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现代化不是单选题"及中国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不懈奋斗史”“理论探索史”“自身建设史”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主流和本质。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是“理论探索史”,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不同时期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已有的成果与当今新时代、新方位、新情况相结合,是对它们的继承与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材料二: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安身立命的一种革命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习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形成了从红船精神到探月精神等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我们立党兴国提供了丰厚的滋养。

这些精神象征着光明,凝聚力量,引领未来。夏明翰、方志敏等英雄在战火纷飞中挺立,焦裕禄、时传祥等模范在建设年代里成长,李保国、钟南山等典型在改革时代涌现……。一座座时代丰碑为共产党人绘就信仰底色、构筑精神高地。英雄的事迹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红色基因、革命精神更需要我们赓续和弘扬。

□ 张文显 (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长期探索和伟大实践而成功走出的一条符合中国国情、遵循法治规律、通向良法善治的法治现代化正确道路,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与中国法治建设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成果。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是法治现代化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道路,也是21世纪人类法治文明的康庄大道。本文从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的历史演进、科学内涵、宏观样态、未来拓展四个方面对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进行了写实性叙述、学理化阐释、法理化凝练、前瞻性构思。

一、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的历史演进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的形成和不断拓展是人类法治文明的伟大创造,呈现出“开探”“开辟”“开拓”“开创”的历史轨迹和鲜明的中国特色。

(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人民开探中国法治现代化道路

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法”文明并没有缺席,包括中华法系在内的彪炳史册的灿烂文明令世人称道。但是,1840年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统治腐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权辱国,割地赔款,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中华法系也随之凋零了。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仁人志士奔走呐喊,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而变法图强无疑是其中呼声最高的。人们纷纷提出君主立宪制、总统制、议会制等不同策略,但都相继失败、抱憾而终。

旧的“变法”的路走不通,必须寻找一条新路。在漫漫长夜的等待中,新文化运动撬开了历史的一道曙光。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诞生了。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不仅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也刷新了中国法治现代化的历史。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国家和法治理论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法制的实际相结合,展开了中国法治现代化的历史画卷。

(二)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开辟中国式法治现代化道路

经过二十八年浴血奋战,党领导人民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为统领,规定了我国的国体、政体、国家机构、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等,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实现了人民民主法律化制度化,成功开辟了中国式法治现代化道路。

(三)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领导人民开拓中国式法治现代化道路

1978年,在党和国家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时代号角。改革开放如春雷乍响,推动中国大地“破冰解冻”,迈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我们党领导人民勇敢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基本方针,颁布实施“八二宪法”并进行四次修改,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提出“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国家理念,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成功开拓了中国式法治现代化道路。

(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领导人民开创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回答了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伟大思想明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重大战略和“建设法治中国”的奋斗目标,论述了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政治方向、工作布局、重点任务、重大关系、重要保障,创立了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的习近平法治思想。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健全,法治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进一步发挥,党运用法治方式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显著增强,党领导人民在新时代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

二、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的科学内涵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是法治现代化的社会主义道路、法治现代化的中国道路、人类法治文明的康庄大道,具有深厚的科学底蕴、鲜明的时代特征、宽广的全球视野。

(一)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是法治现代化的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道路绝不是西方资本主义法治道路的翻版,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我国法治现代化的唯一正确道路,彰显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是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与西方式法治现代化的最大区别。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是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根本价值。以人民为中心,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政治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逻辑所在。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保护人民、造福人民,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意愿、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民共同富裕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全过程,把尊重和保障人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为良法善治的标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根本基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制度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也保证了人民在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在推进法治现代化新征程上,我们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并努力使制度的显著优势更好转化为全面依法治国和国家治理的实际效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立足历史唯物主义,深化了对共产党依法执政规律、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规律、人类社会法治发展规律的认识。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集大成者,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21世纪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是党和人民处理新时代法治问题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灵魂和旗帜。

(二)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是法治现代化的中国道路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不但坚持社会主义,而且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是法治现代化的中国道路。

第一,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是,我们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这是我国现阶段法治建设的历史方位和社会条件。立足于“初级阶段”和“新时代”,我们的法治现代化既不能罔顾国情、超越阶段,也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

