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郎仁杰确有其人吗

  一直来我十分欣赏美国华文作家白先勇的小说;又因喜爱昆曲,曾发表过相关文字、参加过一次国际性的昆曲活动,对白先勇为推广昆曲所作的努力与贡献更加敬钦。美国文友喻丽清(我是她在大陆的友情稿务代理人)知情后,说可介绍我与白先勇相识,并把白在美国的住址与联系电话告诉了我。但我不想自己成为「我的朋友适之先生」那样专傍名人的人,因此至今没有与之联系,只是关注其新作,当得其《白崇禧将军身影集》问世,引起我极大兴趣。

  白崇禧将军是白先勇的父亲,北伐与抗日名将,民国史上重要人物。我对白崇禧的最初印象有两点:一是一九五○年代初念小学时,有次老师让大家猜字谜:「李宗仁断子绝孙,白崇禧斩头去心」(谜底:木、口),由此知道两人都是「反动派」;后来上中学,从书刊中知道白将军的外号「小诸葛」,可见其很有才干。改革开放前大陆对去台的国民党要人的介绍都是负面的。一九七九年《辞海》新版出版,有「白崇禧」条目,简介是:

  白崇禧(一八九三─一九六六),广西桂林人,字健生。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国民党桂系首脑。一九二六年北伐战争时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副参谋长、东路军前敌总指挥,参与了蒋介石在上海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一九二八年蒋桂战争桂系失败后,与李宗仁等长期盘踞广西。抗日战争中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副参谋总长,军训部部长。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国民党政府国防部部长、华中军政长官等职。一九五○年所部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打垮后,逃往台湾,一九六六年病死。

  《辞海》的上述表述只是简历,基本倾向也是负面的,无功迹可言。后来我从电影《血战台儿庄》中知道,白崇禧将军与李宗仁都是抗日名将、功臣,白将军的「小诸葛」是名不虚传。去年中华书局出版了三十六册的《中华民国史》,内中对白崇禧的史实记载,基本是客观公正的。

  我因为一直在关注民国史,对民国史上的所有重要人物的功过是非、历史真相,都极有兴趣。当得知白先勇推出他的新作《白崇禧将军身影集》,很想先睹为快,但至今尚未购得。幸而去年六月二十三日《羊城晚报》以一个整版的篇幅,报道了对它的内容简介与对编著者白先勇的专访,让我知道它既纪实,又图文并茂,极具史料价值。

  无论是白先勇就其新作的专题讲座上的演讲,还是接受记者专访时的回答,都详细阐述了书中披露的大量细节,以及历来存在的相关历史盲点、误区。白崇禧是参加过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接受过孙中山的当面教诲,忠诚于孙中山的建国方略和计划;之后在北伐、抗日、国共内战中都发挥重要作用,与蒋介石、李宗仁都有密切关系。白崇禧的经历本身,也是一部中华民国史。

  白崇禧去台湾后不但受排挤且受监视,因此对其死因两岸谣传纷纷,说是受蒋介石命令用药酒毒死。白先勇指出这完全是无稽之谈,实际是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二日因心脏冠状动脉梗塞突发而逝,遗容平静安详。从这里看出白先勇尽管蒋介石对其父不公,但还是对蒋说公道话,尊重事实,充分体现作家的良知。正因如此,该书更有价值。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作者:韩晓梅责任编辑:杨凡凡

△ 资料图片(出自《古山战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古山城位于内蒙古赤峰市东南50公里处,南为平泉,北为赤峰,西依山丘,东临老哈河,有叶赤铁路经过,又为赤朝公路交会点。城墙高大坚固,城内四角修筑了岗楼,城外又有护城壕,进可攻、退可守,是华北通向东北的交通命脉及重要关隘,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抗日战争胜利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将争夺重点指向东北。1945年《双十协定》刚刚签订,蒋介石就发布进攻解放区的密令。1946年1月,国民党第13军大举进占热河省,企图隔断华北与东北的联系,并在《停战协定》生效前,抢占了北票、朝阳、凌源、平泉,进而攻占了建平、平庄、古山等地,直逼承德和赤峰。

