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如果工人罢工,总厂将如何做

1981年11月27日下午,顶着凌冽寒风,大批重庆市民来到了歌乐山下的白公馆。这是重庆人民难以忘怀的日子。在这座被称为“活棺材”的白公馆里,一批革命烈士牺牲于此。多年后,一部《红岩》风靡大江南北,那段波澜壮阔的日子又被人们所怀念。

“11月27日”是重庆大屠杀纪念日。在缅怀的人群中,一位不起眼的老太太引起了工作人员的注意。在一面墙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突然失声痛哭起来。她凝视着墙壁上的烈士照片,身体颤栗,面容悲怆。

“晓轩啊,我来看你了。”老太太轻轻地说出。

可听到这个名字,一旁的工作人员都面露惊讶。原来,她正是烈士许晓轩的遗孀。一时之间,全场掌声雷动,游客们驻足而立,老太太赢得了所有人的钦佩。许晓轩何许人也?他又有着什么故事?

1916年,许晓轩出生于江苏江都市。幼年时期,他家境贫寒,早早辍学。为了生计,许晓轩做过童工,卖过报纸,当过钱庄学徒。身逢乱世,他四处颠沛流离,吃尽了苦头。1933年,17岁的许晓轩遇到了陈士德先生(地下党员)。跟随其后,他的思想发生了巨大改变,走上了革命道路。

1934年,许晓轩得到了在上海大同中学旁听的机会。一有时间,他便忙里偷学。伴随着阅读面的增长,他的眼界也愈发开阔。短短一年时间里,许晓轩便学会了英语、世界语,还借阅了马列著作。白天里,他在当铺打工,观察社会各色人等。到了晚上,他便撰写心得体会,积极与进步人士交流。

1935年,许晓轩参加了工会组织,投身工人运动中去。彼时,外资企业残忍剥削,上海滩洋人横行。为了维护工人权益,许晓轩等人不断游说,发动了数次大罢工。政治上,工人团体抵制“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全国抗日呼声日益高涨。一时之间,南京政府压力巨大。另一方面,敌特展开了扑杀行动。作为革命人士,许晓轩的名字一次次登上暗杀名单。

1936年,许晓轩等人转移到了无锡,并成立了“无锡学社”。不久,他又应聘无锡铁厂会计。趁此时机,许晓轩宣讲共产思想,鼓舞了一批工人。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他一鼓作气冲到了最前面,赢得了大家的称赞。1937年8月,抗战烽火烧来。为了抢救工厂财产,许晓轩组织起设备搬运工作。

许晓轩和工人们成立护厂队伍,在日军战机下,他们冒死运输。依托水路,逆长江而上,靠着几条租借的船舶,他们硬是转移出去了一批设备和物资原料。经过几番周折,无锡铁厂的设备、人员平安抵达了汉口。可安定过后,大伙却找不到许晓轩的踪影了。谁也没有想到,许晓轩居然扛着几箱子的账册和生产资料。迟到了一个礼拜,他才到了武汉。尽管一身褴褛、满面尘土,可许晓轩却满面笑意。在他看来,个人生死哪有集体财产重要?

许晓轩的优异表现都被上级看在了眼里。1938年5月,他被批准入党。随后,许晓轩调往重庆工作。起初,他在川东青委担任月刊编委。抗战时期里,大批工人迫切希望得知真实消息。许晓轩等人便发行了《青年生活》。他亲自撰写文章,以热烈的话语激励了无数人。纵然身处绝境,中国人也绝不屈服。

1939年,许晓轩担任了川东宣传部长。履职期间,他深入一线,联络工农,打下了良好的铺垫。对于敌人的反动宣讲,他积极揭破,并撰文抨击。1940年3月,许晓轩被任命为重庆市新市区委书记。在他的领导下,新市区很快有了起色。发展党员,不断斗争,秘密周旋。在敌特的眼皮底下,许晓轩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传递了一批有用消息。

许晓轩越是能干,敌人对他越是仇恨。1940年4月,在一场碰面活动中,因为叛徒出卖,许晓轩等十几位同志被捕了。次年,他们被转移到了贵州息烽集中营。一堵堵高墙,一间间囚房,一件件刑具。面对敌人的百般折磨,许晓轩等人咬紧牙关,没有透露半个字。牢狱中,每个人都不知道能否看到明天的太阳。沮丧、悲凉的气氛日益蔓延。许晓轩却大声疾呼:“越是关键的时刻,我们越要叫敌人知道,共产党人是不可动摇的”。

在息烽集中营,特务头子周养浩最为卑鄙。在审问许晓轩时,此人曾许诺高官厚禄。明眼人心里清楚,这是敌人分化瓦解同志们的阴谋。在这一段时间里,许晓轩都受到厚待。不仅衣食起居优渥起来,连想看的书籍都能弄到。这一幕幕都被狱中同志看到,可没有人怀疑许晓轩的不忠。原来,许晓轩一直在秘密斗争,他积极向大家传达外界的好消息。

1946年7月,许晓轩等人被押送白公馆看守。四面都是高墙,处处都有人看守。在特务严密监视下,许晓轩并未放弃。他和韩子栋组成中共临时支委,号召大家坚持下去。串联过程中,每当被发现,他便主动承担罪责。作为惩罚,许晓轩在烈日和寒风中干着苦工,一次次被关入黑屋禁闭。

同敌人的斗争中,许晓轩是那样坚决、顽强。身体被拷打了数百遍,没有一处是完好的。身体佝偻,脊梁被打歪,他却依旧高昂着头颅。唱着国际歌,发出蔑视的大笑,许晓轩的精神让敌人感到畏惧。最后,敌特不得不承认:任何刑具对他都是无效的。1949年11月27日,重庆解放前夕,许晓轩从容就义,年仅34岁。新中国成立后,重庆人民政府对他进行了追悼。许晓轩的遗骸被葬在了歌乐山上。

作为遗孀,许晓轩的妻子姜绮华得到了政府的特别关切。此后数十年里,姜绮华没有再婚。她牢记着丈夫的叮嘱,把一生都献给了人民和集体。1981年,61岁的姜绮华来到歌乐山纪念馆。看着丈夫年轻时的相片,她一度难以自持。百感交集,睹物思人,这份情感令人感动。这对了不起的革命夫妇,他们永远是重庆人的骄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红岩成岗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