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能买到天江的回春如何买到真的?

| 二十年发展路程,三次冲刺IPO,郎酒真的没有这个“命”?

| 商业大咖社研究员 商小斌

郎酒上市之路,可谓是一波三折。

公开信息显示,2022年5月,四川郎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郎酒”)主动撤回了上市申请。它冲刺“酱香第二股”之路终究是告了一段落。

2021年证监会的反馈意见中超万字长文,五十三个连环问询,又急又猛,郎酒近日选择了保留颜面的做法。

多年多次冲击IPO失败,郎酒的问题出在哪里?

这已经不是郎酒第一次IPO未果了。

早在2007年,郎酒就曾计划上市,但由于企业规模、经营业绩等,上市计划落空;

到了2009年,郎酒再次计划上市,但次年,由于业绩下滑上市计划再度终止。

此后几年时间里郎酒的上市的消息时有时无。

2015年前后,郎酒准备借壳上市没落到实处;

2018年7月,泸州市人民政府发布泸州市千亿白酒产业三年行动计划,其中,“郎酒股份公司成功上市,主营业务突破200亿元”就被写进目标里。

最近这一次上市申请,历时近三年,兜兜转转冲刺依旧失败。

2019年8月16日,郎酒进行上市辅导备案登记,并在2020年6月5日正式向证监会递交了IPO招股书。

2021年5月28日证监会以13000字的长文,集中反馈53个问题,包括信息披露、规范性、诉讼和仲裁情况、应收账款、存货等方面,直戳郎酒痛点。①

直到近期,郎酒主动申请终止审查,终止审查时间是2022年4月28日。

翻看证监会给出的连环53问,可以发现郎酒IPO冲刺失败的痛点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改制的历史遗留问题,第二个是经营问题。

郎酒股份的前身是国企四川省古蔺郎酒厂,成立于1957 年,为全民所有制企业,受古蔺县国有资产管理局管理。

1998年,古蔺郎酒厂改制为四川郎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2年,郎酒集团董事长汪俊林通过宝光药业以4.9亿元将郎酒收入囊中,再次对郎酒进行改制。

年,郎酒集团改制完成后,其股东由古蔺国资变更为宝光集团。

至此,本是国有资产的郎酒已被汪俊林家族控制。目前,郎酒集团持有公司33935万股股份,占公司发行前总股本的61.70%,为公司控股股东。

国有企业的改制往往较为复杂。对此,证监会也提出一系列问题。

例如发行人控股股东郎酒集团改制程序是否合法;

由哪一级国资部门审批改制;

是否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有无由有权部门作出认定;

发行人控股股东郎酒集团改制后是否存在未解决问题,存在的潜在风险。

郎酒拟募资74.54亿元,想要在赛道上再做突围,用于扩产,继而挣脱茅台、等品牌的围剿。这一步是提升相关产能优势,以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没有任何问题。

扩产可以缓解产能危机,那郎酒如何面对扩产后的骨感现实?它的存货与资产负债率双“高”问题,仍待解决。

招股书显示,2019年,郎酒股份资产负债率66.06%,而茅台的负债率为22.49%,郎酒负债率约为茅台三倍。根据iFind统计,2019年18家白酒上市公司平均负债为32.34%,郎酒负债率接近平均负债率2倍。③

郎酒解释资产负债率高的原因为,存货的增长以及存货周转率降低,导致长期占用较大金额的流动资金;庄园设施建设形成较大资金需求;可比上市公司直接融资成本较郎酒低。

实际上,郎酒的存货占营收比例较同行也高出一截。

年公司存货分别为62.52亿元、71.71亿元、84.24亿元,也稳步增加。到2020年底郎酒的存货高达100.98亿元,高于当年的营收93.37亿元。

据iFind统计显示,2020年18家申万A股白酒企业中,只有刚脱星摘帽不久的皇台酒业1.15亿元的存货稍高于1.02亿元的营收,其余17家存货金额全部低于营收。

而如果在资产中剔除存货部分,郎酒的资产负债率将超过100%,2020年剔除存货的资产负债率为102.93%。

最后不得不提一句郎酒的IPO之路值得一句“生不逢时”。

2018年以来,在巨大的造富效应下,国内酱酒赛道迅速升温,大量资本涌入,近年来监管层屡出重拳给市场“降降温”。

2020年6月,深交所发布创业板改革,设置创业板上市负面清单,白酒行业等12个传统行业赫然在列。

2021年8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召开白酒市场秩序监管座谈会,针对部分香型白酒发展过热、资本涌入白酒行业造成过度竞争和风险加大、部分白酒品牌提价涨价过于频繁等问题展开重点讨论。同时对涉及资本无序扩张、白酒产业健康发展、赤水河环境保护等方面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改制遗留问题难以解决,经营问题更待调整,面对白酒行业白热化竞的争,增量红利逐渐消失,郎酒想要跃过龙门成功上市实属不易。

郎酒冲刺IPO的不断失败,挑的时间都不凑巧。

郎酒董事长汪俊林曾说,2000年以后,郎酒历经了三个起伏阶段:年从3亿到120亿;年从120亿到50亿;年从50亿到150亿。

汪俊林出生于1967年,后续就读于泸州医学院,1992年初担任了当时泸州国营制药厂厂长,凭借着经营头脑,使得举步维艰的制药厂业绩回春,1994年,以泸州制药厂转制构筑了民营宝光医药集团;1999年,他又接手了亏损严重的国企“四川长江机械集团”,后来也让集团成功盈利。

2002年3月,“宝光”正式购买郎酒集团76.56%的股权,汪俊林正式入主郎酒。在之后,汪俊林再度对郎酒进行改制。

2002年汪俊林入主郎酒时,它的营收仅有3亿元;当年郎酒销售收入不到3亿元,减去各方面成本费用后所剩无几。那时汪俊林在心里盘算一番:“就是装水卖,都会亏。”

到了2007年,郎酒的营收上涨到13亿元。此时汪俊林也完成了郎酒的改制,首度发起IPO冲刺。

保荐机构为,但由于企业规模、经营业绩以及经营状况等影响,上市计划被搁置。直至两年后的2009年,郎酒股份IPO计划重启,更被列入2009年四川省重点上市培育第一批企业名单,这一次仍以无果告终。

到了2010年,郎酒的营收猛增到58亿元。而郎酒的腾飞之年在2011年。当年,郎酒拿出了十分耀眼的成绩:2011年郎酒增速达到77.6%,营收从58亿猛涨至103亿,几乎翻了一倍。时值白酒发展的“黄金十年”,郎酒借势崛起。

当年白酒行业可以突破百亿营收的不多,仅有茅台、、洋河和。汪俊林用8年时间,强势将郎酒送上行业顶端。

郎酒的增长是借着白酒行业的“东风”。而到了2012年12月,“八项规定”出台,白酒行业受到重挫,于次年开始出现断崖式下跌。

“风”变了。整个行业的风向开始转变,增速放缓的情况下,郎酒却像是一头扎进暴风里的海燕。

2013年1月,郎酒召开内部会议,酝酿对营销体系实施重大调整,同时提出,要提升经销商利润,加快经销商库存消化。彼时,郎酒当年的目标为:确保110亿,力争120亿。

猪能飞,是因为处于风口上,郎酒逆势而为撞得“昏头转向”。此后,郎酒内部爆发一系列问题,产品滞销、库存积压、价格倒挂、价盘崩溃等。

因行业不景气,郎酒集团“解约数百应届生”的报道不胫而走,“因工资待遇问题郎酒生产基地千人‘罢工’”等报道先后涌出。这些,无疑是郎酒经营倒退最真实的写照。

直到2015年,郎酒的业绩距离高峰时期已经腰斩。恰在此时,郎酒兜兜转转继续冲刺IPO,准备借壳上市的消息再度传出,不过最终还是没有下文。

2015年8月31日一早,一篇名为《可是你没有》的文章激起一片沸腾,“汪俊林归来”顿时成为行业人士热议的重磅话题。随即郎酒集团发布汪俊林出席2015年度新员工入职培训会的消息,以此“官宣”自家老板已经开始“上班”。

彼时,无数双眼睛凝视着郎酒,大家难抑期待与好奇:“传奇”汪俊林“魔力”还在吗?郎酒是否会再度崛起?随后汪俊林带着领郎酒的高层连续开了3天的会议,定下2018年重回百亿的目标。自此,郎酒动作频频。

首先,汪俊林聚焦产品。2017年,郎酒5大事业部变身3大事业部;

其次,汪俊林调整定位。2017年,郎酒对标茅台,甩着大把钞票满中国打广告,告诉全国人;

最后,供应链扛起大梁。截至目前,郎酒已有40万亩的种植基地,每年可以产出十万吨的优质高粱;另外,郎酒在2017年还投资陶瓷,如今可年产高档陶瓷酒瓶2000万只。

据数据显示,2020年郎酒实现营业收入93.37亿元,营业利润和净利润分别为34.06亿元、25.21亿元。可实际上郎酒在2018年似乎就重回百亿行列。④

在2018年习酒加入茅台集团20周年大会上,茅台集团掌门人李保芳表示“汪总很低调,其实郎酒已经过了百亿”。汪俊林只是沉默的笑,并未否认。

郎酒最新一次上市准备,是2019年8月16日进行的上市辅导备案登记,并在2020年的6月5日正式向证监会递交了IPO招股书。

这一次郎酒正值发展火热期,似乎万事俱备,可监管层面的一波波“冷风”打了郎酒和汪俊林措手不及,万字长文,五十三个连环问题,郎酒选择了保留颜面的“主动撤回上市申请”的做法。

二十年发展路程,三次冲刺IPO,郎酒真的没有这个“命”?

中国白酒市场只有一个王者,那就是茅台。汪俊林在2017年,促成郎酒与知名战略定位公司特劳特合作,将定位从“酱香典范”转变为“中国两大酱香白酒之一”。青花郎是郎酒的高端产品系列,对标茅台飞天等。

郎酒此举的目的是对标茅台,提升品牌价值,可在好事者眼中却认为郎酒是在“碰瓷”。去年茅台就已经突破千亿营收,郎酒只是其十分之一。

对标茅台后,郎酒在价格方面做的文章最多,最迅疾,几年内不断提高产品价格,试图用拉近价格的方式缩短“名气差距”。

2019年6月,郎酒集团宣布青花郎调高出厂价为859元;不到半年时间,2019年12月郎酒集团再次宣布调高出厂价至909元。⑤

今年4月14日,有媒体证实,53度500毫升青花郎计划内出厂价提高100元/瓶至1009元/瓶,超越了飞天茅台969元/瓶的出厂价,成为行业内首个站上千元出厂价的大单品。

在疫情的影响下,消费意愿和场景进一步受到限制,经销商面临的库存压力大的基础上。郎酒在自身生存压力巨大的“难以喘息期”提价,实际上是将压力转移给经销商。

这也意味着郎酒无论如何提价,在相对有限的高端白酒市场空间内,也讨不了消费者的欢心。目前在白酒的竞争上,的地位难以撼动,毕竟飞天茅台的需求和底蕴在这。在朱丹蓬看来,整体而言,目前郎酒要去对标茅台,“这个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有白酒专家担心,一旦市场对青花郎的接受度不高,面临库存压力的经销商如果大量低价抛货回笼资金,最终反而会破坏掉郎酒的高端品牌调性。

这一点,正是证监会要求公司说明其酱香型产品与贵州仁怀地区白酒企业尤其是茅台、国台的竞争关系,优势以及前景了。

郎酒认定自己为“唯二酱香酒”,那“酱香第二股”是镜中花水中月,还是将熟的桃子?

