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烈士墓碑上能用军徽吗

20:42:24来源:微信公众号“共青团中央”

“七一勋章”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他的儿子柴兵荣深情凝视朴素、庄重的“七一勋章”

从“英勇杀敌,惊天动地”的峥嵘岁月中

从“隐姓埋名,不慕荣利”的平凡时光里

熔入“七一勋章”里……

“柴云振”这个名字可能并不出奇

但在抗美援朝战争这场辉煌的军史中

这名字却是个光荣至极的存在

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等功臣”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一级自由独立勋章”获得者

足以与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并列

和那时大多数贫苦农民一样

17岁被国民党军抓丁打仗

并最终在淮海战场上成为解放军的俘虏

而命运在此时发生了改变

俘虏他的是一支与众不同的队伍

这支军队不是为长官卖命

没有选择拿路条、路费回家

曾经挂在朝鲜军事博物馆展厅里的柴云振“烈士遗像”

他成为了一名真正的战士

然而和平的曙光却又被硝烟所遮蔽

他和战友们又肩负着新的使命再次出征

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的危急时刻

志愿军15军45师134团8连七班班长

奉命在一个叫朴达峰的地方阻击敌人

这是一场空前惨烈的战斗

柴云振的班也早已残破不全

这可能是志愿军步兵最经典的一次阵地反击

出其不意给美军以重大杀伤

而美军一个营部就近在咫尺

黑夜掩护了这名勇敢无畏的步兵

单兵战术也被他发挥到了极致

他先狙杀了敌军哨兵和指挥官

又把手榴弹丢进了敌坑道和指挥所

然后追着一大群美军溃兵射击

他与一名高大的敌方黑人士兵

柴云振扯掉了敌人的耳朵

而敌人则咬掉了他半截食指

高大的美军士兵开始胆怯转身而逃

柴云振班收复了三个阵地

击溃了数十倍于己的敌人

重伤昏迷的柴云振被送往治疗

他并不知道自己是特等功臣

也不愿向外人提及那场惨烈的战斗

于是自己选择了复员回乡务农

却从不给人讲起他以往的经历

除“姓”和“字辈”必须准确外

由于当时文书登记姓名时

将“振”误写成了“正”

部队多次寻找“柴云正”未果

“只要柴云振在这个世界上

直到1984年9月《四川日报》刊登的

被柴云振的家人和乡亲看到

催着他给有关部门写了一封信

至此他的事迹才重新浮出水面

当年面对敌人勇敢无畏的他

他把自己的“遗像”揭下带走

别人问他有什么困难需要组织解决

成为当地出名的“管事佬”

后来,每当遇到类似事情

有威望的“编外干部”柴云振商量

能够让矛盾双方心服口服

柴云振经常到机关、学校、厂矿

也多次回到老部队给官兵们讲战斗故事

直到年纪大了坐在轮椅上

他无畏生死,用荣誉为军旗增辉

他不计名利,绝不给军徽抹黑

和他一起告别这个世界的

但他的英雄气概必将光耀千古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八一勋章人物事迹资料6篇【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八一勋章”采用了八一军徽、五角星、利剑、旗帜、光芒和长城、橄榄枝等设计元素。2022年,杜富国、钱七虎、聂海胜获得“八一勋章”。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八一勋章人物事迹资料,希望能够帮到你哟!

