。

这三年中,我家的伙食,老是粗茶淡饭,米价每担三元六角,每天佐膳食品限定四个铜元,以一个铜元煮青菜一大盘,一个铜元购豆腐豆芽之类,二个铜元购“东洋鱼”一块。所谓东洋鱼,是红色的海产鱼干,又称萨门鱼,由日本运来,价廉味咸而耐食。这般的膳食,常年不变,五天吃一次蛋,每月难得吃到一次“炒肉丝”,即使有肉,肉丝也不过寥寥可数的十几条。如此清寒生活,就养成了我后来见到青菜就厌,见到鱼坚决不吃,一心只想吃猪肉。

在我年幼时钞票早已流行,但是老一辈的人,总是重视银元,对钞票是不信任的,认为钞票只是一张“纸”,而银元是真正的银子。尤其是外国银行的钞票,中国人吃过两次苦头,一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的“马克票”,一次是帝俄末代的“卢布票”,所以对外国钞票绝不重视,连对美钞也没有些儿兴趣。有许多大户人家及一般旧家,家中都密藏一些银元,少的一两百元,多的上千上万,并不稀奇。

民国十五年(1926)

丁甘仁老师卧病一个月,竟撒手西归,享年五十五岁。这么一来,对我的刺激很大,那些天我在广益善堂门诊只做一个上午,下午就到丁家去帮忙做各项事务工作。

丁公甘仁是上海第一名红医生,家朱瘦菊别署海上说梦人著的《歇浦潮》中形容丁公是一位千万富翁。在交易所风潮中,《晶报》发表过一个消息,说是:“名医丁甘仁一夜之间,投机亏折百多万。”其实这类消息都是言之过甚,实际上,丁公谢世后,检点家财,只有珊家园一所住宅,是朱斗文卖给他的,当时价钱是六万四千元,还有一所在登贤里的房屋,是自己建筑的,花了二万六千元,在银行现款仅一万余元,继室欧阳夫人有现金十余万,此外在他家乡常州有田五千亩,他的财富只此而已。如此看来,一个人要积一些钱,真不容易。

民国十七年(1928)

这件事实行之时,中医学会照章收入会费每人二元,年费一元,有许多老会员已积欠会费十年八年的一样清缴,因此中医学会多了一笔大钱,否则的话,会中收支不够,仲英师每年要贴一百多元,因此我在丁家也算立了些微功。
同时我知道卫生局经费极有限,全局人员只得八名,科长薪水为三十元,一个小书记的月薪只得八元,自从发给医生执照之后,经费大为富裕,全体都加了薪。

大家都知道老毛在北大包吃包住兼职图书管理员的时候是1918年--1919年月薪为8元。

当时全职的工厂工人月薪大约为14-30元。

而1917年1月陈独秀致胡适信中,邀其到北大任教,信称北大“学长月薪三百圆,重要教授亦有此数。”当时一般教授约200—300银圆。这里的情况应该是当时大学教授是特殊高薪职业,而不是老毛工资少。。。

当前位置: >> >> >> 股票/集资券 >> 宣统元年山西商办全省保晋矿务有限总公司股票-清代的矿务老股票历史意义厚重,股票/集资券【民国纸制品】

7788商城版权所有;未经许可,本网图片、文字不得转载、复制、及制作镜像!
此网页由商店[民国纸制品]承租使用

商店【民国纸制品】“股票/集资券”目录下其他商品:

公司股票, ,清朝,,山西 ,,单张, ,,, ,

宣统元年(1909年)山西商办全省保晋矿务有限总公司(优先)股票,库平足银伍两计作壹股;该公司乃1905年山西人民为抵抗英商福公司掠夺晋省矿权而立,旨在保护山西矿产资源,统掌山西的煤炭开采和销售,是山西近代最大的民族工业企业;少见,八成新。股票票幅巨大,设计精美,由北洋官报局印制,值得收藏!

品相尺寸如图自定,不明咨询,售出后不退不议,看好再拍,多件邮资合并,港澳台邮资按实际另计!公司简介:公司成立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计划筹集股本银300万两,实收资本190万两。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山西商务局与外资福公司签立借款开矿合同,出让了该省多处重要煤铁矿的开采权。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福公司前往勘探并要求封闭华人已开采的各矿场。当时山西人民一致反对,同时共同集资创办了该公司,1907年保晋矿务总公司正式成立,并从福公司手中购回山西平定、阳泉等矿藏经营权。该股份公司长期享有减免税赋特权,解放后收归国有。这是中国人收回矿权并自办成功的采矿企业,也是目前发现较早的“矿产股”。


手机浏览器,扫一扫打开
您好,欢迎您对本店商品进行点评、提问!如果您需进一步了解商品,请在此向卖家询问!

