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这句话怎么解读?“桃源得路行:逃避可成,激流勇退退却配餐功”是什么意思?

公元前255,秦昭王五十二年,秦始皇五岁。

这一年西周君赧(nan3)王去世,周地的民众都向东方逃去。秦国得到九鼎等宝物,把西周武公的后裔迁到河南伊川县与临汝县之间。

这一年,河东郡守王稽因为与诸侯私通,被杀了。应侯是他的推荐人,按秦律应侯也要被处死,于是范睢每日里忧心忡忡。

燕国人蔡泽听说了应侯的处境后,就来到了秦国,范睢问他,“您曾对外宣扬要取代我成为秦国的相国,是吗?那让我听听您的理由吧”蔡泽回答,“是我说的。您看,四季轮替,完成自己的使命就会过去。至于秦国的商鞅,楚国的吴起,越国的大夫文种,他们最后的结果值得羡慕吗?

应侯明白蔡泽的意思,就狡辩道,“为什么不可以呢?商鞅侍奉秦孝公,到死都没有异心,为了公事不顾及自身;设置刑罚,明确奖惩,使得国家安定;他遭到别人的怨恨和责骂,欺骗自己的朋友,捉住了魏国的公子卬(yang3),秦国的百姓得到了好处,最终打败了敌人,为秦国开辟了千里的疆界。吴起在侍奉楚悼王的时候,使个人不能损害公家的利益,谗言无法蒙蔽忠心,不随便附和,不苟且偷生,不畏惧危险,不放弃正义,都是为了让楚国称霸天下。文种大夫在侍奉越王的时候,君主即使遭受困难,他的忠心也没有一丝懈怠,即使在国家面临灭亡的危险时,也竭尽全力加以挽救,才成功辅佐越王消灭吴国,事后他也不骄傲,身处高位也不傲慢。像这三位先生,本来就是道德大义的最高标准,忠臣而有节操的榜样。君子能够为了大义而牺牲自己的性命,都把死亡看成回家一样;活着的时候遭受羞辱,那还不如死了光荣。士人本来就应该敢于牺牲自己的性命成全自己的名声和气节,为了大义长存,死而无憾。

应侯说的慷慨激昂,大义凛然的。再来看看蔡泽是如何应对的。

蔡泽说,“君主圣贤,大臣贤能,这是天下人的大福气;君主贤明,大臣正直,也是国家的福气;父慈子孝,夫信妻贞,这是家庭的福气。所以比干虽然忠心但是不能保住殷朝的天下,伍子胥虽然智慧但不能保全吴国的完整,申生虽然孝顺但是不能避免晋国陷入动乱。这些人都是忠臣孝子,但是他们的国家有的灭亡了,有的发生了动乱,为什么呢?因为没有圣明的君主和贤良的父亲听取他们的意见,所以天下人都觉得这些人的君主,父亲是可耻的,转而同情这些不幸的大臣和儿子。我所说的商鞅,吴起,文种,他们作为别人的臣子,是正确的;但是他们所侍奉的君王都犯了过错。因此世上都说他们虽然建立了功业却没有得到好的结果,难道丞相羡慕这些没有得到君主的理解就死去的人吗?如果等到死后才可以树立忠诚的名声,这样说来微子就不足以被称为伟大的人物了。人们难道不想在建功立业之后,还能保全性命吗?自己的生命和功业全都保全,那是最好的。只保全了功业,那是次好。只保全了性命,那就是最差的了。

蔡泽乘机说到,“商鞅,吴起,文种,作为人臣尽忠职守,建功立业,值得人们羡慕。但闳(hong2)夭(yao)侍奉周文王,周公旦辅佐周成王,他们难道不是竭尽忠诚吗?从君主和大臣的关系来看,商鞅、吴起、文种,跟闳夭、周公旦比起来,哪一种更值得羡慕呢?”应侯说道:“前者不如后者。”蔡泽说:“既然这样,那么您所侍奉的君主慈爱仁德,任用忠臣,以厚道诚实的态度对待以前的朋友,他的贤能和智慧使他可以跟那些有才能的人如胶似漆,他对人情义深厚,不会抛弃为他立了功的大臣,这位秦昭王与秦孝公、楚悼王、越王比起来,谁更好呢?”