留给郎酒和汪俊林的问题似乎不止以上的种种,品牌竞争力的核心动力还是来自产品,而不是产品的价格。

①,雷达财经,《郎酒IPO再折戟,汪俊林的上市梦暂搁浅》

②,格隆汇,《叫板茅台,却临阵脱逃,A股难出“酱酒第二股”》

③,金融界,《郎酒上市之痛:面临九大发行障碍,汪俊林家族700亿财富梦难圆》

④,私域流量观察,《郎酒酒庄局中局!150亿背后的数字化商业逻辑》

⑤,界面新闻,《对标茅台,郎酒为何成不了“酱香第二股”》

  周庄,位于苏州城东南38公里的昆山市境内,建镇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周庄镇自古为泽国,南北市河、后港河、油车漾河、中市河形成“井”字形,因河成街,傍水筑屋,呈现一派古朴、明静的幽雅,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

  史载于1086年的周庄,位于上海、苏州、杭州之间。镇为泽国,四面环水,咫尺往来,皆须舟楫。全镇依河成街,桥街相连,深宅大院,重脊高檐,河埠廊坊,过街骑楼,穿竹石栏,临河水阁,一派古朴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

  唐风孑遗,宋水依依,烟雨江南,碧玉周庄。千年历史沧桑和浓郁吴地文化孕育的周庄,以其灵秀的水乡风貌,独特的人文景观,质朴的民俗风情,成为东方文化的瑰宝。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杰出代表的周庄,成为吴地文化的摇篮,江南水乡的典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荣获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联合国亚太地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美国政府奖、世界最具魅力水乡和中国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中华环境奖、国家卫生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等殊荣。

  凭借得天独厚的水乡古镇旅游资源,坚持“保护与发展并举”的指导思想,大力发展旅游业。以水乡古镇为依托,不断挖掘文化内涵,完善景区建设,丰富旅游内容,强化宣传促销,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成功打造了“中国第一水乡”的旅游文化品牌,开创了江南水乡古镇游的先河,成为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景区,获得“最受外国人喜欢的50个地方”和全国旅游系统先进集体、中国知名旅游品牌的荣誉。

  近年来,不断致力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弘扬和传承,积极探索文化旅游,全力塑造“民俗周庄、生活周庄、文化周庄”,正日益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窗口,更是受到了中外游客的青睐,每年吸引了超过250万人次的游人前来观光、休闲、度假,全社会旅游收入达8亿元。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富贵园、江南人家、钱龙盛市等适宜现代休闲体验型旅游配套项目的相继推出和完善,扩大旅游规模,做大旅游盘子,使周庄旅游逐步向休闲度假型旅游发展。

  经过十年保护、十年发展,周庄跨入十年提升时期,提出了打造“国际周庄”的构想。借助经典的江南水乡文化来展示优秀的中华文明,以文化的交融为切入点,把周庄推向国际。通过资源的整合,推出适宜现代体验式旅游的精品线路和项目,加大投入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和提高国际接待能力,努力把周庄建设成为国际休闲度假基地。

  周庄镇旧名贞丰里。据史书记载,北宋元佑年间(公元1086年),周迪功郎信奉佛教,将庄田200亩(13公顷多)捐赠给全福寺作为庙产,百姓感其恩德,将这片田地命名为“周庄”。但那时的贞丰里只是集镇的雏形,与村落相差无几。1127年,金二十相公跟随宋高宗南渡。迁居于此,人烟才逐渐稠密。元朝中叶。颇有传奇色彩的江南富豪沈万三之父沈佑,由湖州南浔迁徙至周庄东面的东宅村(元末又迁至银子浜附近),因经商而逐步发迹,使贞丰里出现了繁荣景象,形成了南北市河两岸以富安桥为中心的旧集镇。

  到了明代,镇廓扩大,向西发展至后港街福洪桥和中市街普庆桥一带,并迁肆于后港街。

  清代,居民更加稠密,西栅一带渐成列肆,商业中心又从后港街迁至中市街。这时已衍为江南大镇,但仍叫贞丰里。直到康熙初年才正式更名为周庄镇。

  另有资料,周庄地域春秋时期至汉代有“摇城”之说,相传吴王少子摇和汉越播君封于此,周庄的历史就显得更加悠久。在镇郊太师淀中发掘到的良渚文化遗物,也证明了这一点。

  周庄元代时属苏州府长洲县。明代中期属松江府华亭县,清初复归长洲县。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周庄镇因元和县一分为二,约五分之四属元和县(今吴县市)。五分之一属吴江县(今吴江市)。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江苏巡抚陈文恭将原驻吴县甪直镇的巡检司署移驻周庄,管辖澄湖、黄天荡、独墅湖、尹山湖和白蚬湖地区,几乎有半个县的范围。

  周庄由原来的小集迅速发展为商业大镇,与江南富豪沈万三的发迹很有关系。沈万三利用白蚬江(即东江)西接京杭大运河,东北接浏河的优势,出海贸易,将周庄变成了一个粮食、丝绸及多种手工业品的集散地和交易中心,促使周庄的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最突出的产品有丝绸、刺绣、竹器、脚炉、白酒等。

  周庄环境幽静,建筑古朴,虽历经900多年沧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来的水乡集镇的建筑风貌。全镇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民居仍为明清建筑,仅有0.47平方公里的古镇有近百座古典宅院和60多个砖雕门楼,周庄民居,古风犹存,最有代表性的当数沈厅、张厅。 同时,周庄还保存了14座各具特色的古桥,它们共同构造了一幅美妙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风景画。

  周庄,悠远的历史,给古镇造就了诸多胜景。著名建筑学家罗哲文盛赞周庄“不但是江苏省的一个宝,而且是国家的一个宝”。

  位于后港东口,连接城隍埭和蚬江街,明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由里人捐资兴建,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重建。桥长13.2米,宽2.5米,为单孔石拱桥,跨度4.8米,桥梁刻有“莲座”图案,清初整修,桥身石缝里长着藤蔓,遮掩着石拱洞券,桥旁是沈体兰的旧宅。灰墙面坡屋顶,山墙漏窗,高低错落的民居,清清的流水,是人们选为最佳画面景色的镜头之一。1991年4月,日本女画家桥本心泉慕名专程到周庄写生,她选择太平桥作为创作题材,把自己也画了进去:透过圆圆的桥洞,一位日本女子正端坐在水港岸边写生。两年后,桥本心泉上海举办画展,展览结束后,她又专程来到周庄,把这幅题为《周庄的某一天》的油画赠送给周庄人民,从此太平桥就和日本爱好和平的人民联系起来,中日人民希望永远太太平平地友好相处,这是一个真实的中日友谊的故事。

  福洪桥在后港西口,是一座造型别致的石梁桥。桥身中间的石条上,镂刻着图案对称的花纹,中间镌有“福洪桥”三字。但当地老百姓却叫它洪桥,反而把它的真名忘记了。桥在清康熙年间由里人重建,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重修。桥长16.4米,宽2.1米。跨度为4.7米。

  相传在太平天国年间,农民起义军反抗清政府的统治,由于众多的原因,遭到失败。当时有一支太平军从外地流落到周庄,当地地主豪绅十分恐惧,勾结清政府,一面散布许多谣言,污蔑他们是青面獠牙的“长毛”,一面伺机将太平军镇压。有一天,大地主黄通令纠集地主武装势力,在福洪桥上,残酷地杀害了几百个太平军的士兵,太平军士兵的鲜血染红了福洪桥的石阶,染红了碧澄的后港河。

  由于“红”和“洪”谐音,从此人们就把福洪桥称为洪(红)桥,用以纪念壮烈牺牲的太平军士兵。一百多年过去了,洪桥的名字仍然在流传。

  贞丰桥是一座单孔石拱桥,位于中市河西口,连接贞丰弄和西湾街。由于周庄古名贞丰里,以里得名,为贞丰桥。明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重修,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重建。桥长12.2米,宽2.8米,跨径4.4米。该桥如今拱洞完整,磨石斑驳,石隙间伸出枸杞枝,风貌如初,整治修后傲然跨河而立,呈现一派古意。桥北西侧,曾开设德记酒店,地处桥旁与闹市中间,顾客把酒临风, 看窗外波光桥影,舟楫往来,桥楼互衬,风光无限,美不胜收,也曾经是南社成员柳亚子、陈去病、王大觉、费公直等人聚会的地方,人称“迷楼”。贞丰桥和迷楼现仍保存如初,一桥一楼,相得益彰。

  位于中市街东端,横跨南北市河,通南北市街,相传桥旁有总管庙,原名总管桥。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由里人杨钟建,初系青石面无级。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两次重修,为单孔拱桥。桥长17.4米,宽3.8米,跨度6.6米。清成丰五年(公元1855年)重修,易成花岗石,东西有级梯,中间为平面。刻有浮雕图案,桥身四角有桥楼,临波拔起,遥遥相对,据说沈万三的弟弟沈万四,因不愿重蹈其哥哥与朱元璋作对最终被发配充军的复辙,而主动捐钱为乡里做好事,曾捐钱修建过富安桥。富安桥的名字,就是表达了他富了以后祈求安康的心愿。

  桥上有五块江南一带罕见的武康石,较长的一块在桥东 以作为行人坐歇的栏杆石,一块用作桥阶,较短的三块铺在西桥堍,足以证明该桥历史悠久。武康石采自浙江德清县的山崖间,石面布有细小的蜂窝眼,颜色深赭,不易磨损。几百年来不知走过了多少脚步,仍基本保持原状,雨雪天也不打滑。

  1988年以来,有关部门拨款修复四个桥楼,黛瓦粉墙,飞檐朱栏,雕梁画栋,一派古色古香。桥楼内设有茶楼和专售旅游用品的商店,既可供他人歇憩,也是欣赏水巷风光和摄影留念的好景点,为江南水乡仅存的桥楼合璧的立体型建筑。

  俗称钥匙桥,由一座石拱桥——世德桥和一座石梁桥——永安桥组成。清澈的银子浜和南北市河在镇区东北交汇成十字,河上的石桥联袂筑,显得十分别致。因为桥面一横一竖,桥洞一方一圆,样子很像是古时候人们使用的钥匙,当地人便称之为“钥匙桥”。这两座石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公元年,世德桥由里人徐松泉、徐竹溪出资建造,永安桥由里人徐正吾出资建造。至清乾隆三十年(公元 1765 年)两桥皆重修,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又由里人捐资重建。1957年永安桥再次修缮。世德桥长十六米,宽三米,跨度五点九米;永安桥长十三点三米,宽二点四米,跨度三点五米。双桥中,石拱桥横跨南北市河,桥东端有石阶引桥,伸人街巷;石梁桥平架在银子浜口,桥洞仅能容小船通过,桥栏由麻条石建成。