机制银币在中国近现代社会曾经流通和使用了一百多年。当时,在市场上流通的形形色色的银币,包括本国制造的各种银币,还有几十种在中国的市场上流通的外国银币,品种共计达九百多种。银币的流通对中国近代社会经济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清代中晚期,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西方的银币开始大量流入中国。由于西方银币形式划一,使用方便,所以在社会不胫而走,市场上甚至出现了用外国银币套购中国白银的现象,引起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在这种局面下,清廷朝野纷求对策,决定顺应时势,自铸机制银币

清代机械自铸银币,开始于吉林。光绪十年(1884年),中国第一套机制银币在吉林机器官局铸造厂诞生,全套共五枚,面额分别为一钱、三钱、半两、七钱、一两五种。据吉林将军希之奏折,系当局从军饷中提取白银五千两,委托吉林机器局铸造,但是未获行用。因为这是中国最早的机制银币,加之此币铸造后未及盛行即被废止,所以传世稀罕,弥足珍贵。  

▲光绪十年吉林机器官局监制厂平柒钱银币

中国大规模正式开始机制银币于广东。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清政府批准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广东设局铸造“光绪元宝”银币。这种银币因为铸有蟠龙,俗称“龙洋”。周围饰以汉、满两种文字,印有“光绪元宝广东省造”、“库平七钱三分”字样。因以库平七钱三分为率,并将英文铸于正面,以便与外国银币进行交易,故亦称“七三反版”。

▲广东省造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三分银币

光绪十六年(1890年),“七三反版”停止铸造,改铸库平七钱二分。此种银币因仍用旧范,只改纪重,故称“七二反版”。“七二反版”银币试铸后,因将英文置于银币正面的中国年号之内,被清政府以与体制不合为由禁止发行。“七二反版”银币停铸后,广东钱局造币厂根据户部钦准体制,将正面纪省名、币重的英文移于背面,背面的汉文移于正面。光绪十六年,正式广为鼓铸这种第三版,即普通版的“光绪元宝”银币。此种银币被称为“广东龙洋”,直径39.40毫米,重26.6-27.2克,成色90%。因为成色良好,人们乐于使用,后来又鼓铸银辅币数种,开始广泛流通。于是各省均照样仿铸,行用范围极广。据现存实物及有关著录看,当时币制并不统一,其重量、名称亦不一致。此后各省群起效尤,竞相设厂鼓铸,大利所在,不待清廷下令推广,即已迅速在全国展开。至光绪二十年(1894年),已有天津、广东、湖北、北洋、江南、新疆、安徽、湖南、奉天、吉林、黑龙江、福建、云南、台湾等十余个省区设厂铸币。由于各省各自为政、钱法混乱,银币成色重量不一,且 以省名,互相抵制,流通不畅。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下令除广东、湖北两局处,其余造币厂全部裁撤,遭到地方势力强烈反对。同年,在北京筹办“京局”(即中央造币厂),拟铸“庚子京局制造光绪元宝银币”,次年就毁于八国联军入侵。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又建天津户部造币总厂,欲铸大清金币、大清银币、大清铜币通行天下,以求统一货币铸行权,未果。后曾酌留江南、北洋、湖北、广东四处分厂,并令各省造币厂停止扩充,统一更名为某省户部造币分厂,所用币模均由总厂提供,亦不能如愿。

▲光绪二十九年户部光绪元宝库平二钱银币

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湖北省造币厂铸造大清壹两银币,因流通不广而告停铸。光绪三十一年,成都造币厂仿效印度卢比,铸造光绪皇帝像,三钱二分为主币,一钱六分及八分为辅币,亦仅用于西康地方,这是我国官铸币中首次铸有帝王头像的银币。