应侯说,“我没法知道。

蔡泽又说:“现在秦昭王对忠心大臣的亲近程度,并没有超过秦孝公、楚悼王、越王,您施展自己的智慧,帮助君主解决危难,整治国家,平定叛乱,增强兵力,排除祸患,拓宽疆域,使国家富强,百姓富足,天下诸侯没有敢于不尊敬秦昭王的,君主的威势可以震慑四海。您的功业与商鞅、吴起、文种比起来如何?”应侯说:“我比不上。”蔡泽说:“如今秦昭王在亲近忠臣,不忘旧友这一方面不如秦孝公、楚悼王、越王句践,而您所建立的功劳以及得到的宠爱、信任又不如商鞅、吴起、文种,可是您的职位非常高贵,财产超过了商鞅、吴起、文种三个人,假如不知道主动退位,恐怕以后所招致的祸患会比那三个人更加严重,我个人觉得您已经非常危险了。俗话说‘日中则移,月满则亏’。这是存在于天地之间的一条普遍规律。进退伸缩,随着时势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是古代那些圣人所坚持的常理。所以‘国有道则侍,国无道则隐’。圣人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如今您的仇已报,恩已谢,心愿都已经实现了,但是却没有应对变化的计策,我私下里觉得您这样很不明智。况且像翡翠、鸿鹄、犀牛、大象那样的动物,它们与意外死亡离得很远,它们死亡的原因,是由于受到了诱饵的迷惑。以苏秦、智伯这些人,本来可以避免遭受侮辱,远离死亡,但由于他们受到了利益的诱惑,最后还是无法避免悲剧的发生。正是由于这一点,圣人才创制了礼法,来控制欲望,有限度地向老百姓索取,根据季节来让老百姓服役,征收财物要有一定的节制,因此才能使自己的意志不自满,行为不骄傲,始终符合道义而不会失去道义,所以天下能够代代相传不断绝。昔日齐桓公九次与诸侯会盟,一下子就使天下归于正统,但等到葵丘会盟时,由于他骄傲自满,反对他的诸侯有九个。吴王夫差的士兵在全天下都找不到对手,他依仗着自身的勇敢和强大看不起诸侯,欺凌齐、晋两个国家,因此自己被杀、吴国灭亡。夏育和太史噭(jiao2)都是怒吼一声能让三军害怕的人,但是最后却都死在了普通人的手里。这都是因为他们处在极为强大的地位以后,就不再顾忌常规的道义,不再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能节俭、约束自己,因此招惹来祸患。商鞅帮助秦孝公颁布了明确的法令,禁绝了产生奸邪的源头,尊贵的爵位必然是用来奖赏的,犯了罪的人也必然会受到惩罚,统一了重量、长度、容量的标准单位,调节了货物流通的轻重关系,铲平了田间纵横交错的田埂,使秦国百姓可以更加安定地从事生产,使老百姓的生活习俗也得到统一,鼓励老百姓积极从事农业生产,一个家庭如果有两个以上的成年男子就必须分居,人们努力地耕种田地,储存粮食,平时就操练军事战阵,因此军队出动就能扩张领土,军队休整就能使国家富足。所以秦国在天下诸侯中没有对手,在诸侯中树立了很高的威望,奠定了秦国伟大的功业。伟大的功业完成之后,商鞅最终却受到了车裂的刑罚。楚国的土地方圆几千里,士兵上一百多万,但是白起带着几万人的秦军跟楚国交战,一战就占领了楚国的鄢、郢两地,烧毁了夷陵,再战就向南方吞并了蜀国、汉中两地。“后来又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强大的赵国,在北方坑杀马服君的儿子,在长平屠杀了四十多万士兵,赵军的鲜血流成了河,于是进入赵国围攻邯郸,为秦国奠定成就帝业的基础。楚、赵是天下诸侯中的两大强国,也是秦国的仇人,自从战争结束之后,楚国和赵国之所以畏惧屈服而不敢进攻秦国,都是因为白起的威势。白起亲自率兵征服了七十多座城池,功业建立之后,最终却是被赐剑自杀,死在杜邮。吴起帮助楚悼王确立了法令,削弱大臣手中过大的权力,降低大臣过于尊贵的地位,罢黜没有能力的官员,裁撤没有任何用处的官员,杜绝私人的请求,统一楚国的生活习俗,禁止有人在楚国不从事生产而四处游荡,奖赏努力耕作的百姓和打仗勇敢的士兵,向南收服了吴越,向北吞并了陈、蔡两国,点破合纵、连横政策的无用之处,让那些游说楚国的人没有可以开口的机会,禁止大臣们结成朋党,鼓励百姓从事生产,使楚国的政治稳定,军事实力震慑天下,威势令各个诸侯国臣服。功业完成之后,吴起却被肢解而死。文种为越王谋划了深远的策略,避免了会稽被困亡国在即的危急,使危亡的形势变成了继续存在下去,借君臣受到的耻辱来谋求复仇的光荣,开垦长满野草的荒地,招纳百姓进入城邑,开辟农田来种植粮食,使四面八方的人都归在越王的统率之下,使从上到下的力量合在一处,辅佐句践这样贤能的君主,最终报了吴王夫差灭越的仇恨,终于消灭了强劲有力的吴国,让越国成为一代霸主。文种的功劳已经如此彰显而确实了,可句践最终还是背弃道义杀害了他。我所说的这四位贤能的人,他们功成不去,祸至于此。这是所谓的能伸而不能屈、能进而不能退。范蠡懂得这个道理,于是超脱地躲避了世俗,长久地当着他的陶朱公。您难道没看到过那些赌博的人吗?有时要一次下注来获利,有时要分成几次来下注获利,这些都是您很清楚地知道的。