  双桥最能体现古镇的神韵,碧水泱泱,绿树掩映,欵乃声声的小船在桥洞穿过。桥边,一年四季都有来自各地美术院校的师生,在全神贯注地写生,摄影爱好者则端起照相机,选择最佳的拍摄角度。站在市河一侧举目望去,钥匙形的双桥连同不远处的清代石拱桥——太平桥,一个镜头可以摄下市河上的三座古桥。

  关于双桥,有一则动人的故事。

  1984年春天,曾经在上海油画雕塑室工作,后赴美留学的青年画家陈逸飞,前往周庄写生。当时昆山至周庄的公路尚未筑通,只能走水路。便借了一条小船,经陈墓去周庄。由于时间短促,陈逸飞不能采取在画板上一一写生的办法,只能用摄影这种最便捷易行的方法记录周庄。他带了照相机和满满一旅行包柯达胶卷,盘桓了一个星期,旅行包里的胶卷全部摄完,才依依不舍地离去。

  《故乡的回忆》就是他这次水乡之行的收获之一。

  以周庄水镇景色为题材的油画,陈逸飞作了好几幅,都是写实,没有变形,充分体现了江南水乡的神韵。描绘双桥的一幅,起名《故乡的回忆》,每一个笔触都显示了这位海外游子对祖国的深深眷恋。《故乡的回忆》连同他的其他三十七幅作品,于纽约的十月金秋,在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阿曼德·哈默所属的哈默画廊展出,引起轰动。尤其是那些运用油画和传统的中国水墨画技法创作的作品,描绘了姑苏的小桥流水、江南的田园风光,将美国观众带到了神话般的境地。美国权威杂志《艺术新闻》发表了题为《向西方潮流大胆挑战》的评论,专门介绍陈逸飞的艺术成就。 1984年11月,阿曼德·哈默访问中国时,将油画《故乡的回忆》买下,作为礼物送给了邓小平同志,被各界传为佳话。陈逸飞的画,使默默无闻的双桥走向了世界。钥匙桥不是钥匙却胜似钥匙,因为它开启了国际交往的友谊之门。

  周庄是陈逸飞梦幻开始的地方。以后,他不止一次地前来周庄,参加周庄举办的旅游节庆活动,与周庄的老百姓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联合国每年从各国优秀画家中遴选六人,请他们自行设计并绘制精美的图案,作为联合国邮局每年发行的六组邮票的首日封。1985年,陈逸飞也获得了这项殊荣,他选择的是以水乡古镇周庄为题材的作品。这枚首日封,1985年5月10日起在联合国总部以及日内瓦和维也纳的联合国机构发售,深受集邮爱好者和各界人土的青睐。经新闻媒体宣传,周庄古镇声名鹊起。

  1996 年底,昆山市集邮公司也发行了一套祝贺陈逸飞画展开幕的首日封,选用的都是陈逸飞关于古镇周庄的作品。陈逸飞画展12月21日在上海博物馆开幕,1997 年1月31日在北京中央美术馆开幕,接着去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展览,历时一年。每到一地都发行一枚首日封,且都以周庄风光为题材。第一枚首日封的图案,是油画《故乡的回忆》。第二枚旨日封的图案,是古镇水巷。笼罩着晨雾的河面上静静地泊着几条小船,青瓦粉墙的民居临水而筑,远处是一座绰约可见的拱桥,九百岁的水镇被描绘得意境深远。

  双桥是两座普通的石桥,艺术家使它焕发出动人的光彩,它又以动人的光彩吸引着更多的艺术家。1996年10月,俄罗斯圣彼得堡的油画家普吉村·列昂尼特和另外四位油画家—起来到周庄。这位被人们誉为“画坛上的保尔·柯察金”的老人,面对形如钥匙的双桥,用失去双手的臂肘夹着画笔,全神贯注地一笔——笔描绘着中国江南水乡的神韵。他激动地说:“我所见到的—切都像是在梦中!如果要我形容的话,那么,这里就是—个小小的中国威尼斯!”

  香港摄影家陈复礼,冒着霏霏春雨来到周庄,参加国际旅游摄影节。清晨,天刚蒙蒙亮,八十多岁的老人就匆匆前往双桥,不停地选择位置,变换着角度拍摄了许多珍贵的镜头。他那样投人,忙得连早饭都顾不上吃。两天后的清晨,只睡了四五个小时的老摄影家,又早早来到双桥,举起了他的照相机,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周庄真美,很好,我很喜欢,以后我还来……”

  一湾新月撒下银辉,轻纱似地笼罩着南湖。盈盈碧水轻轻地摇晃着夜泊的渔舟,几只银白色的湖欧如精灵一般,悄然无声掠过平静的湖面。不知从哪儿传出的幽婉乐曲,与溶溶灯光一起泻入夜空,撩拨着人的心弦。秋日的黄昏,南湖是最具魅力的。

  这是周庄镇南濒临的一片大湖,俗称南湖、南白荡,与吴江分界。乘船经南湖可抵青浦商榻,游览大观园。湖滨茂林修竹,环境幽静,湖水清澈澄净,鱼虾丰盛。这里既是一个天然水库和养鱼场,又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风景区。南湖景色四季皆宜,秋夜的月色格外醉人。当金风送爽,明月高悬时,湖面上一片碧绿、一带金黄,充满了“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的意境。

  《周庄镇志》记载,南湖本名张矢鱼湖,是因为西晋文学家张翰辞官返乡而得名的。张翰,字季鹰,西晋文学家、书法家,世居周庄镇南二图港(近南湖)。《晋书》中说他“有清才,善属文而放纵不拘”。晋惠帝永宁元年(公元301年),齐王司马同辅政,张翰任大司马东曹掾。当时因政治腐败,天下大乱,张翰为了避免不测之祸,遂以秋风起,思念家乡的菰莱、莼羹、鲈鱼为借口,从洛阳辞官返乡,游钓于周庄南湖,与动乱的世事隔绝,过着悠闲宁静的生活。有人奇怪,为什么好好的放着官不当?他说:“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官数千里,以要杯酒。”这个典故,就是“莼鲈之思”。

  张翰的遗著数十篇,散见于《艺文类聚》等,并有《首丘赋》、《豆羹赋》、《杖赋》、《秋风歌》等诗。他的文章风格独特,文笔流利,他的诗句“黄花如散金”,唐代时曾以此命题举士。李白曾说:“张翰黄金句,风流五百年。”欧阳修也为他写下这样的诗句:“清词不逊江东名,怆楚归隐言难明。思乡忽从秋风起,白蚬莼菜脍鲈羹。”白蚬、莼菜、脍鲈羹是周庄的特产,至今仍能品尝它们的美味。

  在张翰之后,唐代诗人刘禹锡、陆龟蒙也曾经在南湖寓居游钓。湖边原来还有一座名叫清远庵的佛堂,庵内设有刘公祠。这是为了纪念诗人、政治家刘禹锡而修建的。

  刘禹锡任苏州刺史时,十分体恤百姓,办了许多好事。大和五年(公元831年)苏州遭受特大水,田园歉收,他开仓拨出十二万石大米广赈饥民,并免除赋税徭役,缓和了灾情,深得百姓的拥戴。不久,刘禹锡被贬谪,他“优游而揽胜”,来到了水乡周庄.并在南湖边小住了一段时间。他离去以后,老百姓便将他的寓所改建为佛堂,即清远庵。纪念刘禹锡本该建一座祠堂,但因唐朝法度所限,建祠堂必须请示朝廷,人们考虑到刘公刚刚得罪了朝廷,难以获准,便采取了变通的办法,奉刘公为“佛”,建造了这所佛堂。

  清远庵几经焚毁,又不断修复,直至清代,时间过去了好几百年,唐代旧规已不复存在,人们就专门在清远庵中修了一室,作为刘公祠。利用古镇濒湖地带的自然风光和历史胜迹,而建成的南湖园,使南湖景区成为游览的好去处。

  南湖园占地五十四亩,建筑面积六千三百平方米,分春、夏、秋、冬四个景区。春、夏景区以山水园林为特征,以荷花池为中心,望湖楼、湖心亭、九曲桥临池而筑,凌波石舫隔水相对,一派古典园林的风格,宁静雅致。春天,池边垂柳依依,百花吐艳;夏天,荷池红:幢翠盖,金鲤跃波。秋景区以仿古建筑为特色,集厅堂、亭榭、轩祠、假山为一体,古意盎然。其中的思鲈堂和季鹰斋,是为纪念张翰而建造的,而刘宾客舍和梦得榭,则是为纪念刘禹锡而建造的,代替了原来的刘公祠。冬景区以全福寺为中心,建造了带有宗教色彩的建筑群,使“水中佛国”焕发光采,吸引了无数善男信女。

  周庄地处太湖流域,四周湖荡围拥。南湖以宽阔的水面濒临古镇,当是大自然的造化。这片有近千亩水面的大湖,为周庄带来丰沛的水源。古镇区河道如蛛网密布,浇灌着湖边数万亩粮田桑园。它巧妙地调节着气候,夏天总是要比别处凉爽几分,人们很愿意前来消暑,南湖的碧波是一处上佳的天然游泳池。冬天,当许多名山大川行人罕至时,南湖依然以粼粼波光吸引着众多旅游者。

  周庄文化街热闹非凡,可谓是传统文化的荟萃之地,有开茶馆、设药铺的,有打铁、纺棉花的,有编竹器、捏面人的,有制木器、写书法的……在这里游客可以放松心情,体味一下平日里城市中少有的传统文化的韵味。文化街两边被一爿爿店面充斥着,但是,千万别小看这些店面,店虽小却以文化吸引游客,不经意间,游客在这里留下了许多难忘的回忆。

  周庄镇北的白蚬湖,湖水清澈,微波荡漾,湖畔垂柳依依,曲廊亭台一派典雅。沿着鹅卵石小径穿过一个名为“云海阁”的门洞,便踏上了一条13米长的木质栈桥。栈桥那一头便连着“周庄舫”。

  从栈桥踏上“周庄舫”便是它的船头。抬眼望,“周庄舫”的匾额出自昆山书法家陆家衡之手,隽永飘逸。视线下移,但见一组书法木刻作品精巧典雅,书卷气扑面。推开中间的落地长窗,便是“周庄舫”的主体,一个240多平方米的会议厅,一张180平方米的手工编织地毯居中,四周一圈摆放着26张高档藤椅,椅座和靠背均有柔软的海绵靠垫。藤椅之间有仿明式茶几,茶几上各有进口话筒。会议厅的顶部是木梁和网砖结构,从中间向两侧由高而低,构成优美的弧线。会议厅的两侧是通体的落地长窗,窗外各是一米宽的船舷走廊。