▲光绪像四川卢比有领直花版1卢比、1/2卢比、1/4卢比银币

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天津户部造币总厂试铸银币,当时因七钱二分与一两二种本位问题未解决,故所铸之银币,种类繁多。清廷内部围绕银元以“两”为单位抑或以“元”为单位展开激烈争斗,坚持“两”单位者依托慈禧太后为首之后党,赞同“元”单位者以拥护光绪大帝变法维新为号召,如是,“元、两之争”逐成封建保守势力与维新变法势力间权力斗争之一方面,两派针锋相对,论争俞演俞烈。至清宣统二(1910年),赞同“元单位”一派终占上风,是年10月,清廷颁布“币制则例”,规定“中国国币单位”着即定名曰圆,暂就银为本位,以一元为元币,重库平二钱二分;另以五角、二角五分、一角三种银币、及五分镍币,二分、一分、五厘,一厘四种钢币为辅币。元角分厘各以十进,永为定价,不得任意低昴。造币总厂按此条例先后铸成,“定统年造大清银币”及“宣统三年大清银币”等。

宣统元年(1909年),清政府设立币制调查局,二年颁布《币制则例》,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正式规定银币为本位币,以“元”为单位。宣统三年五月,由户部天津造币总厂开铸“大清银币”。直径39毫米,重26.56克,成色90%。

《银行周报》认为:自光绪十五年张之洞在广东开铸银元,到1913年底时,全国共铸银元约2.2亿元,小洋约铸2.3亿元。彭信威先生认为:清末货币总量(包括中外银元、银锭、银角、铜币、纸币等)为20.97亿银元,“全国人口若以四亿计,每人约占五元二角四分”,如果以其中30%的货币在上海流通,则上海流通货币量有6亿元。

【民国时期北洋政府造币情况】


中华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天津造币总厂先后铸造孙中山开国纪念币、黎元洪开国纪念币、袁世凯共和纪念币。而四川造币厂则开铸大汉银币,到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一月停铸。而后,民国政府公布《国币条例》,仍以“元”为单位,铸造袁世凯头像银币,流通全国。1914年2月,民国政府公布“国币条例”及其“实施细侧”。以求整顿并统一银币铸行,将造币局厂加以裁并,仅留天津总厂、奉天、南京、武昌、长沙、成都、广州、云南等八厂及重庆、长沙二局。规定以壹元银圆为本位币,分壹圆、半圆、贰角、壹角四等币值。是年十二月,财政部天先在天津造币总厂首铸 “袁头币”,计有壹圆、中圆、贰角、壹角、五分共五等币值。至1918年时,新币已在除甘肃、广西、云南、湖南、新疆、西藏、黑龙江之外的各省区流通。而且信誉很好,颇受欢迎。“袁大头”铸额据不完全统计,仅民国初期十余年间,各地所铸达14亿元之巨

《银行周报》认为1913年至1916年,银元共铸1.8亿元,六年至七年,银元共铸约1.5亿元,小洋约铸0.8亿元。

另有资料认为:在1915年初开铸新币时,时人调查应改铸的旧币数额为:银元206 ,028 ,152枚,五角银币32,279 ,421枚,二角1,232,860,442枚,一角235,004,212枚。则当时旧币的铸造数量约为2.75亿元

《北洋政府时期银元铸毁数目表》统计,铸造数目1,141,453,035元,销毁数目63,916,823元。据此则1928年各厂已铸银元约为10.7亿元。

另据《北洋政府时期历年铸造银元数目表》则为:铸造数目1,743,304,437元。此数大概含旧币改铸数。故数目偏多。 

北洋政府注重于一元银币的铸造和统一,并在各地方造币厂铸造一元主币方面控制较严,当孙像和袁像银币在全国流通开来后,其成色和样式为全国各地普遍接受,因而地方军阀控制地方造币厂后,铸造一元银币已无利可图,或铸出后无法行使。因而各地普遍将视线转向政府控制并不严密的银辅币,一是北洋政府1918年才开始做出以新银辅币统一银角的努力,二是这种努力很快大败,因而滥铸劣质银角成为各地生财之路。其种类之多,让人瞠目结舌,而且最终在东北和两广一度形成了以二角银币为主的小洋流通区,并在此区域内形成主币,一元银币反对银角有行市。 

据《财政年鉴》统计,历年各造币厂铸造的辅币折合新银辅币1角为枚,约0.14亿元。实际上,如加上地方军阀及各种私铸,当不下0.2亿元,甚至更多。

【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造币情况】


1927年北伐胜利,改铸一面为孙中山、一面为帆船的银币,从此外国银币逐渐被淘汰,“袁头像银币”和“孙头像银币”广为流通。1935年以后,国民党政府推行法币后,才禁止银币流通。