第二,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文明大国,法制文明是中华文明的内在构成,而且从历史进程上看从来没有中断过。千年朝代更替,并没有中断中华法系的血脉,它无比广泛地影响和传播到周边国家和世界其他国家,也给我们留下无比宝贵的法律文化遗产。中华法系是中华民族法治精神的结晶,有许多超越时空、具有普遍价值的思想和理念值得我们回味、传承和发展。走中国式法治现代化道路,必须对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法治文明在当代世界焕发绚丽光彩。

第三,我们正处在全球化大转型和世界大变局的新世纪,国情与世情相互影响、深度交融。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发生了全球化历史性变迁,全球化加快了我国法治现代化的进程,使我们充满信心地走出了一条面向全球化的法治现代化新道路。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虽然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但是这一主题面临许多挑战,全球治理体系发生深刻调整,制度竞争成为国家间最核心的竞争、法治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更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更好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成为我们势在必行的战略抉择。

(原文刊载于《中国法学》2022年第1期)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简答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是总结和提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经验,从而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新的内容;是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使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2、简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社会主主义革命的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和党的建设理论。

3、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正确答案: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4、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正确答案:(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和经济,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5、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及其关系 

正确答案: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是三大法宝。相互关系是: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两个武器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6、怎样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正确答案: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7、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取得了哪些理论成果?

(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2)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8、如何认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大意义?

(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巩同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3)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9、社会主义本质是什么? 

正确答案: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0、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 

正确答案: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1、简述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2、如何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1)它旗帜鲜明坚持马克思主义,高高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旗帜。

(2)它与时俱进发展马克思主义,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崭新境界。

(3)它以全新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充分彰显了科学理论的强大生命力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创造力,是当代最现实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

13、为什么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1)它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根本指引。

(2)它为新时代治国理政提供了基本遵循。

(3)它为全面从严治党、把党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14、习近平经济思想包括哪些内容?

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

15、如何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答: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 

(1)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总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应有机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决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

16、简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第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第三,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第四,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第五,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第六,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17、如何理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特征?

答:第一,中国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第二,中国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第三,中国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第四,中国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第五,中国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18、如何理解党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 

正确答案: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就是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是一个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有机统一的整体,统一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伟大梦想是目标,指引前进主方向;伟大斗争是手段,激发前进动力;伟大工程是保障,提供前进保证;伟大事业是主题,开辟前进道路。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党的建设伟大工程。

1、论述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毛泽东第一个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和重大任务,深刻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和极端重要性,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途径,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宽广道路,为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3)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毛泽东追求和倡导的中华民族重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远大理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奋斗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等等,依然是中国人民不断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将长期激励和指导我们前进。

2、试述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必要性:(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内无民主制度受封建主义压迫,外无民族独立受帝国主义压迫。

(2)近代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

可能性:(1)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几步平衡的半殖民半封建的大国,这个基本国情成为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最根本原因。

(2)大规模存留的政治影响和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为红色政权操作和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3)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及政策的正确,又构成了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主观条件。

 3、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正确答案: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国营经济处于领导地位。

 ①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由于社会主义因素的优越性和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

 ②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③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4、试述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1)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3)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4)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5)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6)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5、试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深远意义。

答:(1) 从历史脉络看,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文伟大胜利的时代。

(2)从实践主题看,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

(3) 从人民性来看,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

(4) 从民族性来看,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勤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

(5) 从世界性来看,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6、试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1)社会主要矛盾状况及其变化是社会发展阶段性划分的重要依据,对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是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根据社会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和深化。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但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因此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3)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既不落后于时代,也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

7、论述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要义。

答案要点:习近平外交思想,明确了新时代我国对外工作的形势任务、目标原则、路径手段、战略策略、体制机制,是一个科学系统、内涵丰富的思想体系。其核心要义概括起来主要有:

第一,坚持以维护党中央权威为统领加强党对对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第二,坚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第三,坚持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四,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增强战略自信。第五,坚持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第六,坚持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为基础走和平发展道路。第七,坚持以深化外交布局为依托打造全球伙伴关系。第八,坚持以公平正义为理念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第九,坚持以国家核心利益为底线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第十,坚持以外交工作优良传统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为方向塑造中国外交独特风范。

8、论述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优越,是因为党的领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是最具统领性决定性的因素。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领导人民创建的。没有中国共产党,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制度优势就无从谈起。中国共产党把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创建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以及其他各方面重要制度,并通过改革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党的领导是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拥有明显的制度优势。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能够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保持党和国家活力方面的优势;党是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的代表,有利于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方面的优势;党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方面的优势;党能够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方面的优势;党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核心力量,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方面的优势。