  穿过会议厅,便来到船的后半部分。这里的男女洗手间一如五星级宾馆的设施,让人惊讶外部的古典与内部的现代怎能结合得如此完美。沿着朱红色木质楼梯的栏杆,便来到了“周庄舫”的上层。这里有一个50平方米的咖啡厅,现代气息浓郁。厅外还有一个露天酒吧,铸铁椅子散落其间,两侧是木质栏杆。凭栏远眺,湖面如梦似幻,有点点渔船若隐若现。

  俗称“圣堂”,创建于宋元祐年间(公元1086—1093年),距今已有九百馀年历史。据《周庄镇志》记载:“明代,院西无人家,桥有雀竿悬灯,以照西湾之夜泊者。”明代中叶以后,道院规模日趋宏大。嘉靖年间,当地人王璧捐资增建了仪门。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道土胡天羽化缘募捐扩建了玉皇阁。五年以后,又在阁西建造了文昌阁。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道士蒋南纪在山门外建造圣帝阁,楼阁临近普庆桥,形成了前后三进的建筑群,气字轩昂,占地—干五百平方米,成为吴中著名的道院之一。

  澄虚道院内的道教活动自明代以来,代代相传,久盛不衰。每年农历六月廿一、廿二日,还要举行火神醮,设坛祭祷,祈求神明佐助,菩萨保佑,防止火灾降临,使老百姓能安居乐业。火神醮后两天,还要举行规模较大的雷祖公醮。道院内的法师和道士,内衬竹枝衫(一种细小竹枝编织成的背心,用以隔汗通风),外穿道袍,按照严格的仪程,吹打鼓乐,诵经礼赞。在香烟缭绕的神秘气氛中,有的法师还显示自己的技巧,表演空中接铜钹的绝技,将一只大铜钹竖立在另一只大铜钹中,令其旋转不停,沙沙有声。前来观看的善男信女,虔诚地祈求苍天保佑国泰民安、年年丰收。《周庄镇志》上记载的“中祀礼节,悉如帝王祀典之隆,亘古未有也”,正是指澄虚道院中每年举行的几次打醮仪式。

  为了发展旅游事业,让传统文化重放光彩,从1993年起,对历经岁月风霜的澄虚道院进行了全面修缮,并列为昆山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修缮后的澄虚道院,仍保持宋代建筑风格,楼阁嵯峨,殿宇宏伟。诸殿中安放的神像使人肃穆敬畏,玉皇阁屋脊上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八个大字依然光彩照人。

  1994年8月7日,澄虚道院正式对外开放。院内烛光融融,香烟袅袅,道教音乐和诵经礼赞之声不绝于耳。它不仅是占镇宗教文化的象征,也为旅游者提供了一个参观宋明建筑艺术的场所。

  地处贞丰桥畔,原名德记酒店。店主李德夫祖籍镇江,于清光绪末年,携眷迁徙周庄,因擅长烹调珍馐佳肴,掌勺开设酒店。夫妻俩年过四十,才喜得千金名唤阿金。年长后,如阿一枝出水芙蓉,在水乡周庄压倒群芳。在父母的宠爱下,抵制缠足,“大脚观音”的雅号不胫而走。求婚者纷至沓来,李德夫难舍爱女远离膝下,小楼藏娇,让她守着双亲共度生涯,当垆劝酒,张罗顾客,生意火红。

  周庄八景中提到的全福讲寺,是远近闻名的古刹。而今,与古镇同龄共存的全福讲寺已修葺一新,“水中佛国”重新生辉。使周庄这颗水乡明珠更璀璨。

  宋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里人周迪功郎舍宅为寺,在镇西北白蚬湖畔建全福寺,经历代不断扩建。梵宫重叠、楼阁峥嵘、碧水环绕、香火鼎盛。成为江南以经忏为主,沐佛恩光的名寺。全寺共有五进,主体建筑大雄宝殿,殿宇雄伟,步人殿内,高达三丈余的如来大佛巍然盘膝而坐,佛手掌中可卧一人,佛身倍于江浙各大寺院。据清《周庄镇志》载:如来大佛本苏州虎丘海涌峰云岩寺世尊像,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总戎杨承祖兵驻白蚬湖边,迎于寺内。大佛左右伫立伟如二峰的文殊、普贤佛像,两侧的十八罗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清初书法家李仙根寻访全福讲寺,观寺院置湖光山色美境之中,题刻“水中佛国”巨匾悬于山门之上,熠熠生辉。

  全福讲寺几百年来香火鼎盛。但50年代被迫政作粮库,古寺毁于一旦。所有佛像和寺内所藏珍品,如今已无痕迹。不能不说是周庄古镇的一大遗憾。

  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周庄开始发展旅游事业。以周庄的南湖历史人物和人文景观为背景,建造南湖园。1995年3月18日,主体工程全福讲寺破土动工了。南湖园的巨幅画卷在水乡古镇的土地上舒展开来。

  全福讲寺整体面积为南湖园十分之一,为了体现古国水乡神韵风情,将全福讲寺建成典型的寺庙园林。经过300个日日夜夜紧张的施工,整个建筑布局结构严整,殿宇轩昂,黄墙黛瓦。雕梁画栋,蔚为壮观,绿荫苍翠,碧水曲廓,拱桥倒影,风光无限,成了真正的水中佛国。

  新建全福讲寺沿中轴线的主要建筑有山门、指归阁、大雄宝殿和藏经楼等。第一进山门耸峙在南湖岸边,门前湖光潋滟,永埠码头平卧碧波,游客可乘舟沿台阶登岸。亦可由全福拱桥沿湖岸进寺庙。人山门,五孔石拱桥临跨在荷花池上,桥上石栏相扶,驻足桥上,令人沉醉在“千层翠盖万妆红”的诗情画境中。

  过拱桥直抵指归阁,重檐复宇,气势庄严,在此登楼。居高临下,南湖万顷波光,园内亭台楼阁,尽收眼底。钟楼、鼓楼矗立两侧,互为对景,使寺院气象更雄伟。

  第三进为全寺主体建筑大雄宝殿,飞檐翘角,轩廓环绕,屋高18米,项脊上“佛光普照”四个大字闪闪发光,梅、兰、竹、菊砖雕构图别致,精细秀逸,步人殿堂-无数宝相庄严的大佛小佛重重叠叠从四面八方扑面而来,如临佛国,殿正中供奉佛祖释迦牟尼铜座像,高5米,重3吨。两侧文殊、普贤分别骑跨在雄狮、大象上,气慨英武。殿后背面是飘海观音,屹立在鳌鱼之背,大殿两旁的十八罗汉各具神态,形貌如生,全殿神光闪耀,祥云缭绕,佛像优美,更觉佛教文化艺术情味浓郁。

  蜿蜒曲折的花廊环抱经台,经台中央矗立三层宝鼎,炉香袅袅。四周明式荷花座石雕栏杆上,刻有纤丝云纹,寓吉祥之意。经台下粼粼池水连贯着曲径花廊下的流水,锦鳞戏水,轻舟荡漾,宛人仙境。

  大雄宝殿后为三层高的藏经楼,飞檐高翘,金碧辉煌。殿堂宽敞,装饰精美,将荟萃古国文明之精品,弘扬神州历史之光辉。经楼两侧是各展风姿的大斋堂和方丈室,遥相呼应,使整体建筑错落有致,浩大壮观。

  复兴后的全福讲寺,借水布景,巧夺天工,波光岚影,楼阁殿宇,鳞次栉比,增色添彩,其佛教文化博大精深,建筑艺术美奂美仑,园林景色如诗如画,与神韵独具的水乡古镇周庄融汇在一起,是令人流连抒怀的好去处。

  其时,周庄为重要商埠集镇,贞丰桥是镇境水陆要津,附近商店毗连,贾客云集。德记酒店地处小桥流水、富于诗情画意的闹市之中,宾客设酒临风。窗外波光桥影,舟楫往来,飞燕呢哺人轩窗,鹭鹚搏鱼生妙趣……正是“酒不醉人人自醉,风景宜人亦迷人”,德记酒店幸得“迷楼”雅称。

  全福路南端的新老镇区交界处,矗立着一座仿古牌楼。四根坚固挺拔的浅褐色花岗石方形柱子,支撑起重檐翘脊的盖顶;浑然粗犷的木质斗拱,透露出仿明建筑的风采。整座牌楼气势轩昂,形态翼然,恰如水乡古镇周庄的一道庄重古朴的门扉。

  精錾细雕的建筑工艺、华美隽永的柱联额字,使牌楼越发神彩飞扬。北侧匾额“贞丰泽国”四个涂金隶书大字,为沈鹏所书,它把人们的思绪带回到千岁之前——脚下这块美丽的水乡故土叫贞丰里。柱联为冯英子吟句、顾廷龙手迹。上联是“贞坚不贰攀日康庄有道路”,下联是“丰衣足食向阳桃李自逢时”,墨绿色的阴文楷书,显得端庄得体。至于联句大意,冯英子先生曾站在牌楼边指着柱联诙谐地说,周庄人民坚贞不屈,勇于攀登,终于找到一条新生之路,而今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全靠党的富民政策。南侧匾额“唐风孑遗”,系左笔费新我所书,行草兼形,神采飘逸,实在是对古风独存、保护完好的周庄古镇之精辟写照和由衷赞叹。柱联由周慧田借用古诗句吟成并挥笔题写,上句是“万顷碧波水光潋滟晴方好”,下句是“百尺凌云塔影横斜景亦奇”。读着这笔势神运、意韵天成的联句,眼前顿时凸现一幅湖光帆影、烟雨朦胧、堞墙塔耸的古镇水墨画。

  牌楼西侧的仿古屋顶丛中,耸立着一座仿古宝塔——全福塔。塔系混凝土木结构,高33米,五层六角形檐,翘角凌空,风铃高悬,煞是古朴雅致,与古镇里的粉墙黛瓦相映生辉。人们沿着塔内螺旋式阶梯登高眺望,则远山近水、屋舍田园尽收眼底。

  牌楼塔影成为周庄新老街区衔接处的漂亮一景,大多数来周庄旅游观光的宾客都会以此为背景摄影留念。这里也是表演舞龙调狮、挑花篮、荡湖船等民俗艺术,以及举行喜庆盛会的场所。

  全福晓钟:全福讲寺原坐落在周庄镇西侧的白蚬江畔。最初叫“泉福寺”,周迪功郎及夫人舍宅为之。以后不断扩建,才梵宫重叠。乔木阴翳,成为苏杭一带有名的佛寺。寺内有一巨钟,重1500公斤,悬于大雄宝殿左侧。每当拂晓时分,寺内和尚撞钟,声音传送至数十里外,人们把它当作报晓的金鸡,纷纷闻声起床。

  指归春望:全福讲寺中有一佛阁,高耸于梵官之中。名为“指归阁”。它飞檐翘角,四面有窗。每当春光明媚,风和日丽之日,人们常常登阁眺望春景。远方隐约的黛山,近处浩瀚的水面。村庄里桃红柳绿。田野中麦青花黄,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