1927年,北伐战争胜局已定,国民党政府复都南京。政府停铸“袁头币”,改以民国元年版孙中山先生像开国纪念币旧模,略改英文币铭,俗称“小头”,交杭州造币厂试铸,由南京、天津、浙江、四川等造币厂鼓铸暂为替代。后国内政令渐趋统一,各省造币厂陆续停办,银币滥铸现象获得一定程度控制,财政部开始于上海筹建中央造币厂,着手拟定新版银本位币设计方案,委托奥地利、英国、美国、意大利、日本五国代刻孙像民国十八年(1929年)帆船图案银币币模。
1930年——1935年,先后对湖南、北平、青海、甘肃、陕西、广东、广西等省实行货币管制政策。

在银元渐成近代中国本位货币之同时,治用数百年之银两制度影响依然存在。自清末至民国前期,中国国际收支,如关税、盐税、偿付外责本息等,因受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束缚,仍按银两折合,上海、汉口、天津等地仍然使用银两制度,国内大宗商业往来交易等亦以银两计算,从而形成两、元并用之双重币制。十九世纪末,西方各国先后改行金本位币制。1926年印度完全放弃银本位币制,中国逐成为全球唯一以银为币的国家,各国藏银大量涌入,严重干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秩序。清末以来,中国仅在因偿还国际债务而用白银折合金镑方面,即已蒙受巨额“镑亏”损失,民国前期由于“镑亏”所致额外损失竟达一千万规元以上。

1933年3月,国民政府正式下令施行“废两改元”,上海中央造币厂开铸“船洋”。规定“所有征收税款,自用银两交纳者,一律改用银本位币,此举之实施,起于其时中国金融中心上海,4月6日起通令全国执行。至此银两货币制度终告消亡,银本位币制得以确立。同年,上海中央造币厂根据“银本位币铸造条例草案”规定,开铸币值为壹元之新版银本位币,其正面 有孙中山侧面像及纪年,背面 中国双桅帆船图案和币值,俗称“船洋”曾大量发行流通。上海中央造币厂在民国22-24年间船洋“生产”147,442,329枚,其中三鸟币生产约226万枚,回收约220万枚,22年版4,640万枚,23年版9,874万枚。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国民政府颁布新币政策,发行纸币,禁止现洋流通。1933年至1944年间,美国为操纵国际白银市场,转嫁国内经济危机,争夺对使用银本位币制国家之货币控制权,减轻银价下跌对国内银矿之压力等,实行包括“银购入法”,“购银法案”,“白银国有令”等在内的一系白银管理政策,采取禁止白银出口及将白银收归国有等措施,令世界银价暴涨,中国首当其冲,白银大量外流,令1934年7月至10月中旬,白银流出即达2亿元以上,“工商凋敝,百业不振---,国际收支大蒙不利,国民经济日就萎败,种种不良状况纷然并起。不采有效措施,则国内现银存底,必有外流罄尽之虞,---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在上年颁布“白银出口增税实施令”之后,决定“自本月4日宣布以中央、中国、交通三行所发钞券为国家法币,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至此旧有银本位制度被不兑现纸币流通制度所替代。白银在法律上已不再作为流通货币,银币、厂条、生银、银锭、银块、及其它银类开始退出中国货币流通领域。

《银行周报》1931年估计:中国铸造银币总数1,627,225,000元,外币在中国流通之估计数80,000,000元,中国流通银币总数1,707,225,000元。

《中央银行月报》的1890—1932年鼓铸银币统计为各省造币厂铸造总额为1 746 304 427元。

张公权说:“根据财政部估计,一九一八年共有银元二亿五千万元,流通在全国。十五年以后,这个数目几乎增加了六倍。一九三三年三月,财政部估计流通的银元为十四亿元。”“一九三三年的银元流通总额共为十六亿元,银锭的银子共有一亿五千三百万上海两(约二亿元)。”这个估计基本上是准确的,如加上各种滥铸、私铸及辅币,以及中央造币厂成立后所铸新币的铸造额,则法币改革前,中国银币的流通额当不下20亿元,甚至更多。

1949年國內局勢動蕩,物價飛漲,民眾對紙幣毫無信心,政府被迫於七月初正式公告恢復銀本位制,並重新製造及發行與二十三年版船洋形式原完全相同之銀元。

1949年7月1日,广州、成都、重庆两造币厂铸造帆船银币,并流通于市。随解放军南下,很快停止铸造。

1949年11月6日,国民党政府在解放军即将解放广东前夕,被迫将广东省第一造币厂迁往海南岛海口市,利用回收的银元等改铸含银量较低只有八成的,“袁头九年”、“小头”、 “二十三年帆船”银元。