5月初,国民党军集结兵力向赤峰进犯。占领古山地区的是国民党第13军第54师第162团,系全部美械装备,还配属师属炮兵营2个连,共计1800余人。该团在当地扩张武装力量,并以古山为大本营修筑明碉暗堡,形成平庄、古山、莫里河左右翼联防战术,又依托古山高地优势,严密布防以保护城内主力部队的安全。

对于控制东北,党中央给予高度重视,早在1945年4月召开“七大”时,就提出了争取东北的战略任务,指出取得了东北,革命就有了根据地。1945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发出指示,确定“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12月28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致东北局的《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中指示:“国民党军队现在正向热辽边境进攻,如果没有受到打击,他们不久即将向东满和北满进攻。”中央审时度势,下令冀热辽军区:不论顽敌已否侵占承德、赤峰,我均须坚持热河阵地,打击顽军,直至顽军退出热河为止。

为落实中央要求,冀热辽军区首先进行整编:将热辽纵队第22、第27和第30旅缩编为冀热辽军区独立第1旅,下辖第65、第66和第70团,各团又下辖3个营;连队员额充实,配备干部能力突出,增强了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

与此同时,冀热辽军区对战局进行了全面分析,确立了以古山为主战场、平庄和莫里河为分战场,牵制敌军力量、截断敌军救援的策略。具体部署:第70团担任主攻从楼子店出发,第1营消灭平庄之敌,其他两营攻击古山敌军主力;第66团从西水地出发消灭莫里河之敌,以策应第70团;第65团从刘家店出发配合主攻,第1营和第2营进攻古山车站,第3营夺取黑水,并向建平和老虎山前进以阻击敌朝阳方面的救援。随后,各团进行了政治动员,提出了严格的纪律要求,又对指挥联络及后勤保障作了安排部署,并补充了军需、军械物资。

为确保古山战斗的顺利进行,冀热辽军区令杨(得志)苏(振华)纵队在黄土梁子阻击平泉可能向古山增援之敌;令周仁杰旅集结天义打击敌军,同时阻击凌源、叶柏寿可能增援之敌;令热东军分区攻击朝叶铁路段,截断朝阳方面援军。这3路部队主要牵制、消耗国民党军第54师主力,为独立第1旅作战赢得宝贵的时间。

5月13日凌晨,古山战斗正式打响。平庄战场战斗激烈,第70团第1营迅速歼灭大部分土匪武装,而后集中兵力对敌正规军发起攻击。敌败退至一座院落内严防死守,凭借武器优势压制我军。我军对敌形成包围态势。莫里河战场第66团迅速突破敌军阵地,经过一天激战将敌大部分歼灭,残敌退回古山。古山主战场战斗最为激烈,第65团主力在古山车站遭到敌负隅抵抗,我军未能夺取车站,只清除了一些简易工事;第65团第3营顺利拿下黑水,向建平挺进以截断敌东退之路;第70团主力于城南、城西展开攻势,经多次强攻进入城内,曾一度占领敌仓库,并向城外抢运枪支、电话机、无线电报机等物资,但遭到敌中心碉堡重机枪扫射、古山高地的猛烈射击和预备队的冲击,付出了较大代价,反复激战后决定撤离战场。第一次总攻,我军占领了部分前沿阵地,基本控制了外围据点,打乱了敌军布局。

15日夜,我军调整部署发起第二次总攻,将战场逼至古山城。敌层层设防,据城死守。第66团第1营首先围攻黑山洼之敌,将敌主碉堡炸毁以扫清外围,而后向城西北侧进攻;第3营对城西南侧发起进攻,两营都曾突破和占领城西外壕,摧毁敌军碉堡数座,登城云梯几次架起但未能攻入城内。第66团组织小分队在古山西门挖交通沟楔入城内,而后第70团集中兵力进攻西门。然而,敌军派来援兵火力封锁住西门,敌我双方为占领西门展开激烈争夺战。战场上弹如急雨,我军几次强攻均被敌军火力压制,战士们咬紧牙关顽强战斗,终因伤亡过大被迫停止进攻。