  钵亭夕照:镇北永庆庵。后院有一个荷花池。池边有亭子,因为庵中人常常在此洗钵,所以名叫钵亭。钵亭面西背东,前有一泓清水,后有百年古柳,环境十分幽静。闲坐亭中,白天,垂柳拂水,风送荷香。傍晚,夕阳西下,波影烁金。常使人乐而忘返。

  蚬江渔唱:白蚬江长十余里,横亘于周庄镇西侧,因江中盛产白蚬而得名。每当下午,渔船满载而归,在江畔抛锚泊船,晾网卖鱼,平静的港湾立即沸腾起来。傍晚时分,船头上三五成群的渔民,纷纷饮酒作乐。待明月初升,酒兴正酣,不知谁先扣弦高歌,于是此起彼伏,互相应答,古老的渔歌在江面上传得很远,一派粗犷淳厚的情趣。

  南湖秋月:南湖位于镇南,湖面辽阔。南湖景色四季皆宜,而秋夜的月色更加醉人。当金风送爽,明月高悬时,湖面上一片碧绿、一带金黄,真有“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的意境。

  庄田落雁:庄田,又名蒲田。是南湖西面的一个独圩。湖边长满香蒲、芦苇,护卫着独圩,多少年来庄田始终未被湖水荡平,成为候鸟栖息的好地方。每当秋季。香蒲吐穗,芦花泛白,庄田显得茂密而有生机,吸引了无数南飞的大雁。白天,雁群在空中盘旋、萦绕,夜晚。雁群随着暮色的降临而垂落,蔚为壮观。每年都是如此景色。

  急水扬帆:急水港西连白蚬江,东达淀山湖,江面宽阔,水流湍急。有时北风紧吹,浊浪排空,令人望而生畏。有时风平浪静,碧水东流,又让人诗意盎然。而白帆片片,百舸争流的情景,更使人想起苏轼的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生出满腔豪情。

  东庄积雪:东庄在周庄的东郊。有1300亩(近87公顷)土地,春天麦苗碧绿,秋天稻谷金黄,是膏腴之地、肥沃之土,相传为沈万三囤粮之处,又名“东仓”。每当冬季雪后,平坦的土地银装素裹,像一块晶莹的白玉,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成为踏雪赏景的好去处。

  周庄八景,随着岁月的变迁,有的陈迹依旧,有的增添了新的光彩。有的却已影踪难觅。被历史的风尘所湮没。

  周庄是个千岁水乡古镇,她的源头甚至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周庄以博大精深的吴文化为底蕴,带着纯朴委婉的水乡特色,衍化出浓郁而独特的风土人情。于是,纷至沓来的游客骚人,总希冀从每一条老街中,从每一座古桥中,从每一个宅院中,从熟稔可亲的吴侬软语中,慢条斯理地解读周庄的历史,悠闲自得地体味周庄的乡情。

  来到古镇后港西街的周庄博物馆,浏览林林总总的陈列品,你或许能在浓缩了的时空中,即刻走过悠久的历史,感受多姿的风情。

  周庄博物馆设在一幢古朴幽雅的宅楼里,自有一番魅力。门前清水流淌,绿树掩映,整洁的石板老街,迎来四方宾客。正门挂有“周庄博物馆”匾额,跨进门槛,依次步人前厅后堂,两边厢房夹拥,中间天井贯通。后边小院内修竹丛生,幽径生趣。踏梯登楼,置身雅室深阁,推窗外眺,远水村舍,尽收眼底。

  馆内有镇北太史淀湖底出土的良渚文化和印纹陶文化文物。五千多年的石器、陶器、古木井板等数百件文物,昭示着这样一个古老故事:早在原始社会至宋代,先民们就在周庄太史淀这块神秘而美丽的水土上生息繁衍。今人透过石斧、石刀、石犁等粗犷而不乏奇巧的形制以及印记在黑陶上拙朴而不失精美的图纹,不难猜测先辈们抵御洪水猛兽,从耜耕到犁耕,顽强执著的生存状态和单纯向上的审美意识。

  馆内也有出自现代著名艺术家们之手的画、摄影、工艺美术作品。他们用不同的艺术, 演绎着“中国第一水乡”周庄的浓浓乡情。中国各地的工艺美术界大师们,特意为’98中国苏州周庄国际旅游艺术节而精心创作的200余件作品,借助金属、塑质、竹木、石贝、丝绸等各类材料,运用雕刻、绘画、剪贴、制扎、刺绣等艺术手法,无不洋溢着周庄水乡风情。它们简练清新,生动多姿,是游客们喜爱的旅游纪念品。有一幅集书、画、篆艺术于一体的长卷,其品位之高、容量之大,不仅是周庄如今所珍藏的书画作品之最,在我国书法绘画史上也属罕见。此巨幅长25米,宽0.9米,向人们全方位展示出周庄古朴秀美的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是由著名书画艺术家大康、梁树年、刘炳森、沈鹏、雷正民和白雪石任总顾问,北京梦禹文化有限公司邀30位书画名家,历时半年多创作而成的。

  馆内最引人注目的展品,莫过于一件件反映水乡先民劳动、生活、娱乐的器具用品。弯弓饰雕的桃木翘龙扁担,让人仿佛听到嘹亮的挑河泥号子从金黄的油菜花田里传来;水车上的榆钵杨戽,让人遥想夏风中的水车,扯上竹樯布帆咿咿呀呀转个不停;圆溜溜的木砻石磨,让人追忆秋收过后农家屋里打米碾粉、,蒸糕酿洒的丰裕景象;农船上的罱泥篓、渔舟上的木桨,让人不忘破冰积肥的辛劳,领悟独钓寒江的意境……

  周庄博物馆里盛满了乡情。

  是四进清式建筑,包括墙门、轿厅、正厅和堂楼,还有一个幽静小巧的后天井。除了堂楼基本保持原状外,前面三进在半个世纪的动乱岁月中,几乎被夷为平地。近年来,周庄镇人民政府延请能工巧匠,按照原有风格,对叶楚伧故居作了修复。厅堂内,布置了叶楚伧的画像、著作、墨迹,以及书画家们为纪念这位国民党元老所绘制的作品。居室内的家具陈设,多为清代和民国时期民居的风格,十分朴素,毫无奢华之气。后天井中,花木扶疏,绿树掩映,环境十分幽静。天井中原来还有一株日本桅子花,据说是日本友人赠送的礼物,为叶楚伧当年手植其间。可惜在故居修复工程施工时,移栽不慎而枯萎了。

  叶楚伧生于1887年,卒于1946年,名宗源,号卓书,楚伧是早年所用的笔名,后专以为名。他是著名的南社诗人和政治活动家。叶楚伧自幼在周庄长大,身体魁梧,一张桔皮脸,浑身透出幽燕豪爽之气,恰如他的名字。他早年喜欢写作,笔名“小凤”、“叶叶”、“湘君”等,小说风格接近鸳鸯蝴蝶派,文笔秀丽轻逸,仿佛出自女子之手,所以在当时文坛有“以貌求之不愧楚伧,以文求之不愧小凤”的美称。

  叶楚伧从小就忧愤国事。长大成人时,正值清末,政治腐败,外患日亟。他为了谋求中国的出路,积极响应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主张,参加了同盟会,从事革命活动。辛亥革命一声炮响,叶楚伧即投笔从戎,加人了姚雨林率领的粤军,并在军中担任参谋长,随军北上。光复南京后,叶楚伧便离开军队,致力于宣传工作。他来到上海,和于右任、戴季陶、邵力子等人创办了《民报》。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民报》改名为《民呼报》,又改名为《民吁报》,这张报纸后来成为《民国日报》。

  是周庄镇仅存的少量明代建筑之一,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名怡顺堂,相传为明代中山王徐达之弟徐逵后裔于明正统年间所建。清初出卖给张姓人家,改名玉燕堂,俗称张厅。近几年来经过有关部门精心维修,恢复了原有的风貌。

  作为殷富人家的宅第,张厅历经五百多年沧桑,但气派依旧。走过沿街的门厅,面前是一个天井,绿意盎然。两侧是低矮的厢房楼,上下落不都设蠡壳窗户。在漫长的岁月中遭到损害的砖雕门楼,坚实的石柱,细腻精良的雕饰,仍不难看出张厅昔日的风采。大厅轩敞明亮,—抱粗的庭柱下是罕见的木鼓墩(柱础),这是明代建筑的明显标志。厅堂内布置着明式红木家具,张灯结彩,迎送宾客。墙上悬挂着字画,—副对联尤其引入注目,上联是“轿从门前进”,下联是“船自家中过”。仔细琢磨,对联十分贴切地写出了张厅的建筑特色。

  大厅的东侧,有一条幽暗深长的陪弄。旧时,没有大事轻易不开正门,每逢婚丧喜庆或有贵宾来访,才打开大门,抬进轿子。平时家人进出都走陪弄。如今,陪弄却成了别有风味的旅游通道,在幽暗的光线中不知深浅地向前走,沉寂中不知逝去了多少时间,只看到斑驳的墙上,壁龛被烟火熏得黝黑,阴冷的潮气在脚下氤氲,惶惑间,一片含有绿意的光亮投来,眼睛顿时一亮:后院花木扶疏,春色如画,一条晶莹的小河奇妙地闪现在弄底,贴着墙根流来,又穿越水阁而去,仿佛文章高潮处的神来之笔,出乎人的意料。

  小河有一个优雅的名字“箸泾”。由于它与南湖相通,河水清洌。箸泾中段拓一丈见方水池,即是船儿交会和调头的地方。四周由花岗石驳岸护卫。驳岸上是临河人家的后窗,设有—排敞窗,窗前有吴王靠,也叫美人靠,一种木棱式拉杆。窗下驳岸间如意形状的缆船石上,拴着—条树叶般的小船,一副“船自家中过”的情景。

  张厅的后院,是—个闲静素洁的小花园,四周围拥着粉墙黛瓦的民居。高高的风火墙下,翠竹摇曳,月季吐艳,书带草点缀着曲径。引人注目的是一柱太湖石,玲珑剔透,洁白如雪,高峰处有一峦状如飞燕,于是人们将它称之为玉燕峰。它为这个小巧的花园增添了几分灵秀之气。

  来自大都市的游客走进张厅,穿过狭窄的陪弄,来到箸泾穿越的后花园,显然不是为了寻求惊险。他们可以走过架在箸泾之上的廊棚,欣赏河中小船,也可以穿戴明清服饰当一回历史人物。那些普通的民居、门窗和梁檩笼罩着岁月的烟尘。围坐在小方桌旁的老老少少,边往碗里夹菜边谈论家常,全然不顾从陪弄穿梭而人的游客投来探询和纳罕的目光。在游客们看来,居民们的装束、容貌乃至碗里的虾糟烧鱼、韭菜炒螺蛳,都是值得一看的。“轿从门前进,船自家中过”的张厅,袒露的是最具体的现实,连同一份安谧温馨的水镇情趣。它唤醒了游客的怀旧意识,于是,感慨、诧异和歆慕,种种难以诉说的心绪都包含在旅人的情怀里。