“如今您担任秦国的相国,计不下席,坐在座位上就能够控制、指挥各个诸侯,利益施加在三川地区,借此来增加宜阳的实力,截断通往羊肠坂的险要道路,堵塞了通往太行山的交通要道,又斩断了范氏、中行氏这些韩国、魏国领土的通道,使那六个国家无法实行合纵的政策,修建的栈道有一千里,直接通往蜀国和汉中地区,令天下诸侯都从心里害怕秦国,秦国的欲望得到了满足,您的功劳也到达了极点,这也就到了秦国分次进行下注来获利的时候了。假如您在这种情况下还不知道退隐,那您就会像商鞅、白起、文种那样了。我听说过这样的话,‘以水为镜可以见面容,以人为镜可以知吉凶’。《书》中说‘成功之下,不可久处。’。前面所说的四个人的灾祸就是一面很好的镜子了,您为什么要去承受呢?为什么不趁着这个机会交出相印,让位给贤能的人来做秦国的相国,退隐之后,您可以隐居山林,悠然地欣赏流水,必然可以像伯夷那样的美名,长久地当着自己的应侯,子孙都可以称侯,而且还能得到许由、延陵季子那样主动辞让的美名,像王乔、赤松子一样寿命长久,这么做比起终遭灾祸来怎么样?您觉得处于哪一种状况要好些呢?假如不愿意自己主动离开,那么必然要招来灾祸。《易》中说‘亢龙有悔’,这说的就是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退的情况。所以我希望您能够认真考虑这个问题!”应侯说道:“说得好。我听人说‘欲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有’。有幸得到先生的指教,我只有恭敬地接受您的意见。”于是请蔡泽坐在了席上,把他当成贵宾来招待。