18日下午,敌约2个连的兵力从城南门出发,准备接应围困平庄的部队。第65团发现后,对敌围追阻截,敌死伤惨重退回城内,我军也因此占领了东六家至古山铁路段。

晚上,我军集中兵力发起最后总攻。挖地壕、架云梯,步兵、尖刀排、突击队前赴后继迫近城墙,杨苏纵队也调来几架“三八”野炮助战。终于在19日凌晨,第70团摧毁古山城北防线进入城内;第66团由城南向北进军,从城北突破口入城支援;第65团继续掩护两团主力。随着部队陆续入城,我军逐渐稳住城北阵地,第66团在东、第70团在西,形成由北向南推进态势。敌我寸土必争,逐屋交战。无论是短兵相接的白刃战,还是互掷手雷的巷战,我军战士毫不畏惧,拼死收复了半个古山城。然而,位于城中心十字街的敌军大碉堡火力强大,战场一度陷入胶着状态。随后,敌军又调动所有预备队展开疯狂反攻,我军官兵士气高涨,拼死应战。随着碉堡被捣毁,我军乘势攻入敌团部。至19日中午,敌主力被全歼,我军收复了古山、平庄等地,取得了古山战斗的胜利。

古山战斗历时7日,毙伤俘敌1100余人,战斗之惨烈、伤亡之大在热河战史上罕见。古山战斗打击了国民党军不可一世的气焰,稳住了热河,守卫了东北根据地,为东北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时任冀热辽军区副司令员的李运昌,1992年在回忆起这场战斗时说道:“古山战斗英雄们的功绩永留史册!”

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三大战役”中最先开打的,东北野战军在林彪的指挥下,从1948年9月12日开始,直至11月2日结束历时52天,全歼东北境内全部国民党部队,一举扭转了解放战争的形势,为解放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党的英明领导下,同时在广大群众拥护支持下,东北野战军发展迅速,直至1948年8月东北野战军已控制了东北97%的土地和86%的人口。东北野战军兵力已经超过70万,而国民党军队只有50万左右,双方兵力差距很大。东北地区此时是全国唯一一个人民解放军军力超过国民党军队的地区,也是中国重工业最发达的地区和最大的产粮区,所以中国共产党中央军委把决战的第一个战场选在东北。

东北的国军部队被分割、压缩在沈阳、长春、锦州三个互不相连的地区内,重要据点是长春,沈阳,锦州这三个大城市,营口和葫芦岛两个海军基地,以及山海关这个关内关外的门户。

东北野战军在北边包围了长春,驻守长春的是郑洞国的第一兵团,下辖新编第7军与第60军,兵大10万人左右,第1兵团固守长春,一直被东北野战军围困,补给线被切断,供给全靠空投。东北剿匪总司令卫立煌认为长春是个包袱“是着死棋”,同时为了防止“围点打援”,所以国军已经实际放弃了长春这座孤。

沈阳是东北国民党军队的大本营,东北剿匪总司令卫立煌坐镇沈阳,沈阳地区国军部队有30万左右,周福成的第8兵团负责沈阳的防务,廖耀湘的第9兵团作为东北地区国民党军队机动兵团。第九兵团的第52军驻防营口确保海上撤退通道。卫立煌认为沈阳方面守着营口这个海上补给通道,主力部队龟缩在沈阳地区,能够跟东北野战军耗下去。

锦州是联络关内与关外的重要据点,由范汉杰指挥卢浚泉的第六兵团驻守锦州,第六兵团辖第93军和第184师,兵力8万人左右。同时将驻守山海关的新编第5军与驻葫芦岛第54军也划归锦州方面指挥。

山海关是关内外的核心关卡,绝对不能丢,新编第5军的第26师驻山海关,,暂编第50师驻关内北戴河,暂编第60师驻关外绥中。葫芦岛是锦州地区的海上补给线由54军驻守。国军后续的增援部队都是通过海运由葫芦岛登陆的。