  在周庄的近千户民居中,明清和民国明期的建筑至今仍保存有百分之六十以上,其中有近百座古宅院第和六十多个砖雕门楼,还有一些过街骑楼和水墙门,这在江南水乡是堪称典型的。在这些建筑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数沈厅。沈厅位于富安桥东堍南侧的南市街上,坐北朝南,七进五门楼,大小房屋共有一百多间房屋,分布在一百米长的中轴线两旁,占地两千多平方米,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沈厅原名敬业堂,清末改为松茂堂,由沈万三后裔沈本仁于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建成。据《周庄镇志》记载:“沈本仁早岁喜欢邪游,所交者皆匪类。及父殁,人有‘不出三年,必倾家者’。本仁闻之,仍置酒,召诸匪类饮,各赠以钱,而告之曰:‘我今当为支持门户,计不能与诸君游也!’由是,闭门谢客经营农业,于所居大业堂侧拓敬业堂宅,广厦百馀椽,良田千亩,遂成一镇巨室。”看来沈本仁是属于那种浪子回头金不换的人物,他没有把上辈人遗传的家产挥霍殆尽,在父亲死后发愤耕耘,拓展家业,建成了颇具规模的沈厅。

  沈厅共有三部分组成。前部是水墙门和河埠,专门供家人停靠船只、洗涤衣物之用,为江南水乡的特有建筑;中部是墙门楼、茶厅、正厅,是接送宾客,办理婚丧大事和议事的地方;后部是大堂楼、小堂楼和后厅屋,为生活起居之处。整个厅堂是典型的“前厅后堂”建筑格局。前后楼屋之间均由过街楼和过道阁连接,形成一个环通的走马楼,为同类建筑物所罕见。

  七进厅堂内,占地一百七十平方米的松茂堂居中。正厅面阔十一米,前有轩廊,进深七檩十一米,厅后有廊。正厅正面成正方形,厅两边是次间屋,有楼与前后厢房相接。屋面为两坡硬山顶,除六檩至七檩为单屋顶棚,其馀都是双屋顶棚。厅内梁柱粗大,镌刻有蟒龙、麒麟、飞鹤、舞风等花饰。厅堂中央悬匾一方,“松茂堂”三个凸出的泥金大字,为清末状元张謇所书。朝向正厅的砖雕门楼是五个门楼中最宏伟的一个,高达六米,三间五楼,上覆砖飞檐,刁角高翘,下承砖斗拱,两侧有垂花莲,下面是五层砖雕,布置紧凑。正中有匾额,刻有“积厚流光”四字,四周额框刻有精细的红梅迎春浮雕。砖雕门楼上还镌有人物、走兽及亭台楼阁等图案,包括《西厢记》、《状元骑白马》等古典戏文,线条精细流畅,人物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在一块长不盈尺的砖板上镌刻前、中、远三景,其刻工之精、构思之巧,足可与苏州网师园中的砖雕门楼媲美。

  大堂楼木梁架造型浑厚,一律为明式圆形图案。地板大多是六十厘米左右宽的单幅松板,坚固结实,可以想见当年建造时工程的艰重。大堂楼的栏杆与棂窗制作较为精致,与前厅的建筑风格有所不同,属徽派风格。

  沈厅在十年浩劫中遭受严重破坏。自1983年以后,开始沈厅的修复工程,先后修复了松茂堂、茶厅和大堂楼,开通了走马楼,后厅屋也已与波光粼粼的银子浜沟通。经过修缮的沈厅,恢复了清代建筑的风貌,成为受人欢迎的旅游景点。

  沈厅的第五进中,安放着江南豪富沈万三的坐像,他的面前有金光闪闪的聚宝盆。从四面八方来的人们,审视着这位六百年前的吴中巨富,或是为了得到某些启迪和借鉴,或是为了满足祈福的望。不管是什么身份,走进沈厅的每一个人,都会对沈万三这个传奇人物产生浓厚的兴趣。

  沈万三,名富,字仲荣,行三,吴人呼为沈万三。又,元时称人以郎、官、秀为等第,万三行秀者,故又称三秀。

  元朝中叶,沈万三的父亲沈祐由吴兴(今浙江湖州)南浔沈家漾迁徙至周庄东诧,后又迁至银子浜。沈万三致富后,把苏州作为重要的经商地,寻求进一步发展。他曾支持过苏州张士诚的大周政权,张士诚也曾为沈万三树碑立传。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沈万三捐资修筑了都城的三分之一,于是朱元璋便封他两个儿子为官。沈万三在南京站稳脚跟后,花费巨资建造舒适的住宅,据记载有“廊庑一千六百五—十四楹,酒楼四座”等等。后来,沈万三因口出大言,想代皇帝犒赏三军,得罪了朱元璋,被发配云南充军,在荒凉的边境度过馀生。

  沈万三在周庄、苏州、南京等地都留下了足迹,但始终把周庄作为立业之地。“万三住宅在焉西北半里许,即东庄地及银子浜,仓库、园亭与住宅相互联络”(《周庄镇志》卷二),“万三家在周庄,破屋犹存”(杨循吉《苏谈》)。尽管他在南京置有别业,并先后受到张士诚、朱元璋的封赏,但他不愿意离开周庄这块风水宝地。“王行,字止仲,吴县人,沈万三延为西宾,每一文成,沈酬金一镒”(《周庄镇志》卷六),可见他连自己的子孙都要留在这块富裕之地,不惜用重金加以培养,使沈家香火久盛不衰。

  沈万三富甲天下。《金瓶梅》第三十三回中,潘金莲还说了这样一句谚语:“南京沈万三,北京枯树,人的名儿树影儿。”传说沈万三的发富是因为他从一位渔翁那儿得到了乌鸦石(或马蹄金)。更多的则传说他家里藏有聚宝盆,财宝取之不竭,因此富得连朱元璋都眼红了。

  在学术界,专家们分析沈万三发财致富的原因,大致有“垦殖说”、“分财说”、“通番说”三种说法。

  一、垦殖说。在封建生产方式下,农业是主要的经营手段。沈万三的财富,主要也是依靠农业生产,依靠大片土地的重租剥削。他“躬耕起家”,继而“好广辟田宅,富累金玉”,以至“资巨万万,田产遍于天下”,依靠垦殖发富是根本。周庄八景之一“东庄积雪”,据记载那里有巨大的粮仓,实际上正是沈氏庄园的标志。

  二、分财说。有人认为“沈万三秀之富得之于吴贾人陆氏,陆富甲江左……尽与秀”(《周庄镇志》卷六);又有人说,“元时富人陆德原,皆甲天下……暮年对其治财者二人,以资产付之”,“其—即沈万三秀也”(杨循吉《苏谈》)。总之,沈万三是得到了苏州陆氏的很大—笔资财,才成为江南巨富的。

  三、通番说。据《吴江县志》记载,“沈万三有宅在吴江二十九都周庄,富甲天下,相传由通番而得。”历史学家吴晗也说过,“苏州沈万三一豪之所以发财,是由于作海外贸易。”这说明沈万三是由于把商品运往海外贸易,才一跃而成为巨富的’。

  事实上,沈万三之所以成为江南巨富,以上三个因素缺一不可,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如果说沈万三“其先世以躬稼起家……大父富,嗣业弗替,尝身帅其子弟力穑”,说明他有了立业的根本。沈万三得到了苏州陆氏巨资,更由于“治财”有方,显示了他出色的经济管理才能,才有了致富的本钱和手段。他拥有能使自己发展的巨资后,一方面继续开辟田宅,另一方面把周庄作为商品贸易和流通的基地,利用白蚬江(东江)西接京杭大运河、东北接浏河的便利,把江浙一带的丝绸、陶瓷、粮食和手工业晶等运往海外,开始了他大胆地“竞以求富为务”的对外贸易活动,使自己迅速成为“资巨万万,田产遍于天下”的江南第一豪富。沈万三就是以贸易赚下的一部分钱,购置田产,另一部分钱作经商的资本。所以说,沈万三是以垦殖为根本,以分财为经商的资本,大胆通番,而一跃成为巨富的。故周庄“以村落而辟为镇,实为沈万三父子之功”。

  沈万三富可敌国,富得连朱元璋都生出妒嫉之心。但他在遭受朱明王朝的:三次沉重打击后,又很快衰落了。

  第一次打击是在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前后。《明史·太祖孝慈高皇后传》记载:“吴兴富民沈秀者,助筑都城三分之一,又请犒军,帝怒曰:‘匹夫犒天子军,乱尽也,宜诛。’后谏口:‘妾闻法者,诛不法场也,非以诛不祥。民富敌国,民自不祥。不祥之民,天将灾之,陛下何诛焉!’乃释秀,戍云南。”沈万三仗着自己有钱,胆大妄为,居然想代替朱元璋犒赏军队。幸亏有人在皇帝面前为他说了情,才免于一死,被充军云南。随即,他第二个女婿余十舍也被流放潮州。在此之前,沈万三捐资修筑洪武门至水西门一段城墙之外,相传还以龙角贡献,并献有白金两干锭,黄金两百斤,甲士十人,甲马十匹,还在南京建廊庑、酒楼等,耗资甚巨。这次打击不仅使沈氏家族失去了当家人,富气也减去了一大半,真可谓财两空。不仅如此,沈万三当时被捕充军时,周庄人也被株连,有尽株周庄居者之说。幸亏镇人徐民望不避斧钺,告御状至京城,才救下周庄全镇老少。

  第二次打击是在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儿这年春天,沈万三的两个孙子(沈旺之子)沈至、沈庄(伯熙)又先后为逃避赋役而入狱。沈庄当年就死在牢中,后移葬于周庄杏村。“至以户役故,缧绁赴秋官时伯熙亦获戾京师,适与兄同系狱。”(《周庄镇志》卷三)。真是祸不单行。沈家的基业就这样从根本上被动摇了。

  第三次打击是在明洪武三十一年 (公元1389年)。沈万三长子沈茂、女婿顾学文、曾孙沈德全等被充军,没籍田地,或遭凌迟。洪武初年,因为花了钱,沈万三长子沈茂被朱元璋授为“广积库提举”,次子沈旺被授为“户部员外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凉国公蓝玉案起,穷究党羽,株连致死者达一万五千人。沈万三女婿顾学文因夺人之妇,仇家怀恨在心,蓝玉事发,即诬告顾学文与蓝玉通谋。沈茂也受牵连,发辽阳从戍。据《吴江县志》记载,洪武三十一年二月,顾学文坐“胡蓝党祸”,连万三曾孙德全等六人并顾氏一门,同日凌迟。这次,沈氏家族有八十馀人被杀。

  沈万三苦心经营的巨大家业,急剧地衰落了。刘昌《悬笥琐探》说:“沈万三家在周庄,破屋犹存,亦不甚宏壮,殆中人家制耳。”沈万三家族遭受这样三次沉重的打击,走向了衰落的低谷。