抗战胜利后中央造币厂于次年迁回上海,因辅币停产业务中断,赖经营副业维持。筹备恢复银本位时令该厂先行制作二十三年版船洋以备不时之需。至五月底上海前计造币662万5千枚,而因战况危急,所制银圆均提前发放。

由中央银行成都分行于七月间与该厂订约,代工费为千分之二十五。八月即开工生产,所用原料大部自香港运来,少数为原有库存。至十一月止共制

394万5千枚,交央行成都分行。

央行会同中央造币厂与兵工厂署第二十厂于七月初签约,委托生产船洋

200万枚,费用比照成都分厂。生银亦来自香港及重庆分行库存,次月中旬即开始交货,至十一月中旬交清,月底时原拟续约,但因兵临城下乃告作罢。

同年四月间已战火波及京沪地区,中央造币厂为安全计将上海总厂机器设备分别疏散至成都及台北,九月正式开工。原预定日产10万枚,但因自厦门、汕头等地供应之银料不顺,到十二月底止计出

中央银行奉命更改币制后,六月在广州设金融顾问委员会,规划有关财政、金融、外汇等业务。为支撑新币制之信用,向美国订购银币三千万枚。由费城、丹佛、旧金山等三厂赶工制造;数量分别为2025万枚、655万枚及320万枚。首批即便在当月中旬装船,末批则于七月底完成,共分八批,自七月初起运抵香港,总计

上述五厂所制二十三年版船洋,约有

4360万枚。据报导,云南当时虽未受委托,但也曾制作船洋,数量约176万余枚。另在贵州之八十九军军长刘伯龙亦曾私造低色减重船洋3万余枚。后制1949年版船洋制额,估计在4500万枚以上

【民国时期苏维埃及共产党政府造币情况】

1928年,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一批革命根据地,称之为“苏区”。苏区创建时,经济上困难极大,红军没有军饷,为解决现金缺乏的困难,1928年5月,毛泽东指派当时任宁岗、遂川、泰和、永新四县经济委员兼防务主任的王佐,负责筹建井冈山造币厂,铸造银币。造币厂采用墨西哥银币版,选用成色好的白银做原料,并不断改进操作技术,造好银币后即戳上“工”字标记,以便检验,防止假银币混淆。“工”字银币成色高、质地纯、重量不少于七钱二分,信誉好,故深受苏区广大民众欢迎。1929年1月,为粉碎国民党军队的第三次“围剿”,红军主力撤出赣南、闽西,“工”字银币停止铸造。1932年~1934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成立后,各区又陆续发行过几种银币,我们将其统称为“苏区银币”。虽然苏区银币发行数量不多、流通时间不长,但它为我们研究中国革命史留下了宝贵的革命文物。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造币厂在江西省瑞金县发行了大量仿造袁大头3年、小头、龙洋等(翻砂铸造)。

1932年3月27日,红军在福建上杭击败国民党军队钟绍奎部,缴获了一套铸币机和钢模,中央造币厂开始采用机器铸币,铸造的仍然是鹰洋、孙中山头像银元和袁世凯3年头像银元。铸好的银元用钢印戳凿上“工人”二字,戳凿的位置或面或背,没有一定规矩。

1932年10月,湘赣省根据地造币厂在永新县龙门黄岗老炉下村成立,日生产量达400块银元。

1933年1月,苏维埃闽北分行造币厂仿袁世凯、孙中山头像银币,生产铸造银币,日生产二三百余块,用于到白区采购苏区所需的物资。

1935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川陕省工农银行发行了一套用于白区贸易的三种版别的银元。同年红四方面军撤离川陕苏区,进入西藏才停止活动。

1949年,东北解放后,人民政府令沈阳造币厂用原有的民国三年的大头钢模,铸造肩章、“壹圆”字修过版的三角圆。


1952年,西藏解放后,为了照顾西藏人民使用银币已久的习惯,又考虑到安定的因素,中共西南局报请中央政府同意成都造币厂用原有的民国三年的大头钢模铸造银圆。

1962年5月10日,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西藏自治区金银管理和禁止外币、银币流通暂行办法》,彻底废止银币流通,中国人民银行按一定比价收兑全部银币,近现代机制银币才彻底停止流通,退出货币市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洋光绪元宝库平一两真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