东北野战军司令林彪的的想法:

东北野战军应该先打长春,长春方面解放军占有绝对的优势,打长春很轻松。然后由长春南下攻打沈阳,再打锦州,采用切香肠的方式,慢慢消灭国民党军队。

毛泽东认为先打锦州,封闭国民党部队逃出关外的道路,“关门打狗”是上上之策。锦州破后,国民党军队就被封闭在东北,陷入了孤立境地,陆上无法逃脱。

林彪打长春是求稳,而毛泽东坚持打锦州是要跟国民党军队进行大决战,最终林彪听取毛泽东的意见,先打锦州。

东北最高司令长官卫立煌的的想法:

国民党军队长春,沈阳,锦州一线,卫立煌认为主力集中于沈阳,任解放军打到什么地方、守军如何告急都不为所动,卫立煌认为可以长期固守沈阳,放弃长春。

蒋介石认为对东北国民党的军队仅靠空运补给不能负担,所以要求留第八兵团守沈阳,打通锦州沈阳一线交通,将主力调往锦州,必要时放弃补给不易的长春,防止东北野战军进入山海关,安定关内局势,伺机转攻收复关外。

国民党方面直到辽沈战役结束都没有能够形成一个统一的战略方案,辽沈战役中的国民党军队的内耗经常让解放军对自己的战果产生怀疑,多次反复确认才相信自己的战果。

东北野战军作战兵力布置

第1兵团下辖:第6纵队与第12纵及独立第6师,独立第7师,独立第8师。独立第9师,独立第10师,独立第11师,共计2个军11个师继续围困长春。

第2兵团下辖:第4纵队与第11纵及热河独立第4师,热河独立第6师,共计2个军8个师南下穿插切断山海关与锦州的联系。

野战军直属:下辖:第1纵队,第2纵,第3纵队,第5纵队,第7纵队,第8纵,第9纵队,第10纵队,8个独立师及炮兵纵队,全力围攻锦州。

第一阶段:南北合围锦州

1948年9月12日,东北野战军第2兵团南下切断北宁铁路,辽沈战役正式打响。第2兵团司令员程子华指挥部队包围绥中、兴城等地国军部队,国军驻葫芦岛第54军紧急向南增援,第54军与解放军独立第6师在兴城以北进行惨烈激战。第2兵团果断放弃兴城,继续南下全力进攻绥中。东北野战军第11纵队全力出击攻击山海关的新编第5军,因为驻守绥中的是新编第5军的暂编第60师,山海关受到攻击,暂编第60师撤出绥中回防山海关,9月28日,解放军攻占绥中,切断锦州至秦皇岛间北宁线,关闭国军由关内至关外的陆上通道。

1948年9月16日,东北野战军第4、第9纵队突然包围义县,使驻防国军无法向锦州收缩。9月20日东北野战军3纵、2纵5师、炮纵到达义县。9月23日,驻锦州第93军向北增援义县被解放军阻击,随后退回锦州。9月25日南下的9纵攻占葛文碑、薛家屯、帽儿山等地,切断了义县与锦州间国军联系。9月27日国民党调用空军运输机50架,由沈阳向锦州空运第四十九军。东北野战军将炮纵向前推进,以炮火控制机场,直至9月28日仅运到第九十七师进入锦州,至此锦州被围。

9月24日,蒋介石电召卫立煌到南京,命令卫立煌组织西进兵团,由沈阳驰援锦州;卫立煌则要求由关内出兵解锦州之围。最终蒋介石同意关内增兵3个军组建东进兵团增援锦州。

10月1日,蒋介石在北平召开军事会议,决定从华北抽调第六十二、独立第九十五师、第九十二军第二十一师及山东烟台第三十九军两个师,海运葫芦岛,会同锦西第五十四军及暂编第六十二师,共11个师,组成东进兵团,由第十七兵团司令侯镜如指挥,从锦西北上,增援锦州。