  出身低微的沈万三,由贫而富,又“既盈而覆”,成为元明之际江南地主豪富的——个缩影,让专家学者产生浓厚的兴趣。沈万三在周庄的遗迹,他后裔所建造的巨宅沈厅,也吸引了中外旅游者。

  故居简介:沈万三故居,位于周庄镇东垞。是周庄富贵园根据历史资料和历史原貌,在原址精心设计、精心修建、精心布置的仿明式建筑。故居参照沈万三致富的各种传说、经商的坎坷历史、一生的传奇经历和沈家生活起居的场景,通过铜像、砖雕、漆雕、实景模型、版面、布景箱、泥塑、连环画等艺术手法,予以展示。 是一处拓展和延伸周庄旅游景点的重要人文景观。故居充分体现了“以周庄为代表的水乡旅游文化”和“以沈万三为代表的商业文化” 的有机结合。

  沈万三铜像:由浙江铜雕大师朱炳仁制作。铜像高8米,底座0.8米,前面是神奇的聚宝盆。游客们可以感受到一位具有神话色彩的江南巨富的独特形象。

  照壁:正面为故居简介,反面的砖雕作品《金玉满堂》,形象地展现了沈万三大富大贵的景象。

  砖雕:沈万三故居有5个院子,在围墙上有十六幅精美的砖雕艺术品,通过“迁居周庄、春耕垦荒、建屋造宇、种桑养蚕、积谷东庄、会友宴客、书香门第、开店设铺、巧得宝盆、陆氏赠财、捐资筑城、造桥积德、海外经商、茶马古道”,生动地再现了沈万三的传奇历史。

  展厅:由“致富之道 众说纷纭”、“研究万三文化 弘扬富民精神”和“一代豪富 传奇人生”三部分组成。

  漆雕:《沈万三致富》三联屏风漆雕画,形象地描绘了沈万三致富的主要途径。《南京筑城》漆雕画:

  朱元璋在南京建都,决定扩建应天城,但根本没钱修城墙。沈万三答应负责修筑聚宝门至水西门一段,以及廓房、街道、桥梁、水关和署邸等相关工程。他不仅延请一流的营造匠师,还整天在工地上督促进度,检查质量,甚至比皇家修筑的城墙还提前三天完成。随之,他以自己的百万两黄金犒赏三军。可这样做,恰恰大驳了皇帝的面子,明太祖龙颜大怒,他被籍没家产,发配充军云南边陲。

  实景模型:沈万三专门延请王行为塾师,来到周庄,设馆于银子浜。王行教书教得好,文章也写得好,沈万三给他的报酬是黄金一镒(在当时为二十两或二十四两),这样的酬劳很可观。沈万三十分懂得知识的作用,更希望子女们肚子里都有很高的学问,能够与外国商人周旋,以继承自己开拓的家业,使沈家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佳声楼书声朗朗”展示了塾师王行教学沈万三孩子们读书、沈万三夫妇窗外观看的真人模型,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沈家尊师重教的场景,对我们也是很好的启迪。

  故居互动游戏: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聚宝盆互动游戏,上面篆刻着“五子登科、双喜临门、千秋富贵、万事胜意”十六个字。

  世人评说沈万三:沈万三,从默默无闻的农民发展成富可敌国的巨商,他艰难坎坷的成功之道是周庄、乃至中国历史上不可磨灭的一页。借鉴沈万三经商的传奇历史,探索沈万三崛起的各种因素,研究沈万三致富的广阔途径,对推进改革开放,带动富民工程的实施与社会经济的繁荣,必定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摘自《周庄走出沈万三》

  苏州沈万三一豪之所以发财,是由于作海外贸易。 ——吴晗:《元代的民间海外贸易》

  江南小镇历来有藏龙卧虎的本事,你看就这么些小河小桥竟安顿过一个富可敌国的财神!沈万三的致富门径是值得经济史家们再仔细研究一阵的,不管怎么说,他算得上那个时代既精于田产管理、又善于开发商业资本的经贸实践家。——余秋雨:《文化苦旅》之《江南小镇》

  周庄人是幸运的,也是聪慧的,他们最早认识了“沈万三就是聚宝盆”。沈万三已成了当代周庄的骄傲。——牧 惠:《谈谈沈万三》

  沈万三其人其事,既有历史上的“沈万三”,又有民间传说中的“沈万三”,而后者则是人们由于喜富心态主观寄托的一种想象创造,久而久之发展成为“沈万三文化现象”。 ——潘群:《沈万三传奇序》

  假如沈万三的对外贸易能在中国当时的长江三角洲和东南亚沿海地区催生助长出这种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进而带动当时整个商品经济的发展,并由此对中国政治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假如朱元璋接受沈万三对外贸易的实践、主张以次奉行贸易立国的方略,那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肯定会是另外一个样子了。……显然,历史是不能假设的。——吴恩培:《苍凉的背影》

  在中国特别是江南汉民族这中的民俗,“聚宝盆”即为镇宅之宝,是财富的象征。“聚宝”在中国的传统看法,即是善于敛财,和勤俭持家或者勤俭节约联系在一起的。作为神话中的聚宝盆,最初它总是落到勤劳者的手中,沈万三正是这样一个人物。——金煦:《关于沈万三的民间传说》

  研究古今巨富,促进人们致富。不论干什么事,要想成功,都得科学办理,要致富,就得开拓视野,学习古今中外巨富们的成功经验。研究沈万三的目的,就是为了提出这个问题,让人们从他走过的路上,寻找自己的途径。——王逢申 :《弘扬重商富民精神造就众多现代企业家》

  元代末年,吴兴(今浙江湖州)南浔镇沈家漾,有一户姓沈的殷实人家,谁知突然遭水灾,妻子染瘟疫而死。沈祐用一条渔船载起四个儿子,连夜逃到距南浔百里外的周庄镇。老大老二不幸夭折,只留下沈富和沈贵。有一次,老三沈富竟不辞而别,几天毫无音讯。当大家找不到他,他却兴冲冲回来了。说是到苏州城里去玩了,阊门那里做生意的人既能赚钱,又能到处玩,太有意思了。

  起初沈家在周庄耕种的是一片低洼地,只出产芦苇和茅草。但他们勤于耕作,使之成了产量颇高的熟地。

  周庄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灌溉方便,历来是种植粮食和油菜,种桑养蚕的好地方。沈万三随父亲来到这里,主要也是依靠发展农业生产,“躬耕起家”,随即“好广辟田宅,富累金玉”,以致“资巨万万,田产遍于天下”。周庄八景之一“东庄积雪”,描绘的正是沈氏庄园当年的景色。东庄有着许多巨大的粮仓,每年都储藏着无以计数的粮食。

  元代苏州富室陆德源富甲江左,很欣赏沈万三的聪明才智和经商信用,觉得自己已经老了,也看破了红尘。手里的巨额财产假如不传给别人,一旦时局动荡,反而会酿成祸害。于是全部赠送给沈万三,自己去澄湖边的开云馆当了道士,直到寿终。

  沈万三得到了陆德源的这笔巨资,如虎添翼。

  沈万三一方面继续开辟田宅,另一方面把“东走沪渎,南通浙境”,水路交通发达的周庄,作为商品贸易和流通的基地,把内地的丝绸、瓷器、粮食和手工艺品等运往海外,又将海外的珠宝、象牙、犀角、香料和药材运到中国,开始了“竞以求富为务”的对外贸易活动,很快使自己成为江南第一豪富,创造了令

今年34岁的范利军出生在湖南省隆回县一个普通农家。因父母是表兄妹近亲结婚,3岁时范利军的身体就基本停止了长个儿,永远停留在了不足1。2米的高度。此外,他还患有严重的先天性近视,即便戴上2000度的眼镜,视力都不到0.02从此,小小的他在人们异样的眼光中背负上了两个倍受煎熬的称谓——侏儒和睁眼瞎。

眼见儿子先天残疾,范利军的父亲叹息之余,决定与人合伙开煤矿,为儿子的未来早做打算。但事与愿违,他与合伙人翻山越岭历时5年都没有找到煤矿,相反还背上了50多万元的债务。

一天,身陷困境的父亲将范利军叫到跟前,愧疚地说:“都怪爸爸没本事,不但没能给你一个健全的身体,也不能给你创造优越的物质条件……”范利军听完似懂非懂地说:“那我就不读书了,外出打工去。”父亲含泪接着说:“儿子你太天真了,像你这样的小个子,走到哪都没人要你!记住,只有知识才能改变你的命运,再苦再累,你也要坚持读书!”范利军看着父亲,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范利军的确是不幸的,他既没有健康的身体,也没有良好的家境,但他又是幸运的,尽管邻里街坊和亲朋戚友的生活都不宽裕,但他们都凭着农村人特有的质朴和善良,在他成长的道路上,一直给予他一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

有一次,范利军上学途中不慎摔折了左腿。别人都劝他在家休息养伤,可他想起父亲的话,心一横,硬是咬紧牙关每天拄着拐杖去上学。同村的一名同学见他行走不便,于是主动来到他家,每天背他上学放学,这一背就是将近一个月。对此,范利军打心底里感激对方。腿伤恢复后,他问对方:“你为什么对我这么好?”这名同学腼腆地笑了笑说:“我们住同一个村子,又一起上学,你身体不便,我能忍心不帮忙吗?”那一刻,同学的笑容深深地印在了范利军的心里,让他倍觉温暖。

上初中后,因为学校离家太远,范利军每天要往返近40里山路,经常是起早贪黑两头见星星,累得直想哭。得知他家的困境后,学校附近一个做小生意的好心人找到学校,主动提出要范利军住到他家,还给他免费提供一日三餐。说实话,范利军做梦都盼着有这么一天,自己能够像其他同学一样过上不用走读的“寄宿生活”。当时,他激动得语无伦次,只知道搓着手一个劲地说“谢谢”。他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读书,不辜负好心人的期望。

1994年,范利军不负众望,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湖南省重点中学——隆回县一中。可此时,面对不菲的学杂费和每天上门讨债的债主,再也借不到钱的父亲整天唉声叹气。为了不使父亲为难,范利军默默地把录取通知书收好,他准备辍学外出打工。

就在开学的前几天,在广东打工的表哥郭红卫得知情况后,特地赶回家给范利军送来了学费,并叮嘱说:“你只管读书,学费的事我来想办法。你读到哪一天,我送你到哪一天!”表哥的支持无异于雪中送炭,这让身陷绝境的范利军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和可贵,也让他冥冥中看到了希望和光明,

苦读三年,1997年,范利军顺利考入湖南中医学院,表哥郭红卫得知喜讯后,再次给他送来了大学的学费,并再次承诺,只要表弟想继续读书,将来就是考研读博士,他都会支持到底。

四年后,范利军大学毕业。考虑到表哥一直义无反顾地支持自己读书,甚至连找女朋友都耽搁了,他不想亏欠表哥太多,于是几经考虑放弃了考研的打算。然而,因为身体缺陷,他找工作时又一度陷入绝望。这年年底,隆回县城建宏门诊部的老板无意中得知范利军的情况后,于是热心地“收留”了他。