八一勋章人物事迹资料篇1

杜富国,男,汉族,贵州湄潭人,1991年11月出生,2010年12月入伍,现任南部战区陆军某扫雷排爆大队一级上士。

他是忠诚使命、英勇无畏的排雷英雄。2015年6月,主动请缨参加中越边境扫雷任务,刻苦训练掌握10余种排雷方法,3年多累计进出雷场1000余次,排除地雷和爆炸物2400余枚,处置各类险情20余起。2018年10月11日,在云南省麻栗坡县老山西侧坝子雷场排雷作业时,面对一枚局部露出地面的加重手榴弹,他对同组战友喊出“你退后,让我来”,在进一步查明情况时突遇爆炸,生死瞬间他扑向战友一侧,遮挡住爆炸冲击波和弹片,自己永远失去双手双眼。受伤后杜富国做了多次手术,全身留下近70处伤疤,但始终保持乐观心态和昂扬状态,坚持每天练习播音、成为战区陆军微信公众号播音员,担任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校外辅导员,先后赴北京大学等军地单位宣讲30余次,讲述强军故事,激励更多新时代追梦人奋勇前行。荣立一等功1次,被评为“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被表彰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自强模范。2019年被中央军委授予“排雷英雄战士”荣誉称号。

八一勋章人物事迹资料篇2

国际地雷界把以老山为代表的云南边境雷场定义为“世界扫雷难度最大的雷场”。地雷专家们的描述,让人不寒而栗:这里地雷种类多、数量大,加之随着时间的推移,雷区自然沉降、滑坡塌方等因素,导致雷场变化大、探测定位难,作业人员稍有不慎就可能触雷……

在这样的雷场排雷,每天走的是阴阳道,过的是鬼门关,拔的是虎口牙。成为排雷兵的3年里,杜富国出入雷场1000余次、排出了2400多枚地雷、处置各类险情20余起,身心经受的考验可想而知。

那天,随着一声巨响,被杜富国护在身后的战友艾岩感觉面部和耳部一阵剧痛。等他转过头时,被眼前的一幕震惊了:杜富国躺在地上,满脸是血,胸前的扫雷服被炸成棉絮状,头盔护镜被炸裂,两个手掌当场被炸飞……

受伤之初,杜富国的手臂常有“幻觉痛”,感到手还在,“手指头”会痛。这种疼痛有多痛?陪护战友问医生,医生答复说:“就像刀子割肉一样痛。”

面对探视,杜富国习惯性地试图起身敬礼,但没能成功,只能动了动右胳膊。这名老兵,再也不能敬军礼了。每当看到这样的场景,扫雷四队队长李华健心里说不出的难受,“他手那么巧,如今却没了手;那么爱笑的他,却再也看不到这个世界。”

是的,昔日杜富国那双有力、灵巧的手,精通爆破、搜排、销毁等各项技能,还探索出开辟通路“田字切割法”、人工搜排“十六字要诀”,设计制作10余种安全转运沙箱,有效提高了排雷效率和安全系数。

威力巨大的爆炸不仅夺走了杜富国的双手和双眼,还在他的脸部、四肢、胸腹等处留下触目惊心的疤痕。起初,历经5次大手术之后,每隔10天左右,杜富国还要一次性注射20针以上的瘢痕消退针,针针注入神经血管密布的瘢痕深处,每一针都伴着剧痛。时至今日,这些疤痕依旧,记录和见证着那次爆炸的恐怖和英雄经历的伤痛。

又一个3年过去了。这3年,在杜富国身上,关于伤痛的故事有太多,每个故事都让人鼻子发酸。就在前不久,记者曾电话采访杜富国,聊起这些常人难以忍受的磨砺,末了,记者问他,疼吗?后悔吗?他答,疼,不后悔! 放下电话,那句“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的歌词长久在记者耳畔回荡。

八一勋章人物事迹资料篇3

2010年12月,杜富国在遵义市湄潭县的红九军团司令部旧址旁,穿上绿军装,戴上大红花,成为一个兵。前往军营那天,杜富国仰望红军塑像,敬了一个不太标准的军礼,从此开始自己的军旅征程。

崇拜谁,就会学习谁。心里装着谁,就会越来越像谁。自幼根植内心的红色种子,在军营这片沃土萌发,成为杜富国的力量之源,让他始终不放弃、始终不迟疑,永远不懈怠、永远不退缩。