过了几天以后,范睢上朝,对秦昭王说道:“有位刚刚从崤山以东来的客人名叫蔡泽,是一位善于辩论的人,对三王的事迹、春秋五霸的功业,世俗的改变都非常明白,大王完全可以把秦国的政事交给他来处理。我见到的贤人多了,但没有一个比得上他,我也不如他。所以我才冒昧地让您听到这件事。”秦昭王召见了蔡泽,跟他谈话以后,对他非常满意,任命他当了客卿。应侯借这个机会说自己病了,请求把相印交出来。秦昭王竭力让应侯继续做相国,应侯推辞不就。最终范睢辞去了相国的官职,秦昭王正好对蔡泽的策略十分欣赏,就让他做了秦国的丞相,向东灭亡了周朝。后来没几个月,蔡泽也称病辞去相印,号为刚成君。

陈仁锡说,“范,蔡两人同传,其叙蔡语,是终范之结局也。《范蔡传》有苏,张之风,文字绝佳。”另外蔡泽的一番话中包含了很多历史信息,读这一篇就能大致知道秦的商鞅,白起,范睢;楚国的吴起;越国的大夫文种这五个重要历史人物的事迹。

这一年,带范睢入秦的王稽因罪被杀。(史记·范睢列传)

这一年,藏匿范睢的郑安平死在了赵国,死后封地也被收了回去。(《史记·赵世家》)

这一年,因自己推荐的人犯罪,而感到害怕的范睢辞去相印后也死了(秦简《编年记》)。有关范睢最后的死亡,《战国策·秦策三·第十七章》中的记录与《史记·范睢列传》不一样,秦昭王杀掉王稽后,想要连范睢一起杀掉,范睢说“我是东方边境的一个卑贱之人,得罪了魏国,孤身来到秦国。由于大王才有了今天的地位,天下人都知道我的身份和大王对我的破格提拔。我因为一时头脑不清,偶然和罪臣王稽走到了一起。如果大王要公开处罚我,会让天下人议论您任人不当,不如让我服药自尽吧。然后用丞相的礼仪安葬我,这样既治了我的罪,大王也不会有用人不当的名声。”秦昭王同意了。《战国策》中的范睢并没有辞掉相印,最后被逼自杀,然后按丞相的礼仪安葬的。

各位读者认为范睢最后的结局是成功的激流勇退了,还是被逼自杀了呢?

1 秦始皇出生在邯郸,姓赵名政(正)。父亲子异(异人,子楚)。当时其父在赵国作为质子,得吕不韦协助,说动华阳夫人成为安国君的嫡子。(子楚是奇货,还是吕不韦是个高明的商人?)

2 赵王割六城求和,秦军罢兵。

3 虞卿阻赵献地与秦,建议不如以六城结好与齐,合纵抗秦。

(遵守盟约,还是与齐合纵,该如何决策?)

1 赵王派虞卿联合齐国。

2 秦军围攻邯郸不利,秦王欲谴白起,白起拒召。(秦二十爵位制度)

1 赵平原君携毛遂等二十宾客入楚,与楚结盟。(重读毛遂自荐,违法达义者在当今世界是否可行?)

2 魏无忌窃符救赵;辞封赏;留赵访毛薛,名扬天下。(魏公子为国,为己,可乎?)

3 魏使辛垣衍建议赵王尊奉秦王为帝,鲁仲连辩驳。(天子的权利有哪些?)

4 平原君组织敢死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下兴亡,大夫无’义’)

5 吕不韦行贿看守,与子楚归秦。

6 白起被赐自杀。(智谋可成霸业,名利不能善终)

1 秦郑安平降赵,推荐人应侯范睢无罪,秦昭王阻人议论。(秦法不法则昭王不王)

2 应侯的封地被韩国收复,更失去了秦昭王的信任。(得失平常心,应如是)

3 西周率诸侯进攻秦国,被打败,献出全部土地。西周君被贬为庶人。

1 河东郡守王稽因罪被杀。

2 蔡泽劝范睢去相,范睢推荐蔡泽辞去相位。(读史的意义,“以水为镜可以见面容,以人为镜可以知吉凶”

4 范睢这一年也死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漫有游随意,何曾语展眉翻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