上班后,因为自己特殊的成长经历,范利军特别能理解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困患者,因此他对待患者如同亲人,总是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能不打针的尽量不打针,能少开药的尽量少开药。这样一来,他在患者中很快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前来找他看病的患者络绎不绝。

与此同时,他不放过一切临床学习的机会,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一旦碰到疑难杂症,他就不耻下问,虚心向门诊部轮流坐诊的两位老医生请教。另外,他还乐于给人打下手,趁此机会,他偷偷学习,积累经验。这样,不到一年,范利军的医术就突飞猛进,得到了极大提高。

2003年初,一家门诊部的老板因为举家移民海外,打算将门诊部以20万元转让。得知消息,许多曾经找范利军看过病的病友因称道他的医术和医德,纷纷建议他接手。可是,范利军打工的薪水仅够养活自己,家里又一贫如洗,他根本无法凑齐这笔巨款。眼看绝好的机会就要溜走,曾经请范利军给她们做过中医推拿的两名银行职员感念他的为人和医术,主动找上门来,想方设法为他办理了20万元低息贷款。这样,范利军终于顺利接下了这家门诊部。

开业那天,范利军没有大张旗鼓地张灯结彩,甚至连一挂鞭炮都没燃放。但是他却利用自己的“身材优势”,做了一个效果奇好的广告。身材矮小的他身披红色授带,亲自站在门口当起了迎宾门童。同时,他在店门外竖立起一块醒目的招牌,公开承诺:凡病患是残疾人、五保户、特困户,诊费全免,药费减免或减半。此举一出,顿时一传十十传百,他的门诊部常常“人满为患”。

一天,一个中年男子领着一个满脸长满青春痘的女孩来到范利军的门诊部,说是慕名而来。女孩患有肾结石,范利军热心地接待了这对父女,并为她开了三个疗程的中药。临走时,女孩狐疑地看了一眼范利军,心中忐忑不安:“他个子那么矮小,连抓药都要站在凳子上,有时甚至还要踮起脚尖,他真能治好我的结石病吗?”

不到一个月,女孩的结石病竟然痊愈了。此时,惊喜不已的女孩完全改变了对范利军的最初印象,她想:“别看他个头矮小,医术还真不错!而且他待人热情,心肠也好,对病人都这样,那对待自己的家人岂不是更好?看来,还真不能以貌取人啊!”这么一想,女孩觉得自己的肾结石他能治好,说不定青春痘也能治,要是他真能治好,自己就跟他交个朋友……

不久,女孩再次来到门诊部,看到一直忙个不停的范利军送走了最后一个病人,她这才红着脸说:“范医生,感谢你的妙手回春,困扰我多年的肾结石治好了!如果……如果你能将我脸上的这些痘痘治好,我就……以身相许嫁给你!”话到嘴边,“交个朋友”不知怎么变成了“以身相许”!

闻听此言,范利军一下子愣住了,他仔细地打量了对方一番,以为她在逗他开心。说实话,尽管范利军也像正常人一样渴望爱情,渴望拥有自己温暖的小家,但因为双重的身体缺陷,他从来就不敢吐露自己的心声,只能将找女朋友的念头深埋在心底。他想,这辈子能自食其力养活自己就不错了,哪里还敢找女朋友,奢望爱情!

女孩名叫贺小冬,是该县七江乡鸟树下村人,身高1。61米,时年21岁,小范利军两岁,在隆回卫校念过3年护理专业。如果没有那满脸红得刺眼的青春痘,模样俊秀的她绝对称得上是一个小美人儿。

见女孩一直羞涩地盯着自己看,不像是开玩笑,范利军满心疑惑,他连珠炮似地问对方:“你了解我的情况吗?你不嫌弃我这么矮的个子?还有,我先天性高度近视,基本上是个‘睁眼瞎’,你又愿意接受吗?退一步,就算你愿意,你家里又会同意吗?如果结婚,你不怕将来生的小孩也和我一样?”

贺小冬再一次脸红了,她羞赧地说:“我知道你家里的情况,我图的是你的为人与医术。我父亲从侧面打听过你,他对你的为人很是满意。我也学过医,知道这些是不会遗传的……”

听对方这么一说,范利军顿时感觉自己像做了一场美梦。他半开玩笑地说:“你脸上的痘痘我只需五副中药即可治愈,到时你可别反悔哦!”贺小冬有些喜出望外,连忙说:“我说话算话,只要你治好了我的痘痘,我保证嫁给你!”

吃完五副中药,贺小冬脸上的青春痘果然治愈了。带着惊喜和感恩,也为了兑现当初的爱情承诺,贺小冬再次来到了范利军的门诊部。范利军一见,眼前的贺小冬与此前已判若两人,既美丽自信,又落落大方。他调侃说:“哟,你该不会是来兑现承诺的吧?”贺小冬扑哧一笑,说:“难道你不愿意?我就赖上你了!”

面对突如其来的爱情,范利军既幸福,又纠结。他冷静地想,自己的“硬件”摆在那里,要钱没钱,要人没人,而且又高度近视,人家一个漂亮的大姑娘凭啥看上自己?是感恩,还是一时头脑发热?出于对双方的负责,他郑重地说:“你可想好了,如果你是一时冲动,你劝你还是趁早打消这个念头,就当以前的一切都没发生过。毕竟恋爱结婚是一辈子的事,不是小孩儿过家家,我可不愿被人说成是趁人之危要挟你,借治病之名逼你就范。”

范利军的一番肺腑之言,让贺小冬欣喜不已。那一刻,她更加觉得对方可敬可爱了。坦率地说,因为满脸的青春痘太折磨人,一开始她还真有些“下赌注”的意思,但此时此刻,她觉得眼前的这个“小”男人,就是她今生想要托付的。一个人的外表无法改变,但只要有一颗善良宽厚的心,这就足够了。

这以后,范利军和贺小冬开始了正式交往。其间,看到他们出双入对,有说有笑,很多人不理解,说是“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还有人说范利军肯定给对方灌了什么迷魂汤,不然一个高挑漂亮的姑娘怎么会看上他呢?对此,贺小冬懒得搭理,相反出门时总是亲热地牵着范利军的手,她说:“我知道别人的想法,如果自己的男友自己都不珍惜,别人就更加不会尊重,所以我特别珍惜自己的男友,他也值得我去珍惜。”

女友的呵护和担当,让范利军感动不已,他真诚地说:“小冬,虽然我现在负债累累,一无所有,但我今后一定会好好努力,做个模范丈夫,让你过上红红火火的好日子!”瞧着小个男友脸上流露出的豪情壮志,贺小冬幸福地笑了。

经过大半年的交往,2003年底,范利军和贺小冬在人们异样和猜疑的目光中,他们终于修成正果,喜结连理。

婚后第二年,范利军和贺小冬有了爱情的结晶。为此,范利军特地为儿子取名“镔汉”,希望他长大后,做个“响当当的铮铮铁汉”。如今快10岁的小镔汉聪明机灵,懂事乖巧,没有遗传任何身体缺陷,个头已经高出爸爸半个头了。

在妻子的协助下,范利军如鱼得水,门诊部的生意越来越红火,前来看病的患者每天都是人头攒动,络绎不绝。短短几年,他们就还清了贷款,在县城建起了新房,还购买了小车。

2007年,在贺小冬的提议下,范利军对门诊部进行了重新装修,并更名为“特惠药房”,专门销售中药、中成药和西药,继续实行药品微利润经营。与此同时,考虑到农村就医不便,留守在家的大都是体弱多病的老人和孩子,范利军又在老家开办了医务室,并一直以来坚持减免收费。

该县石门乡水安村特困老人黄金莲,目前已84岁高龄,生活极其困难,却还要照顾一个53岁的连吃饭都要喂的脑瘫痴呆儿子。多年来,范利军定期为她免费诊疗、治病,而且每年都要上门看望,每年都要资助她2000多元的生活费用,帮助她渡过了一个又一个生活难关;西洋江镇米家村的宁桂梅老人,丈夫早年患癌症去世,儿子因车祸丧生,7岁的孙子又患有肾结石、胆结石,范利军不但免费将她孙子的病治好,还跟妻子买来几套崭新的衣服送给老人和小孩,并利用自己是邵阳市残联代表的身份,跑上跑下为老人争取来了救助金……

类似黄金莲、宁桂梅老人这样的特困家庭,范利军夫妇一共资助了6户。仅此一项,除了免费给他们看病,每年还要另外资助1万多元生活费。

对此,范利军感恩地说,自己之所以坚持这么做,就是为了回报社会上的好心人当年对他的无私帮助,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没有被遗弃,而是被浓浓的爱心包围,所以今天有条件有能力了,他应该反哺这个社会,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体。

有妻子的理解和支持,范利军这个“小”男人爆发出了惊人的能量。渐渐地,他发现了自己善于投资和经营的天赋。夫妻俩一商量,决定在经营好特惠药房的基础上,向多元化发展,这样既能分散投资风险,又能解决社会就业。

2010年,夫妻俩在老家种植了10亩名贵中药材,还贷款100万元投资兴建了2000亩的生态农场,种植砂糖柑、杨莓、水蜜桃和樱桃等果树,还放养了10多亩的龙虾、草鱼、鳙鱼、鲤鱼和甲鱼。2012年,他们利用自家养殖场和农场的上等原材料,联手表哥郭红卫又在隆回县城开办了一家名叫“乡里乡亲”的土菜馆。由于食材绿色有机,没有污染,再加上地道正宗的农家菜厨艺,土菜馆从开业至今,一直顾客盈门,生意十分兴隆……这些投资项目,给范利军夫妇带来滚滚财源的同时,也解决了上百人的就业。

与此同时,范利军和贺小冬一直坚持着当初门诊部开业时减免药费的承诺。10年来,夫妻俩一共减免了近万人次的医药费,累计达30多万元,资助困难家庭近15万元。

有一次,一个朋友逗范利军的儿子:“你妈妈漂亮吗?” 小镔汉回答说:“漂亮!”“那你爸爸帅不帅?” 小镔汉说:“我爸爸不帅,但他很聪明很勤劳很善良,是个好人!”对此,范利军深有感触:“儿子能认识到我是一个好人,说明他从小已经能够明辨善恶,希望他将来能将这种知恩图报的理念传递下去,懂得感恩,做一个真正的好人!”

身为一个有双重身体缺陷的残疾人,“小”男人范利军不等不靠,不抱怨不气馁,不仅建立了美满幸福的家庭,还凭借自己的勤奋努力,打拼出了一番精彩的事业。在妻儿的眼中,他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好爸爸、大丈夫。夫妻俩的传奇经历和拳拳爱心,一时传遍邵阳城乡,成为美谈。范利军深情地说:“这一切都归功于我娶了个好妻子,没有她,也许我今生注定只能做一个‘小’男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前列回春胶囊能走医保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