第三,党的自身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主要来源。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了独特的自身优势: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理论优势;坚定崇高的政治理想、政治信念和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的政治优势;遵循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严密组织体系、严格组织生活、严明组织纪律,使党成为统一整体的组织优势;坚持民主集中制这一制度优势;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中国共产党作为长期执政的党,以自身优势引领和锻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有效发挥。

1、[材料一]1982年邓小平在陪同朝鲜劳动党总书记金日成访问四川时说:“国家这么大,这么穷,不努力发展生产日子怎么过?我们人民生活如此困难,怎么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所以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贫穷,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否则,社会主义怎么能战胜资本主义?不努力搞生产,经济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优越性如何体现?……农村的大多数地区仍处于贫困状态。这叫什么社会主义优越性?”

[材料二]1986年9月,邓小平在回答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关于“致富光荣的口号同社会主义的关系”时说: “致富不是罪过。但我们讲的致富不是你们讲的致富。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我们允许一部分人先好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好起来,目的是更快地实现共同富裕。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的政策是不使社会导致两极分化,就是说,不会导致富的越富,贫的越贫。坦率地说,我们不会容许产生新的资产阶级。”

[材料三]针对人们对社会主义认识上的误区,邓小平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有力地批驳了过去的假社会主义,为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奠定了理论基础。

阅读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2)如何理解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

(1)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他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第一,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把“发展生产力”和“解放生产力”统一起来,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的题中应有之义。

第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第三,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社会主义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材料一] “各国应该根据自己国家的特点决定方针、政策,把马克思主义和本国特点结合起来。……照抄是很危险的,成功的经验,在这个国家是成功的,但在另一个国家如果不同本国的情况相结合而一模一样地照搬就会导向失败。照抄别国的经验是要吃亏的,照抄是一定会上当的。这是一条重要的国际经验。”——摘自毛泽东《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摘自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同旧社会的矛盾,例如同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是根本不同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只有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加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另外一回事,恰恰相反,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摘自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的十年中,我们虽然遭到过严重挫折,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党在这十年中积累了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这是这个期间党的工作的主导方面。”——摘自《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文化大革命’前的十年,应当肯定,总的是好的,基本上是在健康的道路上发展的。这期间有过曲折,犯过错误,但成绩是主要的。那个时候,党和群众心连心,党在群众中的威信比较高,社会风尚好,广大干部群众精神振作。所以,尽管遇到困难,还是能够比较顺利渡过。经济上发生过问题,但总的说还是有发展。充分肯定成绩,同时也要讲到反右派斗争,‘大跃进’,庐山会议的错误。总的说来,我们还是经验不够,自然也有胜利之后的不谨慎。”——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1)根据材料分析说明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及其重要意义。

(2)分析说明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局限性及原因。

(1)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成果主要有《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以及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重要意义: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摆脱单一的苏联模式,独立自主地寻求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那些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建设的正确的和有价值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以及那些独到的、创造性的思考,都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起了指导作用;这一探索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形成的邓小平理论提供了十分宝贵的思想源泉和智慧启迪,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积累了宝贵经验。

(2)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历史局限性在于:艰辛探索但总体上没有摆脱苏联模式;探索的一些正确成果没有在实践上坚持下去甚至出现了某些严重的背离;探索中 “左”的倾向逐步发展,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最根本的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

毛泽东社会主义探索出现失误和挫折的主要原因: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崭新的实践,人们对如何走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还缺少规律性认识,再加上当时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的影响。

3、[材料]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见其不自量而已。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否认了这个感觉,否认了直接经验,否认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他就不是唯物论者。‘知识里手’之所以可笑,原因就是在这个地方。中国人有一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阅读材料,联系两年来的大学学习经历,谈谈怎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尽快成长为德才兼备、能适应社会需求、实现自我价值的有用人才。

4、[材料]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如果只到理性认识为止,那末还只说到问题的一半。而且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说来,还只说到非十分重要的那一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理论是重要的,它的重要性充分地表现在列宁说过的一句话:‘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然而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的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

联系两年来大学生活的实际,谈谈如何在实践中完备知识结构、提高应用能力,在未来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理解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