正因此,当得知云南一个村寨87个人被地雷炸得只剩78条腿时,杜富国毅然递交请战书成为一名排雷兵;当直面生死时,杜富国挺身而出,把勇敢、坚强、舍己为人这些充满血性和大爱的词语,写在人们心中。那句“你退后,让我来”,也和他的名字一道印在了边境扫雷战场,印在了飘扬的红旗上,印在了“感动中国”的丰碑里。

八一勋章人物事迹资料篇4

回首杜富国的从军路,列兵时就被破格推荐参加预提指挥士官集训,上等兵期间就担任副班长……他像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每一步都留下印记、走得精彩。

可在扫雷队的战友刘新未印象里,杜富国其实并不算聪明。刚加入扫雷队,杜富国就遭遇了“雷区”——排雷理论知识。第一次摸底考试,杜富国连猜带蒙考了32分。但很快,刘新未就发现,杜富国这人不一般,“他年纪轻轻,骨子里却充满力量”。只有初中文化的杜富国找来一摞专业书籍,别人娱乐时他在学习、别人睡觉后他还在学习,于是,接下来的事就顺理成章了——第二次考试57分、第三次70分,第四次90分。

是什么力量,让他在平常日子始终朝气蓬勃?又是什么力量,让他在极度危险面前做出感天动地的壮举?

有一位作家说:“士兵的力量不仅仅在他自己身上……还在于他生长的古老土地上,在于他从祖辈继承下来的多年形成的历史之中。”

杜富国出生在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的一个小村庄,他家紧挨着一条县道。这条路,当年红军长征强渡乌江、保卫遵义会议召开时走过;这条路,杜富国从蹒跚学步到投身军旅,走了19年。

杜富国就读的小学旁有一座红军烈士坟茔,他曾问过老师为何墓碑没有名字。老师告诉他,长征中牺牲了很多战士,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没有留下姓名。后来,杜富国常想起这段对话,那些被历史铭记的无名英雄,在这个孩子心中留下了关于家国情怀、牺牲奉献的最初认知。

八一勋章人物事迹资料篇5

2022年7月27日,杜富国、钱七虎、聂海胜等同志荣获中央军委颁授的“八一勋章”。

杜富国同志是忠诚使命、英勇无畏的排雷英雄,钱七虎同志是科技强军、为国铸盾的防护工程专家,聂海胜同志是矢志报国、三巡太空的英雄航天员。“八一勋章”获得者贡突出、功勋卓著,他们是推进新时代强军伟业的标杆楷模,他们的精神是军人精神的集中体现。我们要向“八一勋章”获得者学习,深入学习和践行军人精神。

学习军人忠诚担当的优秀品格。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深刻领悟“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初心使命”。

学习军人无私奉献的优良作风。不断磨练意识、锻造本领、锤炼自身,充分发扬特别能叫苦、特别能战斗的风格,关键时刻敢于牺牲、甘于奉献。

学习军人对事业极端负责的严谨态度。主动担当作为,勇于攻坚克难,锐意开拓创新,奋力攀登高峰,争做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先进者。

八一勋章人物事迹资料篇6

钱七虎,男,汉族,江苏昆山人,1937年10月出生,1954年8月入伍,原解放军理工大学国防工程学院爆炸冲击防灾减灾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是科技强军、为国铸盾的防护工程专家,是现代防护工程理论的奠基人、防护工程学科的创立者。上世纪60年代,他以优异成绩从国外军事工程学院毕业,怀揣许党报国的坚定信念,回国投身现代防护工程建设事业。50多年来,他勇攀科技高峰,建立从浅埋工程到深埋工程防护、从单体工程到工程体系防护、从常规抗力到超高抗力防护等学术理论与技术体系,制定我国首部人防工程防护标准,创建我国防护工程人才培养体系,解决核武器和常规武器工程防护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为我国防护工程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取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退休后,仍活跃在国家战略防护工程建设前沿,积极为川藏铁路建设、渤海湾海底隧道论证建言献策,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800万元奖金全部捐助贫困学生,捐款650万元支持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荣立一等功1次、三等功2次,被表彰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道德模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烈士陵园墓碑图片价格 的文章