10月2日,蒋介石亲赴沈阳命令第九兵团司令廖耀湘西进,东西对进锦州之围,与解放军进行大决战,但是卫立煌对由沈阳派出主力兵团解锦州之围持有异议

9月26日,东北人民解放军总部就先打山海关或先打锦州问题电中央军委请示;9月27日,毛泽东覆电:如不能同时打两处,则应先集中兵力打锦州。

10月2日,林彪收到国军增援的消息后,围攻锦州产生犹豫,提出回师进攻长春,受到毛泽东批评。林彪在罗荣桓劝说下,很快又打消回师的想法。

东北野战军调整军事部署:

锦州方向的主攻部队:第2、3、7、8、9纵队以及6纵第17师及炮兵纵队

阻击东进兵团的部队:第二兵团指挥第4、11纵队以及冀察热辽独立第4、6师防守塔山阻击东进兵团,第1纵队置于塔山与锦州之间的高桥为预备队。

阻击西进兵团的部队:第5、6、10纵队

10月10日,东进兵团在葫芦岛登陆,随后向锦州方向进发,很快就在塔山地区受到东北野战军的第二兵团阻击,第4、11纵队在守备战及小战斗中各伤亡五六千人的代价一直将近东进兵团阻击在塔山地区,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12师34团在此战中获得“塔山英雄团”称号。

10月11日,廖耀湘的第九兵团在蒋介石命令下增援锦州,同时卫立煌又暗示第九兵团按兵不动,左右为难之机,廖耀湘选择了北上攻占了东北野战军补给线上的彰武,并在彰武地区徘徊。廖耀湘的想法就是:如果西进兵团能够与绵州国军部队会师自己就南下合围东北野战军。如果绵州失守,自己就向营口方向撤退。

10月14日,东北野战军向锦州发起总攻,次日晚占领锦州,歼灭守军国军第六兵团及所属第九十三军、新编第八军共10万余人,俘虏东北剿总副总司令范汉杰,封闭国军从陆上撤回关内的唯一通道。

10月17日,第六十军军长曾泽生率部在长春起义,同时新编第七军与解放军接洽放下武器投降。最终10月23日,解放军攻陷长春,东北剿匪副总司令郑洞国被俘,东北野战军占全歼国军守军第一兵团及所属新编第七军、第六十军等共10万余人。

第三阶段:围歼廖耀湘第九兵团

锦州失守后,蒋介石调杜聿明取代卫立煌的战场指挥权,廖耀湘与杜聿明见面后很快达成共识,第九兵团司令官廖耀湘认为不应再继续向锦州前进,亦不愿意退回沈阳。计划先占领黑山、大虎山,再立即向南撤往营口。但是蒋介石仍坚持分别由锦西和沈阳,东西对进收复锦州,双方又一直僵持着。

10月17日,廖耀湘命令七十一军军长向凤武担任向黑山攻击的前线指挥官,以掩护兵团主力由新立屯通过黑山以东的走廊向营口撤退。部队虽然完成部署,但在争取蒋介石改变决策过程中又迟误了4天,至21日才下达命令开始发起进攻黑山的战斗。

而东北野战军是在10月20日才决定围攻廖耀湘的9兵团的,第1、3、8纵队及6纵17师为第一梯队急行军东进;以第2、7、9纵队及炮兵纵队为第二梯队随后跟进,两翼包抄围歼廖耀湘第九兵团。并以第5纵队,第6纵队两个师南下截断第九兵团往沈阳的退路,令第10纵队和1纵3师在黑山、大虎山阻击第九兵团,最终在25日,向营口撤退的道路以及向沈阳的退路被切断,至10月28日第九兵团及所属新编第一、新编第三、新编第六、第四十九、第七十一军5个军12个师共约12万人被歼灭,第九兵团司令官廖耀湘被俘。

10月29日,东北野战军决定以第1、2、7、8、12纵队包围沈阳;以第9纵队进攻营口,攻击驻扎营口的第52军,直至11月1日,解放军攻克沈阳,第八兵团司令官周福成被俘,11月2日,东北野战军攻占营口,歼灭国军第五十二军一部,第五十二军残部从海上撤往葫芦岛,至此辽沈战役结束,共历时52天。

辽沈战役中,国共双方最高统帅蒋介石和毛泽东几乎同时都看到了锦州这步关键之棋,但是蒋介石与他的东北将领们意见不一,从而举棋不定,一直在贻误战机。

9月12日到9月28日这16天中,东北野战军在合围锦州,但此时东北国军部队一直在执行卫立煌的军事策略,沈阳方面的部队按兵不动,所以东北野战军很快对锦州形成了包围,如此轻松让当时的林彪都感觉惊讶。

东进兵团与西进兵团增援,原本东西对进必然给东北野战军形成极大压力。但是卫立煌反对这一策略,他在葫芦岛会见西进兵团司令侯镜如时说:援救锦州打进去也出不来,所以西进兵团故意放慢动作,推迟11天才率领部队达到。而西进的第9兵团,没有选择西进,而是选择了北上,故意绕远道,根本就没支援锦州的意思。

锦州失守后,第9兵团完全有机会退回沈阳或者营口方向,但是蒋介石仍坚持分别由锦西和沈阳,东西对进收复锦州,让9兵团进退两难错过撤退的大好机会。因为此时东北野战军有南下攻击东进兵团,进而攻取山海关的想法。第9兵团无论是退到营口还是沈阳,解放军要想消灭它都不容易。

司令员:林彪,政委:罗荣桓,政治部主任:谭政,参谋长:刘亚楼

第一兵团:辖第6纵队与第12纵及独立6师,独立7师,独立8师。独立9师。独立10师,独立11师。

司令员黄永胜;参谋长黄一平,副司令员杨国夫、李作鹏;政委赖传珠

第16师(师长李作鹏,副师长王东保,政委张池明,参谋长冯精华)

第17师(师长龙书金,副师长李培功,政委徐斌洲,参谋长陈毅斋)

第18师(师长阎捷三,副师长黄荣海,政委袁克服,参谋长周明国)

司令员钟伟;参谋长王亢,副司令员熊伯涛;政委袁升平

第34师(师长温玉成,政委谭友林)

第35师(师长王奎先,副师长李光汉,政委栗在山)

第36师(师长沈启贤,副师长郑贵卿,政委王建中,参谋长席庶民)

独立第6师(师长邓克明,副师长金宇、马逸飞,政委钟人仿,参谋长刘甦)

独立第7师(师长罗华生,副师长程启文、余勋光,政委邱子明,参谋长刘可天)

独立第8师(师长王人贵,副师长蔡久,政委邹衍)

独立第9师(师长廖仲符,副师长罗文华,政委钟民,参谋长冉泽)

独立第10师(师长赵东寰,副师长邓忠仁,政委崔国辉,参谋长王玉峰)

独立第11师(师长王效明,副师长李德山,政委宋景华,参谋长康干生)

第二兵团:辖第4纵队与第11纵及热河独立第4师,热河独立第6师

司令员吴克华、副司令员胡奇才,政委莫文骅、参谋长李福泽

第10师(师长蔡正国、政委李丙令、参谋长张捷勋)

第11师(师长田维扬、副政委吴宝山、副师长刘善福、参谋长郭家洛)

第12师(师长江燮元、政委潘寿才、副师长卢燕秋、参谋长李洪茂)

司令员贺晋年、副司令员周仁杰,政委陈仁麒、参谋长舒行

第31师(师长欧致富、政委谢镗中、参谋长宋映)

第32师(师长李光辉、政委刘禄常、副师长曾威、参谋长潘峰)

第33师(师长周仁杰(兼)、政委钟文法、参谋长夏新民)

热河独立4师(师长李道之、政委王晓生、参谋长杜敏)

热河独立6师(师长韩梅村、政委钟辉、副参谋长张荣森)

临时炮兵团(团长王一平、政委郑戈令、政治部主任原世德)

司令员:李天佑、政委:梁必业,副司令员:曹里怀、参谋长:杨尚儒,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吴信泉

第1师(师长江拥辉、政委黄玉昆)

第2师(师长贺东生、代政委王树君)

第3师(师长刘贤权、政委方国南)

司令员:刘震、政委:吴法宪,

第4师(师长胡继成、政委李世安)

第5师(师长吴国璋、政委石瑛)

第6师(师长张竭诚、政委李少元)

司令员韩先楚、政委罗舜初,副司令员沙克、副参谋长何振亚

第7师(师长邓岳、政委李伯秋)

第8师(师长宁贤文、政委刘光涛)

第9师(师长郑大林、政委李改)

司令员万毅、政委刘兴元,副司令员吴瑞林、副参谋长罗文

第13师(师长徐国夫、政委李辉)

第14师(师长彭龙飞、政委丁国钰)

第15师(师长王振祥,政委何善远)

司令员邓华、政委吴富善副司令员曾克林、参谋长高体干

第19师(师长徐绍华、政委邓东哲)

第20师(师长刘述刚、政委刘永源)

第21师(师长李化民、政委朱民亲)

司令员段苏权、政委邱会作,副司令员张天云、参谋长黄鹄显

第22师(师长吴烈、政委鲍启祥)

第23师(师长钟明彪、政委谢家祥)

第24师(师长丁盛、政委韦祖珍)

司令员詹才芳,政委兼主任李中权、参谋长袁渊

第25师(师长曾雍雅、政委徐光华)

第26师(师长肖全夫、政委李振声)

第27师(师长任昌辉、政委王文)

司令员梁兴初、政委周赤萍,副司令员方强、参谋长黄炜华

第28师(师长贺庆积、政委晏福生 )

第29师(师长刘转连、政委陈发洪)

第30师(师长叶建民、政委张百春)

冀热辽独立7师(师长陈宗坤、政委谢明)

冀热辽独立8师(师长朱军、政委陈志彬)

第热河独立骑兵师(师长何能彬、政委林茂源)

独立第1师(师长管松涛)

独立第2师(师长左叶、政委曹传赞)

独立第3师(师长陈金钰)

独立第4师(师长王子仁、政委方虎山 )

独立第5师(师长王家善、政委谢甫生)

炮兵纵队(司令员苏进、政委邱创成、副司令员匡裕民)

铁道纵队(局长黄逸峰、副局长李寿轩、何伟、武可久)

东北剿匪总司令:卫立煌(驻:沈阳)

东北剿匪副总司令:郑洞国(驻:长春)、范汉杰(驻:锦州)

第一兵团(司令:郑洞国)

下辖:新编第7军与第60军

新编第38师:师长陈鸣人,编第56师:师长张炳言,暂编第61师:师长邓士富

第182师:师长白肇学,暂编第21师:师长陇耀,暂编第52师:师长李嵩,

第八兵团(司令:周福成)

下辖:第53军和青年军

第116师(师长刘德裕)第130师(师长王理寰)暂编第30师(师长张儒彬)

第1旅(旅长李定一),第2旅(旅长王启瑞)

第六兵团(司令:卢浚泉)

下辖:第93军和第184师。

暂编第18师:师长景阳,暂编第20师:师长王世高,暂编第22师:师长李长雄

新编第五军(军长:刘云瀚)

第26师:师长张越群(驻山海关),暂编第50师:师长罗先之(驻北戴河),暂编第60师:师长陈膺华(驻绥中)

第8师:师长周文韬,第198师:师长张纯,暂编第57师:师长朱茂榛

第九兵团(司令:廖耀湘)

下辖:新编第1军、新编第3军、新编第6军、第49军、第71军和第52军

新编第1军:军长潘裕昆,

新编第30师(师长文小山),第50师(师长杨温),编第53师(师长许赓扬)

新编第3军:军长龙天武

第14师(师长许颖),第54师(师长宋邦纬),暂编第59师(师长梁铁豹)

新编第22师(师长罗英)第169师(师长张羽仙)

第105师:师长邹玉桢,第195师:师长罗莘莍,第79师

第87师:师长黄炎,第91师:师长戴海容

第2师:师长平尔鸣,第25师:师长李运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民党李宗仁